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
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选材常常源于能源、环境保护、化工生产等情境素材,题目设问围绕一个主题,将热化学、电化学、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等知识融合在一起。题目会提供一些原始的生产科研数据和图表、图像,信息量大、综合性强,对学生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高阶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本专题通过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策略,帮助学生学会应用化学学科知识,深化拓展综合分析化学反应及化工生产条件,从容应对“高不可攀”的原理类试题。
一、平衡图像的分析流程
丙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在催化剂作用下,由丙烷直接脱氢或氧化脱氢制备。
反应Ⅰ(直接脱氢):C3H8(g)C3H6(g)+H2(g) ΔH1=+125 kJ·mol-1
反应Ⅱ(氧化脱氢):C3H8(g)+O2(g)C3H6(g)+H2O(g) ΔH2=-118 kJ·mol-1
(1)已知键能:E(C—H)=416 kJ·mol-1,E(H—H)=436 kJ·mol-1,由此计算生成1 mol碳碳π键放出的能量为 kJ。
(2)在温度为T2时,通入气体分压比为p(C3H8)∶p(O2)∶p(N2)=10∶5∶85的混合气体,各组分气体的分压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0~1.2 s生成C3H6的平均速率为 kPa·s-1;在反应一段时间后,C3H8和O2的消耗速率比小于2∶1的原因为 。
平衡图像的分析流程
第一步:通过读图、识图获取有用信息
在依据化学反应原理中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知识解读图像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如下思考:
明标 在明确横、纵坐标含义的基础上,用变量的观点分析坐标,找出横、纵坐标的关系,再联想相应的已学化学知识
找点 在找出曲线中的起点、拐点、终点、交叉点、平衡点等的基础上,分析这些点的意义及影响这些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析线 正确分析曲线的变化趋势(上升、下降、平缓、转折等),同时对走势有转折变化的曲线要分段分析,研究各段曲线变化趋势及其含义
第二步:对获取的图像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对图像信息加工处理的角度如图所示)
二、多平衡体系中化学平衡相关数据的计算方法
利用CO、H2和CO2可以合成生物质能源甲醇,是实现碳的固定的重要途径,有关反应如下。
反应1:CO2(g)+3H2(g)CH3OH(g)+H2O(g);
反应2:CO(g)+2H2(g)CH3OH(g);
反应3:CO2(g)+H2(g)CO(g)+H2O(g)。
(1)T0 ℃时,在密闭容器甲、乙中,分别充入1 mol CO2和3 mol H2,它们分别在有水分子筛(只允许水分子透过)和无水分子筛条件下仅发生反应1。测得CO2平衡转化率与压强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①使用了水分子筛的容器是 (填“甲”或“乙”)。
②M点p(H2)= kPa。
(2)T2 ℃时,向压强为p0 kPa的恒压密闭容器中,通入1 mol CO2和3 mol H2,发生上述反应,达到平衡时,容器中CH3OH(g)为x mol,CO(g)为y mol,此时H2O(g)的分压p(H2O)= kPa(用含x、y、p0的代数式表示),则该温度下反应3的压强平衡常数Kp= (用含x、y的代数式表示;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分压=总压×该组分的物质的量分数)。
