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第二次限时性作业
七年级历史学科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70分
※考生注意:请在答题卡各题目规定答题区域内作答,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1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是指直接来源于历史事件或时期的原始材料,未经后人加工或解读,具有最高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下选项属于研究隋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是
2.“直到隋唐时期,统治者们才摸索出一套防止富室贵族垄断权力的官僚制度。”材料中的“官僚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3.对比分析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唐玄宗统治前期社会出现的“开元盛世”与唐太宗统治时期的“贞观之治”相比较,最明显的不同是
A.国家进入鼎盛时期 B.国家政治清明稳定
C.国家军事力量强大 D.社会经济繁荣发展
4.唐朝中期以后,朝廷权利衰微,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威胁中央政府安全。这种局面形成于 ( )以后。
A.黄巾起义 B.安史之乱
C.贞观之治 D.朱温降唐
5.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玄奘西行前往天竺求取佛经
B.鉴真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C.阿倍仲麻吕凭借卓越才华考中进士
D.崔致远在留唐期间编撰《桂苑笔耕集》20卷
6.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史实与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推论
A 敦煌莫高窟出土《金刚经》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活字印刷品
B 天文学家僧一行 世界上实测纬线第一人
C 医药学家孙思邈 被人们尊称为“医圣”
D 唐朝政府组织编写《唐本草》 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订药典
7.唐宪宗迎接佛骨到宫中供奉,韩愈上表反对,主张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万代之惑”。这表明
A.韩愈兴办儒学 B.韩愈独断大事
C.韩愈抨击佛教 D.韩愈刚愎自用
8.樊锦诗在《我心归处是敦煌》中写到“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莫高窟在诗人心中地位如此崇高,原因是
A.莫高窟是闻名世界艺术宝库 B.莫高窟在唐朝开采规模最大
C.莫高窟是宣扬佛教场所 D.莫高窟开凿于隋唐时期
9.《宋史》记载“将士相与谋曰:主上幼弱,吾辈出死力破敌,谁则知之,不如先立点检(指赵匡胤)为天子,然后北征。……黄袍已加身矣”。这段史料叙述的是
A.杯酒释兵权 B.攻灭南唐
C.消灭北汉 D.陈桥兵变
10.北宋初年,为了稳固政权安定社会秩序,杜绝武将飞扬跋扈和兵变政移发生,朝廷制定的方针是
A.重农抑商 B.约法三章
C.崇文抑武 D.轻徭薄赋
11.假如让你拍摄一部以元世祖忽必烈为题材的电视剧,下列可能出现的场景是
A.忽必烈召开大会,举行建立蒙古政权仪式
B.忽必烈带领军队,西征到多瑙河流域
C.忽必烈与大臣讨论设立行省制度等问题
D.忽必烈率军攻打高句丽
12.史料记载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这表明
A.元朝经济实力强盛 B.元朝疆域狭小
C.元朝军事力量强大 D.元朝疆域辽阔
13.北宋时期,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五大瓷窑烧制的瓷器各具特色。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中心。这说明
A.宋代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辉煌时期 B.宋代瓷器以烧制青花瓷为主
C.宋代是瓷器烧制开始阶段 D.宋代瓷器制造分工明确
14.宋太宗设置劝农使,并且将“农桑垦殖,野无旷土”等定为考核官吏政绩的主要内容,各级官吏都要注重发展农业。这段史料说明
A.广大农民辛勤劳作 B.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
C.统治者减轻农业赋税 D.统治者重视官员选拔
15.北宋都城东京汴梁,坊、市不分,取消夜禁,南食、北食、川饭、胡饼,各地风味难以尽述,酒楼菜肴、食店小吃异彩纷呈。这反映了北宋
A.农业产量较高 B.社会安定和谐
C.城市经济繁荣 D.海外贸易发达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 16题15分, 17题15分, 18题10分, 共40分)
16.七年二班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以“10-12世纪中华民族关系发展”为主题的板报设计活动。请你协助组长,完成相应的内容。 (15分)
人物篇
文化篇 材料一:阿保机建立政权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材料二:元昊仿效唐宋制度,定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 展农牧经济,还创立了_A_文字。 材料三: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体制,颁行_B_文字,发展生产,势力迅速壮大。 —上述材料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材
交往篇 1005年,北宋与辽议和 1044年,北宋西夏订立和约 1141 年,宋金和议
请回答:
(1)请你写出阿保机和元昊入选人物篇的理由是什么 (4分)人们崇敬和怀念岳飞的原因是什么 (2分)
(2)将文化篇中A、B两处填写完整。 (2分) 材料一中阿保机创制了什么文字 (1分)材料三中金太祖是人物篇中哪位人物 (1分)
(3)交往篇中“北宋与辽议和”时缔结了什么盟约 (1分)写出1044年北宋西夏订立和约与1141年宋金和议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4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宋初大臣赵普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
