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
课题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目标
1.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宋代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措施和影响,理解这一措施带来的多重危机,从而认识到变法的必要性及其重要影响,让学生形成对两宋政治的全面认识,提高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解释历史的能力。 2.认识范仲淹、王安石这两位改革家身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感受岳飞作为宋代将领英勇抗击外敌、保卫国家的责任担当,激发学生的情感与责任意识。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教学难点: 2.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一般:“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所以说“历史”是人能动性的代名词,“历史”是人的历史。这节课我们就从人的视角来梳理两宋的历史脉络。 太祖的忧思:前代之弊 教师讲授:公元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于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可新建政权的喜悦似乎却没能冲去宋太祖心中沉甸甸的忧思。他曾感叹道:“然为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今终夕未尝安枕而卧也。” 教师提问并出示材料:请大家结合五代十国的政治局势,思考太祖具体为何而忧? 学生思考后教师讲授:唐朝灭亡以后,北方黄河流域政权更迭频繁,短短五十多年间先后经历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而从五代政权建立者的身份上看,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都是由地方手握中兵的节度使转化而来。因此,我们可知太祖所忧有三: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武将权重。 【设计意图】通过宋太祖即位后的疑惑激发学生思考,并要求学生调动所学的五代十国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从而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到宋初制度建设的现实背景,最终在激发学生兴趣与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 赵普的谋划:防弊之政 教师出示图片《雪夜访普图》及文字材料并讲授:带着上述的忧思,太祖冒着大雪找到了他最优秀的谋士赵普。这是明人所绘制的《雪夜访普图》。在这场谈话中赵普针对太祖的忧思给出了自己的谋划,即:“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于是以赵普的谋划为基础,结合当下的现实问题,宋初君臣共同制定了以收权、分权、崇文抑武为原则的一整套“防弊之政”。并”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 教师讲授:所谓收权,即尽量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从制度上保证藩镇割据的局面不复出现。具体来看,①行政方面:中央派文官出任各州长官,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职;②财政方面:设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赋税大部分上缴中央;③军政方面: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守内镇外定期更换驻地。 教师讲授:所谓“分权”即尽量使中央到地方各层机构的权力趋于分散,令其相互牵制,防止出现专擅现象。据《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峙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书中又载: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筦库,悉隶三司。于是以掌军政的枢密院、掌行政的中书门下以及统管财政的三司为主体,宋朝在中央构建起了“二府三司制度”。同时,为了进一部分分割权力,设三衙与枢密院分管统兵与调兵权;又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 教师提问:请大家结合所学,分析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的设计意图。 学生思考后回答: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教师提问:同样是分割相权,唐宋中央制度最显著的区别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后教师讲授:我们可以看到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之下,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但由中书草拟政令、门下审核,尚书负责执行,属于的是程序分权;而宋代二府三司制则是根据财政、行政、军政、监察的责任分权。 教师出示材料并提问:请大家观察示意图,概括北宋如何分配地方权力? 学生思考后回答:在路一级,北宋设立了四个平行的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在州一级设立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教师出示材料深化认识:欧阳修在其《归田录》中有过这样的描述:“(通判)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 教师提问:请大家阅读屏幕上的这两首诗歌,归纳出两首诗歌中所传递价值导向的变化,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学生思考后回答:两首诗歌反映出社会风气从以武为尊转向以文为贵。而这与宋朝统治者提倡崇文抑武的方针密切相关。 教师讲授:所谓崇文抑武,一方面,为了抑制武将势力,巩固皇位,宋太祖即为后不久便利用举行宴会“杯酒释兵权”,一句“汝曹何不释去兵权”的建议实则透露出皇帝对于武将兵权的深切忌惮。同时还选择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另一方面,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逐渐形成了“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和“与士大夫治天下”传统家法。