1.(2025·八省联考四川卷)甲烷氧化偶联制乙烯是提高甲烷附加值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其涉及的反应如下:
①4CH4+O22C2H6+2H2O ΔH1=-354 kJ·mol-1
②2CH4+O2C2H4+2H2O ΔH2=-282 kJ·mol-1
③CH4+2O2CO2+2H2O ΔH3=-803 kJ·mol-1
已知:以乙烯为例,将其选择性定义为×100%。
回答下列问题:
(1)C2H6被氧化生成C2H4的热化学方程式④为 ,反应的ΔS (填“>”“<”或“=”)0,反应 (填“能”或“不能”)自发进行。
(2)CH4氧化偶联生成C2H4分步进行,C2H6和C2H4的选择性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第一步反应的产物为 。
(3)恒压进料,原料气的n∶n对CH4转化率与C2H6、C2H4、CO2选择性的影响如图所示,根据本研究课题的目的,n∶n在 (填“2~3”或“3~4”)更优,其原因是 。
(4)一定条件下,C2H4的生成速率v与O2分压p间的关系为lg v=lg p+1.1。若O2的初始分压为p0,随着反应进行,当C2H4的生成速率v降低到其初始生成速率v0的时,则O2分压p= (用p0表示)。
(5)若n∶n=3.5∶1、初始压强为450 kPa,在恒容反应器中达平衡时,CH4的转化率为30%,C2H4和C2H6的选择性均为40%,则反应④的平衡常数Kp= kPa结果(保留整数)。
2.(2025·贵阳摸底)乙烯(CH2CH2)是重要的工业原料,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确定,利用二氧化碳制乙烯:2CO2(g)+6H2(g)CH2CH2(g)+4H2O(g) ΔH<0的合成工艺备受关注。
(1)已知1 mol H2完全燃烧生成1 mol H2O(g)时放出的热量为a kJ,1 mol CH2CH2完成燃烧生成CO2(g)和H2O(g)时放出的热量为b kJ,则ΔH= (用含a和b的代数式表示)。
(2)下列措施一定有利于提高该反应中CO2的平衡转化率的是 (填字母)。
a.使用高效催化剂并增大催化剂的表面积
b.增大投料比
c.恒容下向反应器中通入惰性气体
d.反应器中降温处理
(3)在0.1 MPa下,将4 mol CO2和12 mol H2充入2 L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CO2(g)+6H2(g)CH2CH2(g)+4H2O(g) ΔH<0,测得不同温度下该反应达到平衡时四种气态物质的量如图所示。
①曲线a表示的物质为 (填化学式)。
②T1 K时,反应经过10 min达到平衡,则10 min内v(H2)= 。
③列出T1 K时该反应平衡常数的计算式,K= 。
大题突破2 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
典题示例研析
【例1】 (1)271 (2)2 H2和C3H6都消耗O2
解析:(1)反应Ⅰ中断裂2 mol C—H,形成1 mol碳碳π键和1 mol H—H,故416 kJ·mol-1×2-E(碳碳π键)-436 kJ·mol-1=+125 kJ·mol-1,解得E(碳碳π键)=271 kJ·mol-1。(2)由图知, 0~1.2 s内C3H6的分压由0增大为2.4 kPa,则生成C3H6的平均速率为=2 kPa·s-1;若只发生反应Ⅰ、Ⅱ,C3H6的分压应大于H2和H2O的分压,但由图b知,随着反应进行,分压p(H2O)>p(C3H6)>p(H2),且有CO2生成,H2分压降低,故体系中还发生反应:C3H6+O23CO2+3H2O,H2+O2H2O,两个副反应都消耗O2,因此C3H8和O2的消耗速率之比小于2∶1。
【例2】 (1)①乙 ②75 (2)p0
解析:(1)①由题图可知,压强相同时,乙中CO2平衡转化率比甲中的大,说明乙中使用了水分子筛分离出H2O,使反应1平衡正向移动。②由题图可知,M点对应的CO2平衡转化率为50%,平衡压强为150 kPa,则反应1消耗了0.5 mol CO2。
方法一:三段式法
