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省级示范名校2025届高三联考最后一卷
历史试题
2025.05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学者根据文化遗存堆积情况,将距今6300-4800年的湖北枣阳市雕龙碑文化遗址分为三期。下表是相关的考古发现情况。据此可知,当时()
第一期 一座房屋建筑基址,由两个椭圆形浅坑相连构成半地穴式套间房屋,两居室面积分别为2.9x1和2x1.25平方米
第二期 房屋皆为地面建筑,有方形单间、长方形单间和双间,面积为十多平方米至几十平方米不等
第三期 房屋建筑基址皆为长方形地面建筑,由东北向西南,排列有序,房屋有单间、双间和多间等后两种较多见,面积多大于第一、二期,出现了一百多平方米的大型多间式建筑
A.社会结构趋于复杂 B.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C.早期国家雏形出现 D.房屋建筑技术成熟
2.下表所示为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的一系列税赋改革。这些改革体现出()
时间 改革内容
前594年 “履亩而税”,即以田亩的实有数目为征税标准。
前590年 “作丘甲”,以丘为征甲兵的单位,一丘田为 16井,丘中人各按所耕田数分摊。
前483年 “用田赋”,田主以田亩实用数目向国君交纳军赋,田主对土地的买卖不再受国君干涉。
A.赋役制度的不断完善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社会转型的时代趋势 D.打破“工商食官”格局
3.“边疆内地一体化”是指边疆地区在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文化形态和社会治理等方面与内地核心区域趋于一致。下列举措中,最能体现“边疆内地一体化”的是()
A.西汉设立“河西四郡” B.北魏朝中统一说汉语
C.明以“土司”管理西南 D.清朝册封“达赖喇嘛”
4.唐前期实行“钱帛兼行”政策,绢帛是重要的商品,也是法定货币之一。唐后期,绢帛的货币地位衰落,无论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无钱皆寸步难行”。这一变化()
A.源于赋税制度改变 B.刺激了土地兼并 C.加速了纸币的流通 D.增加了政府收入
5.孟速思(畏兀儿人)家族是有元一代的显赫贵族,世代尊荣。下图是孟速思家族三代的婚配对象族类分布变化示意图,它主要反映元朝时期()
封建化进程的加速 B.民族交融趋势增强 C.民族分布发生改变 D.等级观念不断弱化6.下表是1906-1931年中国机器进口种类分类统计表。
年份 机器分类
1906-1909 刺绣编结缝纫机器、机器及配件
1910-1922 刺绣编结缝纫机器、织造机器、机器需用器具、农业机器、运动机器、酿酒蒸馏制糖机器、他类机器及零件
1923-1931 纺织厂机器、机器需用器具、农业机器、运动机器、酿酒蒸馏制糖机器、发电厂机器、他类机器及零件、订书切纸机器、抽水机器、车床机
据上表可知,近代中国()
A.工业结构有所改善 B.民族资本主义居于主导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关税主权进一步被破坏
7.1946年11月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中规定:“缔约此方之种植物、出产物或制造品,于输入缔约彼方领土时,凡有关内地税之一切事项,应给予不低于现在或将来所给予缔约彼方之同样种植物、出产物或制造品之待遇。”这一规定()
A.有利于中美贸易平等互惠 B.有利于战后中国经济建设
C.体现了官僚资本巧取豪夺 D.将严重挤压民族工业发展
8.1969年,中共中央强调:“三线建设要抢时间、争速度”,至1975年,三线地区国防工业固定资产占全国国防工业比重从1964年的32%上升至56%,建成以攀枝花钢铁基地、成昆铁路等为代表的重大项目。这反映出()
A.国家动员能力强大 B.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C.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D.经济重心转向国防工业
9.2005年,国务院发文指出要进一步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提出了一般地区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的要求。下面是2009年和2010年福建省各地区教育附加用于职业教育占比情况统计图。据此可知,福建省()
A.各地职业教育发展极不均衡 B.职业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重点
C.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职教投入 D.职教资金政策的实施亟待加强
10.公元10世纪左右,由于农业技术的改进,谷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有了显著的提高,农民也就有能力将自己剩余的农产品卖给商人,换得货币,在向封建主缴纳一笔赎金后,可以获得人身自由,还可以到城市生活。庄园主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很愿意把实物地租改为货币地租。这反映了当时西欧社会()
