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讲 生态工程
一、选择题
1.(2025·云南昆明开学考)下列有关生态工程原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湿地生态工程中,降低水体污染物增加溶氧量可改善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有利于该系统的自生
B.传统农业中将稻麦秸秆喂牛未体现循环原理
C.西北地区防护林建设中主要种植本地树种、避免过度放牧,体现了协调原理
D.在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允许农民适度砍伐体现了整体原理
2.(2025·广东佛山模拟)城市高架桥桥底空间光照和降水相对较少,汽车尾气污染较重,管理维护频率低,常为城市管理的“灰色地带”。佛山市积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对桥底空间进行改造,将“桥下灰”转变为了“生态绿”。在改造过程中,相关措施与原理不相匹配的是( )
A.选择不同类型的植物搭配种植并合理布设,符合自生原理
B.选择种植生长缓慢、长久不落叶、生长周期长的植物,符合循环原理
C.选择种植耐阴、耐热、耐旱、抗污染能力强的植物,符合协调原理
D.设置雨水收集系统用于植物浇灌,增设民众游乐设施,符合整体原理
3.(2025·河南郑州模拟)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发展路径,打通禽畜粪肥还田利用“最后一公里”,推动传统农业向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模式转变。某地结合当地实际形成了“牛—牛粪—蚯蚓—蚯蚓肥—水稻、牧草、花卉,牧草喂牛”等循环产业链,使资源能够高效循环利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蚯蚓肥可为水稻提供有机营养物质和能量
B.禽畜粪肥还田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C.牛粪饲养蚯蚓过程中牛同化量的一部分流入蚯蚓
D.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模式使得能量可高效、循环利用
4.(2025·山东菏泽一模)菏泽市对万福河湿地公园进行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退耕还湿,改善水质,根据地形地貌,分段规划,建成经济林带、观赏林带、油葵带、荷花带等湿地长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湿地修复中,应选择具有不同生态位的净化能力强的多种水生植物
B.分段建成经济林带、观赏林带、油葵带、荷花带,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C.人类对受到严重破坏而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时,主要利用群落演替理论
D.适当引入本地植物可增加物种多样性,该设计主要体现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5.(2025·湖南岳阳模拟)我国目前面临的生态危机,已经不单纯是环境污染问题,而是与人口激增、环境与资源破坏、能源短缺等问题结合在一起的“并发症”。解决这些问题,不但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要注重与经济、社会效益的结合,需要生态工程发挥作用,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B.在某矿区废弃地进行公园化建设时,需要在覆盖土壤后,尽量多地移植各种绿色植物
C.生态工程的原理都是一样的,所以各地在实施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可按相同的模式建设
D.在湿地生态修复工程中,建立缓冲带主要是为了减少人类的干扰
6.(2025·辽宁沈阳模拟)为了推进乡村振兴,科技人员在某村引进赤松茸,推广“稻菇轮作”露地栽培模式,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引进的赤松茸属于分解者,可以实现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多级利用
B.该模式沿袭了“无废弃物农业”的传统,菌糠和秸秆由废弃物变为了生产原料
C.该模式充分利用了水稻秸秆中的能量,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D.该模式既让土地休养生息,又增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遵循了生态工程中的循环原理和整体原理
7.(2025·沈阳二中摸底)我国华北某地建立了种植业与养殖业密切结合的生态农业示范区,模式图如下图。下列对此生态工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用沼气代替传统煤炭能源满足村民的需求实现了能源的洁净和可再生
B.对种养废弃物的饲料化、肥料化和能源化的利用实现了能量的多途径利用和良性循环
C.因地制宜地选择种植和养殖的生物种类需考虑农畜产品的社会需求量
D.同时实现防治环境污染、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产业发展遵循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
8.(2025·鞍山模拟)科研人员利用甲、乙两种本地沉水植物进行了某湖泊“水华”现象的相关修复实验,测量水样中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的含量变化,结果见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项目 总氮/ (mg·L-1) 总磷/ (mg·L-1) 叶绿素a/ (mg·L-1)
对照水样 1.73 0.07 22
甲 1.25 0.051 3
乙 1.41 0.039 12
A.甲、乙植物减弱“水华”现象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选择本地物种进行生态修复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协调原理
C.该湖泊中总氮的含量对浮游藻类生长的影响更大
D.叶绿素a含量越多,说明生产者越多,湖泊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9.(2025·山东模拟)如图为一个生态庭院的模式图,关于该生态工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该示意图中的所有生物均参与了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构建
B.该生态工程提高了能量利用率和能量传递效率
C.该生态工程遵循了循环原理,实现了“无废物”的生态理念
D.该生态工程能实现物质的良好循环,不需要物质的输入
二、非选择题
10.(2025·湖南长沙模拟)长沙某乡镇建设生态农业工程,发展粮、桑、渔、畜产业,其生态农业模式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中流入该池塘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
;该生态系统把池塘、农田、桑园等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优化了系统结构,遵循生态工程的 原理。
(2)与桑树单种相比,“桑园养鸡”的模式能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原因是
。
(3)土壤的肥力是种植业的基础,该生态工程有利于提高土壤的肥力,据图说出依据是
。
(4)本地某果园使用除草剂清除果园的杂草,同时给果树施用化肥,对环境有一定污染。林业工作者建议在林下种植大豆,请简要说明设计依据: 。
第52讲 生态工程
1.B 自生原理是指通过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有助于生态系统维持自生能力,湿地生态工程中,降低水体污染物增加溶氧量可改善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自生,A正确;循环原理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传统农业中将稻麦秸秆喂牛体现了循环原理,B错误;协调原理是指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西北地区防护林建设中主要种植本地树种、避免过度放牧,体现了协调原理,C正确;整体原理是指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在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允许农民适度砍伐体现了整体原理,D正确。
2.B 遵循自生原理,需要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A相匹配;循环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故选择种植生长缓慢、长久不落叶、生长周期长的植物,不符合循环原理,B不相匹配;协调原理是指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要协调与适应,选择种植耐阴、耐热、耐旱、抗污染能力强的植物,符合协调原理,C相匹配;整体原理是指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故设置雨水收集系统用于植物浇灌,增设民众游乐设施,符合整体原理,D相匹配。
