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三年级5月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务必擦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表1是学者整理的安徽亳州尉迟寺遗址出土器物分类表。这体现了
表1
炊煮器 鼎、甑、箅子、陶支脚
盛食器 豆、碗、盆、盘、钵、杯
储存器 瓮、罐、鬻、壶
生产工具(部分可为武器) 刀、铲、斧、钺、锛、凿、磨石、陶拍、纺轮、针、锥、坠形器、鱼钩镞、矛
装饰、信仰器 玉石骨饰物、鸟形“神器”、陶刻符号
A.手工业生产技术成熟 B.社会分工的专业完备
C.早期先民的生活状态 D.共同的文化信仰出现
2.孔子认为,“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在编写《史记》时,司马迁“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由此可见,二者的共性是
A.追求历史真实 B.倡导学术创新
C.弘扬王道正统 D.探寻历史规律
3.据记载,唐朝时期,李生欠官钱数万贯,其舅给予他一根拄杖,让他“将此于波斯店取钱”。贫困潦倒的杜子春在长安遇一拄杖老人,老人让他次日到西市波斯邸等候。杜子春依时前往,“老人果与钱三百万”。据此可知,当时
A.信贷业务已经发展至汇兑
B.波斯邸具有一定金融功能
C.拄杖是财富与地位的象征
D.胡商垄断了长安商业贸易
4.元朝大儒吴澄感叹:“自古一统之世,车必同轨、书必同文、行必同伦。今则器用各有宜,不必同轨也;文字各有制,不必同文也;国土各有俗,不必同伦也”。这反映元朝
A.中央与地方关系较松散 B.不同地区文化割裂严重
C.社会治理注重因地制宜 D.各民族间交往交流频繁
5.戏曲《琵琶记》中,书生蔡伯喈考取状元,官拜议郎,当朝宰相也欲招他为婿。蔡伯喈因已有妻室、双亲年迈,一再辞婚辞官。明太祖朱元璋极为推崇《琵琶记》,认为“《琵琶记》如山珍海错,富贵家不可无。”朱元璋的用意是
A.削弱宰相权力 B.维护传统伦理
C.繁荣戏曲艺术 D.笼络士人阶层
6.清朝规定,直隶及各省需进行气候尤其是雨雪的测量与记录,并逐级上呈朝廷。这些记录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逐日的晴雨记载,称作“晴雨录”;一类是时逢雨雪的奏报,称为“雨雪分寸”。这反映出
A.统治者重视社会生产的发展
B.清朝气候监测制度完善细致
C.朝廷对社会的控制趋于强化
D.奏折制度扩大决策信息来源
7.1839年,两广总督邓廷桢在词作中对世情描述道:“膏腻铜盘,枉猜绣榻闲眠。九微夜爇星星火,误瑶窗、多少华年。更那堪,一道银潢,长贷天钱。”下列诗句能与其相互印证的是
A.莫奈西方鸦片何,中华受毒害人多
B.若使年华虚度了,此生何处觅青春
C.画舫笙歌遍狭斜,红羊灯胜广陵花
D.哭声殷天民居漂,峨峨高塔浸及腰
8.表2是甲午战争后出口商品分类比重统计,类别有四种:农产品、矿产品、手工半制成品和成品、机制半成品和成品。其中,机制半成品和成品应是
表2(单位:%)
年份 分类
甲 乙 丙 丁
1893 / 15.6 2.6 81.8
1903 0.4 26.8 22.7 50.1
1910 0.7 39.1 18.7 41.4
1920 0.9 36.4 20.6 39.4
(注:“/”表示低于0.05,不纳入统计)
A.甲 B.乙 C.丙 D.丁
9.1898年4月22日,山东应试举人孔广謇、孟昭武等联名上书都察院,揭露德国侵略者闯入墨县文庙,损坏孔子圣像的行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写了一封公开信《请联名上书查办圣像被毁公启》,送到各省在京会馆,请应试举子们签名,发动了第二次公车上书。此举
A.打击了列强势力 B.缓和了阶级矛盾
C.积蓄了变法力量 D.解放了民众思想
10.图1是创作于1940年的版画《剪断敌人的运输线》。它可用于研究
图1
A.新四军贯彻游击战略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 D.日军的“囚笼”政策被打破
11.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多地农村自发搞起“包产到户”,最突出的典型是安徽省委在全省范围内的试验。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积极支持和主张在农村广泛推行生产责任制,刘少奇、陈云、邓小平也表示赞成。这
A.加速了农业合作化运动进程 B.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调整和发展
C.助力了一五计划目标的实现 D.拉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序幕
12.古埃及神话中,神灵玛阿特的职能是维持宇宙平衡与社会秩序。一些古埃及浮雕画面显示,国王将敌人践踏在脚下,敌人的最终消灭与国王的胜利形成鲜明对比。这些敌人被视为违背玛阿特、引起混乱和邪恶的代表。由此可见,古代埃及
A.正义观念受到推崇 B.对外战争异常频繁
C.受古希腊文化影响 D.法老统治颇为稳固
13.中古时期,英国商业集市一度繁荣。14世纪中期以后,英国有数百个集市消失,英格兰王室和领主们也不再热衷于开设集市。这一变化是因为英国
A.商业贸易逐渐衰落 B.城市经济地位提高
C.商品价格持续上涨 D.圈地运动广泛开展
14.15世纪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学家维多利洛主张建立环境恬静优美的“自然学校”,让老师安心地教、学生安静地学。他还认为德育是最重要的,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自由个性。这表明
