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
第讲 实验:探究变压器原、副线圈电压与匝数的关系
探究传感器的特性、传感器的应用
考点一 实验:探究变压器原、副线圈电压与匝数的关系
一、实验器材
可拆变压器、低压交流电源、两只多用电表、导线若干、开关。
二、实验思路
保持原线圈输入的电压一定,先保持原线圈的匝数不变,改变副线圈的匝数,研究其对副线圈电压的影响。然后再保持副线圈的匝数不变,研究原线圈的匝数对副线圈电压的影响。
三、画出实验电路图
画出实验电路图如图所示。电路图上要标出两个线圈的匝数、原线圈欲加电压的数值。要事先推测副线圈两端电压的可能数值。
四、画出数据记录表格
记录数据的表格如表1、表2所示。
表1:保持原线圈匝数n1不变
n1
U1/V
n2
U2/V
表2:保持副线圈匝数n2不变
n1
U1/V
n2
U2/V
五、实验操作步骤
1.组装可拆变压器。
2.按电路图连接电路,注意原线圈一侧接低压交流电源。
3.原、副线圈各取一定的匝数,闭合开关,用多用电表测出原、副线圈两端的电压,将数据记入设计的表格。
4.保持原线圈的匝数不变,多次改变副线圈的匝数,用多用电表测出原、副线圈两端的电压,将一系列数据记入设计的表格1。
5.保持副线圈的匝数不变,多次改变原线圈的匝数,用多用电表测出原、副线圈两端的电压,将一系列数据记入设计的表格2。
6.先将两个多用电表从电路中断开,然后断开交流电源的开关,拆除电路。
7.将多用电表的选择开关置于交流电压最大量程挡或“OFF”位置,整理器材。
六、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原、副线圈上的电压之比近似等于它们的匝数之比。
七、误差分析
实验数据没有严格遵从实验结论所述规律,是因为
1.实验变压器工作时存在多种损耗:
(1)变压器线圈通过电流时会发热;
(2)铁芯在交变磁场的作用下会发热;
(3)交变电流产生的磁场不可能完全局限在铁芯内。
2.多用电表的读数存在误差等。
八、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1.连接电路后要由同组的几位同学分别独立检查,并经过确认。确认无误后才能接通电源。
2.为了保证人身安全,只能使用低压交流电源,所用电压不要超过12 V;即使这样,通电时也不要用手接触裸露的导线、接线柱。
3.为了保证多用电表的安全,使用交流电压挡测电压时,先用最大量程挡试测,大致确定被测电压后再选用适当的挡位进行测量。
4.先拆除多用电表,再断开开关,以免烧坏电表。
例1 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探究变压器原、副线圈电压与匝数的关系”的实验。
(1)下列实验器材必须要用的有________(选填字母代号)。
A.干电池组 B.学生电源
C.多用电表 D.直流电压表
E.滑动电阻器 F.条形磁体
G.可拆变压器(铁芯、两个已知匝数的线圈)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选填字母代号)。
A.为确保实验安全,实验中要求原线圈匝数小于副线圈匝数
B.要研究副线圈匝数对副线圈电压的影响,应该保持原线圈电压、匝数不变,改变副线圈的匝数
C.测量电压时,先用最大量程挡位试测,大致确定电压后再选用适当的挡位进行测量
D.变压器开始正常工作后,铁芯导电,把电能由原线圈输送到副线圈
(3)该同学通过实验得到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数据,表中n1、n2分别为原、副线圈的匝数,U1、U2分别为原、副线圈的电压,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次数 n1/匝 n2/匝 U1/V U2/V
1 1600 400 12.1 2.90
2 800 400 10.2 4.95
3 400 200 11.9 5.92
(4)如图,当左侧线圈“0”“16”间接入12 V交变电压时,右侧线圈“0”“4”接线柱间输出的电压可能是________。
A.6 V B.4.3 V
C.2.1 V
考点二 实验:探究传感器的特性、传感器的应用
一、传感器实验的两种典型问题
1.探究传感器的特性
传感器是把非电学量转化成电学量的一种器件,实验探究传感器的电阻、电流、电压随温度、光强、压力等的变化情况是典型的基础题型。
2.传感器的应用
一般传感器的应用实验分为两种:①利用传感器的特性测量非电学量,如利用温度传感器的特性制作温度计来测量温度;②利用传感器制作简单的自动控制装置。
二、电磁继电器
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电磁铁产生的磁场来驱动触点的开闭,从而实现对电路的控制和保护。如图所示,当电流通过电磁铁的线圈时,线圈内部会产生磁场,电流越大,磁场越强,当磁场增强到一定程度时,可动触点会被吸引到固定触点上,实现电路的接通;当电磁铁的磁场过小或失去磁场时,可动触点会被弹簧拉回,实现电路的断开。
例2 (2022·重庆高考)某兴趣小组研究热敏电阻在通以恒定电流时,其阻值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实验电路如图所示,实验设定恒定电流为50.0 μA,主要实验器材有:恒压直流电源E、加热器、测温仪、热敏电阻RT、可变电阻R1、电流表A、电压表V。
(1)用加热器调节RT的温度后,为使电流表的示数仍为50.0 μA,须调节____________(选填一种给定的实验器材)。当RT两端未连接电压表时,电流表示数为50.0 μA;连接电压表后,电流表示数显著增大,须将原电压表更换为内阻________(选填“远大于”“接近”“远小于”)RT阻值的电压表。
(2)测得RT两端的电压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由图可得温度从35.0 ℃变化到40.0 ℃的过程中,RT的阻值随温度的平均变化率是________ kΩ·℃-1(保留2位有效数字)。
例3 (2024·全国甲卷)电阻型氧气传感器的阻值会随所处环境中的氧气含量发生变化。在保持流过传感器的电流(即工作电流)恒定的条件下,通过测量不同氧气含量下传感器两端的电压,建立电压与氧气含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一过程称为定标。一同学用图a所示电路对他制作的一个氧气传感器定标。实验器材有:装在气室内的氧气传感器(工作电流1 mA)、毫安表(内阻可忽略)、电压表、电源、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若干、5个气瓶(氧气含量分别为1%、5%、10%、15%、20%)。
