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讲 群落的结构
一、选择题
1.(2025·河南名校联盟)下列有关群落季节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的外貌出现季节性变化与光照强度、温度及降雨等有关
B.群落中的动物种类出现季节性变化与温度有关,与水资源无关
C.夏枯草在每年春季开花、夏季生活周期结束,使群落物种丰富度呈现周期性变化
D.北方地区农田中冬季多见小麦,夏季多见玉米,体现了农田群落的季节性
2.(2025·重庆巴蜀中学质检)在森林中,某种鸟的成年个体主要生活在森林的上层,主要取食植物的果实,也捕食某些以果实为食的昆虫;而其雏鸟则生活在地面,主要取食草籽和某些食草昆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鸟的成年个体和某些以果实为食的昆虫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和捕食关系
B.该种鸟发育的不同阶段,对群落结构的影响可能不同
C.该种鸟的成年个体和其雏鸟在森林中的分布,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食物是该种鸟的成年个体和其雏鸟在森林中分布不同的主要原因
3.(2025·山东潍坊质检)下表为不同环境中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两种生物A、B相互作用(甲、乙、丙)对彼此所造成的影响,其中“+”表示正面影响,“-”表示负面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相互作用类别 生物A 生物B
甲 + +
乙 - -
丙 + -
A.甲可能表示原始合作或互利共生
B.发生乙类别相互作用的两种生物生态位相似程度较低
C.人体肠道内的某些细菌和人的相互作用类别可能属于甲或丙
D.自然状态下,甲、乙、丙三种相互作用类别均利于维持群落的稳定
4.(2025·河北沧州开学考试)随着样方面积的扩大,样方内的物种种类随之增加,最初增加很快,之后逐渐缓慢,形成一条曲线,叫作种—面积曲线(如图所示);根据种—面积曲线不仅可以估算群落的物种数,还可以作为自然保护生物学中确定保护区面积的依据。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时,样方面积最好是S2
B.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C.群落的种群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D.建立自然保护区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
5.(2025·湖北八市高三联考)“沼液肥田”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创举。某农技站调查了沼液量施用不同的围垦麦田的土壤小动物密度,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强,宜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密度
B.施用沼液可明显提高0~10 cm土层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C.施用沼液对10~20 cm土层中小动物的物种组成影响不显著
D.沼液施用量的多少,不改变土壤小动物向地表附近聚集的倾向
6.(2025·广东汕头高三一模)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物种x与物种y可能存在种间竞争和捕食关系
B.在自然环境里每一个特定环境中都有不同种类的生物
C.物种x因生态位较物种y小,在生存斗争中容易被淘汰
D.物种x与物种y生态位的形成是生物和环境长期相互作用而逐渐分化产生的
7.(2025·山东历城二中模拟)如图为物种丰富度的简单模型。在此模型中,R代表群落的有效资源范围,群落中每一物种只能利用R的一部分。n表示群落中某个物种的生态位宽度,δ表示生态位之间的重叠。该模型旨在阐明群落所含物种数多少的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个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空间位置和占用资源的情况,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B.若图中三个群落的R相同,群落2中将有最高的物种丰富度
C.若图中三个群落的R相同,群落2的种间竞争最激烈
D.根据“收割理论”,由于捕食者的存在,群落有更大的物种丰富度,更易成为群落3
8.(2025·河北部分高中联考)生态位重叠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生态位相似的物种生活在同一空间时分享或竞争共同资源的现象。为了研究不同种鸟类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科研工作者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对三个鸟类种群B1、B2和B3的生态位重叠指数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生态位重叠指数越大,表明不同物种或分类间的生态位重叠程度越高。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物种 B1 B2 B3
B1 — 0.11 0.55
B2 — — 0.22
A.调查三种鸟类的生态位时,需研究相关食物、天敌等
B.三种鸟类之间长时间的竞争一定会使其生态位重叠程度增大
C.据表格数据可知,B1和B3两种鸟类之间的竞争最激烈
D.三种鸟类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二、非选择题
9.(2025·江西多所学校高三联考)捕食在自然界广泛存在,捕食者种群和被捕食者种群的数量变化呈周期性的波动,变化模型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第1月和第5月左右,被捕食者种群达到的最大数量 (填“是”或“不是”)其环境容纳量,理由是 。
(2)自然界中,捕食者种群和被捕食者种群的数量变化并不都符合该模型,可能的原因是 (答出1点即可)。
研究捕食者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 。
(3)在自然界中,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这一现象对捕食者的意义是 (答出1点即可)。
(4)关于捕食者在进化中的作用,美国生态学家斯坦利(S.M.stanley)提出了“收割理论”,主要观点之一是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试分析支持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
第47讲 群落的结构
1.B 季节性河流区域等群落中的动物出现迁入、迁出情况,主要受水资源的影响,B错误。
2.C 该种鸟的成年个体和其雏鸟是一个种群,在森林中的不同分布构成种群的空间特征,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
3.B 甲类别对生物A和生物B之间都是正面影响,则甲表示的种间关系可为原始合作或互利共生,A正确;乙类别对生物A和生物B之间都是负面影响,若生物A和生物B之间的种间关系为种间竞争,则发生乙类别相互作用的两种生物生态位相似程度较高,B错误;人体肠道内的某些细菌和人的相互作用类别可能属于甲(互利共生)或丙(寄生),C正确;自然状态下,甲、乙、丙三种相互作用类别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均利于维持群落的稳定,D正确。
4.C 题图显示,随着样方面积的增大,物种数量最初增加很快,之后逐渐缓慢,达到最大值后保持稳定,在样方面积为S2时,可以调查到所有的物种,样方面积小于S2时,不能调查到所有的物种,样方面积为S3时,虽然也可以调查到所有的物种,但会增大调查的工作量,所以调查该群落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S2,A正确;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C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D正确。
