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积累默写高频考点(情境默写) 梳理练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下学期小升初会考复习备考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文积累默写高频考点(情境默写) 梳理练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下学期小升初会考复习备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12 17:06: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古诗文积累默写高频考点(情境默写) 梳理练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下学期小升初会考复习备考
1.理解性默写。
(1)范仲淹在《江上渔者》中,用“ , ”两句表达了对渔民的关切与同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江上往来人”的规劝。
(2)爷爷经常感怀人生苦短,时光流逝,你可以用苏轼《浣溪沙》中的词句鼓励爷爷:
(3)《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体现词人对好友美好祝福的句子是:
(4)一夜春雨过后,花园里盛开的花儿们还带着点点雨滴,显得愈发娇美红艳,遥遥望去,花朵更显得无比美丽,这不正是杜甫的诗句“ , ”所描绘的美景吗?我们常常用这首诗中的“ , ”两句来形容老师对学生默默无闻的培养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2.根据课文或积累完成下面填空。
(1)同桌同学把我的书借走了,到现在还没还。这真是刘备借荆州—— (把歇后语补充完整)
(2)……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 ,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 的痕迹呢?(朱自清《匆匆》)
(3)中国传统文化智慧闪耀。《两小儿辩日》中,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 ,此不为 乎?”尽显思辨的智慧。
(4)“ ,冷露无声湿桂花”描写的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夜晚的景色。“今夜月明人尽望, ”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类似表达这种情思的诗句,请你再写一句:“ ”。
3.根据课内外积累填空。
我国是个诗歌的国度。诗人往往借助寻常的事物来传递丰富的感情,比如那不起眼的小草,孟郊的《游子吟》中“ , ”,借以表达对母亲的感恩;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 ,晴翠接荒城”抒发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中“茅檐低小, ”描绘了一幅清新秀丽的风景画,表现出词人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古诗文里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长歌行》里的“ , ”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奋发图强;遇到艰难坎坷,我们用《竹石》中的“ , ”警醒自己时刻保持无所畏惧、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老年人哀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可以用苏轼《浣溪沙》中的“谁道人生无再少? ! ”来劝慰;南宋文学家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与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中“ , ”有异曲同工之妙。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名句启迪智慧。“良药苦口利于病, 。”启发我们要虚心接受批评;“ ,近山识鸟音。”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常将有日思无日, 。”让我们懂得节约;“ ,日日新,又日新”勉励我们要不断变革创新。
(2)名诗抒发情怀。“ ,要留清白在人间。”是于谦表达高洁志向的独白;“随风潜入夜, 。”是杜甫对春雨的讴歌;“ ,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对家乡的思念。
(3)名篇点亮人生。司马迁的“人 , ,或轻于鸿毛。”阐释了生命的价值;面对光阴的流逝,朱自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过去的日子如轻烟, ,如薄雾, 。”
5.请用积累的知识填一填。
(1)六一班开展诗词主题班会,这是主持人写的主持词,请将其补充完整:诗词是传承古今的歌唱。她是滋养万物的情操,“ ,润物细无声”。她是勇担使命的理想,“何当金络脑, ”。她是远方游子对故乡的思念,“ ,明月何时照我还”。她也告诫我们,时间虽如流水般匆匆走过,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悲叹,正如“谁道人生无再少? ! 。”
(2)当下少年将时间多用于了玩手机,而忽略了学习。我们应该有所警醒:正如朱自清在《匆匆》一文中感叹:过去的日子如 ,被微风吹散了,如 ,被初阳蒸融了。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提醒我们要 ;关于学习,《学弈》中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告诉我们 。
6.古诗文知识积累。
(1)不少诗人会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事物中。王建在《十五夜望月》中用“ , ”委婉地表达对亲人的怀念。《迢迢牵牛星》中用“终日不成章, ”写出织女因思念而终日泪如雨下;郑燮在《竹石》中用“ ,任尔东西南北风”表明自己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品性。
(2)王鹏被老师批评后,心想:老师的话虽然刺耳,但句句都是为自己好,这正是“ , ”。
(3)我们常在用知识时才痛惜自己懂得太少,也逐渐明白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某件事就不知道它有多难,正所谓:“ , 。”
7.根据课本知识填空。
(1)什么是春夏秋冬?古人用诗歌告诉我们:春,就是高鼎笔下描绘的“ ,拂堤杨柳醉春烟”的烂漫;夏,就是令辛弃疾惊喜的“稻花香里说丰年, ”的热闹;秋,就是少年王勃吟诵的“落霞与孤鹜齐飞, ”的和谐;冬,就是岑参眼里的“忽如一夜春风来, ”的纯洁。一年四季就是这样充满着诗情画意。
(2)当事者往往对利害得失考虑得太多,看问题反而糊涂,旁观的人由于冷静、客现却看很清楚,诗人 在《题西林壁》中的诗句“ , ”说明了这个朴素的道理。
8.根据提示,完成相关练习。
