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桂林山水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课文的生字词2、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掌握排比、比喻手法的运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了解漓江水、桂林山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了解排比、比喻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四、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1、谈话导入
我相信很多同学都跟自己的爸爸妈妈去旅游过 ( http: / / www.21cnjy.com ),那不知道班里有没有同学去过广西桂林呢?有的举手。如果没去过也没关系, 今天我们就从课文来了解桂林这个美丽的地方。
2、粗读课文,掌握字音。
1 自读全文,学习字词,读准字音。s
漓(lí)江 波澜(lán)壮阔 无暇(xiá) 翡(fěi)翠(cuì)21cnjy.com
峰峦(luán) 骆(luò)驼(tuó) 兀(wù)立 竹筏(fá)
怪石嶙(lín)峋(xún) 连绵(mián)不断 红叶似(sì)火 画卷(juàn) 攀(pān)登
② 思考讨论:
(1)题目和课文内容有什么关系?
课文内容紧紧围绕题目的桂林中的“山”和“水”来写
(2)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呢?先总写什么?再分别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什么?
全文的记叙顺序是“先——(先总起)再——(再分述)后——(后总结 )”
三、精读课文,了解文段。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提问: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读一读。(学生齐读)(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提问:“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桂林山水甲天下也就是说桂林山水的风景是天下最美的风景。)
(2) 学习第二自然段
思考:、
1、大海、西湖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开头先提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和作者的赞美之情。)21教育网
2、 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静、清、绿)(提问学生)
3、说说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找出对应的句子。
第二课时
1、 学习第三自然段;
(提醒学生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学习第三段,并思考:
1.本节开头将“泰山”、“香山”与“桂林的山”进行比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用桂林的山与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作比较,突出桂林山的与众不同。
2、找出描写桂林的山特点的句子,并说说桂林的山的特点。
3、互相交流:课文怎么写桂林山的特点的?(即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教师总结: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 ( http: / / www.21cnjy.com )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排比、比喻、拟人)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 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
奇、秀、险的桂林山围绕着静、清、绿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漓江水;而静、清、绿的漓江水里又倒映着奇、秀、险的桂林山.这里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就把这幅图画点缀得更美了.
2 理解句子:“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最能表达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感受的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秀丽的美景比作一幅画卷,人仿佛是在画中游览似的.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三、课堂总结;
总述:桂林山水甲天下
静
水 清
分述 绿
奇
山 秀
险
总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四、布置作业
1、课文有很多四字成语,找出来,抄一抄。
2、画一张桂林的小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3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13张PPT)
桂林山水
生字词
漓(lí)江 波澜(lán)壮阔 无暇(xiá) 翡(fěi)翠(cuì)
峰峦(luán) 骆(luò)驼(tuó) 兀(wù)立 竹筏(fá)
怪石嶙(lín)峋(xún) 连绵(mián)不断 红叶似(sì)火
画卷(juàn) 攀(pān)登
交流讨论
1.题目和课文内容有什么关系?
2.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呢?先总写什么?再分别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什么?
全文的记叙顺序是“先——( )再——( )后——( )”
先总起
再分述
后总结
课文内容紧紧围绕题目的桂林中的“山”和“水”来写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山水甲天下也就是说桂林山水的风景是天下最美的风景。
第一
第一自然段
我看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第二自然段
大海、西湖有什么特点?
这句话中为什么先提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
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思考:
1、齐读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静、清、绿)
2、说说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找出对应的句子。(排比(—)比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第三自然段
泰山、香山有什么特点?
这句话中为什么用桂林的山与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作比较?
用桂林的山与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作比较,突出桂林山的与众不同。
我攀登过峰峦雄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伟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思考:
1、找出描写桂林的山特点的句子,并说说桂林的山的特点。
排比、比喻、拟人)
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
答:
跟我来吧!!
奇、秀、险的桂林山围绕着静、清、绿的漓江水;而静、清、绿的漓江水里又倒映着奇、秀、险的桂林山.这里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就把这幅图画点缀得更美了.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最能表达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感受的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秀丽的美景比作一幅画卷,人仿佛是在画中游览似的.