A.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开始形成 B.工业化发展催生环保教育观
C.人文主义精神融入教育领域 D.教育思想彻底摆脱神学束缚
15.19世纪后期,全球有大量地理学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873年至1884年间,法国相继成立了26个地理学会,在阿尔及利亚也成立3个地理学会。1873年荷兰也成立了地理学会,其成员积极在印度、苏门答腊等地区展开科考活动。此时地理学会的发展
A.推动了全球航路的开辟 B.说明了地理学科的成熟
C.促进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适应了帝国主义的需要
16.20世纪70年代,英法等国出现大量嘲笑和奚落政治领导人的电视节目,讽刺作家和政治喜剧演员成为智慧英雄。同时,用惊世骇俗的外表和举止表达对社会不满的朋克摇滚也成为流行音乐市场的新宠。这折射出此时西欧
A.政治局势动荡 B.传统艺术衰落
C.文化领域失控 D.经济陷入困境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在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上,先后拿出了“器物”图强方案、“改良”图强方案、“西化”图强方案和“自主”图强方案等主要图强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器物”图强方案和“改良”图强方案可归结为“改良”图强方案,其突出特征是不打破古代中国的传统社会结构、传统政治制度和传统思想道德体系,但能意识到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巨大力量;“西化”图强方案和“自主”围强方案可以归结为“革命”图强方案,其突出特征是彻底推翻古代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猛烈冲击传统思想道德体系,深度变革中国传统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
-摘编自戴木才《近代中国探寻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路》
材料二
18世纪中期开始,普鲁士等邦君主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之下,推行开明专制,开启了德国的政治现代化。1871年,普鲁士贵族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德国人对统一的现代德意志民族国家的期盼。德意志帝国现代化成就突出,政治上议会化和民主化趋势持续加强;经济上,在19世纪30年代以后通过实施两次工业革命紧密衔接的战略,一跃成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学者形容此时的德国“所有阶级的人们似乎都表现出普遍的满足感”。
一战后,西方战胜国迫使德国放弃君主立宪制,实行西方的“议会民主制”。纳粹德国却将德国引入了极端歧途,最终使德国和整个欧洲再次陷于灾难。二战后,联邦德国拒绝复制英美的现代化模式,建立了与美英所代表的“盘格鲁-撒克逊模式”不同的“莱茵模式”,成就了当代德国的发展和繁荣。
-摘编自邢来顺《德国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及其历史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西化”图强方案和“自主”图强方案的历史实践。(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与德国现代化道路的不同之处。(9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现代化道路的认识。(7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宋代,阅读之风盛行。据记载,宋太祖提倡“使其读经书,欲其知为治之道也”。宋太宗认为书籍是“教化之原,治乱之本”。宋真宗更是留下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典故。上行下效,士大夫们也纷纷以阅读为重,平民百姓甚至女性群体也投身阅读。“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是人们阅读生活的写照。不仅如此,宋代读书人还热衷进行集会活动,例如研磨交流、创作赏析、商榷填词、赠书借书等。为满足广大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宋代书商遵循“市场规律”,优先售卖科举考试用书、经典著作、医书、农书、志怪等书籍。文人们则总结了大量阅读方法。朱熹作为集大成者,总结了阅读的“两心三到”,即“为学读书,须是耐心,细意去理会,切不可粗心”,“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摘编自华小琴、郎杰斌《文化自信视阈下宋代群体阅读意识、阅读行为与阅读文化探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阅读之风”的特点并简析其成因。(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宋代“阅读之风”的启示。(5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有学者认为,全球化可分为“东方全球化”(500-1830年)和“西方全球化”(1830-2000年)两大阶段。这两大阶段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全球化(500-1450年)。这一阶段中,1100年以前,中东、北非为主导。第二阶段,早期全球化(1450/1492-1830年),由中国主导,但西方开始兴起。第三阶段,现代全球化(1830-2000年),由欧美主导,日本和中国复兴。第四阶段,后现代全球化(2000-?),中国和印度上升,欧美地位下降。
