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语文21《古代诗歌五首》考点 知识点 解析 过关自测题 考试真题(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下语文21《古代诗歌五首》考点 知识点 解析 过关自测题 考试真题(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13 13:00: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下21《古代诗歌五首》
考点+知识点+解析+过关自测题+考试真题
七下语文第22课《古代诗歌五首》考点
一、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体裁】古体诗
【主旨】诗歌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孤寂郁闷的情绪,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不平之情。
【译文】向前看不见古代贤君,向后望不见当今明主。一想到天地苍茫,我就独自悲伤流泪。
【赏析】诗歌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其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那些能够重用人才、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这两句中,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期待来者,感慨自己怀才不遇。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则直接抒写了诗人寂寞悲苦、失意苦闷的心绪。
诗歌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典型的、深刻的社会意义。
核心主题:怀才不遇的孤寂悲愤,对时空永恒的感慨。
高频考点
(1)体裁:古体诗
(2)名句赏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虚写手法,表达对贤明君主的渴望和生不逢时的惆怅。
(3)情感分析:“独怆然而涕下”中的“独”字的作用。
突出诗人孤独无依的悲凉心境。
(4)艺术手法:直抒胸臆,时空对比
“天地之悠悠”与个人渺小形成反差。
二、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体裁】五言古诗
【主旨】这首诗描绘并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及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译文】泰山怎么样啊?它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大自然将神奇与秀美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层云生起,使我的心震荡,我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终有一天我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赏析】这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自远而近,时间从朝至暮。
首句用一问句,将自己乍一见泰山,不知如何形容才好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传神地表达了出来。第二句以距离之远烘托出泰山之高及泰山山脉的绵延辽阔。三、四两句中,一个“钟”字赋予了大自然以人情,它是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而一个“割”字则赋予泰山以雄浑的力量,突出了其遮天蔽日的特点。
五六两句是细望。山中云气层出不穷,诗人心胸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则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面前像着了迷似的,瞪大眼睛想把这一切看个够,进一步突出了泰山景色的迷人。这两句诗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末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众山的矮小和泰山的高大进行对比,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及其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核心主题:青年杜甫的豪情壮志,对泰山雄伟的赞叹及攀登人生顶峰的抱负。
高频考点
(1)体裁:五言古诗
(2)名句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化用《孟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象征远大理想。
(3)炼字题:“造化钟神秀”的“钟”字
拟人,写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美。
(4)写景手法:虚实结合
齐鲁青未了”写泰山绵延辽阔。
三、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体裁】七言绝句
【主旨】诗歌在借景说理,表达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豪迈气概。
【译文】飞来山上有千寻高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到旭日东升。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远眺的视线,只是因为我站在飞来峰的最顶峰。
【赏析】诗人在首句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闻说”二字则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第三句运用典故,西汉人常用浮云比喻奸邪小人,诗人却加上“不畏”一词,气势夺人;第四句拔高诗境,表现出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气概。
诗歌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味:1)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眼光长远;2)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核心主题:政治抱负与改革决心,体现高瞻远瞩的胸怀。
高频考点
(1)体裁:七言绝句
(2)名句哲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双关:①自然现象;②排除干扰、把握全局的自信。
(3)写作背景:联系王安石变法,理解“浮云”的象征意义。
保守势力的阻挠。
四、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体裁】七言律诗
【主旨】这是一首记游抒情诗,诗人紧扣诗题“游”字,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诗人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有机融合,就这样陶醉在山西村的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反映了他乡居闲散的思想感情。
【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丰收年景里,农家待客尽其所有,菜肴丰足。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猜测是否要无路可走,柳绿花艳,眼前忽然又出现一个山村。
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今后如果还能趁着月明来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在夜晚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赏析】诗歌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颔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后来被用来形容已陷入绝境,忽又出现转机。写景中包含哲理,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包含着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颈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达民风的淳朴可爱。“衣冠简朴古风存”表达了诗人对这古老的乡土风俗的赞美,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尾联写诗人意犹未尽,想象今后能乘月闲游,夜访村民的情景。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核心主题:田园生活的恬静美好,逆境中的乐观豁达。
高频考点
(1)体裁:七言律诗
(2)名句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困境中蕴含希望;写景层次分明。
民俗描写:“箫鼓追随春社近”
表现农村淳朴民风。
情感关键词:“莫笑农家腊酒浑”的“莫笑”
体现诗人对农家的亲近。
五、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体裁】七言绝句
【主旨】这首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性格和献身精神。
