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单元 第46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四单元 第46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12 11:02:20

文档简介

第46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一、选择题
1.(2024·福建莆田二模)1900年,《泛德意志报》写道,“德国因本身殖民地拥有得不充分,从而处于一种非常被动的地位”。泛德意志联盟主席在《假如我是皇帝》一书中写道,“我们需要工业品的销售地区和工业原料产地”。此类言论甚嚣尘上。这说明当时德国(  )
A.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B.保留浓厚的专制主义残余
C.外交政策实现转变 D.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2.(2024·广东韶关二模)1890年,对于参与同盟,英国政治家的想法与美国孤立主义者一样,不感兴趣。然而,到20世纪初英国抛弃了孤立主义,与位于亚洲的日本结盟。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  )
A.工业化浪潮导致英国经济衰退
B.国际舞台上日本扮演重要角色
C.英国在亚洲的殖民地先后觉醒
D.列强冲突扩展逐渐带有世界性
3.(2024·福建龙岩一模)如图所示为1915年美国漫画家创作的作品。该漫画(  )
A.质疑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
B.抨击美国对德绥靖政策
C.批评美国的战时外交政策
D.主张增加对英援助力度
4.(2024·山东青岛一模)1915年,英国设立军工部,直接管理200余个工矿企业;1916年,英国又成立劳工部,统筹调配全国人力;1918年,由于粮食供应不足,英国开始实行食物的定量供应。这些举措(  )
A.是应对经济危机的临时之举 B.借鉴了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表明政府的职能在逐步扩大 D.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
5.(2024·安徽淮北一模)如图为一战期间美国海军的征兵海报《哇!我真希望我是一个男人!》,据此可推知(  )
A.一战提升了女性社会地位
B.世界局势即将发生重大转变
C.美国女权运动达到新高潮
D.国防动员方式出现根本变化
6.(2024·山东聊城一模)1914年时,飞机多用作侦察敌情,时速仅为80—115千米,4年后却升至180—220千米。在此期间,飞行高度也从200多米提升至8 000米,飞行距离从几十千米扩大到400多千米;到1918年,机枪已是战斗机标配,机重也大大增加。这主要缘于当时(  )
A.一战进程的推进 B.技术革命的进行
C.军备竞赛的加剧 D.飞机性能的提升
7.(2024·广东名校联盟联考)
1918年法国军需产业劳动力构成表(单位:万人)
群体 人数 群体 人数
士兵 49.7万 女性 43万
外国人和来自殖民地的劳动力 16.9万 少年 13.7万
法国籍的男性劳动力 42.5万 战俘及伤残军人 5.3万
合计 171.1万
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人口减少导致经济困难
B.经济发展使性别失衡
C.对外扩张激化社会矛盾
D.战争造成劳动力短缺
8.(2024·福建漳州三模)1919年5月12日,德国国民议会讨论是否接受《凡尔赛条约》时,参加会议的所有党派从未有过的空前一致反对批准;在和约签字之日,德国各右翼报纸在第一版都加上了表示哀悼的黑框。这反映出(  )
A.大国间矛盾无法调和 B.德国战败已不可避免
C.新国际秩序潜在隐患 D.法西斯势力迅速崛起
9.(2024·黑龙江哈三中一模)国联盟约规定了“委任统治”制度,把德国的前殖民地和前奥斯曼帝国的领地交给国联,由国联把它们委托给英、法、比、日等主要战胜国进行统治。这一制度(  )
A.消除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B.说明了殖民体系的瓦解
C.反映了巴黎和会的性质
D.体现了国联的正义性质
10.(2024·安徽蚌埠三模)1922年华盛顿会议刚结束,日本军部便在帝国国防计划中将美国列为假想敌,制定了详细的作战方案。而美国也在1924年制定针对性方案,实战性更强。在这种氛围下,国联几次裁军努力都无果而终。这说明(  )
A.美日争夺的焦点已经转移
B.美国放弃“门罗主义”
C.“全体一致”的原则失效
D.亚太地区不稳定性增强
11.(2024·广东广州一模)《凡尔赛条约》曾被德国人称为一种专制独裁或一项奴隶条约。1924年开始,英国和美国放宽对德国赔款要求。1926年,德国加入国际联盟,并成为国联行政院常任理事国。这反映了(  )
A.德国摆脱了凡尔赛体系束缚
B.世界大国之间矛盾错综复杂
C.德国成为二战爆发的策源地
D.国际联盟大力推行绥靖政策
12.(2025·江西部分学校摸底)1918—1920年,欧洲建立起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芬兰、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8个新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及1个独立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这可用于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
A.和平主义思潮非常活跃
B.欧洲民族国家的兴起
C.区域政治版图出现重构
D.凡尔赛体系不断扩大
二、非选择题
13.(2025·山东青岛调研)《希利尔讲世界史》是一部“让孩子们了解一些他(她)来到世界之前就已存在的事物”的启蒙读物,作者用“短暂的二十年”讲述一战后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短暂的二十年”
  为维护和平,许多国家还聚集在一起成立了“国际联盟”,并把总部设在了瑞士。国际联盟做出了努力,但并没有成功。这有几方面原因,原因之一是美国决定不加入联盟。因为一旦其他国家不顾国际法庭的判决,战争依旧爆发,美国必定就要派出军队帮助别国阻止战争发生,这个时候美国不想让国际联盟对自己指手画脚。原因之二是它没有办法让这些国家按照自己要求的去做。它只能告知这些国家自己的希望,却不能让它们照此执行。
  除了国际联盟外人们还尝试了其他一些方法来阻止战争,几个海军强国在华盛顿举行了会议,同意削减海军。人们还想到,如果世界上的所有国家都能庄严承诺不发动战争,可能会有用。于是,人们制定了一个反战条约,超过50个国家在这份条约上签了字,承诺放弃战争。
  然而,尽管有国际联盟的约束,还采取了削减海军的行动,甚至签署了反战条约,战争仍然再次爆发了。因为没有一支国际武装队伍,所以当战争爆发时,没有人能来阻止。
——摘编自[美]希利尔《希利尔讲世界史》
(1)希利尔的讲述,会让孩子们对“短暂的二十年”形成怎样的认识?
