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下)高一年级
第二次阶段模拟考试·地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A 【解析】一个地区人口总数的变化取决于自然增长率与机械增长率之和。仔细观察图中 2006 - 2014 年的数据,该省(市)这两者之和始终大于 0,这就意味着人口一直处于净增长的状态,所以人口总数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若人口总数持续下降,必然要求自然增长率与机械增长率之和持续小于 0,然而图中数据并非如此,所以B选项明显错误;若要出现先增后减的情况,增长率之和应该是先大于 0,随后小于 0,但是从图中可以看出,并未呈现出这样的变化趋势,因此C选项不符合实际情况;同理,增长率之和需先小于 0 后大于 0,这与图中所展示的信息不相符,所以D选项错误。
2.C 【解析】产业升级和转移会使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对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要求随之改变,对普通劳动力数量的需求会相应减少。该省(市)作为东部地区,在产业升级和转移的进程中,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外迁,这直接导致了就业机会的减少,进而使得人口机械增长率下降。房价增长快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在城市的居住选择,但并非人口机械增长变化的主要原因。人口机械增长主要受就业、经济发展等关键因素的影响,所以A选项错误。我国东部某省(市)经济总体上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经济水平持续下降这种说法不符合实际情况,也无法解释人口机械增长率变化的趋势,因此B选项错误。从图中所给信息来看,无法看出自然灾害与人口机械增长率变化之间存在关联,并且一般情况下,自然灾害并非影响人口机械增长的主要因素,所以D选项错误 。
3.A 【解析】改进型大棚增设了储水池和喷灌装置,这些设施能够有效地收集和储存水源,并且可以实现对农作物的精准灌溉。这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的水源条件,让农作物在整个生长过程中都能获得更稳定的水分供应。普通大棚和改进型大棚在覆盖材料等方面,对于热量的保持和调节方式大致相同,改进型大棚在热量方面并没有明显的独特改进之处,所以该B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并没有显示出改进型大棚对土壤采取了特殊的改良措施,在土壤方面与普通大棚相比,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C选项错误。改进型大棚的主要改进措施并未涉及光照方面,在光照的获取和利用上,它与普通大棚基本一致,所以D选项错误。
4.D 【解析】喷灌装置能够依据农作物的实际需水情况,精确地控制水量,将水均匀地喷洒到农作物根部,大大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现象,显著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得有限的水资源能够更好地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防治水土流失主要依靠植被覆盖、工程措施(比如修建梯田等)来实现,喷灌装置的主要作用是灌溉,与防治水土流失没有直接关系,所以A选项错误。大气逆辐射主要与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有关,喷灌装置对大气成分的影响极小,根本无法增强大气逆辐射,因此B选项错误。喷灌装置喷出的是水,并不会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对农作物生长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没有任何影响,所以C选项错误。
5.B 【解析】Ⅰ阶段城市规模最小,城市功能分区较为简单,此时城市化水平最低;Ⅲ 阶段城市规模最大,城市基础设施完备,城市化水平达到最高,并且出现了卫星城市,分担了大城市的部分功能。
6.C 【解析】山河阻隔会严重限制城市在空间上的连续扩展,迫使城市向不受地形限制的其他区域发展,从而形成远离城市的 “飞地”;城市地价昂贵,使得企业和居民的成本大幅增加,为了降低成本,部分产业和人口会向地价较低的偏远地区转移,进而形成 “飞地”。
7.D 【解析】光照是影响茶叶品质的关键因素。丁地位于台湾山脉的背风坡,降水相对较少,晴天较多,光照强度较大。而茶树在漫射光强的环境下更有利于氨基酸积累,从而形成优质茶质,光照过强反而不利于茶叶品质的提升,所以丁地茶叶品质较差。相对而言,甲地在光照条件上,没有明显不利于茶叶生长的因素,与丁地相比,甲地更有利于茶叶品质的形成,所以A选项错误。同理,乙地的光照条件没有丁地那样不利于茶叶品质提升,所以B选项错误。丙地在光照方面也不存在像丁地那样的劣势,能够满足茶树对光照的适宜需求,所以C选项错误。
8.B 【解析】与东南亚、南亚各地相比,我国图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劳动力价格也较高。在茶叶生产过程中,劳动力成本是重要的成本组成部分,较高的劳动力成本使得茶叶生产成本上升,进而导致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价格普遍偏高。材料中并没有明确表明图示地区茶叶品质优于东南亚、南亚,所以不能确定品质是价格偏高的主要因素,A选项错误。材料中未提及图示地区茶叶品牌优势,无法得出品牌是价格偏高的主要原因,所以C选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关税壁垒相关信息,无法推断其对价格的影响,所以D选项错误。
