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第51讲 人与环境(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生物学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九单元 第51讲 人与环境(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生物学一轮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5-12 12:41:42

文档简介

第51讲 人与环境
一、选择题
1.(2025·黑龙江双鸭山开学考)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B.人类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小
C.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D.生态足迹中的草地表示生产肉、奶、毛、皮等畜牧产品所需的草地面积
2.(2025·山东青岛高三质检)我国第7次人口调查显示,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出生率不高,人口老龄化日趋显现,人口的增长已满足不了我国高速发展的需要,为此国家提出了“三孩政策”。下列关于人口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因此人口调查常常采用的是估算的方法
B.之前在我国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许多都与人口众多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C.出生率低,老龄化严重,我国的人口已经走向衰退了,所以提出了“三孩政策”
D.出生率低导致性别比例失调,所以未来几年我国一定会出现出生率<死亡率的现象
3.(2025·海口市模拟)生态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生态环境的好坏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生态环境部门梳理出十大重点任务,包括增蓝天、保碧水、护净土、优生态等。为完成生态环境的保护任务,下列相关措施错误的是(  )
A.减少尾气排放及减少微生物分解产生的CO2,可实现增蓝天
B.减少生活污水排放,加强河流污染防治,有助于保碧水
C.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控,加强农业用药污染防治,有助于护净土
D.加强山水林田综合治理,推进河湖生态修复,有助于优生态
4.(2025·河北沧州模拟)碳汇是通过植树造林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城市绿地作为自然—人工复合系统,既存在自然选择,也存在人工选择,在两种不同的选择压力下,植物的碳汇存在潜在冲突。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关注植物在变化环境下的生存能力
B.人工选择关注现有植物固定CO2的能力
C.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会因碳释放过多而失衡
D.固碳和储碳并举是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措施
5.(2024·辽宁期末)双台子河口自然保护区位于盘锦市双台子河入海处的芦苇沼泽地带,主要保护丹顶鹤、黑嘴鸥等多种珍稀水禽及其栖息地的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三个层次
B.该自然保护区出售芦苇的收入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D.为保护湿地基本生态环境及物种多样性,应禁止开发和利用
6.(2025·河北邢台开学考)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木本植物群落。红树林生态系统能捕获和储存大量有机碳并埋藏在土壤里,被称为海岸带“蓝碳”。迄今为止,在我国红树林湿地记录到的生物物种数已超过3 000种,红树林也因此被称为生物多样性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数超过3 000种,体现了生态系统多样性
B.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扩大有利于提高生态承载力
C.海岸带“蓝碳”的形成,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提高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面积,有利于提高海岸带“蓝碳”的储量
7.(2025·山东百校联考)中国特有珍稀鸟类“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定居于淄博桓台县马踏湖湿地公园,栖息地的破坏是种群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人类已经把大部分陆地用于农业种植,导致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斑块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栖息地斑块化会导致基因交流的机会减少
B.对震旦鸦雀进行就地保护为其提供了最后的生存机会
C.震旦鸦雀与其他生物的协同进化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过低的种群数量会因近亲繁殖而使种群的生育能力和生活力衰弱
8.(2025·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联考)自2021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计划全面启动。近年来,白鲟、白鳍豚等生物的灭绝,给我们带来了沉痛的教训,十年禁渔政策的实施,给长江整体环境的修复提供了有利契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禁渔政策实施可证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有影响
B.十年禁渔措施属于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是最有效的保护
C.白鲟等生物的灭绝使多种优良基因发生流失,使其潜在价值消失
D.十年禁渔计划主要是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维持生态稳定
9.(2025·青岛模拟)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进入生态超载状态。与1961年相比,全球生态足迹总量明显增长,而生态承载力总量只提高了30%。研究者统计了1961年至2014年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和生态承载力总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961年到1967年生态盈余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B.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就会出现生态赤字
C.汽车尾气会增大生态足迹,建议人们绿色出行
D.与食用肉类相比,蔬菜水果更能增大生态足迹
10.(2025·河北石家庄阶段考)某湖泊因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引起水体藻类爆发,出现水华现象。当地环保部门通过投放生态浮床对该湖泊进行生态修复。生态浮床是指将芦苇、美人蕉等植物种植于浮在水面的材料上,用来改善水体的生态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浮床能提高物种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浮床中的植物可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吸收水体中的有机物
C.生态浮床可利用挺水植物与藻类的竞争关系治理水华
D.生态浮床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二、非选择题
11.(2024·甘肃酒泉期末)我国采取了多种措施对大熊猫实施保护,但在其栖息地一定范围内依旧存在人类活动的干扰。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大熊猫主要分布于六个山系,各山系的种群间存在地理隔离。
回答下列问题:
(1)割竹挖笋和放牧使大熊猫食物资源减少,人和家畜属于影响大熊猫种群数量的    因素。采矿和旅游开发等使大熊猫栖息地的部分森林转化为裸岩或草地,生态系统中消费者获得的总能量   。森林面积减少,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等功能下降,这些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2)调查结果表明,大熊猫种群数量与     和      呈正相关。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及自然保护区建设使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扩大,且    资源增多,提高了栖息地对大熊猫的环境容纳量。而旅游开发和路网扩张等使大熊猫栖息地丧失和    ,导致大熊猫被分为33个局域种群,种群增长受限。
(3)综合分析,除了就地保护,另提出2条保护大熊猫的措施:                           
                。
第51讲 人与环境
