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无言之美》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无言之美》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12 21:20: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典诗歌注重含蓄之美,使诗意曲(   )折婉转,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就是一个典型。此诗所要表现的是一种思家念亲之情,然而诗人却从妻子的来信写起,“未有期”三字,看似①____________(轻描淡写 漫不经心),却包含着太多的苦涩与无奈。第二句写眼前现实:巴山夜雨,秋水满池,诗人只能孤身听雨,jì liáo(   )之状可想而知。三四句笔锋一转,想象未来相聚之时,西窗剪烛、共话今宵,何等②___________(其乐融融 心旷神怡)。“何当”二字,既含有对“未有期”的不可料定之惆怅,更多的则是充满对“却话”的期待,凸显诗人朝思暮想的心情。全诗虚实相生,回环往复,yì yùn(    )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1.根据拼音在语段括号内写出相应的词语,给加点字注音。
2.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到横线上。
3.下列对语段中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诗歌注重含蓄之美”的主干是“诗歌注重美”。
B.画横线的两个短语依次是偏正短语、并列短语。
C.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应在“今宵”后加上“的情景”。
D.加点的三个词语依次是动词、名词、形容词。
4.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能最广泛地反映生活的文学体裁是什么?是小说。
B.梦想的花朵,需要用汗水浇灌,美好的生活,需要用双手创造。
C.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最茗名的是素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兰亭序》。
D.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人民海军成立、渡江战役胜利70周年。
5.在下面文字画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______相信我们一定能不负先辈重托,不辱历史使命,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①我们要树立远大目标,刻苦学习,为报效祖国打好扎实的基础。
②想今朝,我们应如何珍惜幸福生活,继承和发扬英雄们的奋斗精神?
③然后在实践中历练,面对各种艰难险阻,挺身而出,攻坚克难。
④忆往昔,先辈们披荆斩棘,浴血奋斗,换来今天的和平岁月。
A.①④③② B.④③①②
C.④②①③ D.①②④③
6.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引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
B.本文第八段以文学作品为例,说明言虽不能尽意,但尽量尽意的道理。
C.文章表达了“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的观点。
D.本文启示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时,要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
7.根据上下文,仿写一个有关传统习俗的句子。
船山故里文化底蕴深厚,寄托着衡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愿。辞旧岁挂灯笼,寓意红红火火; ;中秋夜吃月饼,寓意团团圆圆……这些代代相传的习俗如香茗般散发着清香,久久缭绕。
8.学完本课后,两位同学进行了如下讨论:
小林:既然文字语言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并且文学也并不要求文字完全传达情绪意旨,那么我们平时写作文时,在遣词造句方面是不是可以不用要求那么严了?
小微:并不是。课文强调的是文学不能也不应把要表达的意思全部说出来,而非不准确表达。
受这一讨论的启发,班级开展“敬重文字·准确表达”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活动一:语言现象探源】在表达和交流中,人们对“的、地、得”的使用比较随意、混乱。对此,同学们进行了原因探究,请阅读下面的资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当前,现实和网络空间情形纷繁复杂,汉语使用的场景发生了巨大变化,快节奏、碎片化的线上交流,拼音输入法、语音输入法的流行,对于规范使用语言文字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于使用者来说,即时即刻的通信中,准确让位于速度,严谨让位于效率,几个错别字、几个误用甚至不用的标点无关紧要,通过上下文语境的补充也能将意思表达个七七八八。在这种条件下,即使能区分“的、地、得”的人,也可能来不及、顾不上、不在意了。
(2).【活动二:语意表达探微】有同学认为“的、地、得”不过是不起眼的助词,用错了也没有影响。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从下面三组句子中任选一组,简要阐述。
①诗意的生活        诗意地生活 ②这两个花瓶小的有意思 这两个花瓶小得有意思 ③她高兴地跳了起来 她高兴得跳了起来
9.下列诗歌中,没有体现课文论述的“无言之美”的一项是(  )
A.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十五从军征》)
B.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C.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这个问题是了解文学及其他美术所必须回答的。现在我们姑且答道: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
先从事实下手研究。譬如有一个荒村或任何物体,摄影家把它照一幅相,美术家把它画一幅图。这种相片和图画可以从两个观点去比较:第一,相片或图画,哪一个较“和自然逼真” 不消说得,在同一视域以内的东西,相片都可以包罗尽致,并且体积、比例和实物都两两相称,不会有丝毫错误。图画就不然。美术家对一种境遇,未表现之先,先加一番选择。选择定的材料还须经过一番理想化,把美术家的人格参加进去,然后表现出来。所表现的只是实物一部分,就连这一部分也不必和实物完全一致。所以图画决不能如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第二,我们再问,相片和图画所引起的美感哪一个浓厚,所发生的印象哪一个深刻,这也不消说,稍有美术口胃的人都觉得图画比相片美得多。