9.C 【解析】高山地区地形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对于保持水土至关重要。随着高山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大量山地植被遭到破坏,地表植被覆盖率下降,在降水等因素的影响下,极易引发水土流失问题,这正是发起 “拒绝购买高山茶” 活动的主要理由。材料中并没有提及高山茶产量增加会导致品质降低,不能以此作为主要理由,所以A选项错误。这与高山茶种植和 “拒绝购买高山茶” 活动之间没有直接关联,不是发起活动的主要原因,所以B选项错误。价格偏高并非发起该活动的主要原因,主要还是基于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考虑,所以D选项错误。
10.A 【解析】百合喜凉爽,忌酷暑,略荫蔽的环境更适宜其生长。湖南夏季气温较高,光照较强。①图中有遮阳篱笆,能够为百合生长提供略荫蔽的环境,降低光照强度和温度,符合百合在湖南的生长需求。
11.C 【解析】百合喜湿润,怕水涝,对土壤要求不严,日光充足、略荫蔽的环境更为适宜。丘陵缓坡地势有一定起伏,排水条件较好,不易积水,能够满足百合怕水涝的生长习性;同时缓坡能获得一定的光照,且可通过种植方式等营造略荫蔽的环境,适合百合生长。高山阳坡气温相对较高,光照过强,不符合百合喜凉爽、略荫蔽的生长需求,所以A选项错误。沿湖平原地势低平,容易积水,百合怕水涝,不适合在该地形种植,所以B选项错误。河谷底部同样容易积水,不利于百合生长,所以D选项错误。
12.B 【解析】湖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伏旱天气时,降水少,气温高,蒸发旺盛。而百合喜湿润,伏旱的干旱环境会导致土壤缺水,空气干燥,严重影响百合的生长,对其威胁最大。湖南位于南方地区,春季风沙天气较少,对百合生长影响较小,所以A选项错误。虽然百合怕水涝,但秋季降水相对集中且量不大时,通过合理的排水措施,对百合生长的影响相对较小,并非最大威胁,所以C选项错误。湖南冬季气温较低,降水较少,出现暴雨的概率极低,对百合生长影响极小,所以D选项错误。
13.C 【解析】“无水港” 业务依赖海铁联运将货物运送到沿海港口装船出海。集装箱运输迅猛发展,使得货物在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转运变得更加便捷、高效,能够实现无缝衔接,这极大地促进了 “无水港” 业务的快速发展。高铁主要承担客运任务,与 “无水港” 以货运为主的业务关联性较小,不能成为 “无水港” 业务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所以A选项错误海运速度加快对 “无水港” 业务有一定影响,但并非关键因素。“无水港” 业务发展的核心在于货物运输的衔接和效率,而不是单纯的海运速度,所以B选项错误。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海铁联运,河海联运并非 “无水港” 业务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所以D选项错误。
14.B 【解析】天津港在内地大力发展 “无水港” 业务,将港口服务功能延伸到内陆地区。这样一来,可以吸引更多内陆地区的货物选择通过天津港运输,从而扩大天津港的经济腹地,增加货源,提高港口的竞争力和运营效益。发展 “无水港” 业务并不能直接降低海运成本,其主要作用并非体现在海运成本方面,所以A选项错误。“无水港” 业务主要是拓展业务范围,与减轻港口本身的运营负担关系不大,所以C选项错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优化运输流程,但节约运输时间并非发展 “无水港” 业务的主要目的,所以D选项错误。
15.A 【解析】从清洁生产产业链模式图来看,热电厂在发电过程中会产生粉煤灰,①作为热电厂的产出物,可作为新型建筑材料厂的原料,所以①应为粉煤灰;②是利用粉煤灰生产的产品,所以应为新型建筑材料厂,这完全符合清洁生产中资源循环利用的理念。图中产业链的逻辑关系与供气、液化气站不相符,热电厂的产物与供气、液化气站之间没有直接的原料供应等关联,所以B选项错误。①处的物质是热电厂的产物,并非供水,且②与农田灌溉在产业链中的逻辑联系不合理,所以C选项错误。与图中所示的产业链上下游关系不匹配,热电厂和相关产业与钢材、轧钢厂的生产流程没有直接关联,所以D选项错误。
16.B 【解析】内蒙古自治区地处内陆,气候干旱,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太阳能资源极为丰富。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为太阳能电池板厂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太阳能),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这是该园区大力发展太阳能电池板厂的显著优势条件。太阳能电池板厂主要利用太阳能,与煤矿资源没有直接关联,靠近煤矿并非其发展的优势条件,所以A选项错误。内蒙古在科技方面相对东部发达地区并不具有优势,科技水平不是该地区发展太阳能电池板厂的突出优势,所以C选项错误。虽然交通条件对产业发展有一定影响,但相比之下,光照资源优势更为突出,交通条件不是发展太阳能电池板厂的主要优势,所以D选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1)流动人口总量大,超过总人口的六分之一。(2 分)特大城市人口聚集态势加强。(2 分)劳动年龄流动人口平均年龄呈上升态势,随迁子女比例增加。(2 分)跨省流入人口所占比例上升。(2 分)(答出其中 3 点即可得 6 分)
(2)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2 分)地区间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水平存在差异,人们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医疗等资源而流动。(2 分)交通和通信的发展,使人口流动更加便捷,降低了流动成本。(2 分)