1.B 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产生的废物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A正确;人类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大,B错误;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如步行和驾车形成的生态足迹不同,C正确;一个人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为生产这些粮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积,而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生态足迹中的草地表示生产肉、奶、毛、皮等畜牧产品所需的草地面积,D正确。
2.B 人口调查常常采用逐个计数的方法,A错误;我国人口基数大,目前仍处于增长型,并未走向衰退,但人口增长速率下降,所以提出“三孩政策”,C错误;性别比例失调不是出生率低导致的,而是由社会理念等多个因素造成,D错误。
3.A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属于正常生命活动,若减少,将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错误。
4.C 自然选择注重选择出适应环境的个体,关注在变化环境中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A正确;人工选择是根据人类的需求选择符合人类需要的生物类群,如从碳汇的角度,选择固定CO2能力强的物种,B正确;碳循环的范围是整个生物圈,在一个城市生态系统内无法形成碳循环,C错误;固碳和储碳能力的增强均可降低环境中CO2的量,有利于缓解全球气候的变化,D正确。
5.C 该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三个层次,A错误;该自然保护区出售芦苇的收入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错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建立自然保护区后,不允许人们随便进入干扰生物的正常生活和栖息环境,C正确;为保护湿地基本生态环境及物种多样性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是合理利用,D错误。
6.A 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数超过3 000种,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物种多样性,A错误;红树林生态系统能捕获和储存大量有机碳并埋藏在土壤里,被称为海岸带“蓝碳”,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扩大有利于提高生态承载力,提高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面积,有利于提高海岸带“蓝碳”的储量,B、D正确;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海岸带“蓝碳”的形成,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
7.B 栖息地的破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地理隔离,导致基因交流的机会减少,A正确;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易地保护为濒危动物提供了最后的生存机会,B错误;间接价值主要指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作用,震旦鸦雀与其他生物的协同进化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过低的种群数量会因近亲繁殖导致后代的体格变小,体质变弱,使种群的生育能力和生活力衰弱,D正确。
8.D 十年禁渔政策的实施会使长江流域发生新的演替,也可以从侧面证明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A正确;十年禁渔措施属于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也是最有效的保护,B正确;白鲟等生物的灭绝使多种优良基因发生流失,使其潜在价值消失,C正确;禁渔计划主要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进而维持生态稳定,D错误。
9.C 1961年到1967年,生态足迹总量比生态承载力总量增长幅度大,两者差值为生态盈余,呈现逐年下降趋势,A错误;当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就会出现生态盈余,当低于时便会出现生态赤字,B错误;汽车消耗燃料、氧气,排出尾气,吸收尾气需要林地面积等,因此会增大生态足迹,建议人们绿色出行,C正确;与蔬菜水果相比,肉畜的养殖会消耗粮食、占用场地,同时会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等,因此食用肉类更能增大生态足迹,D错误。
10.B 生态浮床是指将芦苇、美人蕉等植物种植于浮在水面的材料上,生态浮床能提高物种丰富度,增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正确;种植在浮床上的植物不能吸收水体中的有机物,植物利用的是无机物,B错误;“水华”是由于淡水中的藻类植物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浮床上的挺水植物和藻类竞争阳光等资源,存在种间竞争关系,故可以利用生态浮床上挺水植物与藻类的竞争关系治理水华,C正确;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生态浮床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正确。
11.(1)生物(或密度制约) 减少 间接 (2)栖息地面积 竹林面积 食物 碎片化
(3)将大熊猫从当前栖息地迁移到其他适宜生存的地区,有助于扩大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也可以建立大熊猫繁育中心,进行人工繁殖与饲养,可以增加大熊猫的数量,减轻野外种群的压力;制定更严格的法律法规,加大对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的力度,对非法捕猎、贩卖大熊猫及其制品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保护大熊猫的生存权益
解析:(1)人和家畜会与大熊猫竞争食物资源,属于种间竞争关系,属于影响大熊猫种群数量的生物因素,因为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也称为密度制约因素;采矿和旅游开发等导致森林面积减少,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减少,固定的太阳能减少,因此生态系统中消费者获得的总能量减少;森林面积减少,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等功能下降,这属于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属于间接价值。(2)由图可知,与大熊猫种群数量曲线变化趋势一致的有栖息地面积和竹林面积,说明大熊猫种群数量与栖息地面积和竹林面积呈正相关;由图可知,竹林面积和栖息地面积与大熊猫种群数量成正比,因此通过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及自然保护区建设使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扩大和食物(竹林面积)资源增多,可提高栖息地对大熊猫的环境容纳量;根据题意,人类活动导致大熊猫被分为33个局域种群,说明人类活动导致大熊猫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3)对于保护大熊猫的措施,除了就地保护之外,还可以易地保护,如将大熊猫从当前栖息地迁移到其他适宜生存的地区,这样可以避免栖息地被破坏、人类干扰等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扩大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在新的栖息地,大熊猫可以获得更多的食物资源和生存空间,从而提高其生存和繁殖机会。也可以建立大熊猫繁育中心,进行人工繁殖与饲养,可以增加大熊猫的数量,减轻野外种群的压力;制定更严格的法律法规,加大对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的力度。对非法捕猎、贩卖大熊猫及其制品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保护大熊猫的生存权益;还可利用人工授精技术增加大熊猫的出生率等等。
2 / 3第51讲 人与环境
课程标准
1.探讨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2.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3.概述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尝试提出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合理化建议。
考点一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1)生态足迹
(2)人口增长带来的环境压力
①人口增长必定会加大对生存空间、食物及衣物等日常用品的需求,排放的垃圾增多,因此生态足迹总量增大。
②人口增长过快会压缩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使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生态承载力总量)降低,最终使生态足迹总量的增速          生态承载力总量的增速,出现生态赤字,引发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提醒 食用牛肉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大,因为牛所处的营养级比蔬菜高,牛生存所需的资源占有一定的草地面积,吸收牛生命活动产生的CO2也占有一定的森林、草地或农田面积,所以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大。
