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历史中考古代史材料题专项训练
0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和)十有八年(公元494年)……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
(1)材料一是北魏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改革,写出这次改革的名称,并依据材料回答改革中的任一项措施。
02.【唯物史观】
材料一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材料二 这条运河开凿过程中,无论通济渠还是永济渠,都动用了上百万的民夫。通济渠在大业(隋炀帝年号)元年三月开凿,不到几个月就通航了。这样巨大的工程,是在官吏督役严急的情况下迅速完成的,不可避免地给人民带来了很多痛苦。当时掘河的民夫经久不息地劳动,受冻挨饿,加上疾病侵袭,死亡的人数在半数以上。
(1)结合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客观评价隋朝开凿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
左图为中国共产党召开的某次政治局扩大会议的旧址。在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集中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该次会议召开时间、地点。
材料三 这次革命可以使人们乘坐轮船以更快的速度跨越海洋,乘坐火车进行长途旅行,还为生活在欧美地区成百上千万的人带去了高质量的服装、各种家居用品和娱乐活动。在此之前,这些是他们不敢想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指出“这次革命”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03.根据下列历史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读图1《西汉疆域图》,斜线覆盖区域是指我国今天的什么地区?西汉政府在这里设置西域都护府,这一措施有何历史意义?
(2)“秦皇”“汉武”在思想统治方面分别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3)读图2,哪一战役奠定了图2局面形成的基础?随后实现短暂统一的是哪一朝代?
(4)读图3《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流动示意图》,北魏政府改革的领导人是谁?
0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0年夏至1921年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作为两者结合产物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以及赴日、旅欧留学生中相继成立。
材料二
南湖红船 这艘红船……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此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红船精神”,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潮头,矢志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前进,以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努力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具有建设自己、完善自己的能力,在不同的环境下,面对不同的问题,党都能实现自身的转变。20世纪30年代,在面临严重的困难局面时,党召开了重要的会议,及时纠正了“左”的错误,确立了新的领导核心,是一次历史性的转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指出“红船精神”中的“奉献精神”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艘红船”见证的历史事件有何重大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在哪次会议上及时纠正了“左”的错误?为什么说这次会议“是一次历史性的转折”?
05.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以秦汉时期历史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疆域的统一与拓展】
材料一
【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材料二
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由长安到西域,到中亚,到西亚,再绵延至欧洲。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
——摘编自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改变世界的伟大发明】
材料三
造纸术外传示意图 纸的出现是人类文字载体发展史中的划时代革命。两千多年作为世界各国通用的材料,纸在保存和传承人类文化遗产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摘自潘吉星《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历史地位与影响的总结】
材料四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
——摘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1)对比秦汉疆域图,西汉在西北地区拓展了大片领土。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西汉在A地区设置的机构名称,并分析该机构设置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绸之路开通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
0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时代,士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这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才,还让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才。隋朝在结束魏晋南北朝国家分裂局面后,百废待兴,而首先是解决国家所需的用人问题,于是科举制应运而生。
——摘编自刘海峰《中国科举文化》
材料二
到了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扩而大之。取士之科分秀才、进士、俊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科,其他医、卜、星、相、琴、棋、书、画均可登科……唐代积极推行和发展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为庶族地主开辟了入仕的途径。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中国文化史纲》
材料三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政治权利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 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隋朝实行科举制的历史背景。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唐朝统治者为推行和发展科举制所采取的措施。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度的确立对当时的社会产生的影响。
07.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每一个朝代政权的稳固都离不开统治者的治国措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西)周分封71国,其中同姓诸侯53国,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
材料二
秦变周法,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在世袭制下世代沿袭,虽有增减,但核心不变,这是几千年来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汉承(继承)秦制,有所损益。”为了巩固统治,刘邦分封诸侯异姓王、同姓王,随着封国的发展,出现“尾大不掉”之势……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
(1)根据材料一说出西周与夏商时期相比,在政治制度方面有什么创新之处?(2分)这个制度有什么作用?(4分)
(2)结合材料二指出秦朝这种制度的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承秦制是指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什么政治制度?(2分)为进一步解决材料中出现的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为监视州郡内的地方官吏和豪强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还建立了什么制度?(2分)
0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并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同年秋,他领导建立北京的早期共产党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
——摘编自《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
材料二
历史证明,西方社会政治制度的“蓝本”无法在中国“复制”。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摘编自张乾元《中国共产党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大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出了哪些贡献?