则平衡时,混合气体的n总=(0.5+1.5+0.5+0.5)mol=3 mol,p(H2)=×150 kPa=75 kPa。
方法二:差量法
CO2(g)+3H2(g)CH3OH(g)+H2O(g) Δ=-2
转化量 0.5 mol n变
则=,n变=-1 mol,n总=1 mol+3 mol+(-1)mol=3 mol。
n(H2)=1.5 mol,p(H2)=×150 kPa=75 kPa。
(2)方法一:三段式法
设反应1和反应3生成H2O(g)的物质的量分别为a mol、b mol。假设发生反应的顺序为反应1、反应3、反应2,且每个反应达到平衡后再发生下一个反应。
反应1:
反应3:
反应2:
由题意可知,平衡时CO(g)为y mol,可得b-x+a=y,则b+a=x+y,平衡时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1-a-b)mol+(3-a-b-2x)mol+(b-x+a)mol+x mol+(a+b)mol=(4-2x)mol,平衡时n(CO2)=(1-x-y)mol,n(H2)=(3-3x-y)mol,n(CO)=y mol,n(H2O)=(x+y)mol,H2O(g)的分压p(H2O)=p0 kPa,则该温度下反应3的压强平衡常数Kp==
=。
方法二:原子守恒法
碳原子守恒:n始(CO2)=n平(CO2)+n平(CO)+n平(CH3OH)→n平(CO2)=(1-x-y)mol;
氧原子守恒:2n始(CO2)=2n平(CO2)+n平(CO)+n平(CH3OH)+n平(H2O)→n平(H2O)=(x+y)mol;
氢原子守恒:2n始(H2)=2n平(H2)+4n平(CH3OH)+2n平(H2O)→n平(H2)=(3-3x-y)mol;
n总=(1-x-y)mol+(x+y)mol+(3-3x-y)mol+x mol+y mol=(4-2x)mol,进而计算出H2O(g)的分压及反应3的压强平衡常数Kp。
提能演练升华
1.(1)2C2H6(g)+O2(g)2C2H4(g)+2H2O(g) ΔH=-210 kJ·mol-1 > 能 (2)C2H6 (3)2~3 n∶n为2~3时,乙烯的选择性远大于乙烷的选择性,而n∶n为3~4时,乙烯的选择性与乙烷的选择性相差不大,且n(CH4)∶n(O2)为2~3时CH4的转化率大
(4) (5)416
解析:(1)由题意可知,乙烷被氧化为乙烯的反应为2C2H6(g)+O2(g)2C2H4(g)+2H2O(g),由盖斯定律可知,反应②×2-反应①=反应④,则反应④的ΔH=(-282 kJ·mol-1)×2-(-354 kJ·mol-1)=-210 kJ·mol-1,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C2H6(g)+O2(g)2C2H4(g)+2H2O(g) ΔH=-210 kJ·mol-1;该反应是熵增的放热反应,任何条件下,反应ΔH-TΔS均小于0,能自发进行。(2)由题图可知,甲烷氧化偶联生成乙烯起始反应时,乙烷的选择性大于乙烯的选择性,说明第一步反应的产物为乙烷。(3)由题图可知,n∶n为2~3时,乙烯的选择性远大于乙烷的选择性,而n∶n为3~4时,乙烯的选择性与乙烷的选择性相差不大,且n(CH4)∶n(O2)为2~3时CH4的转化率大,所以甲烷氧化偶联制乙烯时n∶n为2~3时更优。(4)由题意可知,反应起始时lg v0=lg p0+1.1 ①,随着反应进行,当C2H4的生成速率v降低到其初始生成速率v0的时lg=lg p+1.1 ②,联立方程解得氧气的分压p=。(5)设初始甲烷、氧气的物质的量依次为3.5 mol、1 mol,平衡时CH4的转化率为30%,乙烷和乙烯的选择性均为40%,则平衡时甲烷、乙烷和乙烯的物质的量分别为3.5 mol-3.5 mol×30%=2.45 mol、3.5 mol×30%×40%×=0.21 mol、3.5 mol×30%×40%×=0.21 mol,由碳原子守恒可知,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3.5 mol-2.45 mol-0.21 mol×2-0.21 mol×2=0.21 mol,由氢原子守恒可知,H2O(g)的物质的量为
