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13 17:28: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馨(   )   鸿儒(   ) 案牍(   )
诸葛(   ) 西蜀(   ) 濯(   )  
涟(   )  淤泥(   )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有仙则名______________
(2)有龙则灵______________
(3)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
(4)惟吾德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亭亭净植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___________
(7)陶后鲜有闻____________
(8)宜乎众矣____________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1)有仙则名(         )
(2)无丝竹之乱耳(       )
(3)无案牍之劳行(       )
(4)不蔓不枝  ( )  ( ) 
(5)香远益清 ( )
5、解释加点词的古义
(1)惟吾德馨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散布得远的香气
(2)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形状
(3)亭亭净植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栽种
6.翻译下列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填空
(1)、《陋室铭》中暗示虽陋室而不陋,点明文章主旨的语句是: 。
(2)、《陋室铭》中描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句子是:
(3)、《陋室铭》中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的诗句是:
(4)、《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境相反的句子是:
(5)、《爱莲说》一文中的中心句是:
(6)、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不敢轻侮的语句是:
(7)、《爱莲说》中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8)、《爱莲说》中描写莲生长环境的句子是: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引出主旨,为后文歌颂陋室埋下伏笔。
B.作者描写陋室从环境、交往、生活三个方面入手,层次分明地展现了陋室风貌。
C.“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并不矛盾,前者是雅趣,后者是厌弃世俗烦扰。
D.文末连举三位古人的例子,证明“陋室不陋”,进一步表达作者的高洁志趣。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莲”的形象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B.文章巧用衬托手法,在歌颂“莲”时,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了莲坚贞高洁的品格。
C.作者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感慨即使世间知音不多,也要坚守志趣,洁身自爱。
D.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开篇议论引题,继而对莲进行描写,抒情则贯穿全篇。
10、小智在朗读《陋室铭》和《爱莲说》时,发现两篇文章都是骈散结合,但《陋室铭》读起来节奏铿锵,《爱莲说》则更加舒缓。请你从文章语言风格的角度说说这是为什么。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
⑵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素: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
(2)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13.文章开头说“斯是陋室”,结尾却说“何陋之有?”,你如何理解陋室的“陋”与“不陋”?
14.作者是如何证明“陋室不陋”的?请根据下面的引导进行分析。
总体思路:通过凸显室主人之“德馨”,来证明“陋室不陋”。
具体来看:(1)直接描写陋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三个方面概括)的特点,表明室主人(作者)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证明“陋室不陋”。
(2)通过与先贤类比证明“陋室不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引用圣人之语证明“陋室不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通过描写“不陋”的“陋室”来表达志趣,运用了___________的手法。
16.小组同学读完《陋室铭》后展开了讨论,请你一起参与。(现实启发)
晓广:刘禹锡身居陋室却能安贫乐道,构建起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这种品质更加值得学习。
乐乐:是的,我们应当如何向刘禹锡学习,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呢?
大志:我们可以欣赏身边的美好,像他欣赏“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清新、幽雅的景色一样,在自然之美中陶冶情操。
你:还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爱莲说》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有闲居①之蔓草,独幽隐而罗生。对离披②之苦节③,反葳蕤④而有情。若夫火山灭焰汤泉沸泻日悠扬而少色天阴霖而四下。于时直木先摧,曲蓬多陨,众芳摧而萎绝,百卉飒⑤以徂尽。未若兹草,凌霜自保。挺秀色于冰涂,厉贞心于寒道。已矣哉!但使万物之后凋,夫何独知于松柏。 (选自萧子晖⑥《冬草赋》,有删改)
【丙】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刘禹锡《庭竹》)
【注】①闲居:避人独居。②离披:散乱的样子,衰残的样子。③苦节:寒冷的节令。④葳蕤(wēi ruí):草木枝叶繁盛。⑤飒:凋零、衰残。⑥萧子晖:南齐王朝宗室,后入梁为官,遭受欺压,作此赋表明志向。
请根据方法提示及知识储备,将下表补充完整。
文言词汇 积累方法
(1)鲜 【联系成语法】“陶后鲜有闻”中的“鲜”与________(①屡见不鲜 ②鲜衣怒马 ③鲜为人知)中的“鲜”意思相同。(填序号)
(2)摧 【俗语迁移法】“于时直木先摧”中的“摧”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中的“摧”意思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
(3)厉 【查阅词典法】“厉”常用义项:①勉励,激励。②磨,磨砺。③严肃,严厉。④危险。“厉贞心于寒道”中的“厉”意为________。(填序号)
1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未若兹草,凌霜自保。
19.请用三条“/”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若 夫 火 山 灭 焰 汤 泉 沸 泻 日 悠 扬 而 少 色 天 阴 霖 而 四 下
【乙】文作者为蔓草作赋,为什么还要写“直木”“曲蓬”等其他植物?