A.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 B.兴起了城市自治运动
C.封建农奴制度的崩溃 D.孕育着社会转型因素
11.下表为15-19世纪美洲地区居民结构变化情况(估值)下列对表格信息解读合理的是()
白人 黑人 混血人种 原住民
1490年 0.00% 0.00% 0.00% 100.00%
1570年 1.37% 2.42% 0.25% 96.06%
1650年 6.42% 8.95% 5.70% 80.65%
1852年 7.77% 14.47% 36.84% 48.39%
A.三角贸易是原住民人口衰减的根源 B.殖民扩张引发社会人文环境剧变
C.国际贸易促进区域人口结构的优化 D.新航路开辟消除了各洲间的隔阂
12.1565年,西班牙殖民者开辟了自菲律宾至墨西哥的大帆船贸易航线,并由王室独家垄断大帆船贸易到815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商品在拉美市场上排挤西班牙商品的势头。据此可知,西班牙大帆船贸易在本质上是为了()
A.获取东方的香料和丝绸 B.拓展在亚洲和美测的殖民地
C.刺激中国沿海经济发展 D.维护其殖民统治和殖民利益
13.16世纪以前,西欧的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只有当战争、歉收、瘟疫时才发生暂时波动。但16世纪以来物价一直迅速上涨......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倍,法国的物价指数比16世纪初高2.2倍,英国高2.6倍,荷兰的主要城市高3倍,阿尔萨斯、意大利和瑞典高将近2倍。这一变化()
A.源于亚洲的贵金属大量流入 B.使欧洲的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C.引发了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 D.抑制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14.19世纪后期,德国政府主导铁路国有化、建立国营钢铁厂、实施关税保护等政策,并颁布《疾病保险法》和《老年和残疾保险法》等社会保障法案。这些举措旨在()
A.效仿英国推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通过社会改革消除阶级对立
C.协调工业化与社会稳定间的矛盾 D.积累军事资源进行殖民扩张
15.下面分别为1876年和1914年的非洲地图。这一变化()
A.源于柏林会议召开确立“有效占领”的原则 B.反映出列强在非洲殖民的矛盾日益尖锐
C.迎合了资本主义由自由向垄断过渡的需要 D.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16.“全球南方”是指经历了非殖民化、冷战和冷战后全球化,通过发挥自身优势赢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并在百年变局中浮现出来的全球性新兴经济与政治力量。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数据,全球南方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球中占比已从1980年的33%上升到2010年的45%。全球南方国家在国际事务上追求战略自主,坚持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其立场不受意识形态所左右。全球南方国家的发展()
A.体现了经济区域化的发展趋势 B.标志着发展中国家成为全球化主导
C.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完善 D.反映了世界多极化体制已最终形成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当蒙古军队灭掉金朝进入中原地区后,成吉思汗颁布的《大札撒》(一部较简单的成文法令),在客观上就难以在更广的范围内发挥作用了。因此,元朝“百司裁决率依金律(金朝的《泰和律义》)”。在礼制方面,元朝皆仿金制;在司法方面,元朝初期在司法审判过程中对原有的金制“旧例”进行了直接引用;在刑罚方面,至元八年(1271年)以前,元代官僚在治理北方汉人刑名之事时,大体参用金《泰和律义》进行定罪,然后以一定的折代关系进行量刑。元初制定法律时以“简除繁苛”为原则,法律制度承袭了金制的折代刑,但为达到符合国家社会现实需要的目的,对金制进行了重大调整,并采用了“加徒减杖法”,以元代的杖刑折代金制的徒刑。
-摘编自李梦媛《元初法制建设中承继金制到转宗唐制研究》
材料二
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废除《泰和律义》,但其制定的《至元新格》又过于简要,真正起法律作用的仍然是蒙古族最高统治者的诏敕和条格。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颁布了元朝具有代表性的法典《大元通制》。其条格有祭祀、户令、学令、选举、宫卫、军房(防)、仪制、赋役、榷货诸篇,涉及元朝社会各个方面。这部法典参酌唐律、宋律以及金律,增删有关条文,收录蒙古族统治者的诏敕、条格,还有大量的元朝公牍,其刊行使用汉文。因此,虽然《大元通制》以诏敕、条格、断例为纲,但是其整体与唐律的篇目十分相似。法典的特色是其民族性,即虽然其刊行使用的是汉文,但许多条目的文体、句式均与汉文不同,从中可以看出蒙古文硬译的痕迹,且蒙古族统治者在制定法典时已力争使之涵盖各个民族。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编纂的《经世大典》,虽仿《唐六典》,参酌唐、宋会要,在体例上更趋向中国古代传统之制,但在民族等级方面却有明显的倾向性。
