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2 峨日朵雪峰之侧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2 峨日朵雪峰之侧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1.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12 15:25: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 峨日朵雪峰之侧
教学目标
1.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诗歌意象,感受诗歌意境之美。
2.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感受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强大生命力的赞颂。
评价目标
能否联系语境,品味诗歌内涵。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诗中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强大生命力的赞颂。
难点:“蜘蛛”意象的隐喻性。
教学方法
讲述法、提问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1.正音,反复诵读诗歌。
2.查阅关于昌耀诗歌赏析的文章。
【导入新课】
每个雨后的空山,每个月圆的江面,每朵绽放的鲜花,每阵高楼的笛音……无数的生活场景,都会牵动诗人的情感,勾起诗人的无限感慨。诗人昌耀将自己特有的生命体验和情感,熔铸到精心选择的生命意象中,形成一幅幅真实的生命图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
【讲授新课】
一、解题
峨日朵雪峰在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内,是祁连山脉的一座无名山,靠近祁连县峨堡镇,山顶终年积雪。作者在诗中借称这座山为“峨日朵雪峰”。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标出重点字词。
2.听范读,学生小声跟读。
三、再读诗歌,披文入情
1.登山者形象。
(1)文中的“我”是什么人 “我”在做什么
明确:诗歌首句说“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表明“我”登山者的身份。“我”正在登山,但是“我”的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却也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
(2)“我”在登山过程中有什么样的感受和体验 请简要分析。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诗句由“我”眼中的壮观景象转入自身状态的描述:手指插入岩缝,血滴渗出鞋底,也就是说,日落和滑坡都不是悠闲者赞叹或观赏的对象,而是此时此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
2.登山者所见之景。
(1)“我”在登山过程中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明确:“我”惊异于太阳跃入大海的景象。使用了“薄壁”“峨日朵之雪”“太阳”“山海”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
(2)诗人是如何描写这种景象的
“惊异于薄壁那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明确:先用一个长句描写太阳彷徨后向山海跃出,展示落日的张力与动势。在辉煌的视觉形象之上,又叠加宏大的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嚣鸣,如军旅远去的喊杀声,这一声响的叠加使落日更显壮观。滑坡的动势与落日的动势都是下坠的,与攀登者的动势正好相反。于是视听合一的效果就不单产生审美意义上的“崇高”,而且在读者的生理上引发一种紧张。
(3)这种景物描写是怎样衬托人物的
明确:以雄壮苍凉之景衬托出人物内心的悲壮感,突出人类的力量。
3.登山者的自我隐喻。
(1)“我”的形象与“雄鹰”“雪豹”“蜘蛛”哪个更接近
明确:蜘蛛。这是诗人精心雕琢的一个“特写镜头”,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全由岩壁里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表露。这不起眼的细小的意象比司空见惯的“雄鹰”或“雪豹”更有力量,也能收到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
诗人写蜘蛛的“可怜”,表明蜘蛛是极其普通、渺小的事物,“默享”表明如此普通、渺小的蜘蛛却能享受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说明真正强大、壮美和坚韧的不是外在的形象,而是内在的精神、意志。
(2)观照诗人境况,联系时代背景,结合诗句,谈谈你对《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内容主旨的理解。
①诗人王昌耀1950年参军,曾参加战斗,负伤致残,1955年赴青海投身大西北开发建设。
②《峨日朵雪峰之侧》写于特殊的年代,这时的昌耀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但是,他没有消沉,而是保持着坚定的信心,对生活充满着热爱。坎坷的命运,艰苦的生活,磨炼了诗人的意志,更砥砺了诗人的思想。
参考:“太阳”跃入山海,“石砾”不时“滑坡”。虽然仍旧“一派嚣鸣”和一片“喊杀声”,但这是“自上而下”,是“滑坡”,是“远去”,是时代归于冷寂和沉闷以及随之而来的清醒和理智之前的绝响。诗人昌耀并没有与时代一同“滑坡”,而是在峨日朵雪峰之侧站稳了自己的高度。彰显诗人精神空间的不是“雄鹰或雪豹”,而是“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尽管“蜘蛛”如同诗人一样渺小,却是精神高度的坚守者,这正是诗人坚定理想追求、绝不随波逐流的呐喊。
四、课堂总结
诗人李以亮曾这样点评《峨日朵雪峰之侧》这首诗:“一首孤绝的超越之诗”。
昌耀是一个孤独的诗人,在这首诗中诗人似乎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又似乎是一个积极的生命体验者,他在这首诗中开始他的征服之旅,继而完成旅途,完成了自我超越。联系写作背景,昌耀并没有与那个时代一同“滑坡”,而是在峨日朵雪峰之侧站稳了自己的高度。这是生命意志和生命强力的伟岸展示。  
1.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此诗中的登山者心境。
2.结合不同的时代信息,会对此诗产生不同的解读,但最重要的是逻辑自洽。
人生的苦难和挫折,实在是对人生的一种造就,战胜挫折和苦难就会赢得成功。今天我们领悟了昌耀的人生体验,明天我们也要像他那样用自己的顽强意志去直面挫折,即使身处孤绝之境,也要笑对人生,走向成功的彼岸。
课后阅读昌耀的诗《仁者》,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想想:这首诗和《峨日朵雪峰之侧》的主题是否有重合之处
仁  者
昌 耀
人生困窘
如同在一条
不知首尾的长廊行进
四周都见血迹
仁者之叹不独于
这血的真实
尤在不可畏避的血的义务
峨日朵雪峰之侧 坚守高度
在教学中,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可以再紧密一点,分析的时候让学生多谈谈自己阅读文本后的理解。
1.吴昊,《理想主义的焦灼与自救》,《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19年。
2.王家新,《论昌耀诗歌的“重写”现象及“昌耀体”》,《文学评论》,2019年。
3.张颖,《昌耀文学年表》,《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8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