(2)你认为应如何书写“短暂的二十年”?说明理由。
第46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1.A 材料体现了德国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也预示着德国将在国际关系中采取更加积极的姿态,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故选A项;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保留了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B项;由材料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德国产业革命在19世纪初期开始,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结束,因此“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应该在19世纪初期到中期,排除D项。
2.D 据题干可知,英国由19世纪末的孤立主义转变为20世纪初抛弃了孤立主义,与位于亚洲的日本结盟,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随之不断加剧,为争得更多的利益,一些国家(如英国)改变了外交策略,开始争取和拉拢盟友,故选D项;在两次工业革命过程中,英国的经济不断在发展,并没有出现“衰退”现象,排除A项;国际舞台上日本扮演重要角色是题干所述史实的原因,但并不是“主要原因”,其主要原因在于英国与俄国争夺亚洲地区的殖民地而拉拢日本,排除B项;题干所述史实的主要原因是英国与俄国争夺亚洲地区的殖民地而拉拢日本,而不是其殖民地的“觉醒”,排除C项。
3.C 据题干时间(1915年)可知漫画创作于一战期间,结合漫画可知,在一战期间,美国试图在英国和德国之间的“中立”绳上摇摇晃晃,说明漫画作者认为美国不应该坚持中立政策,即批评美国的战时外交政策,故选C项;漫画的着重点在于评价美国的中立政策,而不是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排除A项;绥靖政策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B项;漫画中未涉及“援助”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4.C 据材料可知,此时英国正在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政府对工矿企业进行直接管理,统筹调配全国人力,实行食物的定量供应都属于政府加强对经济干预的措施,表明政府的职能在逐步扩大,故选C项;这些举措是为了应对战争带来的影响,并非应对经济危机,排除A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1918—1921年实行的经济政策,排除B项;二战后英国奉行凯恩斯主义,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5.B 据材料“一战期间……《哇!我真希望我是一个男人!》”可知,图片是一战期间的美国海军征兵海报,这与1917年美国参加一战的史实相互印证,美国参加协约国作战,加速了协约国的胜利进程,因此,可以推断这个海报的出现预示着世界局势即将发生重大转变,故选B项;主题中出现了女性,但是其背后的推动力是战争,这并没有直接提升女性的社会地位,排除A项;美国女权运动是女性争取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这与海报宣传的征兵信息不符,排除C项;海报动员是舆论宣传的方式,不能反映国防动员方式出现根本性的变化,排除D项。
6.A 材料中提到的飞机速度、飞行高度、飞行距离、装备等的显著提升,主要是由于一战进程的推进,因为战争需要更强大、更有效的武器和设备,以适应战场环境和取得战争优势,故选A项;材料并没有明确指出这一时期技术革命的进行对飞机性能提升有直接影响,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军备竞赛的加剧可能对飞机性能有某种程度的影响,但不是此期间飞机性能显著提升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飞机性能有所提升,但这是“结果”而非“原因”,排除D项。
7.D 据材料时间“1918年”及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男性劳动力被征召入伍,导致传统劳动力资源短缺。为了弥补这一短缺,女性、外国劳动力、少年以及战俘和伤残军人等非传统劳动力被大量征召到军需产业中,故选D项;材料没有反映人口总数是否减少,更无法直接推断经济困难,排除A项;数据确实显示了女性劳动力的增加,但这并非经济发展导致性别失衡的直接证据,而是特殊历史情境下的劳动力需求变化,排除B项;数据中没有体现对外扩张和社会矛盾激化之间的关联,C项与数据信息不符,排除。
8.C 据材料“《凡尔赛条约》……空前一致反对批准”及所学可知,《凡尔赛条约》在德国国内遭到了空前一致的反对,说明该条约严重损害了德国的利益,这反映出一战后战胜国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的新国际秩序存在隐患,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故选C项;材料主要涉及德国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态度,没有关于大国间矛盾的相关描述,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918年德国已经战败,《凡尔赛条约》是德国战败之后签订的,排除B项;德国法西斯势力迅速崛起是受到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影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9.C 据材料可知,国联盟约规定的“委任统治”制度,实质上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的体现,反映了巴黎和会的分赃性质,故选C项;“委任统治”制度将战败国的殖民地交由战胜国进行统治,这反映了不同利益集团对殖民地的争夺,A项说法错误,排除;“委任统治”制度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的体现,殖民体系的瓦解是在二战后,排除B项;“委任统治”制度侵犯了弱小国家的国家主权和民族自决的原则,未体现国联的正义性质,排除D项。
10.D 华盛顿会议后,美国和日本互相以对方为假想敌,他们在加紧相互争夺,争夺的地区主要是亚太地区,而国联的多次裁军努力没有结果,说明亚太地区不稳定性增强,故选D项;材料中美日争夺的焦点是亚太地区,没有发生转移,排除A项;B项材料未涉及,排除;材料强调美日矛盾加剧,未体现国联的“全体一致”原则失效,排除C项。
11.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协约国认定德国应负元凶之责,因而对德和约的条款是苛刻的。但从1924年开始,英国和美国放宽对德国的赔款要求,以及德国加入国际联盟并成为行政院常任理事国,则反映了国际关系中的复杂变化和调整,故选B项;1933年纳粹党上台后逐渐摆脱凡尔赛体系的束缚,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1933年1月,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党)掌握国家政权后,在欧洲形成了战争策源地,排除C项;美国并没有加入国际联盟,美国的放宽政策不能反映国际联盟大力推行绥靖政策,排除D项。
12.C 据材料可知,1918—1920年,欧洲建立起一系列新的国家和王国,这些新国家和王国的建立是对原有帝国解体的直接结果,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动,故选C项;和平主义思潮是一种主张反对一切战争和暴力、追求和平和非暴力方式解决冲突的思潮,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虽然一战后确实有一些民族国家兴起,但题目强调的是新的共和国和王国的建立,以及这些新国家的数量,而不仅仅是民族国家的兴起,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3.(1)整体认识:一战后,主要国家为阻止战争,争取和平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最终失败了。
采取的举措:建立国联;华盛顿会议削减海军;签署反战条约。
失败原因:美国没有加入国联;采取的措施缺乏执行力;没有一支国际武装队伍。
(2)从一战后战胜国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了新秩序,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角度作答。
从一战后新秩序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角度作答。
从时代记载、历史著述等是全面客观书写一战后的历史的重要参考角度作答(或受主观立场、时代背景影响;多元视角;唯物史观)。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为维护和平,许多国家还聚集在一起”“人们还尝试了其他一些方法来阻止战争”“国际联盟做出了努力,但并没有成功”“战争仍然再次爆发了”,可从整体认识、采取的举措、失败原因等方面概括形成的认识。第(2)问,紧扣设问“短暂的二十年”。据材料可知,“短暂的二十年”指一战结束到二战爆发这段时期。结合《纲要》下册第七单元,从一战的影响、国际关系、科技与经济、社会思潮等角度来切入得出一战的影响—强调和平与战争的主题,分析一战的影响,探讨人们对和平的渴望以及战争再次爆发的根源。 国际关系—关注国际关系的变化,分析国际联盟的运作及其局限性,探讨各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科技与经济—关注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分析科技进步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探讨经济危机对世界的影响。 社会思潮—关注社会思潮的变化,分析一战后的思想文化潮流,探讨其对世界的影响。
3 / 3第46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价值引领 课标要求
  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场全球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个历史转折点。这场主要由于欧洲列强的争斗而引发的世界性战争,却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实际结束了欧洲的全球霸权时代,并预示了未来世界的发展趋势。 ——摘编自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理解20 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1.背景
(1)帝国主义形成: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      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      阶段。它们竞相奉行殖民扩张、建立庞大帝国的帝国主义政策,掀起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2)列强矛盾激化: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列强对     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3)国际局势紧张:两大军事集团竞相扩军备战,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
(4)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导致国际局势迅速恶化。
2.过程
(1)爆发:1914年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性质: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3)战线:西线,英法军队与德军;东线,德奥联军与俄军;南线,奥军与俄军及塞尔维亚军队。西线是决定性战场。
(4)概况
①1914—1915年:马恩河战役,标志德国“     ”破产;日本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1915年,日本提出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
②1916年,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伤亡惨重;日德兰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③1917—1918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俄国在      胜利后退出了战争。1918年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3.影响
(1)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2)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3)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二、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形成 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      》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
主要 内容 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承认    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      ”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2.国际联盟
性质 第一个由      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宗旨 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评价 ①形成决议的“      ”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 ②英法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③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帝国主义战争:是指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瓜分世界、争夺霸权而进行的战争。帝国主义战争是非正义的、掠夺性的战争,对社会生产力有巨大的破坏作用,严重阻碍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遭到全世界人民的谴责与反对。
 据教材《纲要》(下)图文:一战中的华工在英国军官带领下去前线挖战壕改编。
随着一战欧洲形势的急剧变化,14万华工被派遣奔赴欧洲西线战场。参战华工一般都是从事繁重的体力工作,一些人被派至前线挖掘战壕、运送补给、搬运尸体,为欧洲恢复和平以及战后重建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战中的华工(  )
A.用艰辛劳动改变欧洲的政治格局
B.为中国成为战胜国作出重大贡献
C.迫使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助力中国政府成功收回山东主权
 德国战败的原因
  同盟国的综合国力落后于协约国是首要原因,这也是同盟国希望“速决战”的重要原因。其次,同盟国长期处于东西两线作战的局面。最后,同盟国海军较弱,基本断绝了与海外殖民地的联系,被封锁在欧洲大陆。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判断的 标准 分析战争的性质主要看交战双方的目的,它贯穿在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中;分析战争的性质还要注意区别整体与个别、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战争的起因 是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
战争的 进程 为了实现自己的战争目标和瓜分领土要求,进行了长期而残酷的争夺,显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侵略性质
战争的结局 战胜国对战败国进行了瓜分或掠夺,巴黎和会是战胜的协约国之间的分赃会议
主题一 人类梦魇——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用伍德罗·威尔逊的话来说:“深深植根于整个历史的阴暗土壤之中。如同一切战争一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渊源于人类的本性,渊源于人类领导者的弱点,自负、唯利是图和优柔寡断。”
——摘编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探究 根据材料,概括作者对一战爆发原因的认识,你是否同意?说出理由。
信息获取
知识依据
要点归纳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舆论宣传
  材料
  图1:加拿大征兵海报,上面用法语写道:法裔加拿大人,参军吧!英格兰,我们自由的屏障,正在受到威胁。我们会让普鲁士军国主义统治这片保护我们的信仰、语言、社会制度和法律的土地吗?法兰西的心在流血!