(1)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 了,我也茫茫然跟着 。(选自《匆匆》)作者扣住“脚”,运用了 手法,描写时光的流逝。由此,我想到了《长歌行》“ , ”一句,时间就像江河东流入海,一去不复返。
(2)在开展美丽乡村研学活动时,同学们看到东风吹拂着柳枝,柳絮飞舞,吟诵起唐代韩翃《寒食》中的诗句“ , ”;看到伸出墙头的杏花,吟诵起宋代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诗句“ , ”。看到石缝中破土而出的竹子,吟诵起清代郑燮《竹石》中的诗句“ , ”。
9.月亮不仅带给我们无穷的幻想,也是一种情感的寄托,请你按要求填写和“月”相关的诗文。
(1)月有形。你看,在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 ”中,月亮是弯弯的月牙;在白居易的《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 ”中,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2)月有境。你品,“ ,江枫渔火对愁眠”中,张继勾画了霜天寒夜、江枫渔火的生动景象;“ ,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勾勒出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3)月有情。你悟,王建《十五夜望月》中“ ,不知秋思落谁家”是诗人在望月思念友人;“春风又绿江南岸, ”是王安石在借月抒怀。
10.回忆自己所学内容,再填空。
(1)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 ”人人都爱听夸奖的话,但只有那些善意的批评才会让我们更强大;相处久了,才会了解谁是真正的朋友因为“ ,日久见人心”。
(2)诗词以精练的语言,展现最丰富的画面与情怀:《寒食》中“ ,寒食东风御柳斜”的春景;《迢迢牵牛星》中“盈盈一水间, ”的含情脉脉;《十五望月夜》中“ ,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思念之情。
(3)送别,是诗词中永恒的主题,王观祝愿友人“ ,千万和春住”。
(4)“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朱自清在《匆匆》中如此表达了自己对时光匆匆的怅然若失的情感。《长歌行》中也以“ , ”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的感慨。
11.根据积累完成填空。
(1)诗词中有传统节日。“日暮汉宫传蜡烛, ”描绘的是寒食节;“ ,不知秋思落谁家”写的是 节;“ ,皎皎河汉女”让我联想到 节。习俗中还有美好寓意,过年时吃鱼寓意着 。
(2)故事中有科学思辨。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 ,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 。”两小儿据理力争,连孔子也不禁被他们的思维所折服。我不禁想到这样两句话:“听君一席话, ”“青, ”。
(3)名句中有深刻哲理。“树欲静而风不止, ”启示我们要及时行孝;“ ,通则久”告诉我们遇事不必死钻牛角尖,而应该懂得通融、屈伸。
12.请将正确的诗句填写在横线上。
春天在古诗文中,常被描绘成一幅幅细腻而动人的画卷,其中春光与情丝交织,更显美好与魅力。绵绵春雨,如花针,似牛毛,悄无声息地滋润着万物,这春雨,正如杜甫笔下所绘“① ,② ”,给予生命最及时的滋养,那般恰到好处;又如韩愈所说“天街小雨润如酥,③ ”,展现出春天独特的朦胧美感。
盎然的春意,流露在杜牧笔下是“④ ,水村山郭酒旗风”,那勃勃的生机与跃动的活力,用叶绍翁的话说就是“⑤ ,一枝红杏出墙来”。春风吹拂的夜晚,更引得人们对月怀乡,王安石的“⑥ ,明月何时照我还”便是对思乡之情的最好诠释。
即将毕业的我,此刻更能深切感受到王维“⑦ ,西出阳关无故人”诗句中所蕴含的那份留恋与离愁。当美好的景致随着时间溜走,黄庭坚曾深深感慨“春归何处?⑧ ”,确实,美好总是那么短暂且难以挽留。然而,这也提醒我们要更加珍惜每一个当下,铭记那句古人的教诲“⑨ ,老大徒伤悲”,让我们不负韶华,努力生活,让每一刻都充满意义。
当小语写下上面题目第⑨空的答案时,她想到了老师也曾用一句话教导她,要接受别人正确的建议,不断保持进步。请从下列选项中选出这句话
A.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C.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D.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13.日积月累:根据提示填空。
(1)诵经典诗歌:杜甫《春夜喜雨》中的“ , 。”歌颂了春雨下得及时。
(2)托事物言志:诗人于谦用“ , ”表达自己为官清白,为人正直的决心。
(3)悟惜时道理:朱自清在《匆匆》里这样写光阴流逝:“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 ,像 ,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4)读科学思辨:《两小儿辩日》中,一儿认为“ , ”,他的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另一儿认为“ , ”,他的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参考答案
1.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本题考查的是古诗内容理解默写能力。
(1)“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你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表达的是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劝老年人要振作起来。不要空感青春已逝。虽人老但要保持年轻人的心态多做些事充实自己的人生。后人从中引申出失败之后不要灰心,尚可卷土重来以及珍惜现在的时光,及时行动,有所作为珍惜现在的时光,及时行动,有所作为的积极精神
(3)“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描写了词人送别友人时对临行朋友的叮咛和祝愿,表达了对友人的诚挚祝福和诗人的美好情怀。
(4)“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在天亮的时候,看到满地的花瓣和被雨打湿的花丛,锦官城出现一片繁花盛开的景象。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春天来到的时候就伴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地下起来,无声地滋润着万物。这一句来形容老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 有借无还 薄雾 游丝样 日中如探汤 近者热而远者凉 中庭地白树栖鸦 不知秋思落谁家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本题考查的是歇后语。
