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阶段评价查缺漏
(本试卷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关“温度”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温度反映了每个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
B.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C.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
D.温度升高时物体的每个分子的动能都将增大
解析:选B 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而对某个确定的分子来说,其热运动的情况无法确定,不能用温度反映,A、D错误,B正确;温度不升高而仅使分子的势能增加,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如冰融化为同温度的水,C错误。
2.“破镜难圆”的原因是( )
A.玻璃分子间的斥力比引力大
B.玻璃分子间不存在分子力的作用
C.一块玻璃内部分子间的引力大于斥力;而两块碎玻璃之间,分子引力和斥力大小相等,合力为零
D.两块碎玻璃之间,绝大多数玻璃分子间距太大,分子引力和斥力都可忽略,总的分子引力为零
解析:选D 破碎的玻璃放在一起,由于接触面的错落起伏,只有极少数分子能接近到分子间有作用力的程度,因此,总的分子引力非常小,不足以使它们连在一起,D正确。
3.秋天的清晨,荷叶上挂满晶莹的露珠,已知露珠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的水珠,对这一物理过程,水分子间的( )
A.引力消失,斥力增大 B.斥力消失,引力增大
C.引力、斥力都减小 D.引力、斥力都增大
解析:选D 露珠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的水珠,液化过程中,分子间的距离变小,引力与斥力都增大,D正确,A、B、C错误。
4.近年来人们发现纳米材料具有很多优越性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已知1 nm(纳米)=10-9 m,边长为1 nm的立方体可容纳的液态氢分子(其直径约为10-10 m)的个数最接近下面的哪一个数值( )
A.102 B.103 C.106 D.109
解析:选B 边长为1 nm的立方体体积为V=10-27 m3,一个氢分子的体积的数量级为10-30 m3,所容纳的液态氢分子的个数约为10-27÷10-30=103个,故选B。
5.下列关于布朗运动、扩散现象和对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三种现象在月球表面无法进行
B.三种现象在宇宙飞船里都能进行
C.在月球表面布朗运动、扩散现象能够进行,而对流则不能进行
D.在宇宙飞船里布朗运动、扩散现象能够进行,而对流则不能进行
解析:选D 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都是分子无规则热运动的结果,而对流需要在重力作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布朗运动、扩散现象是由于分子热运动而形成的,所以二者在月球表面、宇宙飞船里均能进行,由于月球表面仍有重力存在,宇宙飞船里的微粒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故对流可在月球表面进行,而不能在宇宙飞船内进行,故选D。
6.如图所示为分子间作用力F和分子间距离r的关系图像,关于分子间作用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B.分子间的引力总是比分子间的斥力小
C.分子间的斥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增大
D.分子间的引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增大
解析:选A 由题图可知,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故A正确;由图可知,r>r0时,分子引力比分子斥力大,r7.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先把空烧瓶放入冰箱冷冻,取出后迅速用一个气球紧套在烧瓶颈上,再将烧瓶放进盛满热水的烧杯里,气球胀大起来,忽略气球胀大过程中对气体压力的影响,如图所示,与烧瓶放进热水前相比,放进热水后密闭气体的( )
A.温度降低
B.分子平均动能增大
C.分子对烧瓶底的平均作用力减小
D.体积是所有气体分子的体积之和
