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21《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古代诗歌的意境美与人文情怀,理解诗人对自然、生命、家国的思考,增强文化认同感。
语言运用:积累文言词汇(如“怆然”“决眦”),学习诗歌的韵律、修辞(比喻、对仗、用典)及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思维能力:通过对比分析、想象还原,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探究诗人情感与哲理的表达。
审美创造:体会诗歌的画面美与情感美,尝试仿写或创作短诗,表达个人感悟。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设想】
1.五首诗歌有古体,有近体;有五言,有七言,还有杂言。其节奏、韵律各有不同。应引导学生通过齐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的诵读加以品味。
2.五首诗歌中都有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句。这些哲理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可在理解基本内容、体会诗人情感的基础上,通过补充相关资料,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这五首古诗词都是名篇,需要背诵、默写。引导学生在用楷书默写的过程中,体会书写的美感,并提示在写作中可以通过引用诗句增加文采。
设三课时教学。
【教学环节】
1.我看见:诗中有画——与诗同行
2.我听见:诗中有话——与诗共情
3.我遇见:诗中有化——与诗互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看见:诗中有画——与诗同行
【学习任务】
理解诗歌内容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在生命的历程中,我们常常会遭遇困境,每当这时,我们就会面临心灵的抉择:是追逐理想,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还是在困难面前自甘沉沦,迷失自我?其实,无论遭遇何种困境,都会有一种力量始终支撑着我们,那就是信仰。今天,让我们走进《古代诗歌五首》,去探寻古人在理想沉浮之际的挣扎与坚守,感受他们那永不磨灭的信仰。
二、课堂活动一:初读感知——结合注释理解内容
1.通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发现古诗体裁的特点。
2.夯实基础,掌握字音、字形和词义。
3.再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每首诗的内容。特别提醒:关注题目。
明确:
《登幽州台歌》:登台思古抒怀。向前看不到古代的贤君,向后看不到明主。想到天地之广阔,历史之久远,唯有我啊,独自悲伤,凄凉的眼泪横流!
《望岳》:望岳兴怀咏志。泰山到底怎么样呢?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就会认为四周的山峦看起来显得矮小。
《登飞来峰》:登山议理抒怀。飞来峰顶上天塔高入云端,听说在鸡鸣时分可见旭日东升。不怕浮云遮住视线,只因为身在塔的最高层上。
《游山西村》:游村见闻感受。不要笑话农家腊酒的浑浊,丰收年份准备丰盛的饭菜招待客人。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好像没有了去路,(忽然)出现了柳色深绿、华光红艳的山村。将近社日,一路上迎神的萧鼓声随处可闻,村民们衣冠简朴,村子中古风尚存。从今以后如果允许趁着月明闲游,也可能随时会手拄拐杖半夜前来叩门。
《己亥杂诗》(其五):辞官借花抒怀。满怀无限离愁正对着白日西下,扬鞭东去从此辞官赴天涯。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落,化作春泥愿培育更多的鲜花。
共同点:借景物咏己怀
三、课堂活动二:朗读体会——展开想象还原情境
1.想象画面:根据表格梳理诗歌内容,边梳理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2.定格画面:选出你心中最清晰的一幅画说给同桌听,再用文字定格下来。用“我看见”开头。
3.定向打卡:请选一首诗完成九宫格打卡任务,以“名词+形容词”的方式为九幅画命名即可。
四、课堂活动三:诵读体验——沉浸画面融入诗境
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训练,如自由读、表演读、接力读、分组读、轮换读、快读、慢读、方言读、唱读、齐读等等。重点提示:
1.读好韵脚(《登幽州台歌》除外)
2.读好节奏
3.读好重音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诵读和想象,走进了诗歌的世界,看到诗人用他们的文字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我们也应像他们一样,坚守自己的信仰,勇敢地追求理想。让我们带着这份感悟,期待下节课能更深入地理解古人的情感。
第二课时
我听见:诗中有话——与诗共情
【学习任务】
理解诗歌情感
一、课堂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诵读想象,仿佛看到了古人生活的各种场景,它们像一幅幅画面,清晰地映照在我们的脑海。但诗歌不仅仅是画面的呈现,它还蕴含着诗人深深的情感。就像每一幅画背后都有画家的心声,每一首诗也都有诗人想要诉说的话语。今天,让我们静下心来,倾听诗中的话语,与诗人产生心灵的共鸣。
二、课堂活动一:知人论世,知情之何起
1.拓展阅读,理解诗人情感。
资料链接:诗人生平简历、诗歌创作背景、本诗相关诗作等。
2.说话练习,说出诗人心声。
以“________________(地点),我听见________________(诗人)的心声”开头,模拟诗人内心独白说一段话。
三、课堂活动二:咬文嚼字,知情之何深
方法指导:
1.发现别开生面的字词,如“夫”“割”等。
2.发现情味浓郁的字词,如“独”“会当”“不畏”“又”“更”等。
3.发现统揽全篇的字词,如《登飞来峰》中的“高”等。
4.发现相近相反的字词,如“前”与“后”;“重”与“复”“暗”与“明”等
