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第58讲 物质制备类综合实验(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化学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一章 第58讲 物质制备类综合实验(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化学一轮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5-12 16:42:35

文档简介

第58讲 物质制备类综合实验
1.(2024·秦皇岛模拟)三氯化六氨合钴(Ⅲ){[Co(NH3)6]Cl3}是一种重要的含钴配合物,由CoCl2制备它的装置和步骤如下(夹持装置已省略):
已知:Co2+在溶液中较稳定,[Co(NH3)6]2+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回答下列问题:
(1)向混合液加入H2O2溶液与氨水时,应最先打开活塞    (填字母);加入所有试剂后,水浴的温度控制在55 ℃左右,反应约30分钟。球形干燥管中试剂为    。
(2)由CoCl2制备[Co(NH3)6]Cl3的总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
(3)由滤渣获取[Co(NH3)6]Cl3·6H2O的步骤:向滤渣中加入80 ℃左右的热水,充分搅拌后,趁热过滤,向滤液中加入少量甲,冷却结晶后过滤,用乙洗涤晶体2~3次,低温干燥。下列选项合理的是    (填字母)。
A.甲为浓盐酸,乙为水
B.甲为乙醇,乙为浓盐酸
C.甲为浓盐酸,乙为乙醇
(4)称取0.267 5 g [Co(NH3)6]Cl3样品,加入盛有足量氢氧化钠溶液的烧瓶中并加热,将生成的氨气通入装有25.00 mL 0.500 0 mol·L-1盐酸的锥形瓶中,充分吸收,向锥形瓶加入2~3滴甲基橙,用0.500 0 mol·L-1的NaOH溶液滴定(杂质不反应)。
达到滴定终点时,共消耗NaOH溶液14.00 mL,则样品的纯度为    (保留四位有效数字)。
(5)请指出该装置存在的缺陷:    。
2.(2024·昌黎一中模拟)MnSO4·H2O是一种易溶于水的微红色斜方晶体,实验室用SO2还原MnO2制备MnSO4。甲同学设计如图所示装置制备硫酸锰。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仪器组装好后首先进行的操作是                。
(2)装置B中的试剂为      ,装置E的作用为    。
(3)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要从D中获得纯净的MnSO4·H2O,应在观察到                现象时停止通入SO2。
(4)装置D中水浴温度应控制在80 ℃左右,温度不能过高的原因是                  。
(5)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设计过于复杂,设计如图所示装置制备硫酸锰:
简述乙同学装置的优点(填写两点):             。
3.(2025·安徽江淮十校一模)硫代硫酸钠(Na2S2O3,相对分子质量为158)可用作分析试剂,它有较强的还原性,遇酸易分解。某兴趣小组设计实验利用SO2、Na2CO3和Na2S制备Na2S2O3。制备装置如图所示(加热和夹持装置略)。
已知:ⅰ.2Na2S+3SO22Na2SO3+3S↓、Na2SO3+SNa2S2O3。
ⅱ.硫单质在含有乙醇的水溶液中析出时,颗粒更小,分布更均匀。
ⅲ.几种常见弱酸的电离常数如表所示。
弱酸 H2SO3 H2S H2CO3
电离平衡 常数(25 ℃) Ka1=1.3×10-2 Ka2=6.2×10-8 Ka1=1.1×10-7 Ka2=1.3×10-13 Ka1=4.5×10-7 Ka2=4.7×10-11
(1)仪器a的名称为    ;装置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装置丙中加入的试剂是物质的量之比为2∶1的Na2S和Na2CO3的混合溶液,混合溶液呈碱性。制备过程中,向装置丙中通入SO2,澄清溶液先变浑浊,后变澄清,稍后又再次出现微量浑浊,此时立刻停止通入SO2,溶液经分离可得到Na2S2O3。
①反应前,装置丙中混合溶液呈碱性的主要原因是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②“稍后又再次出现微量浑浊”中的“浑浊”的成分是    (填化学式)。
③制备时,装置丙中通常还会加入少量乙醇,目的是             。
④为了提高制备效率,可将装置丙水浴加热。其他条件均相同时,水浴温度与反应达到终点所用的时间如表所示。
温度/℃ 30 35 40 45 50
时间/min 41 34 20 30 42
水浴温度达到40 ℃后,继续升高水浴温度,达到终点所用的时间增加的原因可能是       。
(3)为检验制得产品的纯度,该实验小组称取5.0 g产品配制成250 mL Na2S2O3溶液,并用间接碘量法测定该溶液的浓度。在锥形瓶中加入25.00 mL 0.010 0 mol·L-1 KIO3溶液,并加入过量的KI后酸化,发生反应:5I-+I+6H+3I2+3H2O,再加入几滴淀粉溶液,立即用所配制的Na2S2O3溶液滴定,发生反应:I2+2S22I-+S4,当达到滴定终点时,消耗Na2S2O3溶液15.00 mL,则该产品的纯度为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4.(2024·贵州高考15题节选)十二钨硅酸在催化方面有重要用途。某实验小组制备十二钨硅酸晶体的方法如下(装置如图,夹持装置省略):
Ⅰ.将适量Na2WO4·2H2O、Na2SiO3·9H2O加入三颈烧瓶中,加适量水,加热,溶解。
Ⅱ.持续搅拌下加热混合物至近沸,缓慢滴加浓盐酸至pH为2,反应30分钟,冷却。
Ⅲ.将反应液转至萃取仪器中,加入乙醚,再分批次加入浓盐酸,萃取。
Ⅳ.静置后液体分上、中、下三层,下层是油状钨硅酸醚合物。
Ⅴ.将下层油状物转至蒸发皿中,加少量水,加热至混合液表面有晶膜形成,冷却结晶,抽滤,干燥,得到十二钨硅酸晶体{H4[SiW12O40]·nH2O}。
已知:①制备过程中反应体系pH过低会产生钨的水合氧化物沉淀;
②乙醚易挥发、易燃,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
③乙醚在高浓度盐酸中生成的
与[SiW12O40]4-缔合成密度较大的油状钨硅酸醚合物。
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中的试剂是    (填名称),其作用是              。
(2)步骤Ⅱ中浓盐酸需缓慢滴加的原因是             。
(3)下列仪器中,用于“萃取、分液”操作的有             (填名称)。
(4)步骤Ⅳ中“静置”后液体中间层的溶质主要是    。
(5)步骤Ⅴ中“加热”操作    (填“能”或“不能”)使用明火,原因是             。
第58讲 物质制备类综合实验
1.(1)d P2O5或CaCl2 (2)2CoCl2+10NH3·H2O+H2O2+2NH4Cl2[Co(NH3)6]Cl3+12H2O (3)C (4)91.67% (5)缺少温度计
解析:结合题给已知信息,应先向混合液中加入氨水得到[Co(NH3)6]Cl2,再加入H2O2的水溶液,在活性炭的催化作用下,溶液中Co(Ⅱ)被氧化为Co(Ⅲ),生成[Co(NH3)6]Cl3·6H2O和活性炭的浊液,过滤,得到的滤渣中含有[Co(NH3)6]Cl3·6H2O和活性炭,向滤渣中加入80 ℃左右的热水,充分搅拌后,趁热过滤,冷却后向滤液中加入少量浓盐酸,边加边搅拌,充分静置后过滤,用无水乙醇洗涤晶体2~3次,低温干燥得到产品。(1)Co2+在溶液中较稳定,[Co(NH3)6]2+具有较强的还原性,为了将不易被氧化的Co2+转化为具有较强还原性的[Co(NH3)6]2+,应该先打开d发生配合反应,再打开b氧化;干燥管的作用是吸收多余的氨气,干燥管中试剂为P2O5或CaCl2。(2)CoCl2、NH4Cl、NH3·H2O、H2O2反应生成[Co(NH3)6]Cl3,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和原子守恒配平化学方程式为2CoCl2+10NH3·H2O+H2O2+2NH4Cl2[Co(NH3)6]Cl3+12H2O。(3)由分析可知,滤渣中[Co(NH3)6]Cl3·6H2O表面有残留的氨水,加入浓盐酸可以消耗氨水且抑制[Co(NH3)6]Cl3·6H2O的电离,[Co(NH3)6]Cl3能够溶于水,所以过量的盐酸要用乙醇洗涤,故选C。(4)称取0.267 5 g [Co(NH3)6]Cl3样品,加入盛有足量氢氧化钠溶液的烧瓶中并加热,发生反应:[Co(NH3)6]Cl3+3NaOHCo(OH)3↓+6NH3↑+3NaCl,将生成的氨气通入装有25.00 mL 0.500 0 mol·L-1盐酸的锥形瓶中,充分吸收,向锥形瓶加入2~3滴甲基橙,用0.500 0 mol·L-1的NaOH溶液滴定,达到滴定终点时,共消耗NaOH溶液14.00 mL,则剩余n(HCl)=0.014 L×0.500 0 mol·L-1=0.007 mol,消耗n(HCl)= 0.025 L×0.500 0 mol·L-1-0.007 mol=0.005 5 mol,则n(NH3)=0.005 5 mol,n{[Co(NH3)6]Cl3}=n(NH3)= mol,样品纯度为×100%≈91.67%。(5)由题意,水浴的温度控制在55 ℃左右,但是装置中缺少温度计。
2.(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饱和NaHSO3溶液 吸收尾气
(3)MnO2+SO2MnSO4 三颈烧瓶中黑色粉末完全消失
(4)温度过高时,SO2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
(5)操作简单;有多孔球泡,吸收SO2更充分
解析:(1)仪器组装好后首先进行的操作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浓盐酸和亚硫酸钠反应生成的SO2气体中含有杂质气体HCl,装置B中盛放饱和NaHSO3溶液除去SO2中的氯化氢,装置C作安全瓶防止倒吸,SO2通入装置D中与二氧化锰反应生成MnSO4,同时用装置E吸收尾气。(3)要获得纯净的MnSO4·H2O,应该在观察到三颈烧瓶中黑色粉末完全消失时停止通入SO2。(4)装置D中水浴温度应控制在80 ℃左右,温度过高时SO2气体的溶解度减小,不利于制备硫酸锰晶体。(5)70%浓硫酸和亚硫酸钠反应生成的SO2气体中不含杂质气体,可直接通入三颈烧瓶中与二氧化锰反应生成MnSO4,同时设计有多孔球泡,吸收SO2更充分。
3.(1)恒压滴液漏斗 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 (2)①S2-+H2OHS-+OH- ②S ③增大S和Na2SO3的接触面积,增大反应速率,使反应更充分 ④温度升高,SO2的溶解度降低,溶液中的SO2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减小 (3)79%
解析:本实验用SO2、Na2CO3和Na2S制备Na2S2O3。气体发生装置甲用于制备SO2,仪器a(恒压滴液漏斗)中盛装浓硫酸,装置甲中发生反应: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装置乙作安全瓶,可以防倒吸;核心反应装置丙中SO2与Na2CO3、Na2S混合溶液反应制备Na2S2O3;尾气吸收装置中NaOH溶液用于吸收未反应完的SO2,防止污染空气。(2)①Na2S和Na2CO3在水中都可以发生水解,使溶液显碱性,由题表数据可知,H2S的第二步电离比H2CO3的第二步电离程度小,则S2-的水解程度更大,使溶液呈碱性的主要原因是S2-的水解,其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为S2-+H2OHS-+OH-。②“稍后又再次出现微量浑浊”是由于通入的SO2溶于水使溶液呈酸性,而硫代硫酸钠在酸溶液中会发生反应S2+2H2SO3S↓+SO2↑+H2O+2HS,生成S单质。③由已知信息ⅱ可知,S单质在含有乙醇的水溶液中析出时,颗粒更小,分布更均匀,可以增大S和Na2SO3的接触面积,增大反应速率,使反应更充分,所以在制备时,在装置丙中会加入少量乙醇。④继续升高水浴温度,会导致SO2的溶解度降低,溶液中的SO2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减小,导致达到终点所用的时间增加。(3)由离子方程式可得关系式:I~3I2~6S2,则15.00 mL Na2S2O3溶液中Na2S2O3的物质的量为25.00×10-3 L×0.010 0 mol·L-1×6,则该产品的纯度为×100%=79%。
4.(1)碱石灰 吸收挥发出的HCl,防止污染环境 (2)避免制备过程中反应体系pH过低,产生钨的水合氧化物沉淀 (3)分液漏斗、烧杯 (4)NaCl (5)不能 乙醚易挥发、易燃,用明火容易发生危险
解析:(1)仪器a为球形干燥管,其中盛有碱石灰,用以吸收反应过程中挥发出的HCl。(2)由已知①可知,制备过程中反应体系pH过低会产生钨的水合氧化物沉淀,缓慢滴加浓盐酸可控制pH不会太低,避免产生钨的水合氧化物沉淀。(3)“萃取、分液”需要用到分液漏斗和烧杯。(4)静置后液体分上、中、下三层,下层是油状钨硅酸醚合物,上层是乙醚,中间层为水溶液,结合反应物及原子守恒可知,水溶液中溶质主要为NaCl。
3 / 3第58讲 物质制备类综合实验
课标要求
1.能依据实验目的和假设、设计解决物质制备问题的实验方案。
2.能根据不同类型实验的特点,设计并实施实验,具有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3.能根据物质的性质及反应原理选取实验装置制取物质。
考点一 无机物的制备
(一)物质制备实验的操作顺序
1.实验操作顺序
2.加热操作先后顺序的选择
若气体制备实验需加热,应先加热气体发生装置,通入气体排出装置中的空气后,再给实验中需要加热的物质加热。
其目的是:①防止爆炸(如氢气还原氧化铜);②保证产品纯度,防止反应物或生成物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而完成实验后,熄灭酒精灯的顺序则相反。
3.实验中试剂或产物防止变质或损失
(1)实验中反应物或产物若易吸水、潮解、水解等,要采取措施防止吸水。
(2)易挥发的液体产物要及时冷却。
(3)易挥发的液体反应物,需在反应装置中加装冷凝回流装置(如长导管、竖直的干燥管、冷凝管等)。
(4)注意防止倒吸的问题。
4.选用仪器及连接顺序
(二)物质(固体物质)制备的三大原则
选择最 佳反应 途径 例如用铝制取氢氧化铝: 2Al+3H2SO4Al2(SO4)3+3H2↑、 2Al+2NaOH+6H2O2Na[Al(OH)4]+3H2↑、 Al2(SO4)3+6Na[Al(OH)4]8Al(OH)3↓+3Na2SO4,当n(Al3+)∶n{[Al(OH)4]-}=1∶3时,Al(OH)3的产率最高
选择最 佳原料 如实验室用铝盐溶液与碱溶液反应制取氢氧化铝,应选用氨水,而不能选用强碱氢氧化钠溶液;用铜盐与碱溶液反应制取氢氧化铜,应选用氢氧化钠溶液,而不能选用氨水(氢氧化铜可溶解在氨水中)等
选择适 宜操作 方法 如实验室制备氢氧化亚铁时,因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极易与氧气、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更要注意隔绝空气
  
