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并序
选择性必修中册 古诗词诵读
高 适
目 录
01.
拓展导学
02.
诗歌细读
03.
深入探究
04.
练习作业
第一节
拓展导学
课堂导入
写作背景
走进作者
……
课堂导入
在电影《长安三万里》中,有这样一幕。李白一身胡人打扮,在驿站里遇到了高适。他乡逢故知,李白兴奋地揽着高适的肩,说:我刚才读到你在驿站写的诗了。相信我,这是你写得最好的一首,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啊。
是什么诗句居然让李白都赞不绝口?那正是高适所作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那高适是在什么情况下挥毫泼墨的,又是因何而作呢?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一起走进这首《燕歌行并序》。
走进作者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湖北蓨县(今河北景县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高渤海。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早年和李白、杜甫共游梁、宋。他的诗歌以古体见长,尤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其作品集为《高常侍集》,《全唐诗》存诗四卷。其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
高适与岑参在边塞诗上齐名,并称“高岑”。
后人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雄浑悲壮”是高适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
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
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
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少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因此这景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
写作背景
张守珪当时任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的要职,主持北边第契丹的军事,史载他曾隐瞒所率将领的败状,向朝廷妄奏有克捷之功。所以此诗含有讽刺张守珪的意思,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
高适创作此诗前,曾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适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也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了解的更加具体、透彻。将帅不恤士卒,指挥无能,欺君邀赏,高适对此感慨颇深,写下此诗。
节点一
此已有一些边塞诗
汉魏六朝
节点二
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
隋代
节点三
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
初唐
节点三
到盛唐则全面成熟
盛唐
文体知识
边塞诗
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
背 景
题目解读
古国名。古燕国位于我国东北部。此地最早称为“幽州”。蓟,在历史上是与燕并存的诸侯国,且蓟、燕两地相邻。后“蓟微燕盛”,蓟为燕吞并,称为燕国的都城,蓟也成为燕的代称。
《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内容多写燕赵边塞之事。
为产生于先秦时期歌谣的统称,“燕歌”即燕地的歌谣,因为燕地在春秋至两汉千年以来战争频发,征戍不断,战争积淀在“幽、蓟”之地的民谣中,成为记忆着征战、别离、相思等内容的“燕歌”。
这里的“行”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吟”,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及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歌”一样,只是表示古诗的一种体裁,均属“歌行体”。
燕
歌
行
第二节
诗歌细读
原文呈现
主旨总结
理解诗意
原文呈现
燕歌行并序 高适
序: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诗词小序通常交代时间,地点,写作原因以及作者心情等。
本诗的小序交代了时间、事件和写作的缘由(即这首诗并不是高适在战场上亲眼所见写的,而是听客从战场回来,作《燕歌行》,然后高适对此事有感,为酬答的一首和诗),为整首诗提供了环境背景。
chuāng 旌旆 jīng pèi 逶迤 wēi yí 单于 chán
腓 féi 玉箸 zhù 蓟北 jì 飘飖 yáo
字音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原诗
理解诗意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烟尘]:烽烟和尘土,指战乱。 [残贼]:指残忍暴虐的敌寇。
[横行]:纵横驰骋。 [赐颜色]:指给予褒奖恩宠。
唐朝东北边境战事又起,将军离家前去征讨贼寇。
将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纵横驰骋,天子又破格赐予他们褒奖和恩宠。
出征
译文
——边烽突起 慷慨出师
①
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旌旆]:旗帜。 [逶迤]:舒展的样子。
[羽书]:即羽缴,古代军事文书。插鸟羽以示紧急。 [猎火]:打猎时焚山驱兽之火,借指游牧民族兴兵打仗的战火。
军队敲钲打鼓前往榆关,军中各种旗帜在东北沿海一带连绵不断。
校尉紧急传送羽书飞奔浩瀚的沙海,匈奴的侵略战火已经烧到了狼山。
译文
1.诗人描写“出征”渲染了怎样气势?有何表达效果?
