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2张PPT)
眼前千千景
心中万万情
古代诗歌五首
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文化自信
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新课导入
情
境
导
入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
于群峰之上便觉长风浩荡。
于登高望远时,便有千丝万缕情。
今天我们随诗人们一起登高望远,
看眼前千千景,悟心中万万情。
核心素养
学习任务
任务一:登幽州台,解悲情
学习任务
任务二:登顶泰山,抒豪情
学习任务
任务三:登飞来峰,明壮志
登幽州台歌
陈
子
昂
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
关于幽州台:
幽州:
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
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幽州台又名“蓟北楼”。
作者介绍
陈子昂(661—702)
字伯玉,梓(zǐ)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有“诗骨”之称。他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诗发展颇有影响。被后人誉为“唐之诗祖”。有《陈伯玉集》。
背景资料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jì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读通诗文
1.听名家范读,体会诗歌情感。
2.小组内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3.根据课下注释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chuànɡ
tì
登临的特定地点:幽州台
“前”:过去
“后”:未来
“古人”:古代能礼贤下士的圣君。
“来者”:后世那些能重视人才的圣明君主。
疏通诗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过去
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未来
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想到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悲伤的样子
眼泪
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译文: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向前看,像燕昭王那样的古代贤君再也看不到了;
向后看,后代的贤君又在哪里呢?一种茫然与无奈涌上诗人的心头。
【品词】古时圣君不可见,后世明君不可遇,两个“不见”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
2.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面对茫茫天宇与原野,诗人思绪进一步拓展,由个人遭遇想到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引人共鸣。
登台远眺,写空间辽阔
触景生情,写心中孤寂
诗眼
3.此诗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独”字是全诗的诗眼,诗人登幽州台,孑然一身,怀才不遇的苦闷涌上心头,不禁悲从中来。再读诗歌,思考:作者怎样表现自己的“孤独”?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已成为历史,后世自当有明君贤士的风云际会,却无缘相见。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跃然纸上。
(从时间角度表现了诗人的孤独,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通过“天地悠悠”和“独”的对比,感受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更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和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营造了空旷辽阔的意境,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诗人融理入情,表达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悲情。
(从空间角度表现了诗人的孤独。)
炼字:
诗人寂寞地站在这个时间和空间的交汇处,感慨天地悠悠,叹息知音难求。“独”字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
拓展阅读
有人说陈子昂这首感伤之作是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触发的,但是可以引导我们从哲理的高度来思索人生的奥秘,从诗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宇宙的伟大与永恒。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说说你的理解。
示例:陈子昂这首感伤之作是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触发的,但是其客观意义却远远超越了他自身以至他所处的时代的范围,带有一定的广泛性。表现在这首诗里的感伤情绪,和世俗的忧生叹逝有明显的不同。这是一种在对事业和人生的执着追求中产生的喟叹。
课堂小结
《登幽州台歌》这首诗写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引起无限感慨,由个人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表现了诗人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
课文主旨:
本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时吊古伤今的感慨,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寂惆怅之情。
理解性默写
1.《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2.《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
3. 《登幽州台歌》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望 岳
杜甫
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北岳恒山之幽,中岳嵩山之峻,南岳衡山之秀,闻名世界,各有千秋。
东岳泰山,山东泰安;
西岳华山,陕西华阴;
北岳恒山,山西浑源;
中岳嵩山,河南登封;
南岳衡山,湖南衡阳。
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为五岳之首。 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长达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故而不乏灵秀与缠绵。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凭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
作者介绍
杜 甫(712-770)
字子美,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代表作品
三吏
三别
代表作
《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文学常识
律诗:中国旧诗体裁之一。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超过八句,即十句及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仗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
写作背景
杜甫20—35岁时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yǎn)州(今属山东省)省亲——他父亲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杜甫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在这期间写的。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1.听朗诵,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望 岳
杜甫
岱(dài)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liǎo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céng)云,决眦/(zì)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 未了。
造化 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指泰山
指山色
指天地、大自然
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译文: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它)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译文: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
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不尽
聚集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 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心胸震荡
同“层”
终当,终要
译文:(望着)层云生起,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译文: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看四周的山都会显得矮小。
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眼眶
登上
3.整体感知,赏析诗歌
思考:本诗的诗眼是 字,小组合作抓住这一关键字赏析这首诗歌。
望
示例:
我的理解是 ,从这一望中,我体会到了感受到了 。
3.整体感知,赏析诗歌
我的理解是远望:
岱宗夫如何?
——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讶仰慕的情形。
齐鲁青未了。
——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我的理解是近望:
“钟”字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将它的神奇秀丽景色全分给了泰山。
“割”字写出了泰山“无情”地切断了山的阳光,使山的南北两面阴阳截然不同,也凸显了泰山遮天蔽日的硕大形象。
这二字都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我感受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我的理解是凝望:
我的理解是愿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感受到了诗人因泰山的阔大景象使自己心胸摇荡。不仅写出了诗人
当时专注的神情,也体现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这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2.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地域之广阔
(齐鲁青末了)
景色之秀美
(造化钟神秀)
山势之高峻
(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诗歌表达了杜甫的什么愿望?结合资料说说你的理解?