--摘编自李友东《20世纪以来世界历史分期问题探讨》
选取材料某个阶段或整体,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2025届高三年级5月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C D B C B A A C C D B A B C D D
1.【解析】从出土器物分类来看,有炊煮器、盛食器、储存器等与生活饮食相关的,还有生产工具以及装饰、信仰器等,这些能较为全面地反映早期先民的生活、生产及精神层面的状态,C项正确。仅从这些器物不能看出手工业生产技术成熟,材料也未涉及技术细节,A项错误。材料虽体现了不同器物分类,但不能表明社会分工专业完备,“完备”一词过于绝对,B项错误。材料中提到装饰、信仰器,但不能就此得出共同文化信仰出现,“共同”缺乏依据,D项错误。
【答案】C
2.【解析】孔子认为殷继承夏礼、周继承殷礼,虽有损益但有规律可循,后代也可依此知晓未来;司马迁编写《史记》时梳理历史事件,考察成败兴坏之纪,二者都在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D项正确。材料中孔子言论未体现追求历史真实,A项错误。两人言论均未涉及学术创新,B项错误。王道正统在材料中没有相关体现,且正统观念是汉武帝尊崇儒学后的产物,C项错误。
【答案】D
3.【解析】李生凭借其舅给予的拄杖能在波斯店取钱,杜子春能在长安西市波斯邸从老人处获得三百万钱,这表明波斯邸可以进行资金的支取等活动,具有一定金融功能,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资金存取,未体现唐朝信贷业务发展到汇兑,结合所学知识也可知“飞钱”是唐朝信贷业务发展到汇兑的典型表现,A项错误。材料中拄杖只是取钱的凭证,用以表明持有者身份,不能得出是财富与地位象征,C项错误。胡商垄断长安商业贸易这一说话过于绝对化,D项错误。
【答案】B
4.【解析】元代在车轨、文字、风俗等方面并未强求一致,而是“器用各有宜”“文字各有制”“国土各有俗”,这充分体现出元代在社会治理上尊重不同地区、民族的特点,因俗而治,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度的加强,不能得出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结论,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尊重差异,并非不同地区文化割裂严重,B项错误。材料重点在说明治理方式,未提及各民族间交往交流频繁,D项错误。
【答案】C
5.【解析】《琵琶记》里蔡伯喈因为已有妻室、双亲年迈为由辞婚辞官,体现出对夫妻情义与孝道的坚守。朱元璋推崇此剧,是看中其中蕴含的伦理道德,想以此加强社会伦理教化,稳固社会秩序,B 项正确。材料中戏曲内容及朱元璋的行为与削弱宰相权力无关,A项错误。繁荣戏曲艺术并非朱元璋推崇该剧的核心目的,其意在利用戏曲进行教化,C项错误。朱元璋此举无法笼络士人,D项错误。
【答案】B
6.【解析】古代农业受气候影响大,清朝各直省对雨雪等气候进行测量记录并上报朝廷,目的是更好地了解农业生产相关的气候条件,反映出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发展,A项正确。材料仅呈现了气候测量记录的两种类型,不能就此得出气候监测制度完善细致的结论,B项错误。气候测量记录不能反映朝廷对社会的控制,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奏折制度,D项错误。
【答案】A
7.【解析】“膏腻铜盘”指鸦片烟膏沾染铜制烟具,描绘了吸食鸦片场景。“九微夜爇星星火”描述点燃烟灯吸食鸦片的行为。“误瑶窗、多少华年”强调鸦片使人虚度青春、家破人亡。“银潢”喻白银外流如天河倾泻。“长贷天钱”控诉鸦片贸易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经济濒临崩溃。A 项既点明鸦片流入中国,又强调了鸦片的危害,与材料主旨高度吻合,正确。“若使年华虚度了,此生何处觅青春”强调珍惜时光,B项错误。“画舫笙歌遍狭斜,红羊灯胜广陵花”反映的是城市繁华夜景、商品经济活跃,C项错误。“哭声殷天民居漂,峨峨高塔浸及腰”描述自然灾害影响民生,D项错误。
【答案】A
8.【解析】第一行数据,1893年民族资本主义已经产生并有所发展,故相关数据不可能低到忽略不计,从而排除甲。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就大量输出茶叶、丝绸等农产品和手工制品。开放通商口岸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农产品和手工制品一定比重更高。而此时中国机械化生产才起步,比重比前两者要低,这就初步锁定了丙。再看数据走势,数据涵盖了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黄金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一直呈现上升趋势,而丙这列数据正是持续增加的,这就进一步确定了是丙。