5.D 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强,而且身体微小,不宜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密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题图中柱形图表示的是土壤小动物的密度,因此并不能得出施用沼液可明显提高0~10 cm 土层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这一结论,B错误;由题图可知,施用沼液后10~20 cm土层中小动物的密度变化幅度不大,但不能推测施用沼液对10~20 cm土层中小动物的物种组成的影响,C错误;由题图可知,在不同沼液施用量条件下,0~10 cm土层中小动物类群密度均比10~20 cm土层中的大,所以沼液施用量的多少,不改变土壤小动物向地表附近聚集的倾向,D正确。
6.C 物种x与物种y因为生态位重叠,所以它们可能存在种间竞争和捕食关系,A正确;在自然环境里,每一个特定位置都有不同种类的生物,其活动以及与其他生物的关系取决于它的特殊结构、生理和行为,B正确;物种x因生态位较物种y大,在生存斗争中容易获胜,C错误;生态位是生物和环境长期相互作用而逐渐分化产生的,D正确。
7.D 一个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空间位置和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A错误;若图中三个群落的R相同,因为群落3中n数量最多,证明其物种数目最多,所以群落3中将有最高的物种丰富度,B错误;若图中三个群落的R相同,因为群落3的R之间重叠的最多,所以群落3的种间竞争最激烈,C错误;根据“收割理论”,由于捕食者的存在,群落有更大的物种丰富度,更易成为群落3,D正确。
8.B 研究动物生态位时,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A正确;三种鸟类之间长时间的竞争一般会使其生态位重叠程度减小,B错误;B1和B3两个种群生态位重叠指数较高,对资源利用的相似程度较高,B1和B3两种鸟类之间的竞争最激烈,C正确;不同生物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D正确。
9.(1)不是 被捕食者种群的种群数量通常是围绕环境容纳量上下波动的(或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而第1月和第5月左右,种群数量最大值不能维持) (2)该捕食者种群有多种被捕食者(或被捕食者种群有多种捕食者,捕食者种群数量过小,不足以制约被捕食者种群增长) 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3)保证被捕食者的能量能够持续流向捕食者,有助于捕食者的生存 (4)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解析:(1)被捕食者种群的种群数量通常是围绕环境容纳量波动的,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而第1月和第5月左右被捕食者种群达到的最大数量不能维持,故不是其环境容纳量。(2)自然界中,捕食者种群有多种猎物,猎物种群有多种捕食者,捕食者种群数量过小,不足以制约猎物种群增长,因此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并不都符合题图所示模型。研究动物种群的生态位可以研究动物种群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3)自然界中,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对捕食者而言,不会导致没有猎物可以捕食而饿死,无法生存下去,即可保证被捕食者的能量能够持续流向捕食者,有助于捕食者的生存。(4)自然界中,捕食者有多种猎物,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因此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2 / 3第47讲 群落的结构
课程标准
1.描述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特征,并可随时间而改变。
2.活动一: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3.活动二:尝试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
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
1.群落及群落的物种组成
(1)群落的概念: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3)群落的物种组成
2.群落的种间关系
(1)常见种间关系的特点及实例(连线)
提醒 ①原始合作双方离开仍可独立生活,而互利共生双方离开至少一方不能正常生活。原始合作和互利共生的双方生物数量变化是同步的。②一般情况下,捕食者不会将被捕食者全部捕获;寄生生物一般会给宿主造成一定伤害,但不立即导致宿主死亡。③当两种生物以同一植物为食,若取食部位不同并不构成种间竞争关系。④捕食双方数量变化非同步,被捕食者数量变化在前,捕食者数量变化在后,一般被捕食者数量多于捕食者,但也有例外,比如一棵树上的昆虫,昆虫的数量多于树的数量。
(2)生物种间关系的数量坐标图和营养关系图
项目 数量坐标图 营养关系图
原始合作
互利共生
寄生
竞争
捕食
3.群落的空间结构
【教材拾遗】 (选择性必修2 P25图2-4)群落植物垂直分层的意义是提高了群落利用光能等资源的能力,也为动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
4.群落的季节性
提醒 群落的季节性变化不属于群落演替。
5.生态位
【教材拾遗】 (选择性必修2 P27正文)群落中的种间竞争常出现在生态位重叠较大的种群之间,其原因是生态位重叠较大的种群对资源和空间的需求相同点更多。
1.(选择性必修2 P23正文)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原来不占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变得有优势。( )
2.(选择性必修2 P29拓展应用)“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二者之间具有捕食关系。( )
3.(选择性必修2 P25正文)“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
4.(选择性必修2 P26正文)除了光照,在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还有温度等条件。( )
5.(选择性必修2 P28思考·讨论)小杜鹃主要生活在林冠层,这是小杜鹃的生态位。( )
1.不同群落中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曲线能表示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
B.图乙可以表示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种间关系
C.甲、乙两图表示的生物种间关系不可能相同
D.自然条件下图丙的①和③种群之间不可能是捕食关系
2.如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部分生物的空间分布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的结构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植物从湖中心到湖边呈高低分布,形成该群落的垂直结构
C.光照条件的差异导致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沿岸植物呈垂直分布
D.底栖动物、浮游动物呈现分层现象,主要与氧含量和温度有关
3.(2025·山东烟台期末)如图表示生态位分化中的食性分化模式图。自然选择对以c为食的个体有更大的压力,因而A、B两个种群中以c为食的个体数会逐渐减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A和B在食性上的分化可降低种间竞争压力
B.竞争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从而降低生态系统稳定性
C.错开活动范围和时间是生态位分化的适应模式之一
D.A、B种群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知识拓展
生态位重叠和生态位分化
1.生态位重叠:两个或两个以上生态位相似的物种生活于同一空间时分享或竞争共同资源的现象。
2.生态位分化
(1)当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有重叠时,往往通过自然选择作用使各自的生态位发生变化,从而减少或排除竞争,使得它们共同生存下来,这种现象称为生态位分化。生态位分化是生物对环境的长期适应以及自然选择的结果。
