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届九年级下期期中定时练习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D B D A B D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C C C C D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
(1)同:目的都是为了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巩固王朝统治;都以分封同姓子弟为主,都对中央政府统治造成一定冲击。(4分)
异: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在行政上具有独立完整性,而汉初的诸侯国受到了一定制约;西周分封对象是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而汉初分封的异姓王逐渐被刘姓子弟取代;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力量增强,周王室权威下降,而汉朝通过推恩令等措施,使封国力量得到削弱,加强了中央集权。(6分)
(2)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实行官僚政治。(6分)
影响: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干维护国家的统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4分)
【解析】
(1)第一小问相同点,据材料一“封邦建国,屏藩周室”和“新型分封思想主张下的诸侯分封仅限于同姓子弟”可得都以分封同姓子弟为主;据材料一“虽然名义上有一个共主—周天子,可在邦国之内却独立行使统治权,兵役、劳役等事项周天子无权过问”和“七国之乱”可得都对中央政府统治造成一定冲击,同时从两者实施的目的来看,无论是西周还是西汉,其本质目的都是相同的,即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巩固王朝统治。第二小问不同点,据材料一“可在邦国之内却独立行使统治权,兵役、劳役等事项周天子无权过问”和“分封的诸侯国不再像西周的邦国那样保持行政上的独立完整性,总是或多或少地要受中央政权的干预与制约”可得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在行政上具有独立完整性,而汉初的诸侯国受到了一定制约;据材料一“新型分封思想主张下的诸侯分封仅限于同姓子弟,而西周时期旧的分封思想则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功臣、先代贵族后裔”可得西周分封对象是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而汉初分封的异姓王逐渐被刘姓子弟取代;根据所学两者推行的最终结果来看,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力量增强,周王室权威下降,而汉朝通过推恩令等措施,使封国力量得到削弱,加强了中央集权。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在全国范围内废除诸侯,建立起单一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地方行政体制”可得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据材料二“在全国范围内废除诸侯”可得实行官僚政治。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郡县控制了地方,有利于集权和统一”即体现了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据材料二“全国境内的多民族,被纳入郡县这样的行政管辖范围之内,由行政管理所带来的政治上的统合可打散乃至融化族群上的差异”可得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18.【答案】
(12分)示例
看法:秦王朝实现了制度的统一。(2分)
说明:在政治制度上,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在中央确立了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由此可见,秦朝在政治制度上实现了国家的统一;(3分)在经济制度上,秦朝统一全国后,由于原来七国的度量衡、货币、车轨等都是混乱的,这不利于国家统一后的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为此,秦朝以法律形式统一了度就衡,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车轨,并修驰道等。通过这些措施,在经济制度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3分)在文化制度上,统一文字为小篆,秦朝奉行法家思想,取消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实现思想上的统一。(2分)
由此可见,由于统治时间短暂,秦朝仅是在制度层面上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并未消除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异,实现价值规的真止统一。(2分)
其他看法,如:西汉王朝继续将统一推进到价值观的深度;从文化和社会史的角度考察,中国古代统一国家的真止出现,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本题是观点说明题类型,根据“就材料整体或任意一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可知观点可就现有材料进行归纳即可,如“首先,秦始皇创建的秦王朝,乃是统一中国的开始,其统一仍停留在制度上的层次”可以得出一个观点,即:秦王朝实现了制度的统一。然后可结合所学,将秦始皇政治统一的措施进行列举即可。但结合秦朝短暂而亡的史实即可以证明其只是在政治上的统一而已,并没收有真正实现大一统。
19.【答案】
(1)原因:皇室子弟年少;有感于秦亡的教训。(2分)
制度:郡国并行制。(2分)
影响:威胁中央集权。(2分)
(2)对策:推恩令。(2分)
作用: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分)
(3)原因:黄老思想不利于统治和巩固中央集权(董仲舒新儒学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分)
措施:启用儒生为官;定五经为教科书;设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6分)
