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12 22:45: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 下面加点字词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雎鸠(jū jiū)    窈窕(yǎo tiǎo)
B.好逑(qiú) 寤寐(wù mèi)
C.蒹葭(jiā) 溯洄(sù)
D.萋萋(qī) 水之涘(yì)
2. 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B.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C.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D.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3.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琴瑟友之         (2)钟鼓乐之        
(3)窈窕淑女          (4)左右芼之         
(5)白露未晞          (6)在水之涘         
(7)蒹葭萋萋          (8)溯游从之  
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1)左右流之 古义: 今义:
(2)道阻且跻 古义: 今义:
(3)白露未已 古义: 今义:
5.词类活用。
(1)左右流之( )
(2)琴瑟友之( )
(3)钟鼓乐之( )
(4)道阻且长( )
(5)道阻且右( )
6. 用课文原句填空。
(1)《关雎》中,统领全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能表达主人公对心中恋人的爱慕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成语“秋水伊人”源于《蒹葭》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蒹葭》中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句子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所在的学校要举行以“吸取国学精华,传承中华文化”为主题的活动。
(1)本次活动中有一项为古典诗词朗诵比赛,假如你是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开场白。
(2)活动有很多项目,你参与了以下两个。
①识国学:按要求填写书名。
国学经典不仅有《诗经》《宋词》,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②赞国学:根据上联写出下联。
上联:读经典丰富人生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你的同学小杨打算在中考结束后多看电视剧和网络小说,你将如何说服他多读一些国学经典著作?
阅读理解
阅读《关 雎》,回答问题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9. 下列对《关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流之”“采之”“芼之”写出了女子采摘荇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
B.“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把君子长夜难眠、思绪万千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C.“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现了窈窕淑女超凡的才艺和优雅的品格。
D.全诗情感率真、淳朴,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10. 本诗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开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有什么好处   
《关雎》是《诗经》首篇,短小的诗篇典雅美好。请你阅读画线诗句,发挥想象,描写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  
本诗开头为什么要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5.“蒹葭萋萋”的“萋萋”也写作“凄凄”,下面诗句中与其意思相同的是哪一项?
A.良友日零落,凄凄独无伴。
B.春草凄凄绿,江枫湛湛清。
C.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D.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16.每小节结尾句中的“宛”是什么意思?在诗中反复使用,有什么作用?
(三)阅读下列古诗,回答问题。
【甲】
蒹 葭
《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乙】
风 雨
《诗经·郑风》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①。既见君子,云胡不夷②?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③。既见君子,云胡不瘳④?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注】:①喈喈(jiē):鸡叫的声音。 ②夷:同“怡”,喜悦。 ③胶胶:鸡叫声。④瘳 (chōu) :病愈。
17.下列选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蒹葭》诗中“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三句皆出现“宛”字,给人以恍惚迷离,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写出了伊人的飘忽难寻。
B.《蒹葭》诗中“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回环往复,一唱三叹,表现了主人公对追寻道路艰难曲折的抱怨和不满。
C.《风雨》诗中“云胡不夷”“云胡不瘳”“云胡不喜”以反问句式,三章叠咏,强化感情,表现了女主人公见到心爱之人的喜悦、欢欣之情。
D.《风雨》全诗多次使用叠词,如“凄凄”“喈喈”“潇潇”“胶胶”,增添了诗歌的音韵和谐之美。
18.《诗经》常采用起兴的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吟咏之对象。【甲】【乙】两诗均使用了这种写作手法,请分别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加以赏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菩萨蛮·登云中①清朔楼
清·朱彝尊
夕阳一半樽前落,月明又上阑②干角。边马尽归心,乡思深不深?
