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10《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读
统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是一个极具文化韵味与文学魅力的篇章。在这一单元中,《桃花源记》为我们构建了理想中的美好生活图景,展现了古人对和谐、安宁社会的向往;《核舟记》以细腻笔触赞叹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彰显了中华传统工艺的巧夺天工;《〈诗经〉二首》则吟咏个人的情感追求,承载着先民丰富而真挚的情感。而《小石潭记》作为单元中唯一一篇古代写景游记散文,记述了作者徜徉于自然之境时的所见所思所感。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带领学生穿越时空,感受古人的生活风貌、思想观念与志趣追求,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感、开阔学生的胸怀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 “永州八记” 的第四篇,全文虽不足 200 字,却蕴含着极高的文学价值与文化内涵。在结构上,文章清晰地记叙了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层次分明。在写景方面,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生动描绘出小石潭的优美景观。写水声 “如鸣珮环”,以声衬静,赋予水灵动之美;写潭水 “清冽”,又通过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的侧面描写,将潭水的清澈透明展现得淋漓尽致;写岩石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刻画其形态各异;写树木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尽显生机与活力。这些描写犹如一幅幅精妙绝伦的微型风景画,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接触过多篇文言诗文,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词汇,如常见的实词、虚词以及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初步掌握了借助注释、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的方法。他们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对文言文进行初步的疏通,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在分析理解能力方面,学生也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对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
三、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汇,包括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等,准确理解其含义,并能在语境中灵活运用。通过分类整理、拓展延伸等方式,感受汉语词汇的丰富性与传承性,体会生生不息的汉语活力。
2.学习文章中优美的语句,品味其语言特色,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借鉴文中的语言风格进行片段写作。
思维发展与提升
1.通过梳理文章的游踪,分析观察视角的变化,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学会有条理地描述事物。
2.在鉴赏文章写作手法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展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提升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和创新性。
3.结合作者经历和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情感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能够深入分析文学作品中情感与环境、个人与时代的关系。
审美鉴赏与创造
1.赏析文中描绘的小石潭美景,感受自然之美与文学之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2.体会文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内心情感,学习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进行文学创作,提升审美创造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
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经历和 “永贞革新” 的时代背景,认识柳宗元的精神品格和文学成就,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文人精神的理解与传承意识。
2.通过对《小石潭记》的学习,感受古代游记散文的文化内涵,体会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文化自信,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深入品味文章的语言,赏析文中精妙的语句,理解其表达效果,体会汉语的独特魅力和表现力。
2.全面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包括移步换景、正侧描写、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把握游记散文的写作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梳理作者的游踪,概括不同阶段所描绘的景物特点,理解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复杂的情感变化,尤其是从 “乐” 到 “忧” 的转变原因,体会其被贬后孤独凄凉的心境以及在困境中坚守自我的精神品格。
2.引导学生从文化层面深入理解柳宗元的人生经历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感悟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小石潭记》歌曲视频,歌曲以优美的旋律和动听的歌声将文章内容娓娓道来。在播放过程中,引导学生闭上眼睛,静静聆听,想象小石潭的画面。