(2)动物在生态位上的主要分化方式
考点二 活动: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1.实验原理
(1)土壤条件: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
(2)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常用 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3)统计方法
提醒 区分“标记重捕法、取样器取样法、抽样检测法”
①标记重捕法一般是针对个体较大、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取样器取样法是针对土壤中的小动物,抽样检测法针对单独的细胞或微生物,各有侧重。
②取样器取样法用于调查物种丰富度,标记重捕法和抽样检测法可以比较准确地估算出种群的数量。
2.实验流程
3.采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
(1)简易采集法:用解剖针拨找小动物,同时用放大镜观察,发现小动物后进行采集。
(2)诱虫器采集:诱虫器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诱虫器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 、避高温、趋暗、 的习性,使土壤小动物远离光源、热源。
(3)吸虫器采集:吸虫器中纱布的作用是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便于将其收集在试管中。
4.实验结论
(1)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 是不同的。
(2)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 ,群落结构也 。
1.(2024·河南开封模拟)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用五点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B.若土壤中大多数小动物不知名,则无法统计其丰富度
C.用诱虫器采集土壤小动物时未开灯,会导致调查的丰富度偏低
D.利用吸虫器采集体型较大的土壤动物并置于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2.(2025·黑龙江大庆阶段考)为探究人类活动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影响,某生物小组选取花园(每月消杀处理)、劳动基地(近期翻动)、荒地(人迹罕至)三个生境进行了调查,部分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物种 名称 花园 劳动基地 荒地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蚯蚓 — — 2 67% 3 30%
蚂蚁 2 67% — — 2 20%
蜗牛 — — 1 33% — —
A.可用样方法对三种生境下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进行调查
B.需借助有关的动物图鉴来鉴定小动物,无法鉴定的物种可舍弃
C.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趋黑暗的特性对其进行收集,并采用目测估计法进行统计
D.本实验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1.(2024·广东高考13题)为探究人类活动对鸟类食性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者调查了某地的自然保护区、农田和城区3种生境中雀形目鸟类的物种数量(取样的方法和条件一致),结果见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群落类型多样,鸟类物种丰富度高
B.农田的鸟类比自然保护区鸟类的种间竞争更小
C.自然保护区鸟类比其他生境的鸟类有更宽的空间生态位
D.人类活动产生的空白生态位有利于杂食性鸟类迁入
2.(2024·河北高考11题)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过度放牧会改变草原群落物种组成,但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不会改变
B.多种生物只要能各自适应某一空间的非生物环境,即可组成群落
C.森林群落中林下喜阴植物的种群密度与林冠层的郁闭度无关
D.在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森林群落和草原群落的季节性变化明显
溯源教材
(1)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原来不占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变得占有优势。(见选择性必修2 P23正文)
(2)不同种群之间相互关联成为一个整体。(见选择性必修2 P22正文)
(3)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见选择性必修2 P26正文)
(4)由于阳光、温度、水分等随季节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见选择性必修2 P27正文)
3.(2022·辽宁高考20题改编)底栖硅藻是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为底栖动物提供食物。调查分析某河口底栖硅藻群落随季节变化优势种(相对数量占比>5%)的分布特征,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注:不同条纹代表不同优势种:空白代表除优势种外的其他底栖硅藻;不同条纹柱高代表每个优势种的相对数量占比
A.底栖硅藻群落的季节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优势种的数量变化
B.影响优势种①从3月到9月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包含捕食和竞争
C.春季和秋季物种丰富度高于夏季,是温度变化影响的结果
D.底栖硅藻固定的能量是流经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4.(2024·甘肃高考19题)生态位可以定量测度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生态位重叠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物种在同一空间分享或竞争资源的情况。某研究小组调查了某山区部分野生哺乳动物的种群特征,并计算出它们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物种 S1 S2 S3 S4 S5 S6
S1 1
S2 0.36 1
S3 0.40 0.02 1
S4 0.37 0.00 0.93 1
S5 0.73 0.39 0.38 0.36 1
S6 0.70 0.47 0.48 0.46 0.71 1
(1)物种的生态位包括该物种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 等。长时间调查生活在隐蔽、复杂环境中的猛兽数量,使用 (填工具)对动物干扰少。
(2)具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物种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一般相对较 (填“大”或“小”)。那么,物种S1的猎物有可能是物种 和物种 。
(3)物种S3和物种S4可能是同一属的动物,上表中支持此观点的证据是
。
(4)已知物种S2是夜行性动物,那么最有可能属于昼行性动物的是物种 和物种 ,判断依据是 。
(1)与人工林相比,混交林生态系统物种组成更复杂。 (2024·河北高考)( )
(2)混合套养中泥鳅和黄鳝因生态位重叠而存在竞争关系。 (2024·江苏高考)( )
(3)某种植物单作转为与其他植物邻作,群落的水平结构改变。 (2021·河北高考)( )
(4)沿湖地区改造成湿地公园,公园建成初期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2021·江苏高考)( )
(5)统计棉田不同害虫物种的相对数量时可用目测估计法。 (2024·山东高考)( )
第47讲 群落的结构
【破考点·抓必备】
考点一
知识梳理夯基
1.(3)物种
