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第24 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第24 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12 20:52: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下第24 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古代文人的家国情怀、人生思考和情感世界,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曲的热爱之情,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语言运用: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理解诗句含义,做到有感情的朗读。
思维能力: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审美创造: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每首诗词曲的内容,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诗词曲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夸张、比喻、用典等,体会其艺术效果。
难点
体会《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借古讽今的写法以及作者复杂的情感。
理解《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所体现的高尚气节和生死观。
感受《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导入新课
通过谈话导入,询问学生对古代战争的了解,引出《十五从军征》中反映的兵役制度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以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所描绘的边塞风光和送别之情。
二、讲授新课
(一)《十五从军征》
1.作者及作品简介
介绍乐府诗的特点,以及本诗选自《乐府诗集》,让学生了解乐府诗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朗读诗歌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
3.疏通诗意
结合课下注释,师生共同翻译诗句,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重点讲解“十五”“八十” 等数字运用的夸张手法,以及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等句的环境描写。
4.分析诗歌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老兵的形象,体会他回家后的凄凉处境和悲苦心情。探讨诗歌所揭露的社会现实,即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5.总结写作特色
以第一人称叙述,使故事更具真实感;运用环境描写烘托气氛,将老兵的悲惨遭遇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介绍岑参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风格,让学生了解他作为边塞诗人的代表作品特点。讲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即诗人在轮台送武判官归京时所作。
2.朗读诗歌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欣赏,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之美。然后学生齐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3.整体感知
让学生思考诗歌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
第一部分(1 - 10 句)写漫天大雪中边塞的壮丽景象,
第二部分(11 - 18 句)写送别武判官时的情形。
4.赏析诗句
重点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一咏雪名句,从用词、修辞和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体会诗人新奇的比喻和昂扬乐观的精神。
分析“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等句如何表现边塞的奇寒。
探讨“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所描绘的场景以及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中 “冻不翻” 的妙处。品味诗歌最后四句所表达的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惆怅之感。
5.总结主题和写作特色
总结诗歌的主题,即通过对塞外冰天雪地的绮丽风光的描绘,抒发了诗人雪中送友的深挚情感和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分析写作特色,如结构上的大开大阖,意境的鲜明独特,以及细节描写和想象的运用等。
第二课时:《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过零丁洋》
《山坡羊 潼关怀古》
一、复习导入
请学生背诵《十五从军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然后导入本节课要学习的三首诗词曲。
二、讲授新课
(一)《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作者及背景介绍
介绍辛弃疾的生平经历、词的风格以及本词的创作背景,即辛弃疾在镇江登临北固亭时触景生情而作。
2.朗读训练
教师范读,强调词的节奏和韵律,如“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等句的停顿和重音。学生跟读、自由读,直至能够熟练背诵。
3.词句赏析
分析上片“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所表达的词人对中原失地的感慨。探讨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中化用杜甫诗句的妙处,以及词人借江水东流表达的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品味下片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中对孙权的描写,体会词人对英雄人物的赞美之情。理解 “生子当如孙仲谋” 一句所蕴含的对当今统治者的讽刺意味。
4.总结主题和手法
总结本词的主题,即通过对古代英雄孙权的歌颂,讽刺南宋朝廷的软弱无能,表达了词人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分析词中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以及设问、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过零丁洋》
1.作者及背景简介
介绍文天祥的生平事迹,特别是他抗元的经历以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即在兵败被俘后所作,让学生了解诗人的高尚气节和爱国精神。
2.朗读诗歌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得慷慨激昂,读出诗人的英雄气概。教师指导朗读,强调“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等句的节奏和情感。
3.理解诗意
师生共同分析诗句,理解“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所运用的比喻手法,体会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身世的感慨。探讨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中两个地名的巧妙运用,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惶恐和孤独之情。品味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一千古名句,感受诗人视死如归的高尚气节和生死观。
4.总结诗歌特点
总结诗歌的主题,即表现了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怀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工整、比喻贴切、情感真挚等。
(二)《山坡羊 潼关怀古》
1.作者及作品介绍
介绍张养浩的生平经历和元曲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元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讲解《山坡羊 潼关怀古》的写作背景,即作者赴陕西救灾途中经过潼关时所作。
2.朗读元曲
教师范读,注意读出元曲的韵味和节奏感。学生跟读、自由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3.赏析曲词
分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中 “聚”“怒” 二字的妙处,体会作者赋予山水以人的情感,生动地描绘出潼关的雄伟气势和地势险要。探讨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所表达的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理解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一主旨句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4.总结主题和写作特色
总结元曲的主题,即通过对潼关的描写和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王朝兴衰的感慨以及对百姓的同情。分析写作特色,如情景交融、卒章显志等。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五首诗词曲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强调每首作品的独特之处和文学价值。
总结诗词曲鉴赏的方法,如从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提高诗词曲鉴赏能力。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词曲。
2.选择其中一首诗词曲,写一篇500 字左右的赏析文章,要求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其艺术特色和情感内涵。
五、教学反思
通过对这五首诗词曲的教学,学生对古代诗词曲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体会诗词曲的韵律美和情感内涵,同时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诗句和表现手法,要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能够掌握诗词曲鉴赏的方法和技巧。此外,还可以通过拓展阅读相关的诗词曲作品,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