=1.05 mol,由氧原子守恒可知,氧气的物质的量为=0.265 mol,则平衡时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4.395 mol,由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压强之比可知,平衡时气体压强为=439.5 kPa,则反应④的平衡常数Kp=
≈416 kPa。
2.(1)(-6a+b)kJ·mol-1 (2)bd (3)①H2O ②0.3 mol·L-1·min-1 ③
解析:(1)由题给信息可得:①H2(g)+O2(g)H2O(g) ΔH=-a kJ·mol-1,②CH2CH2(g)+3O2(g)2CO2(g)+2H2O(g) ΔH=-b kJ·mol-1,根据盖斯定律,由反应①×6-反应②,可得目标反应:2CO2(g)+6H2(g)CH2CH2(g)+4H2O(g) ΔH=(-6a+b)kJ·mol-1。(2)使用高效催化剂并增大催化剂的表面积,平衡不移动,CO2的平衡转化率不变,a错误;增大投料比,平衡正向移动,CO2的平衡转化率增大,b正确;恒容下向反应器中通入惰性气体,各反应物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CO2的平衡转化率不变,c错误;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器中降温处理,平衡正向移动,CO2的平衡转化率增大,d正确。(3)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升温,平衡逆向移动,物质的量减少的为生成物,增加的为反应物,因投料比n(CO2)∶n(H2)=1∶3且容器容积恒定,故曲线b表示CO2,生成物乙烯和水蒸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则曲线a表示H2O,曲线c表示乙烯。②T1 K时,反应经过10 min达到平衡,H2的物质的量为6 mol,则v(H2)= mol·L-1·min-1=0.3 mol·L-1·min-1。③由题给信息知,起始时CO2浓度为2 mol·L-1,H2的浓度为6 mol·L-1,T1K时该反应达平衡时H2为6 mol,浓度为3 mol·L-1,列三段式:
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计算式K=。
4 / 4(共34张PPT)
大题突破2 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
高中总复习·化学
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选材常常源于能源、环境保护、化工生产等情境
素材,题目设问围绕一个主题,将热化学、电化学、化学反应速率、化学
平衡等知识融合在一起。题目会提供一些原始的生产科研数据和图表、图
像,信息量大、综合性强,对学生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
的能力及高阶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本专题通过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策略,
帮助学生学会应用化学学科知识,深化拓展综合分析化学反应及化工生产
条件,从容应对“高不可攀”的原理类试题。
一、平衡图像的分析流程
丙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在催化剂作用下,由丙烷直接脱氢
或氧化脱氢制备。
反应Ⅰ(直接脱氢):C3H8(g) C3H6(g)+H2(g) ΔH1=+125
kJ·mol-1
反应Ⅱ(氧化脱氢):C3H8(g)+ O2(g) C3H6(g)+H2O(g)
ΔH2=-118 kJ·mol-1
(1)已知键能:E(C—H)=416 kJ·mol-1,E(H—H)=436 kJ·mol-1,由此计算生成1 mol碳碳π键放出的能量为 kJ。
271
解析:反应Ⅰ中断裂2 mol C—H,形成1 mol碳碳π键和1 mol H—H,故416 kJ·mol-1×2-E(碳碳π键)-436 kJ·mol-1=+125 kJ·mol-1,解得E(碳碳π键)=271 kJ·mol-1。