(1)将图a中的实验器材间的连线补充完整,使其能对传感器定标;
(2)连接好实验器材,把氧气含量为1%的气瓶接到气体入口;
(3)把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滑到________端(填“a”或“b”),闭合开关;
(4)缓慢调整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位置,使毫安表的示数为1 mA,记录电压表的示数U;
(5)断开开关,更换气瓶,重复步骤(3)和(4);
(6)获得的氧气含量分别为1%、5%、10%和15%的数据已标在图b中;氧气含量为20%时电压表的示数如图c,该示数为________V(结果保留2位小数)。
现测量一瓶待测氧气含量的气体,将气瓶接到气体入口,调整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使毫安表的示数为1 mA,此时电压表的示数为1.50 V,则此瓶气体的氧气含量为________%(结果保留整数)。
例4 (2024·浙江1月选考)在探究热敏电阻的特性及其应用的实验中,测得热敏电阻Rt在不同温度时的阻值如下表:
温度/℃ 4.1 9.0 14.3 20.0 28.0 38.2 45.5 60.4
电阻/(102 Ω) 220 160 100 60 45 30 25 15
某同学利用上述热敏电阻Rt、电动势E=3 V(内阻不计)的电源、定值电阻R(阻值有3 kΩ、5 kΩ、12 kΩ三种可供选择)、控制开关和加热系统,设计了A、B、C三种电路。因环境温度低于20 ℃,现要求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0~28 ℃范围,且1、2两端电压大于2 V,控制开关开启加热系统加热,则应选择的电路是________,定值电阻R的阻值应选________ kΩ,1、2两端的电压小于________ V时,自动关闭加热系统(不考虑控制开关对电路的影响)。
例5 某同学用光敏电阻和电磁继电器等器材设计自动光控照明电路。
(1)光强(E)是表示光强弱程度的物理量,单位为坎德拉(cd)。如图a所示是光敏电阻阻值随光强变化的图线,由此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b为电磁继电器的构造示意图,其中L为含有铁芯的线圈,P为可绕O点转动的衔铁,K为弹簧,S为一对触头,A、B、C、D为四个接线柱。工作时,应将________(填“A、B”或“C、D”)接照明电路。
(3)请在图c中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完成实物电路的连接。
(4)已知电源电动势为3 V,内阻很小,电磁铁线圈电阻R0=20.0 Ω,电流超过50 mA时可吸合衔铁。如果要求光强达到2 cd时,照明电路恰好接通,则图c中定值电阻R定=________ Ω。
课时作业
1.某实验小组用可拆变压器探究“变压器原、副线圈电压与匝数的关系”。
(1)由于交变电流的电压是变化的,所以实验中测量的是电压的________值(选填“平均”“有效”或“最大”);某次实验操作,副线圈所接多用电表的读数如图甲所示,其对应的选择开关如图乙所示,则此时电表读数为________。
(2)某次实验中,用匝数na=400匝和nb=800匝的线圈实验,测量的数据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
Ua/V 1.80 2.80 3.80 4.90
Ub/V 4.00 6.01 8.02 9.98
A.原线圈的匝数为na,用较粗导线绕制
B.副线圈的匝数为na,用较细导线绕制
C.原线圈的匝数为nb,用较细导线绕制
D.副线圈的匝数为nb,用较粗导线绕制
(3)变压器铁芯的结构和材料是________。
A.整块不锈钢铁芯 B.整块硅钢铁芯
C.绝缘的硅钢片叠成
2.某同学为定性探究光敏电阻阻值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关系,设计了如图a所示的电路。所用器材有:置于暗箱(图中虚线区域)中的光敏电阻RG、小灯泡和刻度尺;阻值为R的定值电阻;理想电压表V;电动势为E、内阻为r的电源;开关S;导线若干。
实验时,先按图a连接好电路,然后改变暗箱中光源到光敏电阻的距离d,记录电压表的示数U,获得多组数据如下表。
d/cm 8.50 10.00 12.00 13.50 15.00 17.00
U/mV 271.0 220.0 180.0 156.7 114.9 114.0
d/cm 18.50 20.00 22.00 23.50 25.00
U/mV 94.8 89.5 78.6 72.5 65.0
回答下列问题:
(1)光敏电阻阻值RG与电压表示数U的关系式为RG=________________(用E、r、R、U表示)。
(2)在图b的坐标纸上补齐数据表中所给的第二组数据点,并作出U d曲线。
(3)依据实验结果可推断:光敏电阻的阻值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小而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4)该同学注意到智能手机有自动调节屏幕亮度的功能,光照强度大时屏幕变亮,反之变暗。他设想利用光敏电阻的特性,实现“有光照射光敏电阻时,小灯泡变亮;反之变暗”的功能,设计了如图c所示的电路,则电路中________(填“R1”或“R2”)为光敏电阻,另一个为定值电阻。
3.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研究压敏电阻应变片Rx的压阻效应。电源的电动势为3 V,内阻忽略不计,电流表A1量程为0~0.6 A,内阻r1=1.5 Ω,其读数用I1表示;电流表A2量程为0~0.6 A,内阻约为2 Ω,其读数用I2表示。
(1)在电阻Rx上施加压力F,闭合开关S,记下电表读数,该电路测量电阻Rx阻值的表达式为Rx=________(用题目中给出的字母表示)。改变压力F,得到不同的Rx值,记录数据并绘成Rx F图像如图乙所示。
(2)一同学想把电流表A1改成简易压力表,他仍然使用原来的表盘,只是把表盘上标示的数字“0.2、0.4、0.6”改为相应的压力值,实验采用的电路如图丙所示。他在表盘上表示0.1 A的刻度线处标上数字0,则电路中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应为R0=________ Ω;此压力表表盘上0.2 A的刻度线处标上的压力值为________ N。