3.B 蚯蚓肥主要是蚯蚓的粪便,主要为水稻提供无机物,不能提供能量和有机营养物质(植物根细胞不能吸收有机物),A错误;禽畜粪肥还田实现了物质循环利用,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B正确;牛粪中的能量不属于牛同化的能量,属于上一个营养级(生产者)同化量的一部分,C错误;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模式实现了物质循环利用、能量多级利用,但能量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4.D 在湿地修复过程中,选择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植物,还要考虑各自的生态位差异,及它们的种间关系,A正确;不同的区域分段建成经济林带、观赏林带、油葵带、荷花带,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正确;人类对受到严重破坏而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时,使该地发生次生演替,增加物种数目,主要利用的是群落演替理论,C正确;适当引入本地植物可增加物种多样性,体现该生态工程的原理为自生原理,D错误。
5.D 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能量的多级利用,能量不能循环利用,A错误;在某矿区废弃地进行公园化建设时,由于矿区废弃地土壤条件贫瘠,要选择适应能力强的植被,即需考虑植被与土壤之间的协调,B错误;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建设时,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因地制宜,不可按相同的模式建设,C错误;在湿地生态修复工程中,建立缓冲带主要是为了减少人类的干扰,使湿地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D正确。
6.C 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引进的赤松茸是异养生物,属于真菌,是分解者,可以实现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多级利用,A正确;该模式沿袭了“无废弃物农业”的传统,遵循循环原理,菌糠和秸秆由废弃物变为了生产原料,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B正确;该模式充分利用了秸秆中的能量,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C错误;该模式既让土地休养生息,在确保土地的肥力的同时又增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D正确。
7.B 用沼气满足村民的需求实现清洁能源代替传统煤炭能源,减少了废物的产生,该生态工程建设中遵循了循环原理,A正确;以饲料化、肥料化和能源化来提升种养废弃物的利用率,实现了无废弃物工程,遵循了循环原理,但能量不能循环,B错误;因地制宜的选择种植和养殖的生物种类并实现种养平衡,更加关注了生物的适应性,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C正确;同时实现防治环境污染、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产业发展遵循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D正确。
8.D 甲、乙植物减弱“水华”现象是生态价值的表现,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正确;选择本地物种进行生态修复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协调原理,可避免外来物种的入侵,B正确;叶绿素a含量代表的是浮游藻类变化情况,对比表格总磷含量,种植两种沉水植物后总氮降低得更多,由此可见氮的含量对浮游藻类生长的影响更大,C正确;叶绿素a含量越多,说明浮游藻类大量繁殖,“水华”现象更加严重,湖泊自我调节能力越弱,D错误。
9.C 食物链和食物网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含分解者,所以示意图中的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构建,A错误;能量传递效率不能提高,B错误;该生态工程遵循了循环原理,实现了“无废物”的生态理念,C正确;该生态工程能实现物质的良好循环,但是有产品的输出,所以也需要物质的输入,D错误。
10.(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沼渣、沼液、蚕沙中有机物含有的化学能 整体 (2)①鸡是一种养殖产品,可提高经济效益;②鸡捕食桑园害虫,能减轻虫害,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3)河泥和沼液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后产生的氮、磷等无机盐和CO2有利于农作物和桑树进行光合作用 (4)通过竞争减少杂草数量,同时为果树提供氮肥,减少除草剂和化肥使用
解析:(1)该池塘生态系统有各种植物,是该系统的生产者。沼气池往池塘排放沼渣、沼液,沼渣和沼液中含有各种有机物,所以流入该池塘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沼渣、沼液、蚕沙中有机物含有的化学能。自然生态系统的各组分之间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构成有序的结构,人为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这就是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该生态系统把池塘、农田、桑园等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优化了系统的结构,遵循了整体原理。(2)①桑园养鸡模式获得了鸡、鸡蛋产品,比单种桑树收获的经济效益高;②桑园养鸡模式中,鸡吃害虫,减轻虫害,桑园生物更多样,营养结构更复杂,提高了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了生态效益。(3)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各种无机盐,土壤的肥力以其中无机盐的含量为衡量标准。该生态系统河泥和沼液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后,产生含氮、含磷等无机盐和CO2,这些无机盐和CO2都有利于农作物和桑树进行光合作用。(4)要减轻生产过程对环境的污染,就要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需要依靠生物自身之间关系来抑制杂草的数量,同时果树能获得足够的肥料。在林下种植大豆,大豆生长比杂草高,在对光的竞争中占优势,杂草生长被抑制,减少除草剂的使用。同时,大豆中的根瘤菌有固氮能力,可以为果树提供氮肥,减少化肥的使用。
2 / 3第52讲 生态工程
课程标准
1.举例说明根据生态学基本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和技术,达到资源多层次和循环利用的目的,使特定区域中的人和自然环境均受益。
2.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考点一 生态工程的原理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关注生态工程建设
(2)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提醒 生态工程基本原理的判断方法
①强调物质循环、废物利用、减轻环境污染→循环原理。
②体现物种多,营养关系复杂;涉及结构、功能、系统组分的比例关系→自生原理。
③强调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涉及环境承载力→协调原理。
④涉及自然、经济和社会,如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整体原理。
1.(选择性必修2 P99正文)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
2.(选择性必修2 P100正文)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该生态工程设计突出体现了循环原理。( )
3.(选择性必修2 P99正文)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 )
4.(选择性必修2 P100图4-12)“无废弃物农业”充分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协调原理。( )
5.(选择性必修2 P99正文)我国西北地区土地沙化和盐渍化非常严重,主要原因是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这主要违背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
6.(选择性必修2 P103概念检测)建立园林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能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 )
1.(2024·广东深圳调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加大对已被破坏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力度,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原理和实例中,分析不正确的是( )