刘备进荆州——有借无还:指刘备在起事之初曾向东吴暂借荆州立足, 后来刘备羽毛丰满与魏, 吴成鼎足之势, 也终未归还荆州。比喻借故占用, 拒不归还。
(2)本题考查的是课文背诵默写。
注意“薄”“雾”“丝”这些生字的正确书写。
(3)本题考查的是课文背诵默写。
注意“探”“汤”“热”这些生字的正确书写。
(4)本题考查的是古诗默写。
注意“栖”“鸦”“谁”这些生字的正确书写。
类似表达游子思乡的诗句还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等。
3.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远芳侵古道 溪上青青草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本题考查古诗词默写与理解。
孟郊《游子吟》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意思儿女的孝心像小草一样,无法报答得了母亲如同春晖一般的恩情。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恩,歌颂了母爱。
《长歌行》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意思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老年再悲伤也没用了。告诉我们年轻的时候要发奋努力,不要老了以后后悔。
于谦《石灰吟》中“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意思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表达了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另外,还要注意“侵”“溪”“磨”“劲”“黄”等字的正确写法。
4. 忠言逆耳利于行 近水知鱼性 莫把无时当有时 苟日新 粉骨碎身浑不怕 润物细无声 春风又绿江南岸 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被微风吹散了 被初阳蒸融了
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理解与默写。
(1)书写时注意“忠”“逆”的正确写法;
书写时注意“近”“性”的正确写法;
书写时注意“莫”“时”的正确写法;
书写时注意“苟”“新”的正确写法。
(2)书写时注意“粉”“碎”的正确写法;
书写时注意“润”“物”的正确写法;
书写时注意“绿”“岸”的正确写法。
(3)书写时注意“固”“泰”的正确写法;
书写时注意“微”“蒸”的正确写法。
5. 随风潜入夜 快走踏清秋 春风又绿江南岸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轻烟 薄雾 珍惜时间 惟弈秋之为听 思援弓缴而射之 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本题考查诗词名句、课文内容的默写。
(1)书写时注意“随”“潜”“踏”“清”“绿”“岸”“尚”“休”“黄”的正确写法。
(2)《匆匆》这篇文章先借燕子、杨柳、桃花这些自然景物表现时间的流逝;接着作者以太阳东升西落这样的日常景象,表现时间流逝的悄无声息;最后作者抒发自己对光阴流逝的无奈与惋惜,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流逝的感慨和对珍惜时间的呼吁。
《学弈》讲述的是擅长下棋的人——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在同样的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诫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书写时注意“烟”“薄”“雾”“惟”“弈”“援”“缴”的正确写法。
6.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泣涕零如雨 千磨万击还坚劲 良药苦口利于病 忠言逆耳利于行 书到用时方恨少 事非经过不知难
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与理解。
(1)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原诗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根据关键词“表达对亲人的怀念”可知,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意思是普天之下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书写时注意“望”“涕”“磨”“劲”的正确写法。
(2)根据关键词“老师的话虽然刺耳,但句句都是为自己好”可知,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意思是形容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或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老师的话虽然刺耳”即“良药苦口”,“句句都是为自己好”即“利于行”。书写时注意“逆”的正确写法。
(3)根据关键词“用知识时才痛惜自己懂得太少”“不是亲身经历某件事就不知道它有多难”可知,为“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意思是在实际需要运用知识的时候才会感到自己学得太少,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书写时注意“恨”“难”的正确写法。
7. 草长莺飞二月天 听取蛙声一片 秋水共长天一色 千树万树梨花开 苏轼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本题考查古诗词默写与理解。
(1)书写时注意“莺、蛙、梨”的正确写法。
(2)出自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是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8. 挪移 旋转 拟人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理解默写。
(1)书写时注意“挪”“移”“旋”的正确写法。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出自朱自清的《匆匆》。作者扣住“脚”,“太阳”被拟人化,通过描述太阳挪移的状态和动作,使读者更加生动地感受到了太阳的生命力和动态。所以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出自《长歌行》,意思: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以江河东流比喻时间不可逆。
(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出自韩翃《寒食》,意思: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描绘寒食节柳絮纷飞的景象。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叶绍翁《游园不值》,意思:那满园的美丽春色怎能关得住,一枝红色杏花已经早早探出墙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出自郑燮《竹石》,意思: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以竹子扎根石缝表现坚韧。
