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九年级学业水平考试模拟测试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本试题共 8 页,满分为 100 分,考试时间为 60 分钟。
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并同时将考试答案填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第 Ⅰ 卷(选择题 共 50 分)
单选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选项涂到答题卡上。)
1.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象征着权威、力量和吉祥。图 1 是我国不同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含有 “龙” 元素的器物,它们可以佐证( )
A. 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B. 青铜文明辉煌灿烂 C. 手工技艺精湛高超 D.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2.2025 年清明节期间,中国某城市举行以 “天府好水润天府” 为主题的 “放水大典” 活动,融合古法祭祀与现代演绎,展现了李冰治水历史和千年灌溉文化。据此,该城市应是( )
A. 四川都江堰 B. 山西长平 C. 陕西咸阳 D. 山东禹城
3.表 1 列举了我国古代不同时期治国理政的一些举措。这些举措的出发点都是( )
时期 西周 秦朝 西汉景帝时 西汉武帝时
举措 封邦建国,制礼作乐 一法度衡石丈尺 扫除烦苛,与民休息 令诸侯推恩分子弟
A. 巩固统治 B. 发展经济 C. 分封诸侯 D. 休养生息
4. 西汉时,关中地区出现了良种马、葡萄、苜蓿、蚕豆、玻璃等几十种物产;漆器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开渠、凿井和铸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开始于( )
A. 丝绸之路开辟 B. 设置西域都护 C. 玄奘西行天竺 D. 郑和下西洋
5. 唐人孙元宴有诗曰:“会猎书来举国惊,只应周鲁不教迎。曹公一战奔波后,赤壁功传万古名。” 该诗反映的事件( )
A. 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状态 B. 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C. 为曹操统一北方地区奠定基础 D. 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6. 唐代的济南藉佛学大师义静法师,曾效法先贤,经海路至印度那烂陀寺研学 11 年,著有《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卷。据此,下列人物可能会出现在这本传记中的是( )
A. 张骞 B. 玄奘 C. 鉴真 D. 郑和
7. 文物是民族文化的历史印记。如果文物会说话,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宋代文物会说( )
A. “天水麻纸地图” 带你领略先人工艺 B. “胡人牛耕图” 与你体味各族和睦相处
C. “三彩骑驼乐舞俑” 陪你分享盛世繁华 D. “清明上河图” 带你了解市井百态
8. 清军统一台湾后,大臣索额图等主张 “守澎湖,迁其人而弃其地”,征台功臣施琅坚决主张留守台湾,并上《陈台湾弃留利害书》,详述台湾与东南海防的重要关系。康熙帝权衡利弊支持施琅主张,并于 1684 年正式批准设置( )
A. 台湾府 B. 澎湖巡检司 C. 台湾特别行政区 D. 台湾省
9. 在 144 小时的过境免签政策加持下,China travel(中国旅行)爆火。一位英国游客在广东虎门参观后,在微博发布 “折断的烟枪” 雕塑照片并配文 “China so city!历史与现实的碰撞”。导游应补充的历史背景是( )
A. 此处见证了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的陨落
B. 该遗址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焚毁的皇家园林
C. 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彰显民族气节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虎门炮台的防御作用
10. 某历史短文提到了 “1894 年”“致远舰管带”“黄海大东沟”“民族英雄” 等信息。据此判断该短文重点描写的人物是( )
A. 林则徐 B. 左宗棠 C. 邓世昌 D. 丁汝昌
11. 图片、历史地图、历史文献等都是历史的见证。图 2 所示图文资料共同见证的历史是( )
武昌起义形势图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清帝退位诏书
A.维新变法 救亡图存 B.推翻帝制 走向共和 C.打倒列强 清除军阀 D.国共内战 星火燎原
12. “今日之中国,外有列强欺侮,内有国贼卖国!青岛山河破碎,主权沦丧;北京学生为国请命,竟遭逮捕镇压,我上海全体工友,愤慨难抑,誓以罢工之举,声援学生。” 上海工人罢工声援的学生运动是( )
A. 义和团运动 B. 护国运动 C. 五四运动 D. 一二 九运动
13. 运用地图学习历史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历史地图可以更有效地传达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时空背景。依据图 3 内容,完成图名框 “?” 的填写( )
A. 九一八事变 B. 西安事变 C. 七七事变 D. 辽沈战役
14. 自今年 4 月初,美国对中国发起新一轮关税战后,一段毛泽东主席在 1953 年 2 月 7 日的讲话视频被广泛传播:“他们(美国)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一直打到(我们)完全胜利!”72 年前,我们取得完全胜利的是( )
A. 人民解放战争 B. 打破美国外交孤立 C. 抗美援朝战争 D. 三大改造完成
15. “1953 年暑假,中国高校按照集中使用、重点配备原则,把学校里的理工科大学生提前一年毕业分配工作,据统计大约 43% 大学生被分配到重工业、国防工业等各部门。” 这一状况可能出现在( )
A. 洋务运动时期 B. “一五” 计划时期 C.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D. “大跃进” 时期
16. 1982 年,山东省农业总产值达到 154.07 亿元,比 1978 年增长约 92%,济南市粮食产量较 1978 年增长 5%,棉花产量增长 85%,农村经济向多元化转型。这一变化得益于( )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B.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铺开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7. 为纪念第一届亚非会议召开 70 周年,某班欲模拟中国外交部,就该会议召开新闻发布会。你作为新闻发言人,发言的内容是( )
A. 分析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背景 B. 阐述 “求同存异” 方针的重要意义