选项 有关实例 相关的生态工程原理
A 桑基鱼塘 遵循协调原理
B 前面造林,后面砍林 违背整体原理
C 在我国西北地区种植杨树,发现许多杨树长得很弱小 违背自生原理
D 沼气工程建设 遵循循环原理
2.(2025·辽宁沈阳模拟)如图为某地区设计的生态工程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遵循的生态工程基本原理是循环原理
B.在玉米田中套种大豆并引入食虫鸟,可提高抵抗力稳定性
C.该生态工程实现了能量的循环,使“废物”资源化
D.遵循自然规律,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是整体原理的体现
题后归纳
常见生态工程实例所涉及的原理
①无废弃物农业——遵循循环原理。
②在人工林中增加植被层次——遵循自生原理。
③太湖水体富营养化引起大面积水华——违背自生原理和协调原理。
④前面造林,后面砍树——违背整体原理。
⑤草原确定合理载畜量,不能过度放牧——遵循协调原理。
⑥单一人工林与天然混合林相比稳定性低,易爆发虫害——违背自生原理。
⑦湿地的破坏,水体的污染——违背自生原理。
⑧引种时考虑是否适应环境——遵循协调原理。
⑨在进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时,既号召农民种树又要考虑农民生活问题——遵循整体原理。
考点二 生态工程的实例
1.生态工程实例分析
类型 问题 对策 主要原理 实例
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 资源有限、人多地少、产出不足 建立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利用、保证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有较多产出 循环、 整体 北京郊区某村以沼气工程为中心的物质多级循环利用工程
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湿地面积的缩小和破坏 控制污染、动植物物种引进、建立缓冲带等 自生、协 调、整体 厦门筼筜 湖生态恢 复工程
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 矿区生态环境的破坏 修复土地、恢复 、 整体 赤峰市元 宝山矿区 生态恢复 工程
2.生态工程的发展前景
(1)我国生态工程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①缺乏定量化模型的指导,难以像“精确农业”那样设计出标准化、易操作的生态工程样板。
②有些设计缺乏高科技含量,生态系统的调控尚缺乏及时准确的监测技术的支持,缺乏理论性指导等。
(2)原因剖析
我国面临的生态危机已经不单是环境污染问题,而是与人口问题、环境与资源破坏、能源短缺等问题结合在一起的“并发症”。
(3)解决思路
不但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要注重与经济、社会效益的结合,需要生态工程发挥作用。
(4)发展前景
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目标、新要求和新部署,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指导方针和行动指南。
1.(选择性必修2 P104正文)建立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的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
2.(选择性必修2 P106正文)湿地的恢复除利用生物工程手段外,还要依靠自然演替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 )
3.(选择性必修2 P107正文)恢复矿区生态环境的关键在于植被恢复,以及植被恢复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 )
4.(选择性必修2 P107正文)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也是生态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 )
1.(2025·辽宁阜新模拟)“海绵城市”是一种城市生态工程模式,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如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建设“海绵城市”时,植物的引种要遵循协调原理
B.该生态模式的构建,有利于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C.建设“海绵城市”可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体现了整体原理
D.“海绵城市”建设中,处理生活垃圾应采用物理方法而不是生物方法
2.(2024·湖南益阳质检)下图是一种新型的“稻鱼共生”复合耕作体系,它通过水稻栽培技术、水产养殖技术的对接与集成创新,大大降低了水稻病虫草害和污染,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养鱼无水质忧患,种稻不施肥而正常生长的生态共生效应。下列有关复合耕作体系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利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可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
B.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C.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因是物质分层分级利用
D.构建时考虑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关系体现了协调原理
1.(2023·湖南高考13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一体化保护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一体化保护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C.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有助于协调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关系
D.运用自生原理可以从根本上达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溯源教材
(1)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一方面应给予相应的物质、能量的投入。(见选择性必修2 P76正文)
(2)全球生态足迹增长超过生态承载力的增长,地球已进入生态超载状态。(见选择性必修2 P84思考·讨论)
(3)由生物组分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见选择性必修2 P99正文)
2.(2024·海南高考6题)发展生态农业有助于乡村振兴。某乡村因地制宜实施了“春夏种稻、冬闲种薯、薯糠喂牛、粪尿肥田”的生态农业模式,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收入,减少了环境污染。下列有关该生态农业模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模式的农田生态系统能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
B.可保持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
C.可减少化肥使用和水体富营养化
D.既遵循了自然规律,又考虑了经济和社会因素
3.(2021·辽宁高考11题改编)辽河流域是辽宁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为恢复辽河某段“水体——河岸带”的生物群落,研究人员选择辽河流域常见的植物进行栽种。植物种类、分布及叶片或茎的横切面见下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注:右侧为对应植物叶片或茎的横切面示意图,空白处表示气腔。
A.丙与丁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四种植物都有发达的气腔,利于根系的呼吸,体现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C.不同位置上植物种类的选择,遵循了协调原理
D.生态恢复工程使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4.(2022·辽宁高考22题)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要求,增加碳存储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被海洋捕获的碳称为蓝碳,滨海湿地是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主体。回答下列问题:
(1)碳存储离不开碳循环。生态系统碳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碳元素在 和 之间循环往复的过程。
(2)滨海湿地单位面积的碳埋藏速率是陆地生态系统的15倍,主要原因是湿地中饱和水环境使土壤微生物处于 条件,导致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 。
(3)为促进受损湿地的次生演替,提高湿地蓝碳储量,辽宁省实施“退养还湿”生态修复工程(如图1)。该工程应遵循 (答出两点即可)生态学基本原理,根据物种在湿地群落中的 差异,适时补种适宜的物种,以加快群落演替速度。
