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城市皖东南初中四校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宣城市皖东南初中四校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12 17:51:19

文档简介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A D A B C A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C B B A C B A B
二、改错题(10分,每小题2分)
( × ) (1)改正:欧阳询改为颜真卿 ( × ) (2)改正:黄巢改为朱温。
( × ) (3)改正:宋词改为杂剧。 ( × ) (4)改正:北宋改为元朝。
( √ ) (5)改正:
三、材料分析(本题共2小题,22题14分,23题16分,共30分)
22.(1)影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唐蕃的友好
关系;加速了民族交融。(2分任意一点即可)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2分)
(2)方式:战争、榷场贸易、使者聘问、民间交往(4分,任意两点即可)
(3)宣慰使司都元帅府(1分);澎湖巡检司(1分);因地制宜(2分)
(4)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文化;保持政局稳定(任答1点,2分)
23.(1)玄奘西行、鉴真东渡。(2分)对外开放、双向交流、往来频繁。(2
分,答出两点即可)
(2)机构:市舶司(2分)
原因:①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②经济中心已向南方转移;③科技发达;④
统治者重视和鼓励;⑤农业、手工业发达(任意答两点即可,4分)
(3)马可波罗(2分);《马可波罗行纪》(2分)
(4)开放使国家繁荣;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发展经济,提高国力。(2
分任意一点即可)
四.活动探究(20分)
24.(1)设立进士科。(2分)意义:①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②
扩大了官员选拔的范围;③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4分,任意两点即可)
(2)曲辕犁 (1分) 筒车 (1分) 提高粮食产量(2分)
(3)题材丰富,风格多样(2分);李白(2分)
(4)唐朝内部存在政治危机,外部存在边防危机(2分)。盛世:开元盛世。(2
分)
(5)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发展经济;预防腐败;创新制度;维护社会稳定(2
分,答出两点即可)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测试
一、选择题(40分)
1. 隋朝大运河修通后,在大运河沿岸兴起了许多集市城镇,汴州、宋州、楚州、扬州、润州、 常州、苏州、杭州等城市,因运河而声名鹊起。杭州在隋朝以前是个仅有1.5万户人口的小 镇,大运河贯通后四方商贸云集,杭州城内各行业发展迅速,城市规模也日益扩大,到唐朝 中叶这里仅店铺就有3万余家,港中停泊的商船绵延20余里,已是相当繁华的东南名郡了。 这表明大运河的开通( )
A. 推动了科举制的繁荣 B. 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
C. 加速了农民起义的爆发 D. 带动了沿河城市的发展
2.《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武则 天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
A. 她是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 B. 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 发展科举制度 D. 重用有才能的人
3.唐朝经济繁荣,留下了一些珍贵的艺术品。下面三件藏品能够折射出唐朝()
邢窑白釉瓷罐 越窑青胎瓷带托茶盘 三彩釉陶载乐骆驼
A. 手工业技术高超 B. 农业生产水平提升 C. 文学艺术较繁荣 D. 社会生活非常奢侈 4. 唐都长安约有百万人口,其中有来自中亚、波斯、大食、新罗等地的商人、使节、留学生 数千人。很多外商在西市开设货栈,买卖货物。这反映出()
A. 唐朝政治制度完备 B. 长安城布局严整对称
C. 唐朝民族关系和睦 D. 长安是国际性大都市
5. 天宝年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社会矛盾尖锐。公元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 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后来因为藩镇割据严重,政治腐败,黄巢起义爆发。 材料共同反映的是()
A. 唐朝衰亡的原因 B. 安史之乱的经过 C. 黄巢起义的结果 D. 安史之乱的影响 6. 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历经 54年,每个政权统治时间平均约为10年,最短的不到4年。由此可知五代时期 ()