-摘编自何天明《试论元朝的法制建设》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法制建设的变化及趋势。(8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元朝的法制建设。(6分)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对历史进行分期,在中国古代的史书中已有出现,例如孔子以“道”的行与隐为标准,将历史划分为大同和小康两个阶段;上古、中古、近古等词汇在汉唐以后的史书中屡见。但这些分期只是对历史的大致划分。清末民初,史学研究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章节体的、通史性的著作出现,这种撰写模式对历史分期提出要求,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尝试。例如夏曾佑于1902年撰写的《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将中国历史分为上古世(传说时代至春秋战国)、中古世(秦汉至唐)和近古世(宋代至当今)三个阶段。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提出把中国历史划分为原始公社制(西周以前)、奴隶制(西周时期)、封建制(春秋以后)和资本制(最近百年)等时期。
-摘编自徐义华《中国古史分期问题析论》
材料二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究竟是以1919年还是1949年作为中国近代史与中国现代史的分界线,数十年来一直争论不休。1998年以前出版的有关中国近代史的出版物,几乎都以1919年为下限;有关中国现代史的出版物几乎都以1919年为上限。1999年以来已经有数种中国近代史书采用了1840-1949年的分期方式。
-摘编自张海鹏《六十年来中国近代史学科的确立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古代到近代中国史书中关于历史分期的变化,并简析其主要原因。(6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以1919年和1949年作为中国近代史下限的史实依据。(4分)
(3)对历史进行分期既有必要性也有局限性,谈谈你的看法。(4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早在征服高卢之初,虽然法兰克人尚处于原始社会,但他们已经按照马尔克原则在社员之间分配大片的公土。这一时期,马尔克拥有土地所有权,公社土地不得买卖或转让,但是耕地已定期分配,使用权及土地上的收获均归社员个人,且房屋及其附属物亦属私有。正是在马尔克阶段,法兰克国王和亲兵占有原属罗马皇室的大量地产,国王还把属于全体人民的土地,以奖赏方式赐给自己的廷臣、将军,还有主教和修道院长,这样就造成了许多大土地所有者。再加上被保留下来的部分高卢一罗马大地主,便形成了法兰克社会的封建主阶级。而原来“比较温和的隶属形式-在罗马帝国,奴隶制也日益转化为这种形式”,也日益发展起来,主要表现为大土地所有者使用隶农、半自由人和少量奴隶进行耕作,这些劳动者的地位与农奴接近,并与农奴一起,构成了法兰克的农奴阶级。
-摘编自姜守明《中世纪骑士制度的兴衰》
材料二
随着资本原始积累和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代的到来,西欧进入了民族国家形成阶段,中世纪的教权主义原则逐渐被人文主义和民族主义所代替,世俗王权不仅具有保卫民族和国家利益的政治职能,还具有培育统一的国内市场以推动工商业发展、保护商人海外贸易公司以助力殖民扩张的经济职能,从而在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和在促进经济起飞、增加国民福利方面,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市民阶级的支配下,都铎英国君主通过政治色彩浓厚的宗教改革,冲破普世主义的束缚,与罗马教廷分道扬镳,建立起主权独立的英格兰民族国家。
-摘编自姜守明《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二元制》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中古西欧晚期社会出现的新趋势。(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现代化发展模式(部分)
模式 释义
先发后至型 在早期现代化进程中,凭借区位优势,率先投身大航海,在全球建立起庞大殖民地,掌控海量资源,构建起现代化发展的初步框架,远超同期国家。但后续,经济严重依赖海外贸易与殖民地,财富未能转化为先进生产方式的资本。同时,新兴强国崛起,在科技与工业领域迅速赶超。这些因素致使其难以达成预期的现代化高度