2.分析“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效果?
用 金伐鼓,旌旆逶迤渲染出师时的声势浩大,用“破”“下”等动词写出了出师时将士一往无前的气势。与下文的惨败形成对比。
“飞”字体现了军事形势的紧张,而“照”表现了敌人的来势凶猛,战火把山都照红了;使用夸张手法,充分展现了战争的紧迫激越。
思考问题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敌人侵犯,来势凶猛如同风雨交加。
战士在前线厮杀伤亡惨重,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译文
诗句运用鲜明的对比,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
失利
——力尽关山 轻敌战败
[半死生]:死生各半,指伤亡惨重。 [帐下]:指统率的营帐中。
②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穷秋]:晚秋,深秋。 [腓]:枯萎。 [恩遇]:天子的知遇之恩。
北方沙漠到了深秋尽是枯草,暮色降临孤城,能战的士兵越来越少。
主帅深受皇帝恩德礼遇,却常常大意轻敌,士兵们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之围。
译
文
3.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思考问题
①山川萧条极边土
“萧条”体现了自然条件的恶劣
②胡骑凭陵杂风雨
“凭陵”“杂风雨”体现了 敌人的凶猛善战
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身当恩遇常轻敌
士卒英勇顽强,视死如归;将领却大意轻敌、寻欢作乐、不体恤士兵,体现了将领与战士之间的矛盾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士兵身穿铁甲辛苦守边很久,思妇落泪挂念丈夫远去只能自己啼哭。
少妇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远征将士驻守蓟北,只能回首故乡。
译文
诗句运用借代手法,铁衣代士兵,玉箸代家中的思妇;运用对比手法,把征人和思妇放在一起写,更能突出征人思乡、思妇断肠的分离之苦。
被围
[铁衣]:用铁片制作的战衣,借指战士。 [玉箸]:玉制筷子,比喻思妇的眼泪。
——被围不归 两地相思
③
4.“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涕别离后”句中哪个字最为关键?请简要分析。
思考问题
①“久”字最为关键。“久”字说明了戍边战士驻守边疆之久,辛苦劳累之痛,家中妻子的泪如玉箸时时感伤,传达出思念亲人之悲。
②思妇之怨并不在于丈夫为国出征,而在于久戍不归,强烈讽刺了边将的无能、边策者失当。表达了强烈的抨击和批判,深化了主题。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飘飖]:随风飘动,形容动荡不安。 [绝域]:极远的地方。
[三时]:早、午、晚。 [寒声]:凄凉的声音。
边地动荡不安,难以越过,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绝无仅有。
早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
译
文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历来志士为(保卫国家的)气节献身, 难道是为了个人的功勋!
你没看见沙场拼杀战斗多么苦;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
译
文
历史上的李将军(李广)勇猛善战,能与士卒同甘共苦。作者运用典故,感慨当时没有李将军那样的守边将帅。
死斗
[李将军]:指两汉名将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捍御匈奴,关爱士卒。
——死斗心愿 怀念李广
④
思考问题
5.概括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并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李广】
(结合注释内容)
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名,
关爱士兵。
【将领】
(结合“美人帐下犹歌舞” “身当恩遇常轻敌”等句)
无勇无谋,恃勇轻敌;
远离前线,寻欢作乐;
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写作意图:作者通过用典和对比,讽刺了当时将领的无能,表达了对战争失败原因的理性思考。本诗虽是边塞诗,但重点不在于揭示民族矛盾,而是揭示官兵间的矛盾。
不同
主旨总结
本诗描写了唐军士卒慷慨赴边、转战绝域的情景;
高度赞扬了士卒为国立功、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