解析:选B 由于热水的温度较高,将烧瓶放进盛满热水的烧杯里,气体吸收了热水的热量,温度升高,故A错误;由于温度升高,所以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故B正确;由于外界压强不变,因此内部压强也保持不变,气体分子对瓶底的平均作用力不变,故C错误;气体分子体积很小,分子间隙很大,故对应的气体体积不是分子体积之和,故D错误。故选B。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杯水里放几粒食盐,盐粒沉在水下面,逐渐溶解,过一段时间,上面的水也变咸了,是由于食盐分子做布朗运动的结果
B.把一块铅和一块金表面磨光后紧压在一起,在常温下放置四到五年,结果金和铅连在一起,并互相渗入,这是两种金属分子做布朗运动的结果
C.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不但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同时也说明了分子间是有空隙的
D.压缩气体比压缩固体和液体容易得多,这是因为气体分子间距离远大于液体和固体分子间距离
解析:选CD 布朗运动是固体小颗粒的运动,A、B错误;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都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并且分子之间是有空隙的,C正确;组成气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比液体、固体大得多,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几乎为零,所以压缩气体时较容易,固体和液体则不然,故D正确。
9.如图所示为一定质量的氧气分子在0 ℃和100℃两种不同情况下的速率分布情况,由图可以判断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温度升高,所有分子的运动速率均变大
B.温度越高,分子的平均速率越小
C.0 ℃和100 ℃的氧气分子的速率都具有“中间多、两头少”的分布特点
D.100 ℃的氧气与0 ℃的氧气相比,速率大的分子所占比例较大
解析:选CD 温度升高,气体分子的热运动变得更剧烈,平均运动速率增大,但有些分子的运动速率可能减小,从题图中可以看出0 ℃和100 ℃的氧气分子速率都呈现“两头多、中间少”的分布特点,且温度高时,速率大的分子所占比例较大,A、B错误,C、D正确。
10.一滴油酸酒精溶液含有质量为m的纯油酸,滴在液面上扩散后形成的油膜最大面积为S。已知纯油酸的摩尔质量为M、密度为ρ,阿伏伽德罗常量为NA,下列表达式中正确的有( )
A.油酸分子的直径d=
B.油酸分子的直径d=
C.油酸所含的分子数n=NA
D.油酸所含的分子数n=NA
解析:选BC 由dS=可得d=,知B正确;由n=NA,知C正确。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4分)
11.(7分)在做“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的实验中:
(1)关于油膜面积的测量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油酸酒精溶液滴入水中后,要立刻用刻度尺去量油膜的面积
B.油酸酒精溶液滴入水中后,要让油膜尽可能地散开,再用刻度尺去量油膜的面积
C.油酸酒精溶液滴入水中后,要立即将油膜的轮廓画在玻璃板上,再利用坐标纸去计算油膜的面积
D.油酸酒精溶液滴入水中后,要让油膜尽可能散开,等到形状稳定后,再把油膜的轮廓画在玻璃板上,用坐标纸去计算油膜的面积
(2)实验中,将1 cm3的油酸溶于酒精,制成200 cm3的油酸酒精溶液,又测得1 cm3的油酸酒精溶液有50滴,现将1滴溶液滴到水面上,水面上形成0.2 m2的单分子薄层,由此可估算油酸分子的直径d=________ m。
解析:(1)在做“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的实验中,油酸酒精溶液滴入水中后,油膜会散开,待稳定后,再在玻璃板上画下油膜的轮廓,用坐标纸计算油膜面积,故D正确。
(2)一滴油酸酒精溶液里含纯油酸的体积V=× cm3=1×10-10 m3,油酸分子的直径d== m=5×10-10 m。
答案:(1)D (2)5×10-10
12.(9分)在“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的实验时,用注射器将一滴油酸酒精溶液滴入盛水的浅盘里,把玻璃板放在浅盘上并描画出油酸膜的轮廓,如图所示。图中正方形小方格的边长为1 cm,该油酸膜的面积是________m2,若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含有纯油酸的体积是7×10-6 mL,则油酸分子的直径是________m(计算结果保留1位有效数字)。
解析:每个正方形的面积为:S1=1 cm2,面积超过正方形面积一半的正方形的个数约为116个,则油酸膜的面积约为:S=116S1=116 cm2=1.16×10-2 m2,每滴油酸酒精溶液中含有纯油酸的体积为:V=7×10-6 mL;把油酸分子看成球形,且不考虑分子间的空隙,则分子的直径为:d== m≈6×10-10 m。
答案:1.16×10-2 6×10-10