1.二氯异氰尿酸钠(NaC3N3O3Cl2)是一种高效广谱杀菌消毒剂,常温下为白色固体,其制备原理为2NaClO+C3H3N3O3NaC3N3O3Cl2+NaOH+H2O。请选择如图所示部分装置制备二氯异氰尿酸钠。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M的名称是      。若发现实际操作过程中仪器N中浓盐酸不易流下,可将仪器N改为      。
(2)装置B的作用是             。
(3)装置E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选择合适装置,按气流从左到右,装置的连接顺序为              (填装置接口字母)。
(5)实验时,先向装置A中通入Cl2,生成高浓度的NaClO溶液后,再加入氰尿酸溶液,且整个过程中不断通入一定量Cl2,其原因是             。
与气体制备有关的装置分析流程
2.(2024·泉州模拟节选)三氯化镓(GaCl3)是生产镓衍生化合物的理想前驱体,常用金属镓与HCl反应制备,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部分夹持仪器已略去):
实验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①Ga与Al同主族,制备GaCl3的化学方程式:2Ga+6HCl2GaCl3+3H2。
②GaCl3熔点为77.9 ℃,易水解,在270 ℃以二聚体(Ga2Cl6)形式存在。
③HCl气体可溶于四氢呋喃(),含有HCl的四氢呋喃易潮解。
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
(2)甲装置为HCl气体的发生装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镓的熔点为29.8 ℃,反应温度为200~300 ℃。
①可推测镓的沸点     300 ℃(填“高于”或“低于”)。
②该条件下,乙装置中反应速率慢的原因是                  (填一种)。
③乙与丙装置之间使用较粗导管和保温套的原因是             。
(4)装置丁中碱石灰的作用是             ,
从装置丁中排出的气体除N2外还有         。
(5)HCl气体可溶于四氢呋喃的原因是             。
考点二 有机物的制备
1.明确有机物实验中常用的操作
加热 酒精灯的火焰温度一般在400~500 ℃,乙酸乙酯的制取、石油的蒸馏等实验选用酒精灯加热,若温度要求更高,可选用酒精喷灯或电炉加热。除上述加热方式外还可以根据加热的温度要求选择水浴、油浴、沙浴加热
防暴沸 加沸石(碎瓷片),防止溶液暴沸,若开始忘加沸石(碎瓷片),需停止加热,至冷却后补加
冷凝回流 有机物易挥发,因此在反应中通常要采用冷凝回流装置,以减少有机物的挥发,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和产物的产率。如图1、图3中的冷凝管以及图2中的长玻璃管B的作用都是冷凝回流   
2.了解提纯有机物的常用流程
制取的有机物中常含有一定量的杂质(无机物与有机物),提纯时可根据杂质与制得有机物性质的差异设计实验进行分离提纯,常用的提纯流程如下:
例如,精制溴苯( 含Br2、HBr、FeBr3、杂质)的工艺流程:
  