C. 解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的基本内涵 D. 汇报 “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的协议内容
18. 年代尺,是历史学中非常重要的参考工具,它用来帮助读者理清历史事件的发生顺序和时间跨度。图 4 是历史上某一国家发展的历史定位。据此判断这个国家是( )
A. 罗马帝国 B. 拜占庭帝国 C. 法兰克王国 D. 阿拉伯帝国
19.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787 年通过制宪会议制定的美国宪法,开始了在一个大国里的大胆的政治试验。” 这一政治试验指的是( )
A. 确立君主立宪制 B. 三权分立 权力制衡 C. 废除黑人奴隶制 D. 阐释民主 自由原则
20. 1925 年 3 月 7 日,《中国青年》第 69 期刊发了一篇文章,文章指出:1871 年 3 月 18 日是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统治阶级的地位支配一切的第一日”“这是无产阶级第一次夺取政权,他证明奴隶的无产阶级有执政的能力”。这篇文章是( )
A. 《共产党宣言》 B. 《论人民民主专政》 C. 《十月革命》 D. 《巴黎公社》
21. 中国新能源汽车凭借电池和电驱动系统的创新,实现 “弯道超车”,引领全球绿色出行。追溯历史,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卡尔 本茨发明汽车,依靠的核心技术是( )
A. 蒸汽机改良 B. 内燃机驱动 C. 赛璐珞技术 D. 电子计算机
22. 1917 年 8 月 14 日,中国政府以《大总统布告》名义宣布:“爰自中华民国六年八月十四日上午十时起,对德国与奥国宣告立于战争地位。” 据此可知,中国正式加入( )
A. 同盟国集团 B. 协约国集团 C.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D. 轴心国集团
23. 让 爱德华 史密斯评价罗斯福“把自己从轮椅上举起,把整个国家自屈服中解放”。拉夫尔 德 贝茨评价罗斯福 “并非思想型领袖,其成就依赖‘智囊团’支持,因此,罗斯福的历史地位相对受限”。对罗斯福的科学评价应是( )
A. 坚信史密斯的观点 B. 采纳年代久远的看法 C. 赞同贝茨的认识 D. 坚持客观辩证的立场
24. “到 1942 年 9 月中旬时,德国人已打到这座城市的中心;在那里,他们陷入了困境......此后,苏联人全线反攻,迫使德国人反攻为守。” 材料描述的这场战役是( )
A. 凡尔登战役 B. 莫斯科保卫战 C. 斯大林格勒战役 D. 偷袭珍珠港
25. 《新全球史》说:“曾经击败德国和日本的联盟解体了,世界开始重建,而另一场战争也开始了。在很短的时间里,美国和苏联及其各自的盟国摆好了作战的姿势,开始了主要在政治、经济和宣传层面的对抗。” 文中的 “击败德国和日本的联盟”、“另一场战争” 分别指的是( )
A.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二战 B.国际联盟 冷战
C.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冷战 D.国际联盟 二战
第 Ⅱ 卷(非选择题 共 50 分)
26.(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史料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工具,根据其表现形式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图像史料等,请将图表中的史料进行分类(只填序号,多写、少写、错写均不得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表②中《辽史 兵卫志》所记载的历史事件的名称及其影响。(8 分)
材料二 在元代,大量外域人群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涌入中国。进入中国的西北各族、西域以及欧洲等各族人太多,已经无法再用 “回回” 一词指代,于是元人使用 “色目” 一词概称这些族群。色目人多定居中国,编入元朝户籍,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元代回回人形成一种大的社会力量,最终导致了中国回族的出现;畏吾儿后来形成了维吾尔族。
—— 修晓波《元代丝绸之路对民族融合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二下划线处空缺的民族名称。依据材料二,概括元朝时期民族关系特点。(4 分)
27.(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8 月 7 日 出席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 会议纠正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总方针,决定在湘、鄂、粤、赣四省发动秋收暴动。毛泽东 着重指出:秋收暴动非有军事不可,党要非常注意军事问题,‘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 摘编自《毛泽东年谱》关于 “八七会议” 的记录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的含义是什么。(2 分)
含义:强调武装斗争对于夺取政权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要掌握自己的武装力量,通过武装斗争来夺取和巩固政权。
(2)以 “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为主题,结合相关史实,撰写一篇历史小短文。(10 分)
要求:紧扣主题,阐述合理;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字数在 300 字左右。
28.(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约在公元 15、16 世纪,人类开始进入新时代,它以西方的崛起为标志,翻转了 “东方先进、西方落后” 的局面 百年的变化完全改变了西方的面貌 变化范围涉及经济、思想等方方面面,因此这是一个全方位的变化。正是这些变化让西方在世界力量对比中后来居上。
—— 摘编自钱乘旦《四条线交汇催生百年大变局》
(1)材料一中的 “新时代” 指什么时代?从 “经济、思想” 两个方面,列举在 15、16 世纪推动西方 “崛起” 的重大事件。(6 分)
材料二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 —— 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
—— 卡尔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2)依据材料二,概括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方式。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它们对欧洲社会进步产生的共同影响。(6 分)
29.(14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 2 19 世纪的重大改革回眸(部分)
19世纪的重大改革回眸
中国 世界
名称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B 日本明治维新