养殖圩光滩翅碱蓬阶段芦苇阶段
图1
(4)测定盐沼湿地不同植物群落的碳储量,发现翅碱蓬阶段为180.5 kg·hm-2、芦苇阶段为3 367.2 kg·hm-2,说明在 的不同阶段,盐沼湿地植被的碳储量差异很大。
(5)图2是盐沼湿地中两种主要植物翅碱蓬、芦苇的示意图。据图分析可知,对促进海岸滩涂淤积,增加盐沼湿地面积贡献度高的植物是 ,原因是 。
(1)移栽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2024·湖南高考)( )
(2)应用无土栽培技术,种植的生态浮床植物可吸收水体营养和富集重金属。 (2022·江苏高考)( )
(3)某自然保护区为保护灰鹤,保护区内应当禁止人类的生产活动。(2021·辽宁高考)( )
第52讲 生态工程
【破考点·抓必备】
考点一
知识梳理夯基
(1)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可持续 (2) 转化率 平衡 改善系统功能 经济和社会
概念检测
1.√ 2.√ 3.√ 4.× 5.√ 6.√
典题演练应用
1.C 桑基鱼塘强调生态系统内部的协调与平衡,遵循协调原理,A正确;前面造林,后面砍林,这违背了整体原理,B正确;在我国西北地区种植杨树,发现许多杨树长得很弱小,违背协调原理,C错误;沼气工程建设遵循循环原理,D正确。
2.C 循环原理要求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图中农业生产过程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A正确;在农田中套种大豆并引入食虫鸟,可增加该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增加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提高抵抗力稳定性,B正确;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能循环,C错误;整体原理是指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该生态系统遵循自然规律,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体现了整体原理,D正确。
考点二
知识梳理夯基
1.植被 协调
概念检测
1.× 2.√ 3.√ 4.√
典题演练应用
1.D 建设“海绵城市”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植物的引种要遵循协调原理;该生态模式的构建,能形成绿色生态基础设施,有利于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建设“海绵城市”可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考虑了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体现了整体原理;“海绵城市”建设中,处理生活垃圾应采用生物方法而不是物理方法,因为生物方法不产生二次污染,处理产物可以作为资源利用。
2.B 该复合系统上层种水稻,下层养鱼,降低了水稻病虫草害,减少农药成本投入和农药对环境的污染。鱼的粪便、水稻的枯枝败叶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盐,溶解于水体又供水稻吸收利用,减少了肥料成本的投入。同时收获的鱼还能有经济效益,所以“稻鱼共生”复合耕作体系利用群落的空间结构中的垂直结构,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A正确;“稻鱼共生”复合耕作体系可通过水体中微生物、水稻等生产者、鱼类等消费者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但能量无法循环利用,B错误;“稻—鱼”生态种养模式,利用“稻—鱼”之间良性共生的关系,实现物质分层、分级利用,促进物质循环,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C正确;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这些关系体现了协调原理,D正确。
【研真题·扣教材】
1.D 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链、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所以一体化保护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正确;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技术或综合工艺过程,且几乎每个复杂的生态工程建设都以整体观为指导,所以一体化保护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B正确;生态足迹又称生态占用,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生态承载力代表了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有助于协调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关系,C正确;综合运用自生、整体、协调、循环等生态学基本原理可以从根本上达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仅运用自生原理很难达到,D错误。
2.D 该模式的农田生态系统中薯糠喂牛,粪尿肥田,可以为农作物提供无机盐,实现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A正确;使用粪尿肥田,培育了土壤微生物,微生物分解粪便可提供无机盐给作物,可保持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B正确;粪尿肥田可减少化肥使用,从而不容易导致过多的氮、磷排入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C正确;该生态农业模式,没有体现对社会因素的考虑,D错误。
3.A 丙与丁的分布是由地形的起伏导致的,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四种植物生活在“水体——河岸带”,都有发达的气腔,利于根系的呼吸,体现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正确;不同位置上植物种类的选择,充分利用了环境资源,遵循了协调原理,C正确;生态恢复工程使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抵抗力稳定性增强,D正确。
4.(1)生物群落 无机环境 (2)无氧(缺氧) 慢 (3)自生、整体 生态位 (4)群落演替(次生演替) (5)芦苇 与翅碱蓬相比,芦苇的根系发达,利于在滩涂环境下立地扎根,快速蔓延
解析:(1)生态系统碳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复的过程。(2)由于湿地大部分时间处于静水水淹状态,即湿地中饱和水环境使土壤微生物处于无氧条件,导致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慢,所以滨海湿地单位面积的碳埋藏速率是陆地生态系统的15倍。(3)在湿地修复过程中,应遵循自生、整体等生态学基本原理,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植物,还需要考虑这些植物各自的生态位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适时补种适宜的物种,以加快群落演替速度。(4)湿地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测定盐沼湿地不同植物群落的碳储量,发现翅碱蓬阶段为180.5 kg·hm-2、芦苇阶段为3 367.2 kg·hm-2,说明在次生演替(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盐沼湿地植被的碳储量差异很大。(5)分析图2可知,与翅碱蓬相比,芦苇的根系发达,利于在滩涂环境下立地扎根,快速蔓延,所以是增加盐沼湿地面积贡献度高的植物。
真题重组练
(1)√ (2)√
(3)× 提示:保护灰鹤关键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禁止人类活动。
6 / 6(共65张PPT)
第52讲 生态工程
高中总复习·生物
课程标准
1. 举例说明根据生态学基本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和技术,达到资源
多层次和循环利用的目的,使特定区域中的人和自然环境均受益。
2. 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1. 破考点·抓必备
2. 研真题·扣教材
3. 验收效·提能力
目录
Contents
01
破考点·抓必备
梳理归纳, 巩固基本知识
考点一 生态工程的原理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关注生态工程建设
(2)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①强调物质循环、废物利用、减轻环境污染→循环原理。
②体现物种多,营养关系复杂;涉及结构、功能、系统组分的比例关系→
自生原理。
③强调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涉及环境承载力→协调原理。
④涉及自然、经济和社会,如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整体原理。
提醒 生态工程基本原理的判断方法
1. (选择性必修2 P99正文)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
