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4课《初春》同步练习
1.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②这南方初春的田野!③树上的嫩芽也密了;④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⑤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A.①⑤②④③ B.②④③⑤① C.②④①③⑤ D.⑤②①③④
答案:B
解析:理清句子顺序,②为总领写景的句子,可排除AD;①为结句,可排除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用语的简明、连贯、衔接能力,观察文本的上下文,提高语言运用的连贯与衔接能力。
2.下列各语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
B .田里的冬水也汩汩地起着水泡。
C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D .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答案:B
解析:“汩汩”改为“咕咕”
点评:这道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对汉字字形的掌握情况,是最基础的知识,平时要注意形近字的辨析,难度不大。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常言道,人性如同水下的冰山,平常时期,相安无事,其或真或善或美的本质无法看出或者无法进入公众视野。
B.不少读者认为,《阜宁报》“校园书香”专版对学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 )阅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C.初春,乍暖还寒。他身着冬装,漫步在广阔的田野中,仍然觉得不寒而栗。
D.《警察和赞美诗》结尾别有用心,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答案:B
解析:“相安无事”指彼此相处平安和睦,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此处指人性不合理;“不寒而栗”指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这里望文生义,用法错误;“别有用心”心中另有算计,指言论或行动另有不可告人的企图。
点评:了解成语,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判断正误。
4.下列句子中横线上依次填入的最恰当的一组词是( )
①我决定___________ 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②月亮出来了,冷冷地,我不禁打了个__________ 。
③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_________ 地铺着。
A.委屈 寒颤 随意 B.委曲 冷颤 随便
C.委屈 寒颤 随便 D.委曲 冷颤 随意
答案:A
解析:“委屈“指含冤受屈或心里苦闷,而委曲指曲折弯转”。“随意”“含有某种意愿的意思。
点评:此题中的句子都出自课内,除了对课文要比较熟悉外,解答此题,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分析。
5.下列句子方框里的词语,应选哪一项依次填上才恰当( )
①我的母亲又□过了一个严冬。
②母亲□□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③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着。
A.①度 ②无奈 ③生长 B.①拖 ②高兴 ③覆盖
C.①熬 ②信服 ③铺 D.①活 ②犹豫 ③滋生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原文掌握的程度,平时多读课文,注意某些动词的使用,读熟课文很好作答,依次应填入①熬、②信服、③铺,选C项。
点评:此题中的句子都出自课内,除了对课文要比较熟悉外,解答此题,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分析。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的《钱塘江春行》描写了初春西湖春草深深,繁花似锦的迷人景色。
B.《山市》一文的作者根据亲身经历,历历如画地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过程。
C.莫怀戚在《散步》这篇文章中表达了关于家庭伦理的想象。最突出的一点是“爱幼”,写出家中三个大人对小辈的疼爱。
D.行道树的形象就是奉献着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赞美奉献者高尚的情怀。
答案:D
解析:A.白居易的《钱塘江春行》描写了初春西湖春草深深,繁花似锦的迷人景色。(描写的西湖初春草长莺飞的景色,不是春草深深,繁花似锦。)
B.《山市》一文的作者根据亲身经历,历历如画地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过程。(《山市》一文的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写成而非亲身经历。)
C.莫怀戚在《散步》这篇文章中表达了关于家庭伦理的想象。最突出的一点是“爱幼”,写出家中三个大人对小辈的疼爱。(莫怀戚在《散步》这篇文章中表达了关于家庭伦理的想象。最突出的一点是“敬老”。)
点评:文学常识,顾名思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常识,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文学常识能提升人的文学素养,改善一个人的文化形象,而掌握更多的文学常识对于我们成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很有意义。所以,多多储备积累,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引用和运用文学常识,使得这些宝贵的民族文学精华融进自己的血液之中,成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部分。平时学习的过程中,对文学作品的作者、体裁、主人公等可以进行分类,以防混淆。对著名篇章的内容熟读并熟记。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初春的黄山,是人们欣赏美景的好季节。