2.(1)
3. 分层 镶嵌 光照 土壤湿度
4.物种组成 空间结构
5.天敌 种群密度 协同进化
概念检测
1.√ 2.√
3.× 提示:同一物种竹子的分层现象,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4.√
5.× 提示:一个物种的生态位不仅包括其所处的空间位置,还包括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典题演练应用
1.B 图甲表示“势均力敌”型的竞争,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故图甲曲线不能表示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A错误;图乙表示“你死我活”型的竞争,可以表示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种间关系,B正确;根据A、B选项的解析可知,甲、乙两图表示的生物种间关系均为竞争,C错误;图丙表示捕食,①先增先降,②和③依次随①的变化而变化(后增后降),自然条件下,①和②、①和③、②和③之间均有可能是捕食关系,D错误。
2.A 从湖中心到湖边的植物高低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由于地形的变化,导致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沿岸植物分布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底栖动物、浮游动物分层的主要原因是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D错误。
3.B 由图可知,由于物种A和B在食性上的分化,使两个种群捕食重合区域减小,从而降低种间竞争压力,A正确;竞争是一个协同进化的过程,导致生物多样性增加,从而增加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B错误;生态位分化的适应模式包括活动范围和时间、食物特化等方式,C正确;由于长期自然进化,A、B种群分别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考点二
知识梳理夯基
1.(2)取样器取样 (3)较大 有限 多度等级
2.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 体视显微镜
3.(2)避光 趋湿
4.(1)物种丰富度 (2)越多 越复杂
典题演练应用
1.C 由于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A错误;若土壤中大多数小动物不知名,可以用目测估计法进行统计,需要记为“待鉴定”,B错误;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强,具有趋湿、趋暗、避高温的特性,利用该特性采用吸虫器采集小动物,若未打开电灯,则收集到的土壤动物会减少,C正确;对于体型较小的动物使用吸虫器进行采集,D错误。
2.D 由于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较强,不适用样方法调查丰富度,应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进行调查,统计的是生物种类和数量,可借助有关的动物图鉴来鉴定小动物,无法鉴定的物种不可舍弃,B错误;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可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趋黑暗的特性对其进行收集,但不能使用目测估计法进行统计,应用记名计算法设计表格,统计不同采集样点的土壤动物种类,C错误;分析表格,花园(每月消杀处理)、劳动基地(近期翻动)、荒地(人迹罕至)三个生境中,花园和劳动基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都低于荒地,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D正确。
【研真题·扣教材】
1.B 由图可知,自然保护区的物种数量最大,其次是城区和农田,故说明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群落类型多样,鸟类物种丰富度高,A正确;自然保护区物种丰富度高,空间结构复杂,每种生物可活动的空间范围、食物种类、天敌种类都十分繁杂,空间生态位更宽,种间竞争不大。而农田生态系统的优势物种单一,物种丰富度低,空间结构简单,故鸟类的空间生态位狭窄,食物种类有限,竞争更激烈,B错误,C正确;农田和城市人类活动频繁,杂食性鸟类占比明显大于自然保护区,故说明人类活动产生的空白生态位有利于杂食性鸟类迁入,D正确。
2.D 过度放牧会改变草原群落物种组成,也会使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发生改变,A错误;多种生物能各自适应某一空间的非生物环境不一定能组成群落,因为还要考虑种间关系等因素,B错误;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C错误;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在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森林群落和草原群落的季节性变化明显,D正确。
3.B 据图可知,底栖硅藻群落在不同季节优势种的数量和种类都发生了变化,所以底栖硅藻群落的季节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优势种的种类和数量变化,A错误;底栖硅藻可以为底栖动物提供食物,不同硅藻物种之间也有竞争,所以影响优势种①从3月到9月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包含捕食和竞争,B正确;如图只表示了底栖硅藻群落随季节变化优势种的分布特征,没有表示物种丰富度的大小,所以不能判断春季和秋季物种丰富度高于夏季,C错误;底栖硅藻固定的能量及其他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错误。
4.(1)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红外相机 (2)大 S5 S6 (3)物种S3和物种S4重叠指数最大,说明这两种生物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某一资源因素(食物、营养成分、空间等)的可能性较大 (4)S3 S4 S2与S3、S4重叠指数最小,说明它们占用相同资源较少
解析:(1)物种的生态位包括该物种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长时间调查生活在隐蔽、复杂环境中的猛兽数量,使用红外相机对动物干扰少。(2)存在捕食关系的两个物种生态位有重叠,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某一资源因素(食物、营养成分、空间等)时,就会出现生态位重叠现象。所以具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物种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一般相对较大;因此由表格可以看出,S1与S5、S6的重叠指数最大,因此物种S1的猎物有可能是物种S5和物种S6。(3)由表格信息可知,物种S3和物种S4重叠指数最大,说明这两种生物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某一资源因素(食物、营养成分、空间等)的可能性较大,因此二者可能是同一属的动物。(4)由表格信息可知,S2与S3、S4重叠指数最小,说明它们占用相同资源较少,因此最有可能属于昼行性动物的是物种S3和物种S4。
真题重组练
(1)√ (2)√ (3)√
(4)× 提示:公园建成初期,群落的垂直结构不明显,但并不是没有形成垂直结构。
(5)√
8 / 8(共71张PPT)
第47讲 群落的结构
高中总复习·生物
1. 描述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特征,并可随时间而改变。
2. 活动一: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3. 活动二:尝试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
课程标准
1. 破考点·抓必备
2. 研真题·扣教材
3. 验收效·提能力
目录
Contents
01
破考点·抓必备
梳理归纳, 巩固基本知识
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