(2)根据材料二,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0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候,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史记·大宛列传》
(1) 材料一中“张骞凿空”指什么历史事件?据材料一地图指出丝绸之路的起点和最远到达的地方。概括汉代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意义。(5分)
材料二 经过自东吴以来至南朝刘宋时期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三吴地区而言,当时生产的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一个新的经济中心—江南经济区,这为隋唐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赵常兴、安鲁《六朝移民与江南经济区的形成》
(2)根据材料二,概括自东吴至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的原因。
10.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青铜牺尊 春秋时期的铁锸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墨家 墨子 ①______、非攻、尚贤、节俭
儒家 ②_______ “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
③_________ 庄子 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独立。
法家 韩非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④__________,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1)根据材料一,你可以获得哪些方面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工具的出现有何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作用?(不得摘抄原文)
(3)阅读材料三的表格,将①②③④处补充完整。材料三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的哪一局面?
(4)综合上述材料,概况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11.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优秀代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989 年 7 月 1 日,法国《堪培拉日报》刊登了 75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发出了联名倡议:“如果人类要在 21 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回到 2500 年前,从中国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1)材料一中“回到 2500 年前”是中国历史的什么时期?(1 分)孔子“智慧”的核心是什么?(1 分)
材料二
书籍被毁坏,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郭沫若
(2)材料二是郭沫若对哪一历史事件评论?(2 分)“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与哪一现象有关?(2 分)
材料三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 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
(3)根据材料三中董仲舒的建议,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2 分)这一措施对儒家学说产生了什么影响?(2 分)
(4)材料二和材料三对待儒家学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但是二者有没有共同之处呢?请说明理由。(2 分)
1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持续发展是中华文明传承不息的根本。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一方面依赖西汉前期的财富积累,另一方面依赖其财政改革。其改革核心即以国家力量调控经济运行,保障“外攘夷狄”的军需费用,打击豪强地主、工商业者哄抬物价、囤积居奇、兼并农民土地的行为,从而稳定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创造了大一统帝国的辉煌。
——据臧知非《汉武帝财政改革与中央集权的强化》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财政改革的核心并概述其改革的意义。
材料二
:
《步辇图》: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
公元640年 设安西都护府
公元647年 设瀚海都督府
公元657年 设羁縻蒙池、昆陵都护府
公元702年 设北庭都护府
——据王恩春《从安西、北庭都护府的设置看唐朝对西域的治理》
(2)归纳材料二反映的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任选其一说明其作用。
材料三
:宋代中国不仅欢迎外商来华且鼓励本国民众出海贸易,与亚洲海洋各国形成了南海贸易体系。“南海1号”发掘了瓷器、丝绸等近20万件商品,这些商品海外诸国不能生产或质量远逊中国。宋代海船普遍应用了水密隔舱、多层舷板及导航技术,增强了安全性。各国皆乐于与中国开展贸易。
——据黄纯艳《宋代中国为何展现“海洋大国”气象?》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各国皆乐于与中国开展贸易”的原因。
(4)综合以上材料,说一说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持续发展的因素。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宋初统治者惩戒晚唐五代的教训,“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成效堪称卓著。……有意识地压制武将,枢密院长官皆用文官;大力抬高文官士人地位,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大抵文臣多受儒家伦理熏陶,尊君敬上,而武将往往不读诗书,跋扈无礼。久之旧弊虽防,新弊渐生。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指出材料所示宋初统治者采取的“防弊之政”,并简要说明其根本目的。
材料二
:
《清明上河图》中的商业场景 宋朝商品经济呈现出划时代的历史发展,商人及其从事的商业活动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农不若工,工不若贾”的观念因此流行,越来越多的人参与经商,甚至有士人“捐弃笔砚,为商贾之事”。 ——据郭学信《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特征及原因析论》
(2)指出材料所示宋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任举一例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划时代“发展”的表现。
材料三
北宋对辽夏的妥协退让,并不标志其必然是“弱宋”。在其他诸方面,北宋非但不“弱”,而且很“强”。因此,把宋代尤其是北宋称之为“弱宋”,是不恰当的。
——据顾全芳《重评北宋重文轻武的历史作用》
(3)你是否赞同材料所示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14.材料中国古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史实)
隋炀帝时期 科举制正式确立
唐太宗时期 完善三省六部制;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科目;玄奘西行
武则天时期 创立殿试制度
唐玄宗时期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鉴真东渡
五代十国时期 政权更迭与分立
北宋时期 重文轻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两宋时期 “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
元朝 行省制
——摘编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阅读以上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确定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结构完整)
古代史材料专项答案
【01题答案】
(1)北魏孝文帝改革;