  图2:一战英国征兵海报:帝国需要男人!在年轻雄狮(指英国的海外殖民地)的帮助下,年长的雄狮(指英国)打败了敌人。
  解读
信息获取 这一史料可用于研究当时英国政府的舆论宣传、战争动员、英国与殖民地的关系、参战方的关系、一战的进程等
史料价值 征兵海报属于特定时期的印刷品,是一手史料和图像史料。海报带有强烈的主观性,目的是影响民意,在使用时要具体分析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偶然性与必 然性的统一 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这一事件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却是必然的。两大军事集团已经对战争进行了精心准备,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经济政治 发展的不 平衡性 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各帝国主义国家矛盾产生的根源。美德经济发展迅速,超过老牌的英法等国家,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力量对比
欧洲各国之 间的矛盾 列强围绕瓜分世界问题的矛盾日益尖锐,逐步形成两大军事集团。他们疯狂地进行扩军备战,国际关系日趋紧张,大战一触即发
物质条件 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意识形态的影响 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泛滥,使得两大军事集团之间斗争愈发激烈,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特点
(1)目的:争夺世界霸权。
(2)动员
①领域空前广泛: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各种动员。
②组织系统复杂:军队与地方、官方与民间、前线与后方等组成战时体制。
③时效性强:各国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动员的时效性,争取战场主动。
(3)规模:先后参战的国家共计30多个;同盟国与协约国组成相对稳定;持续时间长;注重协同作战和联盟整体实力较量。
(4)理论
①大战略理论: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各领域的全面较量。
②阵地战理论:取代运动战理论占主导。
③新战术诞生:集群战术、纵深梯次防御、诸兵种协同作战等战术。
(5)结果
①带来无尽灾难: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巨大。
②战争引发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③引发格局变迁:摧毁四大帝国;西欧相对衰落;美日迅速崛起。
④促进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政府职能改变;和平思潮盛行。
主题二 格局重构——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凡尔赛条约》的隐患
  材料 1919年1月,战胜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会,处理一战的遗留问题,德国等战败国未被允许参会。5月,《凡尔赛条约》草案传到德国后,全国上下群情激愤,柏林等地举行了抗议示威;艾伯特总统、谢德曼总理等人,都以激烈的词句抨击和约。
  但是,鉴于战败国的处境,德国还是同意接受大部分条款,同时提出加入国际联盟、公正调查战争责任及修改和约等要求。战胜国出于私利,拒绝德国的所有要求,还限其在5天内必须作出答复,否则将诉诸武力。6月,德国政府最终被迫签署和约。签约后,德国许多报纸都在第一版加上了表示哀悼的黑色镶边,并号召准备复仇。
——摘编自郑寅达《德国史》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针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的诉求。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影响。
信息获取
知识依据
要点归纳
国际联盟的建立
  材料 建立一个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参加的联盟(国联),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一起合作来维持和平,这是威尔逊总统梦寐以求的事……联盟从来就没有取得它的创始人所期望达到的出色成就……在所有重大危机中,人们要么是不听国联的话,要么就是根本不理它。
——摘编自[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菲莉普·李·拉尔夫《世界文明史》
  探究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巴黎和会上哪些主要问题被列入《国际联盟盟约》中来维持和平?评价国际联盟成立的影响。
信息获取
知识依据
要点归纳
1.比较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背景 协约国战胜同盟国,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 美日争夺亚太地区霸权的矛盾激化、海军军备竞赛激烈
目的 协调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非洲、中东的矛盾 协调帝国主义国家,尤其是美日在亚太地区的矛盾
参加国 美、英、法、意、日等,其中美、英、法政府首脑操纵和会 九国参加,美国占主导地位
主要 内容 《凡尔赛条约》规定了对德国领土、殖民地、军备和战后赔款问题;对奥、保、匈条约;讨论了国际联盟问题 《四国条约》拆散英日同盟;《五国条约》限制海军军备;《九国公约》使多国支配中国
评价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列强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再一次瓜分,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但未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且埋下了新的更大冲突的种子
2.全面认识国际联盟的建立
从出发 点看 美国的倡议迎合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人民渴望根除战争、保障和平的愿望;为美国介入国际事务、争夺世界霸权创造了条件
从进步 性看 国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政治性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各国之间的国际合作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它的出现标志着世界人民反战运动的兴起
从局限 性看 ①实质是英法帝国主义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维持霸权的工具,不能维护弱小国家的利益。 ②由于美国不参加、苏俄被排斥在外、日意退出等原因,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国际影响力相对有限。 ③不能有效制止法西斯国家扩大侵略,后来成为绥靖政策的工具,没有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考情 速递 近年高考对本部分的考查较多,主要集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和战后国际秩序等方面,强调一战的掠夺性和战后国际关系的复杂性
命题 预测 (1)命题情境:日记、电影场景、漫画、文献史料等。 (2)角度预测:借助地图、漫画、回忆录等史料创设情境,考查一战爆发的时代背景;利用历史照片、新闻报道、文学作品等,通过对一战进程的描写和记载,考查战争的残酷性;通过文字、图片等史料,考查一战时期国家间的关系及一战后国际格局演变的影响与评价
(2024·山东高考13题)如图为1918年10月23日英国《笨拙》杂志刊登的一幅漫画《大兵与文官》。该漫画揭示出(  )
A.英国对德国的强烈担忧
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非正义性
C.战后国际关系体系的脆弱
D.英、法、美利益诉求的一致性
命题立意 本题以漫画《大兵与文官》创设学习情境,考查战后的国际关系体系。通过对漫画信息的解读,认识一战后列强之间的矛盾和战后国际关系的脆弱性。
思维路径
信息 获取 时空:1918年的英国。 题眼:如果你们要走这条路,小心踩雷!