1.(2025·八省联考云南卷)二苯乙醇酸是一种皮肤再生调节剂。由二苯乙二酮制备二苯乙醇酸的反应原理如下:
实验步骤如下:
Ⅰ.在圆底烧瓶中加入1.30 g KOH、2.6 mL水、1.05 g二苯乙二酮和4.0 mL 95%乙醇溶液,水浴加热回流15 min(装置如图,加热及夹持装置省略)。
Ⅱ.将Ⅰ中所得混合物转入烧杯中,冰水浴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将晶体溶于35.0 mL蒸馏水中,调节pH至少量胶状物(未反应的二苯乙二酮)浮于液面,加入活性炭,搅拌、过滤。
Ⅲ.向滤液中缓慢滴加5.0%盐酸,调节pH<3.0(用刚果红试纸检测)。冰水浴冷却,有大量晶体析出。过滤、冰水洗涤,得粗产品。
Ⅳ.将粗产品加热水溶解,冷却结晶,过滤、冰水洗涤、干燥,得0.46 g产品。
已知:①相关物质的信息见下表。
物质 Mr 性质 熔点/℃ pKa 溶解性
二苯乙二酮 210 淡黄色固体 95 — 不溶于水,溶于乙醇、苯
二苯乙醇酸 228 无色晶体 150 3.06 易溶于热水或苯,难溶于冰水
②刚果红试纸变色范围:。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Ⅰ中选用量筒的最适宜规格为    (填字母)。
A.5 mL   B.25 mL   C.50 mL
(2)圆底烧瓶中加沸石的作用是       。
(3)步骤Ⅱ加活性炭的目的是                 。
(4)步骤Ⅲ中刚果红试纸变为    色时,停止滴加盐酸;溶液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         。
(5)步骤Ⅳ中检验产品是否洗净的方法为                   。
(6)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字母)。
A.步骤Ⅰ改用酒精灯直接加热更便于控制体系温度
B.步骤Ⅳ的操作为重结晶
C.可通过测定二苯乙醇酸的熔点定性判断其纯度
(7)二苯乙醇酸的产率为       (列出计算式即可)。
(8)不改变装置和原料用量,提高产率的方法有             (填一条即可)。
2.(2024·漳州一模)苯胺广泛应用于医药和染料行业。实验室制备苯胺的反应原理为+3H2+2H2O,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部分夹持、加热装置省略)。
已知相关物质的信息如表:
物质 相对分子质量 沸点/ ℃ 密度/(g·cm-3) 部分性质
硝基苯 123 210.9 1.23 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醚
苯胺 93 184 1.02 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醚;易被氧化
实验步骤:①组装好实验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②    ;③    ;④    ;⑤反应结束后,关闭活塞K,向三颈烧瓶中加入生石灰;⑥调整好温度计的位置,继续加热,收集182~186 ℃的馏分,得到苯胺粗品。
回答下列问题:
(1)试管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2)仪器a的名称是    。
(3)以苯为原料合成硝基苯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实验步骤②③④依次为    、    、    (填字母)。
A.利用油浴加热,使反应液温度维持在140 ℃左右
B.向三颈烧瓶中依次加入沸石及10.0 mL硝基苯
C.向试管中加入锌粒,打开活塞K,往长颈漏斗中加入稀硫酸,通入H2一段时间
(5)苯胺粗品中含有少量硝基苯,提纯苯胺、回收硝基苯的流程如图所示:
①步骤Ⅰ中混合物的分离方法为    。
②请从物质结构角度分析苯胺能与盐酸反应的原因       。
③步骤Ⅱ中,水相中的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④本实验中苯胺的产率为   (计算结果精确到0.1%)。
1.(2024·新课标卷28题)吡咯类化合物在导电聚合物、化学传感器及药物制剂上有着广泛应用,一种合成1-(4-甲氧基苯基)-2,5-二甲基吡咯(用吡咯X表示)的反应和方法如下: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100 mmol己-2,5-二酮(熔点:-5.5 ℃,密度:0.737 g·cm-3)与100 mmol 4-甲氧基苯胺(熔点:57 ℃)放入①中,搅拌。待反应完成后,加入50%的乙醇溶液,析出浅棕色固体。加热至65 ℃,至固体溶解,加入脱色剂,回流20 min,趁热过滤。滤液静置至室温,冰水浴冷却,有大量白色固体析出。经过滤、洗涤、干燥得到产品。
回答下列问题:
(1)量取己-2,5-二酮应使用的仪器为    (填名称)。
(2)仪器①用铁夹固定在③上,③的名称是    ;仪器②的名称是    。
(3)“搅拌”的作用是             。
(4)“加热”方式为       。
(5)使用的“脱色剂”是       。
(6)“趁热过滤”的目的是       ;用    洗涤白色固体。
(7)若需进一步提纯产品,可采用的方法是             。
2.(2023·福建高考12题节选)由TiO2制备TiN并测定产率(实验装置如图,夹持装置省略)。
(1)装置C中试剂X为    。
(2)装置D中800 ℃下反应生成TiN、N2和H2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装置E的作用是       。
3.(2023·新课标卷28题)实验室由安息香制备二苯乙二酮的反应式如下:
 安息香      二苯乙二酮
相关信息列表如下:
物质 性状 熔点/℃ 沸点/℃ 溶解性
安息香 白色 固体 133 344 难溶于冷水溶于热水、乙醇、乙酸
二苯乙 二酮 淡黄色固体 95 347 不溶于水溶于乙醇、苯、乙酸
冰乙酸 无色 液体 17 118 与水、乙醇互溶
装置示意图如图所示,实验步骤为:
①在圆底烧瓶中加入10 mL冰乙酸、5 mL水及9.0 g FeCl3·6H2O,边搅拌边加热,至固体全部溶解。
②停止加热,待沸腾平息后加入2.0 g安息香,加热回流45~60 min。
③加入50 mL水,煮沸后冷却,有黄色固体析出。
④过滤,并用冷水洗涤固体3次,得到粗品。
⑤粗品用75%的乙醇重结晶,干燥后得淡黄色结晶1.6 g。
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中应加入    (填“水”或“油”)作为热传导介质。
(2)仪器B的名称是       ;
冷却水应从    (填“a”或“b”)口通入。
(3)实验步骤②中,安息香必须待沸腾平息后方可加入,其主要目的是             。
(4)在本实验中,FeCl3为氧化剂且过量,其还原产物为    ;某同学尝试改进本实验:采用催化量的FeCl3并通入空气制备二苯乙二酮。该方案是否可行?简述判断理由              。
(5)本实验步骤①~③在乙酸体系中进行,乙酸除作溶剂外,另一主要作用是防止       。
(6)若粗品中混有少量未氧化的安息香,可用少量    洗涤的方法除去(填字母)。若要得到更高纯度的产品,可用重结晶的方法进一步提纯。
a.热水 b.乙酸
c.冷水 d.乙醇
(7)本实验的产率最接近于    (填字母)。
a.85% b.80%
c.75% d.70%
第58讲 物质制备类综合实验
【考点·全面突破】
考点一
关键能力突破
1.(1)三颈烧瓶 恒压滴液漏斗 (2)除去Cl2中的HCl
(3)Ca(ClO)2+4HCl(浓)CaCl2+2Cl2↑+2H2O (4)h→c→d→a(b)→b(a)→g (5)有利于NaC3N3O3Cl2的生成
解析:
(4)由上述分析可知,按气流从左到右,装置的连接顺序为h→c→d→a(b)→b(a)→g。(易错警示:装置A中含有水,故除杂后的Cl2不需要干燥,可直接用于制备产品。)
2.(1)球形干燥管
(2)2NaCl+H2SO4(浓)Na2SO4+2HCl↑[或NaCl+H2SO4(浓)NaHSO4+HCl↑]
(3)①高于 ②通入的HCl气体与镓仅在表面接触反应 
③防止GaCl3气体在导管中结晶,堵塞导管
(4)吸收HCl气体,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丙装置中 H2
(5)HCl和四氢呋喃均为极性分子,相似相溶
解析:该实验中首先用浓硫酸与氯化钠固体制取氯化氢气体,氯化氢与镓(Ga)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GaCl3和H2,然后冷凝收集GaCl3,最后滴加四氢呋喃吸收未参与反应的氯化氢气体,碱石灰可以吸收氯化氢并防止空气中水蒸气进入丙装置。(1)仪器a用于盛装碱性干燥剂,名称是球形干燥管。(2)甲装置中氯化钠固体与浓硫酸反应,利用高沸点酸制低沸点酸,化学方程式为2NaCl+H2SO4(浓)Na2SO4+2HCl↑或NaCl+H2SO4(浓)NaHSO4+HCl↑。(3)①镓的熔点为29.8 ℃,反应温度为200~300 ℃。乙装置反应完后,氯化镓变成蒸汽进入丙装置冷凝,但镓如果同时变成蒸汽,会降低转化率,故推测镓的沸点高于300 ℃;②该条件下,乙装置中HCl气体与镓表面接触发生反应,接触面积较小,导致反应速率慢;③氯化镓在丙装置中冷凝,为了防止在乙与丙装置之间冷凝而堵塞导管,故使用较粗导管和保温套。(4)丁装置中碱石灰的作用是吸收HCl气体,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丙装置中,排出的气体除了N2还有产生的H2。(5)HCl和四氢呋喃均为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原理,氯化氢可溶于四氢呋喃中。
考点二
关键能力突破
1.(1)A (2)防止暴沸 (3)吸附少量胶状物(未反应的二苯乙二酮) (4)蓝色 +HCl+KCl (5)取最后一次洗涤后的滤液,向滤液中滴加几滴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如果没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产品已经洗涤干净 (6)A (7)×100%
(8)搅拌(或延长反应时间)
解析:(1)根据所取溶液的体积,尽量选用能一次量取的最小规格的量筒,步骤Ⅰ中需量取2.6 mL水和4.0 mL 95%乙醇,则最适宜规格为5 mL的量筒,选A。(2)圆底烧瓶中加沸石的作用是防止加热时液体暴沸。(3)步骤Ⅱ中调节pH后产生少量胶状物(未反应的二苯乙二酮)浮于液面,加入活性炭,搅拌可吸附少量的胶状物(未反应的二苯乙二酮)。(4)由刚果红试纸变色范围可知,当pH<3.0时刚果红试纸会变成蓝色,则当刚果红试纸变成蓝色时,停止滴加盐酸;滴加盐酸的作用是酸化,化学方程式为+HCl+KCl。(5)粗产品中可能含有KCl,则检验方法为:取最后一次洗涤后的滤液,向滤液中滴加几滴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如果没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产品已经洗涤干净。(6)与酒精灯相比,水浴加热的温度控制相对容易且稳定,加热均匀,更便于控制温度,A错误;步骤Ⅳ将粗产品加热水溶解,冷却结晶,过滤、冰水洗涤、干燥,这种操作为重结晶,B正确;纯物质的熔点是固定的,如果化合物中含有杂质,其熔点通常会发生变化,若二苯乙醇酸的熔点在150 ℃左右,则二苯乙醇酸较纯,C正确。(7)n(二苯乙醇酸)=n(二苯乙二酮)=,m理论(二苯乙醇酸)=×228 g·mol-1,则二苯乙醇酸的产率=×100%=×100%=×100%。(8)适当的搅拌速度可以确保反应物充分混合,提高反应效率,提高产率;延长反应时间可以使反应更充分。
2.(1)Zn+2H+Zn2++H2↑ (2)直形冷凝管 (3)+HNO3+H2O (4)B C A
(5)①分液 ②苯胺分子中的N原子上有孤电子对,可与提供空轨道的H+形成配位键 ③+NaOH+NaCl+H2O ④60.2%
解析:(1)试管中是锌与稀硫酸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Zn+2H+Zn2++H2↑。(2)由题图可知,仪器a的名称为直形冷凝管。(3)苯合成硝基苯是苯与浓硝酸发生取代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NO3+H2O。(4)硝基苯是反应物,所以应该先向三颈烧瓶中加入硝基苯,然后向试管中加入锌粒,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待通入一段时间氢气后,加热,开始反应,所以步骤的先后顺序为BCA。(5)①步骤Ⅰ后分为有机相和水相,所以步骤Ⅰ为分液;②苯胺分子中的N原子上有孤电子对,可与提供空轨道的H+形成配位键,所以苯胺可以与盐酸反应;③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苯胺,化学方程式为+NaOH+NaCl+H2O;④10.0 mL硝基苯的质量为12.3 g,其物质的量为=0.1 mol,因此理论上生成苯胺的质量为0.1 mol×93 g·mol-1=9.3 g,所以产率为×100%≈60.2%。
【真题·体验品悟】
1.(1)量筒 (2)铁架台 球形冷凝管 (3)使反应物充分混合,加速反应 (4)油浴(水浴) (5)活性炭 (6)除去不溶性杂质,避免固体产物析出 50%的乙醇溶液 (7)重结晶
解析:(1)该实验是不需要精确结果的合成实验,固体用台秤称取,液体用量筒量取。(2)仪器③的名称为铁架台,仪器②为球形冷凝管。(3)“搅拌”有利于反应物充分混合,且加快反应速率。(4)由题可知,加热温度为65 ℃,故“加热”方式可以为油浴(水浴)。(5)活性炭结构疏松多孔,可以吸附有色物质,故“脱色剂”可选用活性炭。(6)“趁热过滤”可滤出脱色剂等杂质,同时减少产物析出;由题中信息,加入50%乙醇溶液后析出浅棕色固体(含杂质产品)可知,常温下产品不溶于50%的乙醇溶液,所以为减少溶解损失,可用50%乙醇溶液洗涤白色固体。(7)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溶解度不同,可通过重结晶进一步提纯产品。
2.(1)碱石灰[或生石灰(CaO)、NaOH、KOH以及这些物质的组合均可]
(2)6TiO2+8NH36TiN+12H2O+N2
(3)吸收氨气与水
解析:装置B中利用浓氨水和生石灰反应制备NH3,利用装置C除去NH3中的水蒸气,则试剂X可以是碱石灰,装置D中,NH3和TiO2在800 ℃下反应生成TiN、N2和H2O,化学方程式为6TiO2+8NH36TiN+12H2O+N2,装置E中装有CaCl2,可以吸收生成的水蒸气及过量的NH3。
3.(1)油 (2)球形冷凝管 a (3)防止沸腾时加入安息香固体引起暴沸 (4)FeCl2 可行,空气可以将还原产物FeCl2又氧化为FeCl3,FeCl3可循环参与反应 (5)FeCl3水解 (6)a (7)b
解析:(1)由实验步骤②可知,该实验需要加热使冰乙酸沸腾,而冰乙酸的沸点为118 ℃,故采用油浴加热。(2)仪器B的名称为球形冷凝管,冷却水应从下口进上口出。(3)在液体沸腾时加入固体会引起暴沸,由安息香熔点可知其室温下为固体,故待沸腾平息后加入安息香,目的是防止沸腾时加入安息香固体引起暴沸。(4)FeCl3作氧化剂,安息香和FeCl3反应生成二苯乙二酮,FeCl3被还原为FeCl2。(5)FeCl3易水解,乙酸还可以防止Fe3+水解。(6)安息香难溶于冷水,溶于热水、乙醇、乙酸,二苯乙二酮不溶于水,溶于乙醇、苯、乙酸,因此粗品中少量未氧化的安息香可用少量热水洗涤的方法除去。(7)该实验的理论产量为2.0 g×≈1.98 g,实际产量是1.6 g,因此本实验的产率最接近于80%。
7 / 8(共88张PPT)
第58讲 物质制备类综合实验
高中总复习·化学
课标要求
1. 能依据实验目的和假设、设计解决物质制备问题的实验方案。
2. 能根据不同类型实验的特点,设计并实施实验,具有安全意识和环
保意识。
3. 能根据物质的性质及反应原理选取实验装置制取物质。
考点·全面突破
01
真题·体验品悟
02
课时·跟踪检测
03
考点·全面突破
锁定要点,聚焦应用
考点一 无机物的制备
(一)物质制备实验的操作顺序
1. 实验操作顺序
2. 加热操作先后顺序的选择
若气体制备实验需加热,应先加热气体发生装置,通入气体排出装置中的
空气后,再给实验中需要加热的物质加热。
其目的是:①防止爆炸(如氢气还原氧化铜);②保证产品纯度,防止反
应物或生成物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而完成实验后,熄灭酒精灯的顺序则
相反。
3. 实验中试剂或产物防止变质或损失
(1)实验中反应物或产物若易吸水、潮解、水解等,要采取措施防止
吸水。
(2)易挥发的液体产物要及时冷却。
(3)易挥发的液体反应物,需在反应装置中加装冷凝回流装置(如长导
管、竖直的干燥管、冷凝管等)。
(4)注意防止倒吸的问题。
4. 选用仪器及连接顺序
(二)物质(固体物质)制备的三大原则
选择最
佳反应
途径 例如用铝制取氢氧化铝:
2Al+3H2SO4 Al2(SO4)3+3H2↑、
2Al+2NaOH+6H2O 2Na[Al(OH)4]+3H2↑、
Al2(SO4)3+6Na[Al(OH)4] 8Al(OH)3↓+3Na2SO4,
当n(Al3+)∶n{[Al(OH)4]-}=1∶3时,Al(OH)3的产率
最高
选择最
佳原料 如实验室用铝盐溶液与碱溶液反应制取氢氧化铝,应选用氨
水,而不能选用强碱氢氧化钠溶液;用铜盐与碱溶液反应制取
氢氧化铜,应选用氢氧化钠溶液,而不能选用氨水(氢氧化铜
可溶解在氨水中)等
选择适
宜操作
方法 如实验室制备氢氧化亚铁时,因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极易与氧
气、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更要注意隔绝空气
1. 二氯异氰尿酸钠(NaC3N3O3Cl2)是一种高效广谱杀菌消毒剂,常温下
为白色固体,其制备原理为2NaClO+C3H3N3O3 NaC3N3O3Cl2+
NaOH+H2O。请选择如图所示部分装置制备二氯异氰尿酸钠。
(1)仪器M的名称是 。若发现实际操作过程中仪器N中浓盐
酸不易流下,可将仪器N改为 。
(2)装置B的作用是 。
(3)装置E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选择合适装置,按气流从左到右,装置的连接顺序为
(填装置接口字母)。
三颈烧瓶
恒压滴液漏斗
除去Cl2中的HCl
Ca(ClO)2+4HCl(浓)
CaCl2+2Cl2↑+2H2O
h→c→d→a
(b)→b(a)→g
请回答下列问题:
解析:
由上述分析可知,按气流从左到右,装置的连接顺序为h→c→d→a
(b)→b(a)→g。(易错警示:装置A中含有水,故除杂后的Cl2不需要
干燥,可直接用于制备产品。)
(5)实验时,先向装置A中通入Cl2,生成高浓度的NaClO溶液后,再加入
氰尿酸溶液,且整个过程中不断通入一定量Cl2,其原因是

