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讲 近现代中国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一、选择题
1.(2024·北京昌平期末)万里茶道是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继丝绸之路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国际商道。它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延伸至俄罗斯圣彼得堡,全长1.3万千米,是历史上跨越陆地距离最长的商贸通道。万里茶道( )
A.推动了日耳曼人不断向西迁徙
B.与“草原丝绸之路”路线一致
C.便利了中俄间的物质文化交流
D.依托于明王朝的朝贡贸易体制
2.(2024·浙江杭州一模)英国人包令(1849—1859年在华),曾在厦门亲眼看见掠卖华工的情况:“几百个苦力(华工)……胸前各自按照准备把他们送去的地方,分别打上‘C’(加利福尼亚)、‘P’(秘鲁)或者‘S’(山德维治群岛,即夏威夷群岛)等印记。”这一批华工( )
A.为提升中国一战后的地位作出贡献
B.赴加利福尼亚从事太平洋铁路建造
C.在各地形成唐人街传播着中华文化
D.自愿签署契约出国获取了巨额利润
3.(2024·广东顺德区一模)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陆续开设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江南制造总局译书局、福州船政学堂等新式学校。这些学堂的开设( )
A.得益于国防建设投入
B.采用了官督商办的体制
C.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
D.拓展了与海外市场联系
4.(2024·安徽皖江名校联盟考试)近代中国一些知识人士把中国经典服饰的三件套组合形式,拆分为“背心”“短衫”“长袍”;而西式立领衬衫被称之为“阔领及颔”“窄袖束身”“长仅及腹”,领带被称为“颈巾”。这反映了他们( )
A.对外来服饰的认可和肯定
B.倡导服饰应该中西方结合
C.对中国传统服饰保有自信
D.坚决抵制传统服饰的西化
5.(2024·山东烟台期中)清政府于1906年颁布《保存古物推广办法》,1909年拟定《保存古迹推广办法章程》,提出针对古迹的六条调查事项,以及五条保存事项。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是( )
A.培养了专业化文物保护人才
B.遏制了破坏文物的行为
C.文物保护手段逐渐走向法制化
D.文物保护工作实现规范化
6.(2024·云南红河期末)1905年,中国博物馆建设的先驱者张謇自费创建了我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开创了我国近代博物馆事业的新纪元。中国人自建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是( )
A.自然历史博物院 B.南通博物苑
C.历史博物馆 D.革命博物馆
7.(2024·浙江温州预测)1953—1957年,高等院校由181所增至229所,招生56.18万人,毕业生26.9万人,1957年在校研究生达3 178人;成人高校由过去的27所增加到186所,学生由9 738人增至75 917人。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院校的发展( )
A.实现了教育体制的巨变
B.适应了国家建设的需要
C.培养了一大批外交人才
D.形成了多元的教育模式
8.(2024·山东烟台期末)《中国教育年鉴》显示:1983—1985年,全国新增普通高等学校211所;1985年,普通高校在校生已达179万多人。这表明,此时中国( )
A.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强国
B.高考制度开始恢复正常
C.教育环境有了显著改善
D.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9.(2024·江苏镇江期中)下表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情况统计,据此可知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 )
年份 1949 1957 1962 1965 1978 2008
我国公共图书馆个数 55 400 541 577 1 218 2 819
A.率先实现服务职能的拓展
B.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C.坚持服务于“科教兴国”战略
D.旨在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
10.(2024·北京西城期末)近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推出了各种独特的文化创意产品——从故宫国风胶带·《千里江山图》,到紫禁太平有象书签、脊兽钥匙扣等,大受市场青睐。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的成功( )
A.取决于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
B.反映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凸显了博物馆文物研究价值
D.得益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11.(2024·辽宁大连期末)1961年,国务院颁布了《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1982年,全国人大以此为基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新增了流散文物、馆藏文物、奖励与惩罚等15条新内容。这些做法( )
A.完善了我国的文物市场体系
B.体现了消灭文物犯罪的决心
C.推动了文保工作法治化进程
D.扩大了全国人大的职权范围
12.(2024·山西教育发展联盟调研)据统计,2010年在我国生活三个月以上的外籍人士有60万,2016年有7 600万外国人出入境。中国城市内部的国际移民既有从事高级生产的人才,也有从事服装、日用品外贸行业的移民。与欧美国家类似,中国城市内部也出现了移民聚落。这些现象主要得益于( )
A.各国政府采取优待政策
B.发达的交通提供了便利
C.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D.跨国公司对经济的主导
二、非选择题
13.(2024·山东枣庄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代中的商务印书馆
诞生于1897年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产物。如果不是近现代中西文化的交往,如果不是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对广大中国士人形成巨大的思想冲击,如果不是戊戌变法失败,一大批士人流落民间,就不会有商务印书馆,也就不会有中国的近现代出版业。同样,如果不是商务印书馆中的一批文化人有意识地扶持和推动当时的各种文化思潮,有意识地出版各种思想文化出版物,中国的近现代文化探索,无疑也要逊色得多。翻阅商务印书馆的馆史资料,人们会注意到,差不多所有第一流的现代学者,都与商务印书馆打过交道,如康有为、梁启超、王国维、章太炎、严复、蔡元培、胡适、陈寅恪等,甚至一些重要的政界人物,如盛宣怀、孙中山、汪精卫等,也与商务印书馆有密切的交往关系。同样,影响近现代中国学术文化的许多重要著作、重要刊物,也都是由商务印书馆组织出版、发行的,如严(复)译名著、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金岳霖的《论道》、陈寅恪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熊十力的《新唯识论》等。因此,一部商务印书馆的历史,从一个侧面能够反映出中国思想文化的近现代历史。
——摘编自杨扬《商务印书馆:民间出版业的兴衰》
(1)商务印书馆的形成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2)谈谈你对商务印书馆价值的认识。
第36讲 近现代中国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1.C 根据材料“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延伸至俄罗斯圣彼得堡”可知,万里茶道有助于推动中俄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故选C项;3—6世纪,日耳曼人各支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在丝绸之路北面,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的商路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材料并未体现具体路线,看不出万里茶道与“草原丝绸之路”路线一致,排除B项;17世纪末万里茶道兴起时明王朝已灭亡,排除D项。
2.C 据材料可知,近代中国大量的华工被运往“加利福尼亚”“秘鲁”“夏威夷群岛”等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后来这些留在当地的华工由于相同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往往愿意居住在一起,在各地形成了众多的唐人街,他们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故选C项;材料中华工出国的时间为19世纪,尚未爆发一战,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这批华工除了被送往加利福尼亚外,还被送往秘鲁和夏威夷群岛,并非全部送往加利福尼亚从事太平洋铁路建造,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殖民者往往迫使华工签署契约,让华工以未来若干年的工资支付运输费用,且获得巨额利润的是殖民者,并非华工,排除D项。
3.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洋务派开设的这些新式学校、译书局等介绍的是西方先进军事、工程技术,服务于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军事科技的需要,得益于国防建设投入,故选A项;“采用了官督商办的体制”的是洋务运动的民用企业,排除B项;材料中提及的这些学校旨在培养新型的专门军事、技术人才,其并没有直接参与镇压太平天国,排除C项;“拓展了与海外市场联系”不符合史实、逻辑,应为“拓展了与海外文化联系”,排除D项。
4.C 从“背心”“短衫”“长袍”“阔领及颔”“窄袖束身”“长仅及腹”“颈巾”这些最初的词汇和表达中可见,近代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的服饰形态保有自信,对西方外来服饰的态度只是以观者的视角进行客观描述,在初期并未表现出对西方服饰的主观认可,故选C项,排除A项;近代知识人士对中国服饰和西方服饰称呼不同,并没有倡导服饰方面中西结合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知识分子对西方服饰进行了客观描述,并没有抵制传统服饰西化的信息,排除D项。
5.C 据材料“清政府于1906年颁布《保存古物推广办法》”“拟定《保存古迹推广办法章程》”“南京国民政府设立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等信息可得出政府通过立法措施对文物进行保护,即文物保护手段逐渐走向法制化,故选C项;材料并未涉及培养专业化文物保护人才,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保护措施,未涉及效果如何,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文物保护手段逐渐走向法制化,未体现文物保护工作实现规范化,排除D项。
6.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故选B项;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的近代意义的博物馆,排除A项;1926年,国立历史博物馆在北京开馆,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1960年,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排除C项;革命博物馆建成于新中国成立后,排除D项。
7.B 由材料可知,1953—1957年我国高等院校的数量、招生人数、毕业生数量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尤其是成人高校数量及学生数量增加较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此期间国家正在实施“一五”计划,高等院校的发展为经济建设培养各方面的人才,适应了国家建设的需要,故选B项;材料仅涉及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院校的数量、学生人数,未涉及教育体制、外交人才及教育模式的问题,排除A、C、D三项。
8.C 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高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的增加,反映了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均可表明当时我国教育发展的环境明显改善,故选C项;材料缺乏国内外教育的比较,无法反映中国在世界教育领域的地位,排除A项;1977年,高考制度开始恢复,排除B项;1995年,中国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排除D项。
