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谭嗣同之死》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组下列文字注音
榻 擘 谕 谒
箧 杵 臼 戮
答案: tà|bò|yù |yè|qiè|chǔ|jiù|lù
解析:注意易错点,“擘”声母是b不是p,“谒”的声母为y不是j,“箧”不读“夹”音,“杵”声母为ch不是c,“戮”是多音字,要注意辨析。
点评:此类题要根据词词义和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要注意易错的声韵母,比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z、c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前后鼻音的区别。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旋闻垂帘之谕。________________
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 ________________
吾与足下分任之。
谋救皇上,事卒不成。 ________________
卒不去,故及于难。________________
君既系狱,题一诗于狱壁。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随即,立即。⑵推测,预料。⑶对尊长或同辈的敬称。⑷终于。⑸及,涉及。⑹拴,绑,引中为拘囚。
解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还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旋”为古今异义,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
点评:掌握文言实词,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能力,学习时要注意识记积累,尤其要注意词类的活用。
3、“至初六日变遂发”一句中“变”词性上是 ,指的事件是
答案:动词名用|慈禧囚禁光绪帝。
解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还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变”本为动词,在句中作名词用,意为“政变”,指的是慈禧囚禁光绪帝。
点评:词类活用是文言中常见现象,有名词动用、名词作状语、动词名用、形容词名用等。学习时要注意分类记忆。
4、“旋闻垂帘之谕”一句中“垂帘”一词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 ,其指 ;
答案:借代|慈禧
解析:抓住题干中答点“修辞手法”,了解句子内容,“垂帘”指慈禧“垂帘听政”,所以“垂帘”借指慈禧。
点评:本题要结合历史知识来解答。
5、“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亦无可救。”的“先生”指的是( )
A、光绪帝 B、康有为 C、梁启超 D、孙中山
答案:B
解析:了解全文内容,根据文中“而抄捕南海馆(康先生所居也)之报忽至”一句可知“先生”指康有为。
点评:解答此题要抓住文中有关句子来理解分析。
6、划分“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朗读节奏。
答案: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
解析:了解句子的意思,分析句子的结构,根据句子含义的层次划分朗读节奏,“天下事”是主语,“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双谓语。
点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要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比如“主谓”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
7、解释下列各句中的“之”
①旋闻垂帘之谕
②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
③再四强之
④就义之日
答案:(1)的(2)代“天下事”(3)他(4)的
解析:了解“之”字的常用用法,了解句子的内容,判断各句“之”的用法。
点评:学习文言文,对常用虚词要注意识记积累。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现代词义没有变化的是( )
A、君从容语余曰
B、君竟日不出门
C、旋闻垂帘之谕
D、时余方访君寓
答案:A
解析:本题是要求判断“没有变化”的字词,可用反选排除法,“竟”“旋”“余”与现代义不同,答案为A。
点评:文言中的古今异义是常见现象,学习时要注意识记积累。理解古今异义词不要简单地用现代义替代古义。
9、指下面句子的通假字。
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
答案:“耳”通“尔”。
解析:“耳”通“尔”,为语气词,表示陈述语气。
点评:文言中的通假字是常见的,学习时要注意识记积累,尤其要记往课文注释中的通假字。
10、指出下面句子表达的语气
请致电上海领事而救先生焉
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
呜呼烈矣!
答案:祈使语气;陈述语气;感叹语气
解析:本题要抓住句中语气词“焉”“耳”“矣”语气词,根据句子的内容判断语气。
点评:文言中的通假字是常见的,学习时要注意识记积累,尤其要记往课文注释中的通假字。
11、“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此句出自( )
A.康有为 B.谭嗣同 C.刘光第 D.杨深秀
答案:C
解析:本句是谭嗣同临刑时的遗言。
点评:学习中,要了解作家作品有关知识。学习时要注意了解作品的有关资料。
12、指出“君竟日不出门,以待捕者”一句中古今异义的字词并解释。
答案:竟:整。
解析:“竟”,在现代汉语中是有意科之外的意思,本文中意为“整”。
点评:文言中的古今异义是常见现象,学习时要注意识记积累。理解古今异义词不要简单地用现代义替代古义。
13、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亦无可救,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
答案:从前我想救皇上现已无法救了,今天我要救康先生也无法救他,我已无事可做,只有等待死期罢了。
⑵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答案:没有行走的,无法谋求将来;没有牺牲的,无法报答圣名的皇上。
⑶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答案:现在在中国,没有听到因变法而流血牺牲的,这就是我们国家不昌盛发达的原因。
解析:根据文章内容了解句子内容,注意关键字词的理解。“既”意为“已经”,“惟”意为“只有”,“期”意为“时期”,“耳”为语气词,表示陈述语述语气。
点评:翻译句子,首先要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
14、与“吾已无事可办”内容相关的一是 “ , ”
答案: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亦无可救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谭嗣同所从事的事业,即句子中的“事”指的拯救光绪皇帝继续变法,根据此意找到内容相关的语句。
点评:解析本题关键要熟悉课文,了解谭嗣同所从事的事业。
15、写谭嗣同英勇就义场面的一句是“ ”
答案:就义之日,观者万人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梳理课文内容,根据问题答点“场面”找到相关句子。“就义之日,观者万人”是写当时谭嗣同就义的情景,围观的人之多,表达了民众对谭嗣同的敬仰。
点评:本类题的解答要熟悉课文的内容,根据要求梳理即可作答,学习时要多阅读课文,对每个情节点要具体了解。
二、问答理解
16、《狱中题壁》,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答案: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在文中找到《狱中题壁》诗句,结合全文中谭嗣同的行为表现来理解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了解作者的形象。
点评:本题不难。《狱中题壁》与本文所叙述的内容有密切的关联,给文中的内容即可作答。
17、课文写光绪破格提拔谭嗣同有什么作用?
