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测试卷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隋开皇八年(588)十二月至次年二月,隋文帝杨坚命令晋王杨广统率水陆大军50余万,展开攻灭江南陈朝的大规模作战,此役逼降陈后主陈叔宝,陈亡。以上记载说明了( )
A.隋朝的建立 B.隋朝的统一 C.隋朝的灭亡 D.隋朝的疆域
2.“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此项制度的意义是( )
A.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 B.平民有了提高地位的机会
C.门第观念在民间消失 D.科举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
3.大运河的开通,使南方的粮食和物资源源不断运到北方,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材料表明大运河的修建( )
A.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B.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
C.推动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使人民付出沉重代价
4.唐太宗和唐玄宗是我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皇帝,他们所采取的以下措施的共同点是( )
唐太宗 唐玄宗
为了考察地方长官,命人把各地都督、刺史的名字都写在屏风上,记录其功过行能,以备赏罚 亲自考察新任命的县令,遣返了德行较差的官员,并贬斥了主持县令选任的两位重要官员
A.重视整顿吏治 B.重视农业生产
C.关注人才选拔 D.善于虚心纳谏
5.唐太宗在位时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下列措施体现了他关注民生的是( )
①轻徭薄赋,减轻百姓的田租和劳役负担 ②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③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端 ④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后人称赞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结合唐初盛世,下列看法正确的是( )
①武则天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②为后来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
③国内安定,未曾有政局动荡 ④唐朝基本国策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在7世纪的中国,追求各种各样的外来奢侈品和奇珍异宝的风气从宫廷传播开来,广泛地流行于城市居民中,如男子头戴豹皮帽,妇女身穿波斯风格的窄袖紧身服,一些贵族甚至在城市里搭起了突厥人的帐篷。这一现象( )
A.得益于开明开放的政策 B.打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C.不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 D.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8.阅读书籍需要关注目录,从而把握其主题。下面目录说明该书叙述的主题是( )
A.唐诗 B.诗经 C.汉赋 D.楚辞
9.唐代一位回纥诗人写道:“古来汉人为吾师,为人学字不倦疲。吾祖学字十余载,吾父学字十二载,今吾学之十三载。李杜诗坛吾欣赏,迄今皆通习为之。”该材料反映了唐朝( )
A.诗歌的发达 B.对外关系友好
C.民族关系融洽 D.科举制的发达
10.下图是现存放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局部),在碑文中,唐太宗高度评价了玄奘取经和翻译佛经;碑文是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成的。该石碑可以用来研究( )
①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 ②唐朝民族关系和睦
③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④唐朝文化影响日本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唐朝的对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大进”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收并蓄。“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下列属于唐朝“大出”的史实的是( )
A.鉴真东渡日本 C.册封回纥首领 B.玄奘西行天竺 D.击败东西突厥
12.下图所示文物是1970年在陕西西安出土的唐代“镶金兽首玛瑙杯”,其造型是西方一种叫“来通”的酒具,这种造型的酒具在中亚、西亚,特别是波斯(今伊朗)十分常见。该文物可用于研究唐代( )
A.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B.开放的社会风气
C.民族交往与交融 D.多彩的文学艺术
13.下图反映了唐朝由兴盛到衰亡的过程。图中“▲”处应是( )
A.黄巢起义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安史之乱
14.藩镇名义上受唐朝中央政府的管制,实则各霸一方,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朝廷进一步失去对地方的控制,节度使林立,他们拥兵自重,互相兼并。藩镇割据的最严重后果是( )
A.影响中央财政收入 B.危害国家的统一局面
C.形成五代十国 D.使中央政令无法实行
15.五代十国时期,真正敌对的政权是少数,绝大多数政权奉中原王朝正朔,称臣纳贡。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进一步分裂的因素,增加了促进国家统一的因素。这反映了( )
A.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出现 B.五代十国时国家完成统一
C.五代十国时期蕴含着统一的趋势 D.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
二、非选择题(共三大题,共55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汪洙《神童诗》
材料二 (隋唐开始的)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1)材料一中的“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都与中国古代的哪一制度有关?(3分)
(2)在这一制度创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唐太宗和武则天分别作出了怎样的贡献?(6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9分)
1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某学校七年级(1)班设计了如下探究活动方案,请你参与。(15分)
材料一 唐代的《步辇图》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与哪一少数民族的关系?体现了怎样的民族政策?(4分)
材料二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写出一位唐朝时期书法、绘画方面的著名人物。(4分)
材料三 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3)列举材料三中“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把唐文化传播四方”的史实各一例,当时唐朝的哪种陶瓷器闻名中外?(3分)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我国的传统文化?(4分)
18.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世界上声名显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方面 唐太宗 唐玄宗
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经济 减轻百姓的田租和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整顿漕运,改革税制
文化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注重文教,编修图籍
(1)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前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6分)
材料二 观察图一和图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农业发展的原因。(4分)
材料三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贞观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境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3)根据材料三,概括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的主要方式。(6分)
(4)综合上述材料,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6分)
参考答案
1-5 BBBAA 6-10 CAACB 11-15 AADBC
16.(1)科举制。(3分)
(2)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3分)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亲自面试考生。(3分)
(3)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了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加强了中央集权等。(答出三点即可,每点3分)
17.(1)吐蕃。(2分)开明的民族政策。(2分)
(2)书法:颜真卿、柳公权;(写出一位即可,2分)绘画:阎立本、吴道子。(写出一位即可,2分)
(3)玄奘西行;(1分)鉴真东渡;(1分)唐三彩。(1分)
(4)大力弘扬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2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分)
18.(1)盛世局面: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每点1分)共同原因: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重视文化教育的发展。(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
(2)原因:发明和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2分)如曲辕犁和筒车。(2分)
(3)主要方式:和亲;会盟;册封;设置机构;学习交流。(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
(4)启示:中国的历史是一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3分)各民族都为祖国发展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3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