出发点:巩固统治。(2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子弟少(年少)”得出皇室子弟年少;据材料一“激秦孤立亡(无)藩辅,故大封同姓,以填(镇)天下”得出有感于秦亡的教训。第二小问制度,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得出西汉初年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国并行制。第三小问影响,结合所学可知,郡国并行制导致诸侯国势力扩大,威胁中央集权。
(2)第一小问对策,据材料二“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可知汉武帝推行推恩令。第二小问作用,据材料二“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得出削弱诸侯国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3)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该思想不利于统治者的治理和中央集权制的巩固”得出黄老思想不利于统治和巩固中央集权(董仲舒新儒学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第二小问措施,结合所学,可从启用儒生为官、定五经为教科书、设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等分析总结。第三小问出发点,结合所学可知,西汉统治者调整政策的出发点是巩固统治。25届九年级下期期中定时练习 A.努力恢复西周制度 B.代表旧贵族的利益
C.适应封建社会要求 D.追求理想社会秩序
历史试题 9.2014 年 1 月 31 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
整理时间:75分钟 帝赢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 16 个小题,每题 3 分,共 48 分)
1 A.中央集权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中国地域辽阔,生态环境复杂,各地原始居民的经济方式、居住模式、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各有特点,在整个中华大
C.独断性和随意性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地上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遗存。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 )
A B C D 10.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多元性 .包容性 .连续性 .独特性
2 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秦王朝便分崩离析了。他意在.论及周王朝的统治模式,有学者指出,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
强调( )
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下列项中,对这一“统治模式”解读正确的是( )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 A.六国旧贵族势力的隐患 B.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 ②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
C.精英知识分子的重要性 D.秦朝统治缺乏文化认同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
A B C D 11.据记载,秦汉时期各级官僚机构配有大量掾、令史、书佐等管理文书,也很看重官僚的文化素质,如.①② .①③ .②④ .③④
3 “文无害”,以及汉简中常见的“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之类要求。这体现出当时( ) .历史人物评价常易引发讨论,如对商纣王、曹操、武则天等人,古今史家众说纷纭。尤其是新材料的发现会引发新一波
A.中央集权体制的内在要求 B.地方行政效率亟需提高
的讨论,以曹操墓的发现为例,一时曾有“不堪寂寞,曹操出土”的说辞。如何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学习
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缓和 D.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
与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历史人物评价标准和方法,合理的是( )
A 12.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知人论世,以当时当地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标准
B 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与时俱进,以今日之价值标准全面衡量前人之是非
C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察言观行,评价历史人物活动应侧重动机而非效果
D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综合考量,看是否符合历史运动趋势推动社会进步
4 13.《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西周宗法制度是为了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
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 家统治的制度。据此可知,宗法制( )
A B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
C D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成为各级贵族生活准则 .形成完备的政治体系
5 14.东汉初年,阴皇后家族擅权。光武帝在去世前一年下令将高皇后(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后)的神位从.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
祭祀刘邦的高庙移走,理由是“高皇帝与群臣约,非刘氏不王”,而高皇后封吕氏为王,危害汉家天
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
A B 下。此举旨在( ) .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 D A.节省开支 B.整顿吏治 C.威慑外戚 D.遏制诸侯 .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6 15.“晋永嘉大乱,幽、冀、青、并、兖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过淮(河),亦有过(长)江在晋陵郡.《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
