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林中小溪同步练习(基础+能力)(试题+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 林中小溪同步练习(基础+能力)(试题+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07 19:55: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提技能·一课两练
【练基础】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吝啬(sè)    涟漪(qī)     潺潺(chán)
B.干涸(ɡù) 惬意(qiè) 颤动(chàn)
C.簌簌(sù) 和煦(xùn) 萦绕(yínɡ)
D.花蕾(lěi) 粼粼(lín) 阻塞(sè)
【解析】选D。A项,“漪”应读yī;B项,“涸”应读hé;C项,“煦”应读xù。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清澈  繁茂  百花争艳  溪水溶溶
B.路径  旋涡  纹丝不动  毫不在乎
C.跳蚤  淙淙  毫无生气  不甘寂寞
D.冲刷  车辙  嘟嘟哝哝  分道扬镖
【解析】选D。“镖”应改为“镳”。
3.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这边一片哗哗声,那小湖上却悄悄地泛着    (波纹 波浪 涟漪),密集的小白杨树被冲歪在水下。
(2)我在树根之间坐了下去,紧靠在树干上,举目望那    (和煦 温暖 温和)的太阳,于是,我的梦魂萦绕的时刻翩然而至。
答案:(1)涟漪 (2)和煦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的化为水塘的洼地、被冬雪压弯了的大灌木的枝条象征了一种凝滞的、安于平淡的、丧失激情的生活。
B.本文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写了小溪在林中越过重重障碍奋然前行,最终流入大洋的故事。
C.文章的结构方式是线形的,直接向前推移的。开头简单地交代一下,就顺着作者的行踪逐步展开。
D.文章语言活泼自然,作者善于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景物写活,极富表现力。
【解析】选B。本文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写法。
5.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7~20段,回答问题。
(1)溪水对花草和树木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的分析能力。从文中找出描写溪水对花草和树木态度的语句,然后选取关键词语回答。
答案:对花草这些弱者,溪水显得很亲切,对于阻挡溪水前进的树木,溪水一冲而过。
(2)作者为什么要写森林中的花草树木和小甲虫?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能力。语段中描写花草树木和小甲虫的各种表现就是来衬托小溪的光辉形象。
答案:作者写森林中的花草树木和小甲虫,或是写它们与溪水相亲相恋或是写它们在水中自由嬉戏,描写了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为小溪一路自信乐观渲染了气氛。
(3)赏析下面语句。
一股股水流在两岸紧夹中奋力前进,彼此呼唤,说着“早晚”二字。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能力。水流“奋力前进,彼此呼唤,说着‘早晚’二字”,是把“水流”当作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水流的奔腾说成“奋力前进”,把水流流动的声音,说成“彼此呼唤”和“说着‘早晚’”,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水流的不懈怠和执着精神。
【知识链接】
拟  人
  概念:指把物(包括物体、动物、思想或抽象概念)拟作人,使其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作用: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既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又有了拟人化之后特有的具象效果。
答题模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事物生命的活力(或是人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某个特点。
(4)联系下面的材料内容,请你谈谈对“有障碍,才有生活”这句话的理解。
材料一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海燕》)
材料二 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强者。——张海迪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海燕”“张海迪”都战胜了困难和挫折,冲破了逆境,取得了成功。解答此题要抓住课文中关键词语“阻塞”“障碍”作答,意合即可。
答案:生活的道路不一定是平坦笔直的,有时甚至身处逆境。没有障碍、没有苦难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我们应该把战胜困难作为生命的乐趣,使生命更有意义。
【练能力】
一、美文品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记忆的版图
林清玄
  ①一位长辈到大陆探亲回来,说到他在家乡遇到兄弟,相对地坐了半天还不敢相认,因为已经一丝一毫都认不出来了。
②在他的记忆里,哥哥弟弟都还是剃着光头,蹲在庭前玩泥巴的样子,这是他离开家乡时的影像,经过四十年还清晰一如昨日。经过时间空间的阻隔,记忆如新,反而真实的人物是那样陌生,找不到与记忆的一丝重叠之处。
③更使他惊诧的是,他住过的三合院完全不见了,家前的路不见了,甚至家后面的山铲平了,家前的海也已退到了远方。
④他说:“我哥哥指着我们站立的地方,说那是我们从前的家,我环顾四周竟流下泪来,如果不是有亲人告诉我,只有我自己站在那里的话,完全认不出来那是我从童年到少年,住过十七年的地方。”
⑤这使他迷茫了,从前的记忆是真实的,眼前的现实也是真实的,但在时间空间中流过时,两者却都模糊,成为两个丝毫不相连的梦境。在此地时,回观彼处是梦,在彼地时,思及此处也是梦了。到最后,反而是记忆中的版图最真实,虽然记忆中的情景已然彻底消失了。
⑥这位长辈回来后怅惘了很久,认为是“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注】的缘故,才让他难以跳接起记忆中沦落的事物,其实不然,有时不必走太远,不必经过太久的时光,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种怅惘。
  ⑦我有一个朋友,他每次坐在台北松江路六福客栈的咖啡厅时,总会指着咖啡厅的地板,说:“你们相不相信,这一块是我小时候卧室的所在,我就睡在这个地方,打开窗户就是稻田,白天可以听到蝉声,夜里可以听到青蛙唱歌,这想起来就像是梦一样了。”那梦还不太远,但时空转换,梦却碎得很快。
⑧记忆的版图在我们的心中是真实的,它就如同照相机拍下的静照,这里有我走过的一条路,爬过的一座山;那里有我游过泳、捞过虾的河流;还有我年幼天真值得缅怀的身影。这版图一经确定,有如照相纸在定影液中定影,再也无法改变,于是,当我们越过时空,发现版图改变了,心里就仿佛受到伤害,甚至对时间空间都感到遗憾与酸楚了。
⑨两相对照之下,我们往往否定了现在的真实,因为记忆的版图经过洗涤、美化,像雨雾中的玫瑰,美丽无方,丑陋的现实世界如何可以比拟呢?
