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五年级科学下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浙江地区)专题
02 选择题
1.(23-24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用酒精灯加热金属圆片的中心点(圆点为加热点),下列表示热的传递方向示意图最接近观察到的现象的是( )。
A. B. C. D.
2.(23-24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物体的导热能力在生活中有不同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锅铲的手柄由木头制成是因为木头的导热能力弱,防止烫伤
B.砂锅的锅身由陶瓷制成是因为陶瓷的导热能力强,菜更容易炒熟
C.金属的导热能力强所以不能用来制作保温杯
3.(23-24五年级下·浙江金华·期末)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
①春天,冰雪消融汇成溪流
②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棒冰棍周围“冒烟”
③秋天,草丛中的露珠在太阳出来后消失
④冬天,河面的水结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23-24五年级下·浙江金华·期末)水沸腾后持续加热,水的温度会( )。
A.基本不变 B.先不变,后持续上升
C.持续下降 D.持续上升
5.(23-24五年级下·浙江金华·期末)给客人泡茶时,打开杯盖会看到杯盖内部有很多的小水珠,这是( )。
A.热水蒸发的缘故 B.热水跑到杯盖上
C.水蒸气遇热变成小水珠 D.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
6.(23-24五年级下·浙江·期末)夏天,公园的椅子被烈日暴晒后特别烫,造成椅子发烫的主要原因是( )。
A.热传导 B.热对流 C.热辐射 D.热保温
7.(23-24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课堂上,我们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黑点为加热点),热在水中传递方向正确的是( )。
A. B. C.
8.(23-24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图是小瓯同学研究“热在金属中的传递”的实验材料,表面均匀涂抹感温油墨,加热时(黑点为加热点),最先变色的位置是( )。
A.A 点 B.B点 C.C点
9.(23-24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小瓯用热水壶烧水,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整个过程中,水温的变化是( )。
A.逐渐升高的 B.先升高后保持不变 C.先升高后下降
10.(23-24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冬天,外卖小哥会将外卖放在泡沫箱里配送,这样做的目的是 ( )。
A.泡沫箱比较坚固 B.泡沫箱能提高温度 C.减缓外卖的热量流失
11.(23-24五年级下·浙江金华·期末)“南水北调工程”是指把我国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抽调一部分送到华北和西北地区,这主要是为了( )。
A.连通河道,发展航运
B.解决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问题
C.利用水力发电
D.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12.(23-24五年级下·浙江·期末)2022年北京冬奥会在奥运历史上首次实现全部场馆100%绿色电能供应,以下发电方式不会在冬奥会场馆使用的是 ( )。
A.太阳能发电 B.风力发电 C.水力发电 D.火力发电
13.(23-24五年级下·浙江·期末)乡村旅游的开发造福了当地农民,但同时也带来一些环境问题,下面行为有利于改善环境问题的是( )。
A.为了增加收入,在农田里建造游乐场
B.为了节约成本,生活用水直接排入农田
C.为了减少污染,游客垃圾及时分类处理
D.为了减少蝇虫,在农田大量使用农药
14.(23-24五年级下·浙江嘉兴·期末)我们倡导绿色出行,从环保角度看,这主要有利于减少城市的( )。
A.大气污染 B.白色污染 C.水污染
15.(23-24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2024年4月 26日,神舟十八号乘组成功入驻“天宫”空间站,6名航天员太空会师。“天宫”空间站为6名航天员提供的基本生存条件包括 ( )。
①氧气 ②水 ③食物 ④适宜的温度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16.(23-24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模拟温室效应实验中,小瓯准备了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其中一支装入透明密封袋内,封好袋口,再把两支温度计同时放在阳光下进行观察实验。实验中密封袋模拟的是( )。
A.二氧化碳 B.氧气 C.水蒸气
17.(23-24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对比分析下面两幅图,下列关于水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地球上各类水资源占比是均衡的
B.地球上的水资源很丰富,可以放心使用
C.地球上的可用淡水资源十分有限
18.(23-24六年级下·浙江金华·期末)每年的9月22日是世界无车日,倡议开展这一项活动,主要是为了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减少( )的排放。
A.氧气 B.氢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19.(23-24六年级上·浙江杭州·期末)下列节约能源的方法不可取的是( )。
A.用太阳能热水器代替电热水器
B.夏天空调的温度尽量调低一些
C.将普通照明灯换成相同亮度的LED节能灯
D.外出尽量绿色出行
20.(23-24六年级上·浙江杭州·期末)下面选项中,都是可再生能源的是( )。
A.太阳能、煤、石油 B.太阳能、水能、石油
C.太阳能、水能、风能 D.太阳能、煤、风能
21.(23-24五年级下·浙江·期末)铝箔纸小船的载重能力究竟有多大呢?以下最适合测试小船载重能力的材料是( )。
A.大小不同的垫圈 B.大小不同的回形针
C.大小相同的螺母 D.大小相同的玻璃珠
22.(23-24五年级下·浙江·期末)用橡皮泥造船时,把橡皮泥捏成( )最有可能让它浮在水面上。
A.圆圆的实心球形 B.大大的饭碗形
C.薄薄的圆饼形 D.细细的长条形
23.(23-24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设计制作小船时,通常经历 5 个环节:①明确任务②改进小船③制作小船④画设计图⑤测试小船。这5个环节的顺序依次是 ( )。
A.①→③→④→②→⑤
B.①→④→③→②→⑤
C.①→④→③→⑤→②
24.(23-24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瓯柑成熟了,三岸湿地河道纵横密布,人们运输瓯柑的船只往往会选择( )。