(3)有利影响:缓解流出地人地矛盾;(2 分)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2 分)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促进文化传播和观念更新。(2 分)
不利影响:导致人才外流,劳动力短缺;(1分)出现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1分)(有利和不利影响各答出 2 点即可得 6 分)
【解析】(1)明确题目要求是阐述人口流动特点,材料中给出流动人口总量、流向(特大城市聚集态势)、人口结构(劳动年龄、随迁子女比例)、跨省流入比例等数据信息。联系人口流动相关知识,从规模、流向、结构变化等方面分析。流动人口总量 4.5 亿超总人口六分之一,说明规模大;特大城市人口聚集态势加强,体现流向特点;劳动年龄流动人口平均年龄上升和随迁子女比例增加,反映人口结构变化;跨省流入人口比例上升,表明流动范围特征。(2)从经济、社会、交通等方面思考。经济因素是主要驱动力,社会服务差异影响生活质量,交通通信发展改变流动条件。(3)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有利方面从资源、经济、文化交流考虑;不利方面从人才、社会问题角度思考。
18.(1)地形复杂,多山地、丘陵,地势起伏大,工程建设难度大。(2 分)河流众多,需要建设大量桥梁,增加建设成本和难度。(2 分)沿线有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脆弱,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生态保护。(2 分)
(2)缩短了重庆与东部地区的时空距离,加强了区域联系和经济交流。(2 分)促进沿线地区旅游业、商业等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增长。(2 分)完善了交通运输网络,提高了交通运输效率。(2 分)
(3)原定线路优点:线路可能较短,建设里程少,所需资源投入相对低,建设成本可能较低(2 分)。
原定线路缺点:经过自然保护区,建设和运营会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2 分)。
现定线路优点:避开自然保护区,最大程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破坏,利于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2 分)。
现定线路缺点:线路可能较长,需建设更多桥梁、隧道等设施,增加建设成本和施工难度,后期维护和运营成本增加(2 分)。(以上 4 点,任答 3 点即可得满分 6 分)
【解析】(1)图中显示铁路沿线有山地、河流,且经过自然保护区。(2)从交通、经济、区域联系等方面思考,结合铁路建设的一般影响分析。(3)从交通、经济、区域联系等方面思考,考虑线路长度、经过区域(是否经过自然保护区)等方面差异,结合铁路建设的一般影响分析,对比两条线路的不同。
19.(1)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沿岸地区。(2 分)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地区企业数量较多,中西部地区企业数量较少。(2 分)
(2)经济发达,资金雄厚,为物联网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2 分)科技水平高,人才众多,具备发展物联网产业所需的技术和人才优势。(2 分)产业基础好,相关配套产业完善,便于企业间的协作和资源共享。(2 分)
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完善,有利于信息的交流和产品的运输。(2 分)(答出其中 3 点即可得 6 分)
(3)提高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信息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2 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智能化水平。(2 分)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促进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提高社会运行效率。(2 分)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就业。(2 分)(答出其中 3 点即可得 6 分)
【解析】(1)从图中可看出企业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疏密程度不同。(2)从经济、科技、产业、基础设施等方面分析:经济基础决定资金投入,科技和人才提供创新动力,产业基础影响配套协作,基础设施保障运营。结合长三角地区实际情况阐述:长三角经济发达、高校科研机构多、产业体系完善、交通通信发达,分别对应上述方面优势。(3)从产业、社会、就业等方面思考:产业方面推动升级,社会方面提升信息化水平,就业方面创造岗位。河南省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下)高一年级
第二次阶段模拟考试·地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套试卷考查范围:必修2全册内容。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机械增长率是指某地某时段内迁入与迁出人口数的差值与总人口之比,下图为我国东部某省(市)2006~2014年人口增长率变化图(含预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时期该省(市)人口总数
