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学问和智慧同步练习(基础+能力)(试题+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1 学问和智慧同步练习(基础+能力)(试题+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07 20:25: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提技能·一课两练
【练基础】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譬如(pì)   含蕴(yùn)   精髓(suì)
B.大郤(xì) 烛照(zhú) 瞬息(xùn)
C.犀锐(xī) 晦塞(sāi) 寡约(ɡuǎ)
D.陶冶(yě) 清澈(chè) 蚌壳(bànɡ)
【解析】选D。A项中“髓”应读suǐ;B项中“瞬”应读shùn;C项中“塞”应读sè。
2.下面的句子中每句都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
(1)学问是寸积珠累而来的,常是各有僵域独自为政的。它可吸收人生的兴趣……
(2)世界上有不少学问渊博的人,可是食谷不化,食今亦不化,不知融会贯通,举一不能返三,终身都跳不出书本的圈子,实在说不上“智慧”二字。
错别字
改 正
答案:珠-铢 僵-疆 谷-古 返-反
3.选词填空。
不但 既 又 而且 运用 透视 笼罩
我们(  )需要学问,(  )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  )学问、(  )学问、(  )学问。
答案:不但 而且 笼罩 透视 运用
4.对本文的论证方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论述学问离不开智慧时,将没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和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取得的效果大不一样,做对比论证。
B.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运用了比喻论证。
C.写孟德尔、达尔文等取得巨大成就,是举例论证学问离不开智慧。
D.第4段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来说明著书、读书要有智慧。
【解析】选D。应是运用了对比论证。
5.课文中有“他奋身而为达尔文的‘牛头狗’(bulldog),为他张目”这样一句,句中的“牛头狗”是替别人助长声势的助手的意思。我们平时也见过很多这样非常巧妙地用某些动植物来比喻各种类型的人,写出下列“人”各是用什么动植物来代表的。
立场不稳见风使舵的人:
笑脸相迎两面三刀的人:
一毛不拔吝啬钱财的人:
孤陋寡闻见识不广的人:
没有依靠无处投奔的人:
强横无赖独霸一方的人:
答案:墙头草 笑面虎 铁公鸡 井底蛙 丧家犬 地头蛇
6.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最后两段,回答问题。
(1)这两段作者阐述的论点是什么?
答: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论点的能力。选段开头揭示了作者的观点。
答案:智慧离不开学问。
(2)谈谈你对“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这句话的理解。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能力。理解这句话应重点从智慧对于学问的重要性来分析回答。
答案:作者在指出学问和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同时,强调了智慧更加重要,强调智慧对于学问的把握、辨析和实践,只有这样,两者才能在相互依赖的基础上,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3)选文第1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将无学问的智慧比喻成“肥皂泡”;将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比喻成“探照灯”,比喻成“珍珠泉的泉水”,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然后结合对文章的理解分析其作用。
答案: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形象地揭示了智慧与学问之间本质的联系,生动贴切,说服力强。
(4)请你给选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事实论据的理解能力。紧扣选段观点“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语言简洁通顺。
答案(示例):三国时,吴国猛将吕蒙骁勇善战,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他缺少学问,每次讨论国家大事时,像一根木头似的,不知该说什么。后来在吴王孙权的劝导下,勤奋努力,读了很多书,最终成了一个有勇有谋的将军。
【练能力】
一、美文品析
(2013·荆州中考)阅读下文,完成1~5题。
不“泥其迹”,要“师其意”
①如今,借助网络平台和广播电视,时代先锋、道德楷模、航天英雄、奥运冠军乃至商界精英、大众明星等“人们心中的偶像”,正在走进“寻常百姓家”。他们的奋斗人生,是青年人最好的励志教材。他们的经验教训,是青年人健康成长的有益指南。
②不过,也听不少青年说,榜样的人生令人感动却让人难以效仿,心生敬佩却难以企及,心生羡慕却苦于无门“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③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的确不可能拥有航天英雄们的机遇,也很难创造奥运冠军们的辉煌,不会也不期望遭遇“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教师”张丽莉那样献出生命和健康的“非常瞬间”,甚至于,许多人也可能缺一点“草根明星”的幸运。但并不是要克隆人生、复制成功,才能“成为他们那样的人”。面对榜样人物,我们需要的是学习,而不是片面、机械地模仿。
④齐白石曾有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美国思想家爱默生也说过:“羡慕就是无知,模仿就是自杀。”就像模仿永远成不了经典、做不了大师一样,“模仿”得了他人的人生轨迹,却永不可能超越别人,相反,还可能迷失方向。
⑤师其意而不泥其迹。学习,不是跟着他人亦步亦趋,而是要善于汲取他人的思想、经验、教训,学习他人的精神、意志、品行,从而借助榜样力量,修正自己的方向,追逐自己的梦想,最终找到自我,成就人生。
⑥人生的路要靠自己走。总是怀着“捷径”心态,就会走弯路。榜样人物就是人生的加油站,激励我们坚定地走好自己的路。一个人要走向成功,必须坚守、努力、勤奋。感叹“神女”刘洋的幸运时,可曾知道这“幸运”背后写满了她付出的超乎常人的努力?惊喜孙杨的碧波奇迹,可清楚“奇迹”背后是他16年不懈的努力、每天15 000至20 000米的超强训练量?羡慕比尔·盖茨的财富人生,又有多少人了解他在创业前就已有编程7年的经历?        ,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学习榜样,就是要学习他们坚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艰辛的付出。
⑦学习榜样人物的过程,也是认识自己的过程。唯有知道“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才能明白“我要到哪里去”,以及“我如何去做”。王潮歌有句人生感悟:“弄明白自己的长处,一生不愁。”对照榜样审视自己,用他们的意志磨砺自己的意志,用他们的精神振奋自己的精神,让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强大。