总述:桂林山水甲天下
静
水 清
分述 绿
奇
山 秀
险
总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课后总结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课《桂林山水》课时练习
1、读拼音,写词语。
wú xiá ( http: / / www.21cnjy.com ) pínɡ zhànɡ pān dēnɡ lián mián bú duàn 21教育网
( ) ( ) ( ) ( )
分析:无暇读作wú x ( http: / / www.21cnjy.com )iá ;屏障读作pínɡ zhànɡ ;攀登读作pān dēnɡ;连绵不断读作lián mián bú duàn 。www-2-1-cnjy-com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拼音的掌握,学生要学会书写。
2、多音字组词。(8分)
似shì( ) 卷juǎn( ) 倒dǎo( ) 2·1·c·n·j·y
sì( ) juàn( ) dào( )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分析:似、卷、倒都是多音字,读作shì,可以组成:似的,sì,似乎。juǎn,卷发。 Juàn,猪圈、羊圈。dǎo,倒数。dào,倒影。 21*cnjy*com
点评: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学生要学会辨析。
3、形近字组词。
澜( ) 攀( ) 瑕( ) 绵( )
润( ( http: / / www.21cnjy.com ) ) 举( ) 假( ) 棉( )
分析:澜可以组成波澜,润可以组成:滋润 ( http: / / www.21cnjy.com )。攀可以组成:攀登,举可以组成:举重。瑕可以组成:无暇。假可以组成:假装。绵可以组成:绵连不断,棉可以组成:棉花。
点评:考查学生对形近字的辨析,学生要学会组词。
4、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8分)
( )的大海 ( )的翡翠 ( )的香山 ( )的画卷
( )的西湖 ( )的泰山 ( )的屏障 ( )的漓江2-1-c-n-j-y
分析:从文中可以找出对应的成语搭配 ( http: / / www.21cnjy.com )。波澜壮阔的大海、无瑕的翡翠、红叶似火的香山、连绵不断的画卷。水平如镜的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翠绿的屏障、美丽的漓江。
点评:考查学生对词语搭配的掌握,学生要学会掌握。
5、选择正确的词语。
这样的山(围绕 环绕)着这样的水,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样的水(倒映 倒立)着这样的山,(在 再)加上空中云雾迷(濛 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 棉)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www.21-cn-jy.com
分析:根据课文,正确答案为:这样的山 ( http: / / www.21cnjy.com )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来源:21cnj*y.co*m】
点评: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和掌握。
6、填空。
漓江的水的特点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桂林的山的特点是( )、( )、( )。
点评:根据课文,漓江的水的特点是:静、清、绿;桂林的山的特点是奇、秀、险。
点评:考查学生对课文句子的掌握,学生要学会掌握这些重点内容。
7、选词填空。
欣赏 观赏 玩赏
1)我( )过水平如镜的西湖。
2)小鹿在小溪边( )映在水里的影子。
3)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 )桂林的山水。
分析:欣赏,带着美的眼光审视;玩赏,有游玩的意思,如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观赏,带有观察的意思。
点评:考查学生对意思相近词语的掌握和辨析。
8、课文在描写漓江的水及桂林的山是运用了( )、( )这两种修辞手法。
点评:课文在描写漓江的水及桂林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山是运用了比喻和排比这两种修辞手法。从“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可以看出。21·世纪*教育网
点评:考查学生对课文写作手法的理解。
9、“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说作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感受和乐趣,说明桂林山水真的如人们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课文第一句已经点明——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点评: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10、按要求从文中摘词。
1)描写“山”的四字词语( )、( )。
2)描写“水”的四字词语( )、( )。、
分析:描写水的词语有:波澜壮阔、水平如镜等,描写“山”的四字词语有:峰峦雄伟、突兀森郁等。
点评:考查学生对课文内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11、“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
“这样的山”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泰山、香山、桂林的山)
“这样的水”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海、西湖、 漓江)
分析:根据课文内容可以填写,这样的山指桂林的山,这样的水指漓江的水。
点评:考查学生对课文的掌握,很重要。
12、在是比喻句的后面打“√”(2分)
(1)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 )
(2)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 )
(3)桂花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
分析: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翡翠是比喻句,桂花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也是比喻句,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是拟人句式。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点评:考查学生对比喻手法运用的掌握。
13、根据意思在短文中找词语。(3分)
(1)高耸直立,形容山势的险峻。( )
(2)形容山石突兀、重叠。( )
(3)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
分析:危峰兀立——高耸直立,形容山势的险峻。,突兀森郁——形容山石突兀、重叠。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21cnjy.com
点评:考查学生对词语意思的掌握,难度不大。
14、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波( )壮阔 ( )地而起 危峰( )立
怪石(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红叶( )( ) ( )峰罗列
分析:课文中出现了很多四字词语,波澜壮阔、拔地而起、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红叶似火、奇峰罗列等。
点评: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必须学会书写。
15、按原文填空。
这样的山________这样的水,这样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水______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 _______,山间_______ ,江上 _______,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_______ ,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 ( http: / / www.21cnjy.com )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21·cn·jy·com
点评: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难度较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