9.B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数量不断增加,这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B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图书馆的数量,并未涉及服务职能的拓展,排除A项;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首次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排除C项;公共图书馆并不能保护自然遗产,排除D项。
10.D 将故宫文物蕴含的传统文化加以改造,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制成文创产品,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故选D项;互联网技术不是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制作、宣传的全部和唯一依托,“取决于”说法绝对,排除A项;仅凭文创产品在市场上出售不能断定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文创产品凸显了文物的经济和文化价值,而非体现了其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排除C项。
11.C 由材料信息可知,1961年,国务院颁布了《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1982年,全国人大以此为基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说明我国文物保护走向法治化,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文物保护法,不是文物市场体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文物犯罪,排除B项;全国人大本来就拥有立法权,排除D项。
12.C 据材料可知,21世纪初,来华外国移民大量增加,从事生产和外贸等行业,这主要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孕育了全球流动的劳动力市场,故选C项;外国人来华主要受中国国家政策影响,而非“各国”政策,排除A项;交通便利是次要原因,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移民活动与跨国公司的关系,得不出“主导”的结论,排除D项。
13.(1)时代:西学东渐;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一批先进中国人积极探索救国道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认识:文化交流的桥梁;思想启蒙的先锋;学术研究的推动者;文化传承的守护者;社会变革的参与者;民间出版业的典范。
解析:第(1)问,据材料“如果不是近现代中西文化的交往……有意识地出版各种思想文化出版物,中国的近现代文化探索,无疑也要逊色得多”可知商务印书馆诞生于19世纪末的中国,结合时代背景可得出,西学东渐;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一批先进中国人积极探索救国道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第(2)问,据材料“诞生于1897年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产物”“如果不是商务印书馆中的一批文化人有意识地扶持和推动当时的各种文化思潮,有意识地出版各种思想文化出版物,中国的近现代文化探索,无疑也要逊色得多。差不多所有第一流的现代学者,都与商务印书馆打过交道”“影响近现代中国学术文化的许多重要著作、重要刊物,也都是由商务印书馆组织出版、发行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商务印书馆的价值。
3 / 3第36讲 近现代中国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价值引领 课标要求
中国文化的第三次巨大变化发生在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近现代。我们目前仍处在这一变化之中。这一变化性质之深刻、规模之广大、任务之艰巨、冲突之激烈,都是空前的。之所以如此,不仅因为它与社会形态的变化,与消灭阶级、消灭剥削的社会主义社会取代阶级社会的变化相随,而且在这一进程中,社会进步、社会革命和民族的自强图存、复兴的任务交错在一起,此外,它还是在与一个先进的西方文化的冲突交融中进行的过程。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 1.了解近现代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徙。 2.理解贸易活动在近现代中国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3.了解近现代中国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一、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
鸦片战争后 林则徐主张学习西方,魏源提出“ ”
洋务运动期间 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创办专门引进、翻译西方书籍的
戊戌变法前夕 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维新运动的展开
辛亥革命前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 的思想武器
新文化运动 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思想
五四运动后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二、近代中国的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茶 ①地位: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②传播:16世纪以后,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③影响:中俄之间形成“ ”;“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等等
服饰 ①17世纪末,中国服装随着 传到法国。 ②18世纪,中国服饰的面料、款式、纹样等,融入法国服装设计之中。 ③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了中国大袍式系列、“自由”套装等,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 ④民国早期: 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同时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钟表 大约在16世纪中期经由 传入中国内地;到18世纪,进口钟表的数量已经很多
三、近现代中国文化传承的载体
1.学校教育
(1)近代中国的教育
①京师大学堂
创办 创建于戊戌维新运动中
职能 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办学 理念 主导新式教育的推行,采取 的方式
发展 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7年后,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地位 中国教育 的标志
②清华学堂:1911年创办,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2)现代中国的教育
时间 表现 影响
“文化大 革命”前 ①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 ②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 ③提出了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 的教育方针 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文化大 革命” 结束后 ①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②1983年, 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③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 ”发展战略 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剧增,各类学校教育不断发展,教育 的步伐加速推进
2.图书馆的发展
(1)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起,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2)新中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
3.博物馆的建设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 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2)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了主要陈列 的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
(3)1905年 在江苏南通建立的 ,成为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4)民国时期,先后建立 和国立中央博物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分别改称“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和“国立南京博物院”。
(5)新中国成立后, (1925年成立)成为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6)1959年7月建成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
(7)2003年2月,中国 组建,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8)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及专业博物馆。
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近代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1)1906年,清政府颁布《保存古物推广办法》,由中央政府对文物古迹进行保护。
(2)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的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公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律《 》。
2.现代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
(1)立法保护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起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体系,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文物普查。1961年3月,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
②1982年通过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中国与《世界遗产公约》
加入及 发展 ①1985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 ②2004年8月,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③2006年审议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④2011年,中国通过了《 》
影响 ①保护遗产、 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②中国成为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体现出一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
(3)中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①世界文化遗产:包括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等。
②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中山装:中山装是中西文化合璧的产物,设计的主旨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体现,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并修改中山装造型,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加入服装设计,赋予了服饰文化新的内涵。
据教材《选择性必修3》第14课:中国国家图书馆改编。
截至2019年底,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文献超过4 000万册件,其中古籍文献200余万册件,尤以“四大专藏”即“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和文津阁《四库全书》最受瞩目。图书馆在文化传承方面的职能是( )
A.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服务公众