【译文】离开京师,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我的马鞭向东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落花不是无情之物,会化作春泥培育下一代的花。(言外之意是说,自己虽然辞官,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赏析】诗歌的前两句抒情叙事,诗人的离别愁绪和回归喜悦交织在一起,在无限感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诗歌的后两句则移情于物,以落花为喻,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抒发了自己积极向的人生态度,表明自已虽然辞官归乡,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最后两句如果理解为“诗人辞官回乡是为了给年轻人更多展示的机会或者辞官是为了培养年轻人”,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
核心主题:虽辞官仍心系国家的奉献精神。
高频考点
(1)体裁:七言绝句
名句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比喻修辞,象征诗人虽离职仍关心国家命运。
情感对比:
“浩荡离愁白日斜”的离愁 vs“更护花”的积极情怀。
期末考点:
古代诗歌五首考点鉴赏
一、《登幽州台歌》
1.将下面诗句中的空缺部分补写完整。
(1)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诗中通过前后对比表达自己生不逢时伤感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2.请从“古人”和“悠悠”中任选一个进行解释。
“古人”指贤明的君主(能礼贤下士的圣君);“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3.请描述“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所展现的画面。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4.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但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这首诗传达出时间上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 去何从的茫然感。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和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5.一个“独”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传达出诗人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
6.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该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7.诗人登上幽州台眺望,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联想:大地茫茫,空旷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情感: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愤。
8.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
A.这首短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奈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B.“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文人。
C.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诗人面前仿佛出现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图景。
D.全诗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具有韵律美。
二、《登飞来峰》
1.将下面诗句中的空缺部分补写完整。
(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2)该诗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的一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指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3.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5.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
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6.写景与抒怀相结合,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试分析本诗写景与抒怀相结合的特点。
前两句写出了奇幻、雄伟、生机勃勃的景象,为后两句做了铺垫(蓄势)。后两句写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抒发了自己的广阔胸襟和远大抱负,是前两句的升华(很自然地表达了本诗的主旨)。(意近即可)
三、《望岳》
1.将下面诗句中的空缺部分补写完整。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2)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3)诗中富含哲理性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 , 一览众山小。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所表现的画面描绘出来。
远远望去,山中层层的浮云叠起,不禁心胸激荡,(薄暮时分,)我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山林,只有竭力地睁大眼睛才能看得清楚。
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突出了泰山什么特点
神奇秀丽、高峻挺拔。(答出“秀丽”“高大”的意思即可)
4.这首诗颔联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钟”“割”两个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钟”和“割”好在何处。
一个“钟”字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突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象。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恰当地描绘了泰山的高峻奇险,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意近即可)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6.《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
首联写远望泰山所见的高大景象;颔联写近望泰山所见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颈联写细望之景,表达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尾联写由望岳产生的登高愿望。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加以赏析。
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俯视群雄。“小”在此处是“矮小”的意思,它不仅形象地烘托出泰山巍然高耸的气势,同时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8.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首联和颔联热情赞美了泰山怎样的景象
赞美了泰山巍峨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意近即可)
10.杜甫写诗“语不惊人死不休”,请从炼字角度简析“会当凌绝顶”中“凌”的妙处。
示例:“凌”有升、登之意,表现出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贴切传神。
11.下列对本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首联诗人自问自答,其中“青未了”三字写出了泰山苍翠和连绵不断的特点。
B.颔联“钟”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割昏晓”三字则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泰山的高峻绵长写到了极致。
C.颈联写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荡漾,归鸟进入眼帘,时已薄暮。
D.全诗八句没有一个“望”字,但作者紧紧围绕诗题“望岳”中的“望”字,由远望写到近望,再写到凝望。
四、《游山西村》
1.将下面诗句中的空缺部分补写完整。
(1)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3)表现民风淳朴的诗句是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4)诗中富含哲理,说明困境中人蕴含希望的句子是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2.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①村民的热情好客;②优美的景色;③淳朴的风土人情。(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3.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尽其所有的盛情。