有利于
NaC3N3O3Cl2的生成
与气体制备有关的装置分析流程
2. (2024·泉州模拟节选)三氯化镓(GaCl3)是生产镓衍生化合物的理想
前驱体,常用金属镓与HCl反应制备,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部分夹持仪器
已略去):
实验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①Ga与Al同主族,制备GaCl3的化学方程式:2Ga+
6HCl 2GaCl3+3H2。
②GaCl3熔点为77.9 ℃,易水解,在270 ℃以二聚体(Ga2Cl6)形式存在。
③HCl气体可溶于四氢呋喃( ),含有HCl的四氢呋喃易潮解。
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
解析:该实验中首先用浓硫酸与氯化钠固体制取氯化氢气体,氯化氢与镓
(Ga)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GaCl3和H2,然后冷凝收集GaCl3,最后滴加
四氢呋喃吸收未参与反应的氯化氢气体,碱石灰可以吸收氯化氢并防止空
气中水蒸气进入丙装置。仪器a用于盛装碱性干燥剂,名称是球形干
燥管。
球形干燥管
(2)甲装置为HCl气体的发生装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Cl+H2SO4
(浓) Na2SO4+2HCl↑[或NaCl+H2SO4(浓) NaHSO4+
HCl↑]
解析:甲装置中氯化钠固体与浓硫酸反应,利用高沸点酸制低沸点酸,化学方程式为2NaCl+H2SO4(浓) Na2SO4+2HCl↑或NaCl+H2SO4(浓) NaHSO4+HCl↑。
①可推测镓的沸点 300 ℃(填“高于”或“低于”)。
②该条件下,乙装置中反应速率慢的原因是
(填一种)。
③乙与丙装置之间使用较粗导管和保温套的原因是