材料二: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等领域。
材料三:元世祖在汉族人士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辖。
——上述材料均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材
请回答:
(1)请你写出材料一中赵普说的“权”、 “钱谷”、 “兵”指的是什么 (3分)赵匡胤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3分)
(2)材料二中的“变法”在经济和军事领域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4分)
(3)材料三中元世祖确立“中央集权制度”采取了什么措施 (5分)
18.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华民族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0分)
【唐风洋溢抚四方】
A唐穆宗长庆年间,唐蕃订立友好盟约,刻立唐蕃会盟碑。
B 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①。
C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②。
D 唐玄宗册封皮逻阁为 ③ 。
【宋边和议谋发展】
E北宋与辽、西夏并立,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金统治中原地区后,受中原文化的影响,统治者提倡儒学。
【元地辽阔促交融】
F元朝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契丹人和女真人,与汉族没有什么差别
G来自中亚、西亚的人移居中国,形成新的民族④ 。
请回答:
(1)请把材料中数字符号内容补充完整。
① ② ③ ④ (4分)
(2)请以“中华民族的历史由各民族共同缔造”为观点,从上述材料中选取两件史实加以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例清晰,表述规范。)(6分)
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第 二 次限时性作业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D A B B D C A D C C D A B C
二、非选择题(本题3小题,16题15分,17题15分,18题10分,共40分)
16.(15分)
(1) 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改国号为辽;(2分)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政权(2分);数百年来,人们一直传颂岳飞抗金的事迹,是因为岳飞的精忠报国精神深深打动一代又一代人,在抗金斗争中他带领军队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是抗金力量的中坚,岳飞和岳家军抗击金兵,为南方创造了相对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让南方人免受战争灾难,保护了人们的生命财产(意思相近得2分)
(2) 西夏文 (1分)女真文(1分) 契丹文(1分) 阿骨打(1分)
(3) 澶渊之盟 (1分)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2分);南宋向金称臣,并送钱物,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以北为金统治区,以南为宋统治区。(2分)
17.(15分)
(1)“权” 是地方节度使的行政权力 (1分)“钱谷”是地方的财权(1分) “兵”是指节度使的兵权(1分)
措施:针对“权”:宋太祖委派文臣担任地方州县长官(1分)
针对“钱谷”: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后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1分);针对“兵权”: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法解除高级将领的军权,任用文臣管理军务,经
常调换将领,定期换防,切断将领与士兵同地方的联系。(答出一点即可1分)
(2)经济方面:青苗法 募役法 方田均税法(3分)
军事方面:保甲法(1分)
(3)在中央设置中书省 枢密院 御史台 宣政院(4分)
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1分)
18.(10分)
(1)“怀仁可汗” 渤海郡王 云南王 回族(4分)
(2) 参考示例:
论点:中华民族的历史由各民族共同缔造 (6分)
事例:唐玄宗册封大祚荣 西夏的发展
论证: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共同缔造的民族共同体,每一个民族在不同的阶段推动历史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例如,唐玄宗册封靺鞨族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以渤海为号,开发了东北地区,使得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巩固;唐朝时,党项人与中原文化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1038年首领元昊建立西夏政权,促进了西部地区农牧经济的发展。
总而言之: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是由我国境内的各个民族共同缔造。
评分标准:
本题最终得分由“材料运用与论述”和“答题规范”两部分构成。
水平等级 材料运用与论述 得分
4 选择两个史实,能够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6
3 选择两个史实,其中一个史实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另一个史实论证不充分或不够典型,逻辑基本清晰。 5-4
2 选择两个史实,论证均不充分或不够典型,逻辑不够清晰;仅选择一个史实,能够做到史论结合,逻辑基本清晰。 3-2
1 仅选择一个史实,论证不充分、不够典型;或未选择史实,论证不充分、不典型;或论证与观点无关;或之写出史实而未作论证。 1
答题规范:作答需要有观点、论述和总结三部分,缺少观点或者总结扣1分,观点和总结都缺扣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