深切同情士卒久战不归、两地相思的苦闷;
揭露了军中官兵对立、苦乐悬殊的事实,抨击了将帅的腐败无能。
壹
贰
叁
肆
第三节
深入探究
艺术特色
框架梳理
学习任务
……
艺术特色
1.大量采用对比、对偶、和借代等修辞手法。
对比
将军
士兵
征人
思妇
敌军
我军
古代将军
当代将军
……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
对偶
借代
“铁衣”代指士兵;
“玉箸”(比喻思妇的眼泪)代指思妇
2.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
“榆关”“碣石”“瀚海”“狼山”等特殊的边疆地点;
“金、鼓”“羽书”“猎火”“刁斗”等战场特殊用具;
“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等边疆战场特殊的景象……
3.采用了同一主题下的双线结构写作。
情感波澜起伏,有抑有扬,避免了诗歌的单调和枯燥。
主线
前十六句
上阵杀敌,情绪高昂。中间六句是副线,征人思妇,情绪感伤。
副线
中间六句
征人思妇,情绪感伤。
主线
最后六句
情绪再高昂。
补充作用
学习任务
任务1:清代学者吴汝纶评价“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时说“二句最为沈至”,“沈至”即感情沉厚深切。结合诗句分析这两句是怎样做到“沈至”的。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沉厚深切的感情。一面是战场上的血肉横飞,一面是军营中的纵情声色,作者尖锐地揭露了军中的矛盾,批判了将军们的荒淫失职,暗示了战争必败的原因。
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对比鲜明,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也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士兵的深切同情。
任务2:《燕歌行并序》作为一首边塞诗歌,具有其特有的艺术魅力。让我们通过对比阅读,阅读李颀的《古从军行》,比较分析两首诗结尾思想情感的异同。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①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②入汉家。
【注】①公主琵琶:汉武帝时,江都王刘建女儿刘细君远嫁乌孙国王,相传琵琶是其出塞后为解遥途思念之情所创造。②蒲桃:现在的葡萄。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即今阿拉伯马),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桃等植物的种子。
李诗结尾:
年年战骨埋荒外,
空见蒲桃入汉家。
高诗结尾: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李诗“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的意思是:年年征战不知多少尸骨埋于荒野,徒然见到的是西域葡萄移植汉家。这里“空见蒲桃入汉家”一句用典故,讥讽好大喜功的帝王,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到的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
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战士苦战沙场甚至壮烈牺牲的同情。
异:李诗中“空见蒲桃入汉家”还表达了对统治者好大喜功、不顾士兵死活的批判;高诗中“死节从来岂顾勋”表达了对战士们奋勇杀敌的赞赏(或:借“至今犹忆李将军”有力地讽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边将)。
燕歌行并序
事:
人:
浩荡出征→战败结尾→深刻教训
三组对比
战前 — 战后
士卒浴血奋战 — 将领纵情声色
古时李广 — 今之汉将
景:
塞外秋景
框架梳理
文体总结
地名
景色
器物
音乐
人物
怎么写
【手法】
表达什么
情感主旨
写什么
【内容】
边塞风光
军旅生活
战争场面
两地相思
楼兰 阳关 玉门关/榆关 狼山 阴山 蓟北 瀚海 沙场 长城 ……
塞草 雪山 大漠 风沙 烽火 狼烟 烟尘 大雁 ……
金鼓 铁马 金甲 铁衣 旌旗 旌旆 刁斗 羽书 楼船 ……
羌笛 琵琶 《关山月》《折杨柳》《阳关三叠》……
戍卒 将帅 征人 单于 胡人 思妇 ……
用典
对比
情景交融
虚实结合
借古言今
突出强调
渲染气氛,烘托感情
相映成趣,拓展意境
初来乍到
久经沙场
冷静理性
①雄浑壮丽 奇异独特的风光赞颂
②保家卫国 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③奋勇杀敌 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激励赞美】
④征人久战不归的哀痛,思乡思亲之苦【思妇】
