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世界现代史 20C初至今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并存、对抗时代)
20C上半期
20C下半期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两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两次大战之间的社会主义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发展
20C90S以来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合作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单元概览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世界近代史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2.了解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实行情况。
整体把握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国家的宏观调控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总体概览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由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所提出,是政府运用政策、法规、计划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宏观调控着重以整体社会的经济运作,透过人为调节供应与需求;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公平的收入分配;国际收支平衡。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概念解读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一)背景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1.惨痛教训:经济大危机及二战对经济的破坏
2.成功典范:罗斯福新政
3.外部刺激:苏联的强大带来的竞争和启发
4.理论基础:自由主义的衰弱,凯恩斯主义兴起
5.科技发展需要: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高新科技需要国家投入巨资,并进行协调和有效管理。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二)特点: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
(三)目的: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和发展
(四)措施
措施:①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
②制定指导性的经济发展计划
③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
④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
国内干预
结果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①二战后至70S出现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②20C70S,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随后各国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出现“混合经济”(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953—197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美国为3.5%,英国3.0%,法国5.2%,联邦德国5.9%,日本9.8%等。
——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等
思考材料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国际协调
措施:建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两大体系、三大支柱)
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
关贸总协定
世界银行
(世界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世界贸易体系)
目的: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
世界经济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世界银行(WB)
徽 标
概 况 宗 旨
资金来源 作 用 1945年成立,总部设在华盛顿
主要来源于成员国的认缴,美国因认缴资金最多而获得最大投票权
协调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形成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稳定国际汇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收支不平衡 (救急)
提供长期贷款,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
(救穷)
由于战争与经济危机,国际金融、贸易秩序被打破,二战后,由美国主导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等,加强了在金融和贸易领域的国际协调。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总结提升: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演变
重商主义(16C新开—18C中期工革):①强调通过商业积累金银货币,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②主张依靠政府的保护开展对外贸易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政府干预过多
自由主义(18C中期工革—20C初经危):①主张对经济完全自由放任,让市场自发调节
②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市场调节局限性暴露
经济危机爆发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主义)(20C30S罗新-70S):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国营经济发展、社会福利实施、财政金融宏观调控等)
政府干预过多
20C70S 经济“黄金时期”走向“滞涨阶段”——减少干预(缩减公有化程度、缩减社会福利、减少公共开支)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新自由主义(新凯恩斯主义)(20C70、80S至今):在国家适度干预下强调经济自由
(混合经济模式—公有+私有、市场+政府)
调整的实质:资本主义国家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是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并在一定阶段内解决了一些问题。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1.背景(条件)
①科学理论的突破:20世纪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相对论、量子理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
②世界大战的促进:两次世界大战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科技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③社会提供物质基础和人才条件:二战后各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教育的发展。
④政府重视和推动:二战后,社会发展的需要,各国对高科技的迫切需要和高度重视。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2.成就
①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
②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
③各种新材料的出现
④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
⑤化学、化工行业出现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3.意义
①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②人类文化生活产生了巨大变化
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等技术迅猛发展,使人们了解社会动态、与外界沟通更加方便。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知识,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人类思维的变化。
各种应用程序的开发,促进了人们的通信交流,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全媒体不断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的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的革命。
项目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范围
开始时间
发明
能源
时代
影响 由英国向法、德、美扩展(一枝独秀)
美、德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遍地开花)
范围更广、时间更长(向纵深方向发展)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60—70年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珍妮机、蒸汽机、火车、汽船
电灯、内燃机、飞机、汽车、电话
原子能、电子计算机、互联网
煤炭
电力、石油
核能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信息时代
创造出了巨大的生产力,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背景 ①根因: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②直因:公众生活水平提高;消费需求多样化
表现 ①农业和工业的人口比重下降,服务业的人口比重增加
②“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
实质 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社会结构的优化
中间阶层:是来自社会分层理论的一个概念。自20世纪40年代起,西方几个主要的现代化国家的社会分层结构中,均先后出现了以管理人员和公职人员为主的新中间阶层,亦称“中产阶层”、“新中产阶级” 。20世纪80年代以来,稳定保持在发达国家人口比例的25%-30%左右,已成为推动现代化社会发展、引导社会消费、稳定社会形势、定型社会规范及主流社会价值观的主体力量。
三、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
三、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含义
目的
内容
实质
评价
指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
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涉及到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等诸方面
国家运用财政手段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积极:①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平等,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 ②扩大消费,拉动了经济发展。
消极:①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②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③给纳税人带来沉重负担,引起中产阶级普遍不满。
(一) “福利国家”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史料一 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年度)(单位:英镑)。
英国税收与福利 甲 乙 丙
月收入(四口之家) 50 80 200
儿童津贴 13.0 13.0 13.0
其他津贴 50.1 30.1 0
纳税 0 -7.9 -43.8
国民保险 -4.5 -7.2 -18.0
实际收入 108.6 108.0 151.2
(1)根据史料一分析英国福利政策的积极作用。
(2)根据史料二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指出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的角色。
史料二 (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原因:福利开支大(政府不堪重负);经济增长速度降低;贫困人数增加;社会不满。
角色:福利制度的决策者;福利政策的调整者;福利支出的承担者。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救济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儿童利益。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二)社会运动
1.原因: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造成的不平等和贫困问题仍存在。
2.表现: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反对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
妇女运动(争取妇女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学生运动(如美国学生反对越南战争的运动)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局限性
(1)实质:触及的主要是统治的手段和方法,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固有矛盾。
(2)表现: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固有的弊端。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中外历史纲要下导学案 姓名: 班级: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2.了解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实行情况。
【必备基础史实】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国家的宏观调控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国家的宏观调控
(一)背景:1.惨痛教训:经济大危机及二战对经济的破坏
2.成功典范:罗斯福新政
3.外部刺激:苏联的强大带来的竞争和启发
4.理论基础:自由主义的衰弱,凯恩斯主义兴起
5.科技发展需要: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高新科技需要国家投入巨资,并进行协调和有效管理。
(二)特点: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
(三)目的: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和发展
(四)措施
国内干预
措施:①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
②制定指导性的经济发展计划
③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
④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
结果:①二战后至70S出现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②20C70S,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随后各国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出现“混合经济”(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
国际协调
措施:建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两大体系、三大支柱)
目的: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世界经济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1.背景(条件):①科学理论的突破:20世纪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相对论、量子理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
②世界大战的促进:两次世界大战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科技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③社会提供物质基础和人才条件:二战后各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教育的发展。
④政府重视和推动:二战后,社会发展的需要,各国对高科技的迫切需要和高度重视。
2.成就:①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
②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
③各种新材料的出现
④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
⑤化学、化工行业出现
3.意义:①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②人类文化生活产生了巨大变化: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等技术迅猛发展,使人们了解社会动态、与外界沟通更加方便。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知识,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人类思维的变化。
各种应用程序的开发,促进了人们的通信交流,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全媒体不断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三、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一) “福利国家”
(二)社会运动
1.原因: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造成的不平等和贫困问题仍存在。
2.表现: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反对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
妇女运动(争取妇女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学生运动(如美国学生反对越南战争的运动)
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局限性
1.实质:触及的主要是统治的手段和方法,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固有矛盾。
2.表现: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固有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