能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 √ )
2. (选择性必修2 P100正文)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
和资源化,该生态工程设计突出体现了循环原理。 ( √ )
3. (选择性必修2 P99正文)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
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 ( √ )
4. (选择性必修2 P100图4-12)“无废弃物农业”充分体现了生态系统
的协调原理。 ( × )
√
√
√
×
5. (选择性必修2 P99正文)我国西北地区土地沙化和盐渍化非常严重,
主要原因是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这主要违背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
理。 ( √ )
6. (选择性必修2 P103概念检测)建立园林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能提高
社会和经济效益,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 ( √ )
√
√
1. (2024·广东深圳调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加大对已被破
坏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力度,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原理和实例中,分析
不正确的是( )
选项 有关实例 相关的生态工程原理
A 桑基鱼塘 遵循协调原理
B 前面造林,后面砍林 违背整体原理
C 在我国西北地区种植杨树,发现许多杨树长得很弱小 违背自生原理
D 沼气工程建设 遵循循环原理
√
解析: 桑基鱼塘强调生态系统内部的协调与平衡,遵循协调原理,A正
确;前面造林,后面砍林,这违背了整体原理,B正确;在我国西北地区
种植杨树,发现许多杨树长得很弱小,违背协调原理,C错误;沼气工程
建设遵循循环原理,D正确。
2. (2025·辽宁沈阳模拟)如图为某地区设计的生态工程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遵循的生态工程基本原理是循环原理
B. 在玉米田中套种大豆并引入食虫鸟,可提高抵抗力稳定性
C. 该生态工程实现了能量的循环,使“废物”资源化
D. 遵循自然规律,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是整体原理的体现
√
解析: 循环原理要求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
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图中
农业生产过程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A正确;在农田中套种大豆并
引入食虫鸟,可增加该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增加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
杂程度,提高抵抗力稳定性,B正确;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流动
的,不能循环,C错误;整体原理是指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
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该生态系统
遵循自然规律,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体现了整体原理,D正确。
题后归纳
常见生态工程实例所涉及的原理
①无废弃物农业——遵循循环原理。
②在人工林中增加植被层次——遵循自生原理。
③太湖水体富营养化引起大面积水华——违背自生原理和协调原理。
④前面造林,后面砍树——违背整体原理。
⑤草原确定合理载畜量,不能过度放牧——遵循协调原理。
⑧引种时考虑是否适应环境——遵循协调原理。
⑨在进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时,既号召农民种树又要考虑农民生活问题—
—遵循整体原理。
⑥单一人工林与天然混合林相比稳定性低,易爆发虫害——违背自生
原理。
⑦湿地的破坏,水体的污染——违背自生原理。
考点二 生态工程的实例
1. 生态工程实例分析
类型 问题 对策 主要原
理 实例
农村综
合发展
型生态
工程 资源有
限、人多
地少、产
出不足 建立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
工程、实现物质的多级循
环利用、保证在资源有限
的条件下有较多产出 循环、 整体 北京郊区某村以
沼气工程为中心
的物质多级循环
利用工程
类型 问题 对策 主要原理 实例
湿地生
态恢复
工程 湿地面积
的缩小和
破坏 控制污染、动植物物种引
进、建立缓冲带等 自生、协 调、整体 厦门筼筜湖生态恢复工程
矿区废
弃地的
生态恢
复工程 矿区生态
环境的破
坏 修复土地、恢复 、 整体 赤峰市元宝山矿区生态恢复工程
植被
协调
2. 生态工程的发展前景
(1)我国生态工程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①缺乏定量化模型的指导,难以像“精确农业”那样设计出标准化、易操
作的生态工程样板。
②有些设计缺乏高科技含量,生态系统的调控尚缺乏及时准确的监测技术
的支持,缺乏理论性指导等。
(2)原因剖析
我国面临的生态危机已经不单是环境污染问题,而是与人口问题、环境与
资源破坏、能源短缺等问题结合在一起的“并发症”。
(3)解决思路
不但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要注重与经济、社会效益的结合,需要
生态工程发挥作用。
(4)发展前景
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化强国的重要目标,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目标、新要
求和新部署,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指导方针和行动指南。
1. (选择性必修2 P104正文)建立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的目标是实现
经济效益最大化。 ( × )
2. (选择性必修2 P106正文)湿地的恢复除利用生物工程手段外,还要依
靠自然演替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 ( √ )
3. (选择性必修2 P107正文)恢复矿区生态环境的关键在于植被恢复,以
及植被恢复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 ( √ )
4. (选择性必修2 P107正文)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也是
生态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 ( √ )
×
√
√
√
1. (2025·辽宁阜新模拟)“海绵城市”是一种城市生态工程模式,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如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建设“海绵城市”时,植物的引种要遵循协调原理
B. 该生态模式的构建,有利于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C. 建设“海绵城市”可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体现了整体原理
D. “海绵城市”建设中,处理生活垃圾应采用物理方法而不是生物方法
√
解析: 建设“海绵城市”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植物的引种要遵循协调原理;该生态模式的构建,能形成绿色生态基础设施,有利于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建设“海绵城市”可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考虑了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体现了整体原理;“海绵城市”建设中,处理生活垃圾应采用生物方法而不是物理方法,因为生物方法不产生二次污染,处理产物可以作为资源利用。
2. (2024·湖南益阳质检)如图是一种新型的
“稻鱼共生”复合耕作体系,它通过水稻栽
培技术、水产养殖技术的对接与集成创新,
大大降低了水稻病虫草害和污染,有利于农
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养鱼无水质忧患,种
稻不施肥而正常生长的生态共生效应。下列有关复合耕作体系的描述错误
的是( )
A. 利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可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
B. 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C. 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因是物质分层分级利用
D. 构建时考虑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关系体现了协调原理
√