1. 群落及群落的物种组成
(1)群落的概念: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3)群落的物种组成
2. 群落的种间关系
(1)常见种间关系的特点及实例(连线)
提醒 ①原始合作双方离开仍可独立生活,而互利共生双方离开至少一方不
能正常生活。原始合作和互利共生的双方生物数量变化是同步的。
②一般情况下,捕食者不会将被捕食者全部捕获;寄生生物一般会给宿主
造成一定伤害,但不立即导致宿主死亡。
③当两种生物以同一植物为食,若取食部位不同并不构成种间竞争关系。
④捕食双方数量变化非同步,被捕食者数量变化在前,捕食者数量变化在
后,一般被捕食者数量多于捕食者,但也有例外,比如一棵树上的昆虫,
昆虫的数量多于树的数量。
(2)生物种间关系的数量坐标图和营养关系图
项目 数量坐标图 营养关系图
原始合作
互利共生
寄生
项目 数量坐标图 营养关系图
竞争
捕食
3. 群落的空间结构
【教材拾遗】 (选择性必修2 P25图2-4)群落植物垂直分层的意义是提
高了群落利用光能等资源的能力,也为动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栖息场所和
食物来源。
4. 群落的季节性
提醒 群落的季节性变化不属于群落演替。
5. 生态位
【教材拾遗】 (选择性必修2 P27正文)群落中的种间竞争常出现在生态
位重叠较大的种群之间,其原因是生态位重叠较大的种群对资源和空间的
需求相同点更多。
1. (选择性必修2 P23正文)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原来不占优势的物
种可能逐渐变得有优势。 ( √ )
2. (选择性必修2 P29拓展应用)“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二者
之间具有捕食关系。 ( √ )
3. (选择性必修2 P25正文)“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属于群落的
垂直结构。 ( × )
提示:同一物种竹子的分层现象,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
√
×
4. (选择性必修2 P26正文)除了光照,在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上分
层的环境因素还有温度等条件。 ( √ )
5. (选择性必修2 P28思考·讨论)小杜鹃主要生活在林冠层,这是小杜鹃
的生态位。 ( × )
提示:一个物种的生态位不仅包括其所处的空间位置,还包括占用资源的
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
×
1. 不同群落中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甲曲线能表示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
B. 图乙可以表示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种间关系
C. 甲、乙两图表示的生物种间关系不可能相同
D. 自然条件如图丙的①和③种群之间不可能是捕食关系
√
解析: 图甲表示“势均力敌”型的竞争,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故图甲曲线不能表示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A错误;图乙表示“你死我活”型的竞争,可以表示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种间关系,B正确;根据A、B选项的解析可知,甲、乙两图表示的生物种间关系均为竞争,C错误;图丙表示捕食,①先增先降,②和③依次随①的变化而变化(后增后降),自然条件下,①和②、①和③、②和③之间均有可能是捕食关系,D错误。
2. 如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部分生物的空间分布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群落的结构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 植物从湖中心到湖边呈高低分布,形成该群落的垂直结构
C. 光照条件的差异导致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沿岸植物呈垂直分布
D. 底栖动物、浮游动物呈现分层现象,主要与氧含量和温度有关
√
解析: 从湖中心到湖边的植物高低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
误;由于地形的变化,导致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沿岸植物分布不同,这
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底栖动物、浮游动物分层的主要原因是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D错误。
3. (2025·山东烟台期末)如图表示生态位分化中的食性分化模式图。自然选择对以c为食的个体有更大的压力,因而A、B两个种群中以c为食的个体数会逐渐减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种群A和B在食性上的分化可降低种间竞争压力
B. 竞争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从而降低生态系统稳定性
C. 错开活动范围和时间是生态位分化的适应模式之一
D. A、B种群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
解析: 由图可知,由于物种A和B在食性上的分化,使两个种群捕食重合区域减小,从而降低种间竞争压力,A正确;竞争是一个协同进化的过程,导致生物多样性增加,从而增加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B错误;生态位分化的适应模式包括活动范围和时间、食物特化等方式,C正确;由于长期自然进化,A、B种群分别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知识拓展
生态位重叠和生态位分化
1. 生态位重叠:两个或两个以上生态位相似的物种生活于同一空间时分享
或竞争共同资源的现象。
2. 生态位分化
(1)当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有重叠时,往往通过自然选择作用使各自的
生态位发生变化,从而减少或排除竞争,使得它们共同生存下来,这
种现象称为生态位分化。生态位分化是生物对环境的长期适应以及自
然选择的结果。
(2)动物在生态位上的主要分化方式
考点二 活动: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1. 实验原理
(1)土壤条件: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
好栖息场所。
(2)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常用
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取
样器取样
(3)统计方法
提醒 区分“标记重捕法、取样器取样法、抽样检测法”
(1)标记重捕法一般是针对个体较大、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取样器取
样法是针对土壤中的小动物,抽样检测法针对单独的细胞或微生物,各有
侧重。
(2)取样器取样法用于调查物种丰富度,标记重捕法和抽样检测法可以
比较准确地估算出种群的数量。
2. 实验流程
3. 采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
(1)简易采集法:用解剖针拨找小动物,同时用放大镜观察,发现小动
物后进行采集。
(2)诱虫器采集:诱虫器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诱虫器利用
土壤小动物具有 、避高温、趋暗、 的习性,使土壤小动
物远离光源、热源。
(3)吸虫器采集:吸虫器中纱布的作用是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便于
将其收集在试管中。
避光
趋湿
4. 实验结论
(1)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 是不
同的。
(2)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
,群落结构也 。
物种丰富度
越
多
越复杂
1. (2024·河南开封模拟)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的叙