高于
通入的HCl气体与镓仅在表
面接触反应
防止GaCl3气体在导管
中结晶,堵塞导管
(3)镓的熔点为29.8 ℃,反应温度为200~300 ℃。
解析:①镓的熔点为29.8 ℃,反应温度为200~300 ℃。乙装置反应完后,氯化镓变成蒸汽进入丙装置冷凝,但镓如果同时变成蒸汽,会降低转化率,故推测镓的沸点高于300 ℃;②该条件下,乙装置中HCl气体与镓表面接触发生反应,接触面积较小,导致反应速率慢;③氯化镓在丙装置中冷凝,为了防止在乙与丙装置之间冷凝而堵塞导管,故使用较粗导管和保温套。
(4)装置丁中碱石灰的作用是
,从装置丁中排出的气体除N2外还有 。
解析:丁装置中碱石灰的作用是吸收HCl气体,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丙装置中,排出的气体除了N2还有产生的H2。
吸收HCl气体,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
丙装置中
H2
(5)HCl气体可溶于四氢呋喃的原因是

解析:HCl和四氢呋喃均为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原理,氯化氢可溶于四氢呋喃中。
HCl和四氢呋喃均为极性分子,
相似相溶
考点二 有机物的制备
1. 明确有机物实验中常用的操作
加热 酒精灯的火焰温度一般在400~500 ℃,乙酸乙酯的制取、石油的
蒸馏等实验选用酒精灯加热,若温度要求更高,可选用酒精喷灯
或电炉加热。除上述加热方式外还可以根据加热的温度要求选择
水浴、油浴、沙浴加热
防暴
沸 加沸石(碎瓷片),防止溶液暴沸,若开始忘加沸石(碎瓷
片),需停止加热,至冷却后补加
冷凝
回流 有机物易挥发,因此在反应中通常要采用冷凝回流装置,以减少
有机物的挥发,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和产物的产率。如图1、图3中
的冷凝管以及图2中的长玻璃管B的作用都是冷凝回流
2. 了解提纯有机物的常用流程
制取的有机物中常含有一定量的杂质(无机物与有机物),提纯时可
根据杂质与制得有机物性质的差异设计实验进行分离提纯,常用的提
纯流程如下:
例如,精制溴苯( 含Br2、HBr、FeBr3、 杂质)的工艺流程:
1. (2025·八省联考云南卷)二苯乙醇酸是一种皮肤再生调节剂。由二苯
乙二酮制备二苯乙醇酸的反应原理如下:
Ⅰ.在圆底烧瓶中加入1.30 g KOH、2.6 mL水、1.05 g二苯乙二酮和4.0 mL
95%乙醇溶液,水浴加热回流15 min(装置如图,加热及夹持装置省略)。
实验步骤如下:
Ⅱ.将Ⅰ中所得混合物转入烧杯中,冰水浴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将晶体溶于35.0 mL蒸馏水中,调节pH至少量胶状物(未反应的二苯乙二酮)浮于液面,加入活性炭,搅拌、过滤。
Ⅲ.向滤液中缓慢滴加5.0%盐酸,调节pH<3.0(用刚果红试纸检测)。冰水浴冷却,有大量晶体析出。过滤、冰水洗涤,得粗产品。
Ⅳ.将粗产品加热水溶解,冷却结晶,过滤、冰水洗涤、干燥,得0.46
g产品。
已知:①相关物质的信息见下表。
物质 Mr 性质 熔点/℃ pKa 溶解性
二苯 乙二酮 210 淡黄色 固体 95 — 不溶于水,
溶于乙醇、苯
二苯 乙醇酸 228 无色 晶体 150 3.06 易溶于热水或
苯,难溶于冰水
②刚果红试纸变色范围: 。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Ⅰ中选用量筒的最适宜规格为 (填字母)。
A. 5 mL B. 25 mL C. 50 mL
解析:根据所取溶液的体积,尽量选用能一次量取的最小规格的量筒,步骤Ⅰ中需量取2.6 mL水和4.0 mL 95%乙醇,则最适宜规格为5 mL的量筒,选A。
(2)圆底烧瓶中加沸石的作用是 。
解析:圆底烧瓶中加沸石的作用是防止加热时液体暴沸。
A
防止暴沸
(3)步骤Ⅱ加活性炭的目的是 。
解析:步骤Ⅱ中调节pH后产生少量胶状物(未反应的二苯乙二酮)浮于液面,加入活性炭,搅拌可吸附少量的胶状物(未反应的二苯乙二酮)。
吸附少量胶状物(未反应的二苯乙二酮)
(4)步骤Ⅲ中刚果红试纸变为 色时,停止滴加盐酸;溶液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 。
解析:由刚果红试纸变色范围可知,当pH<3.0时刚果红试纸会变成
蓝色,则当刚果红试纸变成蓝色时,停止滴加盐酸;滴加盐酸的作用是酸
化 ,化学方程式为 +HCl +KCl。
蓝色
+HCl   +KCl
(5)步骤Ⅳ中检验产品是否洗净的方法为