4.这首诗三、四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其中蕴含的哲理历来为人传诵,而它所描绘的意境也值得细细品味。请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示例:这两句诗描写了诗人行走于山间,山环水绕,重峦叠嶂,蜿蜒的山路越来越难以辨认,诗人正迷惘而找不到路时,突然看见在浓密的绿柳、明艳的花朵的掩映下几间农家茅舍若隐若现,豁然开朗。传达出诗人欣喜不已之情。
5.颔联所蕴含的哲理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激励遭遇失败的人们不要绝望,要对明天充满希望。(意近即可)
6.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农村风光和淳朴的民风的赞美,以及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7.《唐诗鉴赏辞典》评价本诗颔联“写景中寓含哲理”,请描绘该联的画面并说说你从该联中获得的启示。
画面: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启示:只要我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诗中的“莫笑”表现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写出了农家待客的盛情。
B.颈联将击鼓吹箫祭神的热闹与农民的“衣冠简朴”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春社的不满。
C.因山水迷人,风俗古朴,农民淳厚,所以诗人说“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D.本诗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然而处处切“游”字,游性十足,游意不尽。
9.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流传最广,景物描写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两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0.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表现村中热闹景象、民风淳朴的诗句是: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11.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表现农家热情好客的淳朴性格的诗句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12.《游山西村》中写村民们在迎接神的箫鼓中来来往往祈求丰收的诗句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13.当你遭遇困境时,千万不要放弃,因为困境中往往蕴藏着希望,正如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所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五、《己亥杂诗》
1.将下面诗句中的空缺部分补写完整。
(1)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2)同样是面对落花,晏殊说“无可奈何花落去”,龚自珍说“落红不是无情物 , 化作春泥更护花”。
(3)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的诗句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2.请用第一人称描述“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所呈现的内容。
夕阳西下,我怀着无边无际的离愁,挥动马鞭,离京东去,打算回到那远在天涯的家乡。
3.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 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4.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C )
A.前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气概。
B.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C.诗人说落红实际上是自吐心曲,诗人辞官归隐,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5.请写出一句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相同含义的诗句(或名言、成语)。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或: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6.“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是怎样写“离愁”的
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
7.请你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加以赏析。
“落红”指“落花”,暗指自己辞官,用以比喻诗人虽辞官离京,仍要像落花变春泥再护花一样,对社会,对国家还要竭尽全力,形象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炽热的爱国热情。
8.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请加以概括。
离别的忧伤,回归的愉悦,积极的人生态度。
9.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示例:这两句诗以“落红”和“春泥”自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10.诗歌中流露了诗人的两种感情:舍与不舍。诗人想舍的是什么 不想舍的又是什么
诗人想舍的是当朝的黑暗与腐朽,不想舍的是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11.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且代落花立意,倾吐心曲,表现崇高的献身精神的句子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2.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的诗句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13、《己亥杂诗》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抒情议论相结合,表现诗人离开京城豪迈、洒脱的气概的诗句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14、《己亥杂诗》欧阳修曾叹: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其实,《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诗句,又何尝不是一种新意呢?它不是表现了龚自珍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吗?
5.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阐明世上事物具有两重性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过关测试题--古代诗歌五首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锋芒毕露妇儒皆知 一拍即合 晴天霹雳
B.慷慨淋漓马革裹尸 九曲连环 鞠躬尽瘁
C.变幻多姿铤而走险 杂乱无章 迥然不同
D.深恶痛绝不以为然 大庭广众 目不窥园
2.下列各项对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观沧海》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诗人借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B.《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古人”和“来者”,都指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
C.“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征,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说明这时已到了暮春时节。
D.崔颢的《黄鹤楼》是一首送别友人的佳作,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登楼所见、烘托与友人惜别之情。
3.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准确的一项是(  )
①百般不能排解思情,不妨往诗文中寻个消遣处。
②王维的乡思亦有画意: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③从古自今,乡愁是诗人的惆怅。
④没有什么再像乡愁一样令我悲伤,这么美丽的文字,这么伤感的情怀,只有诗人才能表达。
⑤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A.①③④⑤②B.③⑤①②④C.③①⑤②④D.⑤①③④②
4.在下面语段空白处依次填入四个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春日踏青,青芜如毯, ;夏日听雨,雨声淅沥, ;秋日看花,花叶相辉, ;冬日观雪,雪意阑珊, 。好诗如四季,岁岁不相同。
①诗是千缕缤纷下那一丝虚幻的朦胧
②诗是玉田琼屋上那一份惊艳的洁白
③诗是绿茵遍野时那一抹久违的清新
④诗是红叶清风里那一派无尽的潇洒
A.③④②①B.④③①②C.③①④②D.④②③①
5.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二.基础知识(共2小题)
6.写清字形。
(1)念天地之悠悠,独chuàng    然而tì    下!
