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成功同步练习(基础+能力)(试题+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9 成功同步练习(基础+能力)(试题+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07 20:13: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提技能·一课两练
【练基础】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疏漏(shū)    浩劫(jié)    囊萤(nánɡ)
B.阑珊(lán) 憔悴(cuì) 羡慕(xiàn)
C.饶舌(ráo) 烦琐(suǒ) 悬梁(xuán)
D.兀兀(wù) 日晷(jiù) 膏油(ɡāo)
【解析】选D。“晷”应读ɡuǐ。
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会议指出,要抓好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确保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家喻户晓。
B.历史经验告诉我们,2014年的国际形势仍错综复杂,我国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并不宽松。
C.今天他们在约定好的地方见了面,这次不期而遇加深了两人的友谊。
D.这首诗在写作上的显著特点是剪裁精当,言简意赅。
【解析】选C。“不期而遇”的意思是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指意外碰见,与前面“约定好的”矛盾。
3.文中引用了许多典故,请将下列典故的序号填入相应的人物后面。
A.囊萤  B.映雪  C.悬梁  D.刺股
(1)战国时苏秦(  )   (2)晋代的孙康(  )
(3)晋代的车胤(  )   (4)汉代的孙敬(  )
答案:(1)D (2)B (3)A (4)C
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顺手拿过来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
B.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
C.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
D.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解析】选D。“衣带渐宽终不悔”应该加双引号。
5.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最后两段,回答问题。
(1)请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段的概括能力。最后两段主要论述了勤奋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自己的希望。
答案:勤奋是成功的根本条件,希望人们能以勤奋的精神做学问或干事业,走向成功。
(2)下面两句中的“不敢”意思一样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①到了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
②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与机遇,似更为全面。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辨析。要结合语境分析,第一句是针对“自命天才的人”,语含讽刺;第二句面向王静安的见解,语含尊重。
答案:两句中的“不敢”虽然都可以解释为“不能”,但意思不一样。第一句中的“不敢”,是幽默讥讽的说法,意思是“不会”。第二句中的“不敢”,是“没有胆量”的意思,有表示尊重的意思,也表示尚无足够的根据说是王静安的疏漏,表明作者治学态度的审慎。
(3)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答:


答案: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方法,充分论述了“勤奋是成功的必由之路”,从而证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知识链接】
常用的论证方法及其特点作用
论证方法 特 点 作 用
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道理论证 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来证明论点 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对比论证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做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突出全面地论证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让人印象深刻
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来证明论点 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
(4)文中作者转引的王静安的“境界说”,是中国文化的经典言论,请你反复诵读,试着结合文意说一说对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理解。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表面的意思,然后从要想成功必须守住寂寞这一角度回答。
答案:这句词本意是说要找的人不在热闹非凡之处,只是静静地立在灯火冷落的地方。暗含着有志者总是在寂寞中走向成功或真正的成功者是守得住寂寞的人。
【练能力】
一、美文品析
(2013·凉山州中考)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我们都是成功者
①说到成功,人们有一个错误观念:成功只等于成名。有人认为,只有扭转乾坤的壮举,才算是成功的举动;有人认为,只有领袖、名人、称得上“家”的人,才算是成功者;有人则干脆断言,世界上没有一个成功者,因为人生最终的结局是悲剧——后人肯定超越前人。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
②其实,我们都是成功者,因为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都看作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番,那么,幸福和快乐就会长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变得格外地丰富和生动。不是吗?作为一名学生,他考试及格了,成绩提高了,这是成功,应当感到高兴;作为一个农民,他播下的种子发芽了,庄稼收割了,这也是成功,也应当感到高兴。在更多的时候,成功无须人认可,更不需要别人来裁判;我们也不要把成功的刻度画得太高,不要把成功看得过于神圣。
③然而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避免地要遭受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失败。每经过一次失败,对事物的认识就深入一步,对人生的感受就加深了许多,自己的意志就增强了不少,这种种经历和感受,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吗?否则,我们就会对人生失去一份应有的信心,面对困难,我们就会望而却步。
④大胆而自豪地承认成功吧。认认真真地品味自己的每一次成功,从品味中汲取动力,开启智慧,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1.请简要概括本文中心论点,并工整地书写在下面的文字框内。(不超过10个字)
【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把握。分析题目,可以推断本文的论点。结合关键句:第②段“其实,我们都是成功者”,第④段“大胆而自豪地承认成功吧”,可以明确论点。
答案:我们都是成功者。
2.全文围绕中心论点,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证的?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时,首先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第①段先提出错误观念,②③段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证,第④段总结。然后细读②③段,从中筛选信息,提炼概括。
答案:(1)每点微小的进步都是成功;(2)遭受挫折后提高了认识也是一种成功。
3.第②段“幸福和快乐就会长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变得格外地丰富和生动”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说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论证方法的辨析。解答第一问,抓住关键词“那么”。第二问抓住关键词语“学生”“农民”,可以看出这是举例论证。
答案:把自己的每一点进步,都看作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番。举例论证。
二、综合运用
4.(2013·重庆中考(B卷))为激励同学们树立志向、践行梦想,某校正在开展以“青春·梦想”为主题的活动,请你也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
材料一:……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节选自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材料二:范仲淹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少年周恩来面对国难,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为人民的独立幸福鞠躬尽瘁;“两弹元勋”邓稼先为摆脱中国任人宰割、亡国灭种的危险,年轻时就立志要让中国强盛起来,将自己毕生心血献给了中国国防科研事业。
材料三:刘伟10岁时就失去了双臂,他的梦想就是要“精彩地活”。为此,他练游泳,练习用脚打字、弹琴,还编曲填词。十余年来,他从未懈怠,克服了难以想像的困难,最终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获得冠军,在“中国达人秀”中展现了绚丽的风采,还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既实现了他的梦想,也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人的精彩。他曾说:“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梦想负责。”
(1)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探究个人志向与国家梦想的关系。
答:

(2)请结合材料三,谈谈个人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答:

(3)学校邀请你担任“青春·梦想”主题班会主持人,请设计一段50字左右的结束语。要求:文辞优美,富有感染力。
答:

答案(示例):(1)少年立志要与国家、民族利益(国家梦想)紧密结合,个人梦想的实现要有利于国家的强盛美好。
(2)要将梦想付诸行动,不惧困难,坚持不懈。
(3)同学们,青春因梦想而绚丽,因拼搏而精彩。愿同学们扬起梦想的风帆,与“中国梦”同行,为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人民幸福而努力!
三、写作练笔
5.【写法借鉴】本文的成功之处,在于恰当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文中先举出“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又引用韩愈的名言,充分证明了勤奋的重要性,真实可信,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片段仿写】请你仿照课文的写法,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证明“诚信是成功的基础”这一观点。(100字左右)
答案(示例):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为我们树立起诚信的榜样。西汉时的季布,做人守信,答应他人的事总是尽自己的全力去做。故有人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论语》有言:“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季布做人的成功正是缘于他的诚信。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