小楼家万里,也有愁人倚。望断尺书传,雁飞秋满天。
【注释】①云中:今山西省大同市。②阑干:栏杆。
19. 阅读诗词要注意积累意象,下列诗句借“月”抒发的情感与本词不同的一项是( )
A.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B.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C.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D.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过山西村》)
20. 赏析画线诗句的表达效果。
(五)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乙】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 白
一为迁客②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③五月落梅花④。
【注】①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迁客,指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③江城:指江夏(今湖北武昌),因在长江、汉水滨,故称江城。④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写成“落梅花”。
2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甲】【乙】两首诗歌都是李白的七言绝句,写法相同,都是前两句描写,后两句抒情。
B.【甲】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
C.【乙】诗“西望长安”和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中的“望”,都暗含了长路漫漫之感。
D.【甲】【乙】两首诗歌都表现了李白诗歌想象丰富、意境奇妙、清新飘逸之特点。
22.请完成下列表格,感悟诗人情感。
诗名 所含笛曲名 曲名分析 所表达的情感
《春夜洛城闻笛》 《折杨柳》 “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不舍之意。 ①
《与史郎中钦听 黄鹤楼上吹笛》 《梅花落》 江城五月,正当初夏,笛曲动人,如见满天飘落的梅花,凛然生寒。 ②
阅读下列古诗,回答问题。
诗经·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23.下列字义或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相——xiàng,仔细看
B.仪——令人敬重的容貌和庄重的举止
C.俟——同“矣”,句末语气语
D.遄——chuán,快
24、下列是这首诗题旨的一项是( )
A.诅咒统治阶级,说他们连老鼠都不如。
B.讽刺统治阶级荒淫无耻。
C.斥责统治阶级,说他们没有合于礼仪的外表和举止,简直不是人。
D.诅咒万恶的统治阶级,让他们早死。
25.对诗中所用修辞手法列举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喻、顶真、反问    B.拟人、夸张
C.比喻、拟人 D.顶真、反问
答案
1、D 2.D 3.(1)名词作动词,弹琴鼓瑟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3)文静美好的样子 (4)挑选  (5)干 (6)水边 (7)茂盛的样子 (8)顺流而下 4.(1)捞取 液体移动;流动 (2)高 登,上升 (3)干 已经 5.(1)名词作状语,在左右两边(2)名词作动词,弹琴鼓瑟;亲近(3) “钟鼓”,名词作动词,敲钟击鼓;“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3)动词作形容词,艰险 (4)方位名词作形容词,弯曲 6.(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2)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7.(1)示例: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典诗词更是其中的瑰宝。诵读古诗词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提高我们的国学素养,使中华文化发扬光大,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这次比赛当中吧!
(2)《弟子规》 《百家姓》 爱国学完善自我 品美文润泽心灵
8.示例:小杨,你好!中考结束后,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看电视剧和网络小说是放松的好方式,但是我们也要抽时间多读一些国学经典著作,提高自身素养,为将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9.C
10、主要运用了比兴的手法。用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象征人类的爱情,引出君子对淑女殷切盼望的故事,贴切而有深意。
11、参差不齐的的荇菜在流水中摇曳着,采摘的人左采右采,不停忙碌着。美丽贤淑的女子啊,使男子奏起琴瑟,以悠悠之声抒发着爱慕之情。
12、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开头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贴切自然,意蕴丰富。
13、河边芦苇茂盛,露水珠儿不曾干。心上人儿,在水的岸边。
14、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深秋画面。
15.B
16.宛是仿佛的意思,写出了“伊人”的若隐若现,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了主人公惆怅失望的感情
17.B
18.《蒹葭》每章以蒹葭、白露起兴(或直接引用“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起兴),渲染出寂寥凄冷的氛围,烘托了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
《风雨》每章以风雨、鸡鸣起兴(或者直接引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等起兴),渲染了凄风苦雨、萧瑟悲凉的氛围,烘托出女主人公没见到心爱之人时愁苦凄凉的心情。
19. D
20. 示例:最后一句“望断尺书传,雁飞秋满天”在表达效果上极具韵味和深度。首先,“望断”二字通过夸张的手法,生动描绘了主人公盼望家书归来的急切与无奈,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其次,“尺书传”作为家书的象征,寄托了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无尽思念和关怀。而“雁飞秋满天”则以雁南飞和秋天的广阔景象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凄凉而辽远的氛围,进一步强化了主人公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整句诗通过景物与情感的交融,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感同身受。
21.A
22. 思乡之情 去国怀乡之伤感(答因“迁谪”、“去国”而生苦闷、伤感之意,被流放之落寞、为国之忧怀、因闻笛而触发怀才不遇的凄凉伤感等均可,但只点到“凄凉哀伤”或思乡等而未答出原因不可给满分,一定要点到原因之一是被流放,远离国都)
23、C 24、C 2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