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分班考模拟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分班考模拟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0.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13 12:44: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分班考模拟测试卷-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一、基础知识综合
阅读文段,完成练习。
电影中的女孩在风雪中无处①duǒ cáng,只能独自一人在黑黑的街道上②pái huái。她穿着又薄(bó báo) 又破的衣服, 在冰凉的地面上③chì luǒ着双脚,慢慢地向前④nuó dòng着瘦弱的身躯。她仿佛寒风中的一缕⑤yóu sī,一不小心就会被吹散(sǎn sàn) 。看到这里,我不禁(jīn jìn) 头涔(cén suì) 涔而泪潸(lín shān) 潸了。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
薄(bó báo) 散(sǎn sàn) 禁(jīn jìn) 涔(cén suì) 潸(lín shān)
2.根据拼音依次写出正确的词语。
①( ) ④( ) ②( ) ③( ) ⑤( )
3.下面是词语“pái huái”的释义,在文段中的意思是( )(填序号)
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②比喻犹疑不决。
③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
4.文段中画线的部分是两个特殊结构的词语,其中“头涔涔”使我想到四字词语 ,“泪潸潸”使我想到四字词语 。这种ABB式结构的词语有 、 。
二、选择题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念叨(dāo) 脏水(zhāng) B.小贩(fàn) 依偎(wēi)
C.诸侯(hòu) 咽唾沫 (yān) D.栖息(xī) 哭泣(qì)
6.下列各项词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眨眼 通宵 书藉 截然不同 B.彩绘 肿胀 拘留 张灯结采
C.防御 哀思 匪徒 司空见惯 D.捐赠 僻免 残暴 见微知著
7.下列句子的加点字中,与“不禁”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鲜红可口的樱桃让人看了就会忍不住流口水。
B.老来益当奋志,志为气之帅,有志则气不衰,故不觉其老。
C.每到年节假期,民众就迫不及待地赶回家乡团聚,往往造成高速公路堵塞。
D.药物抑制了他的疼痛感觉,让他能够减轻痛苦。
8.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条大鱼的体重大约五公斤左右。
B.我们举办并策划了“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
C.花生米、核桃仁、葡萄干、年糕、汤圆等,都是孩子们爱吃的干果。
D.在家长志愿者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周边的交通状况有了很大改善。
9.下列对课文说法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北京的春节》按照时间顺序,描绘了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B.《腊八粥》通过对八儿等粥、喝粥过程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的生活场景。
C.《十六年前的回忆》采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突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D.《匆匆》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
10.下列与“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所蕴含的道理相似的俗语是(  )
A.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B.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
C.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D.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三、综合性学习
整本书阅读
【漫步名著花园】与心仪的名著相遇,你会有哪些收获呢?请回答问题。
11.小清:《汤姆·索亚历险记》一书太有趣了!“汤姆刷墙”这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他用( )的方法“骗”伙伴刷墙,我作了批注“顽皮可爱”。
A.直接请求 B.假装刷墙很有趣 C.威胁小伙伴 D.交换糖果
12.小明:这本书的人物比较多,我采用的是( )的方法弄清了人物关系。
A.写全书的结构 B.画人物图谱 C.摘抄笔记 D.多读多记
13.小丽:我太喜欢书中生动的表达了,如:“满肚子的话想说又说不出来,泪水如雨,洒了一地。”我能从“疼”“饿”“盼望”三个词中选一个,发挥想象,仿写出这样的句子:
14.小清:我还会根据书评来选书读书呢。“《鲁滨逊漂流记》无疑是一本值得逐字逐句逐行阅读的小说”“关于自然科学的一切谈话,都不过是对它的一个注释罢了”,这两则书评让我再次阅读这本书,并重点关注书中对自然科学的描写。
我给《 》这本外国名著写的书评是这样的:“ ”
四、语言表达
15.小明最近沉迷于手机游戏,爸爸妈妈不让他玩,他还和家长吵了起来,成绩也一落千丈,作为好朋友,你会怎么劝说他呢?