13.(11分)计算机的CPU是使用硅材料制成的,其核心部分的面积为S=1 cm2 ,厚度为d=2 mm,含有各种晶体管n=1×108个。已知硅的摩尔质量为M=2.8×10-2 kg/mol,密度为ρ=2.3×103 kg/m3,阿伏伽德罗常量NA=6.0×1023 mol-1(结果保留1位有效数字)。求:
(1)硅原子的体积V0;
(2)每个晶体管平均含有的硅原子数N。
解析:(1)V0=≈2×10-29 m3。
(2)由nNV0=Sd解得:N=1×1014个。
答案:(1)2×10-29 m3 (2)1×1014个
14.(12分)为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在各种生产活动中都应严禁污染水源,在某一水库中,一艘年久失修的快艇在水面上违规行驶,速度为8 m/s,导致油箱突然破裂,柴油迅速流入水中,从漏油开始到船员堵住漏油处共用时t=1.5 min。测量时,漏出的油已在水面上形成宽约为a=100 m的长方形厚油层。已知快艇匀速运动,漏出油的体积V=1.44×10-3 m3,求:
(1)该厚油层的平均厚度D。
(2)该厚油层的厚度D约为油分子直径d的多少倍。(已知油分子的直径约为10-10 m)
解析:(1)油层长度L=vt=720 m
则油层厚度D==2×10-8 m。
(2)n==200。
答案:(1)2×10-8 m (2)200
15.(15分)用能够放大600倍的显微镜观察布朗运动,估计放大后的小颗粒(炭粒)体积为0.1×10-9 m3,炭的密度是2.25×103 kg/m3,摩尔质量是1.2×10-2 kg/mol,阿伏伽德罗常量为6.0×1023 mol-1,则该小颗粒(炭粒)含分子数约为多少个?(取1位有效数字)
解析:设小颗粒边长为a,放大600倍后,则其体积为
V=(600a)3=0.1×10-9 m3
实际体积V′=a3= m3
质量为m=ρV′=2.25×103× kg=×10-15 kg
含分子数为n=NA=×6.0×1023个≈5×1010个。
答案:5×1010个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9张PPT)
典例1 对于固体和液体来说,其内部分子可看作是一个个紧密排列的小球。若某固体的摩尔质量为M,密度为ρ,阿伏伽德罗常数为NA。
(1)试推导该固体分子质量m的表达式。
(2)若已知汞的摩尔质量MHg=200.5×10-3 kg/mol,密度ρHg=13.6×103 kg/m3,阿伏伽德罗常数NA取6.0×1023 mol-1,试估算汞原子的直径大小。(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答案:BC
2.已知气泡内气体的密度为1.29 kg/m3,平均摩尔质量为0.29 kg/mol。阿伏伽德罗常数NA=6.02×1023 mol-1,取气体分子的平均直径为2×10-10 m,若气泡内的气体能完全变为液体,请估算液体体积与原来气体体积的比值。(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答案:1×10-5
(二)分子间的相互间的作用力作用力
1.类比弹簧小球模型理解分子
2.分子力F随r变化的关系
(1)F-r图像:如图所示。
(2)变化规律:
①当r=r0时,F=0;
②当r③当r>r0时,F随r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
④当r≥10r0时,F=0。
典例2 (多选)如图所示,甲分子固定在坐标原点O,乙分
子位于r轴上,甲、乙两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关系图像
如图。现把乙分子从r3处由静止释放,则 ( )
A.乙分子从r3到r1一直加速
B.乙分子从r3到r2过程中呈现引力,从r2到r1过程中呈现斥力
C.乙分子从r3到r1过程中,两分子间的分子力先增大后减小
D.乙分子从r3到距离甲最近的位置过程中,两分子间的分子力先减小后增大
[解析] 乙分子从r3到r1一直受甲分子的引力作用,且分子间作用力先增大后减小,故乙分子做加速运动,A、C两项正确;乙分子从r3到r1过程中一直呈现引力,B项错误;乙分子从r3到距离甲最近的位置过程中,两分子间的分子力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D项错误。
[答案] AC
[针对训练]
3.(多选)当两个分子之间距离为r0时,正好处于平衡状态,下面关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的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两分子间的距离r<r0时,它们之间只有斥力作用
B.两分子间的距离rC.两分子间的距离rD.两分子间的距离等于2r0时,它们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的作用,而且引力大于斥力
解析:分子之间既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又有相互作用的斥力,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这跟分子间距离r无关。分子间引力、斥力和分子力大小及性质跟分子间距离r有关。r=r0是分界线,当r=r0时,F引=F斥;当r>r0时,F引>F斥;当r<r0时,F斥>F引。由上述可知,A、B是错误的,C是正确的。当r=2r0,即r>r0时,F引 >F斥,所以选项D是正确的。