鼓励学生大胆发现,细心辨析,反复品味,深入揣摩。教师相机点拨,引导。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知人论世”和“咬文嚼字”,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听到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声音。诗人的情感或喜或忧,或激昂或深沉,但都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理想的执着。让我们带着这份对情感的理解,准备进入探寻诗歌哲理之旅。
第三课时
我遇见:诗中有化——与诗互鉴
【学习任务】
理解诗歌哲理
一、课堂导入
前两节课我们看到了诗中的画,听到了诗中的话。而在这些如画的美景和深情的话语背后,往往隐藏着深刻的哲理。这些哲理就像夜空中的星星,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今天,让我们一起去遇见诗中的哲理,与诗歌相互借鉴,从古人的智慧中获得启示。
二、课堂活动一:启迪自由谈
导思:阅读,是一场奇妙的旅行;旅行,是一场美妙的遇见。遇见风景,遇见知音,终究都是遇见自己——契合了自己的灵魂。当诗中某个字词点燃了你的瞳眸,某个句子拨动了你的心弦的刹那,也便是你遇见自己的心动时刻。你有没有在这五首诗中遇见过这样的时刻呢?一起来说说吧。
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即可。
导思:大家刚才自由畅谈了从诗歌中获得的启迪,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扩大到我们更多的诗歌阅读视野,让这些体现人类智慧的观点互相碰撞一下,看看能产生怎样的火花。在哲思对对碰的过程中,我们也许能发现更多诗歌中隐藏的哲理。
三、课堂活动二:哲思对对碰
(一)小游戏:电光火石
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或一段之前学过的诗或文,学生抢答出本文能与之对应的诗句,并提示诗句哲理。
1.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对应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哲理:生命,总会以另一种方式存在。当你为爱彻底奉献了自己,你便在爱里获得了永生。)
2.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
(对应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哲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
......
8.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对应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哲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二)小竞赛:飞夺泸定桥
竞赛规则:以一列纵队小组为单位,进行哲理诗句默写接力比赛,不许重复,全程静音,最先全组完成的小组获胜。完成最少的小组负责解读获胜小组写出来的诗句所含的哲理,并分别设计一种应用场景,每人一句。包含本课所学。(如果嫌小组人少,可两个小组合为一个小组,增加挑战难度。)
哲理诗句预设: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哲理:阻碍太大,只因格局太小。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哲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站位决定眼界。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哲理:事物消长变化,否极泰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哲理:离开,是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哲理: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哲理:放眼长远克服困难履险如夷。......
导思:通过刚才的哲思对对碰,我们对诗歌中的哲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诗歌为什么能穿越千年,依然对我们有着如此大的吸引力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进行诗歌魅力大揭秘。
四、课堂活动三:魅力大揭秘
小游戏:谁是卧底。
游戏规则:五首诗中,有一首诗和其余各首都不相同,请你把它找出来。
温馨提示:找卧底之前先要明确立场。即确立标准。
预设(略)
小游戏:谁是队友。
游戏规则:五首诗中,有几首诗非常相似或相近可相通,请你把它们找出来。同样请先确立标准,之前的标准作废。
预设(略)
追问1:《登幽州台歌》格调抑郁愤懑,为何依然成为天地间的绝唱?
明确:因为陈子昂关于时空的哲思超越了个体界限,升华为一种宇宙意识,是对人类共同生存困境的思考,具有了超越自我的永恒价值。
追问2:都说“诗穷而后工”,为何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虽未写于逆境时,却依然能振聋发聩?
明确:因为其中闪烁着理想的光辉,这光辉可以照亮黑暗的深渊,帮助身处暗夜的人们努力向光而长,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
小结:顺境也好,逆境也罢,理想或明或灭,浮浮沉沉间,总有一种声音能给人力量,那就是超越小我的信仰,要么为家国而呼,要么为人类而问,要么为社稷而忧,要么为苍生而叹,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大我的情怀。
五、课堂小结
在这三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与《古代诗歌五首》同行,看到了诗中的画面,听到了诗人的心声,更遇见了诗中的哲意。我们感受到了古人在理想沉浮之际的挣扎与坚守,也体会到了他们那永不磨灭的信仰。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或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怀揣理想,坚守信仰,就一定能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愿诗歌的智慧与力量陪伴我们一生,让我们在理想的道路上砥砺前行,高擎信仰的火炬,将自己的生命从小我的诗行燃烧成大我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