9. 燕山月似钩 露似真珠月似弓 月落乌啼霜满天 秦时明月汉时关 今夜月明人尽望 明月何时照我还
本题考查古诗的默写。
(1)书写时要注意“燕”“似”“钩”“露”“真”的正确写法。
(2)书写时要注意“落”“啼”“霜”“秦”的正确写法。
(3)书写时要注意“夜”“望”“照”的正确写法。
10. 恶语伤人六月寒 路遥知马力 春城无处不飞花 脉脉不得语 今夜月明人尽望 若到江南赶上春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本题考查古诗及名言的理解与默写。
(1)书写时要注意“恶”“寒”“遥”的正确写法。
(2)书写时要注意“城”“脉”“得”“夜”“望”的正确写法。
(3)书写时要注意“若”“南”“赶”的正确写法。
(4)出自汉乐府的《长歌行》,全诗: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意思: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由此可知,表达了诗人对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的感慨的诗句是: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11. 轻烟散入五侯家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中秋 迢迢牵牛星 乞巧 年年有余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而日中时近也 胜读十年书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子欲养而亲不待 穷则变,变则通
本题考查诗句、名言警句的识记与理解。
(1)“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出自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题中的“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结合“月明”“秋思”等可知写的是中秋节。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出自东汉的《迢迢牵牛星》,意思是在银河东南牵牛星遥遥可见,在银河之西织女星明亮皎洁。此句写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不仅写出了银河的清亮,也写出了织女整体形象的娇美姿态。写的是乞巧(七夕)节。
书写时注意“散、侯、家、夜、望”的正确写法。
“鱼”用的是同音“余”,剩余、节余,故“过年吃鱼”寓意年年有余。
(2)书写时注意“胜、读、蓝”的正确写法。
(3)书写时注意“欲、待、穷、通”的正确写法。
12.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草色遥看近却无 千里莺啼绿映红 春色满园关不住 春风又绿江南岸 劝君更尽一杯酒 寂寞无行路 少壮不努力 B
本题考查古诗、名言警句的积累。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意思是春雨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无声无息,这句诗表达了春雨默默滋润万物的无私奉献精神,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书写时注意“潜”“润”“莺”“寂”的正确写法。
题干中要求选出能够劝导小雨要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不断保持进步的名言警句。
A.这句名言警句的意思是事故发展到了尽头就会发生变化,变化之后才能通达。通达之后才能长久。强调的是变通,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相关。
B.这句名言警句的意思是好药大多数是苦的,但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不太动听,但有利于人们改正自身的缺点。与听取别人的意见相关。
C.这句名言警句的意思是见到有德行的人就要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自省自身的缺点。强调的是要学习别人的优点,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相关。
D.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能使百姓获益,不必效法古代的规定;如果能把事情做的完美,就不必遵循旧的法则。强调的是变通,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相关。
故选B。
13.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已经从我手中溜去 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 日始出时去人近 而日中时远也 日初出远 而日中时近也
本题考查诗词名句及课文默写。
(1)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两句诗描绘了春雨仿佛知晓时节一般,在万物生长的春天悄然而至,为大地带来生机与希望,因此被誉为“知时节”的好雨。书写时注意“雨”“春”的正确写法。
(2)于谦在《石灰吟》中用“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来表达自己为官清白、为人正直的决心。这两句诗以石灰为喻,通过描绘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烈火焚烧,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畏惧,最终留下清白之身的过程,来象征诗人自己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挑战,都要保持清白的品格和正直的为人。书写时注意“骨”“浑”“留”的正确写法。
(3)书写时注意“溜”“针”“滴”的正确写法。
(4)《两小儿辩日》中,第一个小儿认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意思是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中午的时候离人远,因为早上太阳看起来大像车盖,中午像盘子,这是远小近大的道理。第二个小儿认为“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意思是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中午离人近,因为早上清凉,中午炎热,这是近热远凉的道理。这展现了两个小儿善于观察、敢于思考和辩论的精神。书写时注意“时”“远”的正确写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