2.视频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听完这首歌,小石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否对这个神奇的地方充满了向往?”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3.引用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名言:“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小石潭记》就是这样一部经典的山水游记,它历经千年,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触摸古代先贤的灵魂,感受经典的力量。同时,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层级,从文字层面的积累,到文学层面的鉴赏,再到文化层面的打通,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二)文字层面 —— 积累
活动一:正确朗读显功夫
1.读准字音:教师首先对文中的生字、多音字进行讲解,如 “篁竹(huáng)”“清冽(liè)”“佁然(yǐ)”“俶尔(chù)”“翕忽(xī)”“寂寥(liáo)”“悄怆(qiǎo chuàng)” 等,强调读音的准确性。然后教师进行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字音的变化和朗读的节奏。范读结束后,学生进行跟读,模仿教师的读音和节奏。
2.读准断句: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句子的结构和语气,讲解如何根据文意进行断句。例如,“潭中鱼 / 可百许头”“其岸势 / 犬牙差互” 等。通过示范朗读和讲解,让学生明白断句的方法和重要性。接着,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尝试准确断句,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最后,挑选几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共同提高朗读水平。
活动二:慧眼识美知魅力(四字集美)
1.教师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寻找文中的四字美词,并思考这些词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学生自主寻找后,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己找到的四字美词以及对其的理解。
2.小组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向全班同学展示小组讨论的成果。如 “如鸣珮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声的悦耳动听,以声衬静,表现出环境的清幽;“青树翠蔓”,描绘出树木藤蔓青葱翠绿的样子,充满生机与活力;“蒙络摇缀”,写出了树木藤蔓相互缠绕、摇曳下垂的姿态,富有动态美。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补充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四字美词的精妙之处。
3.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四字美词进行分类整理,如描写声音的、描写景物形态的、描写环境氛围的等。通过分类整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词语,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最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四字美词,运用这些词语进行一段描写,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文学层面 —— 鉴赏
活动一:游踪显,图景展
1.寻游踪: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游记散文的特点,强调游踪对于理解游记内容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从文中勾画出四个最能体现作者游踪的句子:“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潭中鱼可百许头”“潭西南而望”“坐潭上”。接着,要求学生圈出其中表明作者游踪变化、观察点变化的方位名词 “西”“西南”“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这些方位名词在文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游览地点的转换和观察视角的变化。小组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2.展图景: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刚才找出的段首句,思考每句话将引出怎样的图景。让学生用四字词语来概括这些图景,鼓励学生运用之前积累的四字美词进行概括。学生自主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互相启发。小组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展示小组概括的图景,如 “西行 —— 石底翻卷,树蔓摇缀”“潭中 —— 游鱼自在,潭水清澈”“潭西南 —— 源头曲折,岸势差互”“潭上 —— 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和补充,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对图景的概括,体会作者描写景物的精妙之处。
活动二:情境变,情感现
1.体会情感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作者情感的变化,提问学生:“小石潭景色如此优美,作者一开始也感受到了快乐,为什么后来又觉得‘悄怆幽邃’,感到悲伤呢?” 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并进行具体分析。学生自主阅读和分析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小组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情感变化与景物描写的关系,体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例如,作者发现小潭时的惊喜,通过 “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等语句表现出来;欣赏潭景时的欢愉,从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等描写中可以感受到;而不知水源时的失落以及置身潭上的忧伤,则通过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等语句体现出来。