(2)荡胸生céng    云,决zì    入归鸟。
(3)不wèi    浮云遮望眼,自yuán    身在最高层。
(4)xiāo    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7.《登飞来峰》选自   ,作者   ,字   ,号半山,人称   ,世人称“王荆公”“王文公”,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又称临川先生。    (朝代)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三.默写(共1小题)
8.默写。
(1)诗人俯仰古今,倾吐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满腔忧愤之情的诗句是:   ,   。
(2)本诗与屈原《远游》中:“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意境相近的诗句是:   ,   。
(3)《登幽州台歌》中描绘了诗人孤寂与苦闷心情的诗句是:   ,   。
(4)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写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   。
(5)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悲哀苦闷之情的诗句是:   ,   。
四.古诗词赏析(共1小题)
9.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B.用“浩荡”修饰离愁,写离愁之苦;用“天涯”映衬离愁,写离愁之多。
C.诗的后两句以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D.“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现常用来赞美老一辈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和奉献。
(2)诗歌中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诗人想“舍”的是什么?不想舍的又是什么?
五.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10.阅读《望岳》,回答问题。
(1)赏读诗歌填空。
①诗歌中“阴阳割昏晓”和“齐鲁青未了”都写出了泰山
( )(高大)的特点。
②“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   ;“决眦入归鸟”一句蕴含了诗人对   之情。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着  ,  的深刻人生哲理。
(2)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①造化钟神秀  
②阴阳割昏晓   
(3)诗歌的尾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A。
2.D。
3.C。
4.C。
5.D。
二.6.写清字形。
(1)念天地之悠悠,独chuàng  怆 然而tì  涕 下!
(2)荡胸生céng  曾 云,决zì  眦 入归鸟。
(3)不wèi  畏 浮云遮望眼,自yuán  缘 身在最高层。
(4)xiāo  箫 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7.《登飞来峰》选自 临川先生文集 ,作者 王安石 ,字 介甫 ,号半山,人称 半山居士 ,世人称“王荆公”“王文公”,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又称临川先生。  宋 (朝代)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三.8.默写。
(1)诗人俯仰古今,倾吐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满腔忧愤之情的诗句是: 前不见古人 , 后不见来者 。
(2)本诗与屈原《远游》中:“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意境相近的诗句是: 念天地之悠悠 , 独怆然而涕下 。
(3)《登幽州台歌》中描绘了诗人孤寂与苦闷心情的诗句是: 念天地之悠悠 , 独怆然而涕下 。
(4)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写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前不见古人 , 后不见来者 。
(5)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悲哀苦闷之情的诗句是: 念天地之悠悠 , 独怆然而涕下 。
四.9.B。
(2)答案:
(1)B。
(2)诗人想舍的是朝廷官职,因为他不满当朝者的黑暗与腐朽,不舍的是亲朋好友的感情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翻译: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五.10.阅读《望岳》,回答问题。
(1)赏读诗歌填空。
①诗歌中“阴阳割昏晓”和“齐鲁青未了”都写出了泰山 巍峨 (高大)的特点。
②“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 神奇秀丽 ;“决眦入归鸟”一句蕴含了诗人对 祖国山河的热爱 之情。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着 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 的深刻人生哲理。
(2)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①造化钟神秀“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②阴阳割昏晓 像一把利剑把山南山北分割成明暗两部分,表现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 
(3)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译文: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的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