温和渐进型 在现代化转型期间,较少采用激进的暴力革命或大规模社会动荡的方式。政治上政权交替平稳有序,变革多通过和平的议会改革、政策调整等逐步推进;经济上以逐步改良的经济政策引导产业升级,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和市场的自我调节;社会层面通过长期的教育普及、社会福利体系渐进式完善等方式,平稳地从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
激烈变动型 在现代化进程里,政治上频繁出现政权更迭、政体剧烈转变,政治体制在短时间内多次大幅调整;经济领域受政治动荡、战争等因素影响,经济结构被迫快速转变;社会层面,不同阶层利益冲突尖锐,罢工、抗议等群体性事件频发,整个社会在剧烈的动荡中摸索现代化道路
-摘编自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表中任选一种现代化发展模式,并选择一个最能体现该模式的国家,阐释该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与所选模式的契合点。(要求:模式与国家须相互吻合,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安徽省合肥市省级示范名校2025届高三联考最后一卷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2025.05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A A B A D A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D B C C C
1.【答案】A【解析】雕龙碑遗址三期房屋建筑从半地穴式小套间发展为排列有序、面积更大的多间地面建筑,反映出社群规模扩大或社会分工细化,第三期出现大型多间建筑,可能用于集体活动或不同功能分区,暗示社会组织层级和管理能力的提升,体现社会结构复杂化,故选A项;建筑规模扩大和类型增多并不直接等同于生活质量的显著改善,且材料未涉及饮食、工具等生活质量的指标,排除B项;早期国家雏形需具备政权、等级制度和公共权力等特征,而材料仅反映居住建筑变化,缺乏国家要素的直接证据,排除C项;从半地穴到地面建筑体现技术进步,但第三期建筑布局和结构更强调社会功能而非单纯技术提升,排除D项。
2.【答案】C【解析】春秋时期鲁国这些改革,“履亩而税”按田亩数征税、“用田赋”田主按田亩交军赋且土地买卖不受干涉,反映出土地私有趋势加强,这符合春秋时期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时代要求,故选C项;材料核心在于土地关系变革而非赋役制度优化,排除A项;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才是土地私有制确立标志,鲁国改革仅反映私有化进程,排除B项;材料主要围绕土地和赋税改革,未涉及工商业经营模式变化,与打破“工商食官”格局无关,排除 D项。
3.【答案】A【解析】西汉设立“河西四郡”,将边疆的河西地区置于与内地一样的郡县制管理下,在政治制度等方面与内地趋于一致,推动了边疆内地一体化,故选A项;北魏统一说汉语是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内容,主要针对鲜卑族与中原汉族的融合,属于民族交融而非边疆治理,排除B项;明代土司制度任用当地首领管理西南,保留边疆原有社会形态,属间接统治,与内地郡县制有本质差异,排除C项;清朝册封达赖喇嘛是宗教怀柔政策,通过认可西藏宗教领袖维护主权,但未改变西藏政教合一制度,与内地行省治理模式不同,排除D项。
4.【答案】A【解析】唐后期赋税制度由租庸调制转向两税法,以钱计税取代实物缴纳,迫使民众必须获取铜钱纳税,促使绢帛退出流通领域,材料中“钱帛兼行”到“无钱寸步难行”的转变与此直接相关,故选A项;土地兼并主要与土地买卖、封建土地私有制有关,与绢帛货币地位变化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纸币北宋才出现,唐后期不存在加速纸币流通的情况,排除C项;绢帛货币地位变化并非增加政府收入的直接原因,两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排除D项。
5.【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孟速思家族三代的婚配对象族类分布逐渐多样化,与其他民族如蒙古族、汉族等有了婚配关系,反映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增强,故选B项;封建化进程主要体现在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文化观念等方面向封建制度的转变和发展,图中所示的婚配对象族类分布变化与元朝整体封建化进程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材料主要展示的是孟速思家族婚配对象的族类变化,没有涉及各民族在地域上的分布变化情况,无法得出民族分布发生改变的结论,排除C项;图中没有提供关于等级观念变化的直接信息,无法得出此结论,排除D项。