B.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引导学生用美的眼光去看世界,用美的心灵去感受世界。
C.我们要及时发现并解决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D.能否根治网吧“顽症”,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答案:B
解析:A句主语是“黄山”,不能与宾语“季节”搭配;C句宾语位置上“原因”一词不能与谓语部分“解决”一词搭配,属句式杂糅或成分多余,删去“的原因”即可; D句自相矛盾,前后不一致,可删去“能否”或在“健康成长”前加“能否”一词。B无语法或表达习惯错误。
点评:牢记病句常见的六种类型。第一种:句子成分残缺。即指语句表达缺少主语、谓语或宾语,使句子表意不完整。第二种:搭配不当。即指主谓、动宾搭配不当,或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或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句子内部、分句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第三种:语序颠倒。即指中心语之前的修饰语之间的排序不当,或几个不同谓语之间的排序不当,或表示递进关系的一组词语内部排序不当。第四种:啰嗦重复。即指一个语句内部,用作修饰语,起定语或状语作用的一组词语中,意思相同、表意重复的现象。第五种:自相矛盾。即指滥用否定句或字面意思与实际要表达的意思相反。之一:不合实际;之二:关联词语误用;之三:前后不一致;之四:自我否定。第六种:表意不明。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①语意含糊,令人费解;②指代不明;③由词的多义或兼类造成的表意不清;④语句或短语有歧义;⑤句式杂糅。解题一要找出句子主干,二要分析句子成分内部结构,三要考虑表达习惯,四要对照病句类型,五要反复诵读,借助语感。
8.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文字填入划线部分,排列顺序最佳的一组是( )
古诗中有“春到人间草木知”的名句,在鲁迅笔下,知春、报春、不争春,正是崇高的野草魂。 。最可贵的是,你虽知花叶不美,但仍然散发着一点无名野香,给那里带去春色和生机。
①在雪的下面,已经出现了“冷绿的野草”,在初春的寒风中,勃发着盎然的春意
②严冬刚过,残雪犹存
③为使春意更浓,春色更娇,你甘当陪衬、默默无闻
④待到春满人间,姹紫嫣红开遍,你却不居功、不争俏
A.④③②①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③④②①
答案:B
解析:②点出严冬刚过,残雪犹存,①紧承②的“雪”,③紧承①的“春意”,④紧承③的“甘当陪衬、默默无闻”。进一步表达了对春的赞美之情。
点评:句子排序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句子及运用句子组段的能力。对于句子顺序,平时在阅读中要注意典型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句子前后之间的衔接;对于句意理解,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关键语句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 )意思。
9.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南方初春田野景物的描写,为一家三代散步安排了一个极佳的自然环境,以美景衬托出一家人生活的美满。
B.《散步》里发生分歧后,写了祖孙三代人的心理活动,突出写的是“我”的心态。
C.《散步》结尾的那句话——“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表明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和使命。
D.《散步》主要写儿童的世界,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
答案:D
解析:D中《散步》主题应是“弘扬尊老爱幼的美德,崇尚社会和谐”,D表述有误。
点评:对文章主题的概括一定要准确,不能仅凭一个情节就下结论,一定要综合文章整体内容来概括。
10.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简笔勾勒了江南农村初春的风光及繁忙的农事,表现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B.此诗第二句写雨景,运用“如烟”的比喻,绘出了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C.第三、四句写农事繁忙,“才”、“又”两字的搭配使用,不说“忙”而读者已感受到忙的气氛、忙的节奏。
D.全诗色调鲜明,意境朦胧;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答案:A
解析:A.这首诗简笔勾勒了江南农村初春的风光及繁忙的农事,表现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四月是夏季。改:这首诗简笔勾勒了江南农村初夏的风光及繁忙的农事,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的喜爱,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点评:本题较简单,但需要很细心,稍不留神就会错选。
11.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有误的是( )
①春天的青岛之海,是美的。
②当寂静的树林悄悄朦胧出一层鹅黄,当天真的燕子开始娇羞地呢喃,青岛之海,便以她耀眼的天姿国色,吸引了纷至沓来的游人。
③在和煦春风的吹拂之中,大海如同一册被打开的浅蓝色的诗集,无边无垠,一片蔚蓝。那天使般翔飞的海鸥,是诗行;那蝶翅般竞发的船只,是诗行;那自由自在、缓缓涌动的波浪,是诗行;那于阳光下湛蓝的浪丛辐射出的斑斓的光束,更是诗行……这一行行绝美的诗句,怎不令游人频频驻足,一咏三叹?