解析: 该复合系统上层种水稻,下层养鱼,降低了水稻病虫草害,减
少农药成本投入和农药对环境的污染。鱼的粪便、水稻的枯枝败叶被微生
物分解成无机盐,溶解于水体又供水稻吸收利用,减少了肥料成本的投
入。同时收获的鱼还能有经济效益,所以“稻鱼共生”复合耕作体系利用
群落的空间结构中的垂直结构,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A正确;“稻
鱼共生”复合耕作体系可通过水体中微生物、水稻等生产者、鱼类等消费
者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但能量无法循环利用,B错误;“稻—鱼”生态
种养模式,利用“稻—鱼”之间良性共生的关系,实现物质分层、分级利
用,促进物质循环,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C正确;在进行生态工程建
设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这些
关系体现了协调原理,D正确。
02
研真题·扣教材
探究分析, 培养核心技能
1. (2023·湖南高考13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
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
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体化保护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 一体化保护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C. 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有助于协调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关系
D. 运用自生原理可以从根本上达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
解析: 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链、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
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所以一体化保护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
抗力稳定性,A正确;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
本原理和方法,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技术或综合
工艺过程,且几乎每个复杂的生态工程建设都以整体观为指导,所以一体
化保护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B正确;生态足迹又称生态占
用,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
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生态承载力代表了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一体化
保护和系统治理有助于协调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关系,C正确;综合
运用自生、整体、协调、循环等生态学基本原理可以从根本上达到一体化
保护和系统治理,仅运用自生原理很难达到,D错误。
溯源教材
(1)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一
方面应给予相应的物质、能量的投入。 (见选择性必修2 P76正文)
(2)全球生态足迹增长超过生态承载力的增长,地球已进入生态超载状
态。 (见选择性必修2 P84思考·讨论)
(3)由生物组分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
就是系统的自生。 (见选择性必修2 P99正文)
2. (2024·海南高考6题)发展生态农业有助于乡村振兴。某乡村因地制宜
实施了“春夏种稻、冬闲种薯、薯糠喂牛、粪尿肥田”的生态农业模式,
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收入,减少了环境污染。下列有关该生态农业模式的叙
述,错误的是( )
A. 该模式的农田生态系统能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
B. 可保持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
C. 可减少化肥使用和水体富营养化
D. 既遵循了自然规律,又考虑了经济和社会因素
√
解析: 该模式的农田生态系统中薯糠喂牛,粪尿肥田,可以为农作物
提供无机盐,实现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A正确;使用粪尿肥
田,培育了土壤微生物,微生物分解粪便可提供无机盐给作物,可保持土
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B正确;粪尿肥田可减少化肥使用,从而不容易
导致过多的氮、磷排入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C正确;该生态农业模
式,没有体现对社会因素的考虑,D错误。
3. (2021·辽宁高考11题改编)辽河流域是
辽宁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为恢
复辽河某段“水体——河岸带”的生物群
落,研究人员选择辽河流域常见的植物进行栽种。植物种类、分布及叶片或茎的横切面见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注:右侧为对应植物叶片或茎的横切面示意图,空白处表示气腔。
A. 丙与丁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 四种植物都有发达的气腔,利于根系的呼吸,体现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C. 不同位置上植物种类的选择,遵循了协调原理
D. 生态恢复工程使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
解析: 丙与丁的分布是由地形的起伏导致的,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
构,A错误;四种植物生活在“水体——河岸带”,都有发达的气腔,利
于根系的呼吸,体现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正确;不同位置上植物种类
的选择,充分利用了环境资源,遵循了协调原理,C正确;生态恢复工程
使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抵抗力稳定性增
强,D正确。
4. (2022·辽宁高考22题)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
同体的时代要求,增加碳存储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被海洋捕获的碳
称为蓝碳,滨海湿地是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主体。回答下列问题:
(1)碳存储离不开碳循环。生态系统碳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碳元素
在 和 之间循环往复的过程。
解析:生态系统碳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碳元
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复的过程。
生物群落
无机环境
(2)滨海湿地单位面积的碳埋藏速率是陆地生态系统的15倍,主要原因
是湿地中饱和水环境使土壤微生物处于 条件,导致土壤
有机质分解速率 。
解析:由于湿地大部分时间处于静水水淹状态,即湿地中饱和水环境使土壤微生物处于无氧条件,导致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慢,所以滨海湿地单位面积的碳埋藏速率是陆地生态系统的15倍。
无氧(缺氧)
慢
(3)为促进受损湿地的次生演替,提高湿地蓝碳储量,辽宁省实施“退
养还湿”生态修复工程(如图1)。该工程应遵循 (答出
两点即可)生态学基本原理,根据物种在湿地群落中的 差异,
适时补种适宜的物种,以加快群落演替速度。
养殖圩 光滩 翅碱蓬阶段 芦苇阶段
图1
自生、整体
生态位
解析:在湿地修复过程中,应遵循自生、整体等生态学基本原理,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植物,还需要考虑这些植物各自的生态位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适时补种适宜的物种,以加快群落演替速度。
(4)测定盐沼湿地不同植物群落的碳储量,发现翅碱蓬阶段为180.5
kg·hm-2、芦苇阶段为3 367.2 kg·hm-2,说明在
的不同阶段,盐沼湿地植被的碳储量差异很大。
解析:湿地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测定盐沼湿地不同植物群落的碳储量,发现翅碱蓬阶段为180.5 kg·hm-2、芦苇阶段为3 367.2 kg·hm-2,说明在次生演替(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盐沼湿地植被的碳储量差异很大。
群落演替(次生演
替)
(5)图2是盐沼湿地中两种主要植物翅碱蓬、芦苇的示意图。据图分析可
知,对促进海岸滩涂淤积,增加盐沼湿地面积贡献度高的植物是
,原因是
。
解析:分析图2可知,与翅碱蓬相比,芦苇的