6.【答案】A【解析】从表中机器进口种类增多且涉及纺织、发电等多个领域可看出,中国工业结构在逐步丰富,有所改善,故选A项;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虽有所发展,但受制于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压制,始终未居主导地位,且材料仅涉及机器进口种类,未体现资本主导权问题,排除B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始于鸦片战争后,与题干20世纪初的时间不符,且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领域变化,而非自然经济状况,排除C项;关税主权问题与机器进口种类无直接关联,材料未涉及关税税率或主权变动内容,排除D项。
7.【答案】D【解析】材料中条款规定美国商品输入中国时享有与中国产品同等税收待遇,结合1946年历史背景,当时中国民族工业基础薄弱,美国凭借强大工业实力,其商品以低价倾销中国市场,导致中国本土企业无力竞争,生存空间被严重压缩,故选D项;条约表面上强调“互惠”,但中美经济实力悬殊,实质是美国单方面扩大在华经济特权,加剧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排除A项;美国商品倾销冲击国内市场,阻碍民族工业复苏,不利于战后经济重建,排除B项;该条约核心是中美贸易关系,与官僚资本直接掠夺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
8.【答案】A【解析】1969年正值国际形势严峻时期,面对外部压力,国家能在短时间内集中资源大力推进三线建设,使三线地区国防工业固定资产占比大幅上升并建成诸多重大项目,充分体现国家强大的动员能力,故选A项;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主要在1965年,而三线建设属于战略调整而非经济结构优化,且1975年仍处于文革时期,经济并未完成良性调整,排除B项;三线建设侧重战略防御布局,主要将东部工业迁至中西部,但中西部基础薄弱且项目多为封闭式军工体系,并未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排除C项;国防工业在三线建设中占比提升,但整体国民经济仍以农业和基础工业为主,材料仅强调国防工业固定资产增长,不能说明经济重心整体转向国防工业,排除D项。
9.【答案】D【解析】国务院要求一般地区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但从2009年和2010年福建省各地区教育附加用于职业教育占比情况统计图看,多数地区占比低于20%,这表明职教资金政策在福建省的实施情况不佳,亟待加强,故选D项;统计图主要呈现的是教育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占比情况,占比和实际发展水平是不同概念,因此不能得出各地职业教育发展极不均衡的结论,排除A项;从图中数据来看,很多地区教育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占比未达到20%的要求,说明职业教育在实际投入上还未充分体现其作为重点的地位,排除B项;2009年,厦门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泉州,但职业教育占比却比泉州低,这不能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职教投入,排除C项。
10.【答案】D【解析】10世纪西欧农业技术改进促使农产品剩余,农民可换货币赎买自由且可去城市,庄园主愿改实物地租为货币地租,这些变化改变着当时社会结构和经济关系,为社会转型孕育因素,故选D 项;资本主义萌芽兴起于14世纪意大利等地,以雇佣劳动为特征,与10世纪西欧的时间及生产方式不符,排除A项;城市自治运动强调城市通过斗争获得自治权,材料仅提及农民移居城市,未涉及自治斗争的具体内容,排除B项;材料中农民仅通过赎买获得自由,庄园经济依然存在,农奴制度尚未瓦解,且西欧在14、15世纪,在商品货币关系和农奴起义的冲击下,农奴制才最终瓦解,排除C项。
11.【答案】B【解析】15-19世纪欧洲殖民者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白人、黑人、混血人种所占比例大幅增加,而原住民比例急剧下降,这充分表明殖民扩张改变了美洲原本的人口结构,引发社会人文环境剧变,故选B项;三角贸易主要导致黑人比例上升,但原住民衰减的主因是殖民者的屠杀、疾病和压迫,根源在于殖民扩张而非三角贸易本身,排除A项;表格中混血人口增长是殖民统治下的被动结果,而非国际贸易带来的主动优化,且原住民锐减反映人口结构的恶化而非优化,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加强了各洲联系,但殖民掠夺和种族压迫反而强化了隔阂,如欧洲对美洲的统治和奴隶制并未消除矛盾,排除D项。
12.【答案】D【解析】从1565年至1815年西班牙王室独家垄断大帆船贸易,限制中国等亚洲商品排挤西班牙商品,目的是维护其在贸易中的主导地位,进而巩固殖民统治与利益,故选D项;香料和丝绸虽是大帆船贸易的重要商品,但材料强调王室垄断是为抑制亚洲商品竞争,获取商品并非本质目的,排除A项;1565年时西班牙在亚洲和美洲的殖民地已基本形成,材料未提及扩张殖民地,排除B项;西班牙垄断贸易限制了中国商品的流通,客观上阻碍而非刺激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排除C项。