述,正确的是( )
A. 可用五点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B. 若土壤中大多数小动物不知名,则无法统计其丰富度
C. 用诱虫器采集土壤小动物时未开灯,会导致调查的丰富度偏低
D. 利用吸虫器采集体型较大的土壤动物并置于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
液中
√
解析: 由于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
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用取样器取样法进
行调查,A错误;若土壤中大多数小动物不知名,可以用目测估计法进行
统计,需要记为“待鉴定”,B错误;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强,具有趋
湿、趋暗、避高温的特性,利用该特性采用吸虫器采集小动物,若未打开
电灯,则收集到的土壤动物会减少,C正确;对于体型较小的动物使用吸
虫器进行采集,D错误。
2. (2025·黑龙江大庆阶段考)为探究人类活动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影响,某生物小组选取花园(每月消杀处理)、劳动基地(近期翻动)、荒地(人迹罕至)三个生境进行了调查,部分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物种 名称 花园 劳动基地 荒地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蚯蚓 — — 2 67% 3 30%
蚂蚁 2 67% — — 2 20%
蜗牛 — — 1 33% — —
A. 可用样方法对三种生境下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进行调查
B. 需借助有关的动物图鉴来鉴定小动物,无法鉴定的物种可舍弃
C. 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趋黑暗的特性对其进行收集,并采用目测估计法进行统计
D. 本实验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
解析: 由于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较强,不适用样方法调查丰富度,应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进行调查,统计的是生物种类和数量,可借助有关的动物图鉴来鉴定小动物,无法鉴定的物种不可舍弃,B错误;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可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趋黑暗的特性对其进行收集,但不能使用目测估计法进行统计,应用记名计算法设计表格,统计不同采集样点的土壤动物种类,C错误;分析表格,花园(每月消杀处理)、劳动基地(近期翻动)、荒地(人迹罕至)三个生境中,花园和劳动基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都低于荒地,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D正确。
02
研真题·扣教材
探究分析, 培养核心技能
1. (2024·广东高考13题)为探究人类活动对鸟类食性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者调查了某地的自然保护区、农田和城区3种生境中雀形目鸟类的物种数量(取样的方法和条件一致),结果见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群落类型多样,鸟类物种丰富
度高
B. 农田的鸟类比自然保护区鸟类的种间竞争更小
C. 自然保护区鸟类比其他生境的鸟类有更宽的空间
生态位
D. 人类活动产生的空白生态位有利于杂食性鸟类迁入
√
解析: 由图可知,自然保护区的物种数量最大,其次是城区和农田,
故说明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群落类型多样,鸟类物种丰富度高,A正确;自
然保护区物种丰富度高,空间结构复杂,每种生物可活动的空间范围、食
物种类、天敌种类都十分繁杂,空间生态位更宽,种间竞争不大。而农田
生态系统的优势物种单一,物种丰富度低,空间结构简单,故鸟类的空间
生态位狭窄,食物种类有限,竞争更激烈,B错误,C正确;农田和城市人
类活动频繁,杂食性鸟类占比明显大于自然保护区,故说明人类活动产生
的空白生态位有利于杂食性鸟类迁入,D正确。
2. (2024·河北高考11题)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度放牧会改变草原群落物种组成,但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不会改变
B. 多种生物只要能各自适应某一空间的非生物环境,即可组成群落
C. 森林群落中林下喜阴植物的种群密度与林冠层的郁闭度无关
D. 在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森林群落和草原群落的季节性变化明显
√
解析: 过度放牧会改变草原群落物种组成,也会使群落中占优势的物
种发生改变,A错误;多种生物能各自适应某一空间的非生物环境不一定
能组成群落,因为还要考虑种间关系等因素,B错误;森林中林下植物的
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C错误;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
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在四季分
明的温带地区,森林群落和草原群落的季节性变化明显,D正确。
溯源教材
(1)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原来不占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变得占有优
势。 (见选择性必修2 P23正文)
(2)不同种群之间相互关联成为一个整体。 (见选择性必修2 P22
正文)
(3)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见选择性必修2 P26正文)
(4)由于阳光、温度、水分等随季节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
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见选择性必修2 P27正文)
3. (2022·辽宁高考20题改编)底栖硅藻是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
中的生产者,为底栖动物提供食物。调查分析某河口底栖硅藻群落随季节
变化优势种(相对数量占比>5%)的分布
特征,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注:不同条纹代表不同优势种:空白代表除优势种外
的其他底栖硅藻;不同条纹柱高代表每个优势种的相
对数量占比
A. 底栖硅藻群落的季节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优势种的数量变化
B. 影响优势种①从3月到9月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包含捕食和竞争
C. 春季和秋季物种丰富度高于夏季,是温度变化影响的结果
D. 底栖硅藻固定的能量是流经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
解析: 据图可知,底栖硅藻群落在不同季节优势种的数量和种类都发生了变化,所以底栖硅藻群落的季节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优势种的种类和数量变化,A错误;底栖硅藻可以为底栖动物提供食物,不同硅藻物种之间也有竞争,所以影响优势种①从3月到9月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包含捕食和竞争,B正确;如图只表示了底栖硅藻群落随季节变化优势种的分布特征,没有表示物种丰富度的大小,所以不能判断春季和秋季物种丰富度高于夏季,C错误;底栖硅藻固定的能量及其他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错误。
4. (2024·甘肃高考19题)生态位可以定量测度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