A. B. C.
25.(23-24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赤壁之战中,曹操带领的北方士兵大多水性不好,于是下令将许多战船用铁索连在一起,主要的目的是( )。
A.增加船的稳定性 B.增加船的行驶速度 C.增加船的美观程度
26.(23-24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万吨巨轮为了安全通过跨海大桥,经常需要让船身下沉一些,下列做法最有效的是( )。
A.减少船上不必要物品
B.往储水舱注入一些海水
C.让船行驶速度慢一些
27.(23-24六年级下·浙江金华·期末)把一块橡皮泥做成一个实心小球,放入水中会沉,如图再把它做成船形,放入水中会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图中的橡皮泥受到的重力比甲图中的橡皮泥大
B.乙图中的橡皮泥受到的重力比甲图中的橡皮泥小
C.乙图中的橡皮泥受到的浮力比甲图中的橡皮泥大
D.乙图中的橡皮泥受到的浮力比甲图中的橡皮泥小
28.(23-24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用小火在锅底中心加热时(黑点为加热点),能正确反映热在铁锅中传递方向的是( )。
A. B. C.
29.(23-24五年级下·浙江·期末)北极狐的毛随着季节的变换而改变,冬季呈现毛茸茸的白色,夏天换成短短的灰色,这种现象说明 ( )。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改变环境
C.生物依赖环境 D.生物破坏环境
30.(23-24五年级下·浙江嘉兴·期末)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基本条件是( )。
A.光照、水分、温度和空气
B.一定的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C.水分、光照、土壤、温度和空气
31.(23-24五年级下·浙江嘉兴·期末)增加生态瓶中小鱼数量,单位时间内鱼浮水面次数会增多,原因是( )。
A.鱼多了,水中的食物不够
B.鱼多了,水的温度会升高
C.鱼多了,水中的氧气不够
32.(23-24五年级下·浙江嘉兴·期末)苹果不宜在热带栽种,柑橘不宜在北方栽种,这里的制约因素是( )。
A.温度 B.水分 C.光照
33.(23-24五年级下·浙江嘉兴·期末)蝗灾发生时,蝗虫到处蚕食庄稼,利用鸭子有助于消灭蝗虫。以下食物链正确的是( )。
A.蝗虫→鸭子 B.鸭子→蝗虫→庄稼 C.庄稼→蝗虫→鸭子
34.(23-24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这句歇后语涉及的食物链是( )。
A.稻谷→鸡→黄鼠狼 B.黄鼠狼→鸡→稻谷 C.稻谷←鸡←黄鼠狼
35.(23-24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如图,在甲、乙区域的土壤上洒上水,使其湿润,其他区域保持干燥;用黑色纸板把乙、丁盖上;接着在中央位置放上20条蚯蚓。一段时间后,蚯蚓最多的区域最有可能的是 ( )。
A.甲 B.乙 C.丁
36.(23-24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茂林之下无丰草”意思是繁茂的树木下长不出丰美的草。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小草生长 ( )。
A.缺少空气 B.缺少水分 C.缺少光照
37.(23-24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制作生态瓶的正确顺序是 ( )。
①放入小鱼、小虾等小动物
②找一个透明的矿泉水瓶,洗干净后剪去上半部分
③在生态瓶中种上几棵水草,放一些浮萍
④在瓶子的底部铺上一层干净的沙子、小石子,再装入大半瓶水
A.②→④→①→③ B.②→④→③→① C.②→③→④→①
38.(23-24五年级下·浙江嘉兴·期末)一个不透明的纸盒的右侧开了一个口子(如图),将一株绿豆苗用这个纸盒罩起来,过了几天后发现这个绿豆苗( )。
A.向上生长 B.向左侧生长 C.向右侧生长
39.(23-24四年级下·浙江台州·期末)如图所示,蚕豆种子发芽的能量来自( )。
A.① B.② C.③
40.(23-24四年级下·浙江台州·期末)把种子放入透明杯并贴紧杯壁的目的是( )。
A.让蚕豆种子吸收阳光
B.方便观察种子的生长情况
C.使蚕豆种子吸收更多水分
41.(23-24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水烧开一段时间后,水壶盖子上会出现许多小水珠,下列与小水珠出现原理一致的是( )。