答案:CD
4.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跟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图像来看,最能反映这种规律的是图中的 ( )
A.ab段 B.bc段 C.de段 D.ef段
解析:当r=r0时,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当r>r0时,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对应弹簧被拉长;当r答案:B
三、创新应用提素养
1.雾霾天气,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雾霾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形状不规则,可视为密度相同、直径不同的球体,并用PM10、PM2.5分别表示直径小于或等于10 μm、2.5 μm的颗粒物(PM是颗粒物的英文缩写)。某科研机构对北京地区的检测结果表明,在静稳的雾霾天气中,离地面高度百米范围内,PM10的浓度随高度的增加略有减小,大于PM10的大悬浮颗粒物的浓度随高度的增加明显减小,且两种浓度分布基本不随时间变化。据此材料,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
A.PM10表示直径小于或等于1.0×10-6 m的悬浮颗粒物
B.PM10受到的空气分子作用力的合力始终大于其所受到的重力
C.PM10和大悬浮颗粒物都在做布朗运动
D.PM2.5的浓度随高度的增加逐渐增大
解析:PM10表示的颗粒物的直径小于或等于10 μm=10×10-6 m=1.0×10-5 m,A项错误;PM10受到空气分子作用力的合力总是在不停变化,并不一定始终大于重力,B项错误;PM10和大悬浮颗粒物受到空气分子不停地碰撞做无规则运动,即布朗运动,C项正确;根据题意,PM10的颗粒大小范围包括PM2.5的颗粒大小,则PM2.5浓度在百米的高度内基本不变,D项错误。
答案:C
2.(多选)关于分子间的作用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用力拉铁棒的两端,铁棒没有断,这是分子间存在吸引力的宏观表现
B.“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着斥力
C.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均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D.当分子间的距离变小时,分子间作用力可能减小,也可能增大
解析:用力拉铁棒的两端,铁棒没有断,是分子间存在吸引力的宏观表现,选项A正确;“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镜片裂开处分子间的距离大于分子力作用的范围,选项B错误;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均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选项C正确;当分子间的距离变小时,分子间作用力如果表现为引力,则分子力可能减小,也可能增大,选项D正确。
答案:ACD
3.在“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的实验中,
(1)某同学操作步骤如下:
①取一定量的无水酒精和油酸,制成一定浓度的油酸酒精溶液;
②在量筒中滴入一滴该溶液,测出它的体积;
③在蒸发皿内盛一定量的水,再滴入一滴油酸酒精溶液,待其散开稳定;
④在蒸发皿上覆盖透明玻璃,描出油膜形状,用透明方格纸测量油膜的面积。
改正其中的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油酸酒精溶液体积浓度为0.10%,一滴溶液的体积为4.8×10-3 mL,其形成的油膜面积为80 cm2,则估测出油酸分子的直径为__________ m。
答案:(1)②用注射器吸取一段油酸酒精溶液,由注射器上的刻度读取该段溶液的总体积,再把它一滴一滴地滴入烧杯中,记下液滴的总滴数 ③在水面上先撒上爽身粉 (2)6.0×10-10
4.夏天空调在制冷过程中,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蒸发器(铜管)液化成水,经排水管排走,空气中水分越来越少,人会感觉到干燥。若有一空调工作一段时间后,排出液化水的体积V=1.0×103 cm3。已知水的密度ρ=1.0×103 kg/m3、摩尔质量M=1.8×10-2 kg/mol,阿伏伽德罗常数NA=6.0×1023 mol-1。试求:(结果均保留1位有效数字)
(1)该液化水中含有的水分子总数N;
(2)一个水分子的直径d。
答案:(1)3×1025个 (2)4×10-10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