教材 探源 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曾把凡尔赛体系称为“胜利者的蠢事”
解题 陷阱 添枝加叶 漫画中并未直接体现英国对德国的担忧,而是协约国军队总指挥对各位领导人提醒,排除A项
偷换概念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非正义战争,但漫画并未强调一战的性质,而是关注战后国际秩序,排除B项
说法绝对 虽然英、法、美同为协约国,但这三国之间利益诉求并不一致,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得出 结论 该漫画描绘的是协约国军队总指挥福煦对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和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的提醒,要注意战后的复杂情况,“小心踩雷”实际上反映了战后国际关系的不稳定和脆弱,故选C项
1.(2024·江西高考15题)1914年,外国投资大约占到当时俄国2 000多家公司投资的1/3。在采矿业中这一比例达到了90%,在冶金业超过了40%,在化学工业占50%,在纺织业占28%。在银行业外国资本占到18家主要银行资产总额的42.6%。这一现象产生是由于俄国(  )
A.资本原始积累不足 B.新兴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工业垄断组织形成 D.金融主权受到外国控制
2.〔新情境·军事同盟〕(2024·福建高考15题)下表呈现了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不同时段内,西方国家政治军事类同盟和协定的数量(单位:个)。这一数量变化表明该时期(  )
时段 同盟和协定数量
1870—1879年 20
1880—1889年 31
1890—1899年 61
1900—1904年 108
A.世界性国际组织涌现
B.旧有国际秩序崩溃
C.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
D.西方各国矛盾激化
3.(2024·湖北高考14题)1913年,多米尼加对德国进出口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约20%,到1916年这两项数据均清零。1914—1917年,阿根廷三大农产品大麦、小麦和亚麻的出口
量价齐跌。尽管战时需求挽救了巴西橡胶业,但其咖啡贸易在1914—1915年间下降了三分之一。1914—1918年,上海、大阪的现代纺织厂产量暴增。这些现象反映(  )
A.世界市场因战争濒临崩溃
B.欧美国家侵略重心转移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球性
D.单一产业结构弊端显现
4.(2025·八省联考四川卷)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欧洲交战国民众积极响应战争动员,相信战争能把他们从贫乏生活的精神枷锁中释放出来。交战国认为此战就像一次体育比赛那样,短暂而辉煌,圣诞节前必能结束。这反映出(  )
A.西方文明面临危机
B.交战国民众一致支持战争
C.欧洲军国主义盛行
D.交战国民众物质生活贫乏
第46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知识为基·教材融会】
基础知识梳理
一、1.(1)第二次工业革命 帝国主义 (2)世界市场
2.(4)①速决战 ③十月革命
二、1.凡尔赛条约 波兰 机会均等
2.主权国家 全体一致
教材边角
B 一战中的华工为协约国一方提供了重要的劳动力支持,他们的辛勤付出和贡献使得中国在一战中能够以协约国成员的身份成为战胜国之一,为中国成为战胜国作出了重大贡献,故选B项;华工的艰辛劳动主要是在后勤保障等方面,并未直接改变欧洲的政治格局,排除A项;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是因为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并非华工的作用,排除C项;中国政府未能成功收回山东主权,巴黎和会上列强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排除D项。
【能力为重·主题突破】
主题一
情境1
信息获取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渊源于人类的本性”
知识依据 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争斗,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要点归纳 认识:作者认为一战起因于人性的普遍弱点。 不同意。理由:一战的爆发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尖锐、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不能简单归因于人性的弱点
主题二
情境1
信息 获取 “提出加入国际联盟、公正调查战争责任及修改和约等要求”“号召准备复仇”
知识 依据 一战后战胜国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了新秩序,却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
要点 归纳 诉求:要求参加和会,参与和约的制定;拒绝承认全部战争责任;减轻对德国的处罚;加入国际联盟,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影响:举国上下一致反对,复仇情绪蔓延;加深与战胜国的矛盾;为希特勒上台和二战爆发埋下伏笔
情境2
信息 获取 “建立一个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参加的联盟(国联)”
知识 依据 国际联盟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战后国际政治秩序
要点 归纳 主要问题:“维护和平”原则;实行“集体安全”;对战败国殖民地的“委任统治”。 评价:国联是第一个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的普遍性国际组织,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但国联在解决重大危机上,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并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的和平
【考情研析·考教衔接】
智慧刷题
1.A 据材料信息可知,1914年俄国在多个行业均存在外国资本占比较高的情况,这反映了俄国国内资本积累不足,需要依赖外国投资来推动工业发展,故选A项; 当时俄国仍然是农业国,新兴工业比重不高,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了外国资本在俄国多个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与工业垄断组织无关,排除C项; 材料虽然提到在银行业外国资本占比较高,但并未达到控制俄国金融主权的程度,排除D项。
2.D 1870—1904年间,由于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各自利益获取不均,西方国家希望重新划分殖民地,争夺霸权,所以相互结盟,表格中随着时间推移,结盟组织数量不断增加,意味着各国之间矛盾加剧,战争一触即发,故选D项;一战后成立的国联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此前并无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组织,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一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得旧有国际秩序彻底崩溃,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区域一体化在二战结束后才逐步开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图解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列强之间的矛盾
3.C 多米尼加、阿根廷、巴西等国的贸易变化,以及上海、大阪的现代纺织厂产量增加,都说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全球贸易和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选C项;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但世界市场并未濒临崩溃。战争期间,一些地区和行业仍然保持了贸易和生产的增长,排除A项;材料现象更多地反映了战争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而不是欧美国家侵略重心转移,排除B项;虽然这些国家的经济问题可能与单一产业结构有关,D项不能全面解释所有现象,特别是上海、大阪纺织厂产量暴增的情况,排除。
4.A 一战初期欧洲交战国民众被民族主义情绪左右,把战争当作体育比赛,这种观念反映出西方文明面临危机,人们对战争的认识出现了扭曲,A项正确;“一致支持战争”说法绝对,排除B项;军国主义盛行不是材料主要体现的内容,排除C项;民众物质生活贫乏不是重点,重点是交战国人民对战争的错误认知,排除D项。
7 / 7(共72张PPT)
高中总复习·历史
第46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价值引领 课标要求
  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场全球战争,第一次世
界大战是一个历史转折点。这场主要由于欧洲列强
的争斗而引发的世界性战争,却从根本上动摇了欧
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实际结束了欧洲的全球霸权时
代,并预示了未来世界的发展趋势。 ——摘编自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
2007)》   通过了解第一
次世界大战,理解
20 世纪上半期国际
秩序的变动。
CONTENTS
知识为基·教材融会

能力为重·主题突破

考情研析·考教衔接

课时训练·跟踪检测


知识为基·教材融会
整合发掘,加深知识理解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1. 背景
(1)帝国主义形成: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
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 阶段。它
们竞相奉行殖民扩张、建立庞大帝国的帝国主义政策,掀起新的瓜分
世界的狂潮。
