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技能·一课两练
【练基础】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落英缤纷 ( )
(2)仿佛若有光 ( )
(3)屋舍俨然 ( )
(4)阡陌交通 ( )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6)咸来问讯 ( )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
(8)皆叹惋 ( )
(9)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 )
(10)欣然规往 ( )
(11)遂迷,不复得路 ( )
(12)后遂无问津者 ( )
答案:(1)繁多的样子 (2)好像,看不真切的样子 (3)整齐的样子
(4)交错相通 (5)类 (6)全、都 (7)详细 (8)感叹、惋惜 (9)从前的、
旧的(10)打算 (11)终于 (12)渡口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译文:
(2)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
(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
答案:(1)(他)顺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2)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3)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选C。C项均为“……的样子”。A项为“舍弃/房屋”;B项为“寻找/不久”;D项为“作为/对,向”。
4.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解析】选D。D项正确停顿应为:后遂无/问津者。
5.默写填空。
(1)(2013·陕西中考)复行数十步, 。
(2)(2013·德阳中考)土地平旷,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2013·绵阳中考)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2013·营口中考)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 ,
。
答案:(1)豁然开朗 (2)屋舍俨然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6.课内阅读。
(2012·北京中考)阅读“林尽水源……后遂无问津者”,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②未果,寻病终 寻:
答案:①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②不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②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
答案:①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②就沿着原来的路(回去),处处做了标记。
(3)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答案(示例):①自然环境优美。②社会安定和平。③百姓生活和乐。
【练能力】
(2013·恩施中考)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回答1~4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晋太元中……停数日,辞去。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 )
(2)故人不独亲其亲 ( )
(3)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 )
(4)停数日,辞去 ( )
答案:(1)通“举”,推举,选拔 (2)以……为亲 (3)顺着,沿着 (4)离开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译文:
(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答案:(1)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2)渔人见到这片景色很是惊异,继续向前行进,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3.【乙】文中下面三处句子分别从哪些方面体现了【甲】文所阐述的“大同”社会的理想生活?(选答两处)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答:
答案:(1)写桃花源里田园风貌,一派富足宁静的景象。
(2)写桃花源中人过着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3)写桃花源中人家家都友好、好客。
4.【乙】文的“世外桃源”与【甲】文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之处?两文各自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
答:
答案:两文反映的都是古人对“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乙】文“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甲】文“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或:“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甲】文侧重于议论(或“阐述”),【乙】文侧重于记叙(或描写)。
附【甲】【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高尚能干的人被选拔出来,社会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都不只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不只以自己的儿女为儿女,要让老年人老有所养,中年人可为社会效力,儿童可以顺利成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人们)只是从外面把大门合上而不用门闩插门,这就是所说的理想社会。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