或作用。生态位重叠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物种在同一空间分享或竞争资
源的情况。某研究小组调查了某山区部分野生哺乳动物的种群特征,并计
算出它们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物种 S1 S2 S3 S4 S5 S6
S1 1
S2 0.36 1
S3 0.40 0.02 1
S4 0.37 0.00 0.93 1
S5 0.73 0.39 0.38 0.36 1
S6 0.70 0.47 0.48 0.46 0.71 1
(1)物种的生态位包括该物种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
及 等。长时间调查生活在隐蔽、复杂环境中的猛兽
数量,使用 (填工具)对动物干扰少。
解析: 物种的生态位包括该物种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长时间调查生活在隐蔽、复杂环境中的猛兽数量,使用红外相机对动物干扰少。
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红外相机
(2)具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物种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一般相对
较 (填“大”或“小”)。那么,物种S1的猎物有可能是物
种 和物种 。
解析:存在捕食关系的两个物种生态位有重叠,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某一资源因素(食物、营养成分、空间等)时,就会出现生态位重叠现象。所以具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物种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一般相对较大;因此由表格可以看出,S1与S5、S6的重叠指数最大,因此物种S1的猎物有可能是物种S5和物种S6。
大
S5
S6
(3)物种S3和物种S4可能是同一属的动物,上表中支持此观点的证据
是
。
解析:由表格信息可知,物种S3和物种S4重叠指数最大,说明这两种生物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某一资源因素(食物、营养成分、空间等)的可能性较大,因此二者可能是同一属的动物。
物种S3和物种S4重叠指数最大,说明这两种生物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
占有某一资源因素(食物、营养成分、空间等)的可能性较大
(4)已知物种S2是夜行性动物,那么最有可能属于昼行性动物的是物
种 和物种 ,判断依据是
。
解析:由表格信息可知,S2与S3、S4重叠指数最小,说明它们占用相同资源较少,因此最有可能属于昼行性动物的是物种S3和物种S4。
S3
S4
S2与S3、S4重叠指数最小,说明它
们占用相同资源较少
(1)与人工林相比,混交林生态系统物种组成更复杂。 (2024·河北高
考) ( √ )
(2)混合套养中泥鳅和黄鳝因生态位重叠而存在竞争关系。 (2024·江
苏高考) ( √ )
(3)某种植物单作转为与其他植物邻作,群落的水平结构改变。
(2021·河北高考) ( √ )
√
√
√
(4)沿湖地区改造成湿地公园,公园建成初期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
未形成垂直结构。 (2021·江苏高考) ( × )
提示:公园建成初期,群落的垂直结构不明显,但并不是没有形成垂
直结构。
(5)统计棉田不同害虫物种的相对数量时可用目测估计法。 (2024·山
东高考) ( √ )
×
√
03
验收效·提能力
跟踪训练,检验学习效果
一、选择题
1. (2025·河南名校联盟)下列有关群落季节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群落的外貌出现季节性变化与光照强度、温度及降雨等有关
B. 群落中的动物种类出现季节性变化与温度有关,与水资源无关
C. 夏枯草在每年春季开花、夏季生活周期结束,使群落物种丰富度呈现周
期性变化
D. 北方地区农田中冬季多见小麦,夏季多见玉米,体现了农田群落的季节性
√
解析: 季节性河流区域等群落中的动物出现迁入、迁出情况,主要受
水资源的影响,B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2. (2025·重庆巴蜀中学质检)在森林中,某种鸟的成年个体主要生活在森林的上层,主要取食植物的果实,也捕食某些以果实为食的昆虫;而其雏鸟则生活在地面,主要取食草籽和某些食草昆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种鸟的成年个体和某些以果实为食的昆虫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和捕食
关系
B. 该种鸟发育的不同阶段,对群落结构的影响可能不同
C. 该种鸟的成年个体和其雏鸟在森林中的分布,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 食物是该种鸟的成年个体和其雏鸟在森林中分布不同的主要原因
√
解析: 该种鸟的成年个体和其雏鸟是一个种群,在森林中的不同分布
构成种群的空间特征,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3. (2025·山东潍坊质检)下表为不同环境中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两种生物
A、B相互作用(甲、乙、丙)对彼此所造成的影响,其中“+”表示正面
影响,“-”表示负面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相互作用类别 生物A 生物B
甲 + +
乙 - -
丙 + -
A. 甲可能表示原始合作或互利共生
B. 发生乙类别相互作用的两种生物生态位相似程度较低
C. 人体肠道内的某些细菌和人的相互作用类别可能属于甲或丙
D. 自然状态下,甲、乙、丙三种相互作用类别均利于维持群落的稳定
√
1
2
3
4
5
6
7
8
9
解析: 甲类别对生物A和生物B之间都是正面影响,则甲表示的种间关
系可为原始合作或互利共生,A正确;乙类别对生物A和生物B之间都是负
面影响,若生物A和生物B之间的种间关系为种间竞争,则发生乙类别相互
作用的两种生物生态位相似程度较高,B错误;人体肠道内的某些细菌和
人的相互作用类别可能属于甲(互利共生)或丙(寄生),C正确;自然
状态下,甲、乙、丙三种相互作用类别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均利于维
持群落的稳定,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4. (2025·河北沧州开学考试)随着样方面积的扩大,样方内的物种种类
随之增加,最初增加很快,之后逐渐缓慢,形成一条曲线,叫作种—面积
曲线(如图所示);根据种—面积曲线不仅可以估算群落的物种数,还可
以作为自然保护生物学中确定保护区面积的依据。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调查时,样方面积最好是S2
B. 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C. 群落的种群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D. 建立自然保护区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
√
1
2
3
4
5
6
7
8
9
解析: 题图显示,随着样方面积的增大,物种数量最初增加很快,
之后逐渐缓慢,达到最大值后保持稳定,在样方面积为S2时,可以调
查到所有的物种,样方面积小于S2时,不能调查到所有的物种,样方
面积为S3时,虽然也可以调查到所有的物种,但会增大调查的工作
量,所以调查该群落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S2,A正确;群落中的物
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C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
的最有效措施,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5. (2025·湖北八市高三联考)“沼液肥田”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创举。某农技站调查了沼液量施用不同的围垦麦田的土壤小动物密度,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强,宜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密度