解析:粗产品中可能含有KCl,则检验方法为:取最后一次洗涤后的滤液,向滤液中滴加几滴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如果没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产品已经洗涤干净。
取最后一次洗涤后的滤液,
向滤液中滴加几滴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如果没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
明产品已经洗涤干净
(6)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字母)。
A. 步骤Ⅰ改用酒精灯直接加热更便于控制体系温度
B. 步骤Ⅳ的操作为重结晶
C. 可通过测定二苯乙醇酸的熔点定性判断其纯度
A
解析:与酒精灯相比,水浴加热的温度控制相对容易且稳定,加热
均匀,更便于控制温度,A错误;步骤Ⅳ将粗产品加热水溶解,冷却结
晶,过滤、冰水洗涤、干燥,这种操作为重结晶,B正确;纯物质的熔点
是固定的,如果化合物中含有杂质,其熔点通常会发生变化,若二苯乙醇
酸的熔点在150 ℃左右,则二苯乙醇酸较纯,C正确。
(7)二苯乙醇酸的产率为 (列出计算式
即可)。
解析:n(二苯乙醇酸)=n(二苯乙二酮)= ,m理论(二苯乙醇酸)= ×228 g·mol-1,则二苯乙醇酸的产率= ×100%= ×100%= ×100%。
×100%
(8)不改变装置和原料用量,提高产率的方法有
(填一条即可)。
解析: 适当的搅拌速度可以确保反应物充分混合,提高反应效率,提高产率;延长反应时间可以使反应更充分。
搅拌(或延长反应时
间)
2. (2024·漳州一模)苯胺广泛应用于医药和染料行业。实验室制备苯胺
的反应原理为 +3H2 +2H2O,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部分夹持、加热装置省略)。
物质 相对分子质量 沸点/ ℃ 密度/ (g·cm-3) 部分性质
硝基
苯 123 210.
9 1.23 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醚
苯胺 93 184 1.02 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醚;易被氧化
已知相关物质的信息如表:
实验步骤:①组装好实验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②   ;③   ;
④   ;⑤反应结束后,关闭活塞K,向三颈烧瓶中加入生石灰;⑥调整
好温度计的位置,继续加热,收集182~186 ℃的馏分,得到苯胺粗品。
回答下列问题:
(1)试管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解析:试管中是锌与稀硫酸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Zn+2H+ Zn2++H2↑。
(2)仪器a的名称是 。
解析:由题图可知,仪器a的名称为直形冷凝管。
Zn+2H+ Zn2++H2↑ 
直形冷凝管
(3)以苯为原料合成硝基苯的化学方程式为

解析:苯合成硝基苯是苯与浓硝酸发生取代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为 +HNO3 +H2O。

+H2O
HNO3 
(4)实验步骤②③④依次为 、 、 (填字母)。
A. 利用油浴加热,使反应液温度维持在140 ℃左右
B. 向三颈烧瓶中依次加入沸石及10.0 mL硝基苯
C. 向试管中加入锌粒,打开活塞K,往长颈漏斗中加入稀硫酸,通入H2一
段时间
解析: 硝基苯是反应物,所以应该先向三颈烧瓶中加入硝基苯,然
后向试管中加入锌粒,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待通入一段时间氢气
后,加热,开始反应,所以步骤的先后顺序为BCA。
B
C
A
(5)苯胺粗品中含有少量硝基苯,提纯苯胺、回收硝基苯的流程如图
所示:
①步骤Ⅰ中混合物的分离方法为 。
②请从物质结构角度分析苯胺能与盐酸反应的原因

③步骤Ⅱ中,水相中的 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
分液
苯胺分子中的N原子
上有孤电子对,可与提供空轨道的H+形成配位键
+NaOH   +NaCl+H2O
④本实验中苯胺的产率为 (计算结果精确到0.1%)。
解析:①步骤Ⅰ后分为有机相和水相,所以步骤Ⅰ为分液;②苯胺分子
中的N原子上有孤电子对,可与提供空轨道的H+形成配位键,所以苯胺可
以与盐酸反应;③ 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苯胺,化学方程式
为 +NaOH +NaCl+H2O;④10.0 mL硝基苯的
质量为12.3 g,其物质的量为 =0.1 mol,因此理论上生成苯胺
的质量为0.1 mol×93 g·mol-1=9.3 g,所以产率为 ×100%≈60.2%。
60.2%
真题·体验品悟
感悟高考,明确方向
1. (2024·新课标卷28题)吡咯类化合物在导电聚合物、化学传感器及药
物制剂上有着广泛应用,一种合成1-(4-甲氧基苯基)-2,5-二甲基吡咯
(用吡咯X表示)的反应和方法如下: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100 mmol己-2,5-二酮(熔点:-5.5 ℃,密度:0.737 g·cm-3)与100 mmol 4-甲氧基苯胺(熔点:57 ℃)放入①中,搅拌。待反应完成后,加入50%的乙醇溶液,析出浅棕色固体。加热至65 ℃,至固体溶解,加入脱色剂,回流20 min,趁热过滤。滤液静置至室温,冰水浴冷却,有大量白色固体析出。经过滤、洗涤、干燥得到产品。
回答下列问题:
(1)量取己-2,5-二酮应使用的仪器为 (填名称)。
解析:该实验是不需要精确结果的合成实验,固体用台秤称取,液
体用量筒量取。
(2)仪器①用铁夹固定在③上,③的名称是 ;仪器②的名称
是 。
解析:仪器③的名称为铁架台,仪器②为球形冷凝管。
(3)“搅拌”的作用是 。
解析: “搅拌”有利于反应物充分混合,且加快反应速率。
量筒
铁架台
球形冷凝管
使反应物充分混合,加速反应
(4)“加热”方式为 。
解析:由题可知,加热温度为65 ℃,故“加热”方式可以为油浴(水浴)。
(5)使用的“脱色剂”是 。
解析:活性炭结构疏松多孔,可以吸附有色物质,故“脱色剂”可选用活性炭。
油浴(水浴)
活性炭
(6)“趁热过滤”的目的是 ;
用 洗涤白色固体。
解析: “趁热过滤”可滤出脱色剂等杂质,同时减少产物析出;由
题中信息,加入50%乙醇溶液后析出浅棕色固体(含杂质产品)可知,常
温下产品不溶于50%的乙醇溶液,所以为减少溶解损失,可用50%乙醇溶
液洗涤白色固体。
(7)若需进一步提纯产品,可采用的方法是 。
解析: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溶解度不同,可通过重结晶进一步提纯产品。
除去不溶性杂质,避免固体产物析出
50%的乙醇溶液
重结晶
2. (2023·福建高考12题节选)由TiO2制备TiN并测定产率(实验装置如
图,夹持装置省略)。
(1)装置C中试剂X为