B.对日益损毁的文化遗产实施有效保护
C.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
D.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影响力
华工对美国开发作出的贡献
(1)在铁路兴修方面,大约1.5万名华工为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中央太平洋铁路和联合太平洋铁路提前完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在农业方面,华工把自己家乡的传统经验带到美国西部并传授给那里的农民,使加州的粮食、水果、花卉等行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华工们还在制造业、酿酒业、捕鱼业、工业等行业方面为美国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明清时期东学西渐与近代西学东渐的不同点
(1)主导者不同:东学西渐的主导者是中国(中国国力强盛),西学东渐的主导者是西方各国(西方各国国力强盛)。
(2)时间不同:东学西渐主要是古代,西学东渐主要是近现代。
(3)内容不同:东学西渐主要传播中国思想与文化,西学东渐主要是传播近代欧洲器物(技术)、制度与思想。
主题一 文化碰撞——近代中国的文化交流与移民文化
近代中外文化的碰撞与交汇
材料 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主体是……耶稣会传教士……也译著了大量西学书籍,着力介绍天文历法、测量等技术。鸦片战争后,开明官吏、外交人员、留学生、主张改革的知识分子以及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成为推动西学东渐的主体力量。甲午战后,西方文化和学术思想真正开始大规模地传入中国……客观上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摘编自汪信砚《西学东渐与马克思主义
哲学中国化》
探究 根据材料及所学,指出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
信息获取
知识依据
要点归纳
近代中国的移民及华工的贡献
材料一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人数达到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 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 510家,投资总额约63 271万元。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材料二 他们(指华工)不仅是开采金矿的主要力量,而且也是开采银矿、铜矿、煤矿等各种矿藏的主要力量。华工占加州农业工人的75%,他们参加田园劳动,参加排涝、筑堤、防洪防潮等工程,使不毛之地变成肥沃良田……华工参加修筑铁路的功绩也十分卓著,中央太平洋铁路的修筑,有五分之四是由华工承担的。
——摘编自梁碧莹《美国与中国的“苦力”贸易兼论十九世纪中国旅美“苦力”华工》
探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跨地域转移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工的历史贡献。
信息获取
知识依据
要点归纳
1.“西学东渐”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1)学术上:传统的学术受到西学的冲击,到民国时期,整个西方式的学术体系架构大致成型。
(2)思想文化上:中国人传统的伦理观念、价值观念逐渐解体,崇尚实用、注重科技、追求民主的风气则日益加重。
(3)政治上:议会制、民主制、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等思想的传入,影响了晚清以后中国政治发展,包括维新运动、晚清新政、立宪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等。
(4)社会上:促进了传统四民社会秩序的瓦解,使得中国传统社会中以家庭、家族、地域社会为中心的社会阶层开始逐渐瓦解。
(5)经济及日常生活上:新的经济思想的传入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科技逐渐改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改变了许多传统日常生活中的习俗。
2.近代华工大批出国的原因及影响
原因 ①历史上移民海外传统的影响。 ②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 ③国内人口压力大。 ④清政府在经济上对中国人民进行残酷剥削、压迫,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生活困窘。 ⑤美国西部开发和铁路建设需要大量劳动力。 ⑥19世纪初,黑奴贸易废止,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
影响 ①下南洋:促进了南洋经济的发展,传播了中华文化。 ②赴美华工:促进美国西部开发、太平洋铁路交通发展。 ③促进了大洋洲的开发。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华工为英法两国在西线战场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后勤保障。 ⑤其后代华侨为近代中国革命事业、家乡事业作出了努力,促进了祖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主题二 赓续文脉——现代中国的教育事业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现代中国教育发展
材料
1949年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教育“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
1957年 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5年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改革的重点是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扩大高校自主权,开放社会力量办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199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编自蒋纯焦《新中国70年教育的发展历程》
探究 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教育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
信息获取
知识依据
要点归纳
现代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
材料一 2002年,故宫实施大规模修建工程,所有修复技术都按照传统方式进行,这些建筑工艺从建造这座宫殿的时候就存在了。同年,为了不损伤颐和园的借景风貌,北京市政府增加数亿投资,将颐和园附近地上架设高压线的方案改为地下铺设电缆。
——摘编自李凯军《世界遗产在中国》
材料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就提出应将文化多样性视为“发展的因素”之一,而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稀缺的不可替代的资源,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构成,它不仅是人类以往文明的见证和产物,也是促进人类未来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促进人类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要实现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而且保护文化遗产是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摘编自李玉雪《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文化
遗产保护的法治进路思考》
探究 (1)根据材料一,分析故宫和颐和园修复体现的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文化遗产具有怎样的价值?
信息获取
知识依据
要点归纳
1.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的四次转折
第一次 转折 实现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性转变。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建立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我国开始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第二次 转折 实现教育为阶级斗争服务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转变。这是教育工作重点的转移,是教育地位作用的提升,我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道路
第三次 转折 实现教育为计划经济服务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转变。这是教育体制的转型和创新,我国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第四次 转折 实现教育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这是教育发展方式的变革,推动我国教育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不断完善。这个转变仍在继续进行之中
2.我国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1)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折射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助于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2)从历史层面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记录和传承文明发展史,以史鉴今。
(3)从社会发展层面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基本素材,继往开来,为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实现民族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4)从经济层面看,保护与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在扩大对外交流、发展文化旅游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5)世界意义: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以及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
考情速递 近年高考对本部分知识的考查较少,主要集中在近现代中国文化的传播等方面,突出文化自信
命题预测 (1)命题情境:图片、漫画、新闻报道等。 (2)角度预测:微观切入文化传播的载体,分析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大作用;通过教育、博物馆、图书馆等,理解现代中国在文化传播和交流方面的成就
(2023·海南高考5题)琼剧源于明代传入的“军戏”。它以中板为主,融汇了多种外来剧种的声腔和曲牌,到20世纪30年代才有现名。有戏谚云:“生脚儒雅且潇洒,旦脚文静又婉娇。彩旦辣,花生刁,书僮天真梅香飘。”独特的文化内蕴和表演形式使其远播粤、桂等地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这一历程主要反映( )
A.故土情结助推文化传承
B.人口迁徙促进文化交流
C.商路畅通带动文化传播
D.艺术形态彰显文化魅力
命题立意 本题以琼剧的传播创设学习情境,考查古代和近代中国的文化交流与传播。通过分析琼剧传播的方式和地点,培养学生的时空意识和人文素养。
思维路径
信息 获取 时空:明代至20世纪30年代。 题眼:独特的文化内蕴和表演形式使其远播粤、桂等地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
教材 探源 中国古代,大批汉人陆续从北方迁往南方,形成今天分布在江西、福建、广东和台湾等地的客家人
解题 陷阱 偷换概念 琼剧是融合了多种戏曲艺术的产物,而且琼剧在大陆和东南亚的传播体现的是海南文化的对外交流,不符合“故土情结”的说法,排除A项
空间错位 商路在当时主要指的是海上丝绸之路,但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位于东南沿海地区,排除C项
似是而非 “独特的文化内蕴和表演形式”说明艺术内涵才是琼剧独特魅力的体现,排除D项
得出 结论 据材料“明代传入”“融汇了多种外来剧种的声腔和曲牌”并结合所学可知,戏剧表演者是戏剧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因此材料中反映的琼剧的产生及传播体现了人口迁徙促进了文化交流与传播,故选B项
1.〔学习情境·科技发展〕(2024·山东高考8题)1979年,中国科学院将办院方针概括为“侧重基础、侧重提高,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1984年,提出的新办院方针是“大力加强应用研究,积极而有选择地参加发展工作,继续重视基础研究”。办院方针的调整旨在( )
A.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大局