2.领会写法特色: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石潭记》的写作特色,提问学生:“古人写山川游记,名篇众多,但明代散文家茅坤却说‘夫古之善记山川,莫如柳子厚。’就这篇文章而言,你觉得柳子厚高明在哪里?” 鼓励学生从修辞角度(如比喻 “如鸣珮环”“其岸势犬牙差互”)、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如描写潭水清澈,既有 “水尤清冽” 的正面描写,又有通过游鱼的侧面描写)、表现手法(动静映衬,如游鱼 “佁然不动” 是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是动)、情感表达(以乐写哀,更显其哀,如前文写乐,后文写忧,乐景衬哀情)等多角度进行分析。学生自由发言,赏析写法妙处,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最后以一首小诗概括文章的写法:“方位名词点游踪,移步换景显轻松。视角变化探幽胜,情感跌宕意难平。正侧动静相映衬,借景抒情合情韵。巧组四句至段首,文脉开启意贯通。”
(四)文化层面 —— 打通
1.历史回放:重温柳宗元
柳宗元生于传承数百年的名门望族 —— 河东柳氏,四岁能诵古赋,十二岁随父宦游,被称 “神童”,21 岁进士及第,三年后被授校书郎,娶了京兆尹女儿为妻,31 岁官至监察御史里行(正六品),展现他年少成名、仕途顺利的上半生。
接着讲述他人生的转折,父亲、妻子相继离世,给他带来沉重打击。然而,更大的灾难随之而来,贞元二十一年,顺宗即位,“永贞革新” 拉开序幕,柳宗元满怀豪情参与其中,但革新仅持续了 180 多天便以失败告终,顺宗被迫禅让,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流放生活。在永州,他过着被管制、软禁的 “拘囚” 生活,创作了《江雪》,“千万孤独” 写尽他此时的心境。但他并未被困境打倒,而是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志趣投入到自然山水之中,写下了大量山水散文,“永州八记” 横空出世。
最后讲述他的结局,十年之后,朝廷召他回长安,可等待他的又是一场权力斗争,他再次被贬到更遥远的柳州,819 年,47 岁的柳宗元病逝柳州,至死也未能回到长安。通过讲述柳宗元的生平,让学生了解他的人生脉络,理解他的精神品格的形成与发展。
2.纪念柳宗元
教师介绍柳宗元的政治抱负和文学成就,强调他与那些追逐功名利禄之人的不同,他更想实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想。引用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柳侯祠》的语句:“他有一个小小的贬谪官职,利用着,挖了井,办了学,种了树,修了寺庙,放了女婢。毕竟劳累,在四十七岁上死去”,展现柳宗元即便身处困境,依然心系百姓,积极为地方做贡献的高尚品质 。同时说明柳宗元担任永州司马期间,虽有职无权,但他将自己的胸襟气度与个人不幸的遭遇,都寄托在当地的山水之美里,创作出了不朽的文学作品。
开展小组合作活动:“今天,我们也来为永州的地方建设做点贡献,将小石潭开发为旅游景区。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景点,并为每个景点拟一个名字,同时找到文中对应的依据。”
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例如,引导学生从景物特色、文化内涵、情感氛围等角度构思景点名称。
3.小组代表发言展示设计成果:
①有小组设计 “听泉榭”,依据是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认为在此处可以静静聆听清脆悦耳的泉水声,感受大自然的美妙韵律,仿佛能洗涤心灵的尘埃。
②另一小组设计 “鱼趣台”,对应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他们觉得这里能让人近距离观赏游鱼的各种姿态,体验人与鱼和谐共处的乐趣。
③还有小组设计 “探源径”,依据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表示沿着这条路径探索溪流的源头,充满未知与神秘,能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④再有小组设计 “幽思亭”,对应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认为在此处可以让人静下心来,在清幽孤寂的氛围中,感受柳宗元当年的心境,引发对人生、对历史的思考。
教师对各小组的设计进行点评和总结:“同学们的设计都非常有创意,不仅紧扣文本内容,还深入挖掘了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小石潭不仅仅是一处自然景观,更是承载着柳宗元情感与精神的人文圣地。通过我们的设计,相信能让更多人了解它、走进它,感受经典的魅力。”
(五)课堂小结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从文字层面积累了丰富的文言词汇,感受了汉语的独特魅力;在文学层面,鉴赏了文章精妙的写作手法,体会了作者情感的变化;在文化层面,了解了柳宗元的生平经历,理解了他寄情山水的情怀,并通过设计景点,进一步感悟了作品的文化内涵。”
2.强调学习《小石潭记》的意义:“《小石潭记》作为经典的古代游记散文,它的语言、写法、情感以及背后蕴含的文化价值,都值得我们反复品味。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不仅提高了语文素养,更与古代先贤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
(六)布置作业
1.基础作业:背诵并默写《小石潭记》,加深对文本的记忆和理解;整理文中的重点文言词汇,包括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等,制作成词汇卡片,方便随时复习 。
2.拓展作业(三选一)
①课外阅读 “永州八记” 中的其他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等,选择其中一篇,绘制一幅游览地图,并为地图配上详细的解说词,介绍文中的景点、游踪以及景物特色。
②比较阅读 “永州八记”,分析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共同特色和每篇文章的独特之处,撰写一篇不少于 500 字的比较阅读心得,从写作手法、情感表达、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③阅读后世的游记作品,如明朝袁宏道的《满井游记》、清朝袁枚的《峡江寺飞泉亭记》、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等,体会这些作品与柳宗元文章风格的差异,以 “不同时代游记作品的风格比较” 为主题,写一篇读书笔记,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