A.选文第②段中的“娇羞地呢喃”,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现了初春时青岛之海的天真与娇羞。
B.作者把“大海”比喻成“被打开的浅蓝色的诗集”,生动地写出了在春风的吹拂下,蔚蓝色的大海广阔无边的景象。
C. 作者反复运用“那……,是诗行”的句式,强调了海面上海鸥翔飞、船只竞发、波浪涌动、光束斑斓的绝美景象带给人的美好感受。
D.结尾“怎不令游人频频驻足,一咏三叹”一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春天里青岛之海的美的强烈的赞叹之情。
答案:A
解析:“选文第②段中的“娇羞地呢喃”,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现了初春时青岛之海的天真与娇羞”,这句话是错误的。选文第②段中的“娇羞地呢喃”,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现了初春时青岛之海的宁静和燕子的天真及声音的动听。
点评: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对偶、反复、顶真等。
12.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文字填入划线部分,排列顺序最佳的是( )
古诗中有“春到人间草木知”的名句,在鲁迅笔下,知春、报春、不争春,正是崇高的野草魂。 。最可贵的是,你虽知花叶不美,但仍然散发着一点无名野香,给那里带去春色和生机。
①在雪的下面,已经出现了“冷绿的野草”,在初春的寒风中,勃发着盎然的春意
②严冬刚过,残雪犹存
③为使春意更浓,春色更娇,你甘当陪衬、默默无闻
④待到春满人间,姹紫嫣红开遍,你却不居功、不争俏
A.④③②①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③④②①
答案:C
解析:这段文字赞美野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①句中的“在雪的下面“紧承②句中的“残雪”, ④句中的“姹紫嫣红开遍”紧承①句中的“勃发着盎然的春意”, ③句中的“甘当陪衬、默默无闻”紧承④句中的“不居功、不争俏”,所以,四个分句的顺序应为C、②①④③。
点评:句子排序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句子及运用句子组段的能力。除了平时在阅读中注意语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加强对于句意理解外,还要注意明显的语言标志,如关联词语,起总领、总结作用的词语等。做题过程中,要根据句意及语言标志,判断哪些句子必须相连,哪个句子是首句,哪个是尾句。这样做起题来就有轻松有趣了。
13.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短语,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在乍暖还寒的初春时节,如期而至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和颁奖活动让我们柔软的心底顿生暖意,是什么使他们的故事感人至深入?为何他们能让神话大地潸然泪下?是因为他们 ,真诚得让人感动;因为他们 ,纯粹得让人感动;因为他们 ,执着得让人感动 ;因为他们 ,无私得让人感动。
①大爱而无疆 ②朴素而高贵 ③善良而坚强 ④信诺而重义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④②③① D.④③①②
答案:C
解析:这里是按照语义由轻到重进行排列的,选C。
点评:句子排序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句子及运用句子组段的能力。对于句子顺序,平时在阅读中要注意典型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句子前后之间的衔接,此题考查学生用语的简明、连贯、衔接能力,观察文本的上下文,提高语言运用的连贯与衔接能力。
14.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开篇即写春望所见,突出写山河破碎、满城荒芜,写长安沦陷后的残败景象。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触景生情:因感时恨别,见到了本为娱人之物的花鸟反而流泪惊心;一种是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种解释都符合诗意。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自安史之乱以来,战火不断,企盼亲人消息,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家书抵万金”是说一万两黄金才能得到一封家信。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句中,“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诗人又叹息衰老,更增了一层悲哀。
答案:C
解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所以C、“家书抵万金”是说家书难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可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
1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淳朴的农民朋友邀请诗人到家里作客,他对诗人说,请别嫌弃农家的酒有些浑浊,今年农作物丰收了,家里有丰足的鸡和猪款待您。
B.在前住农家的路上,诗人越过一重重山,蹚过一道道水,正疑惑无路可行之时,忽见柳林浓绿,花丛艳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一路走来,诗人感悟到了生活的道理: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只要努力探索,就一定能寻找到出路,到达目的地。
C.春社祭日已临近,村民们穿着布衣,带着素帽,你吹着箫,我击着鼓,一起快乐地庆祝丰收——村子里仍然保存着古朴浓厚的乡俗民风。
D.热情的主人,变幻的美景,淳朴的民风,都使诗人不但流连忘返,还与村民相约;虽然自己年老体弱,即使拄着拐杖,即使是在月夜,以后也可能随时再来登门拜访。
答案:B
解析:B错,“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在诗中是写实景,而并没有什么含义,此项所分析的含义是现代人现予的,借诗喻理而已。
点评::阅读诗歌,了解内容,根据各选表述的要点,梳理诗歌内容,找到有关的信息比较判断正误。
二、按要求默写填空。
16.自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乱花渐欲迷人眼, 。”两句诗写初春的花草也充分写出了春天的景色。
答案:浅草才能没马蹄
解析:本题要注意“蹄”的写法。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点评: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与归类,诗词各种考查大。古诗文名句的默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17.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 ,左牵黄,右擎苍”几句词写了作者深感岁月易逝,人生易老,一腔报国之志难于施展的情怀。
答案:老夫聊发少年狂
解析:本题要注意“聊”的写法。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点评: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与归类,诗词各种考查大。古诗文名句的默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18. ,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蜂》)
答案:不畏浮云遮望眼
解析:本题要注意“遮”的写法。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点评: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与归类,诗词各种考查大。古诗文名句的默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19.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答案: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本题要注意“汗”“青”的写法。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点评: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与归类,诗词各种考查大。古诗文名句的默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20.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渔家傲》)
答案:星河欲转千帆舞
解析:本题要注意“舞”的写法。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点评: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与归类,诗词各种考查大。古诗文名句的默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1.