根系发达,利于在滩涂环境下立地扎根,快速蔓
延,所以是增加盐沼湿地面积贡献度高的植物。
芦
苇
与翅碱蓬相比,芦苇的根系发达,利于在滩涂环境下立地
扎根,快速蔓延
(1)移栽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2024·湖
南高考) ( √ )
(2)应用无土栽培技术,种植的生态浮床植物可吸收水体营养和富集重
金属。 (2022·江苏高考) ( √ )
(3)某自然保护区为保护灰鹤,保护区内应当禁止人类的生产活动。
(2021·辽宁高考) ( × )
提示:保护灰鹤关键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并不意味着禁止开
发和利用,禁止人类活动。
√
√
×
03
验收效·提能力
跟踪训练,检验学习效果
一、选择题
1. (2025·云南昆明开学考)下列有关生态工程原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湿地生态工程中,降低水体污染物增加溶氧量可改善水生生物的生存
环境,有利于该系统的自生
B. 传统农业中将稻麦秸秆喂牛未体现循环原理
C. 西北地区防护林建设中主要种植本地树种、避免过度放牧,体现了协调
原理
D. 在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允许农民适度砍伐体现了整体原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
解析: 自生原理是指通过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有助于生态
系统维持自生能力,湿地生态工程中,降低水体污染物增加溶氧量可改善
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自生,A正确;循环原理是指在
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
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传统农业中将稻麦秸秆喂牛体
现了循环原理,B错误;协调原理是指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
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西北地区防护林建设中主要种植本地
树种、避免过度放牧,体现了协调原理,C正确;整体原理是指进行生态
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
统的影响力,在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允许农民适度砍伐体现了整体原
理,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2. (2025·广东佛山模拟)城市高架桥桥底空间光照和降水相对较少,汽
车尾气污染较重,管理维护频率低,常为城市管理的“灰色地带”。佛山
市积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对桥底空间进行改造,将“桥下灰”转变为了
“生态绿”。在改造过程中,相关措施与原理不相匹配的是( )
A. 选择不同类型的植物搭配种植并合理布设,符合自生原理
B. 选择种植生长缓慢、长久不落叶、生长周期长的植物,符合循环原理
C. 选择种植耐阴、耐热、耐旱、抗污染能力强的植物,符合协调原理
D. 设置雨水收集系统用于植物浇灌,增设民众游乐设施,符合整体原理
√
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 遵循自生原理,需要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
设,A相匹配;循环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
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故选
择种植生长缓慢、长久不落叶、生长周期长的植物,不符合循环原理,B
不相匹配;协调原理是指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要协调与适应,选
择种植耐阴、耐热、耐旱、抗污染能力强的植物,符合协调原理,C相匹
配;整体原理是指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
例,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故设置雨水收集系统用于植物浇
灌,增设民众游乐设施,符合整体原理,D相匹配。
1
2
3
4
5
6
7
8
9
10
3. (2025·河南郑州模拟)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农牧结合、
生态循环”发展路径,打通禽畜粪肥还田利用“最后一公里”,推动传统
农业向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模式转变。某地结合当地实际形成了“牛—牛
粪—蚯蚓—蚯蚓肥—水稻、牧草、花卉,牧草喂牛”等循环产业链,使资
源能够高效循环利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蚯蚓肥可为水稻提供有机营养物质和能量
B. 禽畜粪肥还田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C. 牛粪饲养蚯蚓过程中牛同化量的一部分流入蚯蚓
D. 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模式使得能量可高效、循环利用
√
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 蚯蚓肥主要是蚯蚓的粪便,主要为水稻提供无机物,不能提供
能量和有机营养物质(植物根细胞不能吸收有机物),A错误;禽畜粪肥
还田实现了物质循环利用,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B正确;牛粪中
的能量不属于牛同化的能量,属于上一个营养级(生产者)同化量的一部
分,C错误;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模式实现了物质循环利用、能量多级利
用,但能量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4. (2025·山东菏泽一模)菏泽市对万福河湿地公园进行一体化保护和修
复,退耕还湿,改善水质,根据地形地貌,分段规划,建成经济林带、观
赏林带、油葵带、荷花带等湿地长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湿地修复中,应选择具有不同生态位的净化能力强的多种水生植物
B. 分段建成经济林带、观赏林带、油葵带、荷花带,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C. 人类对受到严重破坏而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时,主要利用群落演替理论
D. 适当引入本地植物可增加物种多样性,该设计主要体现生态工程的循
环原理
√
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 在湿地修复过程中,选择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植物,还要
考虑各自的生态位差异,及它们的种间关系,A正确;不同的区域分段建
成经济林带、观赏林带、油葵带、荷花带,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正
确;人类对受到严重破坏而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时,使该地发生次生
演替,增加物种数目,主要利用的是群落演替理论,C正确;适当引入本
地植物可增加物种多样性,体现该生态工程的原理为自生原理,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5. (2025·湖南岳阳模拟)我国目前面临的生态危机,已经不单纯是环境
污染问题,而是与人口激增、环境与资源破坏、能源短缺等问题结合在一
起的“并发症”。解决这些问题,不但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要注
重与经济、社会效益的结合,需要生态工程发挥作用,下列有关表述正确
的是( )
A. 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B. 在某矿区废弃地进行公园化建设时,需要在覆盖土壤后,尽量多地移植
各种绿色植物
C. 生态工程的原理都是一样的,所以各地在实施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
可按相同的模式建设
D. 在湿地生态修复工程中,建立缓冲带主要是为了减少人类的干扰
√
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 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能量的多级
利用,能量不能循环利用,A错误;在某矿区废弃地进行公园化建设时,
由于矿区废弃地土壤条件贫瘠,要选择适应能力强的植被,即需考虑植被
与土壤之间的协调,B错误;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建设时,各地应根
据当地的实际条件,因地制宜,不可按相同的模式建设,C错误;在湿地
生态修复工程中,建立缓冲带主要是为了减少人类的干扰,使湿地依靠自
然演替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6. (2025·辽宁沈阳模拟)为了推进乡村振兴,科技人员在某村引进赤松茸,推广“稻菇轮作”露地栽培模式,如图所示,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引进的赤松茸属于分解者,可以实现该生态系统