13.【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大量贵金属源源不断流入欧洲,引发价格革命,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封建领主经济地位下降,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资本主义加速发展,欧洲封建制度濒于解体,故选B项;“亚洲”不合史实,应为“美洲”,排除 A项;欧洲贸易中心转移指的是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是“商业革命”的内容,与物价上涨无关,排除 C项;物价上涨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非抑制,排除D项。
14.【答案】C【解析】19世纪后期德国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政府一系列举措既推动工业化,又通过社保法案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工业化与社会稳定间的矛盾,故选C项;自由放任政策主张减少国家干预,与德国加强经济管控的做法相悖,排除A项;社会保险制度虽能缓和阶级矛盾,但资本主义制度下无法消除阶级对立,且材料未提及废除私有制等根本性改革,排除B项;关税保护与社会保障属于经济与社会政策,与殖民扩张所需的军事资源积累无直接关联,且殖民扩张主要通过海军建设与殖民公司实现,排除D项。
15.【答案】C【解析】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帝国主义时期),列强对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地的需求激增。非洲的全面瓜分(1876年仅10%左右被占,1914年近全境沦陷)正是这一经济转型的直接产物。列强通过殖民扩张满足垄断资本对资源与市场的贪婪需求,故选C项;柏林会议(1884年)虽确立“先占原则”加速瓜分,但题干变化的时间跨度(1876-1914年)包含会议前后两个阶段,且根本动因是经济需求(垄断资本)而非会议本身,排除A项;尽管列强在瓜分中存在竞争(如英法德计划冲突),但柏林会议通过规则协调了矛盾,瓜分过程更多体现垄断资本的扩张协同性,而非矛盾主导结果,排除B项;非洲被瓜分(1914年)仅是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一部分,该体系还包括亚洲、拉美等地的殖民化,其最终确立以20世纪初全球殖民地基本被划分为标志。题干仅聚焦非洲局部变化,未涵盖全球体系,排除D项。
16.【答案】C【解析】全球南方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占比上升且在国际事务追求战略自主,这增加了新兴力量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有利于打破原有不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其朝着更公平合理方向改革完善,故选C项;经济区域化指特定地理区域内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如欧盟、东盟),而材料强调全球南方作为整体力量的崛起,未涉及区域内部协作,排除A项;发展中国家GDP占比上升不等于主导全球化,当前全球化主导权仍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材料也未体现“主导”这一结论,排除 B项;世界多极化是动态发展的趋势,而非“已最终形成”,材料中全球南方的崛起是多极化进程的一部分,但无法证明多极化体制已完成,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答案】(14分)
(1)变化:由开始的继承金朝法律制度到之后的以唐律等为蓝本;由元初的以“简除繁苛”为原则,强调简单化到之后的涉及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元初法制建设强调对蒙古族的管理,而之后参照中原法律典章并结合蒙古制度,在制定法典时力争使之涵盖各个民族。(4分)
趋势:更加趋向中国古代传统法制;呈现出规范性、严谨性、丰富性和以汉文刊行的特点;不断汉化、律令儒家化;具有明显的融合性和民族性。(4分)
(2)评析:元初,成吉思汗的《大札撒》依循金律,在一定程度上为政权的过渡提供了法律依据;在新政权建立之初,确保了司法审判有例可循,对国家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元初法制建设参酌唐律、宋律和金律,并结合蒙古族统治者的诏敕、条格,丰富了法律的内涵,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元初制定法律时以“简除繁苛”为原则,采用“加徒减杖法”等创新举措,这是为适应新的社会现实进行的有益尝试;《大元通制》体现了元朝在法律层面上对多民族国家的治理理念,有助于增强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但元朝法制建设也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在民族等级方面存在明显的倾向性,统治者的诏敕和条格的随意