内容 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等 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诸多方面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农奴可以获得一份土地,须出钱赎买。 政治上:废藩置县;经济上:C ;社会生活:文明开化
影响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A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实现了富国强兵,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历史趋势 D
(1)观察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一中 A、B、C、D 处的内容补充完整。(8 分)
A: B: C: D:
材料二 康有为认为,中国的国情与日本进行改革前的国情比较相似,日本通过政治改革极大地动员了国内各方面的力量,从而促使本国的经济、社会乃至军事力量等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它的成功为中国树立了很好的典范,中国应该仿照日本的明治维新所走过的道路、所采取的措施。
—— 摘编自马勇等著《近代中国与世界》
(2)康有为认为,“中国的国情与日本进行改革前的国情比较相似”,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两国改革的相似背景。以日本的 “明治维新” 或中国的 “戊戌变法” 为例,选其一分析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6 分)
答案
1.D:图 1 中不同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含 “龙” 元素器物,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故 D 正确。
2.A:李冰治水修建都江堰,“放水大典” 活动城市为四川都江堰,故 A 正确。
3.A:西周封邦建国、秦朝统一度量衡、西汉景帝与民休息、汉武帝推恩令,出发点都是巩固统治,故 A 正确。
4.A:西汉关中与西域物产、技术交流始于丝绸之路开辟,故 A 正确。
5.D: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故 D 正确。
6.B:玄奘西行天竺,可能出现在义静法师传记中,故 B 正确。
7.D:《清明上河图》为宋代,展现市井百态,故 D 正确。
8.A:1684 年康熙帝设台湾府,故 A 正确。
9.C:虎门 “折断的烟枪” 与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相关,彰显民族气节,故 C 正确。
10.C:1894 年黄海大东沟海战,邓世昌为致远舰管带,故 C 正确。
11.B:武昌起义、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清帝退位,共同体现推翻帝制、走向共和,故 B 正确。
12.C:上海工人罢工声援的是五四运动,故 C 正确。
13.A:图 3 包含 “沈阳” 等元素,是九一八事变示意图,故 A 正确。
14.C:1953 年取得完全胜利的是抗美援朝战争,故 C 正确。
15.B:1953 年理工科大学生分配到重工业等,符合 “一五” 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特点,故 B 正确。
16.A:1982 年山东农业变化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故 A 正确。
17.B:第一届亚非会议上中国提出 “求同存异” 方针,故 B 正确。
18.D:图 4 历史定位符合阿拉伯帝国,故 D 正确。
19.B:1787 年美国宪法体现三权分立、权力制衡,故 B 正确。
20.D:1871 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第一次夺取政权,故 D 正确。
21.B:卡尔·本茨发明汽车依靠内燃机驱动,故 B 正确。
22.B:1917 年中国加入协约国集团,故 B 正确。
23.D:对罗斯福评价应坚持客观辩证立场,全面看待,故 D 正确。
24.C:1942 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陷入困境后苏军反攻,故 C 正确。
25.C:击败德日的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之后美苏 “冷战”,故 C 正确。
26.(12 分)(1)分类:实物史料:①④;文献史料:②;图像史料:③。(3 分)
事件:澶渊之盟。(2 分)
影响: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3 分)
(2)民族:回族。(2 分) 特点:民族交融。(2 分)
27.(12 分)(1)含义:强调武装斗争对于夺取政权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要掌握自己的武装力量,通过武装斗争来夺取和巩固政权。(2 分)
(2)示例:“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八七会议后,中国共产党开始重视军事力量。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秋收起义中,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虽然遭遇挫折,但为革命积累了经验。此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创了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道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依靠武装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夺取了政权,建立了新中国。历史证明,只有掌握强大的武装力量,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这一论断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10 分,紧扣主题,史实准确,条理清晰即可)
28.(12 分)(1)时代:近代社会(或资本主义时代)。(2 分)
事件:经济 —— 新航路开辟;思想 —— 文艺复兴。(4 分)
(2)方式:掠夺财富、屠杀土著居民、奴隶贸易。(3 分)
共同影响: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3 分)
29.(14 分)(1)补充:A. 近代化运动;B. 俄国 1861 年改革;C. 殖产兴业;D.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8 分)
(2)相似背景:都面临民族危机;封建统治出现危机;有识之士推动。(3 分)
示例:
明治维新成功原因:改革派掌握实权;全面改革(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民众支持;国际环境有利。(3 分)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封建势力强大;维新派力量薄弱;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缺乏群众基础。(3 分)(任选一例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