(2)在温度为T2时,通入气体分压比为pC3H8)∶p(O2)∶p(N2)=10∶5∶85的混合气体,各组分气体的分压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0~1.2 s生成C3H6的平均速率为 kPa·s-1;在反应一段时间后,
C3H8和O2的消耗速率比小于2∶1的原因为
。
2
H2和C3H6都消耗O2
解析:由图知,0~1.2 s内C3H6的分压由0增大为2.4 kPa,则生成C3H6
的平均速率为 =2 kPa·s-1;若只发生反应Ⅰ、Ⅱ,C3H6的分压应大于
H2和H2O的分压,但由图b知,随着反应进行,分压p(H2O)>p
(C3H6)>p(H2),且有CO2生成,H2分压降低,故体系中还发生反
应:C3H6+ O2 3CO2+3H2O,H2+ O2 H2O,两个副反应都消耗
O2,因此C3H8和O2的消耗速率之比小于2∶1。
平衡图像的分析流程
第一步:通过读图、识图获取有用信息
在依据化学反应原理中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知识解读图像的基础上,还需
要进行如下思考:
明标 在明确横、纵坐标含义的基础上,用变量的观点分析坐标,找出
横、纵坐标的关系,再联想相应的已学化学知识
找点 在找出曲线中的起点、拐点、终点、交叉点、平衡点等的基础
上,分析这些点的意义及影响这些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析线 正确分析曲线的变化趋势(上升、下降、平缓、转折等),同时
对走势有转折变化的曲线要分段分析,研究各段曲线变化趋势及
其含义
第二步:对获取的图像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对图像信息加工处理的角度如图所示)
二、多平衡体系中化学平衡相关数据的计算方法
利用CO、H2和CO2可以合成生物质能源甲醇,是实现碳的固定的重
要途径,有关反应如下。
反应1:CO2(g)+3H2(g) CH3OH(g)+H2O(g);
反应2:CO(g)+2H2(g) CH3OH(g);
反应3:CO2(g)+H2(g) CO(g)+H2O(g)。
(1)T0 ℃时,在密闭容器甲、乙中,分别充入1 mol CO2和3 mol H2,它
们分别在有水分子筛(只允许水分子透过)和无水分子筛条件下仅发生反
应1。测得CO2平衡转化率与压强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①使用了水分子筛的容器是 (填“甲”或“乙”)。
②M点p(H2)= kPa。
乙
75
解析:①由题图可知,压强相同时,乙中CO2平衡转化率比甲中的大,说明乙中使用了水分子筛分离出H2O,使反应1平衡正向移动。②由题图可知,M点对应的CO2平衡转化率为50%,平衡压强为150 kPa,则反应1消耗了0.5 mol CO2。
则平衡时,混合气体的n总=(0.5+1.5+0.5+0.5)mol=3 mol,p
(H2)= ×150 kPa=75 kPa。
方法一:三段式法
CO2(g)+3H2(g) CH3OH(g)+H2O(g) Δ=-2
转化量 0.5 mol n变
则 = ,n变=-1 mol,n总=1 mol+3 mol+(-1)mol=3 mol。
n(H2)=1.5 mol,p(H2)= ×150 kPa=75 kPa。
方法二:差量法
(2)T2 ℃时,向压强为p0 kPa的恒压密闭容器中,通入1 mol CO2和3 mol
H2,发生上述反应,达到平衡时,容器中CH3OH(g)为x mol,CO(g)
为y mol,此时H2O(g)的分压p(H2O)= kPa(用含x、y、
p0的代数式表示),则该温度下反应3的压强平衡常数Kp
= (用含x、y的代数式表示;用平衡分压代替平
衡浓度,分压=总压×该组分的物质的量分数)。
p0
解析:方法一:三段式法设反应1和反应3生成H2O(g)的物质的量分别为a mol、b mol。假设发生反应的顺序为反应1、反应3、反应2,且每个反应达到平衡后再发生下一个反应。
反应1:
反应2:
反应3:
由题意可知,平衡时CO(g)为y mol,可得b-x+a=y,则b+a=x
+y,平衡时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1-a-b)mol+(3-a-b-
