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任务式】第七单元第3课时22古诗三首 教案 统编版四下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任务式】第七单元第3课时22古诗三首 教案 统编版四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8.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13 16:37: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
课题:古诗三首
内容分析: 本单元围绕 “伟大的品质” 这一主题展开,旨在通过不同文本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并体会人物身上所展现出的高尚品质。这三首古诗分别从送别、边塞征战以及托物言志的角度,展现了古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作者王昌龄被贬入吴期间,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赴洛阳时所作。全诗语言自然流畅,格调明朗,感情真挚深沉,在送别诗中独树一帜。 《塞下曲》 为唐代诗人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整首诗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却通过对环境和人物行动的刻画,展现了守边将士的英勇无畏和豪迈气概,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墨梅》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的一首题画诗。诗人借墨梅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和高尚情操,他不追求梅花外表的艳丽,只希望它的清香能够弥漫在天地之间,以此表明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守内心的清正廉洁和淡泊名利。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古诗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体会古人重情义、守边疆、尚清廉的高尚品质。理解诗歌中“送别文化”“家国情怀”“托物言志”的文化内涵。 语言运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学习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意,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古诗画面。 思维能力:通过想象画面、对比分析,体会三首古诗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送别的不舍、将士的英勇、梅花的品格)。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伟大的品质”在当代的意义。 审美创造:欣赏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尝试用绘画、配乐朗诵等方式表现古诗的独特韵味。感悟诗人通过意象(如寒雨、冰河、墨梅)传递精神境界的创作手法。
教学重点: 1. 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含义。 2. 体会诗人情感及诗歌表达的品格。 教学难点: 1. 感悟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诗人的精神追求。
情境导入: 同学们,历史长河中有无数闪光人物:他们或许身披铠甲,或许平淡普通,他们如炬火照亮黑夜,或如星光点亮平凡。——他们用行动筑起精神丰碑。今天,让我们化身“追光少年”开启寻光之旅。翻开课本,探寻精神的丰碑,共同策划一场属于我们的“闪光人物长廊”!准备好了吗?出发! 任务一:学古诗,解码精神之光。 学习内容:聚焦《古诗三首》,挖掘诗人和戍边将士的精神追求(如王昌龄的报国壮志、卢纶笔下将士的勇猛)。 学习目标:通过诵读古诗、赏析关键词句,理解人物品质,提炼精神符号(如“孤城”“不破不还”)。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感受大漠烽烟
1.情境激趣: 播放歌曲《精忠报国》教师提问:“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场景?”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入本课课题。 提到战争你想到哪些词语?”(寒冷、战争、英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战争的古诗,《塞下曲》。 了解边塞诗: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战争场景及塞外风光为题材的诗歌类型。其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在《诗经》的《小雅·采薇》《秦风·无衣》等篇章中已有对战争与戍边的描写。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唐朝与吐蕃、突厥等少数民族政权频繁交战,130余次对外战争既带来军事压力,也激发文人关注边塞。很多诗人都曾有过在边塞生活的经历,他们把边塞的风光、战士的生活、建功立业的理想、思念故乡的情感等等写在了诗里,留了下来。 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抒写家国抱负;《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刻画将士坚韧的性格。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展现豪迈生死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瀚海阑干百丈冰”渲染边疆的苦寒。