A.持续上升 B.持续下降 C.先增后减 D.先减后增
2.推测图示时期该省(市)人口机械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城镇房价增长快 B.经济水平持续下降
C.产业升级和转移 D.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下图为某家庭农场设计的改进型大棚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3.与普通大棚相比,改进型大棚改善的农业生产条件是
A.水源 B.热量 C.土壤 D.光照
4.图中喷灌装置的主要作用是
A.防治水土流失 B.增强大气逆辐射
C.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D.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下图为某城市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空间形态演变顺序图。读图完成下面问题。
Ⅰ Ⅱ Ⅲ
5.图示城市化过程中
①Ⅰ阶段城市化水平最低 ②Ⅱ阶段城市规模最大
③Ⅲ阶段城市化水平最高 ④Ⅲ阶段出现卫星城市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6.Ⅲ阶段出现远离城市的“飞地”(这几处“飞地”仍属该城市辖区)的原因可能是
①山河阻隔限制了城市发展 ②城市化的畸形发展
③环境移民 ④城市地价昂贵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光照是茶树生存的首要条件。在一定高度的山区,雨量充沛,云雾多,空气湿度大,漫射光强,利于氨基酸积累,形成嫩、鲜、爽的茶质,因而有“高山出好茶”之说。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7.仅从光照条件上考虑,图中甲、乙、丙、丁 四地茶叶品质较差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8.与东南亚、南亚各地出产的茶叶比较,图示地区出产的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价格普遍偏高,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茶叶品质 B.劳动力价格 C.茶叶品牌 D.关税壁垒
9.随着高山茶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目前有人发起“拒绝购买高山茶”的活动,其主要理由是
A.增加产量导致品质降低 B.倡导绿色和节俭的生活方式
C.开辟高山茶园易产生水土流失 D.高山茶的价格偏高
百合喜凉爽,忌酷暑,耐寒性稍差;喜湿润,怕水涝;对土壤要求不严。日光充足、略荫蔽的环境对百合生长更为适合。湖南是我国四大百合产地之一。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0.如图示意的栽培方式中,适用于湖南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1.推测湖南省适宜百合种植的地形是
A.高山阳坡 B.沿湖平原 C.丘陵缓坡 D.河谷底部
12.对湖南种植百合威胁最大的是
A.春季风沙 B.夏季伏旱 C.秋季多雨 D.冬季暴雨
“无水港”是指在内陆地区建立的具有港口服务功能的物流中心,不临江海、没有船舶,货物在无水港内完成一切通关手续,相当于把海港搬到了内陆,然后通过海铁联运将货物运送到沿海港口,直接装船出海。近年来天津港在内地大力发展“无水港”业务。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3.“无水港”业务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
A.高铁运输快速发展 B.海运速度不断加快
C.集装箱运输迅猛发展 D.河海联运逐步实现
14.天津港在内地大力发展“无水港”业务的主要目的是
A.降低海运成本 B.扩大经济腹地 C.减轻港口负担 D.节约运输时间
读我国内蒙古自治区某工业园区实施清洁生产的产业链模式图,回答问题。
15.根据清洁生产的原理,判断图中①②的含义分别为
A.粉煤灰、新型建筑材料厂 B.供气、液化气站
C.供水、农田灌溉 D.钢材、轧钢厂
16.该园区大力发展太阳能电池板厂的优势条件是
A.靠近煤矿 B.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
C.科技发达 D.交通条件好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指出,到2016年末,全国流动人口的总量为45亿,超 过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如图示意现阶段人口流动基本情况。
(1)说出现阶段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6分)
(2)简述促使现阶段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6分)
(3)分析现阶段我国人口流动对流出地的主要影响。(6分)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俞利铁路(重利——利川)(如图)是沪汉蓉快速客运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264.4 公理,沿线建特大桥27座、涵洞255座、隧道63座,设计时速为200Km/h,总投资268.68 亿元,渝利铁路2008年12月开工,于2013年底建成,沪汉蓉快速客运通道建成后,从重庆到上海只要10小时.