(2)装置D中800 ℃下反应生成TiN、N2和H2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
(3)装置E的作用是 。
解析:装置B中利用浓氨水和生石灰反应制备NH3,利用装置C除去NH3中
的水蒸气,则试剂X可以是碱石灰,装置D中,NH3和TiO2在800 ℃下反应
生成TiN、N2和H2O,化学方程式为6TiO2+8NH3 6TiN+12H2O+
N2,装置E中装有CaCl2,可以吸收生成的水蒸气及过量的NH3。
碱石灰[或生石灰(CaO)、NaOH、KOH以及这
些物质的组合均可]
6TiO2+8NH3  6TiN+12H2O+N2
吸收氨气与水
3. (2023·新课标卷28题)实验室由安息香制备二苯乙二酮的反应式
如下:
 安息香      二苯乙二酮
相关信息列表如下:
物质 性状 熔点/℃ 沸点/℃ 溶解性
安息香 白色固体 133 344 难溶于冷水溶于热水、乙醇、乙酸
二苯乙二酮 淡黄色固体 95 347 不溶于水溶于乙醇、苯、乙酸
冰乙酸 无色液体 17 118 与水、乙醇互溶
①在圆底烧瓶中加入10 mL冰乙酸、5 mL水及9.0 g FeCl3·6H2O,边搅拌边
加热,至固体全部溶解。
②停止加热,待沸腾平息后加入2.0 g安息香,
加热回流45~60 min。
③加入50 mL水,煮沸后冷却,有黄色固体析出。
④过滤,并用冷水洗涤固体3次,得到粗品。
⑤粗品用75%的乙醇重结晶,干燥后得淡黄色结晶1.6 g。
装置示意图如图所示,实验步骤为:
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中应加入 (填“水”或“油”)作为热传导介质。
解析:由实验步骤②可知,该实验需要加热使冰乙酸沸腾,而冰乙酸的沸点为118 ℃,故采用油浴加热。

(2)仪器B的名称是 ;冷却水应从 (填“a”或
“b”)口通入。
解析:仪器B的名称为球形冷凝管,冷却水应从下口进上口出。
球形冷凝管
a
(3)实验步骤②中,安息香必须待沸腾平息后方可加入,其主要目的
是 。
解析:在液体沸腾时加入固体会引起暴沸,由安息香熔点可知其室温下为固体,故待沸腾平息后加入安息香,目的是防止沸腾时加入安息香固体引起暴沸。
防止沸腾时加入安息香固体引起暴沸
(4)在本实验中,FeCl3为氧化剂且过量,其还原产物为 ;某同
学尝试改进本实验:采用催化量的FeCl3并通入空气制备二苯乙二酮。该方
案是否可行?简述判断理由

解析:FeCl3作氧化剂,安息香和FeCl3反应生成二苯乙二酮,FeCl3被还原为FeCl2。
FeCl2
可行,空气可以将还原产物FeCl2又氧化为
FeCl3,FeCl3可循环参与反应
(5)本实验步骤①~③在乙酸体系中进行,乙酸除作溶剂外,另一主要
作用是防止 。
解析:FeCl3易水解,乙酸还可以防止Fe3+水解。
FeCl3水解
(6)若粗品中混有少量未氧化的安息香,可用少量 洗涤的方法除去
(填字母)。若要得到更高纯度的产品,可用重结晶的方法进一步提纯。
a.热水   b.乙酸 c.冷水   d.乙醇
a
解析:安息香难溶于冷水,溶于热水、乙醇、乙酸,二苯乙二酮不溶于水,溶于乙醇、苯、乙酸,因此粗品中少量未氧化的安息香可用少量热水洗涤的方法除去。
(7)本实验的产率最接近于 (填字母)。
a.85%   b.80% c.75%   d.70%
b
解析:该实验的理论产量为2.0 g× ≈1.98 g,实际产量是1.6 g,因此本实验的产率最接近于80%。
课时·跟踪检测
培优集训,提升素养
1. (2024·秦皇岛模拟)三氯化六氨合钴(Ⅲ){[Co(NH3)6]Cl3}是一种
重要的含钴配合物,由CoCl2制备它的装置和步骤如下(夹持装置已省略):
1
2
3
4
已知:Co2+在溶液中较稳定,[Co(NH3)6]2+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回答下
列问题:
(1)向混合液加入H2O2溶液与氨水时,应最先打开活塞 (填字
母);加入所有试剂后,水浴的温度控制在55 ℃左右,反应约30分钟。球
形干燥管中试剂为 。
d
P2O5或CaCl2
1
2
3
4
解析:结合题给已知信息,应先向混合液中加入氨水得到[Co(NH3)
6]Cl2,再加入H2O2的水溶液,在活性炭的催化作用下,溶液中Co(Ⅱ)被
氧化为Co(Ⅲ),生成[Co(NH3)6]Cl3·6H2O和活性炭的浊液,过滤,得
到的滤渣中含有[Co(NH3)6]Cl3·6H2O和活性炭,向滤渣中加入80 ℃左右
的热水,充分搅拌后,趁热过滤,冷却后向滤液中加入少量浓盐酸,边加
边搅拌,充分静置后过滤,用无水乙醇洗涤晶体2~3次,低温干燥得到产
品。(1)Co2+在溶液中较稳定,[Co(NH3)6]2+具有较强的还原性,为
了将不易被氧化的Co2+转化为具有较强还原性的[Co(NH3)6]2+,应该先
打开d发生配合反应,再打开b氧化;干燥管的作用是吸收多余的氨气,干
燥管中试剂为P2O5或CaCl2。
1
2
3
4
(2)由CoCl2制备[Co(NH3)6]Cl3的总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解析:CoCl2、NH4Cl、NH3·H2O、H2O2反应生成[Co(NH3)6]Cl3,根
据得失电子守恒和原子守恒配平化学方程式为2CoCl2+10NH3·H2O+H2O2
+2NH4Cl 2[Co(NH3)6]Cl3+12H2O。
2CoCl2+
10NH3·H2O+H2O2+2NH4Cl 2[Co(NH3)6]Cl3+12H2O
1
2
3
4
(3)由滤渣获取[Co(NH3)6]Cl3·6H2O的步骤:向滤渣中加入80 ℃左右
的热水,充分搅拌后,趁热过滤,向滤液中加入少量甲,冷却结晶后过
滤,用乙洗涤晶体2~3次,低温干燥。下列选项合理的是 (填字
母)。
A. 甲为浓盐酸,乙为水 B. 甲为乙醇,乙为浓盐酸
C. 甲为浓盐酸,乙为乙醇
C
解析:由分析可知,滤渣中[Co(NH3)6]Cl3·6H2O表面有残留的氨水,加入浓盐酸可以消耗氨水且抑制[Co(NH3)6]Cl3·6H2O的电离,[Co(NH3)6]Cl3能够溶于水,所以过量的盐酸要用乙醇洗涤,故选C。
1
2
3
4
(4)称取0.267 5 g [Co(NH3)6]Cl3样品,加入盛有足量氢氧化钠溶液的
烧瓶中并加热,将生成的氨气通入装有25.00 mL 0.500 0 mol·L-1盐酸的锥
形瓶中,充分吸收,向锥形瓶加入2~3滴甲基橙,用0.500 0 mol·L-1的
NaOH溶液滴定(杂质不反应)。
达到滴定终点时,共消耗NaOH溶液14.00 mL,则样品的纯度为
(保留四位有效数字)。
91.67%
1
2
3
4
解析:称取0.267 5 g [Co(NH3)6]Cl3样品,加入盛有足量氢氧化钠溶液的
烧瓶中并加热,发生反应:[Co(NH3)6]Cl3+3NaOH Co(OH)3↓+
6NH3↑+3NaCl,将生成的氨气通入装有25.00 mL 0.500 0 mol·L-1盐酸的
锥形瓶中,充分吸收,向锥形瓶加入2~3滴甲基橙,用0.500 0 mol·L-1的
NaOH溶液滴定,达到滴定终点时,共消耗NaOH溶液14.00 mL,则剩余n
(HCl)=0.014 L×0.500 0 mol·L-1=0.007 mol,消耗n(HCl)= 0.025
L×0.500 0 mol·L-1-0.007 mol=0.005 5 mol,则n(NH3)=0.005 5
mol,n{[Co(NH3)6]Cl3}= n(NH3)= mol,样品纯度为
×100%≈91.67%。
1
2
3
4
(5)请指出该装置存在的缺陷: 。
解析:由题意,水浴的温度控制在55℃左右,但是装置中缺少温度计。
缺少温度计
1
2
3
4
2. (2024·昌黎一中模拟)MnSO4·H2O是一种易溶于水的微红色斜方晶
体,实验室用SO2还原MnO2制备MnSO4。甲同学设计如图所示装置制备硫
酸锰。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
2
3
4
(1)仪器组装好后首先进行的操作是 。
解析:仪器组装好后首先进行的操作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装置B中的试剂为 ,装置E的作用为 。
解析:浓盐酸和亚硫酸钠反应生成的SO2气体中含有杂质气体HCl,装置B中盛放饱和NaHSO3溶液除去SO2中的氯化氢,装置C作安全瓶防止倒吸,SO2通入装置D中与二氧化锰反应生成MnSO4,同时用装置E吸收尾气。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饱和NaHSO3溶液
吸收尾气
1
2
3
4
(3)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要从D中获得纯净的MnSO4·H2O,应在观察到
现象时停止通入SO2。
解析:要获得纯净的MnSO4·H2O,应该在观察到三颈烧瓶中黑色粉
末完全消失时停止通入SO2。
(4)装置D中水浴温度应控制在80 ℃左右,温度不能过高的原因是

