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
课题:古诗三首
内容分析: 本单元围绕 “伟大的品质” 这一主题展开,旨在通过不同文本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并体会人物身上所展现出的高尚品质。这三首古诗分别从送别、边塞征战以及托物言志的角度,展现了古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作者王昌龄被贬入吴期间,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赴洛阳时所作。全诗语言自然流畅,格调明朗,感情真挚深沉,在送别诗中独树一帜。 《塞下曲》 为唐代诗人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整首诗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却通过对环境和人物行动的刻画,展现了守边将士的英勇无畏和豪迈气概,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墨梅》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的一首题画诗。诗人借墨梅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和高尚情操,他不追求梅花外表的艳丽,只希望它的清香能够弥漫在天地之间,以此表明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守内心的清正廉洁和淡泊名利。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古诗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体会古人重情义、守边疆、尚清廉的高尚品质。理解诗歌中“送别文化”“家国情怀”“托物言志”的文化内涵。 语言运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学习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意,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古诗画面。 思维能力:通过想象画面、对比分析,体会三首古诗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送别的不舍、将士的英勇、梅花的品格)。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伟大的品质”在当代的意义。 审美创造:欣赏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尝试用绘画、配乐朗诵等方式表现古诗的独特韵味。感悟诗人通过意象(如寒雨、冰河、墨梅)传递精神境界的创作手法。
教学重点: 1. 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含义。 2. 体会诗人情感及诗歌表达的品格。 教学难点: 1. 感悟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诗人的精神追求。
情境导入: 同学们,历史长河中有无数闪光人物:他们或许身披铠甲,或许平淡普通,他们如火炬照亮黑夜,或如星光点亮平凡。——他们用行动筑起精神丰碑。今天,让我们化身“追光少年”开启寻光之旅。翻开课本,探寻精神的丰碑,共同策划一场属于我们的“闪光人物长廊”!准备好了吗?出发! 任务一:学古诗,解码精神之光。 学习内容:聚焦《古诗三首》,挖掘诗人和戍边将士的精神追求(如王昌龄的报国壮志、卢纶笔下将士的勇猛)。 学习目标:通过诵读古诗、赏析关键词句,理解人物品质,提炼精神符号(如“孤城”“不破不还”)。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古诗闯关探“品质”
1.情境创设: 教师出示三幅图片(烟雨送别图、边塞风雪图、水墨梅花图),提问:同学们,根据你上节课学过的古诗内容,请你看一看,“这三幅图分别对应哪首古诗?说一说诗人在表达什么情感?”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揭晓课题,引出单元主题“伟大的品质”。 2.跟谁范读朗诵三首诗。指名朗读,纠正字音。指名朗读第一首诗,纠正字音。(如 “芙、蓉、洛、壶”)。
设计意图:通过视觉化导入激发兴趣,初步感知古诗的意境与情感关联。
第二节:初读古诗,感受寒雨离别之情
1.学习《芙蓉楼送辛渐》 教师PPT出示整首诗句, 提问:“从诗中找出送别时间、地点、天气和诗人心情的关键词。” 预设:时间:平明;地点:芙蓉楼;天气:寒雨 教师出示PPT:了解送别诗的含义和古代送别的意向。 柳枝: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 月亮: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 2.精读品悟: 圈出诗中描写的景物(如:寒雨、江、夜、楚山)画面想象:“寒雨、江、夜、楚山” 构成怎样的画面?(冷寂、孤独) 共同讨论:同学们,“‘寒雨连江’仅仅是写雨吗?‘孤’字既写山,又写什么?” 预设:“寒” 既是天气,更是诗人内心孤寒;“孤” 既写楚山,也写诗人送别后的孤独 引导学生再次朗诵古诗,读出依依惜别的孤独之情。 重点关注“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根据注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重点注释:“冰心”(纯洁的心)、“玉壶”(比喻高洁),结合诗句翻译:“若亲友问起我,就说我的心依然纯洁如冰。” 引导学生思考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人什么品格? 预设:纯洁、高洁、正直、洁身自好 教师总结: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示诗人并没有放弃自我,随波逐流,而是一直保持着清廉正直、冰清玉洁的品质。 3.角色扮演:假如你是辛渐,临别前会对王昌龄说什么? 4.文化链接:拓展“玉壶冰心”的典故,播放《经典咏流传》中《芙蓉楼送辛渐》的现代改编版,感受传统文化的新生。 小组合作,用简笔画绘制“寒雨送别图”,配关键词(孤、冰心)并展示。 生自由读诗题。关注诗题中的人物、地点——辛渐、芙蓉楼。 知道作者是在芙蓉楼这个地方送别友人辛渐的。 学生讨论通过第1、2句诗中体会到诗人凄凉、伤感、孤独的心情。 从第3、4句诗中体会到作者高尚、坚定的品格
设计意图:通过画面想象、典故理解,引导学生感悟诗人身处逆境仍坚守高洁品质的精神。
第二节:感悟墨梅之志。
1.谜语激趣: “四君子中它最淡,不借颜色香满天。猜一植物。” (梅花) 教师出示王冕《墨梅图》真迹图片,提问:“这幅画上的梅花和你们平时见的有什么不同? 2.古诗创作背景:王冕爱梅,相传,这一天他家洗砚池边的梅树开花了,那淡雅的色彩、宜人的清香让王冕沉醉了,于是他挥墨画下了这么一幅墨梅图。为了使画的意境更加深远,他还在画上题了一首诗。 3.诵读悟情:教师配古琴范读,学生跟读,注意“淡墨痕” 强调 “淡墨痕”“满乾坤” 的韵律感,“清气”的轻重音处理。 学生自由读,注意 “砚(yàn)台”“乾(qián)坤(kūn)” 的读音。 关键词追问:“诗人笔下的梅花为什么不用鲜艳的颜色?”(一个‘淡’字体现他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教师出示PPT图片:对比牡丹、玫瑰和墨梅。教师提问:梅花没有牡丹雍容华贵,没有玫瑰娇艳,王冕为何偏爱淡墨梅呢?” 联系生平:王冕拒绝做官,以卖画为生,朱元璋赏识他的才华决定重用他,他却选择退隐山林。引导学生感悟作者不与世俗争艳,不爱慕虚荣,品性高洁。 5.“只留清气满乾坤”“乾坤(qián kūn)”在诗句中的意思是天地间。“清气”指什么?“ 仅仅指梅香吗?” 既指梅花的清香之气,也象征诗人高洁的品格一语双关。(高洁品格、淡泊名利) 6.生活链接:作者通过赞美墨梅的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托物言志表达不媚世俗、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分享你知道的像“墨梅”一样的人(如廉洁的干部、默默奉献的科学家) 教师总结:同学们,无论是身处逆境的诗人王昌龄,还是洁身自好的王冕,他们的精神都像黑夜中的星光,照亮了中华文明的长河。下节课我们将走进边塞,感受边塞战士的热血之光。 用彩色笔在“梅花图”上题写一句“我的志向”(如“我要做一棵默默奉献的小草”)
设计意图:对于古诗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从猜谜和传说入手,让学生有了兴趣;走进作者,了解作者生平,让学生知道理解古诗时要关注作者的生平性格。读诗时,有意识地让学生借助文中注释,能更快地理解诗句。通过意象分析、艺术体验,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悟高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