五、现代文阅读
课内文段赏析。
①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高潮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的,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②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6.从选文中可以看出元宵节有以下风俗习惯:( )(多选)
A.吃团圆饭 B.放花炮 C.吃饺子 D.观花灯 E.逛庙会 F.吃元宵
17.作者分别从数量、种类两方面来写“灯多”:突出灯数量多的词或短语是 、 ,说明灯种类多的词语是 。作者描写处处悬灯结彩的热闹场景是为了突出元宵节是 。
18.用“_____”画出选文中最能说明“有声有光”的句子。
19.读读选文中第一自然段加点的部分,你发现了什么?
20.这一部分内容在文中属于详写,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大国重器彰显着国家实力,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21—23题。
国之重器,就是大国底气
①20世纪70年代末,已经有十几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上百个考察站。而当时的中国甚至找不到一张完整的南极地图。2024年2月7日,在南极罗斯海恩克斯堡岛中国第五座南极科考站_秦岭站正式建成。1984年到今天,我国在南极陆续建成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秦岭站。一系列科学考察渐次展开,中国极地考察支撑体系逐渐完善。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四十年来,中国人在人类极地考察史上留下了了不起的印记。
②2024年,中国航天人又在月球留下了“人类首次”的印记。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带回了1935.3克月壤。这不仅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采样成功,同时也是中国航天创造的一项世界纪录。嫦娥六号不仅从月球的背面采回了月壤,还创造了许多“名场面”,我国首次在月球背面展开国旗,首次在月球背面留下“中”字。“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飞离地球、遨游太空是中华民族很久以来的梦想,从2004年工程立项至今,中国探月工程已经走过了20年。
③中国加速奔跑在追求更美好生活的路上。在伶仃洋上,一个世界级的跨海通道破浪而出,中国建设者历经7年论证、7年建设,深中通道在2024年6月30日正式通车。它拥有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世界上最长最宽,双向八车道海底沉管隧道,曾创下141天最快成岛纪录,是世界首例桥、岛、隧、水下枢纽互通跨海集群工程,以10项国际领先技术、10项首创重大装备等成果展现在世界舞台。
④______
(选自中央电视台2024年国庆特稿《中国故事,重器铸底气》,有删改)
21.结合选文内容,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我国在南极建成的第一个科考站是长城站,第五个科考站是秦岭站。 ( )
(2)我国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带回的月壤并不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采样成功。 ( )
(3)深中通道是世界首例集桥、岛、隧、水下枢纽互通跨海集群工程。 ( )
22.第③段采用 的说明方法,其中的两个“7年”,两个“10项”可以换成“多年”“多项”吗?为什么?
23.请你用总结全文或结尾点题等方法给这篇文章写一个结尾,抒发自己的情感。
六、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①,家贫无资。太夫人②以荻③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④士人⑤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一如成人。
[注释]①孤:年幼丧父。②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③获: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④闾(lǘ)里:街坊,乡里。⑤士人:读书人。
24.下列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 B.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
C.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 D.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
2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终日不成章 多诵古人篇章
B.太夫人以荻画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C.教以书字 而家无书读
D.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 通国之善弈者也
26.欧阳修因家贫无资,读书遇到的困难和解决这些难题的方法是什么?