文学作品也是同样。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儿,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吗 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绝不回头吗 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义就值得玩味多了!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可见。譬如陶渊明的《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读山海经》“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本来没有表现出诗人的情绪,然而玩味起来,自觉有一种闲情逸致,令人心旷神怡。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没有说出诗人的心绪,然而一种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此外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而所说出来的多么简单,所含蓄的多么深远!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惟妙惟肖,都要费许多笔墨。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譬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四十字把乡村风景写得多么真切!再如杜工部的《后出塞》:“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寥寥几句话,把月夜沙场状况写得多么有声有色,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战地情况还有多少为杜工部所未提及。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10.怎样理解“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这句话

11.选文第3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12.从文中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和李白的《怨情》是如何表现人物“深远”的情感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警惕语言的陷阱
徐默凡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①大家开学好!
②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警惕语言的陷阱》。在座的各位同学将来有很大概率终生和语言文字打交道,想必对语言之美、文学之魅充满了向往,但我在这里要给大家泼泼冷水,说一说语言的三个陷阱。
③第一个陷阱是“强行分类”。比如我问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就要想出一个词语来形容自己,热情、敏感、聪明、大大咧咧等,与此同时你就对自己进行了分类,你成了一个符号化的人物,你与他人不同的细微之处就会被这个词语抹杀。存在是混沌一体的,语言却是一个个的孤立符号,于是语言就必须把描述对象逐一分割。从正面来看,语言的这种范畴化作用能使世界结构化、条理化,但是也让使用者踏入“强行分类”的陷阱:我们会忽视世事的纷纭之处,过滤生活的细碎感动,被语言概念绑架,变成一个粗线条的人。
④最近的流行语中,有一个“内卷”,有一个“躺平”,我经常被问到是应该“内卷”还是“躺平”,但我觉得这个问题本身已经陷入“强行分类”的陷阱了。人生的应对之策是多样的,情绪也是复杂多变的,为什么要用“内卷”或者“躺平”来贴标签呢?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回到事物的复杂性之中,一事一议,随遇而安。
⑤第二个陷阱是“隔膜体验”。比如说你到某地旅游之前,恐怕已经在网上做了详细攻略,掌握了很多描述当地景点的精致词句,这些词句能帮你打卡拍照发朋友圈,但无疑也会把你幽微的切身感受隔绝在外。
⑥所有的语言都是“陈词滥调”,因为语言是一种公共媒介,依靠约定俗成才能起到交流的作用,而约定俗成的东西只能是一个公约数,无法满足个性化的需求。现代资讯的发达,使我们普遍早熟,在语言文字里经历了无数的人生,但这种公约数的理解和个性化的经验毕竟是有区别的。我要提醒你们,不要被语言符号的公共意义遮蔽,我们要警惕知识的骄傲,要有突破语言的障眼法回归生命体验的能力。
⑦第三个陷阱是“以形害意”。比如我问你读中文系有什么理想,你就会说“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追寻生命中的诗与远方”等,漂亮是很漂亮的,而且正能量爆棚,但实际品味,都是一些语义磨损的空洞形式,没有什么实际价值。这种文风在各种场景都很流行,如论文写作中的故弄玄虚,佶屈聱牙,等等。
⑧语言有其形式和内容,形式上的音韵、辞藻、结构可以成为审美对象,从而构建语言艺术品,唐诗宋词元曲,都将这个语言的审美功能发展到极致。这也是我们中文系要培养的文学能力和审美趣味。但是我们不要忘记,无论在何时何地,语言的内容都必须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华丽的形式不能成为空虚内容的遮羞布,锦绣文章也永远事关人间烟火。更何况,质朴淳厚、开门见山、一针见血也是另外一种形式之美,而且是更难达成的境界。
⑨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说“人是符号的动物”,我们生活在语言符号的世界中,而不是一个物理世界里。这是一种人类的伟大进步,甚至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原因,但这又是一柄双刃剑,语言已经为我们设下了重重陷阱,我今天在这里说的所有意思都是要大家对语言的负面作用保持警醒。
⑩谢谢大家,祝大家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断学习,洞悉更多的语言奥秘!(有删改)
【注】本文是作者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开学典礼上所作的演讲。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强行分类”有利有弊,既能使世界结构化、条理化,也会让人们忽视事物的复杂性。
B.“隔膜体验”强调的是,使用语言这一公共媒介,可能无法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