第二节:初读古诗,感受诗情。
1.朗读诗文。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的准确和诗句的节奏停顿。强调多音字:“单(chán)于”“骑(qí)”,划分节奏:“月黑 / 雁 / 飞高,单于 / 夜 / 遁逃。” 2.背景简介:卢纶,唐代诗人,他的边塞诗风格雄浑,充满豪情。这首诗写于卢纶的人生和仕途都极为不顺时。早年间他多次应举不第,后经别人举荐才谋的官职。在军营中,卢纶看到的都是雄浑肃穆的边塞景象,接触到的都是粗犷豪迈的将士,故而创作了这首边塞诗。 3.辨多音字。 单有三个读音:chán,组词“单于”是古时匈奴的最高统治者,这里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对于唐朝来说,单于是他们的敌人;shàn,一般表示姓氏的时候读这个音;dān,可以组词“单独”,最常见的读音。初读结合注释,理解“单于”“遁逃”“轻骑”等词。 4.随文识字:重点指导 “雁” 的结构(半包围,注意 “隹”) 5.PPT出示整首诗句, 同桌交流, “从诗中找出描写时间、地点、天气和诗人心情的关键词。”(时间:冬天夜晚;地点:沙场上;人物:单于、唐朝将士们;天气:大雪纷飞;心情:紧张) 6.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根据注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根据注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7.关键提问:聚焦诗句,感知“隐写”的英勇 初读设疑: 教师引导:“同学们,这首诗写的是边塞战争,但全诗没有一句直接描写刀光剑影的战斗。诗人用了哪些“隐藏”的线索,让我们感受到将士们的英勇呢?快从诗句中,找找答案!” 教师继续追问: “大雪满弓刀”:“弓刀上落满大雪,说明什么?”(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环境的恶劣和战斗的艰苦性衬托出将士们英勇无畏、保家卫国的信念) “欲将轻骑逐”: 单于为什么要‘遁逃’?(被我军击败、仓皇逃跑) “一个‘逐’字,能想象将士们追击时的动作吗?”(策马奔腾、喊杀震天) 8.对比分析:环境描写如何“以景衬人” 出示两幅对比图: 图1:宁静的月夜,大雁高飞(对应“月黑雁飞高”)。 图2:暴风雪中,将士们紧握弓刀追击(对应“大雪满弓刀”)。 提问:这两幅图的环境有什么不同?诗人为什么要先写“月黑雁飞高”,再写“大雪满弓刀?” 环境与情感的联系: 学生讨论预设: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敌人夜间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借月色的掩护仓皇逃遁。将士们瞬间察觉敌情,说明他们?”(警惕性高、训练有素)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不仅仅因为轻骑快捷,同时也显示出了一种高度的自信。 教师点拨: “诗人用‘静’(月黑雁飞)反衬‘动’(追击厮杀),用‘寒’(大雪)衬托‘热’(杀敌热血),这就是古诗中‘以景衬人’的妙处!” 学生自主圈画关键词,如“月黑雁飞高”“大雪满弓刀”“欲将轻骑逐”。 根据注释了解古诗内容。通过关键字分析人物品质。 学生通过环境描写分析、理解诗歌“以景衬人”的写法,感悟将士的家国情怀。
通过“找线索—解词句—析形象”的递进提问,引导学生从环境、动作的细节中“解码”人物品质,避免填压式直接灌输。
第三节::联结古今,致敬英雄
1.古今对比: 教师出示现代边防战士在雪域巡逻的照片、抗洪战士满身泥泞的新闻视频,提问: “今天的英雄和古诗中的将士有什么共同点?”(不畏艰险、守护家园) 2.情感共鸣: “无论是古代的‘大雪满弓刀”还是今天的“边疆风雪路”,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液里。如果可以和古诗中的将士对话,你会说些什么呢? ”时空电话亭”情景剧 设虚拟电话机,学生轮流扮演“古今英雄连线”: 对话脚本:(教师发放对话脚本作范本,学生可以自己编辑脚本) 学生A:扮演现代小学生(戴红领巾,手持自制“电话筒”) 学生B:扮演《塞下曲》中的唐朝将士(可用纸板画铠甲贴在胸前) 现代小学生(拨号动作,兴奋地): “叮铃铃——喂!是唐朝追击单于的将士叔叔吗?我是来自一千多年前的小学生!您知道吗?您写的‘大雪满弓刀’在我们课本里呢!你雪夜追单于的样子真英勇。 唐朝将士(挺胸抬头,手握“弓刀”道具): “哦?一千多年以后的娃娃竟知我等?如今戍边可还有风雪?弓刀可还锋利?” 现代小学生: “现在我们有“千里眼”卫星和会飞的飞机巡逻啦。但解放军叔叔说最厉害的“武器”还是和您一样——(拍胸口)这里的热血!对了,您饿不饿?您知道吗?现在巡逻的时候也可以吃火锅了!” 唐朝将士(大笑,捋“胡须”): “哈哈!只需一囊烈酒、三斤牛肉!娃娃且记着:任他科技万般变,守土护民的心——(指心口)永不会变!” 双人合诵“跨越时空,守护山河!(敬队礼/抱拳礼): 教师总结:同学们,无论是身处逆境的诗人,还是保家卫国的将士,他们的精神都像黑夜中的星光,照亮了中华文明的长河。 学生观看图片,说一说今天的英雄和古代的战士之间的共同点。 学生通过课堂小剧场表演,进行角色代入。感受古代战士保家卫国的一腔热血和必胜信念。
选择一种方式展示对诗中品质的理解。 朗诵家(配乐读诗) 小画家(画诗中最打动你的画面) 评论员(用一句话赞美诗中的人物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