霜雪里,白菜白
刘文波
①读到白居易一首写白菜的诗,写得真好:浓霜打白菜,霜威空自严。不见菜心死,翻教菜心甜。
②面对满园的白菜,诗人一定也觉得做棵白菜其实也是不错的。自然界的风刀霜剑带给自己的只是褪去铅华浮躁的轻松自然,霜威深重带来的只是将白菜由青涩转为饱满、甜润。霜气成了走向成熟的最后一道淬火工序。见过了霜雪,方能掘出生命的醴泉。
③经了霜的白菜如人到中年,没有了浮躁与火气,将所有的峥嵘、锋芒内敛为馥郁和充实。密植着繁茂的心事,向内心生长,在内里生花。
④过去,农村几乎家家都要种白菜。从立秋下种,到小雪收获,要经历八个节气的孕育。这段日子里,白菜娉娉袅袅地长在农家的地头、院落,成为一首小令,一首长调。别看白菜还小,从初生到刚长出几片肥硕鲜嫩的绿叶,便繁衍着农家的饭碗的清香。清晨,母亲踩着晨露间(jiàn)下一筐嫩苗,回家洗净准备下锅,心急的父亲往往先用焦黄的煎饼卷起几棵嫩叶,吃得齿颊生香,如春来吃荠菜春卷一样有味。满嘴的青绿金黄,教人解馋。母亲则是将洗净的小白菜用热水汆一下,切成细末,再加豆面,做成白菜小豆腐吃。豆香、菜香很能打牙祭,熨帖胃肠的。一顿吃不上,下顿用麻油、葱花、姜丝炼锅,炒着吃,比原来更有滋味。让我们吃得热汗直流。
⑤过了小雪,菜窖里、屋檐下,挨挨挤挤的堆满了青绿的白菜。如同院子里成山的柴火一样,让人感到今冬温暖无忧,安眠稳睡,不必再担心大雪封门了。因为那是一冬的菜蔬。
⑥母亲常将未卷结实的白菜洗净了,砍去根,腌成咸菜,十几日,菜叶通体微黄,酸咸可口,拌合着粗茶淡饭,将清清淡淡的日子调剂得活色生香。
⑦卷得结结实实的大白菜,如同庄稼人的言谈举止一般实在。母亲能变换出多种花样做成一日三餐。蒸、闷、溜、炒,不变的是白菜,丰盈的是日子。白菜的宽厚大度,让冬日的农妇有了施展自己的余地。而其中最顺口的是母亲做的蒸白菜。进了腊月,蒸上一锅大白菜,悠悠的日子就有滋有味过去了。
⑧蒸白菜做法很简单,将三两棵大白菜洗净外面的叶子,备好料,油盐、葱姜、桂皮、豆瓣酱,炼锅,将白菜一片片的下锅细火焖炖。经济宽裕时,买几斤猪大骨,或者宰只自家喂的小笨鸡,先将鸡或骨头蒸至八成熟,再下白菜炖。这时炖出的白菜香而不腻,久吃不厌。在我们那儿叫蒸鸡白菜或鸡扎。客人来了,捞上一碗白菜,再用一层嫩嫩的鸡脯肉盖在菜上,就满眼是肉了。如群山落雪,层次分明,能上得了酒宴大席的,也很能调动我们的馋虫,肉香诱人啊。现在想来,那披在菜上的丝丝鸡肉,是黄公望的披麻皴①,倪云林的折带皴②,养眼养口的滋润。而那时是不能领略出这层诗意画意的,只体会到肉味的鲜美。
⑨齐白石老人的白菜萝卜同样也可以入得画的。一幅写意白菜萝卜,俗得可爱,有世俗烟火味。拍卖会上,拍出几百万几千万的价格,在人们眼里已不是一颗白菜。这其实是背离了白石老人的心意的。此时,白菜已与世俗无关。
(选自《知识窗》2013年第1 期)
【注释】①黄公望,中国元代书画家,有《富春山居图》等传世。披麻皴,山水画皴法之一,画法状如麻披散而错落交搭,故曰“披麻皴 ( http: / / www.21cnjy.com / )” 。②倪云林:元代画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 )、诗人,其作画以侧锋干笔作皴,名为“折带皴”。
(1)文章第①段引用白居易的诗开篇,有什么作用?