C.“以形害意”指的是语言只有华丽的形式,注重音韵、辞藻、结构等,内里却很空虚。
D.我们在品味文学、语言之美时,也要警惕语言具有的负面作用,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14.下列对文章写法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根据现场听众的身份——中文系学生,确定自己演讲的论题——警惕语言的陷阱,具有针对性。
B.本文是“总—分—总”结构,先总述语言有三个陷阱,后分别阐释,最后总结语言内容才是同学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C.本文语言具有准确严谨的特点,如“恐怕”“无论……都”等词语的使用,但在生动形象上存在不足。
D.作者在论述观点时主要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且与《论教养》一文类似,所举多是与生活相关的实例。
15.中学生作文存在的一个情况是,学生过于追求辞藻的华丽,忽略了真情实感的流露。这种行为属于作者介绍的哪种语言陷阱?请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实际,谈谈你对此的体会。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①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苦心人,天不负”“梅花香自苦寒来”……吃苦,是人生必经的历程,所有吃过的苦,都会变成宝贵的财富。当代青年,身处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不仅要肯吃苦、能吃苦,更要自找苦吃。
②作为一种价值认知,青年人的“自找苦吃”,既表现为不安于舒适的现状,勇于自我突破;更表现为追求社会价值,在更大的舞台上施展才华,为国家、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不满足于课堂学习,把教室和实验室搬到乡野,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黄文秀放弃大城市的安逸工作,到艰苦的农村去,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用自己的苦换来乡亲的甜。为了更远大的目标,他们主动走出“舒适圈”,把艰苦作为成长的阶梯,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建功立业。
③的确,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更加迫切地需要青年人的参与和担当。我们只有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时代洪流中,才能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为社会做出贡献。北斗卫星团队中的青年人不受外界诱惑,自找苦吃,勇敢面对艰苦环境,承担重任,用靓丽的青春描绘科技强国的宏伟蓝图。
④当然,时代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青年人面对的“苦”也不同。过去,人们更多地要忍受外在的艰苦,“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如今,物质条件充裕,很少有筋骨之劳、体肤之饿,但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更加复杂多变的现实。在面对现实不确定性的焦虑中,在探索未知而遇到的孤独中,青年人要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就要承受更多精神意志上的考验与磨砺,这样才能为国家的强大做出贡献。之江实验室智能计算研究院智能超算研究中心的成员们,立足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需要,勇闯科技“无人区”,开展前沿性课题的研究,进行了上万次数据验证,终于找到了智能超算的最优解,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持续保持国际领先水平,他们也因此获得了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的青年最高荣誉。
⑤“自找苦吃”不是做姿态、摆样子。如果只是为吃苦而找苦,身心不修,于家国无益,这个“苦”也就吃得毫无价值。我们要结合自身实际,以突破自我、回报社会为目标,吃求知探索、深入实践之苦,才能让“自找苦吃”既有益身心,又具时代价值。
⑥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让我们多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多捧几次“烫手山芋”,勇于担苦、担难、担重、担险,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一步一个台阶向上攀,以青春激荡民族复兴的浪潮,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16、阅读全文,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科技小院”学生和黄文秀的事例侧重阐释“自找苦吃”的表现。
B.北斗卫星团队中的青年人的事例说明已有青年人主动投身到时代洪流中。
C.智能超算研究中心成员的事迹诠释了“吃苦”的内涵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D.“多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多捧几次‘烫手山芋’”强调要勇于担起苦、难、重、险。
17、简要分析第⑤段画线句是如何推进本文论证的。
18、离中考越来越近了,为了让同学们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在最后的时间里发起冲刺,班长小洋将下面两个乘方公式写在黑板上,请你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理解。
1.01365=37.38
0.99365=0.026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突然出现的我
李娟
①小时候我家在城里开着一个小商店,店里有着高高的柜台,铺着厚厚的木板。喝酒的人一个挨一个靠在上面高谈阔论,一人持一只杯子或拎一瓶酒。桌上一堆空酒瓶和花生壳。这是我最早接触的哈萨克人。那时我一点也不懂哈萨克语,虽说每日相处,但还是感觉距离遥远,像面临踞天险为关的城池。
②如今,我会说一些哈萨克语了,起码能维持最基本的一些交流,但仍面临着那个城池,难以往前再走一步。
③记得刚刚进入扎克拜妈妈的家庭生活时,一天傍晚扎克拜妈妈让我去看看骆驼在不在南面大山那边。我跑到山上巡视了一番,跑回家气喘吁吁地报告:“骆驼没有!只有‘山羊’!”但当时我还不会“山羊”的哈萨克语,一着急,就用手摸了一把下巴,做出捋胡子的样子:“这个嘛,有的!”