2.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3.生态环境问题的特点及应对措施
(1)特点:       。
(2)影响: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并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3)措施: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践行经济、社会和生态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1.(选择性必修2 P83正文)生态足迹是指维持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的土地和水域面积。(  )
2.(选择性必修2 P87思考·讨论)绿色出行、“光盘行动”、节水节能等,都可以缩小生态足迹。(  )
3.(选择性必修2 P83图4-1)生态足迹中的碳足迹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的森林面积。(  )
4.(选择性必修2 P86图4-2)最为常见的环境污染是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和大气污染。(  )
5.(选择性必修2 P87正文)水体富营养化、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  )
1.(2025·江苏徐州调研)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有,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承载力指的是地球能为人类提供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和水域面积的总和,代表了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对某一区域而言,不仅要关注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大小及变化情况,更要关注两者之间的差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所以人均生态足迹大
B.居民适当提高食物中蔬菜的占比,可以增大生态足迹
C.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力时会出现生态赤字
D.可以通过发展科技来提高生态承载力
2.海洋污染已成为全球重大环境问题之一。海南管辖的海域面积大,保护好海洋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海洋污染主要来自陆源性污染物排入、海上活动和直接向海洋倾倒废物
B.赤潮和水华的发生与人类活动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有关
C.海洋污染使海洋生物死亡,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D.红树林生态修复是保护沿海海洋环境的重要举措
题后归纳
图解水体富营养化产生机制
考点二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生物多样性
提醒 同种生物不同个体间的差异属于遗传多样性;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差异属于物种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3.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选择性必修2 P90~91思考·讨论)任何一个灭绝的物种都会带走它独特的基因,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物种多样性。(  )
2.(选择性必修2 P90正文)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
3.(选择性必修2 P90~91思考·讨论)红树林对海岸的防护作用,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潜在价值。(  )
4.(选择性必修2 P92正文)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
5.(选择性必修2 P94正文)易地保护能给物种提供好的生存空间,所以它的保护效果优于就地保护。(  )
6.(选择性必修2 P94正文)就地保护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  )
1.(2021·广东高考3题)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环境也持续改善。研究人员对该地区的水鸟进行研究,记录到146种水鸟,隶属9目21科,其中有国家级保护鸟类14种,近海与海岸带湿地、城市水域都是水鸟的主要栖息地。该调查结果直接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
A.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B.种群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C.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D.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题后归纳
分析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内在关系
2.(2025·河北沧州模拟)《逍遥游》中惠子和庄子有段对话“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庄子曰:‘……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樗树形态、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体现了生物的物种多样性
B.樗树叶片的臭味属于一种化学信息,可调节生态系统中的种间关系
C.惠子强调樗树没有直接价值,庄子强调樗树具有间接价值
D.樗树光合作用同化的能量除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外,还会流向下一个营养级
1.(2024·广东高考1题)“碳汇渔业”,又称“不投饵渔业”,是指充分发挥生物碳汇功能,通过收获水产品直接或间接减少CO2的渔业生产活动,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践行“大食物观”的举措之一。下列生产活动属于“碳汇渔业”的是(  )
A.开发海洋牧场,发展深海渔业 B.建设大坝鱼道,保障鱼类洄游
C.控制无序捕捞,实施长江禁渔 D.增加饵料投放,提高渔业产量
2.(2024·河北高考17题改编)通过系统性生态治理,如清淤补水、种植水生植物和投放有益微生物等措施,白洋淀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清除淀区淤泥减少了系统中氮和磷的含量,可使水华发生概率降低
B.对白洋淀补水后,可大力引入外来物种以提高生物多样性
C.种植水生植物使淀区食物网复杂化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D.水中投放能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有益微生物可促进物质循环
3.(2023·湖北高考7题)2020年9月,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向国际社会作出了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某湖泊早年受周边农业和城镇稠密人口的影响,常年处于CO2过饱和状态。经治理后,该湖泊生态系统每年的有机碳分解量低于生产者有机碳的合成量,实现了碳的零排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低碳生活和绿色农业可以减小生态足迹
B.水生消费者对有机碳的利用,缓解了碳排放
C.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分解会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而加剧
D.在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适度提高水生植物的多样性有助于碳的固定
溯源教材
(1)步行、食用蔬菜可以减小生态足迹。(见选择性必修2 P83正文)
(2)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温室效应加剧。(见选择性必修2 P86图4-2)
4.(2024·江西高考18题)福寿螺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因其食性广泛、繁殖力强,给输入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某稻田生态系统中,福寿螺以水稻为食,鸭以福寿螺为食。上述生物组成的食物链中,消费者是       。
(2)研究人员统计发现,福寿螺入侵某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从食物和天敌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
(3)物种多样性与群落内物种的丰富度和均匀度相关(均匀度指群落内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一定条件下,物种均匀度提高,多样性也会提高)。研究人员统计了福寿螺入侵某湿地生态系统前后,群落中各科植物的种类及占比(见表)。分析表中的数据可发现,福寿螺的入侵使得该群落中植物的物种多样性    ,判断依据是                                            。
入侵前 入侵后
科 物种数 目(种) 各物种的个体数量占比范围(%) 物种数 目(种) 各物种的个体数量占比范围(%)
甲 10 4.6~4.8 8 1.1~1.8
乙 9 3.1~3.3 7 1.8~2.5
