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炭
白居易
卖
翁
白居易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
叙事诗中《长恨歌》与《琵琶行》非常有名。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朗读,初步感知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划分节奏。并思考本诗的语言特点?
新乐府诗
属于“古体诗”的范畴,他也有着典型的古体诗的特点:
篇幅长短不限
字数没有严格限制,一般是五言、七言;
不限平仄、对仗
押韵自由灵活
朗读,初步感知
2.请用简单的语言概述故事内容。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一个卖炭翁辛苦烧了一车炭拉到集市去卖,最终被宫使用半匹红绡一丈绫掠夺一空。
朗读,初步感知
1.你读到一个怎样的卖炭翁、宫使?作者是怎样刻画的?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
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描写
环境描写
品读,感知形象
劳动艰辛,烧炭运炭艰难
年老体弱,长年累月辛劳
生活困苦,难以解决温饱
遭受欺凌,无力抗衡宫使
卖炭翁
趾高气昂,得意忘形
狐假虎威,仗势欺人
巧取豪夺,蛮横无理
残忍无情,贪得无厌
宫使
2.在刻画两人形象时,诗人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试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品读,感知形象
1.结合诗歌和连接,分析本诗主旨。
深读,领悟诗情
【资料链接】 原作题下有小序——“苦宫市也”。“宫市”是唐朝宫廷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最无赖的方式。本来宫廷里需要的日用品,归官府向民间采购,到了德宗贞元末年,改用太监为宫使直接采办。宫里经常派出几百人到长安东西两市和热门的街坊去,遇到他们看中的东西,只说一声是“宫市”,拿了就走,谁也不敢过问。有时撕给你两三尺破旧的绸纱,算做报酬;有时候不但不给任何报酬,反而要你倒贴“门户钱”和“脚价钱”。所以每逢宫使出来的时候,连卖酒卖烧饼的小店铺都关上店门不敢做生意了。
揭露宫市制度的弊端及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反映中唐以后统治阶层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统治者的愤懑和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白居易与元稹等诗人倡导了“新乐府运动”,这是一场诗歌革新运动,除了打破格律限制,更是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新乐府序》:“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 不为文而作也。”
文学不应为形式而形式,必须要关注政治、民生、社会实际,承载现实意义。
深读,领悟诗情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街吏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
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
——《顺宗实录·宫市》
1.此农夫是卖炭翁的原型,他们的结局有何不同?
2.诗人为什么没有给卖炭翁一个圆满的结局呢?
只要宫市还在,这些底层人们的悲惨命运就不会结束。柴夫只是个例,卖炭翁才是普遍现象,他代表了所有受苦受难的人。这样一个悲剧的结尾更符合现实,更有批判性,这正是艺术作品的力量。
深读,领悟诗情
3.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诗人?
体察民间疾苦,关爱百姓,敢于为民发声,憎恶批判封建黑暗势力。
深读,领悟诗情
书写苦难,是为了让苦难不再永恒!!
超链接部分
品读,感知形象
现实与心理对比
心愿天寒
反常、扭曲的矛盾心理,深刻地反映老翁生活的贫苦、境遇的悲惨
身上衣单
品读,感知形象
价值对比
半匹红纱一丈绫
掠夺欺凌,背后是宫使的无情、无耻,是老翁的无奈、无力
一车炭,千余斤
炭价的1/5
品读,感知形象
牛困人饥
境遇对比
翩翩两骑
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悬殊
品读,感知形象
满面尘灰
白发黑指
色彩对比
白衣黄衫
半匹红纱
暗冷色:老翁生活艰难、地位低微。
亮艳色:宫使等级尊贵,仗势欺人。
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