(2)列强矛盾激化: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列强
对 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第二次工业革命 
帝国主义 
世界市场 
(3)国际局势紧张:两大军事集团竞相扩军备战,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
军事冲突。
(4)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导致国际局势迅速恶化。
2. 过程
(1)爆发:1914年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此后,
德、俄、法、英相继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性质: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3)战线:西线,英法军队与德军;东线,德奥联军与俄军;南线,奥
军与俄军及塞尔维亚军队。西线是决定性战场。
(4)概况
①1914—1915年:马恩河战役,标志德国“ ”破产;日本占领
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1915年,日本提出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
一条”要求。
速决战 
②1916年,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伤亡惨重;日德兰海战德国未能突破
英国的海上封锁。
③1917—1918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俄国在
胜利后退出了战争。1918年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十月革命 
3. 影响
(1)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
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2)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
格局。
(3)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二、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形成 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
》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
主要 内容 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承认 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 ”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凡尔
赛条约 
波兰 
机会均等 
2. 国际联盟
性质 第一个由 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宗旨 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评价 ①形成决议的“ ”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
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
②英法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③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主权国家 
全体一致 
 帝国主义战争:是指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瓜分世界、争夺霸权而进行的
战争。帝国主义战争是非正义的、掠夺性的战争,对社会生产力有巨大的
破坏作用,严重阻碍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遭到全世界人民的谴责与
反对。
 据教材《纲要》(下)图文:一战中的华工在英国军官带领下去前线挖
战壕改编。
随着一战欧洲形势的急剧变化,14万华工被派遣奔赴欧洲西线战场。参战
华工一般都是从事繁重的体力工作,一些人被派至前线挖掘战壕、运送补
给、搬运尸体,为欧洲恢复和平以及战后重建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战中的
华工(  )
A. 用艰辛劳动改变欧洲的政治格局
B. 为中国成为战胜国作出重大贡献
C. 迫使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 助力中国政府成功收回山东主权

解析: 一战中的华工为协约国一方提供了重要的劳动力支持,他们的
辛勤付出和贡献使得中国在一战中能够以协约国成员的身份成为战胜国之
一,为中国成为战胜国作出了重大贡献,故选B项;华工的艰辛劳动主要
是在后勤保障等方面,并未直接改变欧洲的政治格局,排除A项;列强放
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是因为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并非华工的
作用,排除C项;中国政府未能成功收回山东主权,巴黎和会上列强将德
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排除D项。
 德国战败的原因
  同盟国的综合国力落后于协约国是首要原因,这也是同盟国希望“速
决战”的重要原因。其次,同盟国长期处于东西两线作战的局面。最后,
同盟国海军较弱,基本断绝了与海外殖民地的联系,被封锁在欧洲大陆。
判断的标准 分析战争的性质主要看交战双方的目的,它贯穿在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中;分析战争的性质还要注意区别整体与个别、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战争的 起因 是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
战争的 进程 为了实现自己的战争目标和瓜分领土要求,进行了长期而残酷的争夺,显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侵略性质
战争的 结局 战胜国对战败国进行了瓜分或掠夺,巴黎和会是战胜的协约国之间的分赃会议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能力为重·主题突破
探究应用,培养综合能力
主题一 人类梦魇——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用伍德罗·威尔逊的话来说:“深深植
根于整个历史的阴暗土壤之中。如同一切战争一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
因渊源于人类的本性,渊源于人类领导者的弱点,自负、唯利是图和优柔
寡断。”
——摘编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探究 根据材料,概括作者对一战爆发原因的认识,你是否同意?说出
理由。
信息 获取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渊源于人类的本性”
知识 依据 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争斗,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要点 归纳 认识:作者认为一战起因于人性的普遍弱点。
不同意。理由:一战的爆发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
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尖锐、两大军事
集团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不能简单归因于人性的弱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渊源于人类的本性”
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争斗,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认识:作者认为一战起因于人性的普遍弱点。
不同意。理由:一战的爆发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
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尖锐、两大军事
集团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不能简单归因于人性的弱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舆论宣传
  材料
  图1:加拿大征兵海报,上面用法语写道:法裔加拿大人,参军
吧!英格兰,我们自由的屏障,正在受到威胁。我们会让普鲁士军国
主义统治这片保护我们的信仰、语言、社会制度和法律的土地吗?法
兰西的心在流血!
  图2:一战英国征兵海报:帝国需要男人!在年轻雄狮(指英国的海
外殖民地)的帮助下,年长的雄狮(指英国)打败了敌人。
  解读
信息 获取 这一史料可用于研究当时英国政府的舆论宣传、战争动员、英
国与殖民地的关系、参战方的关系、一战的进程等
史料 价值 征兵海报属于特定时期的印刷品,是一手史料和图像史料。海
报带有强烈的主观性,目的是影响民意,在使用时要具体分析
1.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偶然性与
必然性的统一 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这一事件带有一定
的偶然性,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却是必然的。两大军事集
团已经对战争进行了精心准备,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经济政治 发展的不 平衡性 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各帝国主义国家矛盾产生的根源。美
德经济发展迅速,超过老牌的英法等国家,改变了帝国主义国
家间的力量对比
欧洲各国
之间的 矛盾 列强围绕瓜分世界问题的矛盾日益尖锐,逐步形成两大军事集
团。他们疯狂地进行扩军备战,国际关系日趋紧张,大战一触
即发
物质条件 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大战的爆发和扩大