界者。”魏晋南北朝时期此类现象大量存在,其影响是( )
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 A.促进了西晋完成短暂统一 B.有利于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 C.推动了南方地区经济发展 D.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冲突 .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7 16.北魏拓跋硅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
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硅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
“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
A.孔子 B.老子 C D 是( ) .韩非 .墨子
8 A.以汉文化取代鲜卑文化 B.强调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繁荣局面。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墨子主张“兼爱”“非
C.保证统治政策的连续性 D.通过文化认同确立正统地位 攻”,韩非主张以“法”治国。说明这些思想家都( )
第 1 页 共 4 页 第 2 页 共 4 页
{#{QQABQQahwwIQkFZACJ7aUwWAC0kQsIKSJYoOxUCUKAwKwQFIBCA=}#}
二、简答题,共52分
19.汉武帝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阅读下列材料:(20 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 分)
材料一 (西汉初年)以海内初定,子弟少(年少),激秦孤立亡(无)藩辅,故大封同姓,以填(镇)
材料一 西周时期,由于是以周王朝为核心的部族联盟灭掉了商朝,且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由此形成了以
天下。
“封邦建国,屏藩周室”为核心的分封思想。全国各地被成百上千个邦国所分割,他们虽然名义上有一个共主—周天子,
——班固《汉书·高五王传》
可在邦国之内却独立行使统治权,兵役、劳役等事项周天子无权过问。而秦末汉初之时形成的新型分封思想,则是主张
材料二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分封制、郡县制并存的一种政权构建方式。分封的诸侯国不再像西周的邦国那样保持行政上的独立完整性,总是或多或
——班固《汉书·主父偃传》
少地要受中央政权的干预与制约。此外,新型分封思想主张下的诸侯分封仅限于同姓子弟,而西周时期旧的分封思想则
材料三 汉初统治者汲取秦亡教训,采用了道、法结合的黄老思想。黄老之学主张清静无为,正好适应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功臣、先代贵族后裔。几十年后,“七国之乱”爆发,分封的诸侯国由此经历了大的转变。
了当时的现实要求。但是,该思想不利于统治者的治理和中央集权制的巩固,因此,汉武帝最终接受了
——摘编自刘文超《试论秦末汉初的新型分封思想》
董仲舒的建议,奉儒家思想为正统。
材料二 《史记·秦本纪》中曰:“秦王政立二十六年,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号为始皇帝。”其国家的形态结构与夏商
——摘编自成怀洋《中国古代治国经验及启示》
西周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诸侯,建立起单一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地方行政体制,这是
一种中央二郡县,一元化的行政体制。全国境内的多民族,被纳入郡县这样的行政管辖范围之内,由行政管理所带来的
(1)据材料一,概括汉初“大封同姓”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西汉初年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此制度的
政治上的统合可打散乃至融化族群上的差异。郡县控制了地方,有利于集权和统一。
影响是什么?(6 分)
——摘编自王震中《大一统,思想的由来与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的分封制与汉初的封国制有何异同。(10 分)
(2)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面对王国问题采取的对策,其作用是什么?(4 分)
2 (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郡县制的特点及其影响。(10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3)据材料三,分析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的原因。结合所学,归纳汉武帝奉儒学为正统的措施。综上所
材料 一般来说,自秦王朝建立之后,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就结束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就形成 述,西汉统治者调整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10 分)
了。但是,在学术界和理论界有一种说法长期居于统治地位,即认为秦始皇自消灭东方各诸侯国之日的公元前 221年起,
就完成了统一。这实际是一种过于简单的认识,也是与历史发展不相符合的。从文化和社会史的角度考察,中国古代统
一国家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除去其在春秋战国的社会母胎中孕育的时期外,秦王朝自建立、统一国家的出现到
真正完成统一,历经几个时期:首先,秦始皇创建的秦王朝,乃是统一中国的开始,其统一仍停留在制度上的层次;其
次,由秦至汉则是统一的继续,西汉王朝建立之后,才将统一推进到社会文化的深层,即价值观的统一。
——摘编自林剑鸣《中国古代国家统一的历史过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就材料整体或任意一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须明确,说明
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合理。)
第 3 页 共 4 页 第 4 页 共 4 页
{#{QQABQQahwwIQkFZACJ7aUwWAC0kQsIKSJYoOxUCUKAwKwQFIB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