A.运动后额头上冒出了许多汗珠
B.夏天戴眼镜的人走出空调房,镜片雾蒙蒙一片
C.雨后的荷叶上有小水珠在滚动
42.(23-24五年级下·浙江·期末)煮饭时,打开锅盖时会看到冒出很多“白汽”,以下现象与之相同的是( )。
A.山间有雾 B.冬天早晨地上有霜
C.湿衣服被晒干 D.露珠消失了
43.(23-24五年级下·浙江·期末)北方的冬天特别寒冷,人们安装暖气片取暖,那么暖气片安装最合适的位置是( )。
A. B.
C. D.
44.(23-24五年级下·浙江·期末)将保温性能良好的保温杯和普通玻璃杯装相同的冰块,旋紧杯盖后放入一盆80℃的热水中,10分钟后最有可能出现 ( )。
A.保温杯中冰块全部融化,普通玻璃杯仍有冰块
B.保温杯中仍有冰块,普通玻璃杯中冰块全部融化
C.保温杯和普通玻璃杯中冰块都融化,且温度上升到与热水一样
D.保温杯与普通玻璃杯冰块都没有融化,且温度接近
45.(23-24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小明用下图所示的装置研究热在水中的传递,开始加热前,小明想往器材甲中滴加红墨水,用滴管吸取红墨水后,小明应该( )。
A.直接滴加两滴红墨水在水面上
B.伸入到水下加热点附近挤出两滴红墨水,然后迅速搅拌均匀
C.伸入到水下加热点附近挤出两滴红墨水,然后轻轻取出滴管
46.(23-24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下列关于水加热的现象,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给水加热,水沸腾前只吸收热量,不释放热量,水温升高
B.给水加热,水沸腾时既吸收热量又释放热量,水温不变
C.水沸腾后停止加热,水只释放热量不吸收热量,水温下降
47.(23-24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下列示意图中(圆点为加热点),能正确反映加热后水的流动的是( )。
A. B. C.
48.(23-24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用试管给水加热时,下列操作方法不正确的是( )。
A.用酒精灯内焰加热 B.试管口不能朝着人 C.试管里的水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
49.(23-24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实验室里有铜、铁、铝三种金属材料,小明想比较它们的传热性能,应选( )。
A. B. C.
50.(23-24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下列关于地球上水资源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世界各国人均水资源量差距较大,中国人均占有量居世界前列
B.温州的水资源较为丰富,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想用多少水就用多少水
C.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淡水湖、河流与浅层地下水
51.(23-24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下列关于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许多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但人类活动也能改善环境
B.人类在长期的生存活动中,只能适应环境,对环境没有什么影响
C.人类的生存以保护环境为主,任何破坏环境的活动(如开采石油等)都应该禁止
52.(23-24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为了让同学们在炎热夏天的学习环境更舒适,为期五年的“温馨教室”改造工程已于2021年启动,越来越多的教室里装上了空调和新风系统,空调安装在教室上方的主要原因是( )。
A.教室上方的空间比较大,方便安装
B.离空调外机的管道位置近,节约安装成本
C.空调吹出的冷空气下沉,热空气上升,形成循环,制冷效果好
53.(23-24五年级下·浙江·期末)课堂上我们模拟古法造纸将可回收纸张制造成了再生纸,正确的步骤是( )。
①加水搅拌 ②通风晾干 ③挤压吸水 ④撕碎 ⑤平铺
A.④①⑤③② B.①②③④⑤ C.④①③⑤② D.①⑤④③②
54.(23-24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关于解决城中湖实际环境问题,下列行为中不正确的是( )。
A.要研究对策,则要先进行实地调查和收集资料信息
B.尽可能围湖造房,改变湖周围景观
C.为了达成可行性解决办法,需要学会协调和放弃
55.(23-24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水资源短缺将成为人类21世纪面临的最为严重的资源问题。下列做法能够有效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并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
①增加地下水开采量 ②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农田
③改变灌溉方式,推广喷灌、滴灌技术 ④推广节水器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56.(23-24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下列再生纸的制作顺序,正确的是( )。
①把稀纸浆倒在平铺的棉布上,压平整
②把一张废报纸或纸巾撕碎,放入杯中加水搅拌,直到成为均匀的稀纸浆
③用棉布、毛巾等挤压吸水
④把挤压排水后成型的再生纸放置在塑料片上,然后揭下来风干
A.②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57.(23-24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浙江三澳核电站位于苍南县,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525亿千瓦时,每年可减少标煤消耗1588万吨。发展核电最有助于( )。
A.节约用水 B.控制温室效应 C.减少产生垃圾
58.(23-24六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下列选项中,利用可再生能源进行工作的是( )。
A.煤气灶 B.燃油汽车 C.太阳能热水器
59.(23-24六年级下·浙江金华·期末)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是国际上通行的解决垃圾问题的方法。下列方法是通过“减量化”来解决垃圾问题的是( )。
A.用布袋或竹篮取代塑料袋
B.废电池投入特定垃圾桶
C.将废纸回收,再制造成再生纸
D.用堆肥处理易腐垃圾
60.(23-24五年级下·浙江·期末)用胡萝卜制成四种不同船首形状的独木舟,在水中受到阻力最小的是 ( )。
A.方形船首 B.梯形船首 C.尖形船首 D.不规则形状船首
61.(23-24五年级下·浙江·期末)课堂上各小组设计制作并测试了竹筏,小明组的竹筏装载的垫圈数量是全班最多的,分析原因最可能的是他们组 ( )。
A.测试时将垫圈分布均匀 B.放垫圈时一个一个放
C.测试时容器内的水比较多 D.使用的竹管没有竹节
62.(23-24五年级下·浙江·期末)鱼鳔能够控制鱼的沉浮,鱼鳔变大时鱼肚子鼓起,鱼就上浮,鱼膘变小时鱼下沉,由此可知鱼能实现沉浮主要通过改变 ( )。
A.自身重量 B.自身体积 C.自身力量 D.鱼鳍方向
63.(23-24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端午节,瓯海龙舟基地举行龙舟比赛。如果发现龙舟的船头向左偏航,此时船尾的舵手矫正航道的做法是把船舵( )。
A.向左微调 B.向右微调 C.保持不动
64.(23-24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要使小船保持一定的方向,一般的做法是( )。
A.增加船的质量 B.给船安装动力
C.在船尾安装船舵 D.将船做成鱼形
65.(23-24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小明在测试小船载重量时,往小船里放到第35枚硬币时,小船刚好沉没,那么这艘小船的载重量是( )硬币。
A.34枚 B.35枚 C.36枚
66.(23-24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船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下列有关船的发展过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材料:天然材料→人造材料
B.动力:风力→人力→发动机
C.载重量:小→大
67.(23-24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准备制作竹筏的材料时,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为了使竹筏表面平整且捆扎更牢固,选择的竹竿粗细要均匀
B.为了避免水流进竹竿内部而减小浮力,截取的竹竿最好两端都有节
C.为了使竹筏底面不易漏水,选择的竹竿越细越好
68.(23-24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小明要用边长为12厘米的正方形铝箔纸制作A、B、C三艘小船,设计图如下所示,其中载重量最大的小船是( )。