B.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C.促进科学技术人才流动
D.贯彻“科教兴国”战略
2.(2024·浙江6月选考8题)新中国成立初期,内务部公布《革命烈士家属、革命军人家属优待暂行条例》《关于评选烈属、军属、革命残废军人、复员军人模范及拥军优属模范的指示》等政策法规。同时,各地博物馆积极征集革命文物,如北京大学博物馆多方搜集革命史料充实李大钊烈士纪念室的陈列,汉口
烈士博物馆征集董存瑞等烈士的遗物与事迹并展陈。这些举措( )
①弘扬了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②涵育了人民群众的家国情怀
③发挥了博物馆的国民教育职能④体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鲜明特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025·八省联考四川卷)1976—1981年,我国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从56.5万人增加到128万人,共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31 797人;出国留学人数达8 180人,接受外国来华学生4 000多人。这说明该时期中国( )
A.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B.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
C.致力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4.(2024·浙江6月选考15题)近年来,中外文化遗产双边合作项目取得丰硕成果,如参与柬埔寨吴哥古迹、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和尼泊尔、缅甸震后历史古迹保护修复,与洪都拉斯、肯尼亚联合考古等,我国还持续加大文化遗产多边国际合作的推进力度,其中尤以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提出的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倡议最具代表性。这些举措( )
①表明改革文化遗产全球治理机制成为共识
②体现了我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责任与担当 ③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④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注入更多人文内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第36讲 近现代中国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知识为基·教材融会】
基础知识梳理
一、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 辛亥革命
二、万里茶道 传教士 中山装 澳门
三、1.(1)①分科教育 近代化 (2)全面发展 邓小平
科教兴国 公平 3.(1)上海 (2)动物标本 (3)张謇
南通博物苑 (4)国立历史博物馆 (5)故宫博物院
(7)国家博物馆
四、1.(2)古物保存法 2.(2)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传承文化
教材边角
A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文献超过4 000万册件,其中古籍文献200余万册件,表明图书馆承当了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服务公众的职能,故选A项;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这一公约旨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损毁的文化遗产实施有效保护,排除B项;近代以来建立的博物馆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排除C项;印刷书的诞生,有助于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影响力,排除D项。
【能力为重·主题突破】
主题一
情境1
信息 获取 “开明官吏、外交人员、留学生、主张改革的知识分子以及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成为推动西学东渐的主体力量”“西方文化和学术思想真正开始大规模地传入中国”
知识 依据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要点 归纳 由被动到主动;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具有渐进性(或历史阶段性);内容丰富;途径多样
情境2
信息 获取 “中国海外移民人数达到32万人”“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 510家,投资总额约63 271万元”
知识 依据 在美国,华工是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19世纪70年代,加利福尼亚的华工人数已有十几万
要点 归纳 (1)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移民潮;移民规模扩大,主要移往东南亚;移民心系祖国,推动中国近代化。 影响:使东南沿海地区丧失大量劳动力,是华工的灾难和血泪史;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近代华侨投资办厂,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促进了美洲、大洋洲经济发展;传播了中华文化;推动了拉美新族群的形成
主题二
情境1
信息 获取 “为人民服务”“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知识 依据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要点 归纳 特点:具有社会主义性质;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时代性。 因素:时代的需求;经济发展水平;政权性质;国家政策
情境2
信息 获取 “所有修复技术都按照传统方式进行”“将颐和园附近地上架设高压线的方案改为地下铺设电缆”
知识 依据 2006年审议通过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强调“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要点 归纳 (1)原则:真实性原则和完整性原则。 (2)价值: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构成;是人类文明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见证;是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类文明留下的辉煌,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考情研析·考教衔接】
智慧刷题
1.A 1979年,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中国科学院将重点放在基础和提高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开展,国家需要更多应用型人才,鼓励人们积极而有选择地参加发展工作。故中国科学院的办院方针调整的主要目的是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大局,A项正确;B、C两项不是最终目的,均排除;“科教兴国”战略开始实行于1995年,D项时空不符,排除。
2.A 新中国成立初期,对烈士事迹进行宣传,对革命文物进行陈列收集保存,以及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对烈士家属和拥军优属模范进行照顾,这些举措弘扬了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涵育了人民群众的家国情怀,以及以博物馆这一载体,发挥了博物馆的国民教育职能,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社会主义革命与材料无关,④错误,排除B、C、D三项。
知识拓展:博物馆的作用
有利于提高公民文化素养,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是游客认识城市历史、感悟城市辉煌的窗口,可以领略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感受新时代的人文精神,体会历史文化的变迁,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国家软实力、民族自豪感;有利于促进文物的收藏和保护;有利于推动知识的传播、科学的普及;有利于推动开展社会科学研究;有利于推动思想解放,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C 1976—1981年我国高校招生人数增加、研究生教育发展、留学交流频繁,这些都体现了我国在努力培养人才,致力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C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的,排除A项;“走出去”战略主要涉及的是经济领域的对外投资等,提出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排除D项。
4.D “成为共识”说法程度失当,①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我国还持续加大文化遗产多边国际合作的推进力度可知,中国在守护人类共同文化遗址财富方面,越来越具有大国的担当和责任,②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中外文化遗产双边合作项目取得丰硕成果,如参与缅甸震后历史古迹保护修复”可知,各国对文化遗址的重视和保护,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维护,③符合题意;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各国加强国家间合作,是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表现,并且这种对文化遗址保护的投入更具有人文主义的内涵,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
8 / 8(共86张PPT)
高中总复习·历史
第36讲 近现代中国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价值引领 课标要求
中国文化的第三次巨大变化发生在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近现代。我们目前仍处在这一变化之中。这一变化性质之深刻、规模之广大、任务之艰巨、冲突之激烈,都是空前的。之所以如此,不仅因为它与社会形态的变化,与消灭阶级、消灭剥削的社会主义社会取代阶级社会的变化相随,而且在这一进程中,社会进步、社会革命和民族的自强图存、复兴的任务交错在一起,此外,它还是在与一个先进的西方文化的冲突交融中进行的过程。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
与文化论争》 1.了解近现代中国历史上的人
口迁徙。
2.理解贸易活动在近现代中国
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3.了解近现代中国历史上学校
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
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
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CONTENTS
知识为基·教材融会
一
能力为重·主题突破
二
考情研析·考教衔接
三
课时训练·跟踪检测
四
一
知识为基·教材融会
整合发掘,加深知识理解
一、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
鸦片战争后 林则徐主张学习西方,魏源提出“
”
洋务运动期间 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创办专门引进、翻译西
方书籍的
戊戌变法前夕 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维新运动
的展开
师夷之长技以制
夷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
辛亥革命前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
为 的思想武器
新文化运动 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思想
五四运动后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
步
辛亥革命
二、近代中国的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茶 ①地位: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②传播:16世纪以后,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
地区。
③影响:中俄之间形成“ ”;“日本茶道”、英国
“下午茶”;等等
万里茶道
服饰 ①17世纪末,中国服装随着 传到法国。
②18世纪,中国服饰的面料、款式、纹样等,融入法国服装设计
之中。
③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了中国大袍式系列、“自由”套装
