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老翁捕虎》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老翁捕虎》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0.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21 17:37: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老翁捕虎》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本文选自清代学者、文学家 的 ,此书集体裁是
答案: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笔记小说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课文注释的内容,直接填答即可。注意“昀”字不要写错。
点评:有关作家与作家的知识在学习时要注意记忆。
2、笔记小说起源于 时期,它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记叙社会上流传的 或
其只言片语。
答案:魏晋南北朝|奇异故事|人物的逸闻轶事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课文注释的内容,直接填答即可。注意“逸”“轶”两字不要写错。
点评:有关古代文学知识学习中要多积累。
3、给加点字注音
咯咯 嗽 哂 此畜 颔下
尾闾 下缒 嗣彪 秉烛 旌德县
答案:kǎ|sòu|shěn|chù|hàn|lǘ|zhuì|sì|bǐng|jīng
解析:本文中难读字比较多,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注释中的内容,拼读字词,注意易错的声韵母。
点评:文言文尤其要注意字词的读音,课文注释中注明的字音要重点记忆。
4、按拼音写汉字
(hào) 然 励文 (kè)公
巧(miù) 人(yì)
答案:皓|恪谬|邑
解析:根据拼音写汉字,首先要读准拼音,注意易错的声韵母,比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再结合语境判断。写汉字时注意不要写错别字,区别同音字形似字的偏旁部首的易错点。
点评:文言文尤其要注意字词的读音,课文注释中注明的字音要重点记忆。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族兄中涵知旌德县时。_____________径搏老翁____________老翁手一短柄斧____________
答案:做知县|直接|手持
解析:根据所学所读,了解句子的内容,根据语意判断字词意思,注意字词的活用。
点评:掌握文言常用字词的含义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学习时要注意多识记积累。
6、指出下句中的通假字。
习伏众者,巧者不过习者之门___________
答案:通“服”,使佩服
解析:根据所学所读,了解句子的内容,根据字词字面意义与实际句意的差别来判断通假字。
点评:古文中的通假字,指或形或音相同相近的字通用,学习时要加强记忆。
7、判断下面句中的词类活用。
(1)老翁手持一短柄斧。
答案:手:名词活跃为动词,手持。
(2)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
答案:伏:通“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折服。
(3)暗中捉笔书条幅。
答案:书:名词活跃为动词,写。
解析:根据所学所读,了解文言字词有哪些活用类型,再根据句子的内容,判断字词原来的词性与实际在中的用法来说明活用方法。
点评:词类的活用是文言文中常见现象,学习时要注意归类记忆。
8、补出下面句子的省略成分。
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不能捕
答案:近城有虎暴,(虎:主语)伤猎户数人,(人:主语)不能捕。
解析:根据所学所读,与句子有关的情节内容,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分析结构,判断省略的成分。
点评:省略句是文言文中常见句式,理解句子内容时要把省略的成分补上。
9、翻译下列句子
(1)非聘徽州唐打猎,不能除此患也。
答案:不请来徽州的唐打猎,就无法铲除这个祸害(患)。
(2)归报唐氏选艺至精者二人,行且至。
答案:(使者)回来报告,唐打猎挑选了两个技艺精湛的人前来,而且快到了。
解析:根据所学所读,了解句子的内容,重点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注意译句的通顺。
点评:翻译句子是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学习时要多加练习。
10、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归报唐氏选艺至精者二人
②闻此虎距城不五里
答案:①归/报唐氏选艺至精者二人。②闻/此虎距城/不五里
解析:根据所学所读,了解句子的内容,分析句子的结构与成分,根据句子成分的意义关系来划朗读停顿,一般三大成分主谓宾之间要有语音停顿。
点评:判断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也是很重要的,读好句子,才能理解内容。
11、判断下面句子的句式。
a乃遣吏持币往____________
b其目以毛帚扫之,不瞬。_____________
答案:省略句: 省略主语“中涵”。|倒装句(宾语前置)
解析:根据所学所读,了解句子的内容,分析句子的结构与成分,参照现代现语表达的习惯来判断句式。
点评:了解文言文中的句式,便于对句子内容的理解。
二、问题理解
12、请从文中找出“设置悬念,为下文的发展埋下伏笔的语句。
答案:(1)近城有虎暴……(2)至则一老翁……
解析:悬念和伏笔,指读者想要了解的结果而作者故意不明说,对下文有关情节只是暗示。根据这一特点联系前后文的内容,在文章前面找到有此作用的语句。
点评:解答此题要了解什么是悬念和伏笔,对课文内容要十分熟悉,能记住语句,学习时要多阅读课文,了解内容。
13、文章中哪些地方表现出老翁对自己伏虎本领的自信?(用原文回答)
答案:(1)老翁察中涵意不满,半跪启曰:……(2)老翁哂曰:“我在,尔尚畏耶?”
解析:抓住题干中的答点“老翁的自信”梳理文章内容,找到表达老翁自信的语言即可作答。
点评:解答此题关键是要对课文内容要十分熟悉,能记住语句,学习时要多阅读课文,了解内容。
14、从文中找出老翁捕虎过程的语句,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果自林中出……皆触斧列矣。”目的是在于突出唐老翁的自信、从容和超群的捕虎绝技,与上文中的“大失望,姑命具食”形成对比。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抓住老翁的行为活动来梳理老翁捕虎过程,写出有关语句,从表达老翁性格的特点以及与上文有关内容的关系来分析其作用。
点评:解答此题关键是要对课文内容要十分熟悉,能记住语句,学习时要多阅读课文,了解内容。
15、作者写“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一童子十六七耳”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为了增加悬念,即跌宕有致笔法,同时也为下文老翁打虎一节作铺垫。)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分析此与后文情节内容的关系,点明“悬念”的设置,分析铺垫的作用。
点评: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同时,对文章写法上的技巧要加以了解学习。
16、“乃遣吏持币往”和“乃厚赠遣之”分别说明了什么?