丙 5 3.1~3.3 4 3.0~3.2
丁 3 2.7~2.8 3 19.2~22.8
总个体数(个):2 530 总个体数(个):2 550
(4)通过“稻鸭共育”技术在稻田中引入鸭防治福寿螺的危害,属于    防治。为了验证“稻鸭共育”技术防治福寿螺的效果,研究人员在引入鸭之前,投放了一定数量的幼龄、中龄和老龄福寿螺(占比分别为70%、20%和10%);引入鸭一段时间后,发现鸭对幼龄、中龄和老龄福寿螺的捕食率分别为95.2%、60.3%和1.2%,结果表明该技术能防治福寿螺危害。从种群年龄结构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
(1)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行为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022·浙江6月选考)(  )
(2)海南热带雨林的直接价值体现在其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净化水质功能,被誉为“绿色水库”。 (2022·广东高考)(  )
(3)根据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要求,经济和社会发展应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 (2022·湖北高考)(  )
(4)赤潮和水华的发生与人类活动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有关。 (2022·海南高考)(  )
(5)红树林的海岸防护作用和观赏性体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 (2021·海南高考)(  )
(6)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就地保护。 (2021·河北高考)(  )
第51讲 人与环境
【破考点·抓必备】
考点一
知识梳理夯基
1.(1)生产资源 吸纳废物 越大 (2)②大于
2.紫外线 下降 富营养化
3.(1)具有全球性
概念检测
1.× 提示:生态足迹除包括维持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的土地和水域面积外,还包括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等。
2.√ 3.√ 4.√
5.× 提示:水体富营养化、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主要是由水体中N、P元素超标导致的。
典题演练应用
1.B 生态足迹与人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有关,发达国家虽然人口增长慢,但是经济发展快,物质生活水平较高,技术条件高,而这些方面都可能会增大人均生态足迹,A正确;能量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产生的CO2就越多,所需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就越大,因此居民适当提高食物中蔬菜的占比,缩短食物链,可以减少生态足迹,B错误;城市的生态足迹如果超过城市所能提供的生态承载力,就会出现生态赤字;如果小于城市的生态承载力,则表现为生态盈余,C正确;人类可以通过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新资源,改善环境使其更加适合人类生存,从而提高生态承载力,D正确。
2.B 赤潮的发生与人类活动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有关,水华的发生与人类活动造成淡水富营养化有关,B错误。
考点二
知识梳理夯基
1.遗传(基因) 物种 生态系统
2.间接价值 生态系统
3.外来物种的盲目引入
4.人与自然 盲目地、掠夺式 合理利用
概念检测
1.×
2.× 提示: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 4.√ 5.× 6.√
典题演练应用
1.C 依据题干信息可知,该地区的水鸟有146种,体现了物种多样性;近海、海岸带湿地、城市水域都是水鸟的主要栖息地,体现了生态系统多样性。
2.B 不同樗树形态、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体现了遗传多样性,A错误;惠子强调樗树没有制作家具等实用性直接价值,庄子强调樗树具有提供休闲场所等非实用性直接价值,C错误;樗树光合作用同化的能量一部分被自身呼吸消耗,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又可流向下一个营养级和流向分解者,D错误。
【研真题·扣教材】
1.A 开发海洋牧场,发展深海渔业可获取水产品且不需要投饵,属于“碳汇渔业”,A符合题意;建设大坝鱼道,保障鱼类洄游,控制无序捕捞,实施长江禁渔,均没有收获水产品,不属于“碳汇渔业”,B、C不符合题意;增加饵料投放,不符合“不投饵渔业”,故不属于“碳汇渔业”,D不符合题意。
2.B 水体中氮、磷含量增加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清除淀区淤泥减少了该生态系统中氮和磷的含量,可使水华发生概率降低,A正确;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能导致生物入侵,从而导致淀区生物多样性降低,B错误;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C正确;水中投放能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有益微生物,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从而促进物质循环,D正确。
3.B 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低碳生活和绿色农业可以减小生态足迹,A正确;水生消费者利用有机碳的生理过程为呼吸作用,其氧化分解有机碳,释放二氧化碳,会加速碳的排放,B错误;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被微生物通过细胞呼吸分解成二氧化碳,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加强,因此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分解会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而加剧,C正确;在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适度提高水生植物的多样性可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提高水生植物的多样性有助于光能的充分利用,可使光合作用固定的二氧化碳增加,即有助于碳的固定,D正确。
4.(1)福寿螺和鸭 (2)福寿螺可以吃的生物种类多,且没有捕食福寿螺的天敌,数量增长较快 (3)减小 物种数量减少,均匀度下降 (4)生物 引入鸭一段时间后,发现鸭对幼龄、中龄和老龄福寿螺的捕食率分别为95.2%、60.3%和1.2%,会导致之后幼龄和中龄的个体数少于老龄个体数,年龄结构会逐渐变为衰退型,最终种群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解析:(1)某稻田生态系统中,福寿螺以水稻为食,鸭以福寿螺为食,上述生物组成的食物链中水稻为生产者,福寿螺和鸭为消费者。(2)福寿螺入侵某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的原因可能是该生态系统中福寿螺可以吃的生物种类多,且没有捕食福寿螺的天敌,数量增长较快。(3)均匀度指群落内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一定条件下,物种均匀度提高,多样性也会提高,由表格可知,入侵后物种数量减少,各物种的个体数量占比差异增大,即物种均匀度降低,所以福寿螺的入侵使得该群落中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减小。(4)通过“稻鸭共育”技术在稻田中引入鸭防治福寿螺的危害,属于生物防治;引入鸭一段时间后,发现鸭对幼龄、中龄和老龄福寿螺的捕食率分别为95.2%、60.3%和1.2%,会导致之后幼龄和中龄的个体数少于老龄个体数,年龄结构会逐渐变为衰退型,最终种群数量减少甚至灭绝,所以该技术能防治福寿螺危害。
真题重组练
 (1)× 提示: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 提示: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净化水质等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方面的价值是间接价值。
(3)× 提示:根据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要求,经济和社会发展应注重生态、经济、社会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4)× 提示:赤潮的发生与人类活动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有关,而水华属于淡水富营养化。
(5)× 提示:其防护作用体现了间接价值,而观赏性体现了红树林的直接价值。
(6)× 提示: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易地保护。
5 / 6(共71张PPT)
第51讲 人与环境
高中总复习·生物
课程标准
1. 探讨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2. 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
性丧失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同时
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3. 概述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
义,并尝试提出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合理化建议。