答案:一是表明光绪急切地推行新政,实施变法。二是交代光绪与慈禧之间的矛盾必然激化。
三是为谭嗣同自甘牺牲“以酬圣主”埋下伏笔。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抓住问题所示,找到相关内容的文字,结合所了解的历史知识即维新变化的情况来分析问题。
点评:本题不难。《狱中题壁》与本文所叙述的内容有密切的关联,给文中的内容即可作答。
18、政变发生后谭嗣同做了哪些事?
答案:一是劝梁启超出走以图将来,二是要梁启超设法营救康有为,三是把书籍文稿交托梁启超,四是与侠士(大刀王五)谋救光绪帝。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抓住问题答点“哪些事”,了解课文内容,根据相关的语句“足下试入日本使馆,谒伊藤氏,请致电上海领事而救先生焉。”“则于其明日入日本使馆与余相见,劝东游,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即可概括。
点评:本题不难,关键是要熟悉课文内容,学习时要多阅读,把握作品内容。
19、谭嗣同为什么不肯逃亡?
答案:一为“酬圣主”,二为报国家,有强烈的爱国之情。
解析:根据“不有死者, 无以酬圣主”“各国变法,没有不经过流血就成功的,现在中国没听说有因变法而流血牺牲的人,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两句来理解概括,谭嗣同是想以自己人的牺牲来表达对“圣主”的忠诚,同时警示鼓励后人。
点评:本题不难,关键是要熟悉课文内容,学习时要多阅读,把握作品内容。
20、谭嗣词对中国的变法持什么观点?请引用谭嗣同的语言分析。
答案:各国变法,没有不经过流血就成功的,现在中国没听说有因变法而流血牺牲的人,
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必须流血牺牲,警示后人。
解析:本题要求找到谭嗣同关于变法观点的语句来理解。文中“各国变法”一句,从谭嗣同认为变法必须流血牺牲这一点来分析说明。
点评:本题不难,关键是要熟悉课文内容,找到与问题有关的语句。学习时要多阅读,把握作品内容。
21、谭嗣同为什么自己甘愿赴死却劝说梁启超逃亡日本?
答案:希望梁启超拯救康有为和“圣主”,继续完成变法大业。
解析:抓住“不有行者, 无以图将来; 不有死者, 无以酬圣主”一句来理解,“图将来”之意,是让梁启超完成此任务。
点评:本题不难,关键是要熟悉课文内容,抓住关键句子来理解问题。学习时要多阅读,把握作品内容。
22、“呜呼烈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对谭嗣同的敬佩。
解析:结合作者在文中对谭嗣同言行的描述,理解作者的感叹中对谭嗣同的敬佩之情。
点评:本题不难,了解作者与谭嗣同的同志关系,根据文中作者对谭嗣同事迹的叙述不难体会到作者对谭嗣同的情感。
23、谭嗣同临刑前说“吾有一言!”,根据本文内容想一想,谭嗣同要说的话可能与哪一句内容相关?
答案:各国变法,没有不经过流血就成功的,现在中国没听说有因变法而流血牺牲的人,
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解析:根据文中所叙述的谭嗣同的行为活动,了解其“遗愿”即要将变法进行到底,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谭嗣同所要说的话,找到与些有关的语句。
点评:本题不难,首先要从文中了解谭嗣同的临刑前所思所想,体会其内心的活动即要解答。
三、课内阅读
2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不有行者, 无以图将来; 不有死者, 无以酬圣主。
……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1)从文中看,谭嗣同是对变化变法失望而悲观准备赴死的吗?
答案:不是,谭嗣同对变法仍抱有希望,所以劝梁启超东流渡日本,继续完成事业,自己只是想以死表示对“圣主”的忠心,对变法的决心,并以此警示后人。
(2)对谭嗣同的变法思想你如何评价?
答案:谭嗣同站在时代前列的热衷于改革不计个人得失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值得赞颂。而谭嗣同把变法的希望只寄托于“圣主”身上,没有依靠大众的力量,这是他的思想局限性。
解析:第一题,从文中所述谭嗣同对作者所托之言可看出谭嗣同对变法并未失望,而是充满希望。第二题,首先要肯定谭嗣同敢为人先具有进步的思想,再说明其思想的局限性。
点评:评价人物的思想,要了解人物思想的表现,根据文中具体内容分析理解。
四、拓展阅读
2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安石变法
帝欲用安石,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曰:“文学①不可任耶?经术②不可任耶?”介对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更变。”……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为参知政事③,谓之曰:“人皆不能知卿,以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④世务。”帝曰:“然则卿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以急也。”帝深纳之。
[注]①文学:泛指哲学、历史、文学等知识。②经术:儒家经典。③参知政事:官名,相当于副宰相。④经:处理。
(1)王安石准备凭靠什么施政?怎么施政?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案:经术正所以经世务。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以急也。
(2)把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为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能知卿,以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
答案:皇帝不认为(唐介的话)是对的,终于让王安石担任了参知政事,并且对王安石说:“别人都不能了解你,以为你只懂得儒家经学,不懂得时务。”
解析:第一题,抓住题中问题,梳理文章内容,找到有关句子,注意不要写错字。第二题,根据文章内容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以为”意为“认为”,“然”意为“对”,“竟”意为“终于”,“为”意为“担任”,“谓”意为“对……说”,“经术”意为“儒家经学”,“晓”为“懂”。
点评:翻译句子,要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6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