A. B. C.
69.(23-24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小明为了让自制的铝箔船在运输货物时不易侧翻,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
A.尽量增加铝箔船的长度
B.将船舱进行分舱处理
C.尽量增大铝箔船的底面积
70.(22-23五年级下·浙江金华·期末)根据课堂实验判断,要提高船的载重量,下列方法最科学的是( )。
A.增加水槽中的水量 B.增大船的体积 C.增加船的质量
71.(23-24五年级下·浙江杭州·期末)海洋工程作业船常吊装大型金属设备,就在原有金属甲板上加装了一层木板。此做法不能达到下列目的的是( )。
A.减小船的自重 B.磨损后便于更换和修理 C.减少金属之间的摩擦噪音
72.(23-24五年级下·浙江杭州·期末)端午划龙舟,下列因素中最可能导致龙舟偏离方向的是( )。
A.龙舟太重 B.浮力不够大 C.舵手操作不当
73.(23-24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三岸湿地素有“城市绿肺”的美誉。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净化空气能力,主要是因为( )。
A.动物种类繁多 B.绿色植物茂盛 C.湿地游客众多
74.(23-24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一些鸟类有迁徙过冬的习惯,下列选项中属于迁徙的鸟类是( )。
A.群居生活的麻雀 B.返乡报春的燕子 C.翱翔天空的老鹰
75.(23-24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下图是南极海洋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从生态系统的成分来看,海藻属于制造者
B.该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
C.如果磷虾大量死亡对海豹不会有影响
76.(23-24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茂林之下无丰草”,意思是繁茂的树木下长不出丰美的草。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草缺少阳光 B.草缺少空气 C.草缺少水分
77.(23-24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非洲肺鱼既有鳃又有肺,当夏季烈日使河水蒸发,造成几个月的干涸期时,肺鱼便会钻入泥中,不吃也不喝,一直睡到雨季到来。引起非洲肺鱼这种行为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A.食物 B.阳光 C.水
78.(23-24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如下图,将一株绿豆苗种在一个暗箱内,只在右上角开一个小孔,则绿豆苗茎的生长方向是( )。
A.右上角 B.左上角 C.垂直向上
79.(23-24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在“蚯蚓喜欢光亮环境还是黑暗环境”实验中,我们将10条蚯蚓放在盒子中间,如果观察到有一条蚯蚓爬到黑暗一侧,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可以终止实验,得出结论
B.继续安静观察并记录
C.由小组组长决定是否终止实验
80.(23-24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利用下图所示的装置研究豌豆种子萌发的条件,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3颗种子中只有a种子能发芽
B.为增强实验的可靠性,应适当增加种子数量
C.对照a、c种子,可研究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参考答案
1.B
【解析】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热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用酒精灯加热金属圆片的中心点,热会从温度较高的中心点,向四周温度较低的地方传递,即B。
2.A
【解析】A.锅铲的手柄由木头制成是因为木头的导热能力弱,防止烫伤,正确;
B.砂锅的锅身由陶瓷制成是因为陶瓷的导热能力强,菜更容易炒熟,错误;砂锅的锅身由陶瓷制成是因为陶瓷的导热能力弱,更容易保温,菜不容易凉;
C.金属的导热能力强所以不能用来制作保温杯,错误;保温杯的杯身一般用不锈钢来制造。
3.B
【解析】①春天,冰雪消融汇成溪流,水的融化现象需要吸热;
②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棒冰棍周围“冒烟”,水的凝结现象需要释放热量;
③秋天,草丛中的露珠在太阳出来后消失,水的蒸发现象需要吸热;
④冬天,河面的水结冰,水的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所以吸收热量的一组是①③。
4.A
【解析】水加热的过程中,水沸腾前,温度会持续升高;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保持不变。
5.D
【解析】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水这种现象叫凝结。凝结时,水从气态变成液态,需要受冷。给客人泡茶时,打开杯盖会看到杯盖内部有很多的小水珠,这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
6.C
【解析】热辐射是物体不依靠介质,直接将能量发射出来,传给其他物体的过程,热辐射是远距离传递能量的主要方式。夏天,公园的椅子被烈日暴晒后特别烫。这主要是太阳的热辐射造成的。故选C。
7.A
【解析】通过中介物(如水或空气)的流动而传热的过程称为热对流。加热烧杯底部时,底部的水受热后会上升,周围及上方较冷的水会流过来补充,然后被加热再上升,冷水和热水相对流动,使水逐渐变热。所以热在水中传递方向正确的是A。
8.C
【解析】热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小瓯加热时,C点离加热点最近,最先变色的是C点。故选C。
9.B
【解析】小瓯用热水壶烧水,水加热的过程中,水沸腾前,温度会持续升高;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整个过程中,水温的变化是先升高后保持不变。