④扎克拜妈妈恍然大悟,大笑而去。从此之后,每当派我去赶山羊的时候,大家就会冲我捋胡子:“李娟,快去!”这当然只是一个笑话,但时间久了,这样的笑话一多,却让我感到孤独得近乎尴尬。
⑤闲暇时候,总是一个人走很远很远,却总是无法抵达想去的那个地方。山坡下,溪水边,蒲公英在白天浓烈地绽放,晚上则仔细地收拢花瓣。洁白轻盈的月亮浮在湛蓝明亮的天空中,若有所知。月亮圆的时候,全世界再也没有什么比月亮更圆。月亮弯的时候,全世界又再没有什么比月亮更弯。
⑥也许我并不孤独,只是太热情……无论如何,我点点滴滴地体会着这孤独,又深深地享受着它。我藉由这孤独而把持自己,不悲伤,不烦躁,平静清明地一天天生活。记住看到的,藏好得到的。
⑦我记录着云。有一天,天上的云如同被一根大棒子狠狠乱搅一通似的,眩晕地胡乱分布。另外一天,云层则像一大幅薄纱巾轻轻抖动在天空。
⑧我记录着路。那些古牧道,那些从遥远的年代里就已经缠绕在悬崖峭壁间的深重痕迹。我想象过去的生活,那时,人们几乎一无所有……荒蛮艰辛,至纯至真。但是,无论他们,还是我们,都渴望着更幸福更舒适的生活,这一点永远没有改变。
⑨我记下了最平凡的一个清晨。半个月亮静止在移动的云海中,我站在山顶,站在朝阳对面。看到扎克拜妈妈正定定地站在南边草坡上。更远的地方,斯马胡力牵着马从西边走来。更更远的地方,稀疏的松林里,卡西穿着红色的外套慢慢往山顶爬去。这样的情景之前无论已经看到过多少次,每一次还是会被突然打动。
⑩一个阴沉的下午,天上的太阳只剩一个发光的圆洞,大约快下雨了。赶牛的卡西回到家后,显得很疲惫,头发上插着一根羽毛。我开始以为是她穿过丛林时不小心挂上的,谁知她一到家就小心取下来,递给扎克拜妈妈。我突然想到,这大约就是猫头鹰羽毛吧。据说哈萨克族将猫头鹰①羽毛视为吉祥的事物,我想问是不是,却不知'猫头鹰'这个词怎么说,就睁只眼闭只眼地模仿了一下,她们一下子明白了,扎克拜妈妈说是。卡西说羽毛是捡来的,扎克拜妈妈仔细地抚摸它,把弄弯的毛捋顺了,然后送给我,让我夹进自己的本子里。我不禁欢喜起来,真心地相信这片羽毛的吉祥。那是第一次感觉自己不那么孤独。
有一次我出远门,因为没电话,大家不知道我回来的确切日期,斯马胡力就每天骑马去汽车走的石头路边看一看。后来还真让他给碰到了。可是马只有一匹,还要驮我的大包小包,于是他让我骑马,自己步行。我们穿过一大片森林、一条白桦林密布的河谷,还有一大片开阔的坡顶灌木丛,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回到冬库儿的家中。路上,斯马胡力为了给我惊喜,引马绕远路,让我看到了山间的瀑布。我感受到了他满当当的欢乐与情谊。
在这丰饶的夏牧场,我之前的那点孤独算什么呢?