答案:引出写作对象,突出白菜不惧严寒、饱满甜润的特点;引起读者阅读兴趣,为全文奠定赞美的感情基调。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开头的作用,一般从内容上和结构上两方面进行分析。
点评:文章第一段的作用通常有两种情况:一个是点题,与题目呼应,也可以是引出中心内容;另一个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章第①段引用白居易的诗,属于第一种:引出中心内容。
(2)文中画线的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这段日子里,白菜娉娉袅袅地长在农家的地头、院落,成为一首小令,一首长调。
答案: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菜很长的生长期内的不同姿态之美,使农家人的生活富有诗意和韵味,表达了“我”对它的喜爱之情
解析:此题重在分析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效果,一般格式为:生动形象+句子意思+表达的思想感情。
点评:分析语句,首先要从手法入手,找出手法之后再分析作用。
(3)文章主要讲述了白菜在农家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文末却笔锋一转,写齐白石老人画里的白菜萝卜,甚至说“白菜与世俗无关”,是否离题?对此,你怎么看?
答案:并不离题;文末写齐白石老人画里的白菜萝卜,其实是突出白菜在世俗生活中的寻常与普通,而“白菜与世俗无关”的看法,则是就齐白石白菜萝卜的画作拍出高价而言,突出表达普通的白菜作为艺术品的高贵,并非是否定白菜本身。同时照应了开头白居易对白菜的赞美。
解析:文末写齐白石老人画里的白菜萝卜,其实是突出白菜在世俗生活中的寻常与普通,而“白菜与世俗无关”的看法,则是就齐白石白菜萝卜的画作拍出高价而言,突出表达普通的白菜作为艺术品的高贵,并非是否定白菜本身。同时照应了开头白居易对白菜的赞美。
点评:两种白菜所指是不一样的,一种是自然界的白菜,可用作食物,另一种则是艺术品,仅供欣赏。
(4)作者笔下的白菜有哪些特点?作者通过对白菜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 特点:不畏严寒、外形优美、实在、食用方式多样。宽厚大度、饱满甜润
人生态度:平凡而不平庸,世俗而不低俗。虽然普通但是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解析:通读全文,找出描述白菜特点的词语、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写出即可;答第二问应理解课文,结合文章的主旨,用自己的话表达出即可。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关键是要理清文章结构,根据结构可以概括白菜有哪些特点,然后结合白菜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人生态度。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22.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 之情。
答案: 喜爱或热爱
解析:根据所写景物的特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尤其是“最是一年春好处”,可知,表达了春天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点评:此类题目在做答中要注意,一般由两部分构成答案,即景象内容与特点。做答时既要理解诗词大意,又要放到诗句中寻找描写对象及明显的语言标志,如时间、季节、事件、氛围、人物的喜怒等等。
(2)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答案: 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解析:根据“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可知诗句的描写对象是“草 ”,描写的“草”的特点是“遥看近却无”,即远看有一片绿色,近看却看不到小草。再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出来即可。
点评:此类题目在做答中要注意,一般由两部分构成答案,即景象内容与特点。做答时既要理解诗词大意,又要放到诗句中寻找描写对象及明显的语言标志,如时间、季节、事件、氛围、人物的喜怒等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2 页 (共 12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