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了解新诗特点。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再现大海奔腾的情境。
3.审美鉴赏与创造:对比阅读,体会表现的独特的情感及与传统诗歌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人在当时背景下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评价目标
1.诵读时是否能抓住语句重点。
2.是否能够明确本文的感情基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本诗的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领悟作品丰富的情感内涵。
难点:理解和感受本诗“新”在何处。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诵读的背景音乐。
【导入新课】
闻一多先生曾言只有郭沫若的诗才配得上称为“新诗”,称赞郭沫若的代表作《女神》“真不愧为时代的一个哨子”。郭沫若的诗究竟“新”在何处,又缘何被如此赞誉,让我们通过这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来一探究竟。
【讲授新课】
一、探索新形式
1.自由诵读。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诵读是体味诗歌语言之美的重要途径,这是一首自由体的新诗,首先请大家带着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诵读。
2.个别诵读。
找几位同学分别进行诵读展示。注意诵读时提醒学生明显有误之处。
3.文本解读。
(1)思考问题一: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使用大量的感叹词。一首不长的诗歌用了6个“哟”和8个“啊”,而且是“啊啊”连用。“啊啊”连用更能够体现出震撼到难以言说的情感,当人被自然界的神奇征服口不能言时,发自内心的赞美用感叹词更能传递出情感,所谓“啧啧称奇”即是此理。
(2)思考问题二:诗人抒发感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壮阔的海洋之景,以及无与伦比的排山倒海之“力”。基调是昂扬奋进的。
4.指导朗诵。
诵读时要读出昂扬的气势。
(1)示例1:“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前一个“啊”要舒展,后一个“啊”要短促,两个“啊”之间连贯,读出惊喜与赞叹。“滚滚的”应该重读,读出大海的波涛奔涌的磅礴之势。
(2)示例2:啊啊!力哟!力哟!
“力哟”“力哟”,像是在呐喊,又像是招呼,音高一句高比一句。
(3)指导后集体诵读。
(4)情境诵读:老师描绘诗人所处的情境,引导学生联想,然后诵读。
郭沫若立于海岸边,面对无边的大海,此时正值夏秋之交,北半球的空气寒冷了起来,和南太平洋上在晒得灼热的空气生出猛烈的对流,激起强劲的海风,海风又掀起怒吼的海浪。诗人听着拍岸的涛声,海涛的节奏鼓舞着他,激荡在胸中的狂飙突进式的感情涌泄出来,他放声吟诵出了《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5.小结: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把握本诗自由的形式,昂扬的情绪,建立起情境的联想,初步体会诗人澎湃的心潮,为进一步解读诗歌奠定基础。
二、开创新境界
经过刚才的诵读,我们感知到了诗人所描绘的壮美的海天景色,融入了诗人激昂的情感中去,诗人通过自由、随性、自然的言语形式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这种抒情的方式让诗歌的情感书写产生了不一样的特点。
1.对比阅读:
同学们初中学过曹操的乐府诗《观沧海》,彼时曹操北征乌桓,大胜而归,立于海边碣石之上,吟诵出了这首千古名篇。首先同学们一起诵读。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提问:这首诗创作情境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很相近,但是两首诗在情感抒发上面有显著的不同,请分析不同之处在哪里。(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三点不同。
(1)情感产生方式不一致。曹诗是内心的情感借海洋表达出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与其说是写大海,不如说是写自己。雄心壮志、建功立业的渴望通过大海的辽阔传递出来。因此曹操笔下的“沧海”是人格化的大海,是曹操人格抱负的象征,是传统诗歌中的意象,其特点即王国维所说的“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郭诗中的情感是由大海引发的,又充分体现了大海的特点,海的力量、海的节奏、海的胸怀、海的精神,在诗歌当中一览无遗,把海的特征注入诗人的整个身心,诗人主体精神突出,充分体现诗人情绪的释放,浪漫主义激情得以自由地表达。因此诵读的时候给人以畅快之感,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我交融。
(2)情感传递方式不一致。曹诗表达情感含蓄克制,郭诗表达情感热烈奔放。曹操作为建安风骨的代表诗人,诗歌中有着强劲有力、刚健雄浑的风格,从《观沧海》可以看出,曹操把自己的宏伟的志向都隐藏在文字中了,都隐藏在对大海的抒写和羡慕中,大海掀起的波澜就是他内心的激荡,大海吞吐日月的宏伟就是他理想的博大,不待自言而志已明。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从标题开始就把自己全部的情感毫不隐晦地表达出来,郭诗中“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这些诗句中展现的诗人的人格甚至是凌驾于大海之上的,因此更显现出古代诗歌中难得一见的崇高美。因此可以理解郭诗排比的运用,他不厌其烦地使用感叹词,而曹诗只一“哉”字流露出诗人的内心。
(3)情感的流向不同。曹诗目的明确,就是借大海表明自己的志向,因此意象具体而稳定。这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共同的特征,犹如李后主忧愁时即言“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杜少陵感伤之时就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兰”“秋菊”“夏荷”“冬雪”无不如此。而郭诗情感流向范围更加广阔,诗中不仅赞美了大海,更重要的是描绘了一个抽象的形象——“力”,并且浓重地书写了力,因此诗歌的情感就由对大海的赞美流向对抽象的力的赞美,对力的渴望,对力的追寻,情感就更加丰富。
本诗无论是情感的产生,还是情感的表达都体现出热烈奔放的特点。后半部分对力的推崇和号呼迸发出浓烈的热情,直逼读者的耳目,带给读者一种全新的境界。
2.再读诗歌,体会这一新境界。
三、立足新时代
问题:上面讲到这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体现了诗歌的新境界,为什么诗人狂热地赞美大海,狂热地推崇和呼号“力”呢
提示:这首诗写于1919年9、10月间。
明确:这首诗创作之时,中国乃至世界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国内社会“五四运动”蓬勃开展,文化领域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中国社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此时诗人远渡重洋,来到日本寻求救国良药。“五四运动”以来的自由思潮冲击着他,受到这种精神的感召,诗人产生了强烈的主体精神和自由意志。虽然前路还不甚明晰,但是解放的个性,精神的自由,青春的气息不可遏止地流露出来,如此情形,诗人怎能不去呼喊那可以扭转乾坤、排山倒海的“力”呢 这是一个新的时代下新诗人的形象,带着无限的激情和能量,渴望着迈向新世界。
学生能否根据感情基调,正确处理自己的声调高低快慢。
闻一多先生说中国的新诗从郭沫若开始的,这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体现出了郭沫若是那个年代中国新诗的执牛耳者。诗歌以新的形式更直接地传递出情感,情感的抒发开创了诗歌的新的境界,这种令当时诗坛耳目一新的新的境界来源于新的时代的感召,又由大海所引发。
阅读郭沫若诗歌《炉中煤》,说说两首诗在抒情主体和情感表达上的不同。总结出郭沫若新诗的特点。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虽然是朗诵,个别同学的朗诵深沉有余,激情不足,与诗的基调不相符,但又与个体的声音特质有关,这里面的调整难度较高。
1.秦元刚,《力的赞美,本原的思索》,《郭沫若学刊》,1997年。
2.罗太学,《时代号子的激情》,《郭沫若学刊》,1997年。
3.廖久明,王春燕,《郭沫若多篇作品入选统编本语文教材原因分析》,《乐山师范学院学学报》,2019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