4.(2024·河北高考)某种花卉喜光,但阳光太强时易受损伤。某兴趣小组决定制作简易光强报警器,以便在光照过强时提醒花农。该实验用到的主要器材如下:学生电源、多用电表、数字电压表(0~20 V)、数字电流表(0~20 mA)、滑动变阻器R(最大阻值50 Ω,1.5 A)、白炽灯、可调电阻R1(0~50 kΩ)、发光二极管LED、光敏电阻RG、NPN型三极管VT、开关和若干导线等。
(1)判断发光二极管的极性
使用多用电表的“×10 k”欧姆挡测量二极管的电阻。如图1所示,当黑表笔与接线端M接触、红表笔与接线端N接触时,多用电表指针位于表盘中a位置(见图2);对调红、黑表笔后指针位于表盘中b位置(见图2),由此判断M端为二极管的________(填“正极”或“负极”)。
(2)研究光敏电阻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伏安特性
①采用图3中的器材进行实验,部分实物连接已完成。要求闭合开关后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从0开始。导线L1、L2和L3的另一端应分别连接滑动变阻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线柱(以上三空选填接线柱标号“A”“B”“C”或“D”)。
②图4为不同光照强度下得到的光敏电阻伏安特性曲线,图中曲线Ⅰ、Ⅱ和Ⅲ对应光敏电阻受到的光照由弱到强。由图像可知,光敏电阻的阻值随其表面受到光照的增强而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3)组装光强报警器电路并测试其功能
图5为利用光敏电阻、发光二极管、三极管(当b、e间电压达到一定程度后,三极管被导通)等元件设计的电路。组装好光强报警器后,在测试过程中发现,当照射到光敏电阻表面的光强达到报警值时,发光二极管并不发光,为使报警器正常工作,应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可调电阻R1的阻值,直至发光二极管发光。
(答案及解析)
例1 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探究变压器原、副线圈电压与匝数的关系”的实验。
(1)下列实验器材必须要用的有________(选填字母代号)。
A.干电池组 B.学生电源
C.多用电表 D.直流电压表
E.滑动电阻器 F.条形磁体
G.可拆变压器(铁芯、两个已知匝数的线圈)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选填字母代号)。
A.为确保实验安全,实验中要求原线圈匝数小于副线圈匝数
B.要研究副线圈匝数对副线圈电压的影响,应该保持原线圈电压、匝数不变,改变副线圈的匝数
C.测量电压时,先用最大量程挡位试测,大致确定电压后再选用适当的挡位进行测量
D.变压器开始正常工作后,铁芯导电,把电能由原线圈输送到副线圈
(3)该同学通过实验得到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数据,表中n1、n2分别为原、副线圈的匝数,U1、U2分别为原、副线圈的电压,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次数 n1/匝 n2/匝 U1/V U2/V
1 1600 400 12.1 2.90
2 800 400 10.2 4.95
3 400 200 11.9 5.92
(4)如图,当左侧线圈“0”“16”间接入12 V交变电压时,右侧线圈“0”“4”接线柱间输出的电压可能是________。
A.6 V B.4.3 V
C.2.1 V
[答案] (1)BCG (2)BC
(3)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原、副线圈的电压之比等于原、副线圈的匝数之比,即=
(4)C
[解析] (1)实验中,必须要用学生电源提供交流电;学生电源本身可以调节电压,无需滑动变阻器;需要用多用电表测量交流电压;本实验不需要用条形磁体,须用可拆变压器来进行实验;综上所述,需要的实验器材为B、C、G。
(2)为确保实验安全,应该使输出电压小于输入电压,则实验中要求原线圈匝数大于副线圈匝数,故A错误;要研究副线圈匝数对副线圈电压的影响,应该保持原线圈电压、匝数不变,改变副线圈的匝数,进而测得副线圈电压,找出相应关系,故B正确;为了保护电表,测量副线圈电压时,先用最大量程挡位试测,大致确定电压后再选用适当的挡位进行测量,故C正确;变压器的工作原理是电磁感应现象,若不计各种损耗,在原线圈上将电能转化成磁场能,在副线圈上将磁场能转化成电能,铁芯起到传递磁场能的作用,不是靠铁芯导电来传输电能,故D错误。
(3)通过数据分析可得,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原、副线圈的电压之比等于原、副线圈的匝数之比,即=。
(4)当左侧线圈“0”“16”间接入12 V交变电压时,设左侧线圈的匝数为16n,右侧线圈接“0”“4”接线柱时,右侧线圈的匝数为4n,其中n为某一个常数;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匝数的关系为:=,如果是理想变压器,则“0”“4”接线柱间输出的电压是3 V,实验中考虑到漏磁、绕组导线中产生的焦耳热等因素,所以“0”“4”接线柱间输出的电压要小于3 V,故A、B错误,C正确。
例2 (2022·重庆高考)某兴趣小组研究热敏电阻在通以恒定电流时,其阻值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实验电路如图所示,实验设定恒定电流为50.0 μA,主要实验器材有:恒压直流电源E、加热器、测温仪、热敏电阻RT、可变电阻R1、电流表A、电压表V。
(1)用加热器调节RT的温度后,为使电流表的示数仍为50.0 μA,须调节____________(选填一种给定的实验器材)。当RT两端未连接电压表时,电流表示数为50.0 μA;连接电压表后,电流表示数显著增大,须将原电压表更换为内阻________(选填“远大于”“接近”“远小于”)RT阻值的电压表。
(2)测得RT两端的电压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由图可得温度从35.0 ℃变化到40.0 ℃的过程中,RT的阻值随温度的平均变化率是________ kΩ·℃-1(保留2位有效数字)。
[答案] (1)可变电阻R1 远大于 (2)-1.2
[解析] (1)由题知恒压直流电源E提供的电压不变,用加热器调节RT的温度后,RT的阻值发生改变,要确保电流表的示数仍为50.0 μA,则必须控制整个回路的总电阻不变,故须调节的器材是可变电阻R1。连接电压表后,电流表示数显著增大,则说明电压表与RT并联的总阻值R总明显小于RT,根据并联电阻R总==,可知要保证R总近似等于RT,须将原电压表更换为内阻RV远大于RT阻值的电压表。