2x)mol+(b-x+a)mol+x mol+(a+b)mol=(4-2x)mol,平
衡时n(CO2)=(1-x-y)mol,n(H2)=(3-3x-y)mol,n
(CO)=y mol,n(H2O)=(x+y)mol,H2O(g)的分压p(H2O)
= p0 kPa,则该温度下反应3的压强平衡常数Kp= =
= 。
方法二:原子守恒法
碳原子守恒:n始(CO2)=n平(CO2)+n平(CO)+n平(CH3OH)→n
平(CO2)=(1-x-y)mol;
氧原子守恒:2n始(CO2)=2n平(CO2)+n平(CO)+n平(CH3OH)+
n平(H2O)→n平(H2O)=(x+y)mol;
氢原子守恒:2n始(H2)=2n平(H2)+4n平(CH3OH)+2n平(H2O)
→n平(H2)=(3-3x-y)mol;
n总=(1-x-y)mol+(x+y)mol+(3-3x-y)mol+x mol+y mol
=(4-2x)mol,进而计算出H2O(g)的分压及反应3的压强平衡常数Kp。
1. (2025·八省联考四川卷)甲烷氧化偶联制乙烯是提高甲烷附加值的一
项重要研究课题,其涉及的反应如下:
①4CH4 +O2 2C2H6 +2H2O ΔH1=-354 kJ·mol-1
②2CH4 +O2 C2H4 +2H2O ΔH2=-282 kJ·mol-1
③CH4 +2O2 CO2 +2H2O ΔH3=-803 kJ·mol-1
已知:以乙烯为例,将其选择性定义为 ×100%。
回答下列问题:
(1)C2H6被氧化生成C2H4的热化学方程式④为
,反应的
ΔS (填“>”“<”或“=”)0,反应 (填“能”或
“不能”)自发进行。
解析:由题意可知,乙烷被氧化为乙烯的反应为2C2H6(g)+O2(g) 2C2H4(g)+2H2O(g),由盖斯定律可知,反应②×2-反应①=反应④,则反应④的ΔH=(-282 kJ·mol-1)×2-(-354 kJ·mol-1)=-210 kJ·mol-1,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C2H6(g)+O2(g) 2C2H4(g)+2H2O(g) ΔH=-210 kJ·mol-1;该反应是熵增的放热反应,任何条件下,反应ΔH-TΔS均小于0,能自发进行。
2C2H6(g)+O2
(g) 2C2H4(g)+2H2O(g) ΔH=-210 kJ·mol-1
>
能
(2)CH4氧化偶联生成C2H4分步进行,C2H6和C2H4的选择性随反应时间的
变化关系如图所示,第一步反应的产物为 。
解析:由题图可知,甲烷氧化偶联生成乙烯起始反应时,乙烷的选择性大于乙烯的选择性,说明第一步反应的产物为乙烷。
C2H6
(3)恒压进料,原料气的n ∶n 对CH4转化率与C2H6、C2H4、
CO2选择性的影响如图所示,根据本研究课题的目的,n ∶n
在 (填“2~3”或“3~4”)更优,其原因是
。
2~3
n ∶n
为2~3时,乙烯的选择性远大于乙烷的选择性,而n ∶n 为3~4
时,乙烯的选择性与乙烷的选择性相差不大,且n(CH4)∶n(O2)为
2~3时CH4的转化率大
解析: 由题图可知,n ∶n 为2~3时,乙烯的选择性远大
于乙烷的选择性,而n ∶n 为3~4时,乙烯的选择性与乙烷的选
择性相差不大,且n(CH4)∶n(O2)为2~3时CH4的转化率大,所以甲
烷氧化偶联制乙烯时n ∶n 为2~3时更优。
(4)一定条件下,C2H4的生成速率v与O2分压p间的关系为lg v= lg p+
1.1。若O2的初始分压为p0,随着反应进行,当C2H4的生成速率v降低到其
初始生成速率v0的 时,则O2分压p= (用p0表示)。
解析:由题意可知,反应起始时lg v0= lg p0+1.1 ①,随着反应进
行,当C2H4的生成速率v降低到其初始生成速率v0的 时lg = lg p+1.1
②,联立方程解得氧气的分压p= 。
(5)若n ∶n =3.5∶1、初始压强为450 kPa,在恒容反应器中
达平衡时,CH4的转化率为30%,C2H4和C2H6的选择性均为40%,则反应
④的平衡常数Kp= kPa(结果保留整数)。
416
解析:设初始甲烷、氧气的物质的量依次为3.5 mol、1 mol,平衡时
CH4的转化率为30%,乙烷和乙烯的选择性均为40%,则平衡时甲烷、乙
烷和乙烯的物质的量分别为3.5 mol-3.5 mol×30%=2.45 mol、3.5