10.C
【解析】不同物体的导热性能不同,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外卖员一般将外卖用泡沫箱装起来,这样做的目的是泡沫是热的不良导体,散热慢,可以使外卖凉得慢些。故选C。
11.D
【解析】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一项大型水利工程,抽调中国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送到华北和西北地区,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的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
12.D
【解析】2022年北京冬奥会在奥运历史上首次实现全部场馆100%绿色电能供应,绿色电能指的是使用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能。太阳能、风力、水力都是可再生能源;火力发电燃烧的是煤炭,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所以不会在冬奥会场馆使用的发电方式是火力发电。
13.C
【解析】A.在农田里建造游乐场,既破坏了耕地,又可能造成生态失衡。错误。
B.未经处理的污水不能直接排放,若将生活用水直接排入农田会造成土壤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错误。
C.游客垃圾及时分类处理,及时处理垃圾,可以减少污染。正确。
D.在农田大量使用农药会造成土壤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错误。
故选C。
14.A
【解析】大气污染物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大气污染物有来自机动车的尾气、工厂排放的烟、田间喷洒的农药等。所以我们倡导绿色出行,从环保角度看,这主要有利于减少城市的大气污染。
15.C
【解析】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即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动物的生存需要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和食物等。所以“天宫”空间站为6名航天员提供的基本生存条件包括氧气、水、食物和适宜的温度等。
16.A
【解析】许多科学家研究发现,在人类过度消耗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过程中,大大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这些增加的二氧化碳气体会使地表附近的大气温度上升。这种增温效果类似栽培植物的温室,被称作“温室效应”。模拟温室效应实验中,实验中密封袋模拟的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17.C
【解析】A.地球上各类水资源占比是均衡的,错误;地球上的各类水资源占比是极其不均衡的,特别是淡水资源;
B.地球上的水资源很丰富,可以放心使用,错误;淡水资源仅占总水量的2.5%左右;
C.地球上的可用淡水资源十分有限,正确。
18.C
【解析】世界无车日的倡议主要是为了减少机动车辆的使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机动车辆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减少其排放有助于减缓全球变暖。氧气和水蒸气不是污染物,氢气在一般情况下也不是机动车尾气的主要成分。
故选:C
19.B
【解析】A.用太阳能热水器代替电热水器,正确;
B.夏天空调的温度尽量调低一些,错误;夏天空调的温度应该调到26℃,这样最能节约能源;
C.将普通照明灯换成相同亮度的LED节能灯,正确;
D.外出尽量绿色出行,正确。
20.C
【解析】能源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两类。使用之后可以在短时间内从自然界中再次产生的能源是可再生能源,而使用之后在短时间内不可以从自然界中再次产生的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水能和风能都属于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21.C
【解析】船的载重量与船只体积大小有关,相同重量和相同大小的材料,制作的船型体积越大,船的载重量就越大。测试船的载重量时,应该用相同重量的物体进行测试,可以选择相同的铁垫圈、螺母来表示船的承载能力。因玻璃珠会滚动,所有选择大小相同的螺母。故选C。
22.B
【解析】橡皮泥是在水中会下沉的材料,把它们做成船型或碗形后,它们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增大了,因而能更容易漂浮在水面上。用橡皮泥造船时,捏成碗形的形状可以增加橡皮泥受到的浮力,从而让船浮在水面上。故选B。
23.C
【解析】设计制作小船时,通常经历五个环节,依次是:明确任务→设计图纸→制作小船→测试小船→改进小船,即①→④→③→⑤→②。
24.C
【解析】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船是水路运输的主要工具,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借助它在水面上自由、方便地行驶,还可以把很多货物运送到远方。瓯柑成熟了,三岸湿地河道纵横密布,人们运输瓯柑的船只往往会选择蒸汽船;因为蒸汽船的体积大,载重量也大,而且是蒸汽动力,行驶速度快。帆船靠风力运动,摇橹船靠人力运动,而且速度和载重量都小。
25.A
【解析】船的底面积与船的稳定性有关,底面积越大船越稳定。所以赤壁之战中,曹操下令将许多战船用铁索连在一起,主要的目的是增加船的稳定性。
26.B
【解析】物体水中的沉浮决定于物体本身的重力和受到的浮力大小。船在水中漂浮时,重力等于浮力。往船内抽进一些水,船体重量增大,此时浮力也应相对增大,船体吃水深度增大,有利于万吨巨轮穿过跨海大桥。故选B。
27.C
【解析】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后,排开的水量越大,就越容易浮。橡皮泥直接放入水中会下沉,捏成小船的形状后能浮在水面上,从沉到浮,橡皮泥受到的浮力增大了。C符合题意。
28.C