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意识形态 的影响 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泛滥,使得两大军事集团之间斗争愈
发激烈,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①领域空前广泛: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各种动员。
②组织系统复杂:军队与地方、官方与民间、前线与后方等组成战时
体制。
③时效性强:各国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动员的时效性,争取战场主动。
2.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特点
(1)目的:争夺世界霸权。
(2)动员
(3)规模:先后参战的国家共计30多个;同盟国与协约国组成相对稳
定;持续时间长;注重协同作战和联盟整体实力较量。
(4)理论
①大战略理论: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各领域的全面较量。
②阵地战理论:取代运动战理论占主导。
③新战术诞生:集群战术、纵深梯次防御、诸兵种协同作战等战术。
(5)结果
①带来无尽灾难: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巨大。
②战争引发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③引发格局变迁:摧毁四大帝国;西欧相对衰落;美日迅速崛起。
④促进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政府职能改变;和平思潮盛行。
主题二 格局重构——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凡尔赛条约》的隐患
  材料 1919年1月,战胜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会,处理一战的遗留
问题,德国等战败国未被允许参会。5月,《凡尔赛条约》草案传到德国
后,全国上下群情激愤,柏林等地举行了抗议示威;艾伯特总统、谢德曼
总理等人,都以激烈的词句抨击和约。
  但是,鉴于战败国的处境,德国还是同意接受大部分条款,同时提出
加入国际联盟、公正调查战争责任及修改和约等要求。战胜国出于私利,
拒绝德国的所有要求,还限其在5天内必须作出答复,否则将诉诸武力。6
月,德国政府最终被迫签署和约。签约后,德国许多报纸都在第一版加上
了表示哀悼的黑色镶边,并号召准备复仇。
——摘编自郑寅达《德国史》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针对巴黎和会与《凡尔
赛条约》的诉求。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凡尔赛条约》对德
国的影响。
信息获取
知识依据 一战后战胜国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了新秩序,却为新的国际
冲突埋下了祸根
要点归纳
“提出加入国际联盟、公正调查战争责任及修改和约等要
求”“号召准备复仇”
一战后战胜国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了新秩序,却为新的国际
冲突埋下了祸根
诉求:要求参加和会,参与和约的制定;拒绝承认全部战争责任;
减轻对德国的处罚;加入国际联盟,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影响:举国上下一致反对,复仇情绪蔓延;加深与战胜国的
矛盾;为希特勒上台和二战爆发埋下伏笔
国际联盟的建立
  材料 建立一个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参加的联盟(国联),不管是大国还
是小国,一起合作来维持和平,这是威尔逊总统梦寐以求的事……联盟从
来就没有取得它的创始人所期望达到的出色成就……在所有重大危机中,
人们要么是不听国联的话,要么就是根本不理它。
——摘编自[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
菲莉普·李·拉尔夫《世界文明史》
1. 比较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背景 协约国战胜同盟国,帝国主义
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 美日争夺亚太地区霸权的矛盾
激化、海军军备竞赛激烈
目的 协调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非
洲、中东的矛盾 协调帝国主义国家,尤其是美
日在亚太地区的矛盾
参加国 美、英、法、意、日等,其中
美、英、法政府首脑操纵和会 九国参加,美国占主导地位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主要 内容 《凡尔赛条约》规定了对德国
领土、殖民地、军备和战后赔
款问题;对奥、保、匈条约;
讨论了国际联盟问题 《四国条约》拆散英日同盟;
《五国条约》限制海军军备;
《九国公约》使多国支配中国
评价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列强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再一次瓜
分,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为资本主义发展创
造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但未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且埋
下了新的更大冲突的种子
2. 全面认识国际联盟的建立
从出发 点看 美国的倡议迎合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人民渴望根除战争、保障和平的愿望;为美国介入国际事务、争夺世界霸权创造了条件
从进步 性看 国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政治性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各国之间的国际合作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它的出现标志着世界人民反战运动的兴起
从局限 性看 ①实质是英法帝国主义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维持霸权的工具,不能维护弱小国家的利益。
②由于美国不参加、苏俄被排斥在外、日意退出等原因,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国际影响力相对有限。
③不能有效制止法西斯国家扩大侵略,后来成为绥靖政策的工具,没有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考情研析·考教衔接
体验感悟,提升学科素养
考情 速递 近年高考对本部分的考查较多,主要集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
景和战后国际秩序等方面,强调一战的掠夺性和战后国际关系的
复杂性
命题 预测 (1)命题情境:日记、电影场景、漫画、文献史料等。
(2)角度预测:借助地图、漫画、回忆录等史料创设情境,考查
一战爆发的时代背景;利用历史照片、新闻报道、文学作品等,
通过对一战进程的描写和记载,考查战争的残酷性;通过文字、
图片等史料,考查一战时期国家间的关系及一战后国际格局演变
的影响与评价
(2024·山东高考13题)下图为1918年10月23日英国《笨拙》杂志刊登
的一幅漫画《大兵与文官》。该漫画揭示出(  )
A. 英国对德国的强烈担忧
B.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非正义性
C. 战后国际关系体系的脆弱
D. 英、法、美利益诉求的一致性
命题立意 本题以漫画《大兵与文官》创设学习情境,考查战后的国际关系
体系。通过对漫画信息的解读,认识一战后列强之间的矛盾和战后国际关
系的脆弱性。
思维路径
信息获
取 时空:1918年的英国。
题眼:如果你们要走这条路,小心踩雷!
教材 探源 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曾把凡尔赛体系称为
“胜利者的蠢事”
解题 陷阱 添枝 加叶 漫画中并未直接体现英国对德国的担忧,而是协约国军
队总指挥对各位领导人提醒,排除A项
偷换 概念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非正义战争,但漫画并未强调一战的
性质,而是关注战后国际秩序,排除B项
说法 绝对 虽然英、法、美同为协约国,但这三国之间利益诉求并
不一致,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得出 结论 该漫画描绘的是协约国军队总指挥福煦对法国总理克里孟梭、
美国总统威尔逊和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的提醒,要注意战后的复
杂情况,“小心踩雷”实际上反映了战后国际关系的不稳定和
脆弱,故选C项
1. (2024·江西高考15题)1914年,外国投资大约占到当时俄国2 000多家
公司投资的1/3。在采矿业中这一比例达到了90%,在冶金业超过了40%,
在化学工业占50%,在纺织业占28%。在银行业外国资本占到18家主要银
行资产总额的42.6%。这一现象产生是由于俄国(  )
A. 资本原始积累不足 B. 新兴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 工业垄断组织形成 D. 金融主权受到外国控制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1914年俄国在多个行业均存在外国资本占比
较高的情况,这反映了俄国国内资本积累不足,需要依赖外国投资来推动
工业发展,故选A项; 当时俄国仍然是农业国,新兴工业比重不高,排除
B项; 材料反映了外国资本在俄国多个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与工业垄断
组织无关,排除C项; 材料虽然提到在银行业外国资本占比较高,但并未
达到控制俄国金融主权的程度,排除D项。
2. 〔新情境·军事同盟〕(2024·福建高考15题)下表呈现了19世纪中后期
到20世纪初不同时段内,西方国家政治军事类同盟和协定的数量(单位:
个)。这一数量变化表明该时期(  )
时段 同盟和协定数量
1870—1879年 20
1880—1889年 31
1890—1899年 61
1900—1904年 108
A. 世界性国际组织涌现
B. 旧有国际秩序崩溃
C. 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
D. 西方各国矛盾激化

解析: 1870—1904年间,由于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各自利益
获取不均,西方国家希望重新划分殖民地,争夺霸权,所以相互结盟,表
格中随着时间推移,结盟组织数量不断增加,意味着各国之间矛盾加剧,