等,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
④民国早期: 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同时体现一定的
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钟表 大约在16世纪中期经由 传入中国内地;到18世纪,进口
钟表的数量已经很多
传教士
中山装
澳门
三、近现代中国文化传承的载体
1. 学校教育
(1)近代中国的教育
①京师大学堂
创办 创建于戊戌维新运动中
职能 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
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办学理念 主导新式教育的推行,采取 的方式
发展 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7年后,北京
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地位 中国教育 的标志
分科教育
近代化
②清华学堂:1911年创办,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迅速发展成为全
国高水平的大学。
(2)现代中国的教育
时间 表现 影响
“文化
大革命”前 ①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 ②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 ③提出了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
面 的教育方针 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全面发展
时间 表现 影响
“文化
大 革命” 结束后 ①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②1983年, 提出“教育要面向现
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③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
”发展战略 高校毕业生的人数
剧增,各类学校教
育不断发展,教
育 的步伐
加速推进
邓小平
科教兴
国
公平
2. 图书馆的发展
(1)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起,国家图书馆的职
能开始体现。
(2)新中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
“国家图书馆”。
3. 博物馆的建设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 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
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2)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了主要陈列 的自然历史与考
古类博物馆。
(3)1905年 在江苏南通建立的 ,成为中国人自
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4)民国时期,先后建立 和国立中央博物院;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分别改称“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和“国立南京博物
院”。
上海
动物标本
张謇
南通博物苑
国立历史博物馆
(5)新中国成立后, (1925年成立)成为中国最大的古
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6)1959年7月建成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
事博物馆。
(7)2003年2月,中国 组建,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
的博物馆。
(8)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及专业博物馆。
故宫博物院
国家博物馆
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 近代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1)1906年,清政府颁布《保存古物推广办法》,由中央政府对文物古
迹进行保护。
(2)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的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公布了中国历
史上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律《 》。
2. 现代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
(1)立法保护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起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体系,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
次全国性文物普查。1961年3月,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
②1982年通过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古物保存法
(2)中国与《世界遗产公约》
加入及发展 ①1985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
②2004年8月,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③2006年审议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④2011年,中国通过了《
》
影响 ①保护遗产、 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
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②中国成为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体现出一个文明大
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法
传承文化
(3)中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①世界文化遗产:包括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等。
②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
的国家。
中山装:中山装是中西文化合璧的产物,设计的主旨是孙中山民主革命
思想的体现,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并修改中山
装造型,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加入服装设计,赋予了服饰文化新的内涵。
据教材《选择性必修3》第14课:中国国家图书馆改编。
截至2019年底,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文献超过4 000万册件,其中古籍文献
200余万册件,尤以“四大专藏”即“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
乐大典》和文津阁《四库全书》最受瞩目。图书馆在文化传承方面的职能
是( )
A. 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服务公众
B. 对日益损毁的文化遗产实施有效保护
C. 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
D. 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影响力
√
解析: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文献超过4 000万册件,其中古籍文献200
余万册件,表明图书馆承当了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服务公众的职能,故
选A项;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
然遗产公约》,这一公约旨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损毁的文化遗产实施有
效保护,排除B项;近代以来建立的博物馆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排除C项;印刷书的诞
生,有助于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影响力,排除D项。
华工对美国开发作出的贡献
(1)在铁路兴修方面,大约1.5万名华工为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中央太
平洋铁路和联合太平洋铁路提前完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在农业方面,华工把自己家乡的传统经验带到美国西部并传授给那
里的农民,使加州的粮食、水果、花卉等行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华工们还在制造业、酿酒业、捕鱼业、工业等行业方面为美国创造
了巨大的财富。
明清时期东学西渐与近代西学东渐的不同点
(1)主导者不同:东学西渐的主导者是中国(中国国力强盛),西学东
渐的主导者是西方各国(西方各国国力强盛)。
(2)时间不同:东学西渐主要是古代,西学东渐主要是近现代。
(3)内容不同:东学西渐主要传播中国思想与文化,西学东渐主要是传
播近代欧洲器物(技术)、制度与思想。
二
能力为重·主题突破
探究应用,培养综合能力
主题一 文化碰撞——近代中国的文化交流与移民文化
近代中外文化的碰撞与交汇
材料 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主体是……耶稣会传教士……也译著了大
量西学书籍,着力介绍天文历法、测量等技术。鸦片战争后,开明官吏、
外交人员、留学生、主张改革的知识分子以及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成为推动
西学东渐的主体力量。甲午战后,西方文化和学术思想真正开始大规模地
传入中国……客观上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摘编自汪信砚《西学东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探究 根据材料及所学,指出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
信息 获取 “开明官吏、外交人员、留学生、主张改革的知识分子以及
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成为推动西学东渐的主体力量”“西方文
化和学术思想真正开始大规模地传入中国”
知识 依据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向西方
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要点 归纳 由被动到主动;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具有渐进性(或历史阶
段性);内容丰富;途径多样
“开明官吏、外交人员、留学生、主张改革的知识分子以及
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成为推动西学东渐的主体力量”“西方文
化和学术思想真正开始大规模地传入中国”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向西方
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由被动到主动;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具有渐进性(或历史阶
段性);内容丰富;途径多样
近代中国的移民及华工的贡献
材料一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
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人数达到32万
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 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
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 510
家,投资总额约63 271万元。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材料二 他们(指华工)不仅是开采金矿的主要力量,而且也是开采银
矿、铜矿、煤矿等各种矿藏的主要力量。华工占加州农业工人的75%,他
们参加田园劳动,参加排涝、筑堤、防洪防潮等工程,使不毛之地变成肥
沃良田……华工参加修筑铁路的功绩也十分卓著,中央太平洋铁路的修
筑,有五分之四是由华工承担的。
——摘编自梁碧莹《美国与中国的“苦力”贸易兼论
十九世纪中国旅美“苦力”华工》
探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并结
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跨地域转移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工的历史贡献。