(2)由题中U t图像可得,温度为35.0 ℃时RT两端的电压为1.60 V,根据欧姆定律可知此时热敏电阻的阻值RT1= Ω=32 kΩ;温度为40.0 ℃时RT两端的电压为1.30 V,根据欧姆定律可知此时热敏电阻的阻值RT2= Ω=26 kΩ。则温度从35.0 ℃变化到40.0 ℃的过程中,RT的阻值随温度的平均变化率是k== kΩ·℃-1=-1.2 kΩ·℃-1,负号表示随着温度升高RT的阻值减小。
例3 (2024·全国甲卷)电阻型氧气传感器的阻值会随所处环境中的氧气含量发生变化。在保持流过传感器的电流(即工作电流)恒定的条件下,通过测量不同氧气含量下传感器两端的电压,建立电压与氧气含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一过程称为定标。一同学用图a所示电路对他制作的一个氧气传感器定标。实验器材有:装在气室内的氧气传感器(工作电流1 mA)、毫安表(内阻可忽略)、电压表、电源、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若干、5个气瓶(氧气含量分别为1%、5%、10%、15%、20%)。
(1)将图a中的实验器材间的连线补充完整,使其能对传感器定标;
(2)连接好实验器材,把氧气含量为1%的气瓶接到气体入口;
(3)把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滑到________端(填“a”或“b”),闭合开关;
(4)缓慢调整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位置,使毫安表的示数为1 mA,记录电压表的示数U;
(5)断开开关,更换气瓶,重复步骤(3)和(4);
(6)获得的氧气含量分别为1%、5%、10%和15%的数据已标在图b中;氧气含量为20%时电压表的示数如图c,该示数为________V(结果保留2位小数)。
现测量一瓶待测氧气含量的气体,将气瓶接到气体入口,调整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使毫安表的示数为1 mA,此时电压表的示数为1.50 V,则此瓶气体的氧气含量为________%(结果保留整数)。
[答案] (1)如图所示 (3)a (6)1.40 17
[解析] (1)由题图a可知,滑动变阻器采用分压式接法(这种接法使传感器两端电压的调节范围较大),电流表采用内接法(可以准确测定通过传感器的电流,也不影响传感器两端电压的测量)。实物连接图如答图所示(电压表负接线柱连接滑动变阻器a端亦可)。
(3)为了保护电路,闭合开关后,电阻型氧气传感器两端的电压应为零,故应把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滑到a端再闭合开关。
(6)由题图c可知,电压表的分度值为0.1 V,需要估读到0.01 V,则读数为1.40 V。在题图b中描出点(20%,1.40 V),用平滑的曲线将各点连接起来,如图所示。根据图线可得,电压表示数为1.50 V时,氧气含量为17%。
例4 (2024·浙江1月选考)在探究热敏电阻的特性及其应用的实验中,测得热敏电阻Rt在不同温度时的阻值如下表:
温度/℃ 4.1 9.0 14.3 20.0 28.0 38.2 45.5 60.4
电阻/(102 Ω) 220 160 100 60 45 30 25 15
某同学利用上述热敏电阻Rt、电动势E=3 V(内阻不计)的电源、定值电阻R(阻值有3 kΩ、5 kΩ、12 kΩ三种可供选择)、控制开关和加热系统,设计了A、B、C三种电路。因环境温度低于20 ℃,现要求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0~28 ℃范围,且1、2两端电压大于2 V,控制开关开启加热系统加热,则应选择的电路是________,定值电阻R的阻值应选________ kΩ,1、2两端的电压小于________ V时,自动关闭加热系统(不考虑控制开关对电路的影响)。
[答案] C 3 1.8
[解析] 由题意可知,温度越低,电路中1、2两端电压应越大;电路A中,Rt与R并联,1、2两端电压始终等于电源电动势,故不能实现电路的控制;电路B、C中,Rt与R串联,温度越低,Rt阻值越大,Rt两端电压越大,R两端电压越小,故应将控制开关和加热系统并联在Rt两端,即应选择电路C。室内温度为20.0 ℃时,热敏电阻阻值为Rt1=60×100 Ω=6 kΩ,由题意可知,此时U12=E=2 V,解得R=3 kΩ,即定值电阻R的阻值应选3 kΩ;由题意可知,室内温度高于28 ℃时关闭加热系统,室内温度为28 ℃时,热敏电阻阻值为Rt2=4.5 kΩ,此时1、2两端的电压为U12′=E=1.8 V,则1、2两端的电压小于1.8 V时,自动关闭加热系统。
例5 某同学用光敏电阻和电磁继电器等器材设计自动光控照明电路。
(1)光强(E)是表示光强弱程度的物理量,单位为坎德拉(cd)。如图a所示是光敏电阻阻值随光强变化的图线,由此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b为电磁继电器的构造示意图,其中L为含有铁芯的线圈,P为可绕O点转动的衔铁,K为弹簧,S为一对触头,A、B、C、D为四个接线柱。工作时,应将________(填“A、B”或“C、D”)接照明电路。
(3)请在图c中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完成实物电路的连接。
(4)已知电源电动势为3 V,内阻很小,电磁铁线圈电阻R0=20.0 Ω,电流超过50 mA时可吸合衔铁。如果要求光强达到2 cd时,照明电路恰好接通,则图c中定值电阻R定=________ Ω。
[答案] (1)随光照强度的增加,光敏电阻的阻值减小得越来越慢 (2)C、D (3)图见解析 (4)21.5
[解析] (1)从图a可知,光敏电阻的阻值随光照强度变化的规律是:随光照强度的增加,光敏电阻的阻值迅速减小,进一步增大光照强度,光敏电阻的阻值减小得越来越慢。
(2)由电路原理可知,电磁铁线圈连接的是控制电路,S连接的是工作电路,故工作时,应将C、D接照明电路。
(3)将光敏电阻和定值电阻接入控制电路,用电器接入工作电路,连接电路如图所示。
(4)当外界光照强度达到2 cd时,由图a可知,光敏电阻的阻值R1=18.5 Ω,照明电路恰好接通开始工作,电磁铁能吸合衔铁的电流I=0.05 A,由I=得,控制电路总电阻R总===60 Ω,根据串联电路电阻规律可知,定值电阻的阻值为:R定=R总-R0-R1=60 Ω-20.0 Ω-18.5 Ω=21.5 Ω。
课时作业
1.某实验小组用可拆变压器探究“变压器原、副线圈电压与匝数的关系”。