【解析】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热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用小火在锅底中心加热时,热量会从温度较高的中心向四周温度较低的部分传递。所以C图能正确反映热在铁锅中传递方向。
29.A
【解析】不同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同,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繁衍,也就是说,自然界中的每种生物对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否则早就被淘汰了,这就是适应的普遍性。北极狐的毛随着季节的变换而改变,冬季呈现毛茸茸的白色,夏天换成短短的灰色,这种现象说明生物适应环境。故选A。
30.B
【解析】种子是有生命的,一粒种子就是一个幼小的植物体,只要落在适宜的环境里,它就能生根、发芽长成一株新的植物。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光照和土壤不是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
31.C
【解析】生态瓶里的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达到平衡。增加生态瓶中小鱼数量,鱼多了,水中的氧气不够,所以单位时间内鱼浮水面次数会增多。
32.A
【解析】植物所具有的不同的形态结构是它们长期适应生活环境的结果。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柑橘不宜在北方栽种,这里起制约作用的因素是温度。故选A。
33.C
【解析】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作食物链。能自己制造食物的叫生产者,一般都是绿色植物;直接或者间接消费生产者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作消费者,利用鸭子消灭蝗虫的食物链是庄稼→蝗虫→鸭子。故选C。
34.A
【解析】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黄鼠狼给鸡拜年,黄鼠狼要吃鸡,通常食物链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因此是稻谷→鸡→黄鼠狼。故选A。
35.B
【解析】蚯蚓属于环节动物,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土壤中,靠食用土壤中的腐烂物质生活。所以把蚯蚓放在盒子中间,一段时间后,大多数蚯蚓会爬向阴暗、湿润的一端。故选B。
36.C
【解析】繁茂的树木挡住草生长所需的阳光,草进行的光合作用少,产生的有机物少。所以“茂林之下无丰草”。故选C。
37.B
【解析】生态瓶就是把一些小动物、植物(提供氧气)放入一个玻璃瓶中,自给自足,短时间内不加任何食物,生物皆能生存,这就是生态瓶。生态瓶的制作步骤是找一个透明的矿泉水瓶,洗干净后剪去上半部分;在瓶子的底部铺上一层干净的沙子、小石子,再装入大半瓶水;在生态瓶中种上几棵水草,放一些浮萍;放入小鱼、小虾等小动物,即②→④→③→①。
38.C
【解析】阳光、水等是植物生长最基本的需求。在阳光、水等的刺激下,植物的茎、叶具有向光生长的特性,这样有利于接收充足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按照题干中操作,过几天后发现纸盒内的绿豆苗向右侧生长,这充分说明,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C符合题意。
39.C
【解析】蚕豆属于双子叶植物,种子在土壤中萌发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来源于子叶。图1是胚芽,图②是胚轴,图3是子叶。故选C。
40.B
【解析】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种子发芽实验时,我们把种子放入透明玻璃杯并贴紧杯壁,是为了观察到种子的发芽情况,种子萌发的过程中,首先吸水,体积膨大,种皮胀破。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植物的根,所以B符合题意。
41.B
【解析】水烧开后,水壶盖上会出现许多小水珠,这是水蒸气遇冷凝结现象。夏天戴眼镜的人走出空调房,镜片雾蒙蒙一片,这是外面的水蒸气遇到凉的镜片凝结形成的;运动后额头上冒出了许多汗珠,这是人体为了调节体温而排出的汗液,属于人体内的水分直接以液态形式排出,与凝结无关;雨后的荷叶上有小水珠在滚动,这是雨水直接落在荷叶上形成的,与凝结无关;故选B。
42.A
【解析】打开锅盖看到的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
A.山间有雾是由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符合题意;
B.冬天早晨看到草上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成了小冰晶,故B不符合题意;
C.湿衣服晾干是衣服里面的水蒸发变成了水蒸气跑到空气中了,故C不符合题意;
D.露珠消失是被蒸发了,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3.A
【解析】热可以通过传导、对流、辐射三种方式传递。冬天,人们经常使用暖气来取暖。取暖器是利用了热对流、热辐射的方式来传递热量的,因为暖气片首先加热空气,空气是流体,最主要的热传递方式是热对流。热对流中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为使全屋快速热起来应该将暖气片安装在下方。故选A。
44.B
【解析】保温杯一般使用热的不良导体制作而成,在与普通玻璃杯进行比较时冰块的温度上升会慢得多。
A.普通玻璃杯的冰块化完了,保温杯的冰块仍有存留,故A不符合题意;
B.保温杯中仍有冰块,普通玻璃杯中冰块全部融化,故B符合题意;
C.保温杯不会和普通玻璃杯中冰块一样融化,会比玻璃杯中化得慢,故C不符合题意;
D.普通玻璃杯冰块会融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5.C
【解析】加入红墨水的目的是红颜色比较醒目,有利于我们观察实验现象。应该将滴管伸入水下加热点附近挤出两滴红墨水,然后轻轻取出滴管。故C符合题意。
46.A
【解析】A.给水加热,水沸腾前吸收热量也会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选项错误;