mol×30%×40%× =0.21 mol、3.5 mol×30%×40%× =0.21 mol,
由碳原子守恒可知,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3.5 mol-2.45 mol-0.21
mol×2-0.21 mol×2=0.21 mol,由氢原子守恒可知,H2O(g)的物质的
量为
=1.05 mol,由氧原子守恒可知,氧
气的物质的量为 =0.265 mol,则平衡时混合气体
的总物质的量为4.395 mol,由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压强之比可知,平衡时气
体压强为 =439.5 kPa,则反应④的平衡常数Kp=
≈416 kPa。
2. (2025·贵阳摸底)乙烯(CH2 CH2)是重要的工业原料,随着我国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确定,利用二氧化碳制乙烯:2CO2(g)+6H2
(g) CH2 CH2(g)+4H2O(g) ΔH<0的合成工艺备受关注。
(1)已知1 mol H2完全燃烧生成1 mol H2O(g)时放出的热量为a kJ,1
mol CH2 CH2完成燃烧生成CO2(g)和H2O(g)时放出的热量为b
kJ,则ΔH= (用含a和b的代数式表示)。
(-6a+b)kJ·mol-1
解析:由题给信息可得:①H2(g)+ O2(g) H2O(g) ΔH=-a kJ·mol-1,②CH2 CH2(g)+3O2(g) 2CO2(g)+
2H2O(g) ΔH=-b kJ·mol-1,根据盖斯定律,由反应①×6-反应②,可得目标反应:2CO2(g)+6H2(g) CH2 CH2(g)+4H2O(g) ΔH=(-6a+b)kJ·mol-1。
(2)下列措施一定有利于提高该反应中CO2的平衡转化率的是 (填
字母)。
a.使用高效催化剂并增大催化剂的表面积
b.增大 投料比
c.恒容下向反应器中通入惰性气体
d.反应器中降温处理
bd
解析:使用高效催化剂并增大催化剂的表面积,平衡不移动,CO2的平衡转化率不变,a错误;增大 投料比,平衡正向移动,CO2的平衡转化率增大,b正确;恒容下向反应器中通入惰性气体,各反应物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CO2的平衡转化率不变,c错误;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器中降温处理,平衡正向移动,CO2的平衡转化率增大,d正确。
(3)在0.1 MPa下,将4 mol CO2和12 mol H2充入2 L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
反应:2CO2(g)+6H2(g) CH2 CH2(g)+4H2O(g) ΔH<
0,测得不同温度下该反应达到平衡时四种气态物质的量如图所示。
①曲线a表示的物质为 (填化学式)。
②T1 K时,反应经过10 min达到平衡,则10 min内v(H2)
= 。
③列出T1 K时该反应平衡常数的计算式,K= 。
H2O
0.3 mol·L-1·min-1
解析: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升温,平衡逆向移动,物质的量减少的为生成物,增加的为反应物,因投料比n(CO2)∶n(H2)=1∶3且容器容积恒定,故曲线b表示CO2,生成物乙烯和水蒸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则曲线a表示H2O,曲线c表示乙烯。②T1 K时,反应经过10 min达到平衡,H2的物质的量为6 mol,则v(H2)= mol·L-1·min-1=0.3 mol·L-1·min-1。③由题给信息知,起始时CO2浓度为2 mol·L-1,H2的浓度为6 mol·L-1,T1K时该反应达平衡时H2为6 mol,浓度为3 mol·L-1,列三段式:
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计算式K= 。
THANKS
演示完毕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