(1)由于交变电流的电压是变化的,所以实验中测量的是电压的________值(选填“平均”“有效”或“最大”);某次实验操作,副线圈所接多用电表的读数如图甲所示,其对应的选择开关如图乙所示,则此时电表读数为________。
(2)某次实验中,用匝数na=400匝和nb=800匝的线圈实验,测量的数据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
Ua/V 1.80 2.80 3.80 4.90
Ub/V 4.00 6.01 8.02 9.98
A.原线圈的匝数为na,用较粗导线绕制
B.副线圈的匝数为na,用较细导线绕制
C.原线圈的匝数为nb,用较细导线绕制
D.副线圈的匝数为nb,用较粗导线绕制
(3)变压器铁芯的结构和材料是________。
A.整块不锈钢铁芯 B.整块硅钢铁芯
C.绝缘的硅钢片叠成
答案:(1)有效 4.8 V (2)C (3)C
解析:(1)由于交变电流的电压是变化的,实验中测量的是电压的有效值;由题图乙可知,所选择挡位为交流电压10 V挡,由题图甲可知,此时电表读数为4.8 V。
(2)由表格数据可知,略大于,考虑到实验中所用变压器并非理想变压器,即存在能量损失,使得原、副线圈电压之比略大于匝数比,所以原线圈的匝数为nb,副线圈的匝数为na;而副线圈两端电压较小,则电流较大,所以副线圈所用导线应较粗,故A、B、D错误,C正确。
(3)由于硅钢具有更高的磁导率和电阻率,同时采用叠片结构,这些可以有效减少因涡流产生的损耗,因此铁芯是由相互绝缘的硅钢片平行叠成。
2.某同学为定性探究光敏电阻阻值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关系,设计了如图a所示的电路。所用器材有:置于暗箱(图中虚线区域)中的光敏电阻RG、小灯泡和刻度尺;阻值为R的定值电阻;理想电压表V;电动势为E、内阻为r的电源;开关S;导线若干。
实验时,先按图a连接好电路,然后改变暗箱中光源到光敏电阻的距离d,记录电压表的示数U,获得多组数据如下表。
d/cm 8.50 10.00 12.00 13.50 15.00 17.00
U/mV 271.0 220.0 180.0 156.7 114.9 114.0
d/cm 18.50 20.00 22.00 23.50 25.00
U/mV 94.8 89.5 78.6 72.5 65.0
回答下列问题:
(1)光敏电阻阻值RG与电压表示数U的关系式为RG=________________(用E、r、R、U表示)。
(2)在图b的坐标纸上补齐数据表中所给的第二组数据点,并作出U d曲线。
(3)依据实验结果可推断:光敏电阻的阻值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小而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4)该同学注意到智能手机有自动调节屏幕亮度的功能,光照强度大时屏幕变亮,反之变暗。他设想利用光敏电阻的特性,实现“有光照射光敏电阻时,小灯泡变亮;反之变暗”的功能,设计了如图c所示的电路,则电路中________(填“R1”或“R2”)为光敏电阻,另一个为定值电阻。
答案:(1)R-r-R (2)图见解析
(3)增大 (4)R2
解析:(1)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得R=U,解得RG=R-r-R。
(2)描点、连线如图所示。
(3)当光源距离光敏电阻越远时,光照强度越小,电压表示数越小,根据RG=R-r-R可知,光敏电阻的阻值RG越大。
(4)如果R1为光敏电阻,有光照射光敏电阻时,外电路总电阻变小,路端电压降低,灯泡两端电压降低,灯泡变暗;若R2为光敏电阻,有光照射光敏电阻时,外电路总电阻变小,干路电流增大,内电压升高,路端电压降低,流过R1的电流减小,因此流过灯泡的电流增大,灯泡变亮。因此R2为光敏电阻。
3.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研究压敏电阻应变片Rx的压阻效应。电源的电动势为3 V,内阻忽略不计,电流表A1量程为0~0.6 A,内阻r1=1.5 Ω,其读数用I1表示;电流表A2量程为0~0.6 A,内阻约为2 Ω,其读数用I2表示。
(1)在电阻Rx上施加压力F,闭合开关S,记下电表读数,该电路测量电阻Rx阻值的表达式为Rx=________(用题目中给出的字母表示)。改变压力F,得到不同的Rx值,记录数据并绘成Rx F图像如图乙所示。
(2)一同学想把电流表A1改成简易压力表,他仍然使用原来的表盘,只是把表盘上标示的数字“0.2、0.4、0.6”改为相应的压力值,实验采用的电路如图丙所示。他在表盘上表示0.1 A的刻度线处标上数字0,则电路中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应为R0=________ Ω;此压力表表盘上0.2 A的刻度线处标上的压力值为________ N。
答案:(1) (2)10.5 7.5
解析:(1)由电路图可知,Rx两端电压Ux=I1r1,流经Rx的电流Ix=I2-I1,则该电路测量电阻Rx阻值的表达式为Rx==。
(2)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有E=I(R0+r1+Rx),由题图乙可知,当I=0.1 A时,压力为零,结合图乙可知Rx=18 Ω,代入数据解得R0=10.5 Ω;当I=0.2 A时,代入数据解得Rx=3 Ω,由图乙可知,Rx与所受压力F成一次函数关系,两者关系为Rx=(18-2F) Ω,代入数据解得,当I=0.2 A时,对应的压力值为F=7.5 N。
4.(2024·河北高考)某种花卉喜光,但阳光太强时易受损伤。某兴趣小组决定制作简易光强报警器,以便在光照过强时提醒花农。该实验用到的主要器材如下:学生电源、多用电表、数字电压表(0~20 V)、数字电流表(0~20 mA)、滑动变阻器R(最大阻值50 Ω,1.5 A)、白炽灯、可调电阻R1(0~50 kΩ)、发光二极管LED、光敏电阻RG、NPN型三极管VT、开关和若干导线等。
(1)判断发光二极管的极性
使用多用电表的“×10 k”欧姆挡测量二极管的电阻。如图1所示,当黑表笔与接线端M接触、红表笔与接线端N接触时,多用电表指针位于表盘中a位置(见图2);对调红、黑表笔后指针位于表盘中b位置(见图2),由此判断M端为二极管的________(填“正极”或“负极”)。
(2)研究光敏电阻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伏安特性
①采用图3中的器材进行实验,部分实物连接已完成。要求闭合开关后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从0开始。导线L1、L2和L3的另一端应分别连接滑动变阻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线柱(以上三空选填接线柱标号“A”“B”“C”或“D”)。