A. 经济有一定发展 B. 政权更迭频繁 C. 政局相对稳定 D. 疆土日益扩大
7. 唐朝与各民族交往中,和唐玄宗有关的是()
①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②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③封靺鞨首领为渤海郡王 ④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大量隋唐文学写本,其内容既有描述敦煌的“乡土作品”,也有描述塞外 风情的异域作品:作者既有生活在敦煌的文士、僧人,也有途经该地的各色商人。这有助于 研究隋唐时期()
七年级历史 第 1 页 共 4 页
A. 兼容并包的时代特征 B. 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C. 敦煌文化的中心地位 D. 士商杂糅的发展趋势
9. 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这些使节为( )
A. 遣唐使 B. 留学生 C. 留学僧 D. 商人
10. 自从汉朝发明纸以后,书写材料比起过去用的甲骨、简牍、金石和缣帛要轻便、经济多 了,但是抄写书籍还是非常费工的,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手抄书得以解脱得益于()
A. 纸的发明 B. 毛笔的改进 C. 雕版印刷术的出现 D. 文化的发展
11. 他总结唐以前历代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收集5300多个药方,记载了800多种药物。 他还非常重视药物的采集、配制和使用。他在医学和药物学方面贡献很大,被后世尊为“药王”。 他撰写的医学著作是()
A.《 千金方》 B.《 唐本草》 C.《 大衍历》 D.《 本草纲目》
12. 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的尚武精神,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政策应该是 ( )
A. 重农抑商 B. 崇文抑武 C. 和亲会盟 D. 闭关政策
13. 《宋史太祖本纪》中记载“将士相与谋曰:主上幼弱,吾辈出死力破敌,谁则知之 不如 先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 ……黄袍已加身矣”。这段材料描述的是哪一事件()
A. 黄巢起义 B. 澶州之战 C. 陈桥兵变 D. 王安石变法
14. “大宋皇帝谨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守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 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A. 杯酒释兵权 B. 澶渊之盟 C. 绍兴和议 D. 岳飞抗金
15. 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辽宋夏金元时期最显著的阶 段 特 征 是 ( )
A. 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B.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的建立和巩固 D.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6. 有这样一部史学巨著,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宋神宗对此书的评价是“鉴 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部巨著是( )
A.《 资治通鉴》 B.《 元史》 C.《 明史》 D.《 史记》
17. 与右方框中历史信息直接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A. 耶律阿保机 B. 完颜阿骨打
C. 成吉思汗 D. 忽必烈
·统一蒙古草原
·建立蒙古政权 · 1227年灭西夏
18.下表为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这一变化可以佐证()
年代 区域 西汉元始二年 (公元2年) 唐朝天宝元年(公 元742年) 北宋元丰三年 (公元1080年) 南宋淳熙十四年(公 元1187年)
北方 965 493 459 679
南方 111 257 830 1280
A.多民族政权并立 B.经济重心南移 C.国家实现统一 D.南方社会动荡
19. “自大食(阿拉伯)至故临(今印度奎隆),用大船;自故临至三佛齐(今苏门答腊),用 中等船;再至中国,换乘小船。”材料反映宋代海路贸易的突出特点是( )
A. 形成多层级远洋贸易网络 B. 政府限制外国商船进入中国
C. 中国商船仅活动于东亚海域 D. 印度洋航线被波斯人垄断 七年级历史 第 2 页 共 4 页
(
20.
构建学科思维导图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右图
思维导图的“主题”应是(
)
A.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B.
宋元科技与中外交通
C.
宋代经济与科技文化
D.