书写无材料——
家无书读——
27.欧阳修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还因为 。
七、书面表达
28.写作。
好的故事是可以触动心灵、开启智慧的,好的故事还可以传递温暖与力量,足以照亮我们前行的路。毕业在即,回首你的生命成长历程,一定有些“关键事件”,它们构成了你成长中不可复制的故事。请你以《那件事,让我 》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不少于400字;②印象深刻的事情写具体,把情感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③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小升初分班考模拟测试卷-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题号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A D D A
1.báo sàn jīn cén shān 2. 躲藏 徘徊 赤裸 挪动 游丝 3.① 4. 汗如雨下 热泪盈眶 绿油油 亮晶晶
【解析】1.本题考查字音辨析。
“薄” 读“báo”时,表示扁平物体上下两个面之间的距离较小,跟“厚”相对。多用于口语,常单用。读“bó”时,多用于合成词或成语,比如薄弱。读“bò”时,仅用于薄荷。
“散”读“sàn”时,表示聚集在一起的人或事物分开(跟“聚”相对)。读“sǎn”时,表示零星的;不集中的,没有约束。
“禁” 读“jīn” 时,表示忍受、制止。读“jìn”时,表示禁止、禁令。
又薄又破(yòu báo yòu pò):形容衣服、被子等单薄、破旧的样子。
吹散(chuī sàn):吹开。
不禁(bù jīn):抑制不住,不由得,不由自主的。
头岑岑(tóu cén cén):形容汗水从头上不断向下流的样子。
泪潸潸(lèi shān shān):哭泣的样子,流了很多泪水。
2.本题考查看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躲”“藏”“裸”“游”容易写错。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3.本题考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结合句子“电影中的女孩在风雪中无处躲藏,只能独自一人在黑黑的街道上pái huái”中“独自一人”“黑黑的街道”可知,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一个人在街道上走动,故选①。
4.本题考查四字词语的积累和仿写词语。
“头涔涔”的意思是头上有很多的汗水,表示汗多的四字词语有汗如雨下、大汗淋漓等;“泪潸潸”的意思是流了很多的眼泪,表示眼泪多的四字词语有泪如雨下、热泪盈眶等。
ABB式结构的词语指的是第二个字和第三个字相同的词,多为形容词,表状态或感受。例如:绿油油、亮晶晶、静悄悄、白茫茫。
5.B
【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字音。
A.念叨(dāo)——dao,脏水(zhāng)——zāng;
C.诸侯(hòu)——hóu,咽唾沫(yān)——yàn;D.栖息(xī)——qī;
故选B。
6.C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易错字。
A.书藉——书籍;
B.张灯结采——张灯结彩;D.僻免——避免;
故选C。
7.A
【详解】本题考查近义词。
题目要求找出与“不禁”意思相同的加点字。首先需要理解“不禁”的含义。“不禁”在这里表示“忍不住”“无法抑制”,是一种情感或行为上的自然流露。接下来,我们需要逐一分析选项,判断哪个选项中的加点字与“不禁”意思一致。
A.“鲜红可口的樱桃让人看了就会忍不住流口水。”这里的“忍不住”正是“无法抑制”的意思,与“不禁”完全一致。
B.“老来益当奋志,志为气之帅,有志则气不衰,故不觉其老。”这里的“不觉”是“不觉得”“不察觉”的意思,与“不禁”不符。
C.“每到年节假期,民众就迫不及待地赶回家乡团聚,往往造成高速公路堵塞。”“迫不及待”意为“急切等待不及”,与“不禁”有相似之处,但更强调急切而非“无法抑制”。
D.“药物抑制了他的疼痛感觉,让他能够减轻痛苦。”“抑制”是“控制”“压制”的意思,与“不禁”相反,明显不符合。
综合分析,A项中的“忍不住”与“不禁”意思完全一致,都是表示“无法抑制”的情感或行为。而其他选项均不符合。 因此,正确答案是A。
故选A。
8.D
【详解】本题考查语病分析。
A.“大约”和“左右”重复使用,均表估计,应删去其一。
B.语序不当,活动应先“策划”再“举办”,改为“策划并举办”。
C.分类错误,“年糕、汤圆”是米制品,不属于“干果”,需删除或调整分类。
故选D。
9.D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
D.《匆匆》一文的作者是朱自清,全文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他用细腻的笔触告诉我们时光稍纵即逝,应珍惜当下。
故选D。
10.A
【详解】本题考查谚语俗语的理解。
题干“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这句俗语意思是:只有亲自下到河里才知道河水的深浅,只有亲口去品尝梨才知道它酸还是甜。这句话告诉了人们什么事情都要亲身经历才能真正地去了解,而不能想当然。实践出真知,只有尝试了,才知道事情真实的情况。
A.“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摘自《增广贤文·上集》,这句俗语意思是:临近水边时间长了,就会懂得水中鱼的习性;靠近山林,时间长了,就会知道林中鸟儿的习性。说明长久地接触某种事物之后,就能发现它的特征和规律。本句与题干所蕴含的道理相似。
B.“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这句讲的是有时候刻意去做某事可能不成功,但无意中的行动却可能有好的结果。强调的是自然发生和不可强求,与原句的实践主题不太相关。
C.“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句强调的是通过他人的指点或教导,可以快速获得大量知识,节省时间。这与原句的亲身实践相反,因为这里是通过倾听他人经验而非自己实践,所以不符。
D.“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讲的是忠告虽然听起来不顺耳,但有利于行动。强调接受批评的重要性,与原句的实践主题无关。
故选A。
11.B 12.B 13.饿:肚子像有一群饿狼在撕咬,双手不住地揉着咕咕叫的胃, 吞下的口水瞬间化作更多饥饿的火苗。 14. 《爱丽丝漫游仙境》 这是一本充满奇思妙想的书,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这里都变成了可能。