【材料1】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23岁的杜甫到洛阳考进士,结果落第而归。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因其父杜闲当时任充州司马,年轻的杜甫离开了长安,到究州(今属山东)去省亲。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材料2】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译文: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愿望:要登上绝顶,俯望众山。会当:诗人本次并未登上泰山。
作者借景抒情,用众山的低小反衬泰山的高大,表达自己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对未来充满自信的雄心和气概,也抒发了攀登人生顶峰的壮志凌云。
4.从杜甫的愿望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结合生活与学习的实际说一说。
哲理:
①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
②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③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和喜悦。
课堂小结
这首诗中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理解性默写
①诗中表现作者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②诗人直接赞美泰山风光秀美,巍峨高峻的诗句是
③诗中集眼前之景,心中之情的诗句是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④当我们登上东狮山顶,极目远眺,周围美景尽收眼底,我们不禁会回想
起杜甫的那句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又叫灵鹫峰,位于浙江杭州灵隐寺前。高168米。有“东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种称呼,为西湖八大景之一。飞来峰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秀丽绝伦。飞来峰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锋棱如峭。
飞来峰
唐宋八大家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作背景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读通诗文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 来 山 上 千 寻 塔 ,
闻 说 鸡 鸣 见 日 升 。
不 畏 浮 云 遮 望 眼 ,
自 缘 身 在 最 高 层 。
梳通诗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千寻
闻说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听说。
译文:飞来峰顶有座高入云端的应天塔,听说鸡啼时分可以
看见旭日升起。
夸张
梳通诗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浮云
比喻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译文: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我站在塔的最高层。
眼
视线。
缘
因为。
最高层
最高处。
探究诗意
1、这首诗的前两句在描写什么,后两句在表达什么?
前两句:描写景物——
写飞来峰、塔的形象
后两句:议论抒情——
登上飞来峰、塔的感受
2.诗歌前两句写出了塔的什么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山上
千寻塔
鸡鸣见日升
塔在山上,位置高;
夸张数字,突出高;
侧面表现其高。
反复突出塔高,
为下文抒情蓄势。
3.这两句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一座千寻高的宝塔伫立在飞来峰上,看来十分壮观。每当雄鸡报晓的时候,站在高高的宝塔上,就能看见太阳升起的壮美景象。
4.结合链接材料,说说你对后两句诗的理解?
【材料1】浮云
据考证,西汉人曾用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诬陷,挑拨君臣关系,让皇帝受到蒙蔽。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唐朝的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中也写过:“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意思是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
4.结合链接材料,说说你对后两句诗的理解?
【材料2】
本诗写于作者30岁时,皇佑二年(1050年)夏,是作者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所作。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他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王安石变法,触动了文官阶层及地主阶级的利益,遭到当时朝中大臣的纷纷阻挠,改革推行屡屡受挫,最后失败,王安石辞官回乡。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4.结合链接材料,说说你对后两句诗的理解?
实写、比喻
“日”是帝王的象征。
浮云:既是实写也是比喻。“故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 日。”浮云是邪臣的代称,诗中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反映了诗人对他们的蔑视。
“最高层”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鸡鸣日升”的灿烂的图景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
表达了王安石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
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5.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①②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
③④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蕴含的哲理】这两句议论与写景巧妙地结合起来,使抽象的哲理有了具体生动的感觉,它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6.从诗歌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结合生活与学习的实际说一说。
①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②掌握了正确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③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处。
课堂小结
这首诗借写登临飞来峰,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难、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展现了诗人为实现理想而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
理解性默写
1.《登飞来峰》: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曾楼”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
2.《登飞来峰》从正面表现塔高的句子是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联读思考:《望岳》与《登飞来峰》两首诗结尾两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相同点:都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不同点:《登飞来峰》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望岳》则表达了诗人虽考场失意,仍充满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的异同比较
《登幽州台歌》 《望岳》 《登飞来峰》
相同点
不同点 所见 景物
所抒 情感
都是登高抒怀之作,同属于登临诗。
陈子昂登幽州台,在幽州台上望到了天地宇宙的开阔壮美。
杜甫望泰山,看到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景色。
王安石登飞来峰,看到飞来峰高耸入云,领略到顶峰风景。
陈子昂的大孤独:被贬为军曹的陈子昂,抒发的是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抒悲情)
杜甫的大追求:考试落第时,杜甫依然是满腔抱负,面对雄伟高大的泰山,他立下的是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决心。(抒豪情)
王安石的大抱负:刚在官场崭露头角的王安石,登上飞来峰,渴望实现自己经世报国的政治理想(抒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