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8《文言文二则》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8《文言文二则》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13 00:03: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8张PPT)
18 文言文二则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用学过的方法学习课后要求认识的4个生字,会写的9个字。强调“勤、卒”的读音,指导“囊、恭、勤、焉、卒”的字形。其中“囊”字的笔画数较多,要智慧识记;“恭、勤”注意不要多笔少画;“焉、卒”书写时要规范、美观,注意间架结构。
2.阅读理解
本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主要采用教师指导点拨,学生品读感悟,合作探究,反复朗读,共同学习等策略。在策略实施过程中,关键是引导学生读通文言文,在读中领悟道理。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第2课时
第1课时
《囊萤夜读》
整体把握
《囊萤夜读》
《铁杵成针》
这两个故事的题目也是两个成语,请快速浏览课件出示的小故事,“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分别对应哪个故事?为什么?说说你判断的依据。
东晋人车胤,他从小就勤奋刻苦,常常彻夜苦读。因家境贫寒,他没钱买油灯,于是就利用萤火虫来照明读书。
《囊萤夜读》
萤火虫
传言大诗人李白小时候十分贪玩,他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准备离开。他在离开的途中路过一条小溪,偶遇一位老妇人,她正在那里磨一根铁棒,准备做成针。李白受到启发,于是就返回去继续完成学业。
《铁杵成针》
磨一根铁棒,准备做成针
识记生字
字形:
结构:
写法:
草丛中的小虫子。
上下结构。
观察“萤”字在田字格里的占位,看书写示范。
读题目,对照意思,想想两个故事有没有共同点。
这两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谁?
《囊萤夜读》
《铁杵成针》
车胤
李白
步步推进知文美
《囊萤夜读》
借助注释理解题意。
本文选自《晋书·车胤传》。囊,用口袋装。萤,萤火虫。
《囊萤夜读》
把题目中的四个字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口袋里装满萤火虫,夜晚借助萤火虫的亮光来读书。
练习朗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这一段话中,你觉得哪句话最难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识记生字
释义:
书写指导:
恭还可以组成什么词?
谦恭
肃敬勤勉


恭:“?”叫竖心底,小字多一点,是表示心理活动的。
勤:左部横画间距要均匀;右部撇向左下伸。
词语理解
谁能说说词语的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博学多通
【通】通晓,明白。
“多通”就是知道的东西很多,和“博学”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说知识渊博。
理解人物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再读第一句,车胤是个怎样的人?
谦逊有礼
勤奋好学
博学多才
家贫不常得油
理解句义
家贫不常得油
你读懂这句话了吗?或者有哪个地方不懂?
你是怎么读懂意思的?“贫”的意思是什么?“油”为什么是灯油?
“家贫”就是家里贫困。这个故事是写车胤读书的事,古时候没有电灯,晚上点油灯照亮,所以这里的“油”指的是点灯的油。
理解人物
这一句写出了车胤的什么状况?
家境贫寒
家贫不常得油
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理解句义
这句话是具体写“囊萤夜读”的,你读懂这句话的意思了吗?或者你哪个地方不懂?
一字一句地试着说一说。
夏天就用白色薄绢做的口袋装上数十只萤火虫,用来照明,继续读书。
【练囊】白色薄绢做的口袋。
理解人物
用白色薄绢做的口袋装上数十只萤火虫,用来照明,继续读书。
这一句写了车胤在晚上是怎样读书的?
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这件事印证了文中哪个词?
恭勤不倦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文中哪个句子描写了这幅插图?
想象画面
车胤怎么想出“囊萤夜读”这个好办法的?想一想:车胤在晚上读书没有油灯的时候是怎样想的?看到萤火虫又会怎么想?怎么做?
车胤夏夜乘凉,看到萤火虫打着灯笼、闪着亮光,联想到可以用来照明。为了防止萤火虫乱飞,于是想到放入口袋里。又想到白色的薄绢口袋散光最好,还想到放几十只更亮了。还有“做袋……捉萤火虫……盛袋……照书……”
讨论交流
讨论:你心中的车胤是个怎样的人?
本文主要是围绕哪一点写的?或主要为凸显人物的哪个特点写的?为什么?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勤奋刻苦
因为“家贫”,所以“囊萤夜读”,因为“囊萤夜读”,所以“博学多通”。
巩固练习
延伸拓展
课后查阅车胤的相关资料。
《三字经》中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找出其中勤奋好学的故事,给大家讲讲这些故事。
板书设计
恭勤不倦
囊萤夜读
博学多通
练囊盛萤
以夜继日
结果
努力学习
广泛涉猎
原因
第2课时
《铁杵成针》
文中写了谁要把铁杵磨成针呢?
认读词语
磨针溪 弃去 铁杵
老媪 欲作针 还卒业