【解析】1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小说以汤姆·索亚为主角,讲述了一系列充满冒险和趣味的故事,描绘了美国密西西比河畔小镇的生活。书中汤姆通过假装刷墙很有趣,让小伙伴们愿意交换东西来刷墙,体现了他的机智和顽皮。
故选B。
1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方法。
写全书的结构:可以帮助把握作品的整体框架和逻辑脉络,理解作者的谋篇布局。
画人物图谱:可以清晰地展现人物关系,帮助理解故事情节。
摘抄笔记:可以积累经典语句、关键观点或写作素材。加深对精彩内容的记忆,方便后续引用或仿写,适合语言优美或思想深刻的文本。
多读多记:可以通过重复阅读强化理解和记忆。
故选B。
13.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要抓住原句的表达特点并进行合理想象。原句通过夸张的比喻(如“泪水如雨”)和具体可感的细节(如“洒了一地”),生动地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情感。仿写时需要做到:选择恰当的关键词(“疼”“饿”“盼望”三选一); 运用比喻或夸张手法;通过动作或场景描写具体化情感。如:“盼望”:他的目光如饥似渴,脚下的土地被踏出深深的痕迹,连呼吸都带着等待的颤抖。
14.本题考查书评写作。
要求用简洁有力的语言概括作品特色,要求是外国名著。例如:我给《小王子》,这本外国名著写的书评是这样的:“用孩童的纯真目光透视成人世界的荒诞,每朵玫瑰都藏着关于爱与责任的宇宙密码。”
15.小明,游戏可以让你暂时快乐,但会耽误你的学习,作为你的好朋友,看到你退步了,我很是为你担心。我们都知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所以我希望你可以少玩点游戏,多花点时间学习。
【详解】本题考查口语交际。
题目要求同学们以好朋友的身份来劝说小明不要沉迷手机游戏。同学们在劝说时要注意语气和用词,语气要平和真诚,用词要委婉,说话要用针对性。同学们在劝说时可以提到这些内容:①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②沉迷手机游戏的弊端:成绩下降、影响身体健康、社交能力弱……③除了玩手机游戏,还有什么健康的娱乐方式。
示例:小明,我们除了玩手机游戏,还有很多好的娱乐方式。沉迷手机游戏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还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平常我们可以一起打篮球,这样可以和朋友联系感情,还可以锻炼身体,一举多得呢!
16.BDF 17. 几百盏 都要 各式各样 春节的又一高潮 18.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19.“一律”“清一色”“都是”“通通”都表示“全部”,但用词不同,避免重复,使语言更生动丰富。 20.详写元宵节的热闹场景,突出它是“春节的又一高潮”,强调节日独特氛围,让读者感受欢乐与重要性。
【导语】这篇文段生动描绘了老北京元宵节的盛况,通过多感官描写(视觉“悬灯结彩”、听觉“叮叮地响”)和对比手法(与除夕、初一比较),突出元宵节“火炽而美丽”的特点。作者巧妙运用铺陈式描写(四个“有的”排比)展现灯市繁华,将商业广告与传统节庆自然融合。文中“有声有光”的细节描写和“一律/清一色”等近义词的灵活运用,既体现语言艺术,又传递出浓厚的民俗文化气息,最终落脚于“美好快乐”的情感升华。
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章第②段提到“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对应选项B(放花炮)。
文章第①段“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描述老铺挂灯、冰灯等场景,对应选项D(观花灯)。
文章第①段开头提到“元宵(汤圆)上市”,文章第②段结尾说“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对应选项F(吃元宵)。
其他选项(团圆饭、饺子、庙会)均未在文中提及。
故答案为:BDF。
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文章第①段“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中的“处处、几百盏”突出灯数量多;
从文章第②段“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中“各形各色”说明灯图案多;作者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为的是突出这一天也是非常热闹,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1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章第②段“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体现 “有光”,“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体现“有声”。
1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一律:都是一个样子。清一色:全部一个样子。都是:全部是。通通:全部。通过词语含义可知,文章第①段加点部分都是近义词,作者通过近义词替换,增强表达的多样性,体现语言技巧。
2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详写元宵节,是因为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高潮,是春节期间的重要节日。通过详写,能更充分地展现元宵节的热闹氛围、独特习俗和美好快乐,让读者更好地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突出文章中心。
21. √ × √ 22. 列数字 不能。原来的数字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7年强调筹备与建设周期的系统性;10项突出技术成果在数量上的突破)。如若更换后,表述模糊,会削弱文章的说服力。 23.极地科考站、月球采样器、跨海大桥群,三大重器诠释“国之底气”。中国以创新突破为基石,在逐梦征程中铸就时代丰碑!南极科考站、月球探路者、跨海大通道……每一项大工程里都见证着中国人的自立自强。这些国之重器,就是大国底气!