【甲】文中的“莲”、【乙】文中的“蔓草”和【丙】文中的“竹”皆为君子的象征,可栽植于居室,给予居室主人心灵启迪。你会为自己的居室选择哪种植物?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修①幼失父,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②官书屡废③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④之终身。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注释】 ①修:欧阳修,宋代文学家。②治:处理。③废:放下。④服:听从,信服。这里指遵从。
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母尝谓曰    尝:
(2)死狱也 狱:
(3)我求其生 求:
(4)其平居教他子弟 教:
2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
2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2)修闻而服之终身。
25.结合选文内容,谈谈本文给我们的启示。
答案
1、xīn hónɡ rú dú ɡě shǔ zhuó lián yū 2.A 3.(1)出名,有名 (2)神异 (3)这 (4)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5)耸立的样子 竖立 (6)亲近而不庄重 (7)少 (8)应当 4.(1)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4)名词用作动词,横生藤蔓
名词用作动词,旁生枝茎 (5)形容词作动词,远播 5.(1)德行美好 (2)形体、躯体 (3)竖立 6.(1)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显得神异。(2)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3)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4)(莲)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啊。(5)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居避世者,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6)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7)对于牡丹的爱好,应当人很多了。 7.(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莲,花之君子者也。(6)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8)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8.A 9.D
10、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读起来节奏铿锵;《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读起来更加舒缓。
11.(1)名:出名。 (2)素:不加修饰。
12.(1)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2)孔子说:“有什么筒陋的呢?”
13、“陋”是因为居室环境清幽,装饰简陋;“不陋”是因为“惟吾德馨”,即住屋的人道德品质高尚而使陋室芬芳馥郁。
14、(1)自然环境清幽宁静,室主人交往人物不俗,室内生活情趣高雅 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借“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指出此室可以与古代名贤的居室相比,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3)引用孔子的话,暗含以“君子”自居的意思,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陋室不陋的关键在于“君子居之”
15、托物言志
16.示例一:培养兴趣爱好,像他在陋室中“调素琴,阅金经”一样,挖掘能让自己精神舒适的兴趣爱好。
示例二: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像他“谈笑有鸿儒”一样,与朋友进行精神上的交流,获得更加丰富的思想体验。
示例三: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像他“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样,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追求高尚的品德和高雅的情趣。
17、(1)③ (2)相同 (3)②
18、(1)(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2)(它们都)不如蔓草,(面对)霜寒(的打击),也能保护自己(不衰败)。
19、若夫火山灭焰/汤泉沸泻/日悠扬而少色/天阴霖而四下
20、将其他植物在恶劣环境中的脆弱表现,与蔓草的顽强生命力进行对比,鲜明地突出了蔓草抵御霜寒、坚韧不拔的美好品质。
21、示例一:我选择莲。莲洁净、正直、高洁,一方面可为居室增添高雅之色,另一方面可启迪我洁身自好、坚守内心志趣。
示例二:我选择蔓草。蔓草生命力极强,在百木凋零的寒冷冬季,它却能傲雪凌霜、身姿秀挺、枝叶繁茂。栽植蔓草一方面能使居室常年充满绿意,另一方面能够激励我遇到困难不退缩、不放弃。
22、(1)曾经 (2)案件 (3)寻找 (4)教育,教导
23、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
24、(1)为犯人找活下来(不死)的理由,即使找不到,那么被判死刑的人和我都没有遗憾了。
(2)欧阳修听了母亲的话后,一生都遵从他父亲(母亲)的教导。
25、【示例一】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成材有着重要作用(“修母”教子有方)。从“修母”能以丈夫的优良品德教育孩子看出。【示例二】做官要公正严明(孩子成长中,父母的榜样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从“修父”做官时办案公正、明察秋毫(“修父”对欧阳修的影响)看出。【示例三】我们要善于听取有益的教诲,以优秀的人为榜样,做一个有作为的人。从欧阳修听从母亲的教导,以父亲为榜样并一生效仿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