(节选自李娟《前山夏牧场》,有删改)
【注释】①猫头鹰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保护野生动物,人人有责。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上的云或凌乱或轻盈,既写云的状态,也隐含了我的感受。
B.我记录古牧道,想象过去的生活,思考古今人们的共同追求。
C.在平凡的清晨被平凡的情景打动,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偶然的。
D.回家的路上,我们穿过森林、河谷、丛林,看到了不同的风景。
20.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思维导图。

21.文章第⑤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结构两方面简要分析。

22.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说:“写你的村庄,你就写了世界。”作者在本文中呈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qū 寂寥 意蕴 2.①轻描淡写 ②其乐融融 3.C 4.B 5.C 6.B 7.示例:祭屈原赛龙舟,寓意顺顺利利 8.(1)①汉语使用场景变化巨大,人们表达追求速度、效率,来不及、顾不上;②即使用错,通过上下文语境也能将意思表达得差不多,所以不在意。
(2)示例:我不同意这一观点。“的、地、得”虽然是不起眼的助词,但也会影响意思的表达。例如,“诗意的生活”说的是生活状态,强调的是“诗意”;“诗意地生活”则指的是该如何生活,强调的是生活方式。(或:“这两个花瓶小的有意思”指的是小的花瓶比较好,“这两个花瓶小得有意思”则是指两个花瓶都小都有意思。/“她高兴地跳了起来”强调的是“跳”的动作,而“她高兴得跳了起来”强调的是“高兴”的情绪。)9.D
10.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真的能做到“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也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强调了文学要做到有“无言之美”。
11.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以孔子、陶渊明、钱起、陈子昂、李白、杜甫的文学作品为例,说明文学言不能尽意,也不必尽意的道理。
12.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李白的《怨情》不直截了当地写怨,而只描绘美人神态——含颦独坐,泪痕满面,却表现出了她心中深深的愁恨,留下无限的遐想。
13.A 14.D
15、以形害意。 体会示例:作文时,固然应该关注语言的形式,但更不能忽视的,是语言的内容。我们应细心观察生活,从真实生活中选取素材,表达对生活切实的感悟与思考,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使作文言之有物。
16、C
17、文章在提出中心论点之后分两方面进行了论证,第⑤段画线句起到了联结正面论证和反面认证的作用,同时论证了“‘自找苦吃’不是做姿态、摆样子”的论点,阐述了“为吃苦而找苦”的不利后果,使得文章的论证更加全面、严密。
18、示例:每天多努力一点点,水滴石穿,就会带来质的飞跃;每天失之毫厘,天长日久,便谬以千里。培养自己敢于吃苦、乐于吃苦的精神,在最后的时间里发起冲刺,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成绩。
19. C
20. ①感到孤独得近乎尴尬 ②扎克拜妈妈把卡西捡来的代表吉祥的猫头鹰羽毛送给我 ③感受到欢乐与情谊
21. 第⑤段的景物描写,刻画了自己闲暇时在山坡下,溪水边,看到的蒲公英白天绽放和晚上收拢,两种不同的状态以及湛蓝天空中洁白的月亮,渲染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孤独的心情,为下文我体会、享受孤独,记住看到的做铺垫。
22. 从哈萨克人一人持一只杯子或拎一瓶酒,桌上一堆空酒瓶和花生壳的喝酒场景,看出作者呈现了一个生活贫穷、人民性情豪爽的世界;
从作者记录的最平凡的清晨,看出作者呈现了一个百姓勤劳、生活安乐的世界;
从扎克拜妈妈把卡西捡来的代表吉祥的猫头鹰羽毛送给我,看出作者呈现了一个民风淳朴、百姓善良的世界;
从斯马胡力每天骑马去汽车走的石头路边看一看我有没回来,让我骑马,他步行,让我看山间瀑布,看出作者呈现了一个热情友好、充满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