信息 获取 “中国海外移民人数达到32万人”“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
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 510家,投
资总额约63 271万元”
知识 依据 在美国,华工是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
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19世纪70年代,加利福尼亚的华工人
数已有十几万
“中国海外移民人数达到32万人”“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
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 510家,投
资总额约63 271万元”
在美国,华工是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
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19世纪70年代,加利福尼亚的华工人
数已有十几万
要点 归纳 (1)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
界移民潮;移民规模扩大,主要移往东南亚;移民心系祖国,
推动中国近代化。
影响:使东南沿海地区丧失大量劳动力,是华工的灾难和血泪
史;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近代华侨投
资办厂,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促进了美洲、大洋洲经济发展;传播了中华文化;推动了
拉美新族群的形成
(1)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
界移民潮;移民规模扩大,主要移往东南亚;移民心系祖国,
推动中国近代化。
影响:使东南沿海地区丧失大量劳动力,是华工的灾难和血泪
史;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近代华侨投
资办厂,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促进了美洲、大洋洲经济发展;传播了中华文化;推动了
拉美新族群的形成
1. “西学东渐”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1)学术上:传统的学术受到西学的冲击,到民国时期,整个西方式的
学术体系架构大致成型。
(2)思想文化上:中国人传统的伦理观念、价值观念逐渐解体,崇尚实
用、注重科技、追求民主的风气则日益加重。
(3)政治上:议会制、民主制、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等思想的传入,
影响了晚清以后中国政治发展,包括维新运动、晚清新政、立宪运动、辛
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等。
(4)社会上:促进了传统四民社会秩序的瓦解,使得中国传统社会中以
家庭、家族、地域社会为中心的社会阶层开始逐渐瓦解。
(5)经济及日常生活上:新的经济思想的传入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
展,西方科技逐渐改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改变了许多传统日常生活中的
习俗。
2. 近代华工大批出国的原因及影响
原因 ①历史上移民海外传统的影响。
②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
③国内人口压力大。
④清政府在经济上对中国人民进行残酷剥削、压迫,中国东南
沿海的穷苦百姓生活困窘。
⑤美国西部开发和铁路建设需要大量劳动力。
⑥19世纪初,黑奴贸易废止,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
影响 ①下南洋:促进了南洋经济的发展,传播了中华文化。
②赴美华工:促进美国西部开发、太平洋铁路交通发展。
③促进了大洋洲的开发。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华工为英法两国在西线战场的胜
利提供了重要的后勤保障。
⑤其后代华侨为近代中国革命事业、家乡事业作出了努力,促
进了祖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主题二 赓续文脉——现代中国的教育事业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现代中国教育发展
材料
1949年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教育“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
1957年 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5年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改革的重点是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扩大高校自主权,开放社会力量办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199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编自蒋纯焦《新中国70年教育的发展历程》
探究 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教育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
教育发展的因素。
信息 获取 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知识 依据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
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
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兼备的建设人才
要点 归纳
“为人民服务”“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全
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
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
业余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
备的建设人才
特点:具有社会主义性质;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将德、智、体作
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时代性。
因素:时代的需求;经济发展水平;政权性质;国家政策
现代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
材料一 2002年,故宫实施大规模修建工程,所有修复技术都按照传统
方式进行,这些建筑工艺从建造这座宫殿的时候就存在了。同年,为了不
损伤颐和园的借景风貌,北京市政府增加数亿投资,将颐和园附近地上架
设高压线的方案改为地下铺设电缆。
——摘编自李凯军《世界遗产在中国》
材料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就提出应将
文化多样性视为“发展的因素”之一,而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稀缺的不可替
代的资源,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构成,它不仅是人类以往文明的见证和产
物,也是促进人类未来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促进人类和谐发展走可持
续发展道路不仅要实现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而且保护文化遗产是促进
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摘编自李玉雪《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文化遗产
保护的法治进路思考》
探究 (1)根据材料一,分析故宫和颐和园修复体现的文化遗产保护
的原则。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文化遗产具有怎样的价值?
信息获
取 “所有修复技术都按照传统方式进行”“将颐和园附近地上架
设高压线的方案改为地下铺设电缆”
知识依
据 2006年审议通过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强调“世
界文化遗产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
理的方针,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要点归
纳 (1)原则:真实性原则和完整性原则。
(2)价值: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构成;是人类文明传承与发展
的重要见证;是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类文明
留下的辉煌,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所有修复技术都按照传统方式进行”“将颐和园附近地上架
设高压线的方案改为地下铺设电缆”
2006年审议通过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强调“世
界文化遗产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
理的方针,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1)原则:真实性原则和完整性原则。
(2)价值: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构成;是人类文明传承与发展
的重要见证;是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类文明
留下的辉煌,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1.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的四次转折
第一次 转折 实现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的根本性转变。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建立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
一次质的飞跃,我国开始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
育发展道路
第二次 转折 实现教育为阶级斗争服务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转
变。这是教育工作重点的转移,是教育地位作用的提升,我国
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道路
第三次 转折 实现教育为计划经济服务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转变。
这是教育体制的转型和创新,我国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
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第四次 转折 实现教育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这是教育发展方
式的变革,推动我国教育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
系不断完善。这个转变仍在继续进行之中
2. 我国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1)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折射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特
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助于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2)从历史层面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记录和传承文明发展史,以
史鉴今。
(3)从社会发展层面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提供基本素材,继往开来,为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实现民族复兴提供有力
支撑。
(4)从经济层面看,保护与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在扩大对外交流、发展
文化旅游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5)世界意义: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
式、想象力,体现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
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
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以及促进人类共同
发展的前提。
三
考情研析·考教衔接
体验感悟,提升学科素养
考情 速递 近年高考对本部分知识的考查较少,主要集中在近现代中国文化