【答案】C
9.【解析】康梁通过公开信号召各省举人签名,本质是借助传统士大夫对孔子圣像被毁的愤慨,将具体事件上升为政治动员。此举旨在团结更多知识分子加入维新阵营,形成舆论声势,为后续的变法运动积累人力和舆论支持,C项正确;公车上书无法打击列强势力,A项错误。材料与阶级矛盾无直接联系,B项错误。题干中的活动主要影响的是应试举人,而不是广大民众,D项错误。
【答案】C
10.【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40年百团大战爆发,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打破敌人的“囚笼”。而平汉铁路正是华北交通线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D项正确。平汉铁路在华北地区,此地活跃的是八路军,而非新四军,A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于1937年9月正式建立,B项错误。台儿庄大捷发生于1938年,C项错误。
【答案】D
11.【解析】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经济困难,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题干中的“包产到户”通过生产责任制调动农民积极性,提高了粮食产量,属于国民经济调整的具体措施,符合当时中央政策方向,B项正确。农业合作化运动1956年已基本完成,A项错误。“一五”计划实施于1953--1957年,C项错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发生于1978年,D项错误。
【答案】B
12.【解析】在古埃及神话中,玛阿特维持宇宙平衡与社会秩序。浮雕画面中,国王战胜敌人,且敌人被视为违背玛阿特的敌人。这体现出对正义的追求,说明正义观念受到推崇,A项正确。材料仅通过国王战役浮雕画面体现正义观念,未提及对外战争频率,无法得出对外战争异常频繁的结论,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古希腊文化,C项错误。材料中,国王代表正义战胜敌人,不足以说明法老统治较为稳固,D项错误。
【答案】A
13.【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古晚期,城市不断发展,城市商业逐渐繁荣,导致传统商业集市的重要性下降,其中一部分集市甚至走向消失,领主们也不再热衷开设集市,B项正确。14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商业贸易发展迅速,A项错误。商品价格飞速上涨是价格革命的表现,主要发生于16-17世纪,C项错误。圈地运动主要发生于16-17世纪,D项错误。
【答案】B
14.【解析】维多利洛生活在15世纪意大利,正值文艺复兴时期。他的教育理论强调“自然学校”“发展自由个性”“重视德育与体育”,体现了对人本身的重视和尊重,反映出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C项正确。“全面发展”通常指德智体美劳的完整体系,维多利洛虽重视德育和体育,但未系统提及智育、美育等其他方面,且“开始形成”表述不准确,A项错误。工业化始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与材料没有直接联系,B项错误。文艺复兴时期教育仍保留宗教内容,“全面发展”夸大事实,在材料信息中也无从体现,D项错误。
【答案】C
15.【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加紧瓜分世界,需要地理学者通过探险、科考等活动绘制殖民地图、调查资源分布。地理学会的广泛成立无疑顺应了这一历史需要。法国在阿尔及利亚成立地理学会,更是凸显其对北非的控制意图,因此D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发生于15-16世纪,而题干现象集中于19世纪后期,A项错误。地理学会激增直接服务于殖民需求,而非学科自身发展演进,B项错误。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于16世纪,C项错误。
【答案】D
16.【解析】根据所学知识,20世纪70年代欧洲遭遇“滞胀”危机,经济增速放缓。因此民众通过讽刺政治、追捧反叛文化(如朋克摇滚)表达对现状的不满,D项正确。此时西欧政局相对稳定,未出现大规模动荡,讽刺节目更多是言论自由的体现,而非政局混乱的结果。A项错误。朋克摇滚的兴起确实挑战了传统艺术形式,但题干信息并不能反映传统艺术的式微,B项错误。讽刺节目和朋克摇滚的流行体现了文化多元与批判性增强,但这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反应,而非文化管理失控,C项错误。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答案】