1. 破考点·抓必备
2. 研真题·扣教材
3. 验收效·提能力
目录
Contents
01
破考点·抓必备
梳理归纳, 巩固基本知识
考点一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1)生态足迹
(2)人口增长带来的环境压力
①人口增长必定会加大对生存空间、食物及衣物等日常用品的需求,排放
的垃圾增多,因此生态足迹总量增大。
②人口增长过快会压缩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使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生
态承载力总量)降低,最终使生态足迹总量的增速 生态承载力总
量的增速,出现生态赤字,引发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提醒 食用牛肉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大,因为牛所处的营养级比蔬
菜高,牛生存所需的资源占有一定的草地面积,吸收牛生命活动产生的
CO2也占有一定的森林、草地或农田面积,所以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
生的生态足迹要大。
大于 
2.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3. 生态环境问题的特点及应对措施
(1)特点: 。
(2)影响: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并影响到人
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3)措施: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践行经济、社会和生
态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具有全球性 
1. (选择性必修2 P83正文)生态足迹是指维持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
源的土地和水域面积。 ( × )
提示:生态足迹除包括维持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的土地和水域面积
外,还包括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等。
×
2. (选择性必修2 P87思考·讨论)绿色出行、“光盘行动”、节水节能
等,都可以缩小生态足迹。 ( √ )
3. (选择性必修2 P83图4-1)生态足迹中的碳足迹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
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的森林面积。
( √ )
4. (选择性必修2 P86图4-2)最为常见的环境污染是水体污染、土壤污
染和大气污染。 ( √ )



5. (选择性必修2 P87正文)水体富营养化、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主要是
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 ( × )
提示:水体富营养化、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主要是由水体中N、P元素超标导
致的。
×
1. (2025·江苏徐州调研)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有,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承载力指的是地球能为人类提供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和水域面积的总和,代表了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对某一区域而言,不仅要关注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大小及变化情况,更要关注两者之间的差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所以人均生态足迹大
B. 居民适当提高食物中蔬菜的占比,可以增大生态足迹
C. 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力时会出现生态赤字
D. 可以通过发展科技来提高生态承载力

解析: 生态足迹与人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有关,发达国家虽然人口增长慢,但是经济发展快,物质生活水平较高,技术条件高,而这些方面都可能会增大人均生态足迹,A正确;能量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产生的CO2就越多,所需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就越大,因此居民适当提高食物中蔬菜的占比,缩短食物链,可以减少生态足迹,B错误;城市的生态足迹如果超过城市所能提供的生态承载力,就会出现生态赤字;如果小于城市的生态承载力,则表现为生态盈余,C正确;人类可以通过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新资源,改善环境使其更加适合人类生存,从而提高生态承载力,D正确。
2. 海洋污染已成为全球重大环境问题之一。海南管辖的海域面积大,保护
好海洋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海洋污染主要来自陆源性污染物排入、海上活动和直接向海洋倾倒废物
B. 赤潮和水华的发生与人类活动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有关
C. 海洋污染使海洋生物死亡,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D. 红树林生态修复是保护沿海海洋环境的重要举措
解析: 赤潮的发生与人类活动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有关,水华的发生与
人类活动造成淡水富营养化有关,B错误。

题后归纳
图解水体富营养化产生机制
考点二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 生物多样性
提醒 同种生物不同个体间的差异属于遗传多样性;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差异属于物种多样性。
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c
c
3.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c
4.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c
c
c
c
1. (选择性必修2 P90~91思考·讨论)任何一个灭绝的物种都会带走它独
特的基因,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物种多样性。 ( × )
2. (选择性必修2 P90正文)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
生态系统多样性。 ( × )
提示: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
×
3. (选择性必修2 P90~91思考·讨论)红树林对海岸的防护作用,说明生
物多样性具有潜在价值。 ( × )
4. (选择性必修2 P92正文)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
值。 ( √ )
5. (选择性必修2 P94正文)易地保护能给物种提供好的生存空间,所以
它的保护效果优于就地保护。 ( × )
6. (选择性必修2 P94正文)就地保护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是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 ( √ )
×

×

1. (2021·广东高考3题)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粤港澳大湾
区的生态环境也持续改善。研究人员对该地区的水鸟进行研究,记录到
146种水鸟,隶属9目21科,其中有国家级保护鸟类14种,近海与海岸带湿
地、城市水域都是水鸟的主要栖息地。该调查结果直接体现了生物多样性
中的(  )
A. 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B. 种群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C. 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D. 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可知,该地区的水鸟有146种,体现了物种多样
性;近海、海岸带湿地、城市水域都是水鸟的主要栖息地,体现了生态系
统多样性。
题后归纳
分析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内在关系
2. (2025·河北沧州模拟)《逍遥游》中惠子和庄子有段对话“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庄子曰:‘……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不同樗树形态、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体现了生物的物种多样性
B. 樗树叶片的臭味属于一种化学信息,可调节生态系统中的种间关系
C. 惠子强调樗树没有直接价值,庄子强调樗树具有间接价值
D. 樗树光合作用同化的能量除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外,还会流向下一
个营养级

解析: 不同樗树形态、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体现了遗传多样性,A错误;惠子强调樗树没有制作家具等实用性直接价值,庄子强调樗树具有提供休闲场所等非实用性直接价值,C错误;樗树光合作用同化的能量一部分被自身呼吸消耗,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又可流向下一个营养级和流向分解者,D错误。