⑧成功是学习的馈赠,不少失败往往源自机械克隆与简单拷贝。正所谓:“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善于学习、坚持积淀,等到有知识、经验或智慧向外“吐”的时候,花就自然开了,柳也就有了浓荫。
⑨京剧大师郝寿臣曾告诫弟子,“把我捏碎了成你,不要把你捏碎了成我。”对于每个人来说,贵在从别人身上汲取营养,成为独特的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锻造成一把不同凡响的好剑,在时代的风浪中所向披靡,收获精彩的人生。
(选自《人民日报》,作者:桑林峰)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理解。根据中心论点的一般位置分析:题目、开头、结尾,本文即可围绕题目或第③段末句作答。
答案:“师其意而不泥其迹”。(或“不‘泥其迹’,要‘师其意’”;或“面对榜样人物,我们需要的是学习,而不是片面、机械地模仿。”)
2.文中多处用四字短语点出了“泥其迹”的现象,请你找出其中4个。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首先明确“泥其迹”的意思,即“模仿”他人的人生轨迹;接着阅读全文,筛选点出“泥其迹”现象的四字短语。
答案:克隆人生、复制成功、机械克隆、简单拷贝、亦步亦趋。
3.读第③段加点词语,从议论文语言特征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议论文语言的理解。首先解释“绝大多数”的意思,表限制作用。其答题格式为:“××”一词表……,表明(阐明、肯定)了……,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生动性)。
答案:“绝大多数”指的是多数但不是所有,表明了多数人成不了榜样人物,只有极少数成了榜样人物,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
【方法指导】
议论文的语言
常考题型 1.分析文章(或某段)有什么语言特色和表达效果。2.“××”一词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解题技巧】
  题型1
  1.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
3.要从运用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性、生动性和感彩。
  题型2
  答题格式一:不好。因为“××”词有××的意思,在程度/数量/范围/语气等上起了限制作用,更加符合事实;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答题格式二:该词去掉后语句意思发生了某某方面的变化,与事实不符,不能体现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4.在第⑥段横线上续写一个事例,要求与前边的一组句子句式一致。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事实论据的补充。首先明确事例要论述的观点:一个人要走向成功,必须坚守、努力、勤奋。再围绕“要学习他们坚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艰辛的付出”筛选典型事例,其答题格式为: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答案:示例一:渴望“乔布斯”式的巨大成功,是否清楚其数次起伏的跌宕人生?示例二:惊叹余秋雨的文化哲思,可曾想到他在文化苦旅上的艰难跋涉与苦苦思索?示例三:惊叹“齐鲁第一刀”吴林师傅的超常技能,可曾知道他苦练本领把一面墙推倒5 000次重新再来的决心与勇气?
5.说说你对“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句话的理解,并品析其表达效果。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含意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先结合语境,理解语句含意:学习方法能成功,只模仿不创新定失败。表达效果可从运用修辞手法的角度作答,如对仗、引用等,语言生动形象,增强了说服力。意思相近即可。
答案:理解:学习成功人士的方法,汲取他们的有价值的思想,就能够开辟新的道路,从而塑造新的人生;如果一味模仿,不敢创新,一定是死路一条。
效果:这句话句式对仗,语意通俗深刻,生动地说明了“泥其迹”和“师其意”的不同结局;文章引用成功人士的名言,有力地支撑了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二、综合运用
6.古人读书做学问特别强调勤奋、多读书。为此,班级开展了读书的活动,请你来参与。
(1)阅读下面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至理名言。但也有只读书,不用心思考,不在生活实践中运用的人,结果也一事无成。
材料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在过去对我们的学习确实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今天,随着快乐教学和成功赏识教育的普及与开展,这话就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和片面性。问是一切做学问的人必经的途径,“学问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华罗庚);思是读书做学问的基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

(2)进入21世纪以来,国民阅读率连年下降。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请你提出几条建议。(至少写出三条)
答:


答案:(1)我们不但要重视读书,更要重视在读书中思考。
(2)示例:①政府要加大读书场所的建设和开放的力度;②图书出版发行部门要创作更多更好的读物,将读者重新引回到书本面前;③学校、家庭都要注重创设读书氛围,培养个人良好的读书习惯;④设立阅读日或读书节,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⑤设立农家书屋社区书屋,为读者提供更多的阅读场所,更好的阅读条件。
三、写作练笔
7.【写作借鉴】本文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恰当运用道理论证证明自己的论点,如文中“‘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这样的人,你能说他没有智慧吗?”引用名言,形象地论述了“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从而有力地证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片段仿写】请你仿照课文的写法,引用名人名言写一段文字,证明“勤出智慧”这一观点。(100字左右)
答案(示例):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把。一个人的知识多寡,关键在于勤奋的程度如何。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卡莱尔也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这就是说,只要我们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巨大成就。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