B. 施用沼液可明显提高0~10 cm土层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C. 施用沼液对10~20 cm土层中小动物的物种组成影响不显著
D. 沼液施用量的多少,不改变土壤小动物向地表附近聚集的倾向
√
1
2
3
4
5
6
7
8
9
解析: 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强,而且身体微小,不宜采用标记重捕法
调查其密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题图中柱形图表示的是土壤
小动物的密度,因此并不能得出施用沼液可明显提高0~10 cm 土层中小动
物类群丰富度这一结论,B错误;由题图可知,施用沼液后10~20 cm土层
中小动物的密度变化幅度不大,但不能推测施用沼液对10~20 cm土层中
小动物的物种组成的影响,C错误;由题图可知,在不同沼液施用量条件
下,0~10 cm土层中小动物类群密度均比10~20 cm土层中的大,所以沼液
施用量的多少,不改变土壤小动物向地表附近聚集的倾向,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6. (2025·广东汕头高三一模)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物种x与物种y可能存在种间竞争和捕食关系
B. 在自然环境里每一个特定环境中都有不同种类的生物
C. 物种x因生态位较物种y小,在生存斗争中容易被淘汰
D. 物种x与物种y生态位的形成是生物和环境长期相互作用而逐渐分化产
生的
√
1
2
3
4
5
6
7
8
9
解析: 物种x与物种y因为生态位重叠,所以它们可能存在种间竞争和
捕食关系,A正确;在自然环境里,每一个特定位置都有不同种类的生
物,其活动以及与其他生物的关系取决于它的特殊结构、生理和行为,B
正确;物种x因生态位较物种y大,在生存斗争中容易获胜,C错误;生态
位是生物和环境长期相互作用而逐渐分化产生的,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7. (2025·山东历城二中模拟)如图为物种丰富度的简
单模型。在此模型中,R代表群落的有效资源范围,群
落中每一物种只能利用R的一部分。n表示群落中某个
物种的生态位宽度,δ表示生态位之间的重叠。该模型
旨在阐明群落所含物种数多少的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个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空间位置和占用资源的情况,称为这个物种
的生态位
B. 若图中三个群落的R相同,群落2中将有最高的物种丰富度
C. 若图中三个群落的R相同,群落2的种间竞争最激烈
D. 根据“收割理论”,由于捕食者的存在,群落有更大的物种丰富度,
更易成为群落3
√
1
2
3
4
5
6
7
8
9
解析: 一个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空间位置和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A错误;若图中三个群落的R相同,因为群落3中n数量最多,证明其物种数目最多,所以群落3中将有最高的物种丰富度,B错误;若图中三个群落的R相同,因为群落3的R之间重叠的最多,所以群落3的种间竞争最激烈,C错误;根据“收割理论”,由于捕食者的存在,群落有更大的物种丰富度,更易成为群落3,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8. (2025·河北部分高中联考)生态位重叠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生态位相似的物种生活在同一空间时分享或竞争共同资源的现象。为了研究不同种鸟类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科研工作者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对三个鸟类种群B1、B2和B3的生态位重叠指数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生态位重叠指数越大,表明不同物种或分类间的生态位重叠程度越高。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物种 B1 B2 B3
B1 — 0.11 0.55
B2 — — 0.22
A. 调查三种鸟类的生态位时,需研究相关食物、天敌等
B. 三种鸟类之间长时间的竞争一定会使其生态位重叠程度增大
C. 据表格数据可知,B1和B3两种鸟类之间的竞争最激烈
D. 三种鸟类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
1
2
3
4
5
6
7
8
9
解析: 研究动物生态位时,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A正确;三种鸟类之间长时间的竞争一般会使其生态位重叠程度减小,B错误;B1和B3两个种群生态位重叠指数较高,对资源利用的相似程度较高,B1和B3两种鸟类之间的竞争最激烈,C正确;不同生物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二、非选择题
9. (2025·江西多所学校高三联考)捕食在自然界
广泛存在,捕食者种群和被捕食者种群的数量变化
呈周期性的波动,变化模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
问题:
(1)第1月和第5月左右,被捕食者种群达到的最大数量 (填
“是”或“不是”)其环境容纳量,理由是
。
不是
被捕食者种群的种群数量通
常是围绕环境容纳量上下波动的(或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
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而第1月和第5月左右,种群数量最大值不能维持)
1
2
3
4
5
6
7
8
9
解析:被捕食者种群的种群数量通常是围绕环境容纳量波动的,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而第1月和第5月左右被捕食者种群达到的最大数量不能维持,故不是其环境容纳量。
1
2
3
4
5
6
7
8
9
(2)自然界中,捕食者种群和被捕食者种群的数量变化并不都符合该模
型,可能的原因是
(答
出1点即可)。
研究捕食者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
。
该捕食者种群有多种被捕食者(或被捕食者种群有多
种捕食者,捕食者种群数量过小,不足以制约被捕食者种群增长)
与其他物
种的关系
解析:自然界中,捕食者种群有多种猎物,猎物种群有多种捕食者,捕食者种群数量过小,不足以制约猎物种群增长,因此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并不都符合题图所示模型。研究动物种群的生态位可以研究动物种群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1
2
3
4
5
6
7
8
9
(3)在自然界中,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这一现象对捕
食者的意义是
(答出1点即可)。
解析:自然界中,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对捕食者而言,不会导致没有猎物可以捕食而饿死,无法生存下去,即可保证被捕食者的能量能够持续流向捕食者,有助于捕食者的生存。
保证被捕食者的能量能够持续流向捕食者,有助于捕食者
的生存
1
2
3
4
5
6
7
8
9
(4)关于捕食者在进化中的作用,美国生态学家斯坦利(S. M. stanley)
提出了“收割理论”,主要观点之一是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
性。试分析支持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
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
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
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解析:自然界中,捕食者有多种猎物,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因此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1
2
3
4
5
6
7
8
9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