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1、时空观念:明确工业革命最先从英国开始,后扩展到欧洲、北美的基本线索;
2、史料实证:运用历史图片、史料等,总结两次工业革命爆发的原因和条件;通过比较,总结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特点
3、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理解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圈地运动、垄断资本主义等概念;
4、唯物史观:辩证认识工业革命发生和发展的必然性; 理解其对资本主世界体系形成、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5、家国情怀:感悟科技进步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力量;从中西对比中,认识技术进步对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概念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是从手工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
从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过渡到资本主义工厂的重大飞跃。
既是一场技术革命,也是一场社会革命。
革命性的变化
生产方式:由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
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生产组织形式:由手工工场到机器工厂
生产动力:由人力、畜力到蒸汽力量、电力
时空坐标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中期
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初
机器时代
工厂时代
首先是英国开启革命的优势条件
一、工业革命的背景
(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的统治,王权逐渐虚设,成了立宪君主。“民选”的代表通过议会治理国家,并掌管财政。通过这样一个改造,英国政府似乎成了一个公司董事会,有产者管理国家,执行自己的意志也就是说,财产权和政权相互吻合,不再脱节,一种与资本主义制度之本质相适应的政治形式被创造出来。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
制度保障:
英国“光荣革命”后,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
(英国)国家权力的推波助澜,使圈地运动在18世纪达到高潮……圈地运动使英国农村土地高度集中,同时造成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农村人烟稀少,村舍为虚;与此同时,一支“自由劳动力”的大军在喧嚣的城市里形成了。
——崔连《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
1.圈地运动推动农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提供了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
经济因素
欧内斯特·曼德尔估计,从1500年到1800年,欧洲殖民掠夺的总值为10亿英镑金币,其中仅在1750年到1800年间,英国就从印度掠夺了1亿到1.5亿英镑金币。这批资本的流入即便不能说是英国新工业革命的全部资本,至少也促进了英国对新工业革命的投资,尤其在蒸汽机和纺织技术方面的投资。——【加拿大】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2.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获得了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
1623年世界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专利法《垄断法》
1660年,英国最高科学学术机构皇家学会
2.17 世纪中叶,英国成为欧洲的科学技术中心之一
手工工场内细致的劳动分工,使每一个工人只专门从事一种简单的机械动作,从而促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离,同时也使工人的劳动日益丧失独立性。劳动分工导致了生产工具的专门化,这为大机器的发明创造了技术前提。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1.手工工场的发展为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提供了条件
技术因素
史料阅读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
——[ 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日不落帝国”(18世纪中叶)
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海内外市场的扩大
二、工业革命的进程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工业革命的开端:棉纺织业
原因:英国公众对棉纺织品的喜爱,促使棉纺织品价格上涨,棉纺织业获利丰厚。市场的需求刺激了棉纺织业的发展,也催生了新的技术发明。
发展:
1733
“飞梭”
1764
珍妮纺纱机
1768
水力纺纱机
1779
骡机
1785
水力织布机
工业革命标志
1771
水力纺纱厂
近代工厂开端
为了提高效益、加强管理,人们开始将机器、工人集中起来进行生产,工厂出现了。1771年,阿克莱特在曼彻斯特开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逐渐取代了手工工场。
生产组织形式:工厂
手工工场和工厂
相同点 ①都是资本主义不同时期的生产组织形式
②都是以雇佣工人的劳动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生产
③都采用分工协作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
不同点 ①手工工场以生产操作为主,而工厂采用机器生产(本质区别)
②手工工场工人:较分散的状态下进行生产
工厂工人:相对集中生产
生产动力:蒸汽动力
1702年纽科门
1782年瓦特改良蒸汽机
1782年,徒工出身的瓦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新的科学知识,经过不断改进,试制出旋转运动的“复动式蒸汽机”。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
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交通工具革命:加快了工业革命(工业化)的进程(进入“铁路时代”)
1814年英国工人出身的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
1863年世界上最早的地铁是英国伦敦的大都会地铁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造成蒸汽机船。
1851年第一届世界博览会
19世纪中期,英国的机器制造业也实现了机械化。
工业革命的扩展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从大西洋两岸逐步深入内陆,形成持续不断的辐射效应。19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国和美国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
各国政府通过税收、立法、直接投资等方式推动工业发展。
英 国
美 国
欧 洲
①政治前提: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与巩固,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稳定;
②经济条件: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迅速;
③科技条件: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
背景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
