五下17《跳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跳水》一文安排在本单元最后一篇,整合了前两篇的特点,既要关注人物的语言,又要关注人物思考行动的前后动机与执行方法。一是要从语言、动作中揣摩孩子、水手、猴子的思维变化,以及三者思维的碰撞与推进,最后导致孩子陷入险境的关联。二是关注紧急时刻船长的思维过程“想到方法——执行方法”,无论是在方法思考和选择时综合分析各种因素,还是执行方法时选择有效的工具和精准的语言,船长的思考都是多角度的,关键是要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在情境中感受他选择跳海这一方法的好处。
第一课时借助了课后习题一引导学生梳理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借助课后习题二,知道了水手的三次“笑”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从第一课时学生学习情况来看,学生的概括缺乏逻辑,很少关注到起因、经过和结果之间的关联性,第二课时教学中要进一步明晰孩子、水手、猴子三者之间思维的碰撞与推进,最后导致孩子陷入险境的关联。
经过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学生知道要关注人物的语言和行为,发现人物的思维特点,并在《田忌赛马》一课学到勾连人物前后行为梳理人物的思维过程的方法,本课就要从人物的行为和语言中揣摩人物的思考角度,从而把人物“想到方法”到“执行方法”的思维过程梳理出来。并紧扣课后习题的主问题“船长想什么”“办法好在哪”来梳理人物在紧急情况下多角度综合思考的能力。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船长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沉着果断处理问题的人格魅力。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
语言运用: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思维能力: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审美创造:了解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语境还原船长的思维过程,了解船长多角度综合思考问题、执行方法的智慧之处。
2.对比思辨,学会运用多角度的思维方式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回顾单元要素
1.回顾单元要素。
2.启发式谈话,回顾前两课的人物思维角度。
3.引入课题。
二、回顾文章主要内容,了解水手、猴子、孩子的单一思维导致险境发生
1.回顾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水手的三次“笑”对故事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回顾“孩子陷入险境”这一危急时刻,创设情境。
3.交流第一节课课后思考题:是谁让孩子陷入险境?
4.引导学生了解猴子、水手和孩子的思维特点。
3.小结:孩子的遇险就是因为他们的思考仅仅是单一的角度。
三、了解船长多角度综合思考问题、执行方法的智慧之处
(一)分析“枪逼跳水”的好处。
1.根据情境提问,引出船长。
2.明确船长救孩子的方法。
3.引导学生自由读第5自然段,进行课中思考:跳水这个方法好在哪?
(1)学生朗读,思考。
(2)四人小组讨论。
(3)学生交流汇报。
4.师小结,跳水这一方法好的原因。
(二)分析船长思考的角度。
1.师提问:船长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思考的?
2.引导学生分析、交流船长多元的思考角度。
3.师小结:这个好方法为孩子的脱险提供了可能。
(三)分析船长执行救人办法的思维过程,感受高明之处。
1.根据情景提问,引出“执行方法”。2.师生配乐合作读第五自然段,创设情境。
3.引导学生分析船长执行方法的思维过程。
(1)引导了解工具的有效。
(2)引导感受语言的精准。
3.师小结:有利的工具、精准而坚决的语言表达,才能让方法有效地执行,让孩子成功脱险。
4.回顾板书,小结船长思维特点:无论是想办法还是执行办法,船长的思考都是多角度的。
四、对比人物思维特点,总结提升
1.借助板书,引导学生对比人物思维特点。
2.师提问,引导学生评价: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船长?
3.师借助单元人文主题“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以及本单元前两篇课文《自行矛盾》《田忌赛马》,进行总结提升。
附1分层作业
星级 作业内容 评价标准
★基础任务 1. 金句摘抄:抄写船长命令句“跳到海里,不然我就开枪了!”,标出动词和感叹号
2. 方法对比:对比“跳水”与“用渔网救”的优缺点(各写1条) 标注重音和符号准确
对比内容具体,语言简洁
★★提升任务 航海日志:以船长身份写决策过程,包含环境、工具、风险3个角度 角度完整,逻辑清晰
语言符合人物果断性格
★★★挑战任务 拓展阅读:阅读托尔斯泰其他作品《穷人》、《战争与和平》等,感受人物思维过程。 分析人物行为角度、对比文本异同,发展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17跳水
遇险 脱险
单一思考 多角度思考
猴子 逗乐
水手 取乐
孩子 挽回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