⑩其实,在记忆中的事物原来可能不是那么美好的,当时比现在流离、颠沛、贫困,甚至面临了逃难的骨肉离散的苦厄,但由于距离,觉得也可以承受了。现在的真实也不一定丑陋,只是改变了,而我们竟无法承担这种改变。
…………
我们在生命中所经历的一切,无非都是一些形式的展现。记忆的版图,乃是从前的现实;现在的生活,终将成为未来记忆的版图。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真实的自我始终没有改变。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2013年第1期,有删改)
【注】“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语出李煜词,在文中意为离乡时间久,距离远。
1.结合语境,解释第⑦段中加点词“梦”的含义。
那梦还不太远,但时空转换,梦却碎得很快。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结合语境,可知第⑦段主要写朋友记忆中童年的美好生活。意合即可。
答案(示例):朋友记忆中的美好生活的情形(或:朋友童年生活的美好记忆)。
2.第④段中说:“我环顾四周竟流下泪来。”结合上下文看,“我”流泪的原因有哪些?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围绕现实中家乡的状况和记忆中家乡的印象,分析“我”思想感情的变化。
答案(示例):①为记忆中家乡清晰、真实的印象消失而留恋;②为现实中家乡的巨变而感到惊诧;③为记忆中的家乡与现实中的家乡毫不相干而伤感;④为找不到记忆中的家乡而感到迷茫。
3.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两相对照之下,我们往往否定了现在的真实,因为记忆的版图经过洗涤、美化,像雨雾中的玫瑰,美丽无方,丑陋的现实世界如何可以比拟呢?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言的赏析。可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把经过洗涤、美化的记忆比作“雨雾中的玫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出对记忆和现实中的家乡的不同情感。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经过洗涤、美化的记忆比作“雨雾中的玫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记忆中的版图的美丽,表现人们对记忆的版图的留恋及对现实世界的否定。(意思对即可)
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以“记忆的版图”为题。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题目的理解。解答此题,可从文章内容、线索、作者情感等方面作答。
答案(示例):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②作为线索,贯串全文,使结构精巧;③提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④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联想到“版图”是记忆中的,或许与现实不同,抒写人们今不如昔的遗憾之情;⑤引发读者客观看待生活变化,并从中发现自我的人生感悟。(意思对即可)
【知识链接】
记叙文题目的作用
  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作为文章线索;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具有象征意义;⑤语带双关;⑥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⑦吸引读者兴趣;⑧表明写作对象;⑨寓意含蓄,引人深思;⑩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联系材料,比较两位作家所表达的人生感悟有什么不同。
【链接材料】就让路途当中出现阻塞吧,让它出现好了!有障碍,才有生活;要是没有的话,水便会毫无生气地立刻流入大洋了,就像不明不白的生命离开毫无生气的机体一样。
(节选自普里什文《林中小溪》)
答: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围绕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变化”、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困难”作答。意合即可。
答案:示例一:林清玄的文章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变化;普里什文的文章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困难。林清玄的文章要我们在生活的变化中看到真实的自我;普里什文的文章要我们勇敢地对待生活中的困难,迎难而上。
示例二:林清玄的文章:现实与记忆或许差别很大,我们应该客观对待这些变化,并从中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成长。普里什文的文章:生活中有障碍,生命才会有生气。
二、综合运用
6.森林中的小溪冲破重重障碍最终到达自由水域的过程引发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下面是同学们的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假如请你送这条小溪几句赠言,你会对它说些什么?
答:
(2)要想使这条小溪的溪水永远清澈,森林充满生机,我们应做些什么?
答:
(3)假如有位同学在一次考试中失利,变得一蹶不振,你应该怎样去劝说?
答:
答案(示例):(1)小溪你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冲破重重困难而表现出的奋斗不息的顽强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2)多植树种草;不污染水源;节约水资源等。
(3)在生活中都会出现许多的困难和挫折,我们要学习小溪顽强不息的精神,善于总结考试失利的原因,汲取教训,相信你在下一次考试中一定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三、写作练笔
7.【写法借鉴】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巧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小溪流经树林的过程。如小溪在冲破大的障碍时,“水就嘟嘟哝哝地仿佛表示不满”形象地写出了小溪对目标的执着,显示了溪水顽强的性格。
【片段仿写】请你仔细观察一种自然界的景物(小鸟、云……),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生动的描写。(100字左右)
答案:示例一:记忆中,童年夏日清晨的懒觉总是被麻雀的争吵声打断。每天,晨曦微白,勤奋的麻雀们就已起床,在茂密高大的杨树上呼朋引伴,活动腰翅,亮开歌喉,开始愉快的一天。叽叽喳喳的欢叫声响彻宁静的山镇,家家户户屋顶的炊烟也随之弥散开来,麻雀呼唤我们开始新的日子。于是,一整天,到处都是麻雀好动的身影和随意的歌声。
示例二:天空中只有几片飘浮的云,像小孩似的无忧无虑地玩耍,它们可真是顽皮!看!离我最近的那朵云,它好像是一位美丽的天使,它正在看我,眼睛还一动一动的,那是在邀请我去做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