明清科技与对外关系
二、辨析改错(共10分)
) (
活字印刷术
指南针
火药
丝绸之路的发展
驿站制度的完善
发明
交通
)
21.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 √ ”,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唐朝书法家欧阳询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 ) 改 正 :
(2).黄巢建立后梁政权标志着唐朝的灭亡。
( ) 改 正 :
(3)宋词是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而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
( ) 改 正 :
(4) 北宋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 ) 改 正 :
(5).宋朝时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 ) 改 正 :
三、材料分析(本题共2小题,22题14分,23题16分,共30分)
22. 国家统一是灯塔,照亮民族前行的道路;民族团结是纽带,串联起五湖四海的同胞。在 历史舞台上,各民族带着独特的文化、风俗汇聚,共同推动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材料一 唐朝的民族政策, ……加速了民族交融。唐朝是民族交融的又一次高峰,而这首先 表现为民族血缘的交融……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成为平常事。
——摘自《中华民族精神研究》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吐蕃族联姻”的历史事件有什么影 响 (2分)体现了唐朝实行的是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2分)
材料二元世祖忽必烈再次完成统一大业,无疑是这一时期各民族冲突与诸政权互动水到渠成 的历史性结局。在宋元时期中,有着时断时续的民族战争,但也应看到,各民族与各政权之 间通过榷场贸易、使者聘问与其他民间途径,促进了相互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摘编自虞云国《试论十至十三世纪中国境内诸政权的互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元时期民族交融的方式。(4分)
材料三 在中国长期的大一统历史中,元朝是由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原建立的第一个多民族 交融的大一统中央集权王朝,而且把大一统国家治理模式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元朝基 本上实现了对西藏、西域、云南和岭北等地区的直接管辖。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统一多民族国 家政策。这是以往中原王朝难以企及的政治成就,也是元朝历史不同于前代的特殊性。
----摘编自乌云高娃《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及启示》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元朝对西藏、台湾边疆地区的管辖措施(2分)。 概括元朝在在疆域管理上所体现的“特殊性”。(2分)
(4)你认为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分)
23.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促进了我国与其他国家间的文明对话与经济交 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中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 了世界性文化。身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 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编自《中外文化交流史》
七年级历史 第 3 页 共 4 页
(1)根据所学例举,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把唐文化传播四方”的史实各一例(2分)。 概括唐朝的对外交往呈现出的特点 (2分)
材料二 宋朝海外贸易发达。是中国封建社会对外贸易的黄金时代。是最彰显海洋文明的朝 代。泉州在南宋晚期。 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开封、杭州成为世 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宋代造船业的规模和制作技术,都比前代有明显的进步。处于当 时世界领先地位。具备了推进海洋文明的技术和经济基础,受到海外国家的欢迎。
——摘编自朱汉国《中国历史》
(2)宋朝政府的主要港口设置什么机构管理对外贸易 (2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 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4分)
材料三元朝时对外交往很频繁, 一位意大利的旅行家居住在中国十几年,记述他的东方见闻 的著作中提到“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有如川流之不息。” 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极大向往。
(3)根据材料三,这位旅行家指的是谁 2分)记述他的东方见闻的著作指的是什么 (2分)
(4)根据以上探究,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历史,对我们有何启示。(2分)
四 .活动探究(20分)
24.在华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隋唐时期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政治革新、经济腾飞、文
化昌盛、人才辈出。让后世对那个时代满怀憧憬与向往,不禁想探寻其中奥秘。
材料一 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 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的优秀人才进 入各个管理部门。 ——--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科举制”正式设立的标志是什么 (2分)依据材料一概括 该制度创立的意义(4分)。
材料二 如下图
(2)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根据材料二分别写出两种工具的名称(2分)。 它们有什么共同作用 (2分)
材料三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唐诗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名家辈出。白 居易的诗,深受大众欢迎。唐诗不仅以它所表现的积极向上的生活理想和精神风貌给后人以 感染,而且以它所显示的异彩纷呈的艺术画面和审美情趣给后人以陶冶,成为中国文化中重 要的文学遗产。
(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诗的主要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在唐朝最为著名的诗人中, 享有“诗仙”的美誉的是哪一位 (2分)
材料四:在皇族内部争夺权力的同时,政治危机和边防危机都很严重,大江南北不断出现小 股农民暴动吐蕃、契丹、突厥乘机侵犯内地。刚即位的唐玄宗正视现实,大胆进行改革 …… 他重视县令的选择,有时亲自出题考试,了解应考者是否通晚治国之道……玄宗还任命昭文 馆学士马怀素为修图书使,组织搜集整理和编书事务。 ——摘编自《隋唐史话》
(4)根据材料四,概括唐玄宗即位之初存在的问题。(2分)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哪一盛世 局 面 ( 2 分 )
(5)综上所述,请你谈一谈“隋唐的繁荣”对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哪些启示。(2分)
七年级历史 第 4 页 共 4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