B.给水加热,水沸腾时达到了沸点,温度不再上升,既吸收热量又释放热量,正确;
C.水沸腾后停止加热,水只释放热量不吸收热量,水温逐渐下降直至到达室温,正确;
故选A。
47.C
【解析】水的传热方式是热对流,底部的水被加热后上升,顶部的冷水下降被加热,循环往复。只有C中箭头的指向符合水的流动路径,故选C。
48.A
【解析】酒精灯的外焰分三层,即外焰,内焰,焰心,外焰的温度最高,所以给容器加热时均用外焰。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若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则液体沸腾时易喷出。加热试管里的药品时,试管口不能朝着人,要先预热,后集中加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匀而炸裂。故A符合题意。
49.C
【解析】探究铜、铝、铁三种金属材料的导热性能,控制的变量是金属的材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比如三根金属棒的大小、粗细要相等,故选C。
50.C
【解析】A.我国水资源丰富,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却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排第110位,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题干错误;
B.在生活中我们要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不能想用多少就用多少,也不能浪费,题干错误;
C.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淡水湖、河流与浅层地下水,题干正确。
故选C。
51.A
【解析】A.许多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但人类活动也能改善环境,比如节能,清洁生产,用干净的能源,避免浪费,多绿化等,题干正确;
B.人类在长期的生存活动中,对环境会造成很多影响,比如大气污染,白色污染,噪声污染等,题干不正确;
C.人类的生存以保护环境为主,任何破坏环境的活动都应该限制而不是禁止,人类为了发展,改造社会环境同时会影响到自然环境,但是总体是旨在适当改造和保护环境,题干不正确;
故选A。
52.C
【解析】空调吹出的冷空气密度相对较大,因此会下沉。而教室内的热空气由于密度较小,会自然上升。这样,冷空气和热空气之间就形成了一个自然的循环,使得整个教室的温度能够更均匀地降低,从而达到更好的制冷效果。这是空调安装在教室上方的主要原因。与教室上方的空间比较大,方便安装、离空调外机的管道位置近,节约安装成本无关,故选C。
53.A
【解析】再生纸的制作过程:把一张废报纸或一小块纸巾撕碎,放入杯中加水搅拌,直到成为均匀的稀纸浆。把稀纸浆倒在平铺的棉布上,尽可能铺压平整,再盖上吸水的棉布、毛巾等挤压吸水。将挤压排水后成型的再生纸放置在塑料片上,然后小心地揭下来,在阴凉通风处自然干燥。所以再生纸的制作步骤是:撕碎→搅拌→平铺→挤压吸水→通风晾干。正确顺序是④①⑤③②,故选A。
54.B
【解析】A.我国当前的环境问题相当的严重。在研究城中湖的环境问题时,要研究对策,先要进行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正确;
B.围湖造房,不利于解决城中湖的环境问题,选项错误
C.认识到各种解决办法对湖区的环境有可能带来好处,也有可能带来不利影响,为了达成可行的解决办法,需要学会协调和放弃,正确;
故选B。
55.C
【解析】根据对水资源的保护的知识分析判断。①增加地下水开采量,会使水资源更加紧张,还可能造成地面下沉,故①错误;②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农田,其中的有害物质会造成土壤污染,最终危害人类的健康,故②错误;③改变灌溉方式,推广喷灌、滴灌技术,可以起到节约用水的目的,故③正确;④推广节水器具,可以在不影响生活、生产的情况下节约用水,故④正确。那么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是③④。故选C。
56.A
【解析】制作再生纸时,需要把一张废报纸或纸巾撕碎,放入杯中加水搅拌,直到成为均匀的稀纸浆,把稀纸浆倒在平铺的棉布上,压平整,用棉布、毛巾等挤压吸水,最后把挤压排水后成型的再生纸放置在塑料片上,然后揭下来风干。故A符合题意。
57.B
【解析】煤炭燃烧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是一种温室效应气体。浙江三澳核电站位于苍南县,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525亿千瓦时,每年可减少标煤消耗1588万吨,因此可以控制温室效应,故B符合题意。
58.C
【解析】能源的储量是有限的,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补充和再次生产出来,称为不可再生能源。能够循环使用,在使用后会在短时间内重新形成,称为可再生能源。煤气灶使用煤气工作,煤气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燃油汽车使用燃油进行工作,燃油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太阳能热水器使用太阳能进行工作,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能源。
故选:C。
59.A
【解析】减量化是指在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用布袋或竹篮取代塑料袋可以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属于减量化的方法,A正确。
废电池投入特定垃圾桶,属于废电池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而不是在源头上减少废电池的产生。因此,它不符合“减量化”的原则。
将废纸回收,再制造成再生纸:这一做法是将废纸转化为可再利用的资源,属于资源化的范畴,而不是在源头上减少废纸的产生。
用堆肥处理易腐垃圾:这一做法是将易腐垃圾转化为肥料,实现了垃圾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但并没有在源头上减少易腐垃圾的产生。
故选:A