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
1875年法国共和制确立
1783年英国承认北美独立
电力
内燃机
化工
旧产业
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电力成为补充、取代蒸汽的新动力,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带来更便捷的动力汽车、飞机等新式快速交通工具应运而生,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最具深远影响的成就
用化学方法加工原料,采用合成方法制造新的材料, 石油化工业获得发展
炼钢、纺织、采煤、机器制造和铁路运输等旧产业部门通过新技术焕发出新活力
表现
1831年法拉第
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1866年西门子
发明了发电机
1870年格拉姆
发明了电动机
1876年贝尔
发明电话
内燃机
[美]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
[德]卡尔本茨发明的汽车
石油开采
石油冶炼
化学工业
成就
不同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
发明者 工匠、技师 科学家、工程师
发明来源
重点部门
标志时代
国家范围
生产实践的总结
自然科学成果
棉纺织业为代表的轻工业
电力-内燃机-交通—新兴+传统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钢铁时代
美国和德国最突出,多国同时发生
从英国扩展到其他国家
(德、俄、日19世纪中期开始)
重工业为主、规模大
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速度快
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范围广
部分国家两次革命交叉进行(德、日)
美德最为突出
第二次工业革命并不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简单延续,而是深入发展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哪些特点?
电力的广泛应用,
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
进一步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时间 1850 1860 1870 1880 1890 1900
指数 9 13 20 26 41 59
世界工业增长指数
1851年英国举办了第一次世界博览会。为办此博览会英国专门花了22周时间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完全由玻璃及金属建成的大厦——“水晶宫”。水晶宫本身就是财富的标志,它的造价达8万英镑,这在当时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宫内陈列着万余种世界各地的产品,其中英国的产品超过一半。
——黄光耀、刘金源《成功的代价—论英国工业化的历史教训》
生产力大发展;给实现了工业化的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
(一)生产力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
2、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
工厂(机器)
工业革命
垄断组织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手工工场
(资本主义萌芽—工业革命前)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
垄断组织出现。
管理方式的变革
泰罗制:
科学分析人在劳动中的机械动作,研究出最经济而且生产效率最高的所谓“标准操作方法”
工业时代生产技术上的最大变革是大规模生产以及流动组装生产线的诞生(流水线),1914年有亨利福特率先引入他的汽车制造厂,这种革命性生产工序,将汽车底盘组装时间,从12小时缩减到1.5小时。福特在缩短工人工作时间,提高工人小时工资的同时,还能将他的T型车底架,从1914年的950美元,降低到1920年的290美元,福特组装线成为许多其它工业的效仿标准。
——《美国史》
福特制:
1913年,福特创立了全世界第一条汽车流水装配线,这种流水作业法被称为“福特制”
年份 1870 1900
企业总数(个) 808 669
工人总数(个) 78000 272000
产量(吨) 3200000 29500000
投资额(美元) 121000000 590000000
“收购”
“联合”
大企业(垄断组织)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
垄断组织
垄断组织:
一些大企业放弃自由竟争的原则,采取兼并或相互联合等各种方式,控制某一种或几种产品的产量、价格和市场,形成垄断。
私人垄断
国家垄断(二战后)
洛克菲勒家族1863年在克利夫兰开办炼油厂,1870年以该厂为基础,扩大组成美孚石油公司,又很快垄断了美国的石油工业,1974年资产总额增达3305亿美元,美国最大的石油公司有16家,其中有8家属于洛克菲勒财团。
我的美孚石油公司控制了全美90%以上的石油生产、冶炼、运输、销售,我手下员工达68888人。可以这么说,只要美孚一感冒,全美发“高烧”。 ——洛克菲勒
(3)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中间阶层的力量也开始发展
1836年—1848年,英国工人宪章运动
英国议会改革,
通过《1832年改革法案》
3.社会阶级结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1832年议会改革:更改选举资格,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扩大选民范围,大大增加选民人数,工业资产阶级和富农得到选举权。
(1)工业资产阶级实力增强,要求获得更多政治权利,通过改革,进一步巩固了统治地位;
(2)工人阶级迅速崛起,为争取自己的权利展开斗争
(1)城市化:
以工厂为中心形成大批城市,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4.社会生活的变化:
(2)生活改善:现代工业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善。
(3)文化素养:休闲娱乐和群众性体育运动逐渐兴起,报刊书籍发行量大增,人们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4)女性教育:
女性也获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
(5)人口问题:从总的趋势来看,人口增加明显。
(6)文化教育: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7)交通运输业:便利了人们的出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各地区的交流联系。
(1)问题:
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
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是一次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
19世纪美国纺织工厂中童工们
1858年英国《笨拙周刊》漫画:“沉默的强盗”,画面为象征死亡的骷髅在泰晤士河上游荡,下面有一行文字是:" Your MONEY or Your LIFE! "
1834年颁布《济贫法案》;
19世纪通过《公共卫生法》;
19世纪后期颁布《工人住宅法》应对贫民窟问题;
1920年颁布《失业保险法》;
1933年颁布《工厂法》,限制儿童工作时间,并为儿童提供教育机会;
5、社会问题与解决:
(2)解决:
在工人运动的推动下,欧美各国开始通过社会立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1)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面貌,使世界各地联系日益紧密。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工业革命提供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继续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导致一战的爆发。