②图4为不同光照强度下得到的光敏电阻伏安特性曲线,图中曲线Ⅰ、Ⅱ和Ⅲ对应光敏电阻受到的光照由弱到强。由图像可知,光敏电阻的阻值随其表面受到光照的增强而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3)组装光强报警器电路并测试其功能
图5为利用光敏电阻、发光二极管、三极管(当b、e间电压达到一定程度后,三极管被导通)等元件设计的电路。组装好光强报警器后,在测试过程中发现,当照射到光敏电阻表面的光强达到报警值时,发光二极管并不发光,为使报警器正常工作,应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可调电阻R1的阻值,直至发光二极管发光。
答案:(1)负极 (2)①A A D(或A A C,或C A B,或D A B) ②减小
(3)增大
解析:(1)根据多用电表中的电流“红进黑出”,当多用电表作为欧姆表使用时,黑表笔接内部电源正极,由题可知,当黑表笔接M端时,二极管电阻为无穷大,当黑表笔接N端时,二极管的电阻较小,二极管正常导通,所以M端为二极管的负极。
(2)①实验要求电压表、电流表读数从零开始,所以滑动变阻器应采用分压式接法,故L2应接滑动变阻器A接线柱;结合电表的正、负接线柱可知,L1、L3的另一端有多种接法可供选择:L1接A接线柱时,L3可以接C接线柱或D接线柱,L3接B接线柱时,L1可以接C接线柱或D接线柱。
②根据R=可知,题图I U图线斜率的倒数表示RG的阻值,结合题给信息可知,随着光照强度增加,光敏电阻的阻值减小。
(3)当照射到光敏电阻表面的光强达到报警值时,发光二极管并不发光报警,说明b、e间电压未达到三极管导通条件。为了使报警器正常工作,在RG阻值不变的状态下,应增大R1两端电压,而RG与R1串联,由串联电路分压原理可知,应增大R1的阻值,直至发光二极管发光。
15(共64张PPT)
第十二章 交变电流
电磁振荡与电磁波 传感器
第4讲 实验:探究变压器原、副线圈电压与匝数的关系
探究传感器的特性、
传感器的应用
目录
1
2
3
考点一 实验:探究变压器原、副线圈电压与匝数的关系
考点二 实验:探究传感器的特性、传感器的应用
课时作业
考点一 实验:探究变压器原、副线圈电压与匝数的关系
一、实验器材
可拆变压器、低压交流电源、两只多用电表、导线若干、开关。
二、实验思路
保持原线圈输入的电压一定,先保持原线圈的匝数不变,改变副线圈的匝数,研究其对副线圈电压的影响。然后再保持副线圈的匝数不变,研究原线圈的匝数对副线圈电压的影响。
三、画出实验电路图
画出实验电路图如图所示。电路图上要标出两个线圈的匝数、原线圈欲加电压的数值。要事先推测副线圈两端电压的可能数值。
四、画出数据记录表格
记录数据的表格如表1、表2所示。
表1:保持原线圈匝数n1不变
n1
U1/V
n2
U2/V
表2:保持副线圈匝数n2不变
n1
U1/V
n2
U2/V
五、实验操作步骤
1.组装可拆变压器。
2.按电路图连接电路,注意原线圈一侧接低压交流电源。
3.原、副线圈各取一定的匝数,闭合开关,用多用电表测出原、副线圈两端的电压,将数据记入设计的表格。
4.保持原线圈的匝数不变,多次改变副线圈的匝数,用多用电表测出原、副线圈两端的电压,将一系列数据记入设计的表格1。
5.保持副线圈的匝数不变,多次改变原线圈的匝数,用多用电表测出原、副线圈两端的电压,将一系列数据记入设计的表格2。
6.先将两个多用电表从电路中断开,然后断开交流电源的开关,拆除电路。
7.将多用电表的选择开关置于交流电压最大量程挡或“OFF”位置,整理器材。
六、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原、副线圈上的电压之比近似等于它们的匝数之比。
七、误差分析
实验数据没有严格遵从实验结论所述规律,是因为
1.实验变压器工作时存在多种损耗:
(1)变压器线圈通过电流时会发热;
(2)铁芯在交变磁场的作用下会发热;
(3)交变电流产生的磁场不可能完全局限在铁芯内。
2.多用电表的读数存在误差等。
八、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1.连接电路后要由同组的几位同学分别独立检查,并经过确认。确认无误后才能接通电源。
2.为了保证人身安全,只能使用低压交流电源,所用电压不要超过12 V;即使这样,通电时也不要用手接触裸露的导线、接线柱。
3.为了保证多用电表的安全,使用交流电压挡测电压时,先用最大量程挡试测,大致确定被测电压后再选用适当的挡位进行测量。
4.先拆除多用电表,再断开开关,以免烧坏电表。
例1 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探究变压器原、副线圈电压与匝数的关系”的实验。
(1)下列实验器材必须要用的有________(选填字母代号)。
A.干电池组 B.学生电源
C.多用电表 D.直流电压表
E.滑动电阻器 F.条形磁体
G.可拆变压器(铁芯、两个已知匝数的线圈)
BCG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选填字母代号)。
A.为确保实验安全,实验中要求原线圈匝数小于副线圈匝数
B.要研究副线圈匝数对副线圈电压的影响,应该保持原线圈电压、匝数不变,改变副线圈的匝数
C.测量电压时,先用最大量程挡位试测,大致确定电压后再选用适当的挡位进行测量
D.变压器开始正常工作后,铁芯导电,把电能由原线圈输送到副线圈
BC
(3)该同学通过实验得到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数据,表中n1、n2分别为原、副线圈的匝数,U1、U2分别为原、副线圈的电压,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实验次数 n1/匝 n2/匝 U1/V U2/V
1 1600 400 12.1 2.90
2 800 400 10.2 4.95
3 400 200 11.9 5.92
(4)如图,当左侧线圈“0”“16”间接入12 V交变电压时,
右侧线圈“0”“4”接线柱间输出的电压可能是________。
A.6 V B.4.3 V
C.2.1 V
C
解析 (1)实验中,必须要用学生电源提供交流电;学生电源本身可以调节电压,无需滑动变阻器;需要用多用电表测量交流电压;本实验不需要用条形磁体,须用可拆变压器来进行实验;综上所述,需要的实验器材为B、C、G。
(2)为确保实验安全,应该使输出电压小于输入电压,则实验中要求原线圈匝数大于副线圈匝数,故A错误;要研究副线圈匝数对副线圈电压的影响,应该保持原线圈电压、匝数不变,改变副线圈的匝数,进而测得副线圈电压,找出相应关系,故B正确;为了保护电表,测量副线圈电压时,先用最大量程挡位试测,大致确定电压后再选用适当的挡位进行测量,故C正确;变压器的工作原理是电磁感应现象,若不计各种损耗,在原线圈上将电能转化成磁场能,在副线圈上将磁场能转化成电能,铁芯起到传递磁场能的作用,不是靠铁芯导电来传输电能,故D错误。