中能量的多级利用
B. 该模式沿袭了“无废弃物农业”的传统,菌糠和秸秆由废弃物变为了生
产原料
C. 该模式充分利用了水稻秸秆中的能量,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D. 该模式既让土地休养生息,又增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遵循了生
态工程中的循环原理和整体原理
√
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 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引进的赤松茸是异养生物,属于真菌,是
分解者,可以实现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多级利用,A正确;该模式沿袭了
“无废弃物农业”的传统,遵循循环原理,菌糠和秸秆由废弃物变为了生
产原料,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B正确;该模式充分利用了秸秆中的能
量,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C错误;该模
式既让土地休养生息,在确保土地的肥力的同时又增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
效益,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7. (2025·沈阳二中摸底)我国华北某地建立了种植业与养殖业密切结合的生态农业示范区,模式图如图。下列对此生态工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用沼气代替传统煤炭能源满足村民的需求
实现了能源的洁净和可再生
B. 对种养废弃物的饲料化、肥料化和能源化的利用实现了能量的多途径利
用和良性循环
C. 因地制宜地选择种植和养殖的生物种类需考虑农畜产品的社会需求量
D. 同时实现防治环境污染、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产业发展遵循了生态工
程的整体原理
√
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 用沼气满足村民的需求实现清洁能源代替传统煤炭能源,减少
了废物的产生,该生态工程建设中遵循了循环原理,A正确;以饲料化、
肥料化和能源化来提升种养废弃物的利用率,实现了无废弃物工程,遵循
了循环原理,但能量不能循环,B错误;因地制宜的选择种植和养殖的生
物种类并实现种养平衡,更加关注了生物的适应性,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协调原理,C正确;同时实现防治环境污染、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产业发
展遵循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8. (2025·鞍山模拟)科研人员利用甲、乙两种本地沉水植物进行了某湖
泊“水华”现象的相关修复实验,测量水样中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的含量
变化,结果见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项目 总氮/(mg·L-1) 总磷/(mg·L-1) 叶绿素a/(mg·L-1)
对照水样 1.73 0.07 22
甲 1.25 0.051 3
乙 1.41 0.039 12
A. 甲、乙植物减弱“水华”现象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 选择本地物种进行生态修复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协调原理
C. 该湖泊中总氮的含量对浮游藻类生长的影响更大
D. 叶绿素a含量越多,说明生产者越多,湖泊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
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 甲、乙植物减弱“水华”现象是生态价值的表现,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正确;选择本地物种进行生态修复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协调原理,可避免外来物种的入侵,B正确;叶绿素a含量代表的是浮游藻类变化情况,对比表格总磷含量,种植两种沉水植物后总氮降低得更多,由此可见氮的含量对浮游藻类生长的影响更大,C正确;叶绿素a含量越多,说明浮游藻类大量繁殖,“水华”现象更加严重,湖泊自我调节能力越弱,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9. (2025·山东模拟)如图为一个生态庭院的模式图,关于该生态工程的
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示意图中的所有生物均参与了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构建
B. 该生态工程提高了能量利用率和能量传递效率
C. 该生态工程遵循了循环原理,实现了“无废物”的生态理念
D. 该生态工程能实现物质的良好循环,不需要物质的输入
√
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 食物链和食物网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含分解者,所以示意图中的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构建,A错误;能量传递效率不能提高,B错误;该生态工程遵循了循环原理,实现了“无废物”的生态理念,C正确;该生态工程能实现物质的良好循环,但是有产品的输出,所以也需要物质的输入,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非选择题
10. (2025·湖南长沙模拟)长沙某乡镇建设生态农业工程,发展粮、桑、
渔、畜产业,其生态农业模式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上图中流入该池塘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
;该生态系统把池塘、农
田、桑园等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优化了系统结构,遵循生态工程
的 原理。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
沼渣、沼液、蚕沙中有机物含有的化学能
整体
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 该池塘生态系统有各种植物,是该系统的生产者。沼气池往
池塘排放沼渣、沼液,沼渣和沼液中含有各种有机物,所以流入该池塘生
态系统的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沼渣、沼液、蚕沙中有机物含有
的化学能。自然生态系统的各组分之间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构成
有序的结构,人为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这就
是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该生态系统把池塘、农田、桑园等有机地组合在
一起,优化了系统的结构,遵循了整体原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2)与桑树单种相比,“桑园养鸡”的模式能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
益,原因是
。
解析: ①桑园养鸡模式获得了鸡、鸡蛋产品,比单种桑树收获的经济效益高;②桑园养鸡模式中,鸡吃害虫,减轻虫害,桑园生物更多样,营养结构更复杂,提高了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了生态效益。
①鸡是一种养殖产品,可提高经济效益;②鸡捕食桑园害
虫,能减轻虫害,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3)土壤的肥力是种植业的基础,该生态工程有利于提高土壤的肥力,
据图说出依据是
。
解析: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各种无机盐,土壤的肥力以其中无机盐的
含量为衡量标准。该生态系统河泥和沼液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这些有机
物被微生物分解后,产生含氮、含磷等无机盐和CO2,这些无机盐和CO2都
有利于农作物和桑树进行光合作用。
河泥和沼液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后产生的氮、磷等
无机盐和CO2有利于农作物和桑树进行光合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4)本地某果园使用除草剂清除果园的杂草,同时给果树施用化肥,对
环境有一定污染。林业工作者建议在林下种植大豆,请简要说明设计依
据:
。
解析:要减轻生产过程对环境的污染,就要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需要依靠生物自身之间关系来抑制杂草的数量,同时果树能获得足够的肥料。在林下种植大豆,大豆生长比杂草高,在对光的竞争中占优势,杂草生长被抑制,减少除草剂的使用。同时,大豆中的根瘤菌有固氮能力,可以为果树提供氮肥,减少化肥的使用。
通过竞争减少杂草数量,同时为果树提供氮肥,减少除草剂和化肥
使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