60.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水中受到的阻力跟物体的横截面积有关,横截面积越大,阻力越大;阻力还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头圆尾尖,流线型的物体在空气中和液体中运动时,受到的阻力最小。在水中行驶,会受到水的阻力。与方形、梯形、不规则形船相比,尖形船首的船在水中行驶得快,尖形船首可以减小水对船的阻力。故选C。
61.A
【解析】竹筏的载重量与重物的摆放方式有关,与水的多少、是否有竹节、放重物时是否一个个摆放关系不大,在放置重物时需要将重物均匀分布,不能集中在一起,这样才能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承载更多的重物。故选A。
62.B
【解析】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两种方法,一是重量不变下,改变物体的体积,二是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物体的重量。鱼儿的沉浮是在本身重量不变的情况下,利用鱼鳔改变鱼的体积。故选B。
63.B
【解析】船的行进方向由船舵方向决定,操纵船舵的方向与船行驶的方向一致。如果行驶时总是往左偏离,如果想让小船沿直线行驶,应该让船舵向右转。故选B。
64.C
【解析】小船在行驶过程中容易偏离方向,我们应该安装船舵。船舵是驾驶船的主要装置,船舵的作用是控制船在行驶过程中保持一定的方向,它的转向与船前进方向一致。船舵位于水下,安装在船尾或船尾以下,当船舵水平运动时,船会从一侧移动到另一侧。故C符合题意。
65.A
【解析】船的载重量与它的体积有关系,相同重量和相同大小的材料,制作的船型体积越大,船的载重量就越大。在小船里放第35枚硬币时,刚好浸没,该小船的载重量记为34枚硬币。故选A。
66.B
【解析】船的材料经历由天然材料到人造材料的过程;船的动力经历了从人力、风力向机械力发展的过程;船的载重量经历由小到大的过程,因此B符合题意。
67.C
【解析】制作竹筏时,为了使竹筏表面平整且捆扎更牢固,选择的竹竿粗细要均匀,不能太细,应该选取两端有节的竹竿,竹竿两端没有节的竹竿容易进水,减小浮力,竹筏的排水量减小,载重量减小。故C符合题意。
68.A
【解析】一般来说,船的体积(容积)越大,排开水的体积就越大,载重量也就越大。A方案中船的体积为8×8×2=128立方厘米;B方案中船的体积为6×6×3=108立方厘米;C方案中船的体积为4×4×4=64立方厘米,其中A方案中船的体积最大,其载重量最大。
69.A
【解析】我们保持船的平稳的方法有:将小船的底部做成斜锥体;可以在小船的四周加上船沿,使小船的四周重量相等;可以通过把船分隔成几个船舱来保持船的平稳;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小船底部重量都可以增加它的平稳,把船底的面积增大可以达到预期目的。尽量增加铝箔船的长度不能增加稳定性,故A符合题意。
70.B
【解析】船的载重量与它的体积有关系,体积越大,载重量越大。所以要提高船的载重量,增大船的体积最科学,与水槽中的水量和船的质量无关,故选B。
71.A
【解析】在原有金属甲板上加装一层木板的做法主要是为了减少金属之间的摩擦噪音和便于磨损后的更换和修理。加装木板会增加船的重量,而不是减小船的自重。因此,不能达到的目的是减小船的自重。
72.C
【解析】在划龙舟的过程中,龙舟的方向主要由舵手控制。如果舵手操作不当,龙舟就会偏离预定的方向。龙舟太重和浮力不够大虽然会影响龙舟的速度和稳定性,但不会直接导致龙舟偏离方向。
73.B
【解析】城市绿肺具有强大的净化空气能力,主要因素是绿色植物茂盛繁多,绿色植物产生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故选B。
74.B
【解析】由于动物和生活的环境相互影响,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过程,动物的身体形态结构与其食物、习性都是和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动物过冬的方式有冬眠、备粮、迁徙、换毛等方法。人们按鸟类迁徙活动把鸟类分为候鸟和留鸟。候鸟常在一地产卵、育雏,而到另一地去越冬,每年定时进行有规律的迁徙,如大雁、丹顶鹤、燕子等。留鸟活动范围较小,终年生活在它们出生的区域里,不因季节变化而迁徙,如麻雀。故选B。
75.C
【解析】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结构,称为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关系是非常复杂的.由于一种生物常以多种生物为食,而同一种生物又常常被多种消费者取食,所以食物链相互交错,这样多条食物链相连就形成了食物网。
A.在食物链中,生产者一般都是绿色植物,比如海藻,正确;
B.根据题干可知,该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正确;
C.如果磷虾大量死亡会使企鹅减少,进而影响到海豹,选项错误;
故选C。
76.A
【解析】繁茂的树木挡住草生长所需的阳光,草进行的光合作用少,产生的有机物少。所以“茂林之下无丰草”。故选A。
77.C
【解析】夏眠与冬眠一样都是动物在缺少食物的季节为了生存的自然现象,动物在夏季时生命活动处于极度降低的状态,是某些动物对炎热和干旱季节的一种适应。非洲肺鱼既有鳃,还有肺,干涸期时,肺鱼钻入泥中不吃不喝,一直睡到雨季到来。引起非洲肺鱼“夏眠”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水。故选C。
78.A
【解析】植物的茎、叶具有向光生长的特性,这样有利于接收充足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将一棵绿豆苗种在一个暗箱内,只在右上角开一个小孔,则绿豆苗的茎会向着阳光处(右上角)生长,发生弯曲。
79.B
【解析】在“蚯蚓喜欢光亮环境还是黑暗环境”实验中,我们将10条蚯蚓放在盒子中间,如果观察到有一条蚯蚓爬到黑暗一侧,不能终止实验,需要继续观察,以避免实验的偶然性。故B符合题意。
80.B
【解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3颗种子中只有b种子可能会发芽。a、c种子缺少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因此都不能发芽,也不能用于研究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该实验过程每一种条件下只有一粒种子,实验结果不具备可靠性,为增强实验的可靠性,应适当增加种子数量。故B符合题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