解析:装置D中水浴温度应控制在80 ℃左右,温度过高时SO2气体的
溶解度减小,不利于制备硫酸锰晶体。
MnO2+SO2  MnSO4
三颈烧瓶中黑色粉末完全
消失

度过高时,SO2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
1
2
3
4
(5)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设计过于复杂,设计如图所示装置制备硫酸
锰:
简述乙同学装置的优点(填写两点):

解析:70%浓硫酸和亚硫酸钠反应生成的SO2气体中不含杂质气体,可直接通入三颈烧瓶中与二氧化锰反应生成MnSO4,同时设计有多孔球泡,吸收SO2更充分。
操作简单;有多孔球泡,吸收
SO2更充分
1
2
3
4
3. (2025·安徽江淮十校一模)硫代硫酸钠(Na2S2O3,相对分子质量为
158)可用作分析试剂,它有较强的还原性,遇酸易分解。某兴趣小组设
计实验利用SO2、Na2CO3和Na2S制备Na2S2O3。制备装置如图所示(加热和
夹持装置略)。
1
2
3
4
已知:ⅰ.2Na2S+3SO2 2Na2SO3+3S↓、Na2SO3+S Na2S2O3。
ⅱ.硫单质在含有乙醇的水溶液中析出时,颗粒更小,分布更均匀。
ⅲ.几种常见弱酸的电离常数如表所示。
弱酸 H2SO3 H2S H2CO3
电离平衡 常数(25 ℃) Ka1=1.3×10-2 Ka2=6.2×10-8 Ka1=1.1×10-7 Ka2=1.3×10-13 Ka1=4.5×10-7
Ka2=4.7×10-11
1
2
3
4
(1)仪器a的名称为 ;装置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
(2)装置丙中加入的试剂是物质的量之比为2∶1的Na2S和Na2CO3的混合
溶液,混合溶液呈碱性。制备过程中,向装置丙中通入SO2,澄清溶液先
变浑浊,后变澄清,稍后又再次出现微量浑浊,此时立刻停止通入SO2,
溶液经分离可得到Na2S2O3。
恒压滴液漏斗
Na2SO3+H2SO4(浓) Na2SO4+SO2↑+H2O
1
2
3
4
①反应前,装置丙中混合溶液呈碱性的主要原因是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②“稍后又再次出现微量浑浊”中的“浑浊”的成分是 (填化学式)。
③制备时,装置丙中通常还会加入少量乙醇,目的是

④为了提高制备效率,可将装置丙水浴加热。其他条件均相同时,水浴温
度与反应达到终点所用的时间如表所示。
S2-+H2O HS-+
OH-
S
增大S和Na2SO3的
接触面积,增大反应速率,使反应更充分
温度/℃ 30 35 40 45 50
时间/min 41 34 20 30 42
1
2
3
4
水浴温度达到40 ℃后,继续升高水浴温度,达到终点所用的时间增加的原
因可能是

温度升高,SO2的溶解度降低,溶液中的SO2浓度降低,反应速
率减小 
1
2
3
4
解析:本实验用SO2、Na2CO3和Na2S制备Na2S2O3。气体发生装置甲用于制
备SO2,仪器a(恒压滴液漏斗)中盛装浓硫酸,装置甲中发生反应:
Na2SO3+H2SO4(浓) Na2SO4+SO2↑+H2O;装置乙作安全瓶,可以
防倒吸;核心反应装置丙中SO2与Na2CO3、Na2S混合溶液反应制备
Na2S2O3;尾气吸收装置中NaOH溶液用于吸收未反应完的SO2,防止污染
空气。①Na2S和Na2CO3在水中都可以发生水解,使溶液显碱性,由
题表数据可知,H2S的第二步电离比H2CO3的第二步电离程度小,则S2-的
水解程度更大,使溶液呈碱性的主要原因是S2-的水解,其水解的离子方
程式为S2-+H2O HS-+OH-。
1
2
3
4
②“稍后又再次出现微量浑浊”是由于通入的SO2溶于水使溶液呈酸性,
而硫代硫酸钠在酸溶液中会发生反应S2 +2H2SO3 S↓+SO2↑+H2O
+2HS ,生成S单质。③由已知信息ⅱ可知,S单质在含有乙醇的水溶液
中析出时,颗粒更小,分布更均匀,可以增大S和Na2SO3的接触面积,增
大反应速率,使反应更充分,所以在制备时,在装置丙中会加入少量乙醇。
④继续升高水浴温度,会导致SO2的溶解度降低,溶液中的SO2浓度降低,
反应速率减小,导致达到终点所用的时间增加。
1
2
3
4
(3)为检验制得产品的纯度,该实验小组称取5.0 g产品配制成250 mL
Na2S2O3溶液,并用间接碘量法测定该溶液的浓度。在锥形瓶中加入25.00
mL 0.010 0 mol·L-1 KIO3溶液,并加入过量的KI后酸化,发生反应:5I-
+I +6H+ 3I2+3H2O,再加入几滴淀粉溶液,立即用所配制的
Na2S2O3溶液滴定,发生反应:I2+2S2 2I-+S4 ,当达到滴定
终点时,消耗Na2S2O3溶液15.00 mL,则该产品的纯度为 (保留
两位有效数字)。
79%
1
2
3
4
解析:由离子方程式可得关系式:I ~3I2~6S2 ,则15.00 mL
Na2S2O3溶液中Na2S2O3的物质的量为25.00×10-3 L×0.010 0 mol·L-1×6,
则该产品的纯度为 ×100%
=79%。
1
2
3
4
4. (2024·贵州高考15题节选)十二钨硅酸在催化方面有重要用途。某实
验小组制备十二钨硅酸晶体的方法如下(装置如图,夹持装置省略):
Ⅰ.将适量Na2WO4·2H2O、Na2SiO3·9H2O加入三颈烧瓶中,加适量水,加热,溶解。
Ⅱ.持续搅拌下加热混合物至近沸,缓慢滴加浓盐酸至pH为2,反应30分钟,冷却。
Ⅲ.将反应液转至萃取仪器中,加入乙醚,再分批次加入浓盐酸,萃取。
Ⅳ.静置后液体分上、中、下三层,下层是油状钨硅酸醚合物。
Ⅴ.将下层油状物转至蒸发皿中,加少量水,加热至混合液表面有晶膜形
成,冷却结晶,抽滤,干燥,得到十二钨硅酸晶体{H4[SiW12O40]·nH2O}。
1
2
3
4
②乙醚易挥发、易燃,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
③乙醚在高浓度盐酸中生成的 与[SiW12O40]4-缔合成密度
较大的油状钨硅酸醚合物。
已知:①制备过程中反应体系pH过低会产生钨的水合氧化物沉淀;
1
2
3
4
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中的试剂是 (填名称),其作用是

碱石灰
吸收挥发出的
HCl,防止污染环境
解析:仪器a为球形干燥管,其中盛有碱石灰,用以吸收反应过程中
挥发出的HCl。
1
2
3
4
(2)步骤Ⅱ中浓盐酸需缓慢滴加的原因是

避免制备过程中反应体系pH过
低,产生钨的水合氧化物沉淀
解析:由已知①可知,制备过程中反应体系pH过低会产生钨的水合氧化物沉淀,缓慢滴加浓盐酸可控制pH不会太低,避免产生钨的水合氧化物沉淀。
1
2
3
4
(3)下列仪器中,用于“萃取、分液”操作的有
(填名称)。
分液漏斗、烧杯
解析: “萃取、分液”需要用到分液漏斗和烧杯。
1
2
3
4
(4)步骤Ⅳ中“静置”后液体中间层的溶质主要是 。
NaCl
解析:静置后液体分上、中、下三层,下层是油状钨硅酸醚合物,上层是乙醚,中间层为水溶液,结合反应物及原子守恒可知,水溶液中溶质主要为NaCl。
(5)步骤Ⅴ中“加热”操作 (填“能”或“不能”)使用明火,
原因是 。
不能
乙醚易挥发、易燃,用明火容易发生危险
1
2
3
4
THANKS
演示完毕 感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