02
研真题·扣教材
探究分析, 培养核心技能
1. (2024·广东高考1题)“碳汇渔业”,又称“不投饵渔业”,是指充分
发挥生物碳汇功能,通过收获水产品直接或间接减少CO2的渔业生产活
动,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践行“大食物观”的举措之一。下列生产
活动属于“碳汇渔业”的是(  )
A. 开发海洋牧场,发展深海渔业
B. 建设大坝鱼道,保障鱼类洄游
C. 控制无序捕捞,实施长江禁渔
D. 增加饵料投放,提高渔业产量

解析: 开发海洋牧场,发展深海渔业可获取水产品且不需要投饵,属
于“碳汇渔业”,A符合题意;建设大坝鱼道,保障鱼类洄游,控制无序
捕捞,实施长江禁渔,均没有收获水产品,不属于“碳汇渔业”,B、C不
符合题意;增加饵料投放,不符合“不投饵渔业”,故不属于“碳汇渔
业”,D不符合题意。
2. (2024·河北高考17题改编)通过系统性生态治理,如清淤补水、种植水生植物和投放有益微生物等措施,白洋淀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清除淀区淤泥减少了系统中氮和磷的含量,可使水华发生概率降低
B. 对白洋淀补水后,可大力引入外来物种以提高生物多样性
C. 种植水生植物使淀区食物网复杂化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D. 水中投放能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有益微生物可促进物质循环

解析: 水体中氮、磷含量增加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清除淀区淤泥减少了该生态系统中氮和磷的含量,可使水华发生概率降低,A正确;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能导致生物入侵,从而导致淀区生物多样性降低,B错误;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C正确;水中投放能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有益微生物,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从而促进物质循环,D正确。
3. (2023·湖北高考7题)2020年9月,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向国际社会作
出了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某湖泊早年受周边农业
和城镇稠密人口的影响,常年处于CO2过饱和状态。经治理后,该湖泊生
态系统每年的有机碳分解量低于生产者有机碳的合成量,实现了碳的零排
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低碳生活和绿色农业可以减小生态足迹
B. 水生消费者对有机碳的利用,缓解了碳排放
C. 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分解会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而加剧
D. 在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适度提高水生植物的多样性有助于碳的固定

解析:  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
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
地及水域的面积,低碳生活和绿色农业可以减小生态足迹,A正确;水生
消费者利用有机碳的生理过程为呼吸作用,其氧化分解有机碳,释放二氧
化碳,会加速碳的排放,B错误;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被微生物通过细胞
呼吸分解成二氧化碳,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加强,因此
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分解会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而加剧,C正确;在湖泊
生态修复过程中,适度提高水生植物的多样性可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时提高水生植物的多样性有助于光能的充分利用,可使光合作用固定的
二氧化碳增加,即有助于碳的固定,D正确。
溯源教材
(1)步行、食用蔬菜可以减小生态足迹。 (见选择性必修2 P83正文)
(2)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温室效应加剧。 (见选择性必修2
P86图4-2)
4. (2024·江西高考18题)福寿螺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因其食性广泛、
繁殖力强,给输入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某稻田生态系统中,福寿螺以水稻为食,鸭以福寿螺为食。上述生
物组成的食物链中,消费者是 。
解析: 某稻田生态系统中,福寿螺以水稻为食,鸭以福寿螺为食,上述生物组成的食物链中水稻为生产者,福寿螺和鸭为消费者。
福寿螺和鸭
(2)研究人员统计发现,福寿螺入侵某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呈指数增
长。从食物和天敌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解析: 福寿螺入侵某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的原因可能是该生态系统中福寿螺可以吃的生物种类多,且没有捕食福寿螺的天敌,数量增长较快。
福寿螺可以吃的生物种类多,
且没有捕食福寿螺的天敌,数量增长较快
(3)物种多样性与群落内物种的丰富度和均匀度相关(均匀度指群落内
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一定条件下,物种均匀度提高,多样性也
会提高)。研究人员统计了福寿螺入侵某湿地生态系统前后,群落中各科
植物的种类及占比(见表)。分析表中的数据可发现,福寿螺的入侵使得
该群落中植物的物种多样性 ,判断依据是

减小
物种数量减少,均匀
度下降
入侵前 入侵后
科 物种数目(种) 各物种的个体数量占比范围(%) 物种数目(种) 各物种的个体数量占比范围(%)
甲 10 4.6~4.8 8 1.1~1.8
乙 9 3.1~3.3 7 1.8~2.5
丙 5 3.1~3.3 4 3.0~3.2
丁 3 2.7~2.8 3 19.2~22.8
总个体数(个):2 530 总个体数(个):2 550
解析: 均匀度指群落内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一定条件下,物种均匀度提高,多样性也会提高,由表格可知,入侵后物种数量减少,各物种的个体数量占比差异增大,即物种均匀度降低,所以福寿螺的入侵使得该群落中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减小。
(4)通过“稻鸭共育”技术在稻田中引入鸭防治福寿螺的危害,属
于 防治。为了验证“稻鸭共育”技术防治福寿螺的效果,研究人
员在引入鸭之前,投放了一定数量的幼龄、中龄和老龄福寿螺(占比分别
为70%、20%和10%);引入鸭一段时间后,发现鸭对幼龄、中龄和老龄
福寿螺的捕食率分别为95.2%、60.3%和1.2%,结果表明该技术能防治
福寿螺危害。从种群年龄结构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生物
引入鸭一段时
间后,发现鸭对幼龄、中龄和老龄福寿螺的捕食率分别为95.2%、60.3%
和1.2%,会导致之后幼龄和中龄的个体数少于老龄个体数,年龄结构会
逐渐变为衰退型,最终种群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解析: 通过“稻鸭共育”技术在稻田中引入鸭防治福寿螺的危害,
属于生物防治;引入鸭一段时间后,发现鸭对幼龄、中龄和老龄福寿螺的
捕食率分别为95.2%、60.3%和1.2%,会导致之后幼龄和中龄的个体数
少于老龄个体数,年龄结构会逐渐变为衰退型,最终种群数量减少甚至灭
绝,所以该技术能防治福寿螺危害。
(1)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行为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022·浙江6月选考) ( × )
提示: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海南热带雨林的直接价值体现在其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净化
水质功能,被誉为“绿色水库”。 (2022·广东高考) ( × )
提示: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净化水质等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方面的价值
是间接价值。
×
×
(3)根据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要求,经济和社会发展应最大限度地满足当
代社会的需求。 (2022·湖北高考) ( × )
提示:根据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要求,经济和社会发展应注重生态、经济、
社会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4)赤潮和水华的发生与人类活动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有关。 (2022·海
南高考) ( × )
提示:赤潮的发生与人类活动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有关,而水华属于淡水富
营养化。
×
×
(5)红树林的海岸防护作用和观赏性体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直接价