战争一触即发,故选D项;一战后成立的国联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
世界性国际组织,此前并无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组织,A项与史实不符,排
除;一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得
旧有国际秩序彻底崩溃,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区域一体化在二战结束
后才逐步开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图解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列强之间的矛盾
图解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列强之间的矛盾
3. (2024·湖北高考14题)1913年,多米尼加对德国进出口占其对外贸易
总额约20%,到1916年这两项数据均清零。1914—1917年,阿根廷三大农
产品大麦、小麦和亚麻的出口量价齐跌。尽管战时需求挽救了巴西橡胶
业,但其咖啡贸易在1914—1915年间下降了三分之一。1914—1918年,上
海、大阪的现代纺织厂产量暴增。这些现象反映(  )
A. 世界市场因战争濒临崩溃 B. 欧美国家侵略重心转移
C.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球性 D. 单一产业结构弊端显现

解析: 多米尼加、阿根廷、巴西等国的贸易变化,以及上海、大阪的
现代纺织厂产量增加,都说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全球贸易和生产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故选C项;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市场造成了巨大冲
击,但世界市场并未濒临崩溃。战争期间,一些地区和行业仍然保持了贸
易和生产的增长,排除A项;材料现象更多地反映了战争对全球经济的影
响,而不是欧美国家侵略重心转移,排除B项;虽然这些国家的经济问题
可能与单一产业结构有关,D项不能全面解释所有现象,特别是上海、大
阪纺织厂产量暴增的情况,排除。
4. (2025·八省联考四川卷)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欧洲交战国民众积极响应战争动员,相信战争能把他们从贫乏生活的精神
枷锁中释放出来。交战国认为此战就像一次体育比赛那样,短暂而辉煌,
圣诞节前必能结束。这反映出(  )
A. 西方文明面临危机 B. 交战国民众一致支持战争
C. 欧洲军国主义盛行 D. 交战国民众物质生活贫乏

解析: 一战初期欧洲交战国民众被民族主义情绪左右,把战争当作体
育比赛,这种观念反映出西方文明面临危机,人们对战争的认识出现了扭
曲,A项正确;“一致支持战争”说法绝对,排除B项;军国主义盛行不是
材料主要体现的内容,排除C项;民众物质生活贫乏不是重点,重点是交
战国人民对战争的错误认知,排除D项。

课时训练·跟踪检测
巩固强化,验收教学效果
一、选择题
1. (2024·福建莆田二模)1900年,《泛德意志报》写道,“德国因本身
殖民地拥有得不充分,从而处于一种非常被动的地位”。泛德意志联盟主
席在《假如我是皇帝》一书中写道,“我们需要工业品的销售地区和工业
原料产地”。此类言论甚嚣尘上。这说明当时德国(  )
A. 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B. 保留浓厚的专制主义残余
C. 外交政策实现转变
D. 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材料体现了德国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也预示着德国将在国际关
系中采取更加积极的姿态,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
发埋下了伏笔,故选A项;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保留了浓厚的专制
主义色彩,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B项;由材料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
除;德国产业革命在19世纪初期开始,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结束,因此
“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应该在19世纪初期到中期,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2024·广东韶关二模)1890年,对于参与同盟,英国政治家的想法与
美国孤立主义者一样,不感兴趣。然而,到20世纪初英国抛弃了孤立主
义,与位于亚洲的日本结盟。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  )
A. 工业化浪潮导致英国经济衰退
B. 国际舞台上日本扮演重要角色
C. 英国在亚洲的殖民地先后觉醒
D. 列强冲突扩展逐渐带有世界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题干可知,英国由19世纪末的孤立主义转变为20世纪初抛弃
了孤立主义,与位于亚洲的日本结盟,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之
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它们之间的矛盾和
冲突也随之不断加剧,为争得更多的利益,一些国家(如英国)改变了外
交策略,开始争取和拉拢盟友,故选D项;在两次工业革命过程中,英国
的经济不断在发展,并没有出现“衰退”现象,排除A项;国际舞台上日
本扮演重要角色是题干所述史实的原因,但并不是“主要原因”,其主要
原因在于英国与俄国争夺亚洲地区的殖民地而拉拢日本,排除B项;题干
所述史实的主要原因是英国与俄国争夺亚洲地区的殖民地而拉拢日本,而
不是其殖民地的“觉醒”,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2024·福建龙岩一模)如图所示为1915年美国漫画家创作的作品。该
漫画(  )
A. 质疑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
B. 抨击美国对德绥靖政策
C. 批评美国的战时外交政策
D. 主张增加对英援助力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题干时间(1915年)可知漫画创作于一战期间,结合漫画可知,在一战期间,美国试图在英国和德国之间的“中立”绳上摇摇晃晃,说明漫画作者认为美国不应该坚持中立政策,即批评美国的战时外交政策,故选C项;漫画的着重点在于评价美国的中立政策,而不是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排除A项;绥靖政策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B项;漫画中未涉及“援助”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4. (2024·山东青岛一模)1915年,英国设立军工部,直接管理200余个工
矿企业;1916年,英国又成立劳工部,统筹调配全国人力;1918年,由于
粮食供应不足,英国开始实行食物的定量供应。这些举措(  )
A. 是应对经济危机的临时之举
B. 借鉴了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表明政府的职能在逐步扩大
D. 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可知,此时英国正在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政府对工矿
企业进行直接管理,统筹调配全国人力,实行食物的定量供应都属于政府
加强对经济干预的措施,表明政府的职能在逐步扩大,故选C项;这些举
措是为了应对战争带来的影响,并非应对经济危机,排除A项;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是苏俄在1918—1921年实行的经济政策,排除B项;二战后英国
奉行凯恩斯主义,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5. (2024·安徽淮北一模)如图为一战期间美国海军的征兵海报《哇!我
真希望我是一个男人!》,据此可推知(  )
A. 一战提升了女性社会地位
B. 世界局势即将发生重大转变
C. 美国女权运动达到新高潮
D. 国防动员方式出现根本变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据材料“一战期间……《哇!我真希望我是一个男人!》”可
知,图片是一战期间的美国海军征兵海报,这与1917年美国参加一战的史
实相互印证,美国参加协约国作战,加速了协约国的胜利进程,因此,可
以推断这个海报的出现预示着世界局势即将发生重大转变,故选B项;主
题中出现了女性,但是其背后的推动力是战争,这并没有直接提升女性的
社会地位,排除A项;美国女权运动是女性争取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政治、
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这与海报宣传的征兵信息不符,排除C项;海
报动员是舆论宣传的方式,不能反映国防动员方式出现根本性的变化,排
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6. (2024·山东聊城一模)1914年时,飞机多用作侦察敌情,时速仅为
80—115千米,4年后却升至180—220千米。在此期间,飞行高度也从200
多米提升至8 000米,飞行距离从几十千米扩大到400多千米;到1918年,
机枪已是战斗机标配,机重也大大增加。这主要缘于当时(  )
A. 一战进程的推进 B. 技术革命的进行
C. 军备竞赛的加剧 D. 飞机性能的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材料中提到的飞机速度、飞行高度、飞行距离、装备等的显著
提升,主要是由于一战进程的推进,因为战争需要更强大、更有效的武器
和设备,以适应战场环境和取得战争优势,故选A项;材料并没有明确指
出这一时期技术革命的进行对飞机性能提升有直接影响,B项不符合题
意,排除;军备竞赛的加剧可能对飞机性能有某种程度的影响,但不是此
期间飞机性能显著提升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飞机性能有所
提升,但这是“结果”而非“原因”,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7. (2024·广东名校联盟联考)
1918年法国军需产业劳动力构成表(单位:万人)
群体 人数 群体 人数