性也容易影响司法的公正和效率。(6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元朝”百司裁决率依金律(金朝的《泰和律义》)”、材料二“但是其整体与唐律的篇目十分相似”可知,由开始的继承金朝法律制度到之后的以唐律等为蓝本;据材料一“元初制定法律时以“简除繁苛'为原则”、材料二“涉及元朝社会各个方面”可知,由元初的以“简除繁苛”为原则,强调简单化到之后的涉及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据材料二“这部法典参酌唐律、宋律以及金律“蒙古族统治者在制定法典时已力争使之涵盖各个民族”及所学可知,元初法制建设强调对蒙古族的管理,而之后参照中原法律典章并结合蒙古制度,在制定法典时力争使之涵盖各个民族。第二小问趋势,据材料二“在体例上更趋向中国古代传统之制”可知,更加趋向中国古代传统法制;据材料二“涉及元朝社会各个方面”“虽然其刊行使用的是汉文”及所学可知,呈现出规范性、严谨性、丰富性和以汉文刊行的特点;据材料二“其条格有祭祀、户令、学令、选举、宫卫、军房(防)、仪制、赋役、榷货诸篇”可知,不断汉化、律令儒家化;据材料二“但在民族等级方面却有明显的倾向性”及所学可知,具有明显的融合性和民族性。
(2)据材料一“成吉思汗颁布的《大札撒》(一部较简单的成文法令)”“裁决率依金律”及所学可知,元初,成吉思汗的《大札撒》依循金律,在一定程度上为政权的过渡提供了法律依据;在新政权建立之初,确保了司法审判有例可循,对国家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据材料二“这部法典参酌唐律、宋律以及金律,增删有关条文”“收录蒙古族统治者的诏敕、条格”可知,元初法制建设参酌唐律、宋律和金律,并结合蒙古族统治者的诏敕、条格,丰富了法律的内涵,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据材料一“元初制定法律时以简除繁苛“'为原则”“并采用了'加徒减杖法”可知,元初制定法律时以“简除繁苛”为原则,采用“加徒减杖法”等创新举措,这是为适应新的社会现实进行的有益尝试;据材料二“《大元通制》......涉及元朝社会各个方面”可知,《大元通制》体现了元朝在法律层面上对多民族国家的治理理念,有助于增强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据材料二“在体例上更趋向中国古代传统之制,但在民族等级方面却有明显的倾向性”及所学可知,但元朝法制建设也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在民族等级方面存在明显的倾向性,统治者的诏敕和条格的随意性也容易影响司法的公正和效率。
18.【答案】
(1)变化:划分时界更具体;开始以社会性质的不同进行分期。
原因:新的历史编撰方法的引入;进化论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传播。(6分)
(2)以1919年为下限: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以此为界主要以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为依据;
以1949年为下限: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以此为界主要以中国社会性质的不同为依据。(4分)
(3)长时段的历史需要分期,以帮助我们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并没有切割历史;但同时我们要认识到分期受到主观因素影响,具有主观局限性。(4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将中国历史分为上古世......三个阶段”可知,划分时界更具体;据材料一“把中国历史划分为原始公社制......资本制(最近百年)等时期”可知,开始以社会性质的不同进行分期。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新的章节体的、通史性的著作出现,这种撰写模式对历史分期提出要求“及所学可知,新的历史编撰方法的引入;进化论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传播。
(2)以1919年为下限:据材料二“几乎都以1919年为下限”及所学可知,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以此为界主要以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为依据;以1949年为下限:据材料二“数种中国近代史书采用了1840-1949年的分期方式”及所学可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以此为界主要以中国社会性质的不同为依据。
(3)据材料二“对历史进行分期,在中国古代的史书中已有出现”及所学可知,长时段的历史需要分期,以帮助我们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并没有切割历史;据材料二“数十年来一直争论不休”可知,我们要认识到分期受到主观因素影响,具有主观局限性。
19.【答案】
(1)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2点,2分)
原因:法兰克人分封土地的传统;国王分封形成许多大土地所有者,与原罗马贵族构成封建主阶级;罗马帝国奴隶制的转化;农奴阶级的形成。(1点1分,共4分)
(2)政治:天主教会衰落,世俗王权加强;民族国家逐渐形成。(任答1点2分)
