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妻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与妻书》是革命烈士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即兴而作的书信,是一封“文如黄钟大吕,情如杜鹃啼血”的情书和遗书。文章情感虽缠绵悱恻,结构却条理清晰,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段交代写作此文的原因和悲痛之情;第二至五段回忆过往恩爱之事,分析当下社会形势,在表达对妻子爱恋与不舍的同时,抒发更为深广的“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大爱情怀;第六至八段写希望死后能有灵魂陪伴妻子,再次突出对妻子的不舍,重申自己赴死的原因。文章中的儿女情长和革命理想交映迭现,将情、事、理结合,寓情于理,理中有情。
本课选编于必修下册第五单元,作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课文,在感悟作者深沉情感之外,还应当注重给特定对象的书信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分析书信注重交流和抒写自由的特点。作为与《谏逐客书》“一课两篇”中的一篇,应关注两篇文本的比较,或从两文出发的群文阅读。作为自读课文,应加强课前预习指导,通过适宜的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究意识。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具有基本的文言认读能力,学生能够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在各方面大力弘扬、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学生对家国情怀、国家大义也颇为认同,能够产生情感共鸣。但学生普遍只对小说文本感兴趣,对此类文章的学习兴趣不强,人生阅历也比较缺乏。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体会语气词在具体语境中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深刻含义。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体会作者写作时复杂心理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水福”的光辉思想和勇于担负时代使命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在亲情和国家之间进行两难抉择的心路历程。
【课前准备】
运用批注法,圈画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并写出阅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回想上一次出游是什么时候,游览了哪些景点? (指名答)
三坊七巷是福州著名的文化景点,为国内现存规模较大、保护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
这里有一幢建筑,占地面积 694 平方米。公元 1886 年,即清光绪十二年,林觉民就诞生在这里,林觉民牺牲后,为躲避追捕,林家把房子卖给谢銮恩,他是冰心的祖父。另外,林觉民的侄女,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后也在此居住过一段时间。
二、任务设计
“林觉民故居”是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各界游客几万人次,现成为中学社会实践场所,面向我校学生组织选拔测试,表现优异者有机会成为“林觉民故居”的兼职讲解员,请完成以下题目:
1.曾有外国友人提出, 《与妻书》的英文翻译“Letter to Wife”不够明确,这到底是什么类型的书信?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尝试补充完整,这是一封给妻子的______书。 (填空,指名答并要求提供文本内依据)
(1)诀别书/遗书/绝笔书理由:
①根据课前预习,这是林觉民起义前所写的绝笔信,委托他人在广州起义失败后转交其家人; (引导学生感受林觉民为国献身、勇踏死地的崇高精神。)
②对妻子有三方面的叮嘱: “抚养孩子”“子承父志”“清静过日”; (明知结局、交代后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③全文多次展现生离死别之“悲”: (吾)忍悲为汝言之、汝其勿悲、吾担悲也、余心之悲、汝不必以无侣悲。 (这五句可分为“感到悲痛”和“不要悲痛”两种 ,主语分别对应“我”和“你”,即谈到我个人的“悲”,是直面的、是直接表露的,然而谈到你的“悲”,是劝慰语气,是希望你不要悲。体会林觉民的不忍与对妻子深沉的爱。)
(2)情书理由:全文“爱”字出现了6次,其中“爱汝”4次。这样直白的“我爱你”,可以说这也是一封“情书”。
追问思考:
①如此直接表达“爱”,在当时社会比较少见,是否突兀?
(明确:面对死亡和永别,说再多的“爱你”似乎都不为过。)
②第二段的“吾至爱汝”和第七段的“吾爱汝至”这两句话,意思是否一样?
(明确:一样,无论语序如何调整,他要表达的无非还是“我爱你”。通过重复和强调,促进真情流露。)
(3)家书理由:收信人是林觉民的家人,回忆了过去家庭中的琐事;表达出对至亲妻子生死相伴的愿望;作为丈夫和父亲,对妻儿未来生活提出了想法。结合《傅雷家书》等课外阅读经验,《与妻书》也可认定是家书。 (表扬广泛的课外阅读,认同“家书”的答案,在某种层面上, “家书”是可以涵盖“遗书”或“情书”的。)
2.曾有小朋友在参观时提问:林觉民丢下妻儿参加革命,那他们夫妻恩爱吗?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和课前预习,找出依据并解答。
(1)反常的“故宁请汝先死”,展现林觉民不想让妻子承受悲痛,极为细腻和体贴的爱。
(反常之处是要重点分析的部分,齐读本段,这是比“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更为含蓄深沉而无微不至的爱。)
(2)通过“回忆后街之屋”的细节描写,回忆过去生活,点点滴滴重现眼前,能够看出夫妻二人的恩爱。 (引导学生文本细读,有哪些细节?作用是什么?)