士兵 49.7万 女性 43万
外国人和来自殖民地的劳动力 16.9万 少年 13.7万
法国籍的男性劳动力 42.5万 战俘及伤残军人 5.3万
合计 171.1万
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A. 人口减少导致经济困难
B. 经济发展使性别失衡
C. 对外扩张激化社会矛盾
D. 战争造成劳动力短缺

解析:据材料时间“1918年”及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男性劳动力被征召入伍,导致传统劳动力资源短缺。为了弥补这一短缺,女性、外国劳动力、少年以及战俘和伤残军人等非传统劳动力被大量征召到军需产业中,故选D项;材料没有反映人口总数是否减少,更无法直接推断经济困难,排除A项;数据确实显示了女性劳动力的增加,但这并非经济发展导致性别失衡的直接证据,而是特殊历史情境下的劳动力需求变化,排除B项;数据中没有体现对外扩张和社会矛盾激化之间的关联,C项与数据信息不符,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8. (2024·福建漳州三模)1919年5月12日,德国国民议会讨论是否接受
《凡尔赛条约》时,参加会议的所有党派从未有过的空前一致反对批准;
在和约签字之日,德国各右翼报纸在第一版都加上了表示哀悼的黑框。这
反映出(  )
A. 大国间矛盾无法调和 B. 德国战败已不可避免
C. 新国际秩序潜在隐患 D. 法西斯势力迅速崛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凡尔赛条约》……空前一致反对批准”及所学可
知,《凡尔赛条约》在德国国内遭到了空前一致的反对,说明该条约严重
损害了德国的利益,这反映出一战后战胜国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的新国际
秩序存在隐患,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故选C项;材料主要涉及德
国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态度,没有关于大国间矛盾的相关描述,A项
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918年德国已经战败,《凡尔赛条约》是德国战
败之后签订的,排除B项;德国法西斯势力迅速崛起是受到 1929—1933年
经济危机影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9. (2024·黑龙江哈三中一模)国联盟约规定了“委任统治”制度,把德
国的前殖民地和前奥斯曼帝国的领地交给国联,由国联把它们委托给英、
法、比、日等主要战胜国进行统治。这一制度(  )
A. 消除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B. 说明了殖民体系的瓦解
C. 反映了巴黎和会的性质 D. 体现了国联的正义性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可知,国联盟约规定的“委任统治”制度,实质上是帝
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的体现,反映了巴黎和会的分赃性质,故选C项;
“委任统治”制度将战败国的殖民地交由战胜国进行统治,这反映了不同
利益集团对殖民地的争夺,A项说法错误,排除;“委任统治”制度是帝
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的体现,殖民体系的瓦解是在二战后,排除B项;
“委任统治”制度侵犯了弱小国家的国家主权和民族自决的原则,未体现
国联的正义性质,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0. (2024·安徽蚌埠三模)1922年华盛顿会议刚结束,日本军部便在帝国
国防计划中将美国列为假想敌,制定了详细的作战方案。而美国也在1924
年制定针对性方案,实战性更强。在这种氛围下,国联几次裁军努力都无
果而终。这说明(  )
A. 美日争夺的焦点已经转移 B. 美国放弃“门罗主义”
C. “全体一致”的原则失效 D. 亚太地区不稳定性增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华盛顿会议后,美国和日本互相以对方为假想敌,他们在加紧
相互争夺,争夺的地区主要是亚太地区,而国联的多次裁军努力没有结
果,说明亚太地区不稳定性增强,故选D项;材料中美日争夺的焦点是亚
太地区,没有发生转移,排除A项;B项材料未涉及,排除;材料强调美日矛盾加剧,未体现国联的“全体一致”原则失效,排除C项。
11. (2024·广东广州一模)《凡尔赛条约》曾被德国人称为一种专制独裁
或一项奴隶条约。1924年开始,英国和美国放宽对德国赔款要求。1926
年,德国加入国际联盟,并成为国联行政院常任理事国。这反映了
(  )
A. 德国摆脱了凡尔赛体系束缚
B. 世界大国之间矛盾错综复杂
C. 德国成为二战爆发的策源地
D. 国际联盟大力推行绥靖政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协约国认定德国应负元凶之责,
因而对德和约的条款是苛刻的。但从1924年开始,英国和美国放宽对德国
的赔款要求,以及德国加入国际联盟并成为行政院常任理事国,则反映了
国际关系中的复杂变化和调整,故选B项;1933年纳粹党上台后逐渐摆脱
凡尔赛体系的束缚,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1933年1月,德意志民族社会
主义工人党(纳粹党)掌握国家政权后,在欧洲形成了战争策源地,排除
C项;美国并没有加入国际联盟,美国的放宽政策不能反映国际联盟大力
推行绥靖政策,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2. (2025·江西部分学校摸底)1918—1920年,欧洲建立起奥地利、匈牙
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芬兰、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8个新的
资产阶级共和国,以及1个独立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
国。这可用于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
A. 和平主义思潮非常活跃 B. 欧洲民族国家的兴起
C. 区域政治版图出现重构 D. 凡尔赛体系不断扩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据材料可知,1918—1920年,欧洲建立起一系列新的国家和王
国,这些新国家和王国的建立是对原有帝国解体的直接结果,反映了第一
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动,故选C项;和平主义思潮是一种
主张反对一切战争和暴力、追求和平和非暴力方式解决冲突的思潮,A项
与材料无关,排除;虽然一战后确实有一些民族国家兴起,但题目强调的
是新的共和国和王国的建立,以及这些新国家的数量,而不仅仅是民族国
家的兴起,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二、非选择题
13. (2025·山东青岛调研)《希利尔讲世界史》是一部“让孩子们了解一
些他(她)来到世界之前就已存在的事物”的启蒙读物,作者用“短暂的
二十年”讲述一战后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短暂的二十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为维护和平,许多国家还聚集在一起成立了“国际联盟”,并把总部
设在了瑞士。国际联盟做出了努力,但并没有成功。这有几方面原因,原
因之一是美国决定不加入联盟。因为一旦其他国家不顾国际法庭的判决,
战争依旧爆发,美国必定就要派出军队帮助别国阻止战争发生,这个时候
美国不想让国际联盟对自己指手画脚。原因之二是它没有办法让这些国家
按照自己要求的去做。它只能告知这些国家自己的希望,却不能让它们照
此执行。
  除了国际联盟外人们还尝试了其他一些方法来阻止战争,几个海军强
国在华盛顿举行了会议,同意削减海军。人们还想到,如果世界上的所有
国家都能庄严承诺不发动战争,可能会有用。于是,人们制定了一个反战
条约,超过50个国家在这份条约上签了字,承诺放弃战争。
  然而,尽管有国际联盟的约束,还采取了削减海军的行动,甚至签署
了反战条约,战争仍然再次爆发了。因为没有一支国际武装队伍,所以当
战争爆发时,没有人能来阻止。
——摘编自[美]希利尔《希利尔讲世界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希利尔的讲述,会让孩子们对“短暂的二十年”形成怎样的认识?
答案:整体认识:一战后,主要国家为阻止战争,争取和平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最终失败了。
采取的举措:建立国联;华盛顿会议削减海军;签署反战条约。
失败原因:美国没有加入国联;采取的措施缺乏执行力;没有一支国际武
装队伍。
解析:据材料“为维护和平,许多国家还聚集在一起”“人们还尝试了其他一些方法来阻止战争”“国际联盟做出了努力,但并没有成功”“战争仍然再次爆发了”,可从整体认识、采取的举措、失败原因等方面概括形成的认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你认为应如何书写“短暂的二十年”?说明理由。
答案:从一战后战胜国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了新秩序,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角度作答。
从一战后新秩序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角度作答。
从时代记载、历史著述等是全面客观书写一战后的历史的重要参考角度作
答(或受主观立场、时代背景影响;多元视角;唯物史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紧扣设问“短暂的二十年”。据材料可知,“短暂的二十年”指一战结束到二战爆发这段时期。结合《纲要》下册第七单元,从一战的影响、国际关系、科技与经济、社会思潮等角度来切入得出一战的影响—强调和平与战争的主题,分析一战的影响,探讨人们对和平的渴望以及战争再次爆发的根源。 国际关系—关注国际关系的变化,分析国际联盟的运作及其局限性,探讨各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科技与经济—关注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分析科技进步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探讨经济危机对世界的影响。 社会思潮—关注社会思潮的变化,分析一战后的思想文化潮流,探讨其对世界的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THANKS
演示完毕 感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