(1)说出渝利铁路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自然障碍。(6分)
(2)说出渝利铁路建设的影响。(6分)
(3)渝利铁路原定线路和现定线路的优缺点。(6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物联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即物物相连的互联网。人们借助无线网络技术,就可以实现人和物体“对话”,物体和物体之间也能“交流”。发展物联网产业不仅是提高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成为各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下图为物联网重点企业的城市分布图(圆圈大小表示物联网企业数量多少)。
(1)指出我国物联网重点企业的分布特点。(4分)
(2)分析长三角地区物联网企业集中的原因。(6分)
(3)阐述大力发展物联网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促进作用。(6分)(共28张PPT)
河南省普通高中
2024-2025学年(下)高一年级第二次阶段模拟考试
地理试卷评讲
2025
01
02
选择题
非选择题
目录
机械增长率是指某地某时段内迁入与迁出人口数的差值与总人口之比,下图为我国东部某省(市)2006~2014年人口增长率变化图(含预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时期该省(市)人口总数
A.持续上升 B.持续下降 C.先增后减 D.先减后增
2.推测图示时期该省(市)人口机械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城镇房价增长快 B.经济水平持续下降
C.产业升级和转移 D.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1.A 【解析】一个地区人口总数的变化取决于自然增长率与机械增长率之和。仔细观察图中 2006 - 2014 年的数据,该省(市)这两者之和始终大于 0,这就意味着人口一直处于净增长的状态,所以人口总数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若人口总数持续下降,必然要求自然增长率与机械增长率之和持续小于 0,然而图中数据并非如此,所以B选项明显错误;若要出现先增后减的情况,增长率之和应该是先大于 0,随后小于 0,但是从图中可以看出,并未呈现出这样的变化趋势,因此C选项不符合实际情况;同理,增长率之和需先小于 0 后大于 0,这与图中所展示的信息不相符,所以D选项错误。
2.C 【解析】产业升级和转移会使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对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要求随之改变,对普通劳动力数量的需求会相应减少。该省(市)作为东部地区,在产业升级和转移的进程中,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外迁,这直接导致了就业机会的减少,进而使得人口机械增长率下降。房价增长快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在城市的居住选择,但并非人口机械增长变化的主要原因。人口机械增长主要受就业、经济发展等关键因素的影响,所以A选项错误。我国东部某省(市)经济总体上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经济水平持续下降这种说法不符合实际情况,也无法解释人口机械增长率变化的趋势,因此B选项错误。从图中所给信息来看,无法看出自然灾害与人口机械增长率变化之间存在关联,并且一般情况下,自然灾害并非影响人口机械增长的主要因素,所以D选项错误 。
3.与普通大棚相比,改进型大棚改善的农业生产条件是
4.图中喷灌装置的主要作用是
下图为某家庭农场设计的改进型大棚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A.水源 B.热量 C.土壤 D.光照
A.防治水土流失 B.增强大气逆辐射
C.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D.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3.A 【解析】改进型大棚增设了储水池和喷灌装置,这些设施能够有效地收集和储存水源,并且可以实现对农作物的精准灌溉。这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的水源条件,让农作物在整个生长过程中都能获得更稳定的水分供应。普通大棚和改进型大棚在覆盖材料等方面,对于热量的保持和调节方式大致相同,改进型大棚在热量方面并没有明显的独特改进之处,所以该B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并没有显示出改进型大棚对土壤采取了特殊的改良措施,在土壤方面与普通大棚相比,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C选项错误。改进型大棚的主要改进措施并未涉及光照方面,在光照的获取和利用上,它与普通大棚基本一致,所以D选项错误。
4.D 【解析】喷灌装置能够依据农作物的实际需水情况,精确地控制水量,将水均匀地喷洒到农作物根部,大大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现象,显著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得有限的水资源能够更好地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防治水土流失主要依靠植被覆盖、工程措施(比如修建梯田等)来实现,喷灌装置的主要作用是灌溉,与防治水土流失没有直接关系,所以A选项错误。大气逆辐射主要与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有关,喷灌装置对大气成分的影响极小,根本无法增强大气逆辐射,因此B选项错误。喷灌装置喷出的是水,并不会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对农作物生长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没有任何影响,所以C选项错误。