措施:穿汉服;说汉语;迁都洛阳。
【02题答案】
(1)积极: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局限:开凿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是导致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或答出导致隋朝灭亡的原因。
(2)1935年1月;1935年(任答一点)遵义。
(3)若从交通革新的角度,如乘坐轮船、火车进行长途旅行;出现了火车、轮船等新式交通工具;若从生活方式革新的角度,如出现了高质量的服装、家居用品;丰富的娱乐活动,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任答一点)
【03题答案】
(1)新疆;设立西域都护府;新疆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秦皇:焚书坑儒;
汉武:尊崇儒术。
(3)赤壁之战;西晋。
(4)北魏孝文帝。
【04题答案】
(1)条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工人运动蓬勃兴起,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多地相继成立。
(2)“奉献精神”: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忠诚为民,努力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3)会议:遵义会议;
原因: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05题答案】
(1)机构名称:西域都护府;
意义: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影响:造纸术的发明,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使人类书写材料(文字载体)发生重大变革;有利于人类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承。
(4)时代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06题答案】
(1)标志:隋炀帝时期,设进士科;
背景:隋朝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九品中正制人才选拔权被世家大族掌握,以门第来选拔人才,不适应统治需要,影响中央集权。
(2)措施:唐太宗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分科考试;武则天时期创立殿试。
(3)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政治权利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
【07题答案】
1)实行分封制。(2 分)
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4 分)
(2)特点:皇帝独尊;皇位世袭;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任答两点4 分)
(3)制度:中央集权制度。(2 分)
措施:实施“推恩令 ”。(2 分)
制度:刺史制度。(2 分)
【08题答案】
(1)贡献: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或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建立早期共产主义(党)组织;推动全国各地共产党组织的建立等。
(2)国内: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等。
国际: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促进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等。
【09题答案】
(1)张骞出使西域(2分);长安(1分);
到达地方:大秦(或欧洲和北非,或地中海地区)(1分)。
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或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等)(任答一点得1分)
(2)经济发展状况:局部赶上并超过北方;形成了新的经济中心(或答“形成江南经济区”)(2分)。
原因:北方人大量南迁(1分);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或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1分);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或江南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的重视等,任答一点得1分)。
【10题答案】
(1)信息:春秋时期我国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
影响:有利于精耕细作;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的发展;促进山林的开发、耕地的开发;促进人口的增长。
(2)主要内容:废除旧的土地制度(井田制);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
作用: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①兼爱 ②孟子 ③道家 ④以法治国。
局面:百家争鸣。
(4)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经济发展、大国兼并(社会动荡)、制度变革、思想学术繁荣、科技文化进步。
【11题答案】
(1)春秋时期(1分) 仁 (1分)
(2)焚书坑儒(2分)百家争鸣 (2分)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确立儒学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2分)
(4)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一。(2分)
【12题答案】
(1)核心:以国家力量调控经济运行;
意义:有利于稳定物价,促进经济的发展;为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方式:设置机构;和亲。
作用: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原因:政府鼓励对外贸易;中国商品质量高;宋代造船业发达;指南针运用于航海,安全性强。
(4)因素:开明的民族政策;统治者重视边疆地区的管理;开放的对外政策;重视经济发展等。
【13题答案】
(1)防弊之政: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和文人治国的措施。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2)变化:地位逐渐提升,受到社会认同。
表现:宋朝时期海外贸易发达,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管理;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等。(任选一例即可)
(3)观点:赞成。
理由:宋朝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都有显著成就,尽管在军事上有所妥协,但不代表其整体实力弱。
【14题答案】
示例一:
观点:隋唐时期的制度建设推动了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
论述:隋朝创新人才选拔方式,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形成。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隋唐时期完善中央官制,形成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彼此牵制,有利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一大转变。
综上所述,创立符合时代需要的政治制度有利于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促进社会进步发展。
示例二:
观点:北方频发的战乱导致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完成南移。
论述: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使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民间亦有“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的俗语流传,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综上所述,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