6、世界格局的变化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美国、德国崛起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亚非拉国家或地区在被卷入世界市场的同时,逐渐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全球航路的开辟
殖民扩张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西班牙、葡萄牙崛起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开始交融
殖民掠夺
武力侵略商品输出
瓜分世界资本输出
课堂总结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背景
工业革命的进程
工业革命的影响
根本原因
经济、技术因素
制度保障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背景、成就、特点
工业革命的开端——棉纺织业
动力:蒸汽机的发明
工厂出现、机器制造机器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扩展
生产力、生产组织方式、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社会问题、世界影响(共20张PPT)
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唯物史观 通过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相关内容,认识无产阶级的抗争是工业革命后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的必然结果
时空观念 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
史料实证 运用文献和图片资料,总结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原因、历史意义。
历史解释 运用文献资料,认识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学习《共产党宣言》的内容、意义
家国情怀 感悟马克思等人的优秀品质以及为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发展不断求索的精神
教学目标
1825年 19世纪30、40年代 1848年 1864年 1867年 1871年
时空坐标
英国爆发经济危机
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
《共产党宣言》
第一国际
《资本论》
巴黎公社
马克思主义诞生
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一、早期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1.经济根源: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但资本主义弊端逐渐显现
材料1: 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社会化生产和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公开暴露了出来。1825年,在英国爆发了第一次生产过剩危机,造成生产力的大破坏和社会的严重灾难。从此,这种社会痼疾便周期性发作。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周期性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其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
——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材料2:工业革命以后,工业资产阶级使用降低工资、延长工作时间等手段,对工人进行残酷剥削,1810年英国纺织工人的工资每周平均为40先令6便士,而到1825年便降为25先令6便士了;妇女每天要工作18小时,她们的脊椎骨和骨盆都变形了。儿童九岁起就开始劳动,每天工作12到14小时,青少年中患佝偻病的特别多。 ——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工厂童工
伦敦贫民窟
贫富分化严重,工人阶级苦难深重
材料:19世纪初莱斯特郡一个名叫卢德的工人,为抗议工厂主的压迫,第一个捣毁织袜机。工业革命时期,机器生产逐渐排斥手工劳动使大批手工业者破产,工人失业,工资下跌。当时工人把机器视为贫困的根源,用捣毁机器作为反对企业主,争取改善劳动条件的手段,但禁止对人身施用暴力。
卢德运动
2.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三大工人运动爆发,表明工人阶级已经觉醒,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1836-1848年英国
宪章运动(争取普选权)
1844年德意志西里西亚
纺织工人起义
1831、1834年法国
里昂工人起义
自发斗争:
捣毁机器
自觉斗争:
争取政治权利
失败的原因:
工人阶级力量不够强大;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等
空想社会主义者主张工人斗争的终极目标:
圣西门
傅立叶
欧文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对改造社会,建立理想社会提出了设想
建立一个财产共有、消灭剥削和压迫、
人人平等的和谐社会
主张:实行实业制度平均分配产品,财产共有。
途径:劝说人们捐款。寄希望罗马教皇、 路易十八的支持。
主张:设想了一种新型协作“法郎吉”,人人劳动,男女平等,都可按兴趣爱好从事工作。 途径:等待有钱人投资, 白白等候12年。
主张:提出购财产公有、权利平等和共同劳动的理想社会计划,在美国创办“新和谐”公社。
欧文——新和谐公社
从根本来讲:
生产关系超越当时生产力水平
公社内部成员共同劳动,财产共有,人人平等,没有剥削和压迫,从而实现内部的和谐。
新和谐公社位于美国,是欧文出资做的一个共产主义的试验
三大组成部分
德意志古典哲学
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圣西门(法)傅立叶(法)
欧文(英)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剩余价值学说)
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批判继承
3.理论基础 :
马、恩格广泛吸取人类优秀思想成果(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三大理论来源
19
世纪人类思想三大优秀成果
马、恩在《新莱茵报》编辑部
4.实践基础:马、恩长期的革命实践与理论研究,并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
材料一: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肯定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
二.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内容:
1.标志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1)发表: 1848年2月在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发表
材料二: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产生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论证了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
材料四: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一步一步地……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材料三: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共产党人不屑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肯定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