的传播等方面,突出文化自信
命题 预测 (1)命题情境:图片、漫画、新闻报道等。
(2)角度预测:微观切入文化传播的载体,分析文化交流与传
播的重大作用;通过教育、博物馆、图书馆等,理解现代中国在
文化传播和交流方面的成就
(2023·海南高考5题)琼剧源于明代传入的“军戏”。它以中板为
主,融汇了多种外来剧种的声腔和曲牌,到20世纪30年代才有现名。有戏
谚云:“生脚儒雅且潇洒,旦脚文静又婉娇。彩旦辣,花生刁,书僮天真
梅香飘。”独特的文化内蕴和表演形式使其远播粤、桂等地以及东南亚一
些国家。这一历程主要反映( )
A. 故土情结助推文化传承
B. 人口迁徙促进文化交流
C. 商路畅通带动文化传播
D. 艺术形态彰显文化魅力
思维路径
信息 获取 时空:明代至20世纪30年代。
题眼:独特的文化内蕴和表演形式使其远播粤、桂等地以及东南亚
一些国家
教材 探源 中国古代,大批汉人陆续从北方迁往南方,形成今天分布在江西、
福建、广东和台湾等地的客家人
命题立意 本题以琼剧的传播创设学习情境,考查古代和近代中国的文化交
流与传播。通过分析琼剧传播的方式和地点,培养学生的时空意识和人文
素养。
解题 陷阱 偷换 概念 琼剧是融合了多种戏曲艺术的产物,而且琼剧在大陆和东
南亚的传播体现的是海南文化的对外交流,不符合“故土
情结”的说法,排除A项
空间 错位 商路在当时主要指的是海上丝绸之路,但是海上丝绸之路
的起点位于东南沿海地区,排除C项
似是 而非 “独特的文化内蕴和表演形式”说明艺术内涵才是琼剧独
特魅力的体现,排除D项
得出 结论 据材料“明代传入”“融汇了多种外来剧种的声腔和曲牌”并结合
所学可知,戏剧表演者是戏剧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因此材料中反
映的琼剧的产生及传播体现了人口迁徙促进了文化交流与传播,故
选B项
1. 〔学习情境·科技发展〕(2024·山东高考8题)1979年,中国科学院将办
院方针概括为“侧重基础、侧重提高,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
1984年,提出的新办院方针是“大力加强应用研究,积极而有选择地参加
发展工作,继续重视基础研究”。办院方针的调整旨在( )
A. 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大局
B.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C. 促进科学技术人才流动
D. 贯彻“科教兴国”战略
√
解析: 1979年,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中国科学院将重点放在基础和提
高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开展,国家需要更多应
用型人才,鼓励人们积极而有选择地参加发展工作。故中国科学院的办院
方针调整的主要目的是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大局,A项正确;B、C两项不是
最终目的,均排除;“科教兴国”战略开始实行于1995年,D项时空不
符,排除。
2. (2024·浙江6月选考8题)新中国成立初期,内务部公布《革命烈士家
属、革命军人家属优待暂行条例》《关于评选烈属、军属、革命残废军
人、复员军人模范及拥军优属模范的指示》等政策法规。同时,各地博物
馆积极征集革命文物,如北京大学博物馆多方搜集革命史料充实李大钊烈
士纪念室的陈列,汉口烈士博物馆征集董存瑞等烈士的遗物与事迹并展
陈。这些举措( )
①弘扬了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 ②涵育了人民群众的家国情怀
③发挥了博物馆的国民教育职能 ④体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鲜明特点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
解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对烈士事迹进行宣传,对革命文物进行陈列
收集保存,以及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对烈士家属和拥军优属模范进行照
顾,这些举措弘扬了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涵育了人民群众的家国情怀,
以及以博物馆这一载体,发挥了博物馆的国民教育职能,①②③符合题
意,A项正确;社会主义革命与材料无关,④错误,排除B、C、D三项。
知识拓展:博物馆的作用
有利于提高公民文化素养,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是游客认识城
市历史、感悟城市辉煌的窗口,可以领略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感受新时
代的人文精神,体会历史文化的变迁,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有利
于增强国家软实力、民族自豪感;有利于促进文物的收藏和保护;有利
于推动知识的传播、科学的普及;有利于推动开展社会科学研究;有利
于推动思想解放,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 (2025·八省联考四川卷)1976—1981年,我国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
从56.5万人增加到128万人,共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31 797人;出国留学
人数达8 180人,接受外国来华学生4 000多人。这说明该时期中国
( )
A. 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B. 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
C. 致力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 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
解析: 1976—1981年我国高校招生人数增加、研究生教育发展、留学
交流频繁,这些都体现了我国在努力培养人才,致力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C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的,排除A项;“走
出去”战略主要涉及的是经济领域的对外投资等,提出时间与材料不符,
排除B项;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排除D项。
4. (2024·浙江6月选考15题)近年来,中外文化遗产双边合作项目取得丰
硕成果,如参与柬埔寨吴哥古迹、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和尼泊尔、缅甸
震后历史古迹保护修复,与洪都拉斯、肯尼亚联合考古等,我国还持续加
大文化遗产多边国际合作的推进力度,其中尤以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
上提出的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倡议最具代表性。这些举措( )
①表明改革文化遗产全球治理机制成为共识
②体现了我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责任与担当
③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④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注入更多人文内涵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
解析: “成为共识”说法程度失当,①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我国
还持续加大文化遗产多边国际合作的推进力度可知,中国在守护人类共同
文化遗址财富方面,越来越具有大国的担当和责任,②符合题意;根据材
料“中外文化遗产双边合作项目取得丰硕成果,如参与缅甸震后历史古迹
保护修复”可知,各国对文化遗址的重视和保护,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
和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维护,③符合题意;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各国加
强国家间合作,是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表现,并且这种对文化遗址
保护的投入更具有人文主义的内涵,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②③④符合
题意,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
四
课时训练·跟踪检测
巩固强化,验收教学效果
一、选择题
1. (2024·北京昌平期末)万里茶道是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继丝绸之路
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国际商道。它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延
伸至俄罗斯圣彼得堡,全长1.3万千米,是历史上跨越陆地距离最长的商
贸通道。万里茶道( )
A. 推动了日耳曼人不断向西迁徙
B. 与“草原丝绸之路”路线一致
C. 便利了中俄间的物质文化交流
D. 依托于明王朝的朝贡贸易体制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根据材料“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延伸至俄罗斯圣彼得堡”可
知,万里茶道有助于推动中俄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故选C项;3—6世
纪,日耳曼人各支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
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在丝绸之路北
面,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
细亚的商路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材料并未体现具体路线,看不出万
里茶道与“草原丝绸之路”路线一致,排除B项;17世纪末万里茶道兴起
时明王朝已灭亡,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2024·浙江杭州一模)英国人包令(1849—1859年在华),曾在厦门
亲眼看见掠卖华工的情况:“几百个苦力(华工)……胸前各自按照准备
把他们送去的地方,分别打上‘C’(加利福尼亚)、‘P’(秘鲁)或者
‘S’(山德维治群岛,即夏威夷群岛)等印记。”这一批华工( )
A. 为提升中国一战后的地位作出贡献
B. 赴加利福尼亚从事太平洋铁路建造
C. 在各地形成唐人街传播着中华文化
D. 自愿签署契约出国获取了巨额利润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可知,近代中国大量的华工被运往“加利福尼亚”“秘
鲁”“夏威夷群岛”等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后来这些留在当地的华工
由于相同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往往愿意居住在一起,在各地形成了众多的
唐人街,他们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故选C项;材料中华工出国的时间
为19世纪,尚未爆发一战,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这批华工除了被送往
加利福尼亚外,还被送往秘鲁和夏威夷群岛,并非全部送往加利福尼亚从
事太平洋铁路建造,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殖民者往往迫使华工签
署契约,让华工以未来若干年的工资支付运输费用,且获得巨额利润的是
殖民者,并非华工,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2024·广东顺德区一模)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陆续开设京师同文
馆、上海广方言馆、江南制造总局译书局、福州船政学堂等新式学校。这
些学堂的开设( )
A. 得益于国防建设投入
B. 采用了官督商办的体制
C. 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
D. 拓展了与海外市场联系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洋务派开设的这些新式学校、译书局
等介绍的是西方先进军事、工程技术,服务于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军事科技
的需要,得益于国防建设投入,故选A项;“采用了官督商办的体制”的
是洋务运动的民用企业,排除B项;材料中提及的这些学校旨在培养新型
的专门军事、技术人才,其并没有直接参与镇压太平天国,排除C项;
“拓展了与海外市场联系”不符合史实、逻辑,应为“拓展了与海外文化
联系”,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4. (2024·安徽皖江名校联盟考试)近代中国一些知识人士把中国经典服
饰的三件套组合形式,拆分为“背心”“短衫”“长袍”;而西式立领衬
衫被称之为“阔领及颔”“窄袖束身”“长仅及腹”,领带被称为“颈
巾”。这反映了他们( )
A. 对外来服饰的认可和肯定
B. 倡导服饰应该中西方结合
C. 对中国传统服饰保有自信
D. 坚决抵制传统服饰的西化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从“背心”“短衫”“长袍”“阔领及颔”“窄袖束身”“长
仅及腹”“颈巾”这些最初的词汇和表达中可见,近代知识分子对中国传