①从进门到“双栖之所”的路途,极为详细,仿佛VR导览;
②“望日前后”是农历十五左右,圆月带来皎洁的月光, “疏梅”说明不密集,才可能“筛月影”,才是“依稀掩映”的。 “写景”的真实对应“抒情”的真实,通过回忆过去,多年前的细节仍然牢记于心,展现出林觉民对妻子不变的爱。
(补充关联文本)“读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纳兰性德《浣溪沙》)“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归有光《项脊轩志》)
(3)妻子愿意始终跟随丈夫出生入死, “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丈夫不忍心告诉妻子真相, “日日呼酒买醉”,借酒消愁,展现出夫妻两人间的互相体谅,因此夫妻之间是恩爱的。
(4)许出超自然的三个愿望: “哭相和”“希望有鬼”和“心电感应”,表达希望永远能在妻子身边,可见夫妻感情之深。
(补充背景资料。由此可见林觉民并不是真的信奉鬼神,而是强烈表达陪伴妻子的愿望,体会两人的恩爱和不舍离别。)林觉民 20岁时自费留学日本最好的私立大学庆应大学,他从小在西方新式教育体系中长大,接受科学教育,是个坚定的无神论者。
(补充关联文本)“我这一生都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唯有你让我希望有来生。”(周恩来写给邓颖超的信。)
(5)最后一段“请诸母指教”,体现林觉民对妻子的挂念、担心,既是交代后事,也展现出深沉的爱。
(补充背景资料。陈意映识字,能读书文,肯定能理解此信,林觉民希望“诸母”指教,并不在文字层面,而是精神层面的陪伴与安慰,体现出林觉民对妻子的细心与爱护。)陈意映,清代名臣陈若霖的后人,父陈元凯为光绪举人。陈意映幼年受庭训,好诗书吟咏,尝著《红楼梦》人物诗一卷,入福州女子师范学堂学习,为该校首届毕业生。
3. (追问)既然大家确认林觉民很爱妻子,正如文中所说“吾至爱汝”,为什么又说“率性就死而不顾汝”?
(1)回顾“爱汝之情”:三忆、三愿。
(2)过渡: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3)分析“就死之理”:现状是“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作者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要为天下人谋永福。
(4)总结:
①论述思路上:随学生的发言,分析本文情、事、理结合的写作思路。例如从悲痛走向第二段的慷慨悲壮,继续走向第三、四段对过去恩爱的回忆,又重新走向第五段壮烈的革命豪情。
②情感表达上:多情未必不丈夫,无情未必真豪杰。夫妻之情升华为爱国之情,爱国之情融合了夫妻之情。
4.在“三坊七巷”官方微博,有人评论了如下文字,请你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回复,因微博平台限制,字数需在140字以内。
15岁的陈意映与满腹才华的林觉民结婚,而丈夫牺牲时她腹中尚有一子,一年后她也因思念过度而死。烈士们的背后,有多少“陈意映”?他们的牺牲,给家庭带来了怎样的悲痛,这些悲痛又有多少能被史书记载?中华民族从不缺少英雄,然而嫁给英雄的“陈意映”真的幸福吗?她们需要的仅仅是一位英雄的丈夫吗?
(补充关联文本)
陇西行四首·其二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学生讨论、形成小组作品,教师巡视指点)这世间再无林觉民,再无陈意映,又或许这世间处处是林觉民和陈意映。我们应看到陈意映的彷徨无助,但这不能用来否定林觉民的凛然大义、家国情怀。英雄的纪念碑上,镌刻的不应只是“林觉民们”的名字,也应是英雄背后默默付出、默默承受的家人们,更应是成千上万心怀家国又未能青史留名的人,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齐读《与妻书》第二段,齐读著名红岩英烈蓝蒂裕同志,就义前写给儿子的《示儿》:
今夜,
我要与你永别了。
满街狼犬,
遍地荆棘,
给你什么遗嘱呢?
我的孩子!
今后,愿你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
把祖国的荒沙,
耕种成为美丽的园林!
三、作业布置
群文学习任务: 《谏逐客书》和《与妻书》在标题中均有“书”,但前者为提出建议的奏疏,后者为传寄亲人的书信。请以图表的形式,比较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对象,两篇文本在表达方式、态度语气、行文脉络、切入方式、语体风格上的差异。
【教学反思】
《与妻书》所表达的情感本身较为简单:对妻子的爱、对国家的爱。学生对此并不陌生,甚至能形成套路化作答。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将重点放在二者的矛盾和关联上:为何爱妻子却又抛弃妻子去参加革命?进而分析文章情与理的结构,提供课外文本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小爱”和国家“大爱”之间的抉择,兼顾缠绵悱恻抒情的“人文性”以及实用书信表情达意方法的“工具性”。任务情境的设置上,设置与学生社会实践息息相关的“讲解志愿者”岗位,贴近现实。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讲解者”的身份有助于学生抒发内心所思所想,达成从阅读到表达的迁移、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实际教学中,学生还是能被字里行间的深情感动到,尤其是“心电感应”一段,有女生偷偷擦眼泪。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是呈现图片、视频资料,还可以让学生拿起教技室的DV,演一演、拍一拍,真正达成“跨媒介阅读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