经济:封建经济得到一定发展;庄园制经济瓦解,农奴获得自由;工商业逐渐复兴繁荣,城市的兴起。
思想:人文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发展。(任答1点2分)
【解析】
(1)第一小问特征,由材料一“以奖赏方式赐给自己的廷臣、将军”得出封君封臣制度;由材料一“表现为大土地所有者使用隶农、半自由人和少量奴隶进行耕作”得出庄园与农奴制度。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一“以奖赏方式赐给自己的廷臣、将军,还有主教和修道院长”得出法兰克人分封土地的传统;由材料一“加上被保留下来的部分高卢一罗马大地主,便形成了法兰克社会的封建主阶级”得出国王分封形成许多大土地所有者,与原罗马贵族构成封建主阶级;由材料一“在罗马帝国,奴隶制也日益转化为这种形式”得出罗马帝国奴隶制的转化;由材料一“这些劳动者的地位与农奴接近”得出农奴阶级的形成。
(2)由材料二“教权主义原则逐渐被人文主义和民族主义所代替”得出天主教会衰落,世俗王权加强;由材料二“西欧进入了民族国家形成阶段”得出民族国家逐渐形成;由材料二“推动工商业发展”得出封建经济得到一定发展;由材料二“市民阶级”得出庄园制经济瓦解,农奴获得自由;由材料二“推动工商业发展、保护商人海外贸易公司以助力殖民扩张的经济职能”得出工商业逐渐复兴繁荣,城市的兴起;由材料二“逐渐被人文主义和民族主义所代替”得出人文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发展。
20.【答案】
示例:
“先发后至型-英国”。(2分)
阐释:英国凭借其大西洋沿岸的区位优势,在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率先投身大航海。英国积极发展海外贸易,不断拓展殖民地,在全球建立起庞大的殖民帝国,掌控了海量的资源,积累了巨额财富,构建起现代化发展的初步框架。例如,英国通过三角贸易,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原材料和财富,为其早期的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市场。在18世纪至19世纪,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引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方面远超同期国家。(5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经济逐渐严重依赖海外贸易与殖民地。大量的财富被用于购买奢侈品或投资海外,未能充分转化为先进生产方式的资本,导致英国国内产业升级缓慢。同时,新兴强国如美国、德国等崛起,它们在科技与工业领域迅速赶超。美国和德国积极采用新技术,发展新兴产业,如电力、化工、汽车等,而英国在这些领域则相对滞后。例如,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的传统工业如纺织、煤炭等面临着新兴产业的冲击,而英国未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导致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下降,难以达成预期的现代化高度。(5分)
【解析】首先,从表2中任选一种现代化发展模式,并选择一个最能体现该模式的国家。如“先发后至型-一英国”
其次,从英国早期现代化的先发优势与后期发展困境两方面进行阐释。英国凭借其大西洋沿岸的区位优势,在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率先投身大航海。英国积极发展海外贸易,不断拓展殖民地,在全球建立起庞大的殖民帝国,掌控了海量的资源,积累了巨额财富,构建起现代化发展的初步框架。例如,英国通过三角贸易,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原材料和财富,为其早期的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市场。在18世纪至19世纪,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引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方面远超同期国家。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经济逐渐严重依赖海外贸易与殖民地。大量的财富被用于购买奢侈品或投资海外,未能充分转化为先进生产方式的资本,导致英国国内产业升级缓慢。同时,新兴强国如美国、德国等崛起,它们在科技与工业领域迅速赶超。美国和德国积极采用新技术,发展新兴产业,如电力、化工、汽车等,而英国在这些领域则相对滞后。例如,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的传统工业如纺织、煤炭等面临着新兴产业的冲击,而英国未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导致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下降,难以达成预期的现代化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