统的服饰形态保有自信,对西方外来服饰的态度只是以观者的视角进行客
观描述,在初期并未表现出对西方服饰的主观认可,故选C项,排除A项;
近代知识人士对中国服饰和西方服饰称呼不同,并没有倡导服饰方面中西
结合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知识分子对西方服饰进行了客观描述,并
没有抵制传统服饰西化的信息,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5. (2024·山东烟台期中)清政府于1906年颁布《保存古物推广办法》,
1909年拟定《保存古迹推广办法章程》,提出针对古迹的六条调查事项,
以及五条保存事项。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这些
措施产生的影响是( )
A. 培养了专业化文物保护人才
B. 遏制了破坏文物的行为
C. 文物保护手段逐渐走向法制化
D. 文物保护工作实现规范化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清政府于1906年颁布《保存古物推广办法》”“拟定
《保存古迹推广办法章程》”“南京国民政府设立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
等信息可得出政府通过立法措施对文物进行保护,即文物保护手段逐渐走
向法制化,故选C项;材料并未涉及培养专业化文物保护人才,排除A项;
材料只涉及保护措施,未涉及效果如何,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文物保护
手段逐渐走向法制化,不能体现文物保护工作实现规范化,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6. (2024·云南红河期末)1905年,中国博物馆建设的先驱者张謇自费创
建了我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开创了我国近代博物馆事业的新纪元。中国
人自建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是( )
A. 自然历史博物院 B. 南通博物苑
C. 历史博物馆 D. 革命博物馆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
苑,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故选B项;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法国人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的近代意义的博物馆,
排除A项;1926年,国立历史博物馆在北京开馆,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国立
北京历史博物馆,1960年,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排除C项;革命博物
馆建成于新中国成立后,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7. (2024·浙江温州预测)1953—1957年,高等院校由181所增至229所,
招生56.18万人,毕业生26.9万人,1957年在校研究生达3 178人;成人高
校由过去的27所增加到186所,学生由9 738人增至75 917人。新中国成立
初期高等院校的发展( )
A. 实现了教育体制的巨变
B. 适应了国家建设的需要
C. 培养了一大批外交人才
D. 形成了多元的教育模式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由材料可知,1953—1957年我国高等院校的数量、招生人数、
毕业生数量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尤其是成人高校数量及学生数量增加较
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此期间国家正在实施“一五”计划,高等院校
的发展为经济建设培养各方面的人才,适应了国家建设的需要,故选B
项;材料仅涉及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院校的数量、学生人数,未涉及教育
体制、外交人才及教育模式的问题,排除A、C、D三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8. (2024·山东烟台期末)《中国教育年鉴》显示:1983—1985年,全国
新增普通高等学校211所;1985年,普通高校在校生已达179万多人。这表
明,此时中国( )
A. 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强国
B. 高考制度开始恢复正常
C. 教育环境有了显著改善
D. 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高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的增加,反映
了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均可表明当时我国教育发展的环境明显改善,故选
C项;材料缺乏国内外教育的比较,无法反映中国在世界教育领域的地
位,排除A项;1977年,高考制度开始恢复,排除B项;1995年,中国开始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9. (2024·江苏镇江期中)下表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情
况统计,据此可知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 )
年份 1949 1957 1962 1965 1978 2008
我国公共图书馆个数 55 400 541 577 1 218 2 819
A. 率先实现服务职能的拓展
B. 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C. 坚持服务于“科教兴国”战略
D. 旨在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数量不断增加,这有利于文化
的传承与传播,B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图书馆的数量,并未涉及服务职能
的拓展,排除A项;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首次正式提出实施“科
教兴国”战略,排除C项;公共图书馆并不能保护自然遗产,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0. (2024·北京西城期末)近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推出了各种独特的文化创
意产品——从故宫国风胶带·《千里江山图》,到紫禁太平有象书签、脊兽
钥匙扣等,大受市场青睐。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的成功( )
A. 取决于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
B. 反映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 凸显了博物馆文物研究价值
D. 得益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将故宫文物蕴含的传统文化加以改造,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制
成文创产品,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故选D项;互联网技术不是
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制作、宣传的全部和唯一依托,“取决于”说法绝
对,排除A项;仅凭文创产品在市场上出售不能断定市场经济体制的确
立,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文创产品凸显了文物的经济和文化价
值,而非体现了其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1. (2024·辽宁大连期末)1961年,国务院颁布了《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
例》。1982年,全国人大以此为基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
法》,新增了流散文物、馆藏文物、奖励与惩罚等15条新内容。这些做法
( )
A. 完善了我国的文物市场体系
B. 体现了消灭文物犯罪的决心
C. 推动了文保工作法治化进程
D. 扩大了全国人大的职权范围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1961年,国务院颁布了《文物保护管理暂行
条例》。1982年,全国人大以此为基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
护法》,说明我国文物保护走向法治化,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文物保
护法,不是文物市场体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文物犯罪,排除B项;
全国人大本来就拥有立法权,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2. (2024·山西教育发展联盟调研)据统计,2010年在我国生活三个月以
上的外籍人士有60万,2016年有7 600万外国人出入境。中国城市内部的国
际移民既有从事高级生产的人才,也有从事服装、日用品外贸行业的移
民。与欧美国家类似,中国城市内部也出现了移民聚落。这些现象主要得
益于( )
A. 各国政府采取优待政策
B. 发达的交通提供了便利
C.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D. 跨国公司对经济的主导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可知,21世纪初,来华外国移民大量增加,从事生产和
外贸等行业,这主要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孕育了全球流动的劳
动力市场,故选C项;外国人来华主要受中国国家政策影响,而非“各
国”政策,排除A项;交通便利是次要原因,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移民活
动与跨国公司的关系,得不出“主导”的结论,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二、非选择题
13. (2024·山东枣庄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代中的商务印书馆
诞生于1897年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产物。如果不
是近现代中西文化的交往,如果不是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对广大中国
士人形成巨大的思想冲击,如果不是戊戌变法失败,一大批士人流落
民间,就不会有商务印书馆,也就不会有中国的近现代出版业。同
样,如果不是商务印书馆中的一批文化人有意识地扶持和推动当时的
各种文化思潮,有意识地出版各种思想文化出版物,中国的近现代文
化探索,无疑也要逊色得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翻阅商务印书馆的馆史资料,人们会注意到,差不多所有第一流的现
代学者,都与商务印书馆打过交道,如康有为、梁启超、王国维、章
太炎、严复、蔡元培、胡适、陈寅恪等,甚至一些重要的政界人物,
如盛宣怀、孙中山、汪精卫等,也与商务印书馆有密切的交往关系。
同样,影响近现代中国学术文化的许多重要著作、重要刊物,也都是
由商务印书馆组织出版、发行的,如严(复)译名著、梁启超的《清
代学术概论》、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金岳霖的《论
道》、陈寅恪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熊
十力的《新唯识论》等。因此,一部商务印书馆的历史,从一个侧面
能够反映出中国思想文化的近现代历史。
——摘编自杨扬《商务印书馆:民间出版业的兴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商务印书馆的形成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答案:时代:西学东渐;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一批先进中国人积极探索救国道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解析:据材料“如果不是近现代中西文化的交往……有意识地出版各种思想文化出版物,中国的近现代文化探索,无疑也要逊色得多”可知商务印书馆诞生于19世纪末的中国,结合时代背景可得出,西学东渐;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一批先进中国人积极探索救国道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谈谈你对商务印书馆价值的认识。
答案:认识:文化交流的桥梁;思想启蒙的先锋;学术研究的推动者;文化传承的守护者;社会变革的参与者;民间出版业的典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诞生于1897年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产物”“如果不是商务印书馆中的一批文化人有意识地扶持和推动当时的各种文化思潮,有意识地出版各种思想文化出版物,中国的近现代
文化探索,无疑也要逊色得多。差不多所有第一流的现代学者,都与
商务印书馆打过交道”“影响近现代中国学术文化的许多重要著作、
重要刊物,也都是由商务印书馆组织出版、发行的”并结合所学知识
归纳出商务印书馆的价值。
THANKS
演示完毕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