下图为某城市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空间形态演变顺序图。读图完成下面问题。
Ⅰ Ⅱ Ⅲ
5.图示城市化过程中
①Ⅰ阶段城市化水平最低 ②Ⅱ阶段城市规模最大
③Ⅲ阶段城市化水平最高 ④Ⅲ阶段出现卫星城市
6.Ⅲ阶段出现远离城市的“飞地”(这几处“飞地”仍属该城市辖区)的原因可能是
①山河阻隔限制了城市发展 ②城市化的畸形发展
③环境移民 ④城市地价昂贵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5.B 【解析】Ⅰ阶段城市规模最小,城市功能分区较为简单,此时城市化水平最低;Ⅲ 阶段城市规模最大,城市基础设施完备,城市化水平达到最高,并且出现了卫星城市,分担了大城市的部分功能。
6.C 【解析】山河阻隔会严重限制城市在空间上的连续扩展,迫使城市向不受地形限制的其他区域发展,从而形成远离城市的 “飞地”;城市地价昂贵,使得企业和居民的成本大幅增加,为了降低成本,部分产业和人口会向地价较低的偏远地区转移,进而形成 “飞地”。
光照是茶树生存的首要条件。在一定高度的山区,雨量充沛,云雾多,空气湿度大,漫射光强,利于氨基酸积累,形成嫩、鲜、爽的茶质,因而有“高山出好茶”之说。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7.仅从光照条件上考虑,图中甲、乙、丙、丁 四地茶叶品质较差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8.与东南亚、南亚各地出产的茶叶比较,图示地区出产的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价格普遍偏高,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茶叶品质 B.劳动力价格 C.茶叶品牌 D.关税壁垒
9.随着高山茶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目前有人发起“拒绝购买高山茶”的活动,其主要理由是
A.增加产量导致品质降低 B.倡导绿色和节俭的生活方式
C.开辟高山茶园易产生水土流失 D.高山茶的价格偏高
7.D 【解析】光照是影响茶叶品质的关键因素。丁地位于台湾山脉的背风坡,降水相对较少,晴天较多,光照强度较大。而茶树在漫射光强的环境下更有利于氨基酸积累,从而形成优质茶质,光照过强反而不利于茶叶品质的提升,所以丁地茶叶品质较差。相对而言,甲地在光照条件上,没有明显不利于茶叶生长的因素,与丁地相比,甲地更有利于茶叶品质的形成,所以A选项错误。同理,乙地的光照条件没有丁地那样不利于茶叶品质提升,所以B选项错误。丙地在光照方面也不存在像丁地那样的劣势,能够满足茶树对光照的适宜需求,所以C选项错误。
8.B 【解析】与东南亚、南亚各地相比,我国图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劳动力价格也较高。在茶叶生产过程中,劳动力成本是重要的成本组成部分,较高的劳动力成本使得茶叶生产成本上升,进而导致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价格普遍偏高。材料中并没有明确表明图示地区茶叶品质优于东南亚、南亚,所以不能确定品质是价格偏高的主要因素,A选项错误。材料中未提及图示地区茶叶品牌优势,无法得出品牌是价格偏高的主要原因,所以C选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关税壁垒相关信息,无法推断其对价格的影响,所以D选项错误。
9.C 【解析】高山地区地形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对于保持水土至关重要。随着高山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大量山地植被遭到破坏,地表植被覆盖率下降,在降水等因素的影响下,极易引发水土流失问题,这正是发起 “拒绝购买高山茶” 活动的主要理由。材料中并没有提及高山茶产量增加会导致品质降低,不能以此作为主要理由,所以A选项错误。这与高山茶种植和 “拒绝购买高山茶” 活动之间没有直接关联,不是发起活动的主要原因,所以B选项错误。价格偏高并非发起该活动的主要原因,主要还是基于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考虑,所以D选项错误。
百合喜凉爽,忌酷暑,耐寒性稍差;喜湿润,怕水涝;对土壤要求不严。日光充足、略荫蔽的环境对百合生长更为适合。湖南是我国四大百合产地之一。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0.如图示意的栽培方式中,适用于湖南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1.推测湖南省适宜百合种植的地形是
A.高山阳坡 B.沿湖平原 C.丘陵缓坡 D.河谷底部
12.对湖南种植百合威胁最大的是
A.春季风沙 B.夏季伏旱 C.秋季多雨 D.冬季暴雨
10.A 【解析】百合喜凉爽,忌酷暑,略荫蔽的环境更适宜其生长。湖南夏季气温较高,光照较强。①图中有遮阳篱笆,能够为百合生长提供略荫蔽的环境,降低光照强度和温度,符合百合在湖南的生长需求。
11.C 【解析】百合喜湿润,怕水涝,对土壤要求不严,日光充足、略荫蔽的环境更为适宜。丘陵缓坡地势有一定起伏,排水条件较好,不易积水,能够满足百合怕水涝的生长习性;同时缓坡能获得一定的光照,且可通过种植方式等营造略荫蔽的环境,适合百合生长。高山阳坡气温相对较高,光照过强,不符合百合喜凉爽、略荫蔽的生长需求,所以A选项错误。沿湖平原地势低平,容易积水,百合怕水涝,不适合在该地形种植,所以B选项错误。河谷底部同样容易积水,不利于百合生长,所以D选项错误。
12.B 【解析】湖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伏旱天气时,降水少,气温高,蒸发旺盛。而百合喜湿润,伏旱的干旱环境会导致土壤缺水,空气干燥,严重影响百合的生长,对其威胁最大。湖南位于南方地区,春季风沙天气较少,对百合生长影响较小,所以A选项错误。虽然百合怕水涝,但秋季降水相对集中且量不大时,通过合理的排水措施,对百合生长的影响相对较小,并非最大威胁,所以C选项错误。湖南冬季气温较低,降水较少,出现暴雨的概率极低,对百合生长影响极小,所以D选项错误。