⑤穷兵黩武/骄奢淫逸的批判愤懑 士卒艰辛/民不聊生的悲悯同情
⑥外族入侵的担忧 报国无门的愤懑
⑦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 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和平安宁的珍视向往
代表:高适 岑参 王昌龄 王之涣
风格:雄浑豪放、慷慨悲凉
边塞诗
第四节
练习作业
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
课堂练习
练习一
1.【2024·湖南益阳·一模】看到影视作品中战士们为国捐躯的情景,你可能会想到《燕歌行并序》中的“ , ”,对他们的献身精神充满敬佩。
2.【2024·河北邯郸·三模】高适《燕歌行并序》以浓缩的笔墨写了一场战役的全过程,开篇“ , ”两句指明了战役的方位和性质。
3.【2024·河南三门峡·一模】《燕歌行并序》中,“ ,
”两句将镜头分别对准出征的战士和守家的妻子,对前者的外貌描写和对后者的神态描写,相互映衬,倍增其哀。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4.【2024·浙江·模拟预测】《燕歌行并序》中,“ ,
”两句借赞美汉将李广来进行古今对比,表达诗人对士卒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两句。
5.【2024·河北沧州·三模】 在《燕歌行并序》中,“ ,
”两句通过写汉将带兵出征时鼓角齐鸣、旌旗招展的宏大场面,刻画了一位临战轻敌的统帅形象,为下文的战败被困做了伏笔。
6.【2024·福建泉州·三模】在《燕歌行并序》中,作者高适以“ ”比喻敌军来势凶猛,而以“ ”赞扬战士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时赤心报国的牺牲精神。
7.【2024·安徽合肥·一模】高适《燕歌行》中“ ,
”两句,通过直接描写思妇和征夫分别后的思念,侧面折射出战争的残酷。
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胡骑凭陵杂风雨
死节从来岂顾勋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练习二
入关① 吴均
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
是时张博望②,夜赴交河城③。
马头要落日,剑尾掣流星。
君恩未得报,何论身命倾。
【注释】①吴均,南朝梁代著名诗人,②张博望:汉代的张骞。他身负联络西域各国共同抗击匈奴的重任出使归来,以功封博望侯,故后人也称他为“张博望”。③交河城:古城名,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羽檄”是报告军情的文书,插上羽毛以示紧急。《燕歌行并序》“校尉羽书飞瀚海”中的“羽书”与此同义。
B.诗一开始就描绘出一幅军情紧急的忙乱景象,“起”与“乱”的动态描写渲染出战争时刻那种忙碌、紧张、充满危险的气氛。
C.五、六两句没有正面写人,只从骏马之骁腾、宝剑之闪光落笔,壮士之勃勃英姿已跃然纸上,形象极为鲜明生动。
D.本诗语言简洁明快,气势雄浑豪壮,描写有声有色,对仗工整,韵脚分明,是一首精彩的五言律诗。
D
本诗为古体诗,不是五言律诗。
比如颔联两句并不对仗。
【答案】
①题材上:
②手法上:
③主旨上:
【解析】
2.王士禛曾在《居易录》中指出:“盛唐诸公……边塞之作则出鲍照、吴均也。”请将本诗与《燕歌行并序》比较,试从题材、手法、主旨上分析两首诗的相似之处。
把汉代的人和事作为描写对象。
写景与叙事相结合。
表达了战士们立功杀敌、保家卫国的雄壮之情。
①题材上:把汉代的人和事作为描写对象。本诗“是时张博望,夜赴交河城”,“张博望”代勇士,“交河城”代边关。《燕》诗“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汉家”借指唐朝。
②手法上:写景与叙事相结合。本诗“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描绘出一幅军情紧急的景象, “夜赴”写勇士连夜奉命、奔赴沙场之事。《燕》诗完整地描写了一次战役的全过程,其中“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描写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③主旨上:表达了战士们立功杀敌、保家卫国的雄壮之情。本诗“君恩未得报,何论身命倾”体现了为国捐躯的无私胸怀,《燕》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礼赞视死如归的士兵,主题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请从将帅、士兵(征人)、思妇 中选择一种身份,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把这首诗改写成一段抒情文字,写出人物的情感和心理。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