答案:前者说明知县对唐氏打猎寄于厚望,后者说明知县对一老一少杀死老虎的由衷敬佩和感谢。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找到与句子有关系的情节,了解情节间的联系,从知县对不同的打虎人的态度来分析句子。
点评:对文章中的语句的理解,要根据具体的情节来分析。
17、本文对捕虎过程写得简短而详尽,我们应如何理解?
答案:文中简短而较为详细地写捕虎过程,目的是在于突出唐老翁的自信、从容和超群的捕虎技,与上文中的“大失望,姑命具食”形成对比。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了解文中详写略写的内容,从作者着力表现老翁这个人物的自信和技巧来理解问题。
点评:文章写得详尽具体的内容,是概括作者写作的意图来决定,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18、作者为什么不惜笔墨引用《庄子》的话及史嗣彪、励文恪的事?
答案:揭示捕虎者身怀绝技的原因,说明熟能生巧、练能生巧的道理。使所说道理有充分的说服力,让事情有一点普遍性。
解析:本文是叙事作品,但作者也是想告诉人们一点道理,以事来说理,而所引用的内容与作者所要讲的道理有关系,从这一点来分析解答。
点评:解答本题要了解作者想通过所叙之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19、为什么写“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以及捕虎的老翁和童子?
答案:为下文唐翁捕虎埋下伏笔。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分析此与后文情节内容的关系,分析铺垫的作用。
点评: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同时,对文章写法上的技巧要加以了解学习。
20、你从文中可以看出老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找出具体的语句来分析。
答案:“一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年迈;“奋臂屹立”——勇敢无惧
“老翁自言炼臂十年,炼目十年,其目以毛帚扫之不瞬,其臂使壮夫攀之,悬身下缒不能动”——武艺高强 勇敢 力大无穷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抓住描写老翁外貌、动作的内容来分析其形象特点。
点评:理解人物的形象,要结合情节抓住人物言行来分析。
21、旌德县为什么要聘请唐打猎捕虎?
答案:老虎伤人,本地猎户不但没法捕虎,还被老虎所伤,如何解决这个严重问题呢?——悬念一。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抓住文中所说明的虎给人们造成的危害的语句理解作答即可。
点评:本题不难,文中有明确的内容,熟悉文章内容即可作答。
22、纪中涵对聘请唐打猎重视吗?唐打猎对旌德县的捕虎重视吗?
答案:纪中涵“遗吏持币”,足见其重视非常。“唐氏选艺至精者”,可见他们对此也是十分重视的。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根据题干中提到的人物梳理文章内容,找到有关情节分析解答。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要抓住问题提示的信息,便于梳理文章内容分析解答。
23、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告诉我们“熟能生巧”、“功到自然成”的道理。或者(一切技艺都是从“习”中来的道理。)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重点抓住老翁捕虎的过程来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点评:学习文言文不仅要掌握文言文语言方面的基础知识,还是对其思想内容方面加以理解。
三、拓展阅读
24、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斫蟒
胡田村胡姓者,兄弟采樵,深入幽谷。遇巨蟒,兄在前,为所吞;弟初骇欲奔,见兄被噬,遂奋怒出樵斧,斫蟒首。首伤而吞不已。然后虽已没,幸肩际不能下。弟急极无计,乃两手持兄足,力与蟒争,竞曳兄出。蟒亦负痛去。视兄,则鼻耳俱化,奄将气息。肩负以行,途中凡十余息,始至家。医养半年,方愈。至今面目皆瘢痕,鼻耳处惟孔存焉。噫!农人中,乃有弟如此者哉!或言:“蟒不为害,乃德义所感。”信然!
(1)用曲线画出文章中议论的句子。
答案:噫 !农人中,乃有弟如此者哉!或言:“蟒不为害,乃德义所感。”信然! 
(2)这篇文章表现出弟弟什么样的精神
答案:勇敢,能为亲人不怕凶险,勇于吃苦的精神。
解析:第一题,“噫”是文言文中的叹词,是作者发表议论的标志。摘引最后一句即可。第二题,结合文中的故事情节,抓住“弟弟”的行为表现,联系最后的议论句内容即可分析“弟弟”的精神特点。
点评:对于叙事作品,要注意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以便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5、比较阅读下面两文,回答问题。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年且九十 方磨铁杵 始一反焉 媪自言姓武
答案:将近|正|通“反”,往返|说
(2)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
答案:坚持不懈的做一件事情,才能成功。
解析:第一题,根据文章内容了解句子的意思,判断字词含义,注意“反”是通假字。第二题,了解两文情节的内容,抓住人物的行为活动来分析,愚公为达到一个目的坚持不懈地挖山,老媪为达到一个目的坚持不懈地磨铁杵,不能分析出两文所讲的共同的道理。
点评:对古文中的一些小故事,要善于了解其中讲的道理,受之教育。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6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