值。 (2021·海南高考) ( × )
提示:其防护作用体现了间接价值,而观赏性体现了红树林的直接价值。
(6)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就地保护。 
(2021·河北高考) ( × )
提示: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易地保护。
×
×
03
验收效·提能力
跟踪训练,检验学习效果
一、选择题
1. (2025·黑龙江双鸭山开学考)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
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
域的面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B. 人类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小
C. 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D. 生态足迹中的草地表示生产肉、奶、毛、皮等畜牧产品所需的草地面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产生的废物越
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A正确;人类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
的生态足迹要大,B错误;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如
步行和驾车形成的生态足迹不同,C正确;一个人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
为生产这些粮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积,而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以转换
成吸收这些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生态足迹中的草
地表示生产肉、奶、毛、皮等畜牧产品所需的草地面积,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 (2025·山东青岛高三质检)我国第7次人口调查显示,由于我国人口基
数大,出生率不高,人口老龄化日趋显现,人口的增长已满足不了我国高
速发展的需要,为此国家提出了“三孩政策”。下列关于人口问题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因此人口调查常常采用的是估算的方法
B. 之前在我国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许多都与人口众多有直接或间接
的关系
C. 出生率低,老龄化严重,我国的人口已经走向衰退了,所以提出了“三
孩政策”
D. 出生率低导致性别比例失调,所以未来几年我国一定会出现出生率<
死亡率的现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人口调查常常采用逐个计数的方法,A错误;我国人口基数大,
目前仍处于增长型,并未走向衰退,但人口增长速率下降,所以提出“三
孩政策”,C错误;性别比例失调不是出生率低导致的,而是由社会理念
等多个因素造成,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3. (2025·海口市模拟)生态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生态环境的好
坏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生态环境部门梳理出十大重点任务,包括增蓝
天、保碧水、护净土、优生态等。为完成生态环境的保护任务,下列相关
措施错误的是(  )
A. 减少尾气排放及减少微生物分解产生的CO2,可实现增蓝天
B. 减少生活污水排放,加强河流污染防治,有助于保碧水
C. 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控,加强农业用药污染防治,有助于护净土
D. 加强山水林田综合治理,推进河湖生态修复,有助于优生态
解析: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属于正常生命活动,若减少,将不利于生态
系统的物质循环,A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4. (2025·河北沧州模拟)碳汇是通过植树造林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
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城市绿地作为自然—人工复合系统,既存在自然选
择,也存在人工选择,在两种不同的选择压力下,植物的碳汇存在潜在冲
突。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自然选择关注植物在变化环境下的生存能力
B. 人工选择关注现有植物固定CO2的能力
C. 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会因碳释放过多而失衡
D. 固碳和储碳并举是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措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自然选择注重选择出适应环境的个体,关注在变化环境中生物
适应环境的能力,A正确;人工选择是根据人类的需求选择符合人类需要
的生物类群,如从碳汇的角度,选择固定CO2能力强的物种,B正确;碳循
环的范围是整个生物圈,在一个城市生态系统内无法形成碳循环,C错
误;固碳和储碳能力的增强均可降低环境中CO2的量,有利于缓解全球气
候的变化,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5. (2024·辽宁期末)双台子河口自然保护区位于盘锦市双台子河入海处
的芦苇沼泽地带,主要保护丹顶鹤、黑嘴鸥等多种珍稀水禽及其栖息地的
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三个层次
B. 该自然保护区出售芦苇的收入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D. 为保护湿地基本生态环境及物种多样性,应禁止开发和利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该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
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三个层次,A错误;该自然保护区出售芦苇的收入体
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错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要处理好
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建立自然保护区后,不允许人们随便进入干扰生物
的正常生活和栖息环境,C正确;为保护湿地基本生态环境及物种多样性
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是合理利用,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6. (2025·河北邢台开学考)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
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木本植物群落。红树林生态系统能捕获和储存大量有
机碳并埋藏在土壤里,被称为海岸带“蓝碳”。迄今为止,在我国红树林
湿地记录到的生物物种数已超过3 000种,红树林也因此被称为生物多样性
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数超过3 000种,体现了生态系统多样性
B. 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扩大有利于提高生态承载力
C. 海岸带“蓝碳”的形成,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 提高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面积,有利于提高海岸带“蓝碳”的储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数超过3 000种,体现了生物多样性
中的物种多样性,A错误;红树林生态系统能捕获和储存大量有机碳并埋
藏在土壤里,被称为海岸带“蓝碳”,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扩大有利于提高
生态承载力,提高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面积,有利于提高海岸带“蓝碳”的
储量,B、D正确;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海岸
带“蓝碳”的形成,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7. (2025·山东百校联考)中国特有珍稀鸟类“鸟中大熊猫”——震旦鸦
雀定居于淄博桓台县马踏湖湿地公园,栖息地的破坏是种群数量锐减的主
要原因,人类已经把大部分陆地用于农业种植,导致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斑
块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栖息地斑块化会导致基因交流的机会减少
B. 对震旦鸦雀进行就地保护为其提供了最后的生存机会
C. 震旦鸦雀与其他生物的协同进化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 过低的种群数量会因近亲繁殖而使种群的生育能力和生活力衰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栖息地的破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地理隔离,导致基因交流的机