huán
ǎo
chǔ
老媪
ǎo
指老奶奶或者老婆婆。

观察“卒”字的“十”在田字格里的占位。
细读感悟
对照文章听故事。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有个地方有一座山,山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象耳山。山下有一条小溪,小溪叫磨针溪。
地点
象耳山 磨针溪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磨针溪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世间传说,大诗人李白曾经在这座山中读书。
人物
李太白
世:世间、世上;
传:传说。
读着读着,还没有读完,他就放弃不读了,收拾收拾东西离开象耳山。
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在经过这条小溪的时候,他碰到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棒。李白感到很奇怪,就问:“老婆婆,你为什么磨铁杵呀?”老婆婆说:“我想做一根针。”

逢老媪


理解“过是溪”。
“过”,组词:
李白经过哪条小溪?
路过、经过、跃过
第一句的“磨针溪”,这里用“是溪”代替。
理解“问之”。
谁问?问什么?
一个“之”字就是一句话!
李白问,问老媪:“你为什么磨铁杵呀?”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试着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李白听了,被老奶奶的意志感动了,于是他重新回到山中,继续学习,直到完成学业。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概括内容
简要说说故事的内容。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世传李太白山中读书
世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
品词析句
自由读下面三句话,想一想:它们的意思相同吗?表达的顺序有什么变化?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世传李太白山中读书
世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
意思相同,可是表达的顺序不一样,第一句强调的是“山中”,第二句强调的是“读书”,第三句多了一个字,是现在的说法,是白话文,语言不简洁了。
未成,弃去。
分别用“成、弃”组词,你们发现了什么?
“成”:完成
“弃”:放弃
反义词
“之”指的是问谁?问什么?
问之,曰:“欲作针。”
李太白问老婆婆:“你磨铁杵做什么?”老婆婆回答说:“想把它磨成针。”
联系文中语句,观察“曰”字的字形,说说“曰”的意思。
外框是个口字,里面一横代表舌头,表示舌头在动、在说话。所以“曰”就是说的意思。
六个字写出了一段对话!
问之,曰:“欲作针。”
既然是一段对话,你认为应该怎么读?
想象补白,感受句式: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文中是怎样称呼李白的?找一找。
李太白、太白
为什么不都用同一个称呼?这样称呼有什么好处?
避免重复,表达更简洁。
听了老婆婆的回答,李白可以说是百感交集呀!发挥想象,设想李白想到了什么。
文中用三个字写出了李白的内心感受,用三个字写出了李白的行动。
感其意
还卒业
变成诗歌,读一读。
趣味诵读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磨针溪呀,在象耳山下。世传呐,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嗨……”
娓娓道来,如讲故事。
谁来接着讲?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这个故事,可以浓缩成哪个谚语?
拓展延伸
2.课后搜集有关勤学苦读的典故, 摘抄好词佳句。
熟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整个故事。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读书未成,弃去
铁杵成针
逢老媪方磨铁杵
有毅力
下苦功
感其意,还卒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