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件+知识提纲)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件+知识提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13 19:37:20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世界现代史 20C初至今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并存、对抗时代)
20C上半期
20C下半期
20C90S以来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两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两次大战之间的社会主义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发展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合作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世界近代史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历史概念
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
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冷战不仅具有传统的大国利益冲突的实在内容,具有明显的地缘政治与战略特点,更以其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为主要特征。另外,冷战双方在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特别是核军备竞赛的同时,又具有使美苏两国之间始终避免兵戎相见的自我控制机制。这场冷战持续了40多年,成为二战后近半个世纪中国际关系的主旋律。
指的是冷战时期,是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和局面。
冷战
两极格局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20C40.50S)
(一)冷战形成的原因
1.基础破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
2.根本原因:美苏在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根本对立。
3.美苏的意图:美国企图称霸世界,将苏联视为最大障碍;
苏联力图扩大在东欧的影响并寻求自身安全,发展社会主义。
4.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5.序幕:丘吉尔铁幕演说。
【资料卡片】铁幕演说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已经拉下了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这张铁幕后面……全都位于苏联势力范围之内,全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不仅落入苏联影响之下,而且越来越强烈地为莫斯科所控制。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20C40.50S)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20C40.50S)
)
(二)冷战形成的表现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政治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1947 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
经济 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1947 经济援助、扶持和控制西欧) 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 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军事 成立“北约”(1949 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 成立“华约”(1955 对抗“北约”,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地缘 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 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20C40.50S)
材料2:从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 “马歇尔计划”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材料1:二战后西欧经济面临崩溃,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矛盾。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工人运动此起彼伏。这种状况使美国政府意识到,“共产主义是在贫困和不满的土壤里蔓延和滋长的”,为了“遏制”苏联全球扩张主义,防止西欧 “变质”,无论如何也要稳定欧洲、复兴欧洲。于是美国政府出台了援助西欧的计划。 ——“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你如何理解美国的 “慷慨”?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目
的是什么?起到怎样的作用?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怎样的关系
目的: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稳定资本主义制度。加强对西欧的控制,称霸世界。作用:①增强西欧国家抵御苏联价值观渗透的能力;②驱使西欧国家承认美国的霸权地位,促进美国经济发展;③离间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
关系:杜鲁门主义表现为政治上公开的反苏反共;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联合欧洲各国共同反苏反共。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主地位。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20C40.50S)
“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及区别
①实质:它们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意图建立世界霸权、遏制共产主义发展的手段。
②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赤裸裸的反共反苏,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20C40.50S)
(一)冷战的发展(50年代中期以后)
1.呈现特点: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与热战冲突
①第二次柏林危机: 1958—1961 (柏林墙的建立)
②古巴导弹危机:1962
③朝鲜战争:1950—1953
④越南战争:1961—1975
2.典型事件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世纪60-80S)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世纪60—80S)
(二)多极化趋势出现
所谓“极”,指的是综合国力强、对国际事务影响大的国家或国家集团。所谓“化”,是指一种发展趋势,并非指现实,表明在多极格局形成之前有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期(或叫转换期)。
世界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朝着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反映。多极化发展并不是偶然的,它孕育于两极格局的演化之中,两极格局终结后,并没有出现单极格局,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世纪60-80S)
历史概念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世纪60—80S)
(二)多极化趋势出现(西欧、日本、中国、第三世界)
西方阵营 逐渐分化 ①西欧: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
②日本:经济“起飞”,追求成为“政治大国”
社会主义阵 营开始瓦解 ①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
②表现: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的破裂
中国崛起 ①标志事件:拥有“两弹一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等
②意义: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第三世界 的兴起 1955年万隆会议及1961年兴起的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世纪60-80S)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世纪60—80S)
补充:欧洲的联合
1.原因:战后西欧的普遍衰落,联合成为摆脱美国的必由之路
欧洲长期的战争与动荡使人民渴望统一和平
法德两大宿敌的和解
2.过程:1951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7原子能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
1967欧共体
3.影响:经济合作加强,经济实力增强
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世纪60-80S)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C60-80S)
日本经济腾飞(20C80S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并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日本的经济恢复工作到40年代末已基本结束,……从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进入战后持续高速増长时期,1960年国家经济实力上升到世界第五位,1968年以后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并在企业经营规模、劳动生产率和资本装备率方面日渐逼近美国的水平。日本从一个战败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世纪60-80S)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C60-80S)
中国崛起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尼克松访华
1964
1972
1967
1971
1970
1979
中日建交
中美建交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世纪60-80S)
第三世界的兴起
不结盟运动徽标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C60-80S)
1.背景:二战后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摆脱殖民控制取得独立
摆脱美苏控制,维护自身的独立发展
2.表现:1961年亚非拉国家发起不结盟运动(宗旨:反帝反殖、非集团不结盟、建立国家政治经济新秩序)
3.影响:加速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冲击着两极格局
4.与中国的关系:观察国非成员国,中国一贯注重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并在国际事务中与不结盟运动保持良好合作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世纪60-80S)
原因 ①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
②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标志 1991年,苏联解体
影响 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和平演变”战略 是指西方国家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渗透,对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促使它们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该词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由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和平演变”成为美国在冷战时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战略之一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20C90S)
冷战的影响
消极影响:
①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替,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②美苏争霸给美苏双方带来巨大经济负担。
③冷战带来了一些地区国家的分裂和冲突,破坏了世界和平。
积极影响:
①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促使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③客观促进了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中外历史纲要下导学案 姓名: 班级: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必备基础史实】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20C40.50S)
(一)冷战形成的原因
1.基础破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
2.根本原因:美苏在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根本对立。
3.美苏的意图:美国企图称霸世界,将苏联视为最大障碍;
苏联力图扩大在东欧的影响并寻求自身安全,发展社会主义。
4.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5.序幕:丘吉尔铁幕演说。
(二)冷战形成的表现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世纪60-80S)
(一)冷战的发展(50年代中期以后)
1.呈现特点: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与热战冲突
2.典型事件:①第二次柏林危机: 1958—1961 (柏林墙的建立)
②古巴导弹危机:1962
③朝鲜战争:1950—1953
④越南战争:1961—1975
(二)多极化趋势出现(西欧、日本、中国、第三世界)
欧洲的联合
1.原因:战后西欧的普遍衰落,联合成为摆脱美国的必由之路
欧洲长期的战争与动荡使人民渴望统一和平
法德两大宿敌的和解
2.过程:1951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7原子能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
1967欧共体
3.影响:经济合作加强,经济实力增强
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日本经济腾飞:20C80S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并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第三世界的兴起
1.背景:二战后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摆脱殖民控制取得独立
摆脱美苏控制,维护自身的独立发展
2.表现:1961年亚非拉国家发起不结盟运动(宗旨:反帝反殖、非集团不结盟、建立国家政治经济新秩序)
3.影响:加速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冲击着两极格局
4.与中国的关系:观察国非成员国,中国一贯注重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并在国际事务中与不结盟运动保持良好合作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20C90S)
冷战的影响
积极影响:
①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促使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③客观促进了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消极影响:
①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替,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②美苏争霸给美苏双方带来巨大经济负担。
③冷战带来了一些地区国家的分裂和冲突,破坏了世界和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