【导语】这篇科普文以“国之重器”为主题,通过南极科考、航天工程和跨海通道三个典型事例,展现了中国科技发展的辉煌成就。文章结构清晰,采用总分总框架,每段聚焦一个领域,用具体数据增强说服力。语言风格庄重而不失生动,“名场面”等表述富有感染力。选材典型,从极地到深空再到海洋,全方位展示国家实力,很好地诠释了“大国重器”的主题。结尾留白的设计给读者留下思考空间。
21.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
(1)根据文章第①自然段“1984年到今天,我国在南极陆续建成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秦岭站”,可以明确我国在南极建成的第一个科考站是长城站,第五个科考站是秦岭站,与题目表述一致。故本题的说法正确。
(2)文章第②自然段明确提到“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带回了1935.3克月壤。这不仅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采样成功,同时也是中国航天创造的一项世界纪录”,说明我国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带回月壤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采样成功,题目中“并不是”的表述错误。故本题的说法错误。
(3)从文章第③自然段“是世界首例桥、岛、隧、水下枢纽互通跨海集群工程”这句话可以直接得出,深中通道是世界首例集桥、岛、隧、水下枢纽互通跨海集群工程,题目表述正确。故本题的说法正确。
22.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方法及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章第③自然段,如“7年论证、7年建设”“141天最快成岛纪录”“10项国际领先技术、10项首创重大装备”等,通过具体的数字,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深中通道建设的相关情况。
“7年”“10项”不可以换成“多年”“多项”。以“7年论证、7年建设”为例,具体的“7年”清晰地表明了深中通道在论证和建设方面所花费的时间之久,体现了工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如果换成 “多年”,就无法准确传达出这一信息,显得模糊笼统。同样,“10项国际领先技术、10项首创重大装备” 中的“10项”具体地展示了深中通道所取得的卓越成果数量,突出了其技术含量之高和创新性之强。换成“多项”,就不能如此鲜明地突出这些成就,也无法很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23.本题考查的是表达能力。
用总结全文或结尾点题等方法给文章写一个结尾,可从回顾文章中大国重器的成就,如南极科考站建设、嫦娥六号探月、深中通道通车等,点明这些重器对国家的意义,最后抒发骄傲自豪与对未来的期待来写。
示例:从南极科考站扎根冰雪,到嫦娥六号探月揽胜,再到深中通道跨海通途,每一项国之重器,都凝聚着奋斗者的智慧与汗水,托起中国跨越发展的底气。它们不仅是科技实力的象征,更是民族精神的丰碑,激励着我们昂首迈向更广阔的星辰大海,为祖国的强大而热泪盈眶,为未来的辉煌满怀憧憬!