从这张历代科举取士数量统计表我们就能够直观看到宋代科举之盛。 教师总结后提问:纵览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系列措施,其眼光不可谓不长远、谋划不可谓不细致,但其实际效果又如何呢?请大家仔细阅读,并思考下面两则材料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评价宋初“防弊之政”? 学生回答:加强中央集权与制度本身的建设与革新。 教师小结:由此,我们对宋初君臣制定的这一套“防弊之政”应采取辩证的态度加以评价。 教师讲授并提问:但更严重的问题在于,旧弊虽防,新弊渐生,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统治危机。大家根据下述材料,并结合教材P54页“历史纵横”,概括何为“新弊”? 学生回答:财政压力与边防压力 教师小结:没错,从表中可以看到,由于统治者不断扩大科举规模以及奉行募兵政策,北宋官员与军队的数量极具膨胀,而“冗官、冗兵”的出现无疑给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此外,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北宋政府斥巨资养兵,可却未得其用,通过课前的知识梳理我们已经清楚看到宋与周边少数民族交往的相关史实,宋朝对外作战屡战屡败,面临着严峻的边防压力。 教师小结钱穆先生所言:“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因此如何革除新弊,又成为了北宋政治家们的当务之急。 【设计意图】以赵普的建议为依托,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即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主要内容,并以“收权、分权、崇文抑武”三大原则为主干,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关知识,从而构建思维框架。授课过程中运用文字、图片等多种史料,尤其是在在宋初制度评价、宋代面临的边防压力及财政压力等关键问题上,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从而能够对问题形成客观、全面的认识,最终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介甫的抗争:除弊之措 教师讲授1069年,在宋神宗的支持之下,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响亮口号开启了他的变法事业。但实际在王安石之前“先天下之忧”的范仲淹早在仁宗时期就发起了改革,但可惜触犯到了官僚集团的利益遭到反对,最终仅是昙花一现。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的,内容涉及农商军教等诸多方面。最终虽达到了富国的目的,可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在与西夏的战争中,再次败下阵来。且就富国的来源而言,发展生产所得为少,加重对百姓的征敛居多。神宗去世以后,新法尽废,此后北宋陷入了数次反复的新旧党政之中,北宋也因此逐渐走向衰亡。 教师出示材料并提问:阅读材料,指出两则材料对王安石及其变法事业的不同看法,结合所学,思考其原因。 教师讲授:在高宗赵构看来王安石是导致天下之乱的罪魁祸首,而在梁启超看来王安石则是盖世英杰,是千古未有的完人。而导致认识差异主要的原因在于高宗与梁启超两人所处的时代、所持的立场的不同。梁启超之所以肯定王安石变法,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中国近代以来内忧外患的现实状况,变法革新、强国富国乃至革命的呼声高涨,王安石自然成为榜样。再者,梁启超本人就是戊戌变法的中坚力量,典型的革新派,自然对王安石惺惺相惜。而赵构是南宋开国之君,面对着北宋灭亡的惨痛教训与民族的情感阵痛,他急需寻找到一个能够背负王朝灭亡责任与骂名的人物。因此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解释历史事件时一定要以遵循唯物史观为前提,并结合具体的时空,做到全面、客观。 【设计意图】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是北宋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但两次变法改革是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在授课中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但也要凸显出范仲淹、王安石二人身上所具备的优秀的品质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岳飞的悲愤:积弊难返 教师讲授: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教师提问:南宋初年,在与金军交战中宋军的素质有明显提升。尤其是以岳飞率领的“岳家军”战绩显著。请大家对《满江红》中所蕴含的情感简要分析。 学生讨论、回答:一首满江红淋漓尽致的展现出表现了岳飞对中原沦陷的悲愤、对前功尽弃的痛惜、以及继续努力争取壮年立功的心愿。 教师讲授:正如大家所说,可惜但终因高宗与秦桧的阻遏,岳飞事业未成,身先死。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合议》,此后虽宋金之间虽有爆发几次战争,但仍整体维持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设计意图】大致勾勒出北宋灭亡至南宋建立的历史脉络,涵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同时借助岳飞的《满江红》让学生树立对于国家与民族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堂小结 教师出示材料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以人的角度串联起了宋代制度从建立到后续的波动、曲折的整体过程。一方面,我们感受到了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在历史发展面前并不是消极被动和无能为力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我们每一代人都应担当起时代责任,解决时代问题,从而掌握历史主动;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制度建设应与时俱进,做到刀刃向内不回避,真刀真强改彻底,否则也会如同两宋一样陷入积弊难返的境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上他指出:“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改革开放是人民的要求和党的主张的统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实践主体。” 由此看来,如何深刻把握“人”与“制”的互动关系仍是今天值得我们去关注与探讨的时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