“无水港”是指在内陆地区建立的具有港口服务功能的物流中心,不临江海、没有船舶,货物在无水港内完成一切通关手续,相当于把海港搬到了内陆,然后通过海铁联运将货物运送到沿海港口,直接装船出海。近年来天津港在内地大力发展“无水港”业务。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3.“无水港”业务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
A.高铁运输快速发展 B.海运速度不断加快
C.集装箱运输迅猛发展 D.河海联运逐步实现
14.天津港在内地大力发展“无水港”业务的主要目的是
A.降低海运成本 B.扩大经济腹地
C.减轻港口负担 D.节约运输时间
13.C 【解析】“无水港” 业务依赖海铁联运将货物运送到沿海港口装船出海。集装箱运输迅猛发展,使得货物在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转运变得更加便捷、高效,能够实现无缝衔接,这极大地促进了 “无水港” 业务的快速发展。高铁主要承担客运任务,与 “无水港” 以货运为主的业务关联性较小,不能成为 “无水港” 业务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所以A选项错误海运速度加快对 “无水港” 业务有一定影响,但并非关键因素。“无水港” 业务发展的核心在于货物运输的衔接和效率,而不是单纯的海运速度,所以B选项错误。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海铁联运,河海联运并非 “无水港” 业务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所以D选项错误。
14.B 【解析】天津港在内地大力发展 “无水港” 业务,将港口服务功能延伸到内陆地区。这样一来,可以吸引更多内陆地区的货物选择通过天津港运输,从而扩大天津港的经济腹地,增加货源,提高港口的竞争力和运营效益。发展 “无水港” 业务并不能直接降低海运成本,其主要作用并非体现在海运成本方面,所以A选项错误。“无水港” 业务主要是拓展业务范围,与减轻港口本身的运营负担关系不大,所以C选项错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优化运输流程,但节约运输时间并非发展 “无水港” 业务的主要目的,所以D选项错误。
读我国内蒙古自治区某工业园区实施清洁生产的产业链模式图,回答问题。
15.根据清洁生产的原理,判断图中①②的含义分别为
A.粉煤灰、新型建筑材料厂B.供气、液化气站
C.供水、农田灌溉 D.钢材、轧钢厂
16.该园区大力发展太阳能电池板厂的优势条件是
A.靠近煤矿 B.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
C.科技发达 D.交通条件好
15.A 【解析】从清洁生产产业链模式图来看,热电厂在发电过程中会产生粉煤灰,①作为热电厂的产出物,可作为新型建筑材料厂的原料,所以①应为粉煤灰;②是利用粉煤灰生产的产品,所以应为新型建筑材料厂,这完全符合清洁生产中资源循环利用的理念。图中产业链的逻辑关系与供气、液化气站不相符,热电厂的产物与供气、液化气站之间没有直接的原料供应等关联,所以B选项错误。①处的物质是热电厂的产物,并非供水,且②与农田灌溉在产业链中的逻辑联系不合理,所以C选项错误。与图中所示的产业链上下游关系不匹配,热电厂和相关产业与钢材、轧钢厂的生产流程没有直接关联,所以D选项错误。
16.B 【解析】内蒙古自治区地处内陆,气候干旱,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太阳能资源极为丰富。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为太阳能电池板厂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太阳能),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这是该园区大力发展太阳能电池板厂的显著优势条件。太阳能电池板厂主要利用太阳能,与煤矿资源没有直接关联,靠近煤矿并非其发展的优势条件,所以A选项错误。内蒙古在科技方面相对东部发达地区并不具有优势,科技水平不是该地区发展太阳能电池板厂的突出优势,所以C选项错误。虽然交通条件对产业发展有一定影响,但相比之下,光照资源优势更为突出,交通条件不是发展太阳能电池板厂的主要优势,所以D选项错误。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指出,到2016年末,全国流动人口的总量为45亿,超过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如图示意现阶段人口流动基本情况。
(1)说出现阶段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6分)
(2)简述促使现阶段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6分)
(3)分析现阶段我国人口流动对流出地的主要影响。(6分)
17.(1)①流动人口总量大,超过总人口的六分之一。(2 分)
②特大城市人口聚集态势加强。(2 分)
③劳动年龄流动人口平均年龄呈上升态势,随迁子女比例增加。(2 分)
④跨省流入人口所占比例上升。(2 分)(答出其中 3 点即可得 6 分)
(2)①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2 分)
②地区间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水平存在差异,人们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医疗等资源而流动。(2 分)
③交通和通信的发展,使人口流动更加便捷,降低了流动成本。(2 分)
(3)有利影响:
①缓解流出地人地矛盾;(2 分)
②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2 分)
③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促进文化传播和观念更新。(2 分)
不利影响:
①导致人才外流,劳动力短缺;(1分)
②出现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1分)(有利和不利影响各答出 2 点即可得 6 分)