24.A 25.B 26.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27.太夫人教子有方
【导语】这篇《欧阳修苦读》以白描手法勾勒出北宋文豪的成长轨迹,通过“画荻教子”“借书抄录”等典型细节,生动呈现寒门学子的治学之路。文本结构精巧,先叙困境后展勤学,形成强烈反差。语言平实却暗含张力,“昼夜忘寝食”五字写尽专注,“下笔如成人”侧面烘托早慧。注释系统完整,既保留文言韵味又兼顾可读性,使传统文化精神得到有效传递。文末留白处理,引发读者对教育本质的思考。
2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就”是“到”的意思,“闾里”指街坊、乡里,“士人家”指读书人的家,“借而读之”表示借书来读。根据句子的意思和词语的组合,应该在“就”后停顿,表示动作的开始,“闾里”和“士人家”是一个整体,表示借书的对象,所以在“闾里”后停顿,“借而读之”是一个完整的动作,中间不需要停顿。从文中“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可以看出,这样停顿符合句子的逻辑和语法结构。
故选A。
2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章:布帛上的花纹或文章/诗歌或文章的段落。
B.“以”都是“用”的意思,用法相同。
C.书:写/书籍。
D.之:代词,代指书/的。
故选B。
2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从文中“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可以看出,欧阳修小时候家里穷,没有书写的材料,他的母亲就用荻在地上教他写字,解决了书写无材料的问题;
从“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可知,欧阳修长大后家里没有书读,他就到乡里读书人家借书来读,有的还进行抄写,以此解决家无书读的难题。
2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文章开篇提到“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欧阳修的母亲不仅在他年幼时用特殊的方法教他识字、读书、写诗,还为他营造了学习的氛围,引导他走上热爱学习的道路,在欧阳修成长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欧阳修的成功除了自身努力,还因为太夫人教子有方。
【点睛】参考译文:
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财(供他上学)。他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字,教他写字。(还让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教他学习写诗。等到他年龄稍微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的还进行抄写。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只把读书当作首要任务。他从小所写的诗赋文章,下笔(写出来的作品)就如同成年人(写的)一样。
28.例文:
那件事,让我长大了
时光如流水般匆匆逝去,很多的记忆早已随着日子的消逝而褪色。但有一件事,总是让我历历在目,感动不已。
那是在一个寒冬的夜晚,我和爸爸妈妈在农路夜市吃饭,就在晚饭接近尾声的时候,一辆小推车停在了我们的饭点旁。借着昏暗的路灯,我看见推车老人被一件棉衣包裹着,但下身的裤子和一双露出脚趾头的布鞋,明显不足以挡得住这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寒风,手推车上有一个无神的少年,他眼神极为黯淡。弱智是我对他的第一眼评价,多可怜的人啊!就在我愣神间,老者用祈求的目光看着我,颤巍巍地说道:“行行好吧!给孩子一点吃的吧!他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东西了。”爸爸不但没有一点厌烦和瞧不起,而且还把那并没有动过筷子的蛋炒饭打包好给了老者,他饱经风霜的脸上出现了甜蜜的笑容,之后感谢地说道:“真是好人,你们一定会有好报的!”说完,他转身走到推车前,艰难地弯下了挺直了许久的身子,拿起他们用了很久的脏兮兮的筷子一口一口地喂着那位早已神志不清的少年,少年吃着吃着,他停住了,转向老者说:“爸爸,你吃,你吃。”少年的语言虽含糊不清,但足以传递了他们之间那浓浓的亲情。看到比情果,我的眼睛顿时温润了,内心蕴含了许久的泪水夺眶而出。我向爸爸讨了50元钱,走到老者面前交给了他:“爷爷买双鞋子过冬吧!”老者感激地说:“谢谢你,孩子!”说着,他推着少年离开了……
看着老者离去的身影,我再次哭出了声,眼泪如掉线的珠子般流落下来。我想起了自己辛苦赚钱的爸爸,以前我经常和他架,每次都要离家出走,看到这一副令人感动的场景,我突然间觉得自己长大了,我应该爱爸爸……
那件事,让我长大了。
【详解】本题考查书面表达能力。
一、审题。以“那件事,让我 ”为题写一篇文章,“那件事”明确要求写一件具体的事,要聚焦生命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关键事件”,展现事件对自己的深刻影响。
二、立意。围绕“关键事件”对自身心灵、智慧、情感等方面的触动,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可以是从挫折中学会坚强,从他人善举中感受温暖,从经历中获得人生启示等,突出事件对个人成长的独特价值。
三、写作思路。
开头:采用倒叙或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出要写的“那件事”,激发读者兴趣。
中间: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将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重点描写事件中最触动自己的情节,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让事件更具体生动,融入当时的真实感受。
结尾:总结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呼应开头与题目,升华主题。可再次强调事件带来的感悟,表达这件事在生命中的重要性,引发读者共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