会减少,A正确;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易地保护为
濒危动物提供了最后的生存机会,B错误;间接价值主要指维持生态系统
的平衡作用,震旦鸦雀与其他生物的协同进化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过低的种
群数量会因近亲繁殖导致后代的体格变小,体质变弱,使种群的生育能力
和生活力衰弱,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8. (2025·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联考)自2021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流域重
点水域“十年禁渔”计划全面启动。近年来,白鲟、白鳍豚等生物的灭
绝,给我们带来了沉痛的教训,十年禁渔政策的实施,给长江整体环境的
修复提供了有利契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禁渔政策实施可证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有影响
B. 十年禁渔措施属于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是最有效的保护
C. 白鲟等生物的灭绝使多种优良基因发生流失,使其潜在价值消失
D. 十年禁渔计划主要是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维持生态稳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十年禁渔政策的实施会使长江流域发生新的演替,也可以从侧
面证明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A正确;十年禁渔措施属于
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也是最有效的保护,B正确;白鲟等生物的灭
绝使多种优良基因发生流失,使其潜在价值消失,C正确;禁渔计划主要
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进而维持生态稳定,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9. (2025·青岛模拟)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进入生态超载状态。与
1961年相比,全球生态足迹总量明显增长,而生态承载力总量只提高了30
%。研究者统计了1961年至2014年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和生态承载力总量变
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961年到1967年生态盈余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B. 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就会出现生态赤字
C. 汽车尾气会增大生态足迹,建议人们绿色出行
D. 与食用肉类相比,蔬菜水果更能增大生态足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1961年到1967年,生态足迹总量比生态承载力总量增长幅度大,两者差值为生态盈余,呈现逐年下降趋势,A错误;当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就会出现生态盈余,当低于时便会出现生态赤字,B错误;汽车消耗燃料、氧气,排出尾气,吸收尾气需要林地面积等,因此会增大生态足迹,建议人们绿色出行,C正确;与蔬菜水果相比,肉畜的养殖会消耗粮食、占用场地,同时会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等,因此食用肉类更能增大生态足迹,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0. (2025·河北石家庄阶段考)某湖泊因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引起
水体藻类爆发,出现水华现象。当地环保部门通过投放生态浮床对该湖泊
进行生态修复。生态浮床是指将芦苇、美人蕉等植物种植于浮在水面的材
料上,用来改善水体的生态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态浮床能提高物种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 浮床中的植物可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吸收水体中的有机物
C. 生态浮床可利用挺水植物与藻类的竞争关系治理水华
D. 生态浮床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生态浮床是指将芦苇、美人蕉等植物种植于浮在水面的材料上,生态浮床能提高物种丰富度,增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正确;种植在浮床上的植物不能吸收水体中的有机物,植物利用的是无机物,B错误;“水华”是由于淡水中的藻类植物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浮床上的挺水植物和藻类竞争阳光等资源,存在种间竞争关系,故可以利用生态浮床上挺水植物与藻类的竞争关系治理水华,C正确;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生态浮床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二、非选择题
11. (2024·甘肃酒泉期末)我国采取了多种措施对大熊猫实施保护,
但在其栖息地一定范围内依旧存在人类活动的干扰。第四次全国大熊
猫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大熊猫主要分布于六个山系,各山系的种群间
存在地理隔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回答下列问题:
(1)割竹挖笋和放牧使大熊猫食物资源减少,人和家畜属于影响大熊猫
种群数量的 因素。采矿和旅游开发等使大熊猫栖
息地的部分森林转化为裸岩或草地,生态系统中消费者获得的总能量
。森林面积减少,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等功能下降,这些功能属于生
物多样性的 价值。
生物(或密度制约)


间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人和家畜会与大熊猫竞争食物资源,属于种间竞争关系,属
于影响大熊猫种群数量的生物因素,因为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
的密度是相关的,也称为密度制约因素;采矿和旅游开发等导致森林面积
减少,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减少,固定的太阳能减少,因此生态系统中消费
者获得的总能量减少;森林面积减少,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等功能下降,
这属于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属于间接价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调查结果表明,大熊猫种群数量与 和
呈正相关。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及自然保护区建设使大熊猫栖息地面积
扩大,且 资源增多,提高了栖息地对大熊猫的环境容纳量。而旅
游开发和路网扩张等使大熊猫栖息地丧失和 ,导致大熊猫被分
为33个局域种群,种群增长受限。
栖息地面积
竹林面积
食物
碎片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由图可知,与大熊猫种群数量曲线变化趋势一致的有栖息地面积和竹林面积,说明大熊猫种群数量与栖息地面积和竹林面积呈正相关;由图可知,竹林面积和栖息地面积与大熊猫种群数量成正比,因此通过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及自然保护区建设使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扩大和食物(竹林面积)资源增多,可提高栖息地对大熊猫的环境容纳量;根据题意,人类活动导致大熊猫被分为33个局域种群,说明人类活动导致大熊猫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3)综合分析,除了就地保护,另提出2条保护大熊猫的措施:





将大熊
猫从当前栖息地迁移到其他适宜生存的地区,有助于扩大大熊猫的遗传多
样性;也可以建立大熊猫繁育中心,进行人工繁殖与饲养,可以增加大熊
猫的数量,减轻野外种群的压力;制定更严格的法律法规,加大对大熊猫
栖息地保护的力度,对非法捕猎、贩卖大熊猫及其制品的行为进行严厉打
击,保护大熊猫的生存权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对于保护大熊猫的措施,除了就地保护之外,还可以易地保
护,如将大熊猫从当前栖息地迁移到其他适宜生存的地区,这样可以避免
栖息地被破坏、人类干扰等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扩大大熊猫的遗传多样
性。在新的栖息地,大熊猫可以获得更多的食物资源和生存空间,从而提
高其生存和繁殖机会。也可以建立大熊猫繁育中心,进行人工繁殖与饲
养,可以增加大熊猫的数量,减轻野外种群的压力;制定更严格的法律法
规,加大对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的力度。对非法捕猎、贩卖大熊猫及其制品
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保护大熊猫的生存权益;还可利用人工授精技术增
加大熊猫的出生率等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谢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