【解析】(1)明确题目要求是阐述人口流动特点,材料中给出流动人口总量、流向(特大城市聚集态势)、人口结构(劳动年龄、随迁子女比例)、跨省流入比例等数据信息。联系人口流动相关知识,从规模、流向、结构变化等方面分析。流动人口总量 4.5 亿超总人口六分之一,说明规模大;特大城市人口聚集态势加强,体现流向特点;劳动年龄流动人口平均年龄上升和随迁子女比例增加,反映人口结构变化;跨省流入人口比例上升,表明流动范围特征。
(2)从经济、社会、交通等方面思考。经济因素是主要驱动力,社会服务差异影响生活质量,交通通信发展改变流动条件。
(3)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有利方面从资源、经济、文化交流考虑;不利方面从人才、社会问题角度思考。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俞利铁路(重利——利川)(如图)是沪汉蓉快速客运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264.4 公理,沿线建特大桥27座、涵洞255座、隧道63座,设计时速为200Km/h,总投资268.68 亿元,渝利铁路2008年12月开工,于2013年底建成,沪汉蓉快速客运通道建成后,从重庆到上海只要10小时.
(1)说出渝利铁路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自然障碍。(6分)
(2)说出渝利铁路建设的影响。(6分)
(3)渝利铁路原定线路和现定线路的优缺点。(6分)
18.(1)①地形复杂,多山地、丘陵,地势起伏大,工程建设难度大。(2 分)
②河流众多,需要建设大量桥梁,增加建设成本和难度。(2 分)
③沿线有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脆弱,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生态保护。(2 分)
(2)①缩短了重庆与东部地区的时空距离,加强了区域联系和经济交流。(2 分)
②促进沿线地区旅游业、商业等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增长。(2 分)
③完善了交通运输网络,提高了交通运输效率。(2 分)
(3)①原定线路优点:线路可能较短,建设里程少,所需资源投入相对低,建设成本可能较低(2 分)。
②原定线路缺点:经过自然保护区,建设和运营会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2 分)。
③现定线路优点:避开自然保护区,最大程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破坏,利于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2 分)。
④现定线路缺点:线路可能较长,需建设更多桥梁、隧道等设施,增加建设成本和施工难度,后期维护和运营成本增加(2 分)。(以上 4 点,任答 3 点即可得满分 6 分)
【解析】(1)图中显示铁路沿线有山地、河流,且经过自然保护区。
(2)从交通、经济、区域联系等方面思考,结合铁路建设的一般影响分析。
(3)从交通、经济、区域联系等方面思考,考虑线路长度、经过区域(是否经过自然保护区)等方面差异,结合铁路建设的一般影响分析,对比两条线路的不同。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物联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即物物相连的互联网。人们借助无线网络技术,就可以实现人和物体“对话”,物体和物体之间也能“交流”。发展物联网产业不仅是提高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成为各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下图为物联网重点企业的城市分布图(圆圈大小表示物联网企业数量多少)。
(1)指出我国物联网重点企业的分布特点。(4分)
(2)分析长三角地区物联网企业集中的原因。(6分)
(3)阐述大力发展物联网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促进作用。(6分)
19.(1)①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沿岸地区。(2 分)
②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地区企业数量较多,中西部地区企业数量较少。(2 分)
(2)①经济发达,资金雄厚,为物联网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2 分)
②科技水平高,人才众多,具备发展物联网产业所需的技术和人才优势。(2 分)
③产业基础好,相关配套产业完善,便于企业间的协作和资源共享。(2 分)
④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完善,有利于信息的交流和产品的运输。(2 分)(答出其中 3 点即可得 6 分)
(3)①提高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信息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2 分)
②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智能化水平。(2 分)
③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促进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提高社会运行效率。(2 分)
④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就业。(2 分)(答出其中 3 点即可得 6 分)
【解析】(1)从图中可看出企业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疏密程度不同。
(2)从经济、科技、产业、基础设施等方面分析:经济基础决定资金投入,科技和人才提供创新动力,产业基础影响配套协作,基础设施保障运营。结合长三角地区实际情况阐述:长三角经济发达、高校科研机构多、产业体系完善、交通通信发达,分别对应上述方面优势。
(3)从产业、社会、就业等方面思考:产业方面推动升级,社会方面提升信息化水平,就业方面创造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