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3)意义:
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宣告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共产主义建设者的伟大使命。
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
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剩余价值学说)
《资本论》以剩余价值为中心,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辩证关系,鲜明地提出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
3.马克思主义意义:
(1)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2)思想武器:
①自19世纪中期起,马克思主义成为西欧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
②在东欧和东南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
③在亚洲和美洲,马克思主义是工人运动与民族民主运动的重要思想武器。
(3)政党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和发展起来,人民第一次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成为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根本政治力量。
(4)对 中 国:
①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阶级中的传播,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
②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③有力推动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的开始和发展。
三、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1.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
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
背景:
成立:
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发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号召,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联合
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在伦敦成立。
国际联合
马克思第一国际成立大会上
历史上三个国际工人组织:
第一国际:“国际工人协会”,1864年在伦敦成立。
第二国际:1889年恩格斯领导下在巴黎建立
第三国际:“共产国际”,1919年列宁领导下在莫斯科建立。
1871年,第一国际法国支部参加并领导了巴黎公社运动,但是随着巴黎公社的失败,组织也日渐衰弱,1876年正式宣布解散。
性质:
第一个国际性工人组织
解散:
2.巴黎公社——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1)背景:
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社会矛盾激化
1871年3月18日,巴黎爆发工人武装起义
(2)概况:
3月28日,公社宣布成立
巴黎公社政权性质: 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类别 内容 作用
政权建设
经济政策
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立法与行政合一的政权机关和司法机构;
废除旧军队、旧警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和治安委员会;
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由选举产生的公职人员,所有公职人员工资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工资。
由工人合作社管理工厂;
实行八小时工作日等。
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建立无产阶级的国家机器
触及资本主义私有制
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性质
(3)革命措施
(4)失败原因
材料1:胜利的社会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 ——列宁
但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当时法国的无产阶级还缺乏取得革命胜利的客观历史条件。19世纪70年代初的法国,尚处于资本主义的“青年时代”,小生产仍占绝对的优势,经济发展的状况还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程度。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3: “银行是全部资本主义生活的神经,而公社不愿给人留下强盗、小偷的印象,在斗争中途停下来,没有剥夺剥夺者” ——恩格斯
材料2:法国整个资产阶级、所有的地主、工厂主都联合起来反对公社,他们层层包围了半个巴黎(另一半被德军包围)。 ——列宁
客观原因:
资产阶级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国内外联合镇压
根本原因:法国资本主义仍然处于上升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未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
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没有切断敌人经济命脉
材料5:公社的领导人都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有的是这个派别,有的是那个派别,完全以工人阶级的本性,爱国的热情搞这么一个起义。
缺乏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
材料4:在一个农民的国度中无产阶级革命的独唱,就会变成哀歌。
没有发动广大农民,缺乏工农联盟。
(5)历史意义
①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②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③为国际工人运动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4)失败原因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后的第一次伟大实践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1848《共产党宣言》
1871年巴黎公社
1917俄国十月革命
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
空想到科学
理论到实践
理论到现实
一国到多国
中国模式越南模式老挝模式
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
马克思主义发展
经济基础:工业革命→经济危机→制度弊端
思想基础:三大理论成果
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实践基础:马恩的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
诞生——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48)
意义——
(思想武器、指导工人运动)
条件
背景:
经过:1871.3.18-5.28
政治上建立新政权;经济上没收资本主义私有制。
失败原因
历史意义
(国际)普法战争;(国内)阶级矛盾。
内容——(4方面)
措施:
马克思主义
巴黎公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