(1)“西化”图强方案:革命派领袖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彻底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西式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在思想文化领域引入西方自由民主理念;经济上鼓励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推动了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但最终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自主”图强方案:受俄国十月革命启发,先进的中国人通过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逐渐摸索了一条独特的中国式革命道路和现代化发展之路,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带领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5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2)开启背景:中国是在列强入侵后被动开启,德国则是上层精英主动推动。
探索过程:中国经历了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文化层面的过程,而德国与之相反。
领导力量:中国领导力量更加多样,先后经历了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领导。而德国则是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
遭受挫折的原因:中国是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强大,德国则是军国主义的毒害。
结果:中国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德国则是延续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
(1点3分,3点9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3)现代化道路探索是漫长曲折的过程;现代化道路具有多样性;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现代化成功的关键;思想解放与民众觉醒是现代化的重要动力;独立自主与和平发展是现代化的必要保障;中国要坚持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1点2分,4点7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18.【答案】
(1)特点:阅读群体广泛;阅读场景多样;阅读活动丰富;书籍市场化;注重阅读方法。(1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成因:统治者崇尚文治;科举制度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儒学复兴;印刷术进步。(1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2)启示: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营造“全民阅读”的社会氛围;要重视教育对阅读的推动作用;文化产业发展要遵循市场规律,满足民众文化需求;个人应注重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质量;要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阅读文化。(1点2分,任答3点得5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19.【答案】
看法:国际格局变化是影响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因素。(2分)
阐述:1100年以前,以阿拉伯帝国为代表的中东、北非地区连接欧亚非,掌控着重要的贸易通道,推动了原始全球化的发展。早期全球化时期,中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商品远销海外,影响着东亚、东南亚甚至更远地区的贸易格局。新航路开辟后,西方走上殖民扩张道路,加速了全球化进程,也给殖民地半殖民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现代全球化阶段,欧美凭借两次工业革命主导全球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和划分势力范围,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此体系下,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剥削全球绝大多数国家与地区,构成了人类社会极为不平等的状态。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冲击了两极格局,也深刻影响了全球化进程。2000年后,进入后现代全球化阶段,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国家崛起,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欧美地位相对下降,全球化朝着更加多元、均衡的方向发展。(8分)
由此可见,不同时期国际格局的变化深刻影响着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与方向。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多极世界需要各国共同构建,推动全球化向着公平正义的方向进一步发展。(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