考点二 实验:探究传感器的特性、传感器
的应用
一、传感器实验的两种典型问题
1.探究传感器的特性
传感器是把非电学量转化成电学量的一种器件,实验探究传感器的电阻、电流、电压随温度、光强、压力等的变化情况是典型的基础题型。
2.传感器的应用
一般传感器的应用实验分为两种:①利用传感器的特性测量非电学量,如利用温度传感器的特性制作温度计来测量温度;②利用传感器制作简单的自动控制装置。
二、电磁继电器
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电磁铁产生的磁场来驱动触点的开闭,从而实现对电路的控制和保护。如图所示,当电流通过电磁铁的线圈时,线圈内部会产生磁场,电流越大,磁场越强,当磁场增强到一定程度时,可动触点会被吸引到固定触点上,实现电路的接通;当电磁铁的磁场过小或失去磁场时,可动触点会被弹簧拉回,实现电路的断开。
例2 (2022·重庆高考)某兴趣小组研究热敏电阻在通以恒定电流时,其阻值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实验电路如图所示,实验设定恒定电流为50.0 μA,主要实验器材有:恒压直流电源E、加热器、测温仪、热敏电阻RT、可变电阻R1、电流表A、电压表V。
(1)用加热器调节RT的温度后,为使电流表的示数仍为50.0 μA,须调节____________(选填一种给定的实验器材)。当RT两端未连接电压表时,电流表示数为50.0 μA;连接电压表后,电流表示数显著增大,须将原电压表更换为内阻________(选填“远大于”“接近”“远小于”)RT阻值的电压表。
可变电阻R1
远大于
(2)测得RT两端的电压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由图可得温度从35.0 ℃变化到40.0 ℃的过程中,RT的阻值随温度的平均变化率是________ kΩ·℃-1(保留2位有效数字)。
-1.2
例3 (2024·全国甲卷)电阻型氧气传感器的阻值会随
所处环境中的氧气含量发生变化。在保持流过传感器的电
流(即工作电流)恒定的条件下,通过测量不同氧气含量下
传感器两端的电压,建立电压与氧气含量之间的对应关
系,这一过程称为定标。一同学用图a所示电路对他制作
的一个氧气传感器定标。实验器材有:装在气室内的氧气
传感器(工作电流1 mA)、毫安表(内阻可忽略)、电压表、
电源、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若干、5个气瓶(氧气含量分别为1%、5%、10%、15%、20%)。
(1)将图a中的实验器材间的连线补充完整,使其能对传感器定标;
答案:如图所示
(2)连接好实验器材,把氧气含量为1%的气瓶接到气体入口;
(3)把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滑到________端(填“a”或“b”),闭合开关;
(4)缓慢调整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位置,使毫安表的示数为1 mA,记录电压表的示数U;
(5)断开开关,更换气瓶,重复步骤(3)和(4);
a
(6)获得的氧气含量分别为1%、5%、10%和15%的数据已标在图b中;氧气含量为20%时电压表的示数如图c,该示数为________V(结果保留2位小数)。
现测量一瓶待测氧气含量的气体,将气瓶接到气体入口,调整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使毫安表的示数为1 mA,此时电压表的示数为1.50 V,则此瓶气体的氧气含量为________%(结果保留整数)。
1.40
17
解析 (1)由题图a可知,滑动变阻器采用分压式接法(这种接法使传感器两端电压的调节范围较大),电流表采用内接法(可以准确测定通过传感器的电流,也不影响传感器两端电压的测量)。实物连接图如答图所示(电压表负接线柱连接滑动变阻器a端亦可)。
(3)为了保护电路,闭合开关后,电阻型氧气传感器两端的电压应为零,故应把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滑到a端再闭合开关。
(6)由题图c可知,电压表的分度值为0.1 V,需要估读到0.01 V,则读数为1.40 V。在题图b中描出点(20%,1.40 V),用平滑的曲线将各点连接起来,如图所示。根据图线可得,电压表示数为1.50 V时,氧气含量为17%。
例4 (2024·浙江1月选考)在探究热敏电阻的特性及其应用的实验中,测得热敏电阻Rt在不同温度时的阻值如下表:
温度/℃ 4.1 9.0 14.3 20.0 28.0 38.2 45.5 60.4
电阻/(102 Ω) 220 160 100 60 45 30 25 15
某同学利用上述热敏电阻Rt、电动势E=3 V(内阻不计)的电源、定值电阻R(阻值有3 kΩ、5 kΩ、12 kΩ三种可供选择)、控制开关和加热系统,设计了A、B、C三种电路。因环境温度低于20 ℃,现要求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0~28 ℃范围,且1、2两端电压大于2 V,控制开关开启加热系统加热,则应选择的电路是______,定值电阻R的阻值应选______ kΩ,1、2两端的电压小于_______ V时,自动关闭加热系统(不考虑控制开关对电路的影响)。
C
3
1.8
例5 某同学用光敏电阻和电磁继电器等器材设计自动光控照明电路。
(1)光强(E)是表示光强弱程度的物理量,单位为坎德拉(cd)。如图a所示是光敏电阻阻值随光强变化的图线,由此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b为电磁继电器的构造示意图,其中L为含有铁芯的线圈,P为可绕O点转动的衔铁,K为弹簧,S为一对触头,A、B、C、D为四个接线柱。工作时,应将_______(填“A、B”或“C、D”)接照明电路。
随光照强度的增加,光敏
C、D
电阻的阻值减小得越来越慢
(3)请在图c中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完成实物电路的连接。
(4)已知电源电动势为3 V,内阻很小,电磁铁线圈电阻R0=20.0 Ω,电流超过50 mA时可吸合衔铁。如果要求光强达到2 cd时,照明电路恰好接通,则图c中定值电阻R定=________ Ω。
答案:如图所示
21.5
解析 (1)从图a可知,光敏电阻的阻值随光照强度变化的规律是:随光照强度的增加,光敏电阻的阻值迅速减小,进一步增大光照强度,光敏电阻的阻值减小得越来越慢。
(2)由电路原理可知,电磁铁线圈连接的是控制电路,S连接的是工作电路,故工作时,应将C、D接照明电路。
(3)将光敏电阻和定值电阻接入控制电路,用电器接入工作电路,连接电路如图所示。
课时作业
1.某实验小组用可拆变压器探究“变压器原、副线圈电压与匝数的关系”。
(1)由于交变电流的电压是变化的,所以实验中测量的是电压的_______值(选填“平均”“有效”或“最大”);某次实验操作,副线圈所接多用电表的读数如图甲所示,其对应的选择开关如图乙所示,则此时电表读数为________。
有效
4.8 V
(2)某次实验中,用匝数na=400匝和nb=800匝的线圈实验,测量的数据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
A.原线圈的匝数为na,用较粗导线绕制
B.副线圈的匝数为na,用较细导线绕制
C.原线圈的匝数为nb,用较细导线绕制
D.副线圈的匝数为nb,用较粗导线绕制
(3)变压器铁芯的结构和材料是________。
A.整块不锈钢铁芯 B.整块硅钢铁芯 C.绝缘的硅钢片叠成
Ua/V 1.80 2.80 3.80 4.90
Ub/V 4.00 6.01 8.02 9.98
C
C
解析:(1)由于交变电流的电压是变化的,实验中测量的是电压的有效值;由题图乙可知,所选择挡位为交流电压10 V挡,由题图甲可知,此时电表读数为4.8 V。
Ua/V 1.80 2.80 3.80 4.90
Ub/V 4.00 6.01 8.02 9.98
2.某同学为定性探究光敏电阻阻值随光照强度变化的
关系,设计了如图a所示的电路。所用器材有:置于暗箱(图
中虚线区域)中的光敏电阻RG、小灯泡和刻度尺;阻值为R的
定值电阻;理想电压表V;电动势为E、内阻为r的电源;开
关S;导线若干。
d/cm 8.50 10.00 12.00 13.50 15.00 17.00
U/mV 271.0 220.0 180.0 156.7 114.9 114.0
d/cm 18.50 20.00 22.00 23.50 25.00
U/mV 94.8 89.5 78.6 72.5 65.0
回答下列问题:
(1)光敏电阻阻值RG与电压表示数U的关系式为RG=_____________(用E、r、R、U表示)。
(2)在图b的坐标纸上补齐数据表中所给的第二组
数据点,并作出U d曲线。
答案:如图所示
(3)依据实验结果可推断:光敏电阻的阻值随着光照强度
的减小而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4)该同学注意到智能手机有自动调节屏幕亮度的功能,
光照强度大时屏幕变亮,反之变暗。他设想利用光敏电阻的
特性,实现“有光照射光敏电阻时,小灯泡变亮;反之变暗”的功能,设计了如图c所示的电路,则电路中________(填“R1”或“R2”)为光敏电阻,另一个为定值电阻。
增大
R2
3.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研究压敏电阻应变片Rx的压阻效应。电源的电动势为3 V,内阻忽略不计,电流表A1量程为0~0.6 A,内阻r1=1.5 Ω,其读数用I1表示;电流表A2量程为0~0.6 A,内阻约为2 Ω,其读数用I2表示。
(1)在电阻Rx上施加压力F,闭合开关S,记下电表读数,该电路测量电阻Rx阻值的表达式为Rx=________(用题目中给出的字母表示)。改变压力F,得到不同的Rx值,记录数据并绘成Rx F图像如图乙所示。
(2)一同学想把电流表A1改成简易压力表,他仍然使用原来的表盘,只是把表盘上标示的数字“0.2、0.4、0.6”改为相应的压力值,实验采用的电路如图丙所示。他在表盘上表示0.1 A的刻度线处标上数字0,则电路中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应为R0=________ Ω;此压力表表盘上0.2 A的刻度线处标上的压力值为________ N。
10.5
7.5
4.(2024·河北高考)某种花卉喜光,但阳光太强时易受损伤。某兴趣小组决定制作简易光强报警器,以便在光照过强时提醒花农。该实验用到的主要器材如下:学生电源、多用电表、数字电压表(0~20 V)、数字电流表(0~20 mA)、滑动变阻器R(最大阻值50 Ω,1.5 A)、白炽灯、可调电阻R1(0~50 kΩ)、发光二极管LED、光敏电阻RG、NPN型三极管VT、开关和若干导线等。
(1)判断发光二极管的极性
使用多用电表的“×10 k”欧姆挡测量二极管的电阻。如图1所示,当黑表笔与接线端M接触、红表笔与接线端N接触时,多用电表指针位于表盘中a位置(见图2);对调红、黑表笔后指针位于表盘中b位置(见图2),由此判断M端为二极管的________(填“正极”或“负极”)。
负极
(2)研究光敏电阻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伏安特性
①采用图3中的器材进行实验,部分实物连接已完成。要求闭合开关后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从0开始。导线L1、L2和L3的另一端应分别连接滑动变阻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线柱(以上三空选填接线柱标号“A”“B”“C”或“D”)。
A
A
D(或A A C,或C A B,或D A B)
②图4为不同光照强度下得到的光敏电阻伏安特性曲线,图中曲线Ⅰ、Ⅱ和Ⅲ对应光敏电阻受到的光照由弱到强。由图像可知,光敏电阻的阻值随其表面受到光照的增强而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减小
(3)组装光强报警器电路并测试其功能
图5为利用光敏电阻、发光二极管、三极管(当b、e间电压达到一定程度后,三极管被导通)等元件设计的电路。组装好光强报警器后,在测试过程中发现,当照射到光敏电阻表面的光强达到报警值时,发光二极管并不发光,为使报警器正常工作,应______(填“增大”或“减小”)可调电阻R1的阻值,直至发光二极管发光。
增大
解析:(1)根据多用电表中的电流“红进黑出”,当多用电表作为欧姆表使用时,黑表笔接内部电源正极,由题可知,当黑表笔接M端时,二极管电阻为无穷大,当黑表笔接N端时,二极管的电阻较小,二极管正常导通,所以M端为二极管的负极。
(3)当照射到光敏电阻表面的光强达到报警值时,发光二极管并不发光报警,说明b、e间电压未达到三极管导通条件。为了使报警器正常工作,在RG阻值不变的状态下,应增大R